2024年第1期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创刊时间:1964年

主编:易可可

执行主编:卢昌艾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82108656    传真:010-82106225

电子邮件:trfl@caas.c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62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498/S

邮发代号:2-559    国外代号:BM5559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4年第1期
      研究报告
    • 于洪久,王根林,段衍,刘峥宇,时妍,刘沣漫,王伟,邱广伟,孙磊,李玉梅

      2024(1):1-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06     摘要: (34) HTML (0) PDF (4.87 MKB)(75)

      Abstract:

      耕作和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旱地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2000 μm 粒径大团聚体影响较大,连续5 年翻耕显著降低了表层(0 ~20 cm)土壤>2000 μm 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占比,增加了53 ~ 250 μm 微团聚体和<53 μm 黏粉粒的比例。浅翻(ST)和秸秆浅翻还田(STS)与深翻(DT)和秸秆深翻还田(DTS)分别对10 ~ 20 和20 ~ 30 cm 土层黏粉粒的增加影响较大,其中,10 ~ 20 cm 土层ST 较免耕(NT)和DT 处理分别增加86.21% 和14.65%,20 ~ 30 cm 土层DT较NT 和ST 处理分别增加113.82% 和59.68%,差异显著(P<0.05);连续翻耕由于对亚耕层(20 ~ 40 cm)的频繁扰动,导致250 ~ 2000 μm 粒径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DT 较NT 和ST 与DTS 处理较覆盖免耕(NTS)和STS 处理分别平均降低19.43% 与20.57%,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相同耕作方式或秸秆还田方式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建议今后生产中采用轮耕轮还等保护性耕作方式调整秸秆还田深度,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培肥土壤的目标。

    • 赵雅琦,栾好安,黄绍文

      2024(1):8-1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31     摘要: (19) HTML (0) PDF (10.68 MKB)(45)

      Abstract:

      利用时空置换法,分析核桃栽培管理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尺度下有机碳(SOC)及其组分(活性碳、惰性碳)的演变特征,为我国核桃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合适湿度”干筛法和改良Walkley-Black 法,以河北省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核桃基地3 个种植年限核桃园(7、14、21 年)及临近未种植核桃的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种植年限核桃园土壤团聚体分布和SOC 及其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核桃园表层(0 ~ 40 cm)土壤>2 和<0.25 mm 团聚体比例分别表现出增加与降低的趋势,从而导致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随之增加(增幅为2.3% ~ 18.2%);同时,0 ~ 20 cm 土层团聚体MWD 值显著高于20 ~ 40 和40 ~ 60cm 土层。(2)表层土壤中大粒径(>2 和2 ~ 0.25 mm)团聚体SOC(包括活性碳、惰性碳)含量、活性及全氮含量基本表现出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深层(40 ~ 60 cm)土壤及<0.25 mm 团聚体中的上述指标(如SOC 含量、活性及总氮含量)对种植年限响应不敏感。(3)SOC(包括活性碳、惰性碳)含量、SOC 活性、全氮含量、碳氮比值均随团聚体粒径降低或土壤深度增加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长期(>14 年)种植核桃可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利于大粒径团聚体SOC 积累,并提高SOC 活性,而<0.25 mm 团聚体及深层土壤较少受到影响。

    • 苏贵锐,荣飞龙,张薇,张满云,吴爱平,陈法霖

      2024(1):19-2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771     摘要: (14) HTML (0) PDF (6.00 MKB)(36)

      Abstract:

      针对南方酸性稻作土壤专性吸附和固定磷素能力强的问题,采用微区试验,以正常施磷(75 kg/hm2)不施生物炭为对照,探讨不同磷肥水平(P2O5 75、60、45、30 kg/hm2)和生物炭配施(40、60、80 t/hm2)对土壤不同形态磷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减磷施肥配施生物炭后全磷、有效磷、树脂磷、碳酸氢钠无机磷及稀盐酸磷的含量显著增加,残留态磷的含量显著降低。(2)磷肥水平≥ 45 kg/hm2 时,配施生物炭处理的全磷和有效磷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17.1% ~ 46.7% 和32.5% ~ 76.3%。(3)磷肥水平≥ 45 kg/hm2 时,配施生物炭处理的树脂磷和碳酸氢钠无机磷的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50.8% ~ 160.3% 和36.1% ~ 118.3%。(4)减磷施肥导致氢氧化钠有机磷含量较对照下降38.4% ~ 39.8%;处理间氢氧化钠无机磷的含量无显著差异。(5)配施生物炭后稀盐酸磷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57.9% ~ 352.1%;减磷施肥处理的浓盐酸有机磷含量显著低于正常施磷的处理组合;施磷量为30 kg/hm2 时,浓盐酸无机磷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合;配施生物炭显著降低残留态磷的含量。(6)土壤全磷、有效磷的含量与树脂磷、碳酸氢钠无机磷、稀盐酸磷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添加生物炭有利于提高南方酸性稻作土壤的磷素含量,促进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磷肥施用可低至45 kg/hm2

    • 姜小凤,郭凤霞,陈垣,郭建国

      2024(1):28-3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802     摘要: (11) HTML (0) PDF (14.12 MKB)(40)

      Abstract:

      再植障碍问题限制了当归产业健康发展。为了建立高效种植方式,在甘肃渭源县设置5 种种植方式[A:豌豆- 小麦- 当归;B:豌豆- 蒙古黄芪- 当归;C:豌豆- 马铃薯- 当归;D:豌豆- 当归- 当归(对照);E:豌豆- 休耕- 当归],采挖期通过Illumina Hisqe 2500 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定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真菌ITS1 变异区的基因序列,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差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5 种种植方式下当归根际真菌多样性差异不大,较对照D 处理,A、B、C 和E 处理的Chao1 指数、Ace 指数和Shannon 指数较低,Simpson 指数较高。(2)5 种种植方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隶属于11 门167 属,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为优势门;被孢霉属(Mortierella)、四枝孢属(Tetracladium)为优势属。(3)冗余度分析发现:在门水平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要因子为速效钾、电导率、pH 值,在属水平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要因子为有机质、pH 值、二氧化碳呼吸速率。(4)FUNGuild 预测表明:植物病原体和木质腐生真菌功能群的相对丰度较高。综上所述,不同作物轮作较当归连作,降低了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有利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向有益的方向发展。

    • 崔炎田,王呈玉,姚俊红,王东,李明怡,高云航,刘淑霞

      2024(1):37-4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44     摘要: (16) HTML (0) PDF (4.07 MKB)(42)

      Abstract:

      探究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土壤筛分方式下的变化,对团聚体筛分方式进行优化。以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筛分方式处理,比较干土干筛、干土湿筛、润土干筛、润土湿筛4 种筛分方式的优缺点。结果表明,润土干筛比干土湿筛处理≥ 2 mm 粒径的土壤团聚体高出约85.97%,而在2 ~ 0.25、≤ 0.25 mm 粒级中团聚体所占比例最高的干土湿筛比最低的润土干筛分别高出约80.90%、91.82%。>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在润土干筛下达到最高,为99.35%,该指标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成正相关,其值越高则表示土壤抗蚀能力越强。干土湿筛处理下各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分布平均。干土湿筛处理下,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最高。而润土干筛处理下土壤真菌数量较高,与润土湿筛、干土干筛、干土湿筛3 个处理方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综上发现,干土湿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更好,土壤微生物数量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结构、土壤质量起到优化的作用。

    • 宋明璇,周晨辉,闫丙建,刘金华,赵小湾,王雪,杨靖民,张忠庆

      2024(1):43-5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05     摘要: (11) HTML (0) PDF (7.32 MKB)(27)

      Abstract:

      为了探究改良剂与沼液配施的合理方案,实现盐碱地改良,针对吉林省大安市盐碱地,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沼液与改良剂配施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剂与沼液配施均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的含量,增大总孔隙度,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的数量,改善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水稻产量显著提升,并有效降低土壤pH 值、土壤容重、碱化度、水溶性盐含量。综合分析,脱硫石膏与沼液配施对苏打盐碱土改良效果最好,对比未施用沼液的处理,有机质含量提升100%,有效磷含量提升34%,速效钾含量提升59%,碱解氮含量提升104%,总孔隙度提升14%,土壤团聚体数量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增产率为76.77%,土壤pH 值降低12%,土壤容重降低9.9%,碱化度降低11%,水溶性盐含量降低48%。

    • 张庚金,贾露露,索猛利,吴建富,郑继成,颜晓,魏宗强,曾庆阳

      2024(1):51-5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08     摘要: (10) HTML (0) PDF (6.43 MKB)(36)

      Abstract:

      硅是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pH 影响着土壤中硅的有效性和形态转化,而土壤磷与硅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吸附效应。以常年水稻- 瓜/ 菜轮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等摩尔硅磷竞争吸附试验、土壤培养试验和硅分组试验,模拟探究土壤酸化和磷富集对土壤硅的有效性及移动性的影响,以期为农田硅、磷养分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pH 3.5 ~ 6.4 范围内,同时加入等摩尔浓度的硅和磷时,磷的存在会抑制土壤吸附硅,使土壤对硅的吸附量降低78% ~ 350%。土壤对硅的吸附小于对磷的吸附,磷的添加导致了土壤中硅的解吸。土壤酸化和磷添加均降低了土壤对硅的吸附,且在pH 较高时添加磷对降低土壤吸硅的效果更为显著。土壤酸化降低了可移动态硅、吸附态硅、有机结合态硅和铁铝锰(氢)氧化物结合态硅的含量,但增加无定形态硅含量。与pH 6.4 相比,酸化使可移动态硅和吸附态硅含量分别降低了22.47% ~ 54.32%、10.72% ~ 33.40%;磷添加使可移动态硅含量增加了4.07% ~ 9.40%,吸附态硅含量降低了1.19% ~ 3.53%。pH可调控土壤硅的溶解与吸附- 解吸过程,从而影响土壤硅的移动性;磷富集促进土壤吸附态硅的解吸,进而增强土壤硅的移动性。

    • 陈希,杨树青,温晓雨,郭富强,付娆,马卫华,刘红霞

      2024(1):60-6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20     摘要: (9) HTML (0) PDF (22.22 MKB)(23)

      Abstract:

      为探索秸秆深埋和硫酸铝改良剂配施交互作用对苏打盐碱地水盐运移的影响,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开展覆膜滴灌下不同硫酸铝用量与秸秆深埋的田间试验,以甜菜为指示作物,常规处理为对照(CK),在有无秸秆深埋(A、B)的条件下分别设置4 水平硫酸铝添加量(30、60、90、120 g/m2),揭示硫酸铝用量、秸秆深埋与土壤含水率、盐分的相关关系,提出覆膜滴灌及秸秆深埋下适宜的硫酸铝用量。结果显示,未添加秸秆处理中B3 处理0 ~ 50 cm 土体平均含水率最高(23.8%),比CK 高8.2%,且平均含盐量最低(1.69 g/kg),比CK 低12.6%;添加秸秆处理中A3 处理0 ~ 50 cm 土体平均含水率最高(26.6%),比B3 处理高2.8%,平均含盐量也最低(1.57 g/kg),比B3 处理低19%,且平均积盐率最低,比B3 处理降低7.6%;A3 处理在10 ~ 20 和20 ~ 30 cm 处土壤含水率均显著高于B3 处理(P<0.05),在0 ~ 10 和20 ~ 30 cm 处土壤含盐量较B3 处理显著降低(P<0.05);A3 处理0 ~ 30 cm 各土层均有脱盐趋势,达到显著水平(P<0.05),平均脱盐率11.5%;硫酸铝和秸秆深埋交互作用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0.808),与土壤含盐量呈显著负相关(-0.564)。秸秆深埋和硫酸铝改良剂综合作用可有效降低土壤pH 值0.53 ~ 0.94,缓解土壤碱化度20.5% ~ 21.9%。覆膜滴灌及秸秆深埋下硫酸铝用量在72 ~ 104 g/m2 为适宜当地的推荐用量。研究结果可为西辽河平原地区盐碱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余顺平,熊于斌,廖涛,张诗卿,汤利,李少明

      2024(1):70-7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786     摘要: (35) HTML (0) PDF (8.18 MKB)(46)

      Abstract:

      为准确评价连续多年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料对烤烟产量及植烟土壤综合肥力质量的影响,探究植烟土壤质量提升与烤烟绿色优质协同的化肥减量有机替代技术。以长期定位试验的第7 年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对不施肥(CK)、当地推荐常规施肥(100% 化肥,CF)、化肥减量20% 配施有机肥(OF)和配施生物有机肥(BIO)4 个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探讨各土壤单项肥力指标对烤烟产量的解释度。结果表明,在连续7 年化肥减量20% 条件下,配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均能降低烤烟青枯病和黑胫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提高烤烟经济性状、产量可持续性与稳定性,提高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肥力综合质量。随机森林分析表明,植烟土壤有效磷、碱解氮、全氮是影响烤烟产量的决定因素,其解释率分别为19.66%、15.38%、12.07%。在3 种评价方法下,植烟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 值均表现为BIO>OF>CF>CK,BIO 和OF 处理较CF 处理分别提高23.03% ~ 31.75% 和4.92% ~ 7.94%。3 种评价方法的IFI 值与烤烟相对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内梅罗指数法(0.884)> 因子分析法(0.867)> 相关系数法(0.747)。因此,连续多年化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肥具有提高植烟土壤综合肥力质量和烤烟产量及质量的持续效应,且以化肥减量20% 配施生物有机肥的效果最优。

    • 张璐,文石林,上官方钦,秦松,张会民

      2024(1):79-8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26     摘要: (15) HTML (0) PDF (7.61 MKB)(29)

      Abstract:

      探明两种调理剂对近中性水稻土pH 值、重金属有效性和水稻吸收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调理剂的科学开发及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水淬高炉渣源调理剂(T1)及其腐殖质改性调理剂(T2),分别设置2 个施用量梯度(T1L、T1H 和T2L、T2H),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两种调理剂及不同用量对土壤pH 值、有效硅、镉、锌、铜含量,以及水稻籽粒和秸秆镉、锌、铜含量的影响。与对照(CK)相比,2 个施用T1 调理剂处理土壤pH 值分别升高0.64 和1.02,2 个施用T2 调理剂处理pH 值分别升高0.27 和0.56(P<0.05),土壤pH 值随调理剂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T1L 和T1H 处理土壤有效硅含量与CK 相比分别提高5 和22 倍(P<0.05),且显著高于施用T2 调理剂处理。与CK 相比,T1H 处理土壤有效镉、锌、铜含量分别降低37.21%、45.57% 和95.30%(P<0.05);T2L 和T2H 处理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别降低31.55% 和30.67%,有效铜含量分别降低6.53%和19.32%(P<0.05)。与CK 相比,T1L 和T1H 水稻籽粒锌含量分别降低23.44% 和18.12%(P<0.05); 施用T2 调理剂后,籽粒和秸秆锌、铜含量无显著变化。土壤pH 值、有效硅含量与土壤有效镉、锌、铜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硅含量与籽粒、秸秆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在近中性水稻土上施用富含硅的强碱性调理剂,既有利于提高土壤pH 值和有效硅含量,又可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及其水稻吸收量。

    • 袁鹏伟,杨树青,张万锋,娄帅,刘红霞

      2024(1):86-9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798     摘要: (14) HTML (0) PDF (8.06 MKB)(28)

      Abstract:

      为探究盐渍化耕地秸秆深埋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根系形态和产量的影响,在河套灌区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对照(CK)、不施氮(N0)、施氮135 kg·hm-2(N1)、施氮180 kg·hm-2(N2)、施氮225kg·hm-2 (N3)5 个处理,分别在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采集玉米根系样品。结果表明,盐渍化耕地秸秆深埋下,适量施氮(N2)显著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全生育期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相比N0 处理分别增加67.65%、86.71% 和62.95%,根干质量两年平均增加94.63%,根冠比平均增加16.43%。过量施氮(N3)虽对40 ~ 60 cm土层根系有促进作用,但总体上仍表现出抑制作用,相较于N2 处理,N3 处理生育期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减少12.45%、17.48% 和18.07%,根干质量两年平均减少11.68%,根冠比平均减少8.22%。相比CK 处理,适量施氮(N2)处理两年平均增产4.96%。因此,建议河套灌区玉米适宜的施氮水平为180 kg·hm-2,研究成果可为优化盐渍化地区玉米施氮水平及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季蓉蓉,贺曰林,洪承健,吴舒蕾,熊瑞,应叶青

      2024(1):95-10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795     摘要: (7) HTML (0) PDF (14.63 MKB)(20)

      Abstract:

      研究氮磷配施对苦笋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影响苦笋品质的主要因素,探求苦竹的科学施肥方案,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设置2 个氮水平梯度(375 和625 kg·hm-2)和3 种氮磷配比(16∶5、16∶9、16∶12)的6 种组合处理,以未开发的天然苦竹林作为对照,明确氮磷配施对苦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利用冗余分析探究土壤理化性质与苦笋品质之间的关系。(1)氮磷配施可显著提高苦笋产量,增幅达41.55% ~ 152.63%;(2)氮磷配施能提高苦笋中氮磷累积量以及其利用率,改善苦笋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当施氮量为375 kg·hm-2,氮磷配比为16∶5 时苦笋口感最好,营养价值最高;(3)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壤酸化,但对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影响不显著;(4)出笋末期土壤铵态氮和全磷含量要显著低于出笋初期,全氮、碱解氮、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出笋初期;对于硝态氮含量而言,在低氮条件下,初期含量显著高于末期,降幅达31.46% ~ 37.32%,但在高氮条件下则是末期高于初期。氮肥是决定苦竹发笋量的决定性因素,且施氮量为375 kg·hm-2,氮磷配比为16∶5 时,苦笋产量和品质最好。

    • 张平良,郭天文,刘晓伟,曾骏

      2024(1):105-11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94     摘要: (9) HTML (0) PDF (6.75 MKB)(32)

      Abstract:

      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试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种植7 年春小麦,施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效果最好,较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OM)处理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7.18% 和7.82%、5.91% 和3.83%;在定位施肥初期(前3 年),NPKM 和NPK 处理的效果优于OM,在第4 年三者无差异,而第5 年及之后,NPKM 和OM 处理的效果明显好于NPK 处理。长期NPKM 和OM 处理较NPK 处理0 ~ 2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6.88% 和31.98%,有机碳储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1.17% ~ 41.94% 和27.80% ~ 35.81%,表层0 ~ 10 cm 的增加效果显著好于10 ~ 20 cm土层。不同施肥处理对0 ~ 20 cm 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影响表现为NPKM>OM>NPK>CK,且差异显著,长期NPKM 和OM 处理较NPK 处理土壤MBC 分别显著增加了46.4% 和28.7%,长期单施NPK 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MBC 含量,但对有机碳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长期NPKM 或OM 处理可显著增加黄绵土小麦地土壤有机碳和MBC 含量,增加有机碳储量,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提高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 魏全全,张萌,芶久兰,饶勇,顾小凤,柳玲玲,肖华贵

      2024(1):113-12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809     摘要: (7) HTML (0) PDF (7.67 MKB)(33)

      Abstract:

      利用田间试验探讨控释尿素和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黄壤冬油菜产量、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为贵州

    • 窦昂洋,程艳,涂书新

      2024(1):122-12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769     摘要: (19) HTML (0) PDF (4.71 MKB)(46)

      Abstract:

      我国生姜生产中不合理施肥现象普遍,研究不同有机无机肥用量及配比对生姜生长、营养品质及其产量的影响可为生姜高效施肥和优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是提高生姜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在大田条件下,以山东莱芜大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为供试材料,以有机肥和无机肥为试验因子,采用2 因素3 水平完全区组设计,即分别设计有机和无机肥料低、中、高3 种施肥水平共9 组处理组合的专用肥,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所有有机肥和无机肥均作为基肥。在生姜成熟时随机采取各小区3 株生姜样品,分别测定其生长参数、养分吸收量、品质指标和产量。研究发现,各种有机无机肥配施的生姜专用肥均促进生姜生长发育,提高N、P、K、Fe、Zn 等矿质元素的吸收、改善生姜品质,并增加生姜产量。综合比较以T6(有机肥45 t·hm-2+ 复合肥2.25 t·hm-2,即施用有机肥N+P2O5+K2O=400.5+1390.5+1165.5 kg·hm-2,配施复合肥N+P2O5+K2O=337.5+135+450 kg·hm-2)处理总体效果最好,是最佳肥料处理组合。与对照相比,提高了成熟期地上部和姜块N、P、K 含量, 分别为30.07% 和25.57%、31.73% 和67.68%、43.33% 和62.37%; 提高姜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姜辣素和姜黄素含量分别为32.42%、54.15%、35.10% 和49.25%;各处理生姜增产达到15.76% ~ 66.38%。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有效促进生姜生长,提高生姜养分吸收,改善姜块品质,增加生姜产量。综合考虑,以有机肥45 t·hm-2+ 复合肥2.25 t·hm-2 为最佳农艺施肥方案,建议在相关地区推广应用。

