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1期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创刊时间:1964年
主编:易可可
执行主编:卢昌艾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82108656 传真:010-82106225
电子邮件:trfl@caas.c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62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498/S
邮发代号:2-559 国外代号:BM5559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
Abstract:
针对我国太行山区因不合理土地利用导致土壤质量趋劣等问题,以4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库、团聚体结构以及微生物特性等指标的变异特征,以期为太行山区土壤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改良Walkley-Black法、改进干筛法、磷脂脂肪酸分析技术和荧光微型版酶检测技术,以撂荒地、农田(花生-玉米轮作)、经济林地(核桃)和防护林地(油松)表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及碳库组分、团聚体稳定性、微生物群落和胞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撂荒地相比,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尤其是防护林)促进大粒径(2~8 mm)团聚体形成,从而增加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增幅为8.4%~18.8%);(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及其碳库构成存在显著差异,SOC与活性碳库(高度、低度和中度活性碳库)含量均表现为防护林>经济林和农田>撂荒地,而惰性碳库在各处理间则无显著差异;同时,防护林地SOC活度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增幅为11.7%~27.5%;(3)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以防护林地中微生物量最丰富(65.2 nmol/g),经济林(46.8 nmol/g)和农田(46.3 nmol/g)次之,撂荒地最低(34.0 nmol/g),而真菌/细菌值则表现出相反趋势(撂荒地>经济林和农田>防护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SOC和碳氮比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4)土壤水解酶(如葡萄糖苷酶、几丁质酶等)活性在防护林中最高,经济林和农田次之,撂荒地最低;氧化酶(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则表现出相反趋势(撂荒地、经济林和农田>防护林)。综上,与撂荒和种植农作物相比,林业用地方式可改善土壤结构,促进SOC积累并提高其活性,增加微生物数量,表明其在改善太行山区土壤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
Abstract:
为探讨激光法与吸管法对黄土及黄土状母质土壤颗粒组成转换的差异,提高两种方法测定土壤颗粒组成的转换精度,于2016—2019年,采集宁夏自治区海原县黄土母质0~20 cm土层土样55个,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黄土状母质0~20 cm土层土样41个,采用两种方法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建立转换模型,并利用文献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测定黄土及黄土状母质的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间均表现为极显著相关关系,可建立转换模型进行粒径转换。两种方法测定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的相关系数,黄土母质分别为0.7980、0.7120和0.6850,黄土状母质分别为0.8970、0.7919和0.8223,黄土状母质转换模型相关性高于黄土母质。(2)根据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计算得出,黄土母质、黄土状母质和混合母质各粒级影响整体误差的贡献值均为黏粒最大。黄土母质、黄土状母质和混合母质转换模型均采用黏粒进行差减法,以减小转换偏差。根据计算获得的各粒级对整体误差的贡献值,选择贡献值最大的粒级进行差减法,可提高转换精度。(3)采用相同母质的颗粒组成转换模型,激光法转换后质地与吸管法质地的一致率,两种母质均为78%;而采用另一母质转换模型进行转换,黄土母质质地一致率为44%,黄土状母质为20%。通过相同母质转换模型可以提高激光法转换吸管法质地的转换精度。
-
Abstract:
土壤质量下降和磷素供应不足是限制园林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城市污泥作为富磷有机物质,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磷素供给能力。然而,目前关于城市污泥施用对不同类型园林土壤的改良作用及磷组分的研究依旧不足。以湖北省武汉市红壤和黄棕壤为研究对象,施用0%、3%、5%、10%、15%的腐熟污泥进行土培试验,通过测定培养前后土壤Hadley磷组分及磷酸酶活性等指标,探究添加污泥对园林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添加后,土壤pH值向中性变化,且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两种土壤的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添加污泥对红壤和黄棕壤的磷组分也有一定影响,添加污泥后,两种土壤中磷均以无机磷为主,主要提高了NaOH-Pi、NaHCO3-Pi和D.HCl-Pi含量;有机磷中提升幅度最大的磷形态为NaOH-Po,且培养60 d后NaHCO3-Po含量明显下降。添加污泥能提升土壤中磷酸酶活性,培养60 d后,添加15%比例的污泥对两种土壤的酸(碱)性磷酸酶活性提升效果最好,其中红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升68.6%和181.8%,黄棕壤中两种酶活性分别提升178.7%和88.9%。施用污泥后园林土壤磷素有效性得到显著提升,土壤中各形态磷素含量和磷酸酶活性均大幅增加。
-
Abstract:
