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8期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创刊时间:1964年
主编:易可可
执行主编:卢昌艾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82108656 传真:010-82106225
电子邮件:trfl@caas.c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62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498/S
邮发代号:2-559 国外代号:BM5559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
Abstract:
为认识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属性分异、土壤类型分布与复杂地形条件的关系。以贵州石灰岩分布区32个典型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物理化学特性,通过分析各地形因子与土壤属性及土壤类型分异的关系,探讨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诊断表层有机碳含量、诊断表下层黏粒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游离氧化铁含量分别在不同海拔范围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区域海拔的升高,游离氧化铁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黏粒CEC分别在1900 m以下和1400 m以上区域内呈升高态势,富铁土分布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多分布于低、中海拔(<1900 m)区域,且随着纬度的升高,分布区域海拔呈降低态势。淋溶土是贵州石灰岩地区分布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占研究剖面总数的71.87%),随着坡度的增大,土壤pH、盐基饱和度呈升高趋势,分布钙质湿润淋溶土可能性增大。阳坡发育土壤诊断表层厚度显著小于阴坡,阳坡(南、西南)和半阳坡(东南、西)石灰岩山地利于雏形土发育。坡位是显著影响诊断表层有机碳、诊断表下层黏粒CEC和盐基饱和度的地形因子,但对土壤类型分布影响较小。在贵州石灰岩分布区,各地形因子与不同土壤属性存在密切关系,海拔、坡度及坡向对土壤类型分异有一定指示作用。
-
Abstract:
针对北京市大兴区主要栽培果树品种土壤肥力特征与土壤环境质量认识不清的问题,以大兴区规模化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梨、桃、葡萄等主要栽培类型的果园土壤肥力特征和环境质量进行研究,以期为规模化果园的科学管理与高效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除葡萄园有机质(平均为1.28 g/kg)和全氮(平均为23 g/kg)等级较高外,其余果园普遍处于中、低或中、高等级,尤其是梨园较低,果园的有效磷、速效钾处于过量状态;约40%的园区土壤全盐量≥0.8 g/kg,次生盐渍化趋势较为明显,土壤主要呈弱碱性与碱性(pH范围为7.69~8.95);部分果园表现出土壤有效态硫、钼、锰和硼等中微量元素缺乏的现象;监测果园均未表现出土壤重金属超标现象。总体而言,葡萄园的肥力普遍较高,而梨园普遍较低;果园存在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营养失衡等问题,建议推广氮磷钾平衡施肥,增施微肥,实现大量和中微量元素均衡供应的目标;同时加强水肥管理,避免加重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和连续有机肥施用可能导致的土壤重金属快速累积,从而实现规模化果园的清洁高效生产。
-
肖广敏,刘蕾,赵诣,茹淑华,赵欧亚,侯利敏,孙世友,王凌,王策
Abstract:
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有机物料添加对于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同自然条件和农艺措施下有机物料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系统性影响尚不明确。研究搜集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数据,并建立了有机物料投入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数据库。运用整合(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有机物料投入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综合效应,进而量化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有机物料可以显著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41.9%。不同区域、土壤质地、土壤pH、初始有机碳含量、碳投入量、有机物料类型、施用有机物料时间和种植制度条件下,施用有机物料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华北地区有机碳的增加率最大(58.3%),且显著高于东北地区(31.5%)和西北地区(32.1%);黏土(48.2%)和壤土(41.7%)有机碳增加率均显著高于砂土(25.0%);碱性土壤(50.9%)有机碳增加率显著高于酸性土壤(29.4%);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6 g/kg的土壤有机碳增加率(90.3%)显著高于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6~12和>12 g/kg的土壤有机碳增加率(37.5%和38.2%);累计碳投入量>100 Mg/hm2时土壤有机碳增加率(87.8%)显著大于累计碳投入量<50和50~100 Mg/hm2(15.6%和36.7%);施用粪肥土壤有机碳增加率(46.5%)显著高于施用秸秆(33.6%);施用有机物料时间<10年的土壤有机碳增加率(16.6%)显著低于施用有机物料10~20和>20年(47.0%和52.2%);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时施用有机物料土壤有机碳增加率(47.8%)显著高于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32.4%)。综上,施用有机物料对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特点,加大单季有机物料用量,坚持长期施用有机物料以及秸秆还田和施用粪肥相结合是提升土壤有机碳的最重要措施。