    • 张慧珍,张齐,高邦牢,缪成鹏,王群力,惠竹梅,王雪飞

      2024(1):129-14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27     摘要: (10) HTML (0) PDF (9.82 MKB)(38)

      Abstract:

      为了减少化肥施用量,充分发挥有机肥效应并有效提高酿酒葡萄果实品质,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100% 化肥(C1)、100% 有机肥(O1)、100% 有机肥+ 菌剂(O1B)、60% 化肥+40% 有机肥(C0.6O0.4)、60% 化肥+40% 有机肥+ 菌剂(C0.6O0.4B)6 个处理,除CK 外,各施肥处理的氮、磷、钾养分含量一致,研究不同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园土壤养分、果实及葡萄酒基本理化性质以及酚类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土壤环境因子与葡萄及葡萄酒品质指标的相关性,以期为酿酒葡萄的科学高效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CK 处理相比,O1 和C0.6O0.4 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30.22% 和70.65%、27.45%和31.37%、10.10% 和20.11%、438.93% 和491.60%。与C1 处理相比,有机肥配施菌剂处理(O1B、C0.6O0.4B)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01.30% 和104.78%、27.45% 和47.06%、13.58% 和23.12%、2.23% 和15.81%。有机肥配施菌剂可显著提升葡萄园土壤肥力;与CK 相比,C0.6O0.4B 处理的葡萄果实总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糖酸比分别提高了4.93%、10.35% 和49.78%;葡萄酒酒度提高了6.67%、总酸含量降低了7.93%;果皮总酚和总花色苷含量分别提高了26.98% 和19.56%,葡萄酒总酚和总花色苷含量分别提高了11.13%和56.98%;冗余度分析和Spearman 相关系数表明,酿酒葡萄果实和葡萄酒品质指标的变化与土壤环境因子(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速效钾、有效磷)密切相关,证实了生物菌剂和有机肥共施可提高酿酒葡萄品质。综合比较,施用有机肥及菌剂可以改善土壤性状及酿酒葡萄品质,进而提高葡萄酒口感和色泽品质,其中减施化肥配施有机肥和菌剂(C0.6O0.4B)效果最好。

    • 黄星瑜,朱安繁,姚锋先,陈金,张亚,夏文建,吕真真,张丽芳,汪咏

      2024(1):141-14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38     摘要: (10) HTML (0) PDF (5.54 MKB)(28)

      Abstract:

      揭示化肥减量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油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规律,为油菜生产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以甘蓝型油菜“浙油938”和“赣油杂8 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不施肥(CK)、常规施肥(T1)、优化施肥(T2)、有机肥替代15% 化肥(T3)、有机肥替代30% 化肥(T4)5 个处理,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油菜产量及品质、肥料农学利用率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油菜的产量和肥料农学利用率,当有机肥替代率达到30% 时,油菜的增产率最高,为36.24% ~ 46.36%;此时,油菜的品质较高,含油量和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38.6% 和5.77%。此外,T4 处理能够提升土壤质量,改良土壤结构,活化有效养分,进而提高土壤肥力,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了6.70% ~ 34.27%、9.25% ~ 17.00% 和32.45% ~ 83.78%;土壤pH 值和阳离子交换量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了2.73% ~ 4.22% 和12.65% ~ 55.33%,土壤容重降低了5.79% ~ 16.30%。化肥减量与有机肥配施能够提高油菜产量,改善油菜品质,且提升土壤养分含量。该试验条件下以有机肥替代30% 化肥处理的效果最佳,能够促进养分的循环利用,兼顾油菜优质丰产和土壤良好理化特性。

    • 杜彩艳,蜂述先,杨鹏,孙曦,王攀磊,此主拉姆,李卫林,彭慧娉

      2024(1):149-15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40     摘要: (11) HTML (0) PDF (6.89 MKB)(33)

      Abstract:

      为给云南省维西县云当归高产、优质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防草布覆盖开展云当归成药栽培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1)、常规施肥(CK2)、单施化肥(C)、单施生物有机肥Ⅰ号(BⅠ)、单施生物有机肥Ⅱ号(BⅡ)、50% 化肥+ 生物有机肥Ⅰ号(1/2C+BⅠ)、50% 化肥+ 生物有机肥Ⅱ号(1/2C+BⅡ)7 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云当归产量构成因素、药材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生物有机肥能促进云当归主根长、根粗、侧根数、单株鲜重、干重增加,显著提高云当归鲜、干药材产量(P<0.05),生物有机肥处理云当归鲜、干药材产量较CK1 分别增产41.50% ~ 201.13%、35.00% ~ 69.42%,其中,1/2C+B Ⅰ处理鲜干产量最高,1/2C+B Ⅱ处理次之。(2)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提高云当归药材阿魏酸、挥发油、浸出物和多糖含量,降低总灰分含量,有效改善云当归药材品质;(3)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P<0.05)。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CK1 分别提高11.77% ~ 16.77%、5.64% ~ 13.17%、15.74% ~ 95.78% 和26.71% ~ 140.53%。综合云当归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品质与土壤养分,本试验条件下,要实现维西县云当归高产优质以处理1/2C+B Ⅰ效果最佳。

