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姜红芳(1993-),女,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水稻栽培机理研究。E-mail:jhf1921@163.com。

通讯作者:

郭晓红,E-mail:guoxh1980@163.com。

参考文献 1
王晓煜,杨晓光,吕硕,等.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Ⅻ.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区域和冷害风险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0):1859-1871.
参考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参考文献 3
夏德萍.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的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1):284.
参考文献 4
吴文革,张玉海,张健美,等.氮肥运筹对机插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38(1):1-5.
参考文献 5
陈刚,吴文革,孙如银,等.氮肥追施方式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5,(2):78-82.
参考文献 6
白洁瑞,邱淑芬,李勇,等.氮肥分期施用对机插稻产量构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6,(5):45-49.
参考文献 7
杨安中,吴文革,李泽福,等.氮肥运筹对超级稻库源关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土壤,2016,48(2):252-258.
参考文献 8
Takai T,Matsuura S,Nishio T,et al.Rice yield potential is closely related to crop growth rate during late reproductive period [J].Field Crops Research,2006,96:328-335.
参考文献 9
李杰,张洪程,常勇,等.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的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研究[J].作物学报,2011,37(7):1235-1248.
参考文献 10
张洪程,吴桂成,吴文革,等.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3):2645-2660.
参考文献 11
徐一戎,邱丽莹.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图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10.
参考文献 12
姜玉伟.土壤肥力和施肥模式对垦粳5号氮肥利用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
参考文献 13
胡群,夏敏,张洪程,等.氮肥运筹对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6,42(11):1666-1676.
参考文献 14
Ju X T,Xing G X,Chen X P,et al.Reducing environmental risk by improving N management in intensive Chinese agricultural system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9,106:3041-3046.
参考文献 15
Liu L,Chen T,Wang Z,et al.Combination of site-specific nitrogen management and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 increas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super rice[J].Field Crops Research,2013,154:226-235.
参考文献 16
朱兆良,金继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2):259-273.
参考文献 17
凌启鸿,张洪程,戴其根,等.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2):2457-2467.
参考文献 18
苏祖芳,张亚洁,张娟,等.基蘖肥与穗粒肥配比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5,16(3):21-30.
参考文献 19
于立河,李佐同,郑桂萍.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62-163.
参考文献 20
王丽妍,杨成林,徐惠风.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科学,2017,42(5):15-19.
参考文献 21
曾勇军,吕伟生,潘晓华,等.氮肥追施方法和追用时期对超级早稻株型及物质生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40(11):2008-2015.
参考文献 22
顾俊荣,董明辉,赵步洪,等.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茎鞘物质运转及产量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6,30(2):347-354.
参考文献 23
唐海明,逄焕成,肖小平,等.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40(4):711-718.
参考文献 24
杨继芬.不同源库建成期精确施氮对水稻产量生理与氮素利用的影响[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6.
参考文献 25
邓飞,王丽,刘利,等.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2,38(10):1930-1942.
参考文献 26
郭慧,李树杏,杨占烈,等.覆膜直播与常规手栽种植方式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6,31(4):146-152.
参考文献 27
马群,杨雄,李敏,等.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积累[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0):4159-4169.
参考文献 28
张军,谢兆伟,朱敏敏,等.不同施氮时期对水稻剑叶光合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8,(5):656-661.
参考文献 29
龚金龙,邢志鹏,胡雅杰,等.籼、粳超级稻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的差异[J].作物学报,2014,40(3):497-510.
目录contents