-
Abstract:
研究水稻秸秆还田深度对稻田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探索黄棕壤性水稻土最适秸秆还田深度,可为提高秸秆利用率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室内培养试验,设置水稻秸秆还田0 cm(S0)、10 cm(S10)、20 cm(S20)、30 cm(S30)土层,以及添加腐熟剂(F)和不添加腐熟剂两种条件。结果表明:还田至10 cm土层并添加腐熟剂的处理(S10+F)各取样期的腐解率最高,秸秆释放磷的速率也最高;秸秆还田后提高了磷生物有效性,其中主要提高各土层中稳性无机磷和活性无机磷的含量,秸秆还田12周后,10 cm土层秸秆还田提升磷生物有效性的幅度最大,S10、S10+F处理的中稳性无机磷含量比10 cm土层无秸秆对照分别提高了44.04、50.48 mg/kg,30 cm还田提升的幅度最小。因此在该地区秸秆还田10 cm深并配施腐熟剂效果最好。
-
Abstract:
为明确土壤结构体分布和Cd赋存形态对零价纳米铁-壳聚糖改性生物炭的响应,以黄绵土为试验对象,枸杞枝条制备改性生物炭,以不添加改性生物炭土壤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CdCl2溶液污染条件下,1%~3%改性生物炭输入处理对土壤pH值、有机碳(SOC)、阳离子交换量(CEC)、水稳性团聚体及不同Cd形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300 d沉化,相对于对照处理,添加改性生物炭后,土壤pH、CEC、SOC分别平均显著增加8.30%、17.23%、68.48%;土壤大颗粒团聚体(> 0.25 mm)含量增加7.69%,有效态Cd含量中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各占比都有所减少,分别减少12.61%、5.52%和1.21%,无效态Cd含量(残渣态)增加19.34%。路径分析表明,土壤pH和SOC含量直接影响有效态Cd的含量且存在因果关系,SOC含量直接影响土壤小颗粒团聚体(< 0.25 mm)的形成,且土壤小颗粒团聚体形成和CEC与有效态Cd存在因果关系。从路径分析的结果来看,土壤CEC和土壤团聚体是土壤Cd有效性的关键作用因子。在本试验条件下,对于高浓度Cd污染土壤,零价纳米铁-壳聚糖改性生物炭对Cd固定有较好的效果。
-
Abstract: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生物炭及生物硝化抑制剂添加对黄土区设施菜地土壤N2O和CO2排放的影响,并与化学合成硝化抑制剂作对比。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CK)、施氮(N)、施氮+生物炭(N+BC)、施
-
Abstract: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茶园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通过定位施肥试验,于春茶、夏茶、秋茶和冬管期,采集施用菌渣、生物炭+复合肥、有机肥、生物炭有机肥和复合肥(对照)为基肥,脲甲醛缓释肥为追肥的茶园土壤,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重庆茶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BG)、β-纤维二糖苷酶(CBH)、蔗糖酶(INV)和脲酶(URE)4种碳氮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MBC、MBN含量和酶活性均随茶叶不同生长期表现出明显的动态变化,与对照相比,有机肥配施缓释肥显著提高了春茶期土壤MBC含量,提高幅度为50.34%;生物炭有机肥配施缓释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春茶期和夏茶期土壤MBN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61.16%和25.27%;菌渣配施缓释肥对春茶期BG、URE活性提升效果最佳,较对照提升幅度分别为45.56%、44.32%,而CBH活性受到抑制,不同施肥措施INV活性在茶叶不同生长期均受到抑制。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NO3--N直接影响土壤MBC、MBN含量,同时土壤可溶性有机氮还直接影响土壤BG活性,土壤NO3--N则直接影响土壤CBH、URE和INV活性。因此,重庆地区茶园追肥施用脲甲醛缓释肥时,基肥选用商品有机肥或菌渣有利于提升土壤MBC、MBN含量,并维持相关转化酶活性。
-
Abstract:
2020—2021年通过大田试验,以红枣单作(CK)和苜蓿单作(AM)为对照,设置3种间距的红枣间作苜蓿种植模式:M1(间距0.5 m)、M2(间距1 m)、M3(间距1.45 m),研究了不同间距配置下红枣间作苜蓿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及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大团聚体为优势团聚体,主要集中在0.25~1 mm粒级,变幅为23.26%~28.01%;较之CK处理,M1、M2、M3间作处理0~60 cm土层≥0.25 mm土壤机械团聚体含量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提高了12.84%、16.46%、13.75%和42.57%、43.50%、32.13%。间作处理显著提高了0~60 cm土层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分别比CK提高了19.53%、23.58%、14.29%和21.31%、21.50%、10.80%。不同种植模式下有机碳、全氮含量大小排序分别为M1>M2>AM>M3>CK、M2>M1>AM>M3>CK。不同粒级团聚体中<0.25 mm微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最高,1~2 mm粒级有机碳、全氮含量最低;M1、M2处理显著提高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AM处理鲜草产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各间作处理中M2产量最高,M3产量最低;间作苜蓿对红枣产量无影响。间距1 m的红枣间作苜蓿处理优化了土壤结构及养分,且保证了作物产量之间的平衡,为最适的苜蓿间距配置模式。
