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解文艳(1978-),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土壤水肥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水土环境控制。E-mail:xwy6018060@163.com。

通讯作者:

周怀平,E-mail:huaipingzhou@126.com。

参考文献 1
山仑,邓西平,康绍忠.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现状及发展方向[J].水利学报,2002,33(9):27-31.
参考文献 2
孙东宝.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 [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7.
参考文献 3
Liu C A,Jin S L,Zhou L M,et al.Effects of plastic film mulch and tillage on maize productivity and soil paramet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09,31(4):241-249.
参考文献 4
Wang Y,Xie Z,Malhi S S,et al.Effects of gravel-sand mulch,plastic mulch and ridge and furrow rainfall harvesting system combinations on water use efficiency,soil temperature and watermelon yield in a semi-arid Loess Plateau of northwestern China[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11,101(1):88-92.
参考文献 5
胡灿,王旭峰,陈学庚,等.新疆农田残膜污染现状及防控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4):223-234.
参考文献 6
薛颖昊,曹肆林,徐志宇,等.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36(8):1595-1600.
参考文献 7
李付广,章力建,崔金杰.我国棉田生态系统立体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棉花学报,2005,17(5):299-303.
参考文献 8
Liu E K,Wang J B,Zhang Y Q,et al.Priming effect of 13C-labelled wheat straw in no-tillage soil under drying and wetting cycl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Scientific Reports,2015,5(1):13826-13842.
参考文献 9
Immirzi B,Santagataa G,Vox G,et al.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field-testing of a biodegradable sodium alginate-based spray mulch[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9,102(4):461-472.
参考文献 10
Scarascia-Mugnozza G,Schettini E,Vox G,et al.Mechanical properties decay and morphological behavior of biodegradable films for agricultural mulching in real scale experiment[J].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6,91(11):2801-2808.
参考文献 11
于浩强,张艳梅,王晓慧,等.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上海塑料,2012,157(1):1-5.
参考文献 12
李开宇,肖继兵,杨宁,等.不同可降解地膜对土壤水热变化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5):194-199.
参考文献 13
宗睿,马玉诏,高超,等.不同地膜覆盖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7,36(12):31-35.
参考文献 14
胡敏,苗庆丰,史海滨,等.不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2):173-177.
参考文献 15
谷晓博,李援农,银敏华,等.降解膜覆盖对油菜根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5,46(12):184-193.
参考文献 16
李仙岳,彭遵原,史海滨,等.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与葵花生长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5,46(2):97-103.
参考文献 17
解文艳,周怀平,杨振兴,等.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水分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4):128-133.
参考文献 18
王劲松,董二伟,焦晓燕,等.不同种植模式对高粱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9(5):166-172.
参考文献 19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20
薛源清,张俊丽,杨圆圆,等.可降解地膜覆盖对渭北旱塬土壤水热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7,26(3):363-368.
参考文献 21
乔海军,黄高宝,冯福学,等.生物全降解地膜的降解过程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43(5):71-75.
参考文献 22
郭文聪,樊贵盛.渗水地膜覆盖条件下原生盐碱荒地盐分累积特性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2):34-38,46.
参考文献 23
胡锦昇.黄土塬区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
参考文献 24
匡恩俊,韩锦泽,宿庆瑞,等.不同材料覆盖对土壤温度、 水分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6):26-30.
参考文献 25
方日尧,同延安,梁东丽,等.黄土旱塬不同覆盖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环境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897-1900.
参考文献 26
许思兰,许国志,孙辉.PBAT/PPC 多层共挤薄膜的制备及其阻透性能研究[J].中国塑料,2016,30(3):38-42.
参考文献 27
赵爱琴,李子忠,龚元石.生物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其田间降解状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2):74-78.
参考文献 28
夏镇卿,路海东.土壤温度对作物根区环境及玉米根冠生长的调控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20,28(3):99-104.
参考文献 29
李小刚,李凤民.旱作地膜覆盖农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及氮循环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3):4630-4638.
参考文献 30
银敏华,李援农,李昊,等.覆盖模式对农田土壤环境与冬小麦生长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6,47(4):127-135,227.
参考文献 31
周昌明,李援农,谷晓博,等.降解膜覆盖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土壤养分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6,47(2):133-142,112.
参考文献 32
谷晓博,李援农,杜娅丹,等.生物降解膜促进冬油菜养分吸收减少土壤硝态氮累积[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0):90-97.
参考文献 33
党廷辉,郝明德,郭胜利,等.黄土高原南部春玉米地膜栽培的水肥效应与氮肥去向[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901-1905.
参考文献 34
李强,王琦,张恩和,等.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对干旱灌区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9):155-159.
目录contents