以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选用菌肥与羊板粪作为试验材料,探讨生态修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旨在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均可改变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羊板粪和菌肥单施处理均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但差异不显著。羊板粪与菌肥配施可显著提高上述土壤养分含量,且对土壤酶活性的改良效果明显优于单施羊板粪和单施菌肥,各处理均与不施肥处理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其中土壤酶活性受硝态氮影响显著。由冗余分析可知,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铵态氮和土壤pH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pH与土壤容重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总体来看,在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生态修复中,每公顷1500 kg羊板粪和250 kg菌肥配施处理效果最佳。
-
龙泽东,孙耿,黄晶,江帆,冯秋分,吴泳晖,胡明勇,张艳峰,罗尊长,孙梅
Abstract:
为明确湖南省不同地区耕地土壤肥力演变特征和主控因素,基于湖南省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17年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包括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采用模糊数学(Fuzzy)法计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土壤肥力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980—2017年湖南省耕地土壤pH呈下降趋势,湘北平原区、湘中湘东丘陵区、湘南丘陵山区、湘西山区pH均值分别下降0.29、0.41、0.19、0.48;湘北平原区、湘南丘陵山区、湘西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维持稳定,均值变化幅度在-3.1%~4.4%,湘中湘东丘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则显著提升,幅度达18.9%;各地区耕地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呈上升趋势,土壤全氮、土壤速效钾湘中湘东丘陵区提升幅度最大,分别为36.1%和42.6%,土壤有效磷湘南丘陵山区提升幅度最大,为229.8%;2017—2018年湖南省耕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向0.6~0.8区间集中,全省肥力水平得到提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经过近40年演变,不同地区耕地土壤主控因素存在差异,湘北平原区耕地土壤肥力指标的主控因素是有效磷,湘中湘东丘陵区、湘南丘陵山区土壤肥力的主控因素是速效钾,湘西山区是全氮。
-
Abstract:
高强度连续种植桉树人工林的土壤酸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土壤酸化已成为制约桉树林地土壤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然而,单从活性酸角度无法全面评价桉树人工林土壤酸化状况,同时缺乏桉树人工林土壤控酸技术研究。采集广西桂北红壤区桉树人工林土壤样品,测定酸碱度、交换性酸含量、酸缓冲容量等指标,分析土壤游离酸和潜在酸分布特征,并以3种有机控酸剂(腐植酸盐类、黄腐酸盐类和氨基寡糖类)和2种无机缓冲剂(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为备选材料,两两搭配构建有机无机控酸体系,筛选出缓冲能力较好的3种有机无机控酸体系,开展控酸效果对比试验,探讨上述3种控酸体系对土壤酸度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广西红壤区桉树人工林土壤呈强酸性,pH值范围为4.50~4.85,交换性Al3+含量为2.60~4.30 cmol/kg,平均土壤酸缓冲容量为38.90 mmol/kg。缓冲性能较好的3种有机无机控酸体系分别为5∶1的氨基寡糖类+磷酸氢二钾、10∶1的黄腐酸盐类+磷酸二氢钾和10∶1的腐植酸盐类+磷酸二氢钾,上述3种降酸体系施用30d后,与空白对照相比,土壤pH值分别提升1.17、0.98和0.73,增幅分别达25.36%、21.24%和15.82%;交换性Al3+含量分别减少了2.7、0.8、2.2 cmol/kg,下降幅度达74.07%、24.07%和62.04%。广西红壤区桉树人工林土壤呈强酸性,土壤对外源酸稍敏感,稍易受酸害。交换性Al3+是主体致酸因子,其含量高于作物铝胁迫临界点。综合考虑3种控酸体系对土壤酸度的影响,氨基寡糖类与磷酸氢二钾配施对广西红壤区桉树人工林土壤控酸效果最佳,后续田间试验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
Abstract:
为探究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对玉米生长和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基于温室盆栽试验和16S rDNA扩增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NRCB010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NRCB026对玉米幼苗生长和土壤N2O排放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接种NRCB010和NRCB026显著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干重分别增加41%和35%;减少土壤N2O的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54.6%和21.6%;在收获期,与对照相比,NRCB010处理土壤的细菌优势属中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黄杆菌属(Flavisolibacter)相对丰度分别增加12%和0.5%;NRCB026处理土壤的细菌优势属中鞘氨醇单胞菌属和黄杆菌属相对丰度分别增加11%和0.7%。FAPROTAX功能预测结果表明,NRCB010和NRCB026处理的土壤中反硝化和硝酸盐还原作用的微生物基因丰度高于对照。Pearson相关性和冗余分析进一步表明,pH是影响PGPR减少土壤N2O排放的主要因素。NRCB010和NRCB026可能是通过增加玉米根际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的丰度和活性实现减少土壤N2O排放。研究结果为应用PGPR减少农田土壤N2O排放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