    摘要

    为探讨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以粳稻品种垦粳 7 号和垦粳 8 号为试验材料, 于 2017~2018 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 5 种氮肥运筹方式:零氮空白处理 T0、农民常规施氮 T1(施氮量 150 kg/hm2 , 基肥∶追肥 1∶追肥 2=6∶3∶1)、平衡施氮 T2(施氮量 150 kg/hm2 ,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 =4∶3∶1∶2)、 减氮 10% 施肥 T3(施氮量 135 kg/hm2 ,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 =4∶3∶1∶2)、调节氮肥前移 T4(施氮量 150 kg/hm2 ,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 =5∶3∶0∶2),其中以 T1 为对照,研究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高效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 T1 相比,T2 和 T3 的增产幅度分别为 4.12%~12.79% 和 2.17%~7.11%,T4 减产幅度为 3.91%~17.32%;T2、T3 改善了寒地水稻齐穗期至成熟期的群体结构,提高了群体干物质量、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叶、茎、鞘的物质输出量、输出率、转化率;此外,T2 和 T3 也分别提高了齐穗期和灌浆盛期的高效叶面积以及拔节至成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并使结实期叶面积衰减率分别显著降低了 17.92% 和 28.92%;T2、T3 和 T4 虽然降低了分蘖盛期至拔节期水稻光合物质生产,但拔节至成熟期的光合势、群体生长势和净同化率均高于 T1。综上所述,平衡施氮方式和减氮施肥方式能有效地控制移栽至拔节期的物质生产,提高了齐穗期至成熟期光合生产和干物质转化效率,获得较高的群体质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management on rice yield and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in cold regions were studied using Japonica rice varieties,Kenjing 7 and Kenjing 8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Five nitrogen management methods were conducted,consisting of zero nitrogen treatment,namely T0,farmers’traditional fertilizer,namely T1(150 kg/hm2 ,base fertilizer∶topdressing 1:topdressing 2=6∶3∶1),balanced nitrogen application,namely T2(150 kg/hm2 , base fertilizer∶tiller fertilizer∶regulated fertilizer∶panicle fertilizer=4∶3∶1∶2),10% nitrogen reduction fertilization, namely T3(135 kg/hm2 ,base fertilizer∶tiller fertilizer∶regulated fertilizer∶panicle fertilizer=4∶3∶1∶2),regul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forward moving,namely T4(150 kg/hm2 ,base fertilizer∶tiller fertilizer∶regulated fertilizer∶panicle fertilizer=5∶3∶0∶2),and their effects on rice yield,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transport,high efficient leaf area, photosynthetic potential,population growth rate and net assimilation rate were studied in cold regions during 2017 ~ 2018.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1,the yield of T2 and T3 increased by 4.12% to 12.79% and 2.17% to 7.11% respectively,and that of T4 decreased by 3.91% to 17.32% respectively.T2 and T3 improved the rice structure from full heading stage to maturity stage of rice,and increased the total dry matter accumulation,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and the output,output rate and transformation rate of leaves,stems and sheaths.Moreover,T2 and T3 increased the high efficient leaf area of flag leaf,top 2 leaf and top 3 leaf at both full heading stage and filling stage,and the leaf area index from jointing to maturity stage,and reduced the leaf area attenuation rate by 17.92% and 28.92% at maturity stage,respectively.Although T2,T3 and T4 decreased the rice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from tillering peak to jointing stage,the photosynthetic potential,population growth potential and net assimilation rat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1 from jointing to maturing stage.In conclusion,the balanced and reduce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method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matter production from transplanting to jointing stage,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hotosynthesis production and dry matter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from full heading to maturity stage,and obtain higher population quality,so as to improve rice yield.

    关键词

    氮肥运筹寒地水稻产量光合物质生产

  •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粮食作物的26.06%和32.15%,其中,寒地水稻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水稻的17.51%和18.86%[2],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水稻产量主要来源于光合产物,且取决于光合物质的积累、分配、输出和转化是否合理[3]。因此,研究水稻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对寒地水稻产量形成及高产群体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 氮素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4],而氮肥运筹更是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合理施用氮肥对水稻高产群体的建成具有调控作用。关于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前人做了大量研究[5-7],且一致认为调整氮肥的基肥、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可协调水稻的群体指标, 促进水稻增产。在分蘖肥方面,陈刚等[5]研究表明,分次追施分蘖肥可以提高抽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和粒叶比,促进抽穗后干物质生产、积累与分配, 提高机插杂交中籼水稻的产量。在穗肥方面,白洁瑞等[6]研究认为,穗肥分次施用,有利于机插秧水稻增加产量。目前针对水稻干物质及光合生产特征对产量的作用,前人在围绕高产品种、超高产群体以及栽培方式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8-10],结果表明,促进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改善水稻的群体结构和光合物质基础,对水稻增产有重要作用。 而关于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的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以及光合物质生产对产量形成有何贡献等研究较薄弱,为此,本试验以当地农民常规施氮方式为对照,设置不同施氮量、施氮时期及施氮比例,比较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为寒地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验地基本情况

  • 试验于2017~2018 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王家围子水稻试验基地(东经125°07′39.56″,北纬46°40′49.03″)大田条件下进行。该地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水稻种植以连作为主,一年一熟制。水稻生育期气象因子如表1 所示。2017 年和2018 年0~20 cm土层含有机质分别为36.10 和34.92 g/kg,碱解氮分别为170.80 和162.52 mg/kg, 有效磷分别为34.60 和34.10 mg/kg,速效钾分别为202.0 和198.8 mg/kg,pH值分别为8.03 和8.07。