    • 刘熙明,王滢渺,田洪涛,任姿姿,王少杰,高强,冯国忠

      2024(1):157-16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33     摘要: (10) HTML (0) PDF (5.99 MKB)(20)

      Abstract:

      连续两年(2021—2022 年)在吉林省四平市设置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测定覆盖(SM)和翻压(SB)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和不施氮肥(N0)、180 kg·hm-2(N180)两种施氮水平下秸秆磷、钾释放率,旨在明确黑土区玉米秸秆磷、钾释放规律对还田方式和氮肥管理的响应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还田方式与施氮显著影响秸秆磷、钾释放,SB 处理秸秆磷两年累积释放率平均为69.7%,显著高于SM 处理的54.5%;与N0 处理相比,施氮处理秸秆磷释放率提高了12.3%。SB 处理秸秆钾两年累积释放率平均为95.6%,显著高于SM 处理的94.2%;而施氮对秸秆钾累积释放影响同样显著,肥料氮素投入使秸秆钾累积释放率提高1.1%。通过对秸秆磷、钾替代潜力的估算,认为秸秆磷对磷肥(P2O5)替代潜力较低,为9.1 kg·hm-2;但秸秆钾对钾肥(K2O)替代潜力较高,为141.0 kg·hm-2。两年间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无明显影响,但玉米穗粒数存在一定差异。SB 处理玉米穗粒数为430 粒·穗-1,显著高于SM 处理的409 粒·穗-1。而施氮则明显促进了产量的形成,提高了玉米产量,与N0 处理相比,两年玉米产量平均增加7707 kg·hm-2。通过结合秸秆磷、钾养分释放综合分析,认为在黑土区充足氮素供应条件下以翻压方式进行秸秆还田,秸秆释放的磷、钾养分有利于穗粒的形成,从而保障产量稳定。

    • 张岂源,许永华,王刚,丁旭,王娜迪,代鸣涛

      2024(1):166-17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790     摘要: (7) HTML (0) PDF (8.16 MKB)(20)

      Abstract:

      以人参为试验材料,设置6 个浓度硅处理:0 g/L(CK)、0.03 g/L(T1)、0.06 g/L(T2)、0.09 g/L(T3)、0.12g/L(T4)、0.15 g/L(T5),用以探究不同硅浓度对人参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施硅对人参的叶长、茎长、根长、叶宽、茎粗、根粗、生物量变化均有积极作用,施硅对促进人参生长的最佳供硅浓度为0.09 g/L。施硅对促进人参光合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胞间CO2 浓度在T2 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CK 增高4.01%;气孔导度在T3 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CK 增高100%;净光合速率在T3 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CK 增高136.47%;蒸腾速率在T3 处理下达到最小值,较CK 降低27.54%。不同浓度施硅可以通过提高活性氧防御系统的酶活性(过氧化物酶含量)以及减轻细胞损伤程度(丙二醛含量)来增强人参根、茎、叶的整体抗性强度。不同浓度施硅可以引起人参体内硅含量的增加和持续积累,施硅增强人参硅素吸收的最优处理为0.09 g/L。以不同部位来看,追肥处理的人参硅素分布为叶> 根> 茎;以不同时期来看,绿果期结束、红果期开始时可能是人参吸硅的最佳时期。综上所述,人参最佳施硅浓度为0.09 g/L。本试验为促进人参生长发育和增强抗性提供实践基础,为农田栽培人参的施用硅浓度提供参考。

    • 朱经伟,张恒,刘青丽,彭友,刘艳霞,李寒,王新修,马亚欢,张燕,王红星,方正华,杨磊

      2024(1):174-18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774     摘要: (8) HTML (0) PDF (5.02 MKB)(21)

      Abstract:

      为明确烤烟适宜的施肥量和留叶数,提升烟叶生产过程中的综合效益,以施肥量和留叶数为变量,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插值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施肥量、留叶数对烤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由450 kg·hm-2 增加至600 kg·hm-2,烤烟长势显著提升,产量、均价、中部和上部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协调性评价总分逐渐提高;随着留叶数由每株16 片增加至20 片,成熟期最大叶面积与倒3 叶面积差值逐渐增大,株形呈“倒塔形”-“筒形”-“塔形”变化。产量、产值分别提高20.8%、18.8%,上等烟率、均价分别降低7.6%、1.5%,烟叶种植净收益逐渐提高,中部和上部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协调性评价总分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烟叶生产过程中,适度提高养分供给强度,并增加留叶数,有利于提高烟叶品质,且烟农种植净收益较高。

    • 王贞元,徐志辉,赵劲飞,韩苏建,张全忠,席琳乔,廖结安,刘新英,苏广东

      2024(1):182-19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783     摘要: (8) HTML (0) PDF (10.05 MKB)(29)

      Abstract:

      为了明确果园绿肥在不同机械方式还田后腐解特征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为南疆果园绿肥短期内高效还田、充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在南疆香梨园行间种植油菜绿肥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置4 个处理(3 种机械还田方式):旋耕机浅旋还田(T1-t1)、正常旋耕还田(T2-t2)、绿肥粉碎旋耕一体机还田(T3-t3)和1 个对照(CK),探究不同还田方式下油菜的腐解、养分变化特征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 种还田处理下油菜的腐解特征和碳氮的释放规律相似,整体都表现为前期快、后期逐渐缓慢的趋势,其中t3 处理相较其他处理更有利于油菜的腐解及养分的释放,且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够很好地拟合相关规律;3 种还田方式下土壤pH 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余指标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各指标相较第0 d 增降幅度大小依次为速效钾> 碱解氮> 有效磷> 有机质>pH 值,T1、T2、T3 处理下土壤各指标均与CK 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T3 处理下土壤各指标增降幅度较为明显,且整个试验期内3 个处理下土壤各指标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上说明,在短期内T3-t3 的还田方式下油菜的腐解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其他两个处理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作为南疆果园绿肥高效还田的主要机械还田方式。