Abstract:
探索宁夏银北灌区盐碱地玉米的节灌控盐栽培技术模式,为干旱半干旱区盐碱地作物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设置田间试验处理,包括半膜平播(HM)、垄覆白膜沟播(RWF)、垄覆白膜沟播+沟间覆秸秆(RWFM)、垄覆黑膜沟播(RBF)、垄覆黑膜沟播+沟间覆秸秆(RBFM)5种玉米种植方式和黄河水、低矿化度退水、高矿化度退水3种灌溉水质,退水为微咸水,研究了玉米种植方式结合灌溉水质对玉米田土壤水热盐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田退水灌溉下,耕层土壤温度表现为“半膜平播”高于“垄膜沟播”种植方式;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半膜平播”种植方式下耕层土壤温度呈增加趋势,“垄覆白膜沟播”种植方式下耕层土壤温度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秸秆覆盖措施降低了耕层土壤温度。(2)“半膜平播”种植方式下,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耕层土壤湿度呈增加趋势,“垄覆白膜”沟播种植方式下,耕层土壤湿度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垄膜沟播”种植方式缓解了10 cm深度土壤湿度的急剧变化,结合沟间覆秸秆措施,这种缓解效应更明显。(3)黄河水灌溉下采取“垄覆白膜沟播”种植方式,农田退水灌溉下采取“垄覆黑膜沟播+沟间覆秸秆”种植方式在控制0~20 cm土层盐分增加方面效果较好,“低矿化度退水灌溉+垄覆黑膜沟播+秸秆覆盖”处理还有利于降低40~80 cm土层土壤盐分。在银北灌区,黄河水灌溉下采取“垄覆白膜沟播”种植方式,农田退水灌溉下采取“垄覆黑膜沟播+秸秆覆盖”种植方式可优化土壤水热环境,并可有效控制0~20 cm土层盐分增加。
-
赵浩庚,李立军,尹春艳,赵举,杨金虎,周洋,金鑫,聂晓雪,毕路广
Abstract:
土壤盐碱化严重影响土壤养分利用与生产力提升,为阐明不同施氮量和微生物菌肥对盐碱地土壤盐分、向日葵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和产量的影响,以河套灌区盐碱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微生物菌肥和施氮量两个因素,不施用微生物菌肥(A0),施用微生物菌肥[A1(7.5 t/hm2)];施氮量[0 kg/hm2(N0),210 kg/hm2(N1),420 kg/hm2(N2)]。结果表明:(1)低氮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低氮处理的土壤电导率较不施氮和高氮处理分别降低0.5~0.8和0.7~1.2 dS/m,而高氮显著提高土壤pH,高氮处理较不施氮处理的pH提高0.2~0.3;施用微生物菌肥土壤pH和电导率降低,与不施微生物菌肥处理相比,施用微生物菌肥显著降低了高氮处理的土壤电导率。(2)适量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向日葵产量,低氮较不施氮和高氮处理籽粒产量增加49.3%~72.6%和6.1%~8.9%,低氮配施微生物菌肥处理的籽粒产量最佳,为4695.0~4855.1 kg/hm2。(3)施氮促进向日葵植株对氮素的吸收,达到一定施氮水平后,继续施用氮肥植株对氮素的吸收效果不显著,随着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效率降低;施用微生物菌肥显著提高了不施氮处理的植株氮素含量,低氮配施微生物菌肥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4)低氮处理较高氮处理氮素损失减少175.7~177.7 kg/hm2,添加微生物菌肥进一步减少氮素损失19.9%~34.2%。综上所述,综合土壤脱盐和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氮素表观平衡等因素,微生物菌肥配施210 kg/hm2施氮量是西北内陆盐碱化及相似区域农田的适宜施肥方式。
-
Abstract:
为进一步了解施用不同品种磷肥对冬小麦苗期磷素吸收的影响,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采用土壤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在潮褐土上施用过磷酸钙(SSP)、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钙镁磷肥(CMP)以及聚磷酸铵(APP)对冬小麦苗期磷素吸收以及小麦地上部磷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均能显著增加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其中SSP处理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最高,较不施磷处理提高70.66%。施磷能提高冬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的磷含量,不同磷肥处理冬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均表现为APP>SSP>MAP>DAP>CMP。其中APP处理冬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最高,显著高于DAP和CMP处理。施磷能增加冬小麦对磷的吸收,不同磷肥处理冬小麦对磷的吸收量表现为SSP>APP>MAP>DAP>CMP,其中SSP、APP和MAP处理冬小麦的磷吸收量显著高于DAP和CMP处理。5种施肥处理小麦磷肥表观利用率表现为SSP>APP>MAP>DAP>CMP。随着小麦地上部全磷含量的增加,磷酸糖和核酸磷含量呈线性增加,当全磷含量达到6 g·kg-1左右磷酸糖和核酸磷逐渐稳定,不溶性磷复合物开始随着全磷含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综上所述,施用不同品种磷肥均能增加冬小麦苗期磷素吸收。过磷酸钙、磷酸一铵及聚磷酸铵处理冬小麦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磷肥利用效率,因此,是冬小麦苗期适宜施用的磷肥种类。
-
Abstract:
探明氮、磷、钾配施对胡萝卜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胡萝卜规范化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胡萝卜‘焰红2号’为试材,采用“3414”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其胡萝卜植物学性状和营养品质,根据不同施肥水平联合分析胡萝卜氮、磷、钾的需肥规律,应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出胡萝卜氮、磷、钾的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合理的施肥量能够促进胡萝卜的根长、根重、根粗等植物学性状和SPAD、净光合速率等光合性状以及总酚、总黄酮、维生素A等营养品质性状。通过产量的施肥依存度表明,氮、磷、钾对胡萝卜的影响表现为氮>磷>钾;其SPAD值在N1P2K1处理下叶绿素含量最高,净光合速率在N3水平达到最高值,为CO2 19.2 μmol/(m2·s),N2P2K2水平下的含水量、总酚含量、维生素A含量都达到最高,N1P1K2水平下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38.15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均在N2P1K2水平下达到最高值,分别为7.64和304.16 mg/g。从植物学性状、光合特性和品质性状3个方面分析,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对胡萝卜品质影响较大的有株高、根重、总酚、总黄酮、维生素A等性状,由此表明产量和品质在生产实践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应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出N2P2K2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综合排名第一,其氮、磷、钾的配比为N∶P2O5∶K2O=60∶82∶75。
-
Abstract:
施肥和接种根瘤菌剂是促进大豆生长的重要因素,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根瘤菌接种效果及大豆生长的影响,为大豆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双因素设计,以施肥为主处理,包括氮磷钾、氮钾、磷钾、不施肥;添加根瘤菌剂和不添加根瘤菌剂为副处理。盛花期和鼓粒期取样测定大豆根瘤数量和重量,盛花期测定土壤细菌群体组成,成熟期测定大豆产量及养分吸收量,评价施肥和接种根瘤菌对大豆生长和土壤细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平衡施肥较缺素处理大豆增产13.3%~40.1%,添加根瘤菌较不添加根瘤菌处理大豆增产0.1%~11.5%。氮磷钾平衡施用、添加根瘤菌均提高大豆养分吸收量和根瘤重量,且氮磷钾处理较其他处理氮吸收量显著提高30.5%~100.0%。添加根瘤菌的大豆根瘤数量提高9.3%~53.8%,并且盛花期缺氮条件下添加根瘤菌的根瘤数量增加最高(48.2%~53.0%)。施氮处理下添加根瘤菌降低了土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提高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添加根瘤菌能提高供试土壤中中华根瘤菌属的相对丰度,并且在施氮条件下较不施氮达到显著差异。总之,平衡施肥以及接种根瘤菌能促进大豆根瘤的形成、提高大豆的养分吸收和产量及土壤中华根瘤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
-
芦燕,魏倩倩,徐青山,张耿苗,赵钰杰,伍少福,张均华,朱春权
Abstract:
为了探究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结构和土壤固碳增汇能力的影响,分别设置无氮肥对照(CK)、常规施肥(T1)、减氮10%配施生物有机肥(T2)和减氮20%配施生物有机肥(T3)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T2和T3)处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稻氮利用效率。与T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nm土壤团聚体(大团聚体)的比例,降低了<0.25 nm土壤团聚体(小团聚体)的比例,并显著增加了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质含量。同时,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中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和比例,增加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但是降低了其在土壤中的比例。T2和T3处理同时增加了土壤中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细菌和固碳菌的丰度。因此,水稻生产中可通过施加生物有机肥来减少氮肥施加、维持水稻产量和保持土壤地力
-
张顺涛,康锁倩,杜雪丽,谭丹,王睿,黄飞,危常州,郭世伟,徐玖亮
Abstract:
水稻是洱海流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水稻产量和产值较低,同时较高的稻田氮、磷损失对洱海面源污染防治提出考验。探究有机-无机绿色智能肥对洱海流域水稻产量和环境排放的影响,为洱海流域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年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展田间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单施化肥(常规模式)、单施有机肥(有机模式)和施用有机-无机绿色智能肥(绿色模式),分析了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氮利用效率、氨挥发、径流氮磷损失和径流水化学需氧量、产值等。试验结果表明:(1)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常规、有机和绿色模式的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44.4%、20.8%和68.1%,绿色模式的水稻产量最高。绿色模式主要增加了水稻的穗数和穗粒数,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2)绿色模式的地上部氮累积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和有机模式。绿色模式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常规模式分别提高12.5%、8.8 kg/kg、9.0 kg/kg和13.0 kg/kg。(3)与常规模式相比,有机模式和绿色模式的氨挥发量、氮/磷径流损失量分别降低了63.3%和56.3%、38.1%和41.4%、6.5%和14.4%,绿色模式的氮盈余量降低了41.5%。(4)绿色模式的净利润比常规模式和有机模式分别提高了2.7万和2.4万元/hm2。绿色模式显著提高了水稻穗粒数和穗数,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水稻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显著增加。同时,绿色模式较常规施肥模式能够降低土壤氨挥发、氮磷径流损失和土壤氮素盈余量。因此,施用有机-无机绿色智能肥在洱海流域能够实现水稻的高产、高效、减排和增值协同的效果。