  • 供试品种为粳稻品种垦粳7 号、垦粳8 号,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水稻研究中心选育。

  • 表1 水稻生育期间气象因子

  • 1.2 试验设计

  •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调查当地农民常规施氮量以及施氮时期,以当地农民常规施氮方式为对照,根据徐一戎等[11]提出的“前重、中轻、 后补”施氮原则,设置5 种氮肥运筹方式,即:零氮空白处理(T0)、农民常规施氮(T1)、平衡施氮方式(T2)、减氮10%施肥(T3)、调节氮肥前移(T4),其中T2 和T3 氮肥按基肥∶蘖肥∶调节肥∶ 穗肥=4∶3∶1∶2 施入,T4 氮肥按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5∶3∶0∶2 施入,具体施氮时期及施氮量见表2。供试肥料为尿素(N 46.4%)、硫酸铵(N 20.5%)、硫酸钾(K2O 50%)、重过磷酸钙(P2O5 46%)。各处理磷肥(P2O5)70 kg/hm2 作基肥一次施入,钾肥(K2O)88 kg/hm2 以基肥∶穗肥=7∶3 施入。 每小区面积为100 m2,3 次重复。秧龄3.1 叶时进行人工均行插秧,行距30 cm,穴距13.3 cm,每穴4 苗,各试验小区水分管理采用单排单灌方式,防止各处理间相互影响。播种日期分别为2017 年4 月17 日和2018 年4 月20 日,移栽日期分别为2017 年5 月18 日和2018 年5 月17 日,收获日期分别为2017 年9 月27 日和2018 年9 月20 日。 插秧及大田管理按常规进行。

  • 表2 氮肥运筹试验设计(kg/hm2

  • 注:基肥在移栽前7 d(2017 年5 月10 日,2018 年5 月9 日)施入;蘖肥在返青期(2017 年5 月24 日,2018 年5 月21 日)施入;农民第1 次和第2 次追施氮肥分别在移栽后20 d(2017 年6 月7 日,2018 年6 月6 日)和移栽后40 d(2017 年6 月27 日,2018 年6 月26 日)施入; 调节肥在幼穗分化期(倒四叶长出一半,2017 年6 月25 日,2018 年6 月20 日)施入;穗肥在倒2 叶长出一半时(2017 年7 月10 日,2018 年7 月10 日)施入。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产量测定

  • 水稻成熟时每小区选择长势均匀的4 点,割取1 m2 水稻,脱谷后测定实际产量。

  • 1.3.2 茎蘖动态

  • 于秧苗移栽返青后,每小区选定长势均匀的连续10 穴,作为田间调查对象。每隔10 d记录茎数。

  • 1.3.3 干物质和叶面积

  • 分别于分蘖盛期、拔节期、齐穗期、灌浆盛期(齐穗后25 d)、成熟期,根据每小区茎数的平均数取代表性植株4 穴,干物质:齐穗期和成熟期分叶、茎、鞘、穗4 部分;分蘖盛期和拔节期分为叶、茎鞘2 部分;灌浆盛期分成叶、茎鞘、穗3 部分,105℃下杀青30 min,80℃下烘干至恒重,测定各部分干物质重。叶面积:用长宽系数法[12](叶长 × 叶宽 ×0.7)测定各时期叶面积,在齐穗期和灌浆盛期测定剑叶、倒2 叶、倒3 叶、余叶的叶面积,并计算叶面积指数即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水稻总叶面积。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光合势是单位土地面积的绿叶面积与光合时间的乘积,由叶面积指数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共同决定。群体生长率反映干物质的日生产量,是描述群体生产速率的重要指标。净同化率即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积累的干物质量,是白天光合生产量与夜间呼吸消耗量的差值。采用李杰等[9]的方法进行以下计算。

  • (1)表观输出量(t/hm2)=齐穗期叶(茎、鞘) 干重-成熟期叶(茎、鞘)干重

  • (2)表观输出率(%)=表观输出量/齐穗期叶(茎、鞘)干重 ×100

  • (3)表观转化率(%)=表观输出量/成熟期籽粒干重 ×100

  • (4)叶面积衰减率(LAI/d)=(LAI2-LAI1)/(t2-t1

  • 式中,LAI1 和LAI2 为前后2次测定的叶面积指数,t1 和t2 为前后2 次测定的时间,下同。

  • (5)光合势(104 m2 ·d/hm2)=(L1+L2)×(t1-t2)/2

  • 式中,L1 和L2 为前后2 次测定的叶面积。

  • (6)净同化率[g/(m2 ·d)]=(ln LAI2-ln LAI1)/(LAI2-LAI1)×[(W2-W1)/(t2-t1)]