    • 彭成林,赵书军,佀国涵,朱秀秀,牛鑫泽,袁家富,徐大兵,刘威,周剑雄

      2024(1):192-19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32     摘要: (8) HTML (0) PDF (4.27 MKB)(29)

      Abstract:

      通过探索水分优化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为该模式下水稻水分管理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在水稻直播和机插两种种植方式下,分别设置以水稻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重晒田等措施为主的水分优化管理处理、以水稻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轻晒田等措施为主的水分常规管理处理,于湖北省潜江市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直播和机插条件下,水分优化管理相对于常规管理平均增产率分别为8.5% 和9.4%,增产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对于常规管理,水分优化管理对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正效应大于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水稻分蘖后期,水分优化管理相对于常规管理0 ~ 10 cm 土层亚铁含量下降40.8% ~ 41.8%,0 ~ 20 cm 土层还原性物质总量下降45.1% ~ 46.4%;与分蘖后期相比,水稻收获后0 ~ 20 cm土层亚铁和还原性物质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此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重晒田等水分优化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缓解土壤潜育化程度。

    • 康贻豪,张金莲,莫惠捷,温云英,陈海生,程通,陈廷速

      2024(1):198-20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777     摘要: (6) HTML (0) PDF (3.19 MKB)(19)

      Abstract:

      在基质灭菌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但在未灭菌条件下接种AM 真菌鲜有报道。因此,在温室盆栽条件下,以香橙砧木(Citrus Junossieb ex Tanaka)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处理基质(灭菌和未灭菌)及接种AM 真菌对香橙砧木的根系菌根侵染率、株高、茎径、叶片数、生物量及根系性状的影响。探讨在模拟自然条件(基质未灭菌)下接种AM 真菌其接种效应是否仍然有效。研究结果表明:在基质灭菌条件下,接种黄雷克囊霉(Redeckera fulvum)(R.f )处理的株高、叶片数、地上干重、生物量和根系性状显著优于未接种菌根处理,而接种凹坑无梗囊霉(Acaulospora excavata)(A.e)处理的株高、茎径、叶片数、生物量低于未接种处理,但无显著差异。而根系性状显著优于对照;在基质未灭菌条件下,除了接种R.f 处理的总根长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外,其他指标均与未接种处理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在盆栽试验中基质灭菌条件下,接种R.f 处理能提高香橙砧木生长,接种A.e 处理能抑制其生长,但在基质未灭菌条件下,接种两种AM 真菌的香橙砧木生长与对照无显著影响,没有表现出在基质灭菌条件下同等的接种效应。

    • 何艳丽,徐文,李云,陈杰,张凌霄,林清火,高翔宇,杨红竹,茶正早

      2024(1):203-20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37     摘要: (8) HTML (0) PDF (6.71 MKB)(18)

      Abstract:

      天然橡胶加工废水处理、排放是天然橡胶加工产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探究不同菌剂对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的发酵效果并将其资源化利用,具有较高的生产应用价值。设置不添加菌剂、添加芽孢杆菌、放线菌、黑曲霉菌4 种不同的处理对天然橡胶废水进行好氧发酵,并以清水和复合肥作为对照,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发酵液对小白菜生长、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黑曲霉菌发酵效果最优,其次为芽孢杆菌、放线菌发酵处理;不同处理的发酵液灌溉对小白菜的生长品质均有较好的提升作用,其中添加黑曲霉菌、放线菌发酵处理提升效果最优,其次为添加芽孢杆菌处理;添加菌剂各处理对土壤孔隙度有提升趋势,且平均值高于清水对照(1.76%),其中添加黑曲霉菌发酵液对土壤孔隙度提升最高。与清水对照相比,添加黑曲霉菌发酵液灌溉后土壤pH、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0.33%、19.21%。综上,添加黑曲霉菌处理对小白菜生长品质提升效果最优且对土壤孔隙度不造成影响。

    • 杨思琪,张欢欢,李庆,申王蕾,李弦聪,高南,申卫收

      2024(1):210-21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29     摘要: (9) HTML (0) PDF (12.57 MKB)(22)

      Abstract:

      筛选获得具有氧化亚氮(N2O)还原活性及植物促生特性的细菌,为新型微生物肥料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微生物资源。通过固氮培养基筛选以及含硝酸钠和琥珀酸钠的营养肉汤培养基纯化,从水塘芦苇根际土中分离得到一株细菌YSQ030;通过形态观察、16S rRNA 基因序列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无氮反硝化培养基测定菌株的N2O 还原能力;通过纯培养试验测定菌株的促生特征并通过水培试验研究其对水稻的促生效应。结果显示,菌株YSQ030 为反硝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含nosZ 基因;在30℃、转速为200r/min、氧气浓度为0% 的前提下,还原N2O 的效率为66.3%;分泌吲哚乙酸、具有溶磷和产生1- 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的能力;温室水培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接菌的对照组相比,接种YSQ030 菌液显著提高了水稻幼苗的地上部鲜重和根鲜重,分别增加了48.3% 和37.6%。本研究表明,YSQ030 具有明显的N2O 还原能力,同时对水稻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为进一步构建具有N2O 还原能力的生物肥料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