-
代依涵,黄兴成,刘彦伶,陈卓,陈兴良,张雅蓉,杨叶华,朱华清,熊涵,李渝,蒋太明
Abstract:
为综合评价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指导茶园科学施用有机肥。在贵州省湄潭县开展田间试验,以单施化肥(ON0)为对照,设置有机肥氮替代20%(ON20)、40%(ON40)、60%(ON60)、80%(ON80)和100%(ON100)的化学氮肥,分析各处理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有机肥氮替代比例的增加,茶叶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ON20处理最高,较ON0处理增产21.53%。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显著提升了茶叶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叶酚氨比降低,茶叶品质提升。与单施化肥比较,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能够提升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土壤铵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有所降低。与单施化肥处理比较,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条件下,茶园土壤硝态氮、碱解氮和可溶性总氮含量分别提升21.35%、3.13%和10.73%。因此,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处理,茶叶产量和品质均提升,土壤pH、有机质和氮含量也得到提高,是较优的有机肥配施模式。
-
崔翔,刘美英,景宇鹏,史培,段海文,张兰英,张东旭,沈祥军,孟庆伟
Abstract:
为了探求西辽河灌区盐碱地春玉米的适宜灌水量和追施氮量,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设置3个灌溉量(W1,1800 m3·hm-2;W2,1440 m3·hm-2;W3,1080 m3·hm-2)、3个追施氮量(N1,390 kg·hm-2;N2,273 kg·hm-2;N3,156 kg·hm-2)和1个既不灌水也不追施氮肥的对照处理。分析不同水氮梯度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春玉米产量与灌溉量及追施氮量之间的回归模型,研究不同灌溉量和追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频数分析法得出西辽河灌区盐碱地春玉米适宜水氮用量。结果表明:在西辽河灌区盐碱地中,灌溉和追施氮肥对春玉米均有增产效应,水、氮交互作用为正效应,水分的作用大于施氮的作用;春玉米W3条件下灌溉水利用效率和N3条件下氮肥偏生产力高于其他处理。西辽河灌区盐碱地春玉米最高产量为9912 kg·hm-2,对应的灌溉量编码为0.80(实际用量1440 m3·hm-2),追施氮量编码为0.70(实际用量273 kg·hm-2)。通过模型寻优,得到西辽河灌区盐碱地种植春玉米的最佳水、氮配比方案为全生育期灌溉量为1271.7~1673.82 m3·hm-2、总追施氮量为224.95~342.34 kg·hm-2。优化方案的水、氮用量分别较当地灌溉量(1800 m3·hm-2)节水7%~29.4%,追施氮量(390 kg·hm-2)节肥12.2%~42.3%。优化范围包含了试验中春玉米最高产量的水、氮用量,产量与当地产量基本一致,符合当地灌溉及追施氮肥要求。
-
Abstract:
针对甜瓜生产中水磷协同作用不足,石灰性土壤磷肥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2年温室大棚定位试验,研究了滴灌水磷耦合对厚皮甜瓜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适宜的水磷耦合配比,为滴灌条件下甜瓜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甜瓜品种‘早香蜜’为供试材料,2020年设土壤基质势处理W1(-20 kPa)、W2(-40 kPa)和追施磷处理P0(P2O5 0 kg/hm2)、P1(P2O5 21.15 kg/hm2)、P2(P2O5 58.65 kg/hm2)、P3(P2O5 96.15 kg/hm2)、P4(P2O5 133.65 kg/hm2),2021年设土壤基质势处理W1(-20 kPa)、W2(-30 kPa)、W3(-40 kPa)和追施磷处理P0(P2O5 0 kg/hm2)、P1(P2O5 75 kg/hm2)、P2(P2O5 150 kg/hm2)、P3(P2O5 225 kg/hm2)。结果表明,相同土壤基质势下,厚皮甜瓜的主蔓长、茎粗、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和磷肥偏生产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施磷处理下,土壤基质势控制在-20 kPa处理的厚皮甜瓜的主蔓长、茎粗、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和磷肥偏生产率均显著高于-30和-40 kPa处理;适当提高土壤基质势和施磷量均显著提高光合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干物质累积量,进而提高甜瓜产量。2020年磷肥偏生产率在W1P1处理下最大,产量在W1P2处理下最高,较P0处理分别增加了21.02%和16.4%;2021年磷肥偏生产率和产量均在W1P1处理下最大,产量较P0处理增加了20.30%。综合考虑,适宜当地温室大棚厚皮甜瓜滴灌水磷管理模式是土壤基质势为-20 kPa、追施磷肥为P2(58.65 kg/hm2)或P1(75 kg/hm2)。
-