  • (7)群体生长率[g/(m2 ·d)]=(W2-W1)/(t2-t1

  • 式(6)(7)中,W1 和W2 为前后2次测定的干物质重。

  • 采用Excel 2016 和DPS 7.05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相关分析,数据间的多重比较采用LSD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的影响

  • 氮肥运筹下水稻实测产量在年度间、处理间以及品种间的方差分析如表3 所示,处理、年份、处理 × 年份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 0.01);品种、处理 × 品种、年份 × 品种、处理 × 年份 × 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本试验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籽粒产量的影响。

  • 表3 氮肥运筹下水稻实测产量在年度间、处理间以及品种间的方差分析

  • 注:*、** 分别表示处理间差异达到5%、1%显著水平,ns表示影响不显著,下同。

  • 由图1 可知,两年试验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与T1 相比,T2 显著提高了两品种的产量,两年平均增幅为4.12%~12.79%、T3 处理下水稻产量略有提高,但与T1 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T4 显著降低了两品种水稻产量,两年平均降低幅度为3.91%~17.32%。表明平衡施氮方式具有更强的增产潜力。

  • 图1 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的变化

  •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下同。

  • 2.2 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2.2.1 群体干物质量

  • 不同氮肥运筹下水稻群体地上总干物质量存在明显差异(图2)。分蘖盛期,与T1 相比,T2、T3 和T4 提高水稻干物质量,其中,T2 处理下两品种在两年间均与T1 差异达显著水平。拔节期,T1 干物质量高于其他处理。齐穗期、灌浆盛期和成熟期,与T1 相比,T2 和T3 干物质量增加(除2018 年垦粳7 号灌浆盛期T3 干物质量显著降低外), T4 干物质量减少,其中,T2 和T3 在齐穗期分别平均提高了23.99%和6.70%;在灌浆盛期分别平均提高14.81%和6.26%;成熟期分别平均提高了13.11%和4.82%。

  • 图2 氮肥运筹下水稻群体干物质量的变化

  • 注:TS-分蘖盛期;JS-拔节期;FH-齐穗期;DS-灌浆盛期;MS-成熟期,下同。

  • 分析两年水稻产量与干物质的相关性可知(图3),两年氮肥运筹下寒地水稻产量与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产量随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量的增加而提高。

  • 图3 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与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量的关系

  • 2.2.2 阶段物质积累量

  • 由表4 可知,氮肥运筹对主要水稻生育阶段群体干物质积累具有一定的影响。两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在齐穗期至成熟期的积累量最大(除2017 年垦粳7 号在拔节期至齐穗期有较大的积累量)。移栽至分蘖盛期,T2 干物质积累量最大,T4 次之, 均高于T1,其中T2 与T1 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分蘖盛期至拔节期,T1 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与T3、 T4 差异达显著水平。拔节至齐穗期,T2、T3 和T4 两年两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T1,分别提高了56.27%、43.98%和27.03%。齐穗期至成熟期, 各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除2018 年垦粳8 号T2 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T1。

  • 表4 氮肥运筹下水稻干物质阶段积累量的变化(t/hm2

  •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年份不同处理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下同。

  • 2.2.3 主要生育时期叶、茎鞘干物重

  • 由表5 可知,氮肥运筹对水稻叶干重和茎鞘干物质重有显著影响。分蘖盛期,T2 叶和茎鞘干重表现最大,T3、T4 依次之,均高于T1。在拔节期, T2、T3、T4 较T1 相比显著降低了水稻的叶、茎鞘干物重,除垦粳7 号T2 与T1 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与T1 相比,在齐穗期,T2 和T3 叶、茎鞘干重维持在较高水平,T4 叶、茎鞘干重降低; 在成熟期,T2 和T3 叶片干重增幅分别为4.72%~32.18%和0.79%~16.09%,茎鞘干重增幅分别为3.23%~19.85%和1.49%~5.43%;T4 叶干重的降低幅度为1.58%~10.53%,茎鞘干重的降低幅度为0.7%~11.80%。