    摘要

    在山西省春玉米主产区连续 3 年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覆盖(CK)、覆盖渗水地膜(SS)、覆盖光降解地膜(GJ)、覆盖生物降解地膜(SJ)、覆盖普通地膜(PE)5 个处理,研究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春玉米的综合效应,为筛选出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春玉米种植的地膜覆盖类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PE、SS、 GJ 和 SJ 处理 5 cm 土层土壤温度较 CK 分别提高 3.5、2.5、2.3 和 1.1 ℃。春玉米全生育期 0 ~ 100 cm 土层 3 年平均土壤贮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 GJ、SJ、SS、PE、CK;(2)地膜覆盖处理 0 ~ 40 cm 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高于不覆盖处理,其中 SJ 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较 CK 处理增加了 0.30 g/kg。地膜覆盖处理显著降低 0~300 cm 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SJ 处理累积量最低,为 455.53 kg/hm2 。(3)地膜覆盖处理能明显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 SJ 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 CK 处理分别提高 24.35% 和 7.46 kg/(hm2 ·mm)。 (4)地膜覆盖处理促进作物对氮、磷、钾素吸收。与 CK 处理相比,地膜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春玉米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 5.83 ~ 23.27 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 3.81 ~ 9.73 kg/kg,且均以 SJ 处理最高。生物降解地膜在增温保水、改善土壤耕层养分、促进春玉米高产、水肥高效利用及缓解残膜污染等方面效果显著,有利于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较为有效、合理的覆盖种植方式。

    Abstract

    Field positioning tests were carried out consecutively for 3 years in the main spring corn producing areas in Shanxi province.Five treatments were set up:no cover(CK),permeable plastic film(SS),photodegradable plastic film(GJ),biodegradable plastic film(SJ)and ordinary plastic film(PE).The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lastic film mulch on spring maize were studi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selecting suitable types of plastic film mulch for spring maize cultiv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soil temperature of 5 cm soil layer under PE,SS,GJ and SJ treatment increased by 3.5,2.5,2.3 and 1.1℃,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CK treatment.The average amount of water stored in the 3 years soil layer in 0 ~ 100 cm depth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f spring maize was ranked as GJ,SJ,SS,PE and CK in sequence from high to low.(2)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 in 0 ~ 40 cm soil treated by plastic film mulching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treated by CK,among which,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SJ treatment were the highest,with an increase of 0.30 g/kg compared with those treated by CK treatment.Mulching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nitrate nitrogen accumulation in 0 ~ 300 cm soil layer,and SJ treatment had the lowest accumulation of 455.53 kg/hm2 .(3)Mulching treatment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spring corn,among which SJ treatment had the highest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which were 24.35% and 7.46 kg/(hm2 ·mm),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CK treatment.(4)Mulching treatment promoted the absorption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by crops.Compared with CK treatment,plastic mulching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apparent nitrogen use rate and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of spring maize,with the apparent nitrogen use rate increasing by 5.83 ~ 23.27 percentage points,and th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of nitrogen use rate increasing by 3.81 ~ 9.73 kg/kg,all of which were highest under SJ treatment.Biodegradable plastic film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in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retaining water,improving soil surface nutrients,promoting high yield of spring corn,efficient use of water and fertilizer,and alleviating residual film pollution,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ecosystem,and is a more effective and reosnable cover planting method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 我国52.5%的总土地面积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且70%左右的旱作农田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三北”地区[1],这些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和杂粮等,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作用[2]。目前,我国形成了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平衡施肥、有机培肥、保护性耕作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旱作栽培技术。地膜覆盖因为有效地解决了限制旱区农田生产力的首要限制因素“旱寒”问题,被认为是提升旱区耕地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力[3-4]。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地膜消耗量最多、覆盖面积最大、覆盖作物种类最广的国家[5]。然而,普通聚乙烯地膜(PE地膜)不溶于水又难降解[6],引起了土壤残膜污染的一系列问题[57-8]。“十二五” 期间,我国农业部明确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打响了地膜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了充分发挥地膜应用的生产潜力,同时又能避免残膜带来的白色污染,保护农田环境,可降解地膜的研究应运而生[9-11],主要以生物降解地膜、光降解地膜、光-生物降解地膜和液体地膜的研发与应用示范为主。另外,渗水地膜是山西省自主研发的地膜产品,以单向渗水原理为理论基础,采用微孔通透的材料,可以有效接纳小型天然降雨,在山西省应用面积较广。