Abstract: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采煤塌陷地土壤贫瘠、植物生长受限。为探究城市污泥堆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半干旱煤矿区沙打旺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利用城市污泥堆肥(W)与3种微生物菌剂(P、B、K)作为土壤改良剂,研究其施加后对土壤养分和沙打旺生长以及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堆肥与3种微生物菌剂组合处理(WPBK组)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且提高了沙打旺的株高、根长等生长指标,增强了沙打旺的抗逆能力。在大田试验条件下,WPBK组的综合效果最佳,与对照(CK)相比,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显著提高90.6%、28.66%、130.81%、32.55%;沙打旺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提升70.80%、71.43%、59.18%;沙打旺株高、根长、盖度显著提升81.5%、155.45%、210%;沙打旺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提升140.38%、208.27%;沙打旺脯氨酸含量显著提升102.16%,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升139.20%、466.66%、93.96%。总体而言,WPBK组的效果最佳,另外,WP组在沙打旺促生、土壤养分提高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但对植物抗逆性的效果一般。本研究可为干旱半干旱矿区植被恢复提供技术支持,并为污水厂污泥堆肥在矿区植被恢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
-
Abstract:
研究不同类型及用量生物质灰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当季甜瓜生长的影响,以明确适宜甜瓜生长的生物质灰施用条件并探明该条件下连续两季甜瓜植株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变化情况,为生物质灰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在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基础上,分别设置两种生物质灰类型(底灰和飞灰)和4种用量水平(0.5%、1.0%、2.0%和3.0%干土重),以不施加生物质灰为对照(CK),共9个处理进行盆栽试验,筛选出适宜甜瓜生长的生物质灰类型并研究其对当季和第二季甜瓜植株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单施生物有机肥相比,底灰配施后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当季甜瓜植株的株高、鲜重和干重,促进了茎粗和最大叶片面积的增长;土壤容重、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飞灰配施后则因导致当季土壤电导率过高而促生作用不明显,甚至有抑制甜瓜茎粗增长等负面影响。(2)不同用量底灰仍能促进第二季甜瓜植株的生长和土壤性质的改良,但整体效果较施用当季有一定的衰减。(3)相关性分析表明,底灰处理促进甜瓜植株生长与其增加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密切相关。(4)底灰输入提高了土壤重金属镉和铅的积累,但没有造成土壤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等级为安全。综上,生物质底灰配施生物有机肥能够促进甜瓜植株生长并改善土壤性状,可为生物质灰的合理利用和设施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Abstract:
为了探讨冬灌、暗管排水及生育期灌水方式协同作用对次生盐渍化土水盐运移及作物生长影响规律,在宁夏扬黄灌区红寺堡区移民区豹子滩村开展试验,研究了不同冬灌模式(0、1800 m3/hm2)、暗管排水(有、无)和生育期灌溉方式(畦灌、节灌)3种影响因素下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水分、作物生长指标及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差异显著,冬灌处理浅层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对应未冬灌处理;此外,布设暗管排水可以明显降低土壤含水率。各处理0~100 cm土层深度土壤盐分随时间动态变化规律差异显著,冬灌可以有效淋洗土壤盐分至深层,其中T5(冬灌、畦灌、暗管排水)处理表层土壤(0~40 cm)脱盐最显著;冻融初期各处理表层土壤(0~40 cm)在冻结及蒸发作用下出现返盐现象,随冻结深度加深,部分盐分析出并穿过冻结锋面向未冻结区运移,深层(40~100 cm)土壤盐分有所增加,解冻期在蒸发作用下盐分随水分向地表运移,表层土壤盐分含量升高。此外,冬灌结合暗管排水及生育期节水灌溉处理(T7,冬灌、节灌、暗管排水)的玉米产量及生长指标均最佳,平均产量6556.05 kg/hm2、株高210.17 cm、茎粗31.31 mm、叶面积指数4.49、干物质量2634 kg/hm2。暗管排水可以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其中T3(无冬灌、节灌、暗管排水)、T4(无冬灌、节灌、无暗管排水)地下水位埋深最低,T6(冬灌、畦灌、无暗管排水)在冬灌、生育期畦灌多重补给下,土壤含水率较高,且无暗管排水措施,地下水位埋深最浅,冬灌结束后达到峰值1.04 m。因此,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扬黄灌区次生盐渍地作物种植、管理、治理方面考虑合理增加排水工程,采用高效节灌方式。
-
阮丽霞,李恒锐,梁振华,蔡兆琴,兰秀,陈会鲜,何文,韦婉羚,李天元,黄珍玲,杨海霞,张秀芬,郭素云,张远飞,叶骏菲
Abstract:
为探究连作对食用木薯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不同连作年限食用木薯及其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同时测定不同连作年限食用木薯产量、品质、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食用木薯连作显著降低了其产量和品质,主要表现为株高、茎粗、薯长、粗淀粉、可溶性糖、粗蛋白和β-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粗纤维含量升高;土壤pH值、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而降低,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下降。多年连作使食用木薯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显著升高,多样性降低,土壤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并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优势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有益菌热酸菌属(Acidothermus)、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tus_Solibacter)、苔藓杆菌属(Bryobacter)、木霉菌属(Trich-oderm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病原菌镰刀菌属(Fusarium)和罗尔斯属(Ralstonia)的相对丰度则显著增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所测土壤环境因子与产量、品质存在显著相关性,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排序为pH>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过氧化氢酶>有机质>蔗糖酶>脲酶,环境因子对薯长、产量和β-类胡萝卜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优势菌门、菌属存在显著甚至极显著相关性,食用木薯长年连作使土壤环境因子变劣,进而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导致土壤菌群失衡,产量和品质下降,造成连作障碍,并且连作障碍在食用木薯连续种植的第3年开始凸显。研究结果旨在为揭示食用木薯连作障碍形成机制及缓解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
Abstract:
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但作物对磷的响应因品种而存在差异。为探究不同大白菜品种对磷的响应,以选育适低磷较优品种,试验设置了大白菜品种和磷水平的双因素试验:10个大白菜品种,分别在磷水平20和200 mg/kg下种植,测定大白菜地上部、根部性状以及根部土壤pH、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以探究供磷水平对不同品种大白菜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大白菜植株地上和地下部性状受土壤磷水平和品种影响较大。整体上,低磷处理使大白菜的地上部干重和根部磷浓度降低,降幅分别为12.00%~25.17%和19.12%~31.56%;(2)高、低磷处理大白菜地上和地下部性状之间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高磷处理下,大白菜有47组地上和地下部性状显著相关,低磷处理下,大白菜有33组地上和地下部性状显著相关;(3)低磷处理显著增强部分品种大白菜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为7.46%~36.72%;(4)低磷条件下,叠抱卵圆型E大白菜保持优于其他品种的地上部磷浓度和根部磷浓度,使其地上部磷含量和地上部干重增加,分别增加14.85%和26.03%,同时低磷处理降低了叠抱卵圆型E大白菜土壤pH、增强了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了土壤中磷素的有效性;合抱平顶型I品种大白菜能根据磷水平的改变来调节根部性状的发育;叠抱卵圆型E、合抱平顶型I品种大白菜是较适宜在低磷条件下种植的品种。
-
郑洒洒,李强,魏硕,马毅楠,刘京,马文新,赵冬梅,李俊州,魏海雷
Abstract:
从遵义市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常发地块分离到一株具有防病促生功能的菌株S8797。该菌株能够有效拮抗茄科雷尔氏菌、烟草疫霉菌等12种植物病原菌,并具有溶解无机磷、解钾、产纤维素酶和产NH3的能力。通过16S rDNA和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和平均核苷酸一致性分析,将菌株S8797鉴定为分散泛菌(Pantoea dispersa)。菌株S8797基因组为4.86 Mb,不含质粒,GC含量为57.4%,包含编码基因4399个以及非编码基因81个,利用antiSMASH可预测得到6个潜在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菌株S8797可以有效防治烟草青枯病,室内盆栽防效达到55.0%。S8797菌悬液处理的烟草长势旺盛,株高显著高于MgCl2溶液对照处理。结果表明,分散泛菌S8797具有广谱拮抗植物病原菌的能力,对烟草具有防病促生的潜力,同时为泛菌生防菌剂和微生物肥料开发奠定了基础。
-
Abstract:
通过分析堆肥理化性质、病原菌及抗生素去除效果,探讨了油菜秸秆添加比例对青藏高原羊粪堆肥发酵品质和堆肥产品安全性的影响。将羊粪与油菜秸秆分别以5∶1(RS1)、4∶1(RS2)、3∶1(RS3)和2∶1(RS4)进行混合,以不添加油菜秸秆作为对照(CK),进行为期36 d的堆肥试验。通过测定堆肥过程温度、含水率、pH、电导率、碳氮比和种子发芽指数等指标,综合分析油菜秸秆添加比例对羊粪堆肥发酵品质的影响。进一步测定堆肥过程中大肠菌群和沙门氏菌数量以及多种抗生素浓度的变化,分析堆肥产品安全性。相较于CK,RS2和RS3处理能提高堆肥最高温度,分别达6.6和6.9℃,并分别延长高温期(>50℃)6和7 d,而RS4处理的最高温和高温期均低于CK;RS2和RS3处理能显著提高堆肥产品种子发芽指数(P<0.05),提升幅度分别达28.0%和22.6%,而RS4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数与CK并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P>0.05);RS2和RS3处理还能显著提高堆肥大肠菌群和沙门氏菌去除效果,以及促进四环素、土霉素、青霉素和头孢菌素C去除(P<0.05)。因此,添加20%~25%油菜秸秆能提升青藏高原羊粪堆肥发酵效率,提升堆肥产品品质和生物安全性,其中添加20%油菜秸秆的堆肥效果更佳。
-
Abstract:
微生物菌肥是含有特定益生菌的新型绿色肥料,在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改善土壤环境、减轻连作障碍等方面有优势和潜力,是我国肥料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从微生物菌肥的生产、应用、功能微生物种类及使用特征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微生物菌肥的发展历程,归纳了微生物菌肥的分类及特点,统计了微生物菌肥生产企业及其分布特点,分析了微生物菌肥在中药材种植上的作用。最后,探讨了微生物菌肥在中药材种植上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