  • 2.2.4 叶、茎、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特征

  • 氮肥运筹对水稻抽穗前贮藏物质的转运存在明显差异(表6)。叶、茎、鞘各部位干物质的输出量、输出率以及物质输出转化率均是T2、T3 高于T1。从某一部位的物质转化特征来看,与T1 相比,叶干物质的输出量、输出率、转化率在T2 和T3 处理下平均提高112.38%、55.23%、86.99%和55.27%、32.89%、46.51%;茎干物质的输出量、输出率、转化率在T2 和T3 处理下平均提高30.79%、 37.08%、40.29%和19.27%、19.70%、26.66%, 由于茎在灌浆期后有再次充实增量的过程,2018 年的输出量、输出率、转化率表现为负值;鞘干物质的输出量、输出率、转化率在T2 和T3 处理下平均提高了95.13%、59.18%、72.94%和46.67%、 30.98%、31.96%,T4 鞘干物质的输出量、输出率和转化率分别降低了37.06%、17.98%和18.78%。

  • 表5 氮肥运筹下水稻主要生育期叶、茎鞘干物重的变化(t/hm2

  • 表6 氮肥运筹下寒地水稻叶、茎、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的变化

  • 2.3 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光合生产特征的影响

  • 2.3.1 叶面积指数

  • 由图4 可知,不同氮肥运筹下两品种的LAI随生育进程先增加后减少。分蘖盛期,T2、T3、T4 处理下两品种在两年间的LAI均高于T1。拔节期,T1 的LAI表现最高,T2、T3、T4 次之。齐穗期和灌浆盛期,与T1 相比,T2 和T3 提高了两品种的LAI, T4 减低了两品种的LAI(除2018 年垦粳7 号LAI在T4 处理下显著高于T1 外);齐穗期,T2 和T3 处理下LAI分别平均提高了14.61%和7.68%;灌浆盛期,T2、T3 处理下LAI分别平均显著提高了14.17%和6.74%;T4 处理下LAI平均降低了7.35%。

  • 图4 氮肥运筹下水稻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

  • 由产量和齐穗期LAI的相关分析可知( 图5), 氮肥运筹下寒地水稻在2017 年和2018 年的产量与齐穗期LAI呈极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R2=0.9686 和0.6592), 产量随叶LAI的增加而提高。

  • 2.3.2 结实期高效叶面积组成

  • 由表7 可知,连续两年不同氮肥运筹下寒地水稻的结实期高效LAI的变化趋势较一致。除灌浆盛期T2 剑叶LAI高于倒2 叶和倒3 叶,在齐穗期和灌浆盛期LAI均表现倒2 叶高于剑叶和倒3 叶。齐穗期和灌浆盛期,与T1 相比,T2、T3 提高了剑

  • 图5 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与齐穗期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 表7 氮肥运筹下水稻结实期高效叶面积组成和叶面积衰减率的变化

  • 叶、 倒2 叶、 倒3 叶LAI,T4 与之相反。T2、 T3、T4 处理下叶面积衰减率均降低,分别降低了17.92%、28.92%和9.84%。

  • 2.3.3 光合势

  • 不同氮肥运筹下两品种在两年的光合势表现趋势基本一致(表8)。分蘖盛期-拔节期、拔节期-齐穗期2 个生育阶段的光合势呈现逐渐增高, 齐穗期以后到灌浆盛期这一阶段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较T1 相比,分蘖盛期-拔节期,除了2018 年垦粳8 号T2 光合势有所提高外,各处理的光合势下降;拔节-齐穗期,与T1 相比,T2 光合势得到提高,提高幅度在3.31%~13.95%之间,T3 和T4 光合势下降。与T1 相比,齐穗-灌浆盛期阶段、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均在T2、T3 处理下得到提高,T4 处理下降低。其中,齐穗-灌浆盛期阶段,T2 和T3 增加幅度分别为10.07%~22.47%和1.6%~14.15%;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在T2 和T3 处理下增加幅度分别为6.52%~14.36%和0.28%~6.52%。

  • 2.3.4 净同化率

  • 净同化率是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积累的干物质量。由表9 可知,净同化率在整个生育时期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从各生育阶段来看,移栽至分蘖盛期,与T1 相比,T2、T3 提高了水稻的净同化率,2017 年差异达显著水平;T4 降低了净同化率。分蘖盛期至拔节期,与T1 相比,T2、T3、 T4 处理的净同化率均显著降低。拔节至齐穗期, 两品种两年间T2、T3 和T4 净同化率均得到提高, 较T1 分别增加了79.56%、65.72%和53.24%,在2018 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齐穗至灌浆盛期,T2 和T3 较T1 分别提高了17.59%和8.76%,T4 降低了20.82%。