  • 如今关于不同类型地膜对作物生长发育以及对土壤水分、温度等的影响研究较多,得出了利用地膜覆盖具有增产、促进作物生长、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结论[12-17]。但是系统比较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农田土壤环境的综合响应机制及作物对养分吸收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较少。由于地膜生产工艺、制膜材料、农艺性能、地域差异、土壤条件及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不同类型地膜的应用效果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因此,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作物种类、栽培习惯等合理选用地膜类型。为此,本研究选择了生产中应用较广、具有代表性的4种地膜,于2015~2017年在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进行定位试验,从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养分、作物养分吸收、产量以及水肥利用效率等方面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地膜的异同,探索适宜当地生产和生态的最佳地膜覆盖材料,以期为该区充分利用降水资源、合理应用各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于2015~2017年在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宗艾村的国家农业环境寿阳观测实验站(113°54′2″ E, 37°45′21″ N,海拔1100m)开展田间试验。试验点属太行太岳山地丘陵半湿润偏旱气候,以种植玉米、谷子和杂粮等作物为主,一年一熟,年均气温8.1℃,无霜期130d,年均降水量474.2mm, 70%左右的降水分布在6~9月,土层深厚,地下水埋深在10m以下。试验开始前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为16.52、 1.28、0.92和19.00g/kg,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44.50、17.64和188.81mg/kg,pH为8.4。2015~2017年春玉米生育期5~9月降水量分别为414.81、327.39和367.68mm。

  • 1.2 试验设计

  • 试验设5个处理,3次重复。处理1:PE,普通地膜覆盖,0.008mm普通聚乙烯农用地膜;处理2:SS,渗水地膜覆盖,厚度0.006mm,山西三水渗水膜科技发展中心生产;处理3:GJ,光降解地膜覆盖,厚度0.008mm,吉林省白山市喜丰塑业生产;处理4:SJ,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厚度0.008mm,青岛宏达塑胶总公司生产;处理5:CK,不覆膜。每个小区面积为115m2,长23m,宽5m,各处理随机区组排列,春玉米品种为大丰30。所有处理采用等施肥量设计,施用N 23%、P2O5 12%、 K2O 5%的复合调控肥,施用量为978.26kg/hm2,作为底肥于播前一次性施用。试验播种时间为每年的4月下旬,收获时间为10月上旬,种植密度为6.6万株/hm2。4种地膜宽度均为140cm,一副地膜种植3行玉米,株、行距分别为30和50cm。地膜覆盖时间为春玉米全生育期。其他田间管理按大田常规方法进行,无灌溉。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土壤含水量

  • 于春玉米播种前、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收获后在田间用土钻采取土样(0~300cm,20cm为一层),采用干燥法分层测定土壤含水量。

  • 1.3.2 土壤温度

  • 在地膜中间插入曲管地温计测定各处理5、 10、15、20、25cm处的土壤温度,每个生育期连续测定3d,测定时间为6:00~18:00(每2h测定1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日平均土壤温度。