Abstract:
肥料深施是科学施肥方式的一种,是相对于表施或浅施等施肥方式而提出的,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集农业机械、专用肥料、配套农艺于一体的集成新技术,是施肥技术的重大革新。综述了国内外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发展历程、水稻侧深施肥机械和专用肥料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该技术对水稻产量、稻田环境、肥料利用率、经济效益的影响;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为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可持续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
-
Abstract:
石灰性土壤中存在的钙镁离子导致磷素固定,限制了植物的生长。添加不同种类的磷肥,可改善土壤无机磷形态,影响磷有效性。但目前磷肥添加对无机磷形态的综合性影响尚不明确。对符合条件的41组试验,按照施磷酸铵、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3种磷肥,以及施磷肥(P2O5)为低(不超过60 mg/kg)、中(60~120 mg/kg)、次高(120~180 mg/kg)和高浓度(超过180 mg/kg)共4种,利用MetaWin 2.1软件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以明确石灰性土壤磷肥添加的种类和施用量。结果表明:(1)与未施磷肥相比,施用磷肥后二钙磷(Ca2-P)、八钙磷(Ca8-P)、十钙磷(Ca10-P)、铁磷(Fe-P)、铝磷(Al-P)和蓄闭态磷(O-P)的效应值范围为0.0104~0.7457。施用磷酸铵、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后,Ca2-P效应值分别为0.5446、0.66和1.0326,其效应值占总无机磷的比例分别为42.47%、44.72%和66.56%;(2)施用低、中浓度磷肥除Ca10-P外均对无机磷形态有显著的正效应,施次高浓度磷肥后各形态无机磷均无显著变化,施高浓度磷肥除Ca10-P和Fe-P外均有显著变化。施用低、中、次高和高浓度磷肥处理后,Ca2-P效应值分别为0.6381、0.4503、0.7109和1.4949,其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为37.14%~51.26%。综合来看,在石灰性土壤中,磷酸二氢钾为最佳磷肥种类,施用磷酸二氢钾,施磷肥浓度以不超过60 mg/kg为宜。
-
Abstract:
铁、锰和铜肥的作物增产效果受到区域土壤差异、施肥方式与施肥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开展上述微量元素肥料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增产的整合分析,能为我国不同区域粮食作物合理施用上述肥料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和Web of science,以不施用铁、锰和铜肥为对照,选择反应比作为效应值,通过整合(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铁、锰和铜肥对我国小麦、玉米和水稻产量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铁、锰和铜肥能够增加小麦、玉米和水稻3种粮食作物的产量,增产幅度分别为9.76%、7.09%和3.68%,不同年份增产效果不同。铁、锰和铜肥均以土施增产效果好。铁肥施肥量在低于10 kg/hm2时的增产效果较好,锰肥施肥量在高于30 kg/hm2时的增产效果较好,铜肥施肥量在10~20 kg/hm2时增产效果较好。华东地区施用铁肥(22.68%)的增产效果较好,西部地区施用锰肥(11.84%)和铜肥(5.67%)的增产效果较好。土壤理化性质会影响铁、锰和铜肥的增产效果。在碱性土壤和有机质含量低于10 g/kg的土壤中施用铁、锰和铜肥均能显著增产。施用铁、锰和铜等微量元素肥料能有效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但是施用时应选择合理的施用方式和施用量,并与其他肥料协调配施,才能实现粮食作物的稳产高产。
-
Abstract:
建立了一种测定土壤中14种酚酸类物质的分析方法。样品用1.0 mol/L NaOH溶液超声辅助提取,提取液经盐酸酸化,沉淀胡敏酸,上清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富集,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模式采集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14种酚酸组分在5.0~5000 μ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检出限为0.3~12.5 μg/kg,定量限为1.0~39.2 μg/kg。在高低浓度基体加标测试中,14种酚酸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8.6%~97.3%和65.8%~89.7%,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4.3%和3.1%~9.6%。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大批量土壤样品中酚酸类化合物检测,为研究土壤中酚酸类化合物引起的连作障碍提供技术支持。
-
Abstract:
由于钒(V)、铬(Cr)、镍(Ni)、钴(Co)、砷(As)、镉(Cd)、锑(Sb)、铊(Tl)、铅(Pb)9种元素已被列为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被强制要求不得高于限量,现有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对肥料中有毒有害元素的检测方法复杂,建立微波消解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肥料中9种有毒有害元素的方法,以完善肥料检测的需求。选用河北省市场上销售的不同种类肥料作为实验样品,采用微波消解前处理技术消解样品,优化仪器工作参数,以73锗(Ge)、103铑(Rh)、209铋(Bi)为内标元素,使用ICP-MS测定肥料中9种元素。结果表明,9种元素在线性范围内关系良好,加标回收率为91.09%~105.43%,相对标准偏差(n=6)为1.28%~7.40%,检出限分别为1.76、10.64、35.87、3.17、0.43、1.50、3.78、4.28、180.47 μg/L。所测肥料均符合国标要求,同时该方法灵敏度高、简便快捷,适用于肥料中9种有毒有害元素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