  • 表8 氮肥运筹下水稻光合势的变化(104 m2 ·d/hm2

  • 表9 氮肥运筹下水稻净同化率的变化 [g/(m2 ·d)]

  • 2.3.5 群体生长率

  • 群体生长率反应了干物质的日生产量,是群体生长速率的重要指标。如表10 所示,群体生长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拔节至齐穗期有最大值。从各生育阶段来看,移栽至分蘖盛期,T2、T3、T4 群体生长率均高于T1,其中T2 与T1 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分蘖盛期至拔节期,T1 处理下群体生长率最高,T2 次之,T1 与T3、T4 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拔节期至齐穗期,T2、T3 和T4 处理下两年间两品种的群体生长率均高于T1,分别平均提高了84.38%、68.60%和47.72%。齐穗期至成熟期,群体生长率的变化趋势因品种而不同。

  • 表10 氮肥运筹下水稻群体生长率的变化 [g/(m2 ·d)]

  • 3 讨论

  • 3.1 寒地水稻的氮肥运筹方式

  • 氮肥运筹是在确定适宜的氮肥用量基础上,合理分配各生育时期施氮配比的一项栽培措施[13], 对水稻生产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14-15]。合理的氮肥运筹能够协调氮肥的农学效应、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减少氮肥的损失和对环境的不良影响[16]。关于氮肥运筹,以往的学者在南方做了大量研究,如凌启鸿等[17]研究认为,水稻氮肥运筹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4~5∶5 利于增产。苏祖芳等[18]研究表明,在适宜的总施氮量下减少基肥施氮量,增加穗粒肥施用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量。吴文革等[4] 研究指出,氮肥后移适当增加穗粒肥的比例有利于后期防早衰,提高产量。而在寒地,稻区稻田土壤的养分含量变化规律表现为“两峰两谷”,即插秧前和小暑至大暑期间土壤养分含量多,插秧至幼穗分化期、孕穗至成熟期间,土壤氮素含量下降,这种养分释放规律与寒地水稻的需肥规律相比,表现为前期不足,中期相差不大,后期略显不足[19]。而农民一般习惯采用“大头肥”的施氮方式。目前关于在寒地研究“前重、中轻、后补”的平衡施氮方式与农民常规施氮方式的比较研究较少。如何通过氮肥运筹充分发挥寒地水稻的产量优势,有必要深入研究。本试验连续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氮肥运筹方式对寒地水稻的产量有较大的影响,与农民常规施氮相比,平衡施氮方式(施氮量150 kg/hm2,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4∶3∶1∶2) 和减氮10%施肥方式( 施氮量135 kg/hm2,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4∶3∶1∶2)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4.12%~12.79%、2.17%~7.11%,表明这两种氮肥运筹模式具有更强的增产潜力。

  • 3.2 氮肥运筹下寒地水稻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 水稻产量的形成是植株群体干物质积累、分配、运输与转化的结果[20]。曾勇军等[21]研究表明,生育前期一次性追施氮肥不利于后期物质的积累与提高,从而影响水稻产量。本试验连续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农民常规施氮方式(T1)采取的一次性重施基蘖肥,造成了水稻中期群体过大,后期群体干物质量下降,而平衡施氮方式(T2)和减氮施肥方式(T3)构建合理的水稻中后期群体,有效提高生育中后期(拔节期至成熟期)群体干物质量以及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 在成熟期,T2、T3 氮肥处理下干物质量分别提高了6.56%~19.31%和2.80%~6.53%。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齐穗期、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量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522]基本一致,说明平衡施氮方式(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4∶3∶1∶2)有效地控制生育前期(移栽至拔节期)的物质生产,并提高生育中期(拔节至抽穗期)物质生产从而形成了齐穗期足够数量和结构优化的高质群体,同时大幅提高生育后期(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形成“源库”协调的高产群体。