  • 1.3.3 玉米干物质重及各器官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

  • 春玉米收获期,在各小区随机采集具有代表性植株10株,按茎秆、叶、穗轴、籽粒等器官分离,于105℃杀青30min,烘干称量。植株各器官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测定方法参照王劲松等[18]的方法。

  • 1.3.4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 玉米播种前和收获期在每个小区用土钻取0~300cm土层土样,20cm为一层。0~300cm土层土壤无机氮(铵态氮、硝态氮)用2mol/L KCl浸提-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SMART CHEM 200,法国Alliance公司)测定。0~40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全氮含量用H2SO4-混合加速剂消解-全自动蒸氮仪FOSSKjeltec8400测定;其他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测定参照鲁如坤[19]的方法。

  • 1.3.5 产量

  • 春玉米成熟后将各小区玉米全部收获测得籽粒产量,根据重量均值法取有代表性的样穗10穗进行室内考种,考察穗长、穗粗、秃尖长、穗粒数、行粒数、百粒重等指标。

  • 1.3.6 计算方法

  • 土壤贮水量 W(mm)=h×α×γ×10/100

  • 土壤耗水量 ET(mm)=W b-W s+P+I

  •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WUE[kg/( hm2 ·mm)]=Y/ET

  • 降水利用效率 RUE[kg/(mm·hm2)]=Y/P

  • 氮肥农学效率 NAE(kg/kg)=(Y N-Y ck)/FN

  • 氮肥偏生产力 NPFP(kg/kg)=Y N/F N

  • 氮肥表观利用率 NAUR(%)=(U N-U ck)/F N×100

  • 式中,h 为土层深度(cm),α 为土壤质量含水率(%),γ 为土壤容重(g/cm3),W bW s 为播前和收获后0~2m土体土壤贮水量(mm), P 为生育期降水量(mm),I 为生育期灌溉水量(mm),Y NY ck 为施氮和不施氮处理玉米籽粒产量(kg/hm2),F N 为施氮量(kg/hm2),U NU ck 为施氮和不施氮处理作物吸氮量(kg/hm2)。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8.0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及方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表1 为不同地膜覆盖处理0~40和4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随生育期的动态变化。由表1分析可知,受生育期内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影响, 3年各处理0~40和4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3个年份中,处理SS、GJ、SJ和PE的0~40cm土层全生育期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处理CK提高15.33%、13.29%、 14.00%和8.20%,40~100cm土层分别较处理CK提高11.70%、13.55%、12.90%和8.20%。可见,地膜覆盖处理的保墒效应在上层土壤略优于下层土壤。这有利于春玉米早期根系的生长和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利用。处理SS、GJ、SJ在提高0~40和40~100cm土层全生育期平均土壤贮水量方面效果均优于处理PE,处理SS对0~40cm土层全生育期平均土壤贮水量的提升作用最强,在40~100cm土层提升作用最强的为GJ处理。GJ、SJ、 SS和PE处理0~100cm土层3年平均土壤贮水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13.60%、13.17%、13.10%和8.19%。

  • 表1 不同地膜覆盖处理下各生育期0~40和4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

  • 注:同一年份同列数据后字母不同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

  • 2.2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受土壤与环境间热量变换强度的影响,同一地膜覆盖处理在不同土层深度的温度效应不尽相同。现以春玉米生长季5和25cm土层的平均土壤温度随播种后生育期的变化特征为例进行分析 (表2)。由表2分析可知,在春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最显著,此后随生育期推进,处理间土壤温度的差异逐渐减小。5cm土层处,2015、2016和2017年各处理春玉米整个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1.1~41.3、 22.7~35.9和22.8~34.8℃。苗期和拔节期,3个年份处理间土壤温度均表现为PE> GJ> SS> SJ> CK。处理PE、GJ、SS和SJ在苗期的3年平均土壤温度较处理CK分别提高17.29%、10.47%、 10.47%和7.85%,在拔节期分别提高16.33%、 10.47%、7.43%和5.97%,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降解地膜保温效果随着地膜的破损和降解逐渐降低,3个年份处理间土壤温度均表现为PE>SS>GJ>SJ>CK。从春玉米的整个生育阶段来看,PE、SS、GJ和SJ处理3年平均土壤温度较CK处理分别增加3.5、2.5、2.3和1.1℃。与5cm土层相比,各处理25cm土层处的土壤温度变幅较小。在春玉米3年整个生育期中,SS、GJ、 SJ、PE和CK处理的土壤温度分别为19.2~26.0、 18.5~25.6、17.8~25.0、19.9~27.2和17.0~23.8℃;PE、SS、GJ和SJ处理3年平均土壤温度较CK处理分别增加2.8、1.9、1.8和1.0℃。