-
Abstract:
为了探明冬种绿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农村宅基地复垦土壤养分、酶活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通过5组不同处理的大田试验开展研究,5个处理分别为:冬种小麦+水稻施用100%化肥(对照1,CK1);冬种绿肥+水稻施用100%化肥(对照2,CK2);冬种绿肥+水稻施用40%鸡粪肥+60%化肥(T1);冬种绿肥+水稻施用40%蚯蚓粪肥+60%化肥(T2);冬种绿肥+水稻施用40%菜籽饼肥+60%化肥(T3)。结果表明:
-
赵欣蕊,张翠英,张树明,李旭光,刘克桐,刘淑桥,张培,崔江慧
Abstract:
为了探明不同施肥模式对滨海轻度盐碱地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多样性及玉米表型、产量的影响,确定适宜滨海轻度盐碱耕地的改良模式,通过玉米田间试验5种施肥模式:习惯施肥(T1)、优化施肥(T2)、优化施肥+有机肥(T3)、优化施肥+功能肥(T4)、优化施肥+微藻肥(T5)。播种前和施肥后测定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成熟期测定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结果表明:T3的全氮含量比TI显著提高了40.80%;T4的pH值比T1显著降低了7.27%,有机质含量比T1显著提高了13.53%;T5的盐离子浓度比T1显著降低了5.61%。在5种施肥模式中,T3和T4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等对盐碱地有利的菌群含量较高,其中T3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T2的微生物群落丰度最高;T3和T4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T1增加9.21%和3.31%,T3和T5的玉米产量与T1相比分别增加20.51%和12.23%。结合产量和土壤改善情况考虑,T3是滦南县轻度滨海盐碱地的最优改良模式,对玉米轻度滨海盐碱土壤有显著的改良效果。
-
吴艳,朱莉英,王发洪,宋惠洁,王晶,李娜,武栋,胡秋萍,胡丹丹,胡志华,柳开楼
Abstract:
为明确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年限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在南方丘陵区选取种植一季水稻(CK)、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年限为2年(R2)、5年(R5)及10年(R10)的田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稻产量、土壤pH和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土壤团聚体组分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CK相比,R5及R10处理使水稻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9.0%与12.3%(P<0.05),而R2处理则无显著影响。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可缓解土壤酸化(pH比CK提高0.26~0.43个单位),同时,R2、R5和R10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比CK增加42.25%~137.67%、22.46%~95.13%和63.38%~79.70%;与CK相比,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和平均重量直径(MWD),且随轮作年限延长而增加,其中R2、R5和R10处理的大团聚体(>0.25 mm)比例分别比CK增加5.45%~23.2%,MWD增加24.28%~86.55%;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MWD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可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增加水稻产量,因此,该模式可以为南方丘陵区稻田的种植模式优化提供参考。
-
Abstract:
为探究叶面喷施硼肥对柑橘品质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测定3个硼肥施用量水平5 g/株(0.25%)、10 g/株(0.5%)、15 g/株(0.75%)处理的柑橘土壤、叶片硼含量及果实品质指标(果实横径、纵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维生素C含量)与土壤细菌群落。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硼肥施用量能较好地改善柑橘果实品质,高水平的硼肥处理反而降低柑橘品质。其中,0.25%硼肥施用量的处理效果最好。相较于CK(硼肥施用量为0),该处理柑橘果实横径增加20.42%、纵径增加6.21%、单果质量增加24.6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7.86%、可滴定酸含量降低16.03%、维生素C含量增加9.07%。硼肥喷施显著提升了土壤中抗病菌如Kaistobacter属、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的相对丰度(P<0.05),其中0.75%硼肥施用量土壤中Kaistobacter属从0.42%提升至2.12%、红游动菌属从0.37%提升至1.36%、鞘氨醇单胞菌属从0.18%提升至0.59%。0.25%硼肥施用量将土壤中芽孢杆菌属从0.23%提升至1.88%,由此说明硼肥喷施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在提高柑橘品质及保障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前提下,若柑橘种植生产中土壤有效硼含量缺乏,可以在柑橘的坐果期喷施1次0.25%硼酸溶液(即施用硼酸5 g/株)的硼肥来满足柑橘树对硼营养的需求,进而提升柑橘品质。
-
Abstract:
干旱胁迫条件是矿区生态复垦面临的重要难题。为揭示微生物菌剂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对矿区土壤性质及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以紫花苜蓿为供试植物,海州露天矿排土场土壤为基质,在单施哈茨木霉菌(TH)、枯草芽孢杆菌(BS)以及两种菌剂(TH+BS)混施条件下,通过盆栽试验进行干旱胁迫研究,测定其土壤微生物性质及植物抗逆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重,矿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酶活性逐渐降低。TH、BS的施用总体上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性质。依据土壤综合指数(SQI),BS单施处理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对土壤微生物性质指标的提升效果最佳,其SQI比CK提高了37.85%,TH单施处理次之,提高了34.94%,TH+BS混施处理最低,比CK提高了20.92%。随干旱胁迫程度加重,紫花苜蓿脯氨酸、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持续增多,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经由植物综合指数(PQI)可以发现微生物菌剂的施用能够提高植物抗逆性,BS单施处理的PQI最小,平均值比CK降低了34.31%,TH单施次之,降低了9.56%,TH+BS混施处理最大,比CK降低了6.75%。因此,TH、BS的单施和混施均能提高干旱胁迫条件下矿区土壤微生物性质和紫花苜蓿的抗逆性,其中BS单施效果最好,可以作为干旱矿区复垦的一种措施。
-
Abstract:
为了探明不同用量解淀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对柴达木地区有机枸杞生长发育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明确合理施入量,为该地区土壤培肥及有机枸杞增产提供科学依据。以诺木洪农场实验区“宁杞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用量水平(29.70、44.55、59.40、74.25、98.10 kg·hm-2),以不施加解淀粉芽孢杆菌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用量下解淀粉芽孢杆菌对柴达木地区有机枸杞生长的影响,对枸杞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和数据分析。与CK相比,施用解淀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促进了枸杞生长,枸杞的株高、冠幅、地径、结果枝长、叶面积和SPAD值明显增加,LN3(59.40 kg·hm-2)处理的促生效果最佳;施用解淀粉芽孢杆菌显著增强了枸杞的光合作用,其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较对照均显著增强,LN3处理效果最佳;施用解淀粉芽孢杆菌后,有效地降低土壤的pH值和电导率,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并促进了土壤养分含量的积累,与CK相比,有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明显增加,LN3处理对土壤改良效果最明显,土壤肥力最佳;土壤肥力提升后进一步增加了产量,LN4(74.25 kg·hm-2)处理效果最好,较CK增产28.73%;施用解淀粉芽孢杆菌还改善了果实品质,枸杞果实中枸杞多糖、黄酮、甜菜碱、类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和多酚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LN3处理的效果最佳。综合分析得出,不同用量解淀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处理下有机枸杞的生长状况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过量会有抑制作用,其中每公顷施用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59.40 kg效果最好。
-
Abstract:
为筛选生态绿色肥料,研究微生物菌肥施用效果并优化施用方法,试验以微生物菌肥及常规化肥按照不同组合配施,研究了玫瑰的生长性状、病害情况、花量产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状况。结果表明:施用复合肥+微生物菌肥(NPK+B)对玫瑰株高、分枝数有显著影响,较对照分别增加33.3%、31.8%,微生物菌肥+有机肥(B+M)可促进分枝,但对茎粗无显著影响。施用复合肥+微生物菌肥+有机肥(NPK+B+M)与B+M处理土壤物理粘粒含量在34%~41%之间,土壤质地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各处理中增加B、M及B+M可以调节pH降到适宜的弱酸性范围,较好地改善土壤酸碱性质。各施肥处理均对玫瑰花量及产量产生增益作用,而增加微生物菌肥可有效降低黑斑病的发生,病情指数由对照的13.23降低至7.17,并提高了玫瑰对有机肥和复合肥的利用率,提高株高、茎粗与发新枝数量,从而起到增产的作用,其中NPK+B+M增幅最高,达67.8%,其次为NPK+M、NPK、B+M。通过连续施用微生物菌肥,玫瑰种植地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较CK均显著增加,其中“真菌/(细菌×10)”达到1.042,相关性分析表明,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与玫瑰生长指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与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通过施用生物菌肥改善土壤微环境,不仅对玫瑰起到防病促生的调节作用,在实际生产中还可替代或降低农药与化肥使用,有效降低管理难度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
-
Abstract:
采用花生营养分层调控-起垄-播种一体机,通过研究花生种下分层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对花生生长发育、养分积累、产量和品质、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旨在为砂姜黑土区夏花生微域土壤调理、高效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有机肥和化肥撒施相比,种下施肥能改善花生农艺性状、提高经济性状,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花生养分积累量,油酸含量平均增加1.94个百分点,产量平均增加554.0 kg/hm2,增产11.2%,其中,花生种下5和8 cm分层施用有机肥600 kg/hm2和化肥600 kg/hm2产量最高,为5759.4 kg/hm2。花生种下5和8 cm分层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产量比种下5 cm同层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产量平均增加175.7 kg/hm2,平均增产3.3%,油酸含量平均增加0.89个百分点。化肥减施25%时,花生种下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比有机肥和化肥撒施产量平均增加258.1~419.4 kg/hm2,平均增产5.2%~8.5%,油酸含量平均增加0.75~1.71个百分点,其中花生种下5和8 cm分层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增产提质效果最好。总之,花生种下5和8 cm分层施用有机肥600 kg/hm2和化肥450 kg/hm2,与撒施有机肥600 kg/hm2和化肥600 kg/hm2相比,化肥减施25%,花生增产419.4 kg/hm2,增产8.5%,能实现有机肥和化肥协同增效,达到化肥减施和大面积均衡增产的目的,应在夏花生主产区推广应用。
-
Abstract:
为研究红心火龙果品质和产量对有机肥料复配生物炭的响应,以5年生“台农二号”红心火龙果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稻壳有机肥施肥量和3个生物炭复配比例2个因素,调查了不同处理对火龙果全年6批次果实中4批次的还原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Vc)、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含量及可食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显著影响火龙果果肉可溶性蛋白、花青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可食率(P<0.05);生物炭显著影响第一批火龙果果肉可溶性蛋白、花青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第二批的还原糖和Vc含量(P<0.05);有机肥和生物炭交互作用仅显著影响最后一批火龙果果肉的还原糖、可溶性蛋白、花青素及Vc含量(P<0.05)。在相同的施肥量下,施用生物炭的火龙果果肉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和可食率较未施生物炭的显著减少,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还原糖含量在低施肥量(22500 kg/hm2)下显著降低,而中施肥量(45000 kg/hm2)下显著增加(P<0.05)。在相同的施生物炭比例下,增加施肥量显著减少火龙果果肉花青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可食率(P<0.05)。火龙果年产量虽然未受试验处理显著影响,但是在中和高施肥量(90000 kg/hm2)下复配3%生物炭的产量增加,且高施肥量下复配3%生物炭处理的年产量最高为34.18 t/hm2。基于产量及品质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在4批火龙果果实中,低、中施肥量下不复配生物炭和高施肥量下复配3%生物炭处理的果实综合评价较优。在火龙果生产中,推荐施用不复配生物炭的低和中施肥量及复配3%生物炭的高施肥量。
-
Abstract:
为探究生物炭与化肥作基肥配施对辣椒的影响效果,以辣椒“明椒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用量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对辣椒植株生长、产量及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加工品质以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CF)相比,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处理更有助于辣椒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叶绿素的合成;与CF处理相比,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处理均能显著增加辣椒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且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处理对辣椒加工品质影响显著,其中二氢辣椒素含量提高了7.14%~13.39%、辣椒素含量提高了7.43%~16.89%、脂肪含量提高了2.29%~7.79%、色价提高了0.51%~4.49%,但对挥发性物质种类无显著影响;与CF处理相比,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处理均能显著提高氮肥、磷肥、钾肥的农学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了53.71~97.24、67.14~121.55、22.38~40.52 kg·kg-1和57.93~113.55、12.87~19.19、60.28~80.79个百分点。试验结果为辣椒生产中选择合理的施肥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
王小龙,史祥宾,王志强,王宝亮,冀晓昊,张艺灿,刘畅,王海波
Abstract:
为制定基于品质指数的最佳理论施肥方案及营养诊断标准,研究了不同施肥配比和植株矿质元素变化动态与品质形成的关系。以设施‘87-1’葡萄为试材,连续多年进行5416配方施肥试验,测定植株矿质元素含量及果实品质,并对其进行Topsis综合评价,计算品质指数。研究矿质元素含量与品质指数的相关性,确定营养诊断因子。应用非完全正交方差分析法和组分营养诊断法分别制定最佳综合品质的施肥方案及营养诊断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单粒重在各处理条件下的分布范围是4.3~5.0 g。T10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18.5%。T3处理的果实硬度最高,为471.9 g。T3处理的品质指数最高,为0.6071;除T6、T8、T14、T16处理外,其他处理品质指数均高于T1处理,增幅为1.8%~33.4%。成熟期果实N、成熟期叶柄P、成熟期叶柄K、成熟期叶片Ca、转色期叶柄Mg被选作为营养诊断因子。高优园矿质元素含量适宜范围为N 1.0~2.4 mg/g、P 1.0~3.0 mg/g、K 4.0~10.4 mg/g、Ca 2.9~9.6 mg/g、Mg 0.6~9.7 mg/g,低优园的需肥顺序为K>Ca>N>Mg>P,其中K和Ca元素含量表现偏低,其他元素含量充足。当单粒重、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和品质指数达到最佳时,每公顷的建议施肥总量分别为736.5、1332.0、788.3和1430.3 kg。在本试验条件下,品质指数达到最佳时的元素N∶P∶K∶Ca∶Mg理论配比为3∶3∶4∶3∶2,其N、P2O5、K2O、CaO、MgO施肥量分别为375.0、141.0、506.3、337.5、70.5 kg/hm2。
-
Abstract:
为解决河西走廊设施葡萄生产中化肥过度施用的问题,设置化肥、玉米秸秆、农家肥、帕尔奇公司生物有机肥、安琪酵母公司生物有机肥5种不同基肥施肥处理,连续施用3年,研究不同处理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化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葡萄品质,生物有机肥的效果优于秸秆和农家肥;两种生物有机肥中,帕尔奇公司生物有机肥的效果最佳,果粒大小、果实功能性物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施用化肥处理,其中,葡萄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横径分别增加了34.53%、24.89%、20.39%,果实总糖含量提高了37.29%,有机酸含量降低了52.99%。综上所述,设施‘阳光玫瑰’葡萄生产中,增施生物有机肥对改善果实品质有良好的效果,在生物有机肥选择上宜选用含矿源黄腐酸钾的生物有机肥。
-
Abstract:
为明确秸秆还田下节水减氮以及高效肥料对不同双季稻品种N2O排放的影响及其关键驱动因素。于2020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4个水肥处理:尿素100%+间歇灌溉(U)、尿素80%+秸秆还田+间歇灌溉(US+S)、控释尿素80%+秸秆还田+间歇灌溉(CRUS+S)、尿素80%+秸秆还田+节水灌溉(US+S+SWD),副区为常规稻和杂交稻,共8个处理。监测双季稻生育期内N2O排放规律,分析单位产量N2O排放强度和影响其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灌溉量、碳氮投入和植株吸氮量是调控稻田N2O排放的主导因子,可解释99%的排放变化,其中氮投入增加会促进N2O排放,而灌溉量、碳投入和吸氮量对N2O排放有负向作用。秸秆还田可以补充氮肥减量20%的养分,秸秆还田下常规氮肥或控释氮肥减量施用降低了N2O排放14.4%~49.4%,但CRUS+S较US+S处理促进了N2O排放,表明秸秆还田下施用控释尿素并不能实现N2O减排。秸秆还田后进一步控水促进了N2O排放,相比US+S,US+S+SWD处理显著增加了双季稻N2O的排放114.8%~186.4%,且常规稻增幅大于杂交稻。各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氮肥减量及进一步控水均可保证稳产,但US+S+SWD处理单位产量N2O排放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总体而言,秸秆还田搭配减氮20%有助于降低稻田N2O排放,但并不能抵消节水灌溉导致的N2O增长。在水稻生产中合理利用秸秆资源,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可以减少稻田N2O排放并保证稳产。
-
郭.松,周子军,何明江,陈.琨,彭全强,黄耀蓉,钱建民,秦鱼生
Abstract:
明确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坡度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川中丘陵坡耕地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选取2005—2012年四川省丘陵区353组玉米“3414”测土配方施肥试验中不施氮(N0P2K2)和推荐施氮(N2P2K2)两个处理的数据,将坡耕地坡度分为0°~2°、2°~5°、5°~8°、8°~15°和15°~25°共5种类型。通过分析不同坡度下玉米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土壤肥力等指标,明确不同坡度玉米的土壤养分供应特征、氮肥产量效应和推荐施用量。结果表明,N0P2K2处理玉米产量随坡度增加逐渐降低,5种坡度下的平均产量为4260.7~4941.9 kg/hm2;施用氮肥后(N2P2K2)玉米产量显著增加,坡度由低到高的氮肥偏生产力依次为35.3、30.3、33.1、31.5和28.7 kg/kg;在相同的目标产量下,氮肥推荐用量依次为217.4、230.3、228.09、227.7和233.4 kg/hm2。坡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随坡度增加而不断降低,而土壤氮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也不断下降。整体上土壤氮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为67.9%,而氮肥贡献率为32.1%。耕地坡度显著影响土壤养分供应、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坡耕地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大于施用氮肥贡献率,因此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坡度地力变化及施氮反应特征合理施用氮肥,通过培肥地力,降低氮肥用量,提高产量水平和氮肥
-
Abstract:
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对茅苍术光合特性和氮素吸收的影响,为其栽培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一年生茅苍术为材料,研究不施氮肥、施用硝态氮、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对茅苍术叶片光响应曲线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不同程度改善叶片光合特性,其中硝态氮处理的叶绿素含量、表观光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最高,但其光补偿点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显著低于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处理。同时,硝态氮处理能显著增大叶面积、降低比叶重,促进植株生长,使得其整株生物量比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处理提高6.89%和17.05%。此外,硝态氮处理还增加叶片氮素含量,提高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比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处理提高2.43%和6.76%。可见,茅苍术光合特性对硝态氮更敏感,施用硝态氮肥能改善光能特性,促进氮素高效利用。
-
Abstract:
探究水肥一体化下磷肥种类和施用方式对棉花产量、磷素积累量、土壤磷素有效性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棉田优化磷肥施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田间试验于2021年在新疆昌吉州棉花主产区进行。试验设不施磷肥对照(CK)、基施重过磷酸钙(TSP)、基施磷酸一铵(MAP-B)、基施+滴施磷酸一铵(50%基施,25%+25%分别在蕾期和花铃前期)(MAP-D)、基施+滴施磷酸一铵(50%基施,25%+25%分别在蕾期和花铃前期)和聚谷氨酸(MAP-P)5个不同施肥处理,测定指标包括土壤有效磷、植株生物量、植株磷积累量和籽棉产量,并计算磷肥利用率。在棉花盛花期和盛铃期,磷肥滴施显著提高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0~5 cm土层尤为显著,MAP-P处理有效磷含量比CK处理分别提高136.27%和113.99%。TSP、MAP-B、MAP-D和MAP-P处理产量比CK处理分别提高17.65%、16.25%、19.37%和31.88%。棉花生育期内,磷肥滴施植株累积吸磷量高于基施,各处理植株累积吸磷量在盛铃期达最大,MAP-P处理植株累积吸磷量整体高于其余处理,在苗期、蕾期、盛花期和盛铃期比CK处理分别提高50.92%、55.38%、81.33%和84.69%。在等量施磷条件下,磷肥滴灌追施的磷肥利用率高于基施。MAP-P处理磷肥利用率、磷肥累积利用率、磷肥农学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均高于其余处理,磷素表观平衡低于其余处理,磷肥利用率达33.94%,比TSP、MAP-B和MAP-D处理分别提高20.23%、25.28%和16.71%。水磷一体下,磷肥结合活化剂(聚谷氨酸)滴施显著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和棉花产量。MAP-P处理提高了棉花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减少了土壤磷素的盈余。
-
杨岩,徐钰,石璟,王梅,李妮,刘玉敏,江丽华,李乐正,赵保忠
Abstract:
生姜栽培面积逐渐扩大,产量水平不断提升;明确高产栽培模式下,生姜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规律是实现生姜高产高效种植的重要基础,为生姜养分高效利用和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支撑。通过优化生姜施肥管理,对设施和露地两种模式下关键生育期植株连续取样观测,分析了不同模式下的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累积规律及特点。设施和露地栽培生姜整个生育期的干物质累积总体呈“S”型。根茎膨大期是生姜干物质积累的主要时期,至收获时,设施和露地生姜单株干物质累积量分别为233.6~276.4和211.2~238.4 g;姜块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占全株干物质积累量的53.64%~54.82%和42.53%~45.20%。设施和露地生姜对氮的吸收主要集中在根茎膨大期,占全生育期的比例分别为38.72%~44.78%和46.37~46.76%;各生育期对磷的吸收量呈小幅增长趋势,其中优化施肥处理的磷吸收高峰均在转色期,相对吸收量分别为33.88%和28.45%;对钾的吸收则呈波动式线性增长,在苗期和根茎膨大期均出现吸收高峰,其中在根茎膨大期对钾的吸收量占全生育期的比例分别为25.27%~26.14%和28.58%~32.40%。在设施和露地两种高产模式下,干物质累积特征均呈“S”型。生姜收获时,单株氮、磷、钾吸收量比例分别为2.4~3.0∶1.0∶6.3~6.7和2.9~3.2∶1.0∶6.8~7.3;优化施肥技术下,设施和露地种植每生产1000 kg姜块的N、P2O5、K2O吸收量分别为2.41、1.01、6.82和2.45、0.77、5.61 kg。
-
Abstract:
基于重庆市2017年以来的225份调研数据,以产量数据前5%的平均值为产量潜力,产量水平为分类依据,分析当前小农户生产的施肥现状、产量差及其影响因素、化肥减施潜力,以期为区域花椒生产增产增效提供参考依据。重庆花椒平均产量为8.66 t/hm2,产量潜力为16.7 t/hm2,产量差达8.02 t/hm2,当前椒农平均生产水平仅实现了产量潜力的52%,高、中、低产农户的产量差分别为3.11、7.84、12.2 t/hm2;椒园氮、磷、钾化肥用量分别为N 283 kg/hm2、P2O5 182 kg/hm2、K2O 237 kg /hm2。高产组椒农的化肥减施潜力大,其氮、磷和钾肥可分别减施36%、19%和16%;农户平均施肥以及中、低产组农户施肥水平均低于线性-平台模型拟合的合理施肥量,高产组农户是化肥减量和效益提升的主要对象。当前生产条件下,优化施肥量(氮肥N 299 kg/hm2,磷肥P2O5 228 kg/hm2,钾肥K2O 307 kg/hm2)、施肥次数(4~5次)、种植密度(密植,2000株/hm2以上)和整枝管理(果枝长度1.5 m以上,单株结果枝条数47~48条/株)能有效削减花椒产量差15.4%~43.3%;其中,施肥量、施肥次数和种植密度是影响花椒产量的主要因素,三者的贡献率高达52%。综上所述,重庆花椒生产上农户间产量、施肥量差异较大,提升农户科学施肥认识、整枝管理水平、耕地保护意识以及合理密植观念有利于削减花椒产量差和提高花椒生产效率,同时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
Abstract:
为探究金线莲的硒吸收、转化及生长效应,通过种苗繁殖培养基、移栽基质、林下腐殖土添加与叶面喷施等方式进行亚硒酸钠(Se4+)施用试验,检测分析金线莲植株形态、主要成分、植株及器官总硒与有机硒、生长量等指标与硒施用量关系。结果表明,施硒能极显著提高金线莲植株含硒量,硒吸收利用率最高为繁殖培养基添加方式,为13.09%,其他依次为叶面喷施、基质添加和林下腐殖土添加方式,分别为6.81%、6.36%和2.79%。植株干品总硒含量随施用浓度提高而增加,有机硒含量为81.8%~92.1%,硒有机转化率不受施用浓度影响。植株各器官硒含量为根>叶>茎,硒有机转化率为叶>根>茎。根部适宜浓度施用硒能促进金线莲植株生长,过高浓度施用抑制生长。叶面喷施硒对金线莲植株生长量无显著影响。施硒对金线莲植株主要成分含量无显著影响。金线莲的硒最佳经济施用量分别为培养基添加4.75 mg/L、叶面喷施0.168 mg/株、基质添加8.00 mg/L、林下腐殖土添加9.50 mg/L。综合各种施用方式效果来看,以种苗繁殖培养基添加硒方式可获得最佳吸收利用率和最佳产量
-
Abstract:
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培育优质甜瓜,本试验以‘羊角蜜’甜瓜种子为试验材料,以草炭∶蛭石∶珍珠岩=
-
Abstract:
为探究获得土壤中尚未培养细菌资源的方法,以MS无机盐为基础养分,设置1/100×TSB、1/50×R2A和土壤浸提液(SE)3种低有机营养类型,凝固剂用琼脂(A)或结冷胶(G),得到一组培养基MS+TSG、MS+TSA、MS+R2A和MS+SE,以及在此基础上添加1.5 g/L丙酮酸钠作为抗氧化剂的第二组培养基。用上述8种培养基分离培养健康番茄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并对各种培养基平板上代表性菌落进行16S rRNA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在MS无机盐和低有机营养组合的培养基平板上,在28℃下培养28 d后可检测到菌落数达1×107 CFU/g土,4种培养基平板上检测到的菌落数量由多到少顺序为MS+SE>MS+TSG>MS+R2A>MS+TSA;在相同的低有机营养条件下,用结冷胶作为凝固剂可获得更多菌落,添加丙酮酸钠为抗氧化剂会显著降低菌落的多样性。鉴定的84个代表性菌落属于34个属的52个种,其中7个(占检测菌株数的8.33%)为可能新种,不同培养基上种丰富度表现为MS+TSA>MS+R2A>MS+TSG>MS+SE。结果说明,采用低有机营养的MS无机盐培养基有利于分离获得土壤中的一些尚未培养细菌。
-
Abstract:
锰元素是人体内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土壤中交换性锰的含量直接影响着植物对锰元素的吸收,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采用1 mol/L乙酸铵溶液作为交换性锰浸提剂,以高精度恒温振荡箱进行土壤样品前处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进行样品分析测试,通过优化前处理操作条件,建立了一种准确可靠、精密度高、稳定性好的检测方法,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104 mg/kg,有证土壤标准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n=12)为1.11%~2.45%,采用本方法与LY/T 1263—1999对实际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比对,相对偏差均小于5%,符合标准方法质控规定,满足样品分析要求,本方法非常适合实验室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