  • 水稻籽粒的灌浆物质一部分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另外一部分来自叶、茎、鞘贮藏物质的再分配[23]。前人研究表明,具有高产优势的水稻群体一般前中期叶、茎、鞘等器官贮藏的光合产物多,后期光合产物分配于穗部的比例大,且叶、茎、鞘的贮藏物质能较多地运转到穗部[24-25]。本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叶、茎和鞘物质输出量、输出率以及转化率均是平衡施氮方式(T2)、减氮施肥方式(T3) 高于农民常规施氮,而调节氮肥前移(T4)降低了水稻叶、茎和鞘物质输出量、输出率以及转化率。 本试验在2018 年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茎干物质输出量均为负值,表明水稻群体茎干重在灌浆后期出现二次增重,即茎在生育后期光合产物仍有所积累,干物重在抽穗后得到回升,而鞘的干物质则始终向外输出。说明合理的调节施氮量及施氮时期使寒地水稻的干物质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变化合理且运输转化效率得到提高,使得水稻有更多的营养用于从源到库的转化。

  • 3.3 氮肥运筹下水稻的光合生产特征

  • 光合生产是水稻产量的源泉,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等均是表征群体光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26-27]。提高水稻光合生产力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张军等[28]研究表明生育后期适当氮肥施用能显著提高剑叶净光合速率,延缓剑叶衰老,延长光合时间。相似的,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分蘖期至拔节期平衡施氮(T2) 和减氮施肥方式(T3)下水稻的群体叶面积指数低于农民常规施氮方式,但齐穗期和灌浆盛期平衡施氮和减氮施肥方式具有较高的剑叶、倒2 叶与倒3 叶的高效叶面积以及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期) 群体叶面积指数,并显著降低了结实期叶面积衰减率。生育中后期群体叶源生长优势越来越大,说明 “稳升缓降”的叶面积动态和较强的有效高效叶面积生长是寒地粳稻高产形成的特点和优势之一[29]。 本研究还发现,平衡施氮(T2)、减氮施肥(T3) 和调节氮肥前移(T4)的氮肥运筹下,分蘖盛期至拔节期寒地水稻的光合势、群体生长势和净同化率均低于农民常规施氮方式,而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期)平衡施氮(T2)、减氮施肥(T3)处理下水稻的光合势、群体生长势和净同化率均高于农民常规施氮方式,调节氮肥前移(T4)处理下各光和指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至于氮肥运筹下寒地水稻剑叶光合特性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可见,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4∶3∶1∶2 的氮肥运筹方式促进中后期光合物质的生产能力,为其后期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奠定了生理基础。

  • 4 结论

  • 综上所述,平衡施氮方式和减氮施肥方式通过合理施氮时期与施氮量的结合,减缓了生育中后期高效叶面积的下降速率,为维持光合系统的持续高效产出奠定基础,促进了中后期的物质积累与转运,有效保障水稻高库容的充实,从而增加水稻产量。另外,减氮施肥方式减少了氮肥的使用量,可有效降低农民成本。

  • 参考文献

    • [1] 王晓煜,杨晓光,吕硕,等.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Ⅻ.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区域和冷害风险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0):1859-1871.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 [3] 夏德萍.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的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1):284.

    • [4] 吴文革,张玉海,张健美,等.氮肥运筹对机插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38(1):1-5.

    • [5] 陈刚,吴文革,孙如银,等.氮肥追施方式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5,(2):78-82.

    • [6] 白洁瑞,邱淑芬,李勇,等.氮肥分期施用对机插稻产量构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6,(5):45-49.

    • [7] 杨安中,吴文革,李泽福,等.氮肥运筹对超级稻库源关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土壤,2016,48(2):252-258.

    • [8] Takai T,Matsuura S,Nishio T,et al.Rice yield potential is closely related to crop growth rate during late reproductive period [J].Field Crops Research,2006,96:328-335.

    • [9] 李杰,张洪程,常勇,等.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的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研究[J].作物学报,2011,37(7):1235-1248.

    • [10] 张洪程,吴桂成,吴文革,等.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3):2645-2660.

    • [11] 徐一戎,邱丽莹.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图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10.

    • [12] 姜玉伟.土壤肥力和施肥模式对垦粳5号氮肥利用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

    • [13] 胡群,夏敏,张洪程,等.氮肥运筹对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6,42(11):1666-1676.

    • [14] Ju X T,Xing G X,Chen X P,et al.Reducing environmental risk by improving N management in intensive Chinese agricultural system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9,106:3041-3046.

    • [15] Liu L,Chen T,Wang Z,et al.Combination of site-specific nitrogen management and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 increas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super rice[J].Field Crops Research,2013,154:226-235.

    • [16] 朱兆良,金继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2):259-273.

    • [17] 凌启鸿,张洪程,戴其根,等.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2):2457-2467.

    • [18] 苏祖芳,张亚洁,张娟,等.基蘖肥与穗粒肥配比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5,16(3):21-30.