    • 车欣宇,彭启超,张志鹏,张鑫鹏,魏浩,李俊,王莹,黄德龙,邓祖科

      2024(1):218-22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02     摘要: (10) HTML (0) PDF (23.94 MKB)(26)

      Abstract:

      磷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获得优质的解磷促生菌,以北京平谷桃园根际土壤为原料,从中筛选具有较高解磷促生能力的菌株。通过平板试验初筛可产解磷圈的菌株,再进行液态培养,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其最大的解磷能力,并探索菌株解磷能力与pH 变化的关系,同时借助盆栽试验研究其促生特性。从桃树根际土共分离筛选出3 株解磷菌,编号分别为JP01、JP03 和PG62,初步鉴定分别为黑曲霉、杰氏假单胞菌和苍白杆菌。其中,黑曲霉JP01 解磷能力优异,其溶解磷酸三钙的能力为112.52 mg/L,对卵磷脂的转化量为145.50 mg/L,最大解磷矿粉能力为95.74 mg/L,在培养过程中,该解磷菌对应的培养液pH 显著下降。盆栽试验表明,黑曲霉能增加玉米幼苗株高、茎粗和地下部干重,还可使植株全磷含量增加。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解磷微生物菌剂提供优良的菌株资源。

    • 分析测试
    • 官迪,陈山,田发祥,纪雄辉,龙世平,吴家梅

      2024(1):226-23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784     摘要: (16) HTML (0) PDF (3.59 MKB)(16)

      Abstract: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比较湿法消解30 min,湿法消解至近干和微波消解等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有机肥料中镉、砷、汞、铅、铬元素的提取效果,建立了一种基于ICP-MS 测定有机肥料多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湿法消解至近干和微波消解法对有机肥多元素成分分析标准物质(RMH-F001)中5 项重金属含量的测试结果均满足标准要求,方法定量值、标准值偏差分别低于6.3%、5.7%;硝酸/ 过氧化氢体系- 微波消解处理下,样品结果稳定性最佳,相对标准偏差为0.8% ~ 6.8%,相对偏差为1.1% ~ 9.0%,相对相差为2.2% ~ 18.0%,加标回收率为99.4% ~ 102.9%。硝酸/ 过氧化氢体系- 微波消解-ICP-MS 法可作为有机肥中5 项重金属统一化测定的常规方法。

    • 孙元洁,陈青,肖湘女,李鹰,李剑,俞晓峰,张丽娜

      2024(1):232-23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814     摘要: (10) HTML (0) PDF (3.54 MKB)(15)

      Abstract: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超级微波消解并优化不同类型肥料的消解条件,建立了超级微波-ICP-MS 测定多种类型肥料中V、Cr、Co、Ni、As、Cd、Hg、Tl、Pb 9 种污染元素含量的方法。本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9,方法检出限范围为0.000500 ~ 0.0293 mg/kg,各元素加标回收率为85.0% ~ 110%,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较好,可实现不同类型肥料样品中多元素的准确测定。

    • 潘政,赵丽霞,陕红,占国艳,潘晓威,梁耀辉,刘丽丽,欧阳小雪,孙宝利,叶剑芝

      2024(1):238-24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18     摘要: (10) HTML (0) PDF (6.03 MKB)(22)

      Abstract: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意义重大,为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需对行业标准检测方法进行反复验证以优选出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方法。由于NY/T 1121.14—2006 比浊法测定土壤有效硫标准曲线线性较差,亟须优化其提取、测定条件以提高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鉴于此,主要探究了沉淀剂的状态、品牌及线性拟合方式对比浊法测定土壤有效硫标准曲线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硫标准曲线改用现用现配的40 g/L 氯化钡溶液定容可显著提高标准曲线的线性,使其相关系数r>0.999,满足分析测试的要求。同时本实验室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ICP-OES)测定土壤有效硫进行方法验证、对比,比浊法、ICP-OES 法的检出限分别为1.20、0.80 mg/kg,均满足分析测试的要求。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验证结果表明,二者均可用于土壤有效硫的测定并且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其中,比浊法适用于测定低含量(<48 mg/kg)样品,ICP-OES 法适用于含量范围在0 ~ 150 mg/kg 的样品。结合本实验室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内业检测试点工作中的经验,建议将ICP-OES 法作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有效硫测定的首选方法,以期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内业检测提供参考和借鉴。

    全选
    显示模式:: |
    • 有机肥料施用风险分析及相关标准综述

      唐杉, 刘自飞, 王林洋, 杜为研, 刘继培, 汪洪

      Abstract:

      合理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科学施用有机肥料,对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有机肥料施用过程可能存在的危害风险,包括:重金属、抗生素、环境激素、微塑料等可能会对产地生态环境与农产品安全产生影响的风险。盐分过高、腐熟不够对作物生长不利的风险。人体病原生物、动植物病原体(包括菌种、毒种等)、害虫等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以及进口有机肥料带入的有害生物入侵风险。总结了有机肥料产品标准中相关风险限量指标。

      • 1
    按检索
    检索词
     到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