    • [19] 于立河,李佐同,郑桂萍.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62-163.

    • [20] 王丽妍,杨成林,徐惠风.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科学,2017,42(5):15-19.

    • [21] 曾勇军,吕伟生,潘晓华,等.氮肥追施方法和追用时期对超级早稻株型及物质生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40(11):2008-2015.

    • [22] 顾俊荣,董明辉,赵步洪,等.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茎鞘物质运转及产量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6,30(2):347-354.

    • [23] 唐海明,逄焕成,肖小平,等.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40(4):711-718.

    • [24] 杨继芬.不同源库建成期精确施氮对水稻产量生理与氮素利用的影响[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6.

    • [25] 邓飞,王丽,刘利,等.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2,38(10):1930-1942.

    • [26] 郭慧,李树杏,杨占烈,等.覆膜直播与常规手栽种植方式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6,31(4):146-152.

    • [27] 马群,杨雄,李敏,等.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积累[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0):4159-4169.

    • [28] 张军,谢兆伟,朱敏敏,等.不同施氮时期对水稻剑叶光合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8,(5):656-661.

    • [29] 龚金龙,邢志鹏,胡雅杰,等.籼、粳超级稻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的差异[J].作物学报,2014,40(3):497-510.

  • 参考文献

    • [1] 王晓煜,杨晓光,吕硕,等.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Ⅻ.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区域和冷害风险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0):1859-1871.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 [3] 夏德萍.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的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1):284.

    • [4] 吴文革,张玉海,张健美,等.氮肥运筹对机插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38(1):1-5.

    • [5] 陈刚,吴文革,孙如银,等.氮肥追施方式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5,(2):78-82.

    • [6] 白洁瑞,邱淑芬,李勇,等.氮肥分期施用对机插稻产量构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6,(5):45-49.

    • [7] 杨安中,吴文革,李泽福,等.氮肥运筹对超级稻库源关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土壤,2016,48(2):252-258.

    • [8] Takai T,Matsuura S,Nishio T,et al.Rice yield potential is closely related to crop growth rate during late reproductive period [J].Field Crops Research,2006,96:328-335.

    • [9] 李杰,张洪程,常勇,等.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的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研究[J].作物学报,2011,37(7):1235-1248.

    • [10] 张洪程,吴桂成,吴文革,等.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3):2645-2660.

    • [11] 徐一戎,邱丽莹.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图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10.

    • [12] 姜玉伟.土壤肥力和施肥模式对垦粳5号氮肥利用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

    • [13] 胡群,夏敏,张洪程,等.氮肥运筹对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6,42(11):1666-1676.

    • [14] Ju X T,Xing G X,Chen X P,et al.Reducing environmental risk by improving N management in intensive Chinese agricultural system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9,106:3041-3046.

    • [15] Liu L,Chen T,Wang Z,et al.Combination of site-specific nitrogen management and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 increas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super rice[J].Field Crops Research,2013,154:226-235.

    • [16] 朱兆良,金继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2):259-273.

    • [17] 凌启鸿,张洪程,戴其根,等.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2):2457-2467.

    • [18] 苏祖芳,张亚洁,张娟,等.基蘖肥与穗粒肥配比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5,16(3):21-30.

    • [19] 于立河,李佐同,郑桂萍.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62-163.

    • [20] 王丽妍,杨成林,徐惠风.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科学,2017,42(5):15-19.

    • [21] 曾勇军,吕伟生,潘晓华,等.氮肥追施方法和追用时期对超级早稻株型及物质生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40(11):2008-2015.

    • [22] 顾俊荣,董明辉,赵步洪,等.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茎鞘物质运转及产量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6,30(2):347-354.

    • [23] 唐海明,逄焕成,肖小平,等.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40(4):711-718.

    • [24] 杨继芬.不同源库建成期精确施氮对水稻产量生理与氮素利用的影响[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6.

    • [25] 邓飞,王丽,刘利,等.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2,38(10):1930-1942.

    • [26] 郭慧,李树杏,杨占烈,等.覆膜直播与常规手栽种植方式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6,31(4):146-152.

    • [27] 马群,杨雄,李敏,等.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积累[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0):4159-4169.

    • [28] 张军,谢兆伟,朱敏敏,等.不同施氮时期对水稻剑叶光合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8,(5):656-661.

    • [29] 龚金龙,邢志鹏,胡雅杰,等.籼、粳超级稻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的差异[J].作物学报,2014,40(3):497-510.

  •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