  • 表2 不同地膜覆盖处理下5和25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

  • 2.3 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影响

  •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下的土壤水气热状况存在差异,会对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机质和养分转化释放及作物养分吸收利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土壤肥力状况。表3为连续3年春玉米试验后各处理耕层0~40cm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由表3可知,各处理土壤指标均较播前基础有所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表现为SJ>SS>PE>GJ>CK,SJ处理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处理间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表现为覆盖处理小于不覆盖处理,其中碱解氮含量高低为CK>SS>PE>GJ>SJ,有效磷含量高低为CK>PE>GJ>SS>SJ。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覆盖处理大于不覆盖处理,覆盖处理中SJ处理最高,PE和SS处理次之,GJ最低。

  • 表4 为不同地膜覆盖处理0~3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状况。从表4可以看出,0~300cm土体硝态氮累积量CK处理高达567.37kg/hm2,高于地膜覆盖各处理,表明地膜覆盖处理可减少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同等施氮量(225kg/hm2) 下,0~300cm土体硝态氮累积量的大小依次为PE(507.41kg/hm2)>GJ(499.38kg/hm2)>SS (457.84kg/hm2)>SJ(455.53kg/hm2),GJ、SS、SJ处理其0~300cm土体硝态氮累积量较PE处理分别降低1.58%、9.76%、11.39%,生物降解地膜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土壤0~300cm土层中硝态氮累积量。从相对累积量看,CK处理81.58%的土壤硝态氮累积在100~300cm土层中,这部分氮素既可满足作物需要,但也有淋失的可能。地膜覆盖各处理的总累积量的81.94%~85.95%累积在100~300cm土层中,淋失风险较高。

  • 表3 2017年收获期不同地膜覆盖处理耕层(0~40cm)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 表4 2017年收获期不同地膜覆盖处理0~3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

  • 注:百分比分别为0~100cm累积量、100~200cm累积量、200~300cm累积量占0~300cm累积量的比例。

  • 2.4 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 由表5可知,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处理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优于CK。地膜覆盖处理与CK间3年玉米累积总产量相差2567.26~6565.40kg/hm2,地膜覆盖处理增产率达到9.52%~24.35%, PE处理增产最低,SJ处理增产最高。SJ、SS、GJ处理分别比PE处理产量平均提高13.54%、7.50%、 3.05%,年际间趋势一致。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处理产量最高,效果最优。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表明, 4种地膜覆盖处理对春玉米穗数和百粒重无显著影响,产量差异主要表现在穗粒数的变化。PE、 GJ、SS、SJ处理的3年平均穗粒数分别比CK增加6.23%、7.87%、10.88%、13.24%。

  • 表5 不同地膜覆盖处理对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

  • 2.5 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表6 为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由表6可知,PE、GJ、SS、SJ处理3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14.26%、24.07%、 27.12%、34.79%;3年平均降水利用效率也分别较CK提高9.57%、12.85%、17.66%、24.07%。说明地膜覆盖具有保水增产的效果。其中,在4种地膜覆盖处理中,SJ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地膜覆盖处理,3年平均分别较SS、GJ、PE处理提高6.04%、8.64%、17.97%,说明在雨养旱作区,生物降解地膜覆盖能较大幅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 表6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

  • 2.6 对春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

  • 由图1可知,春玉米收获期氮、磷分配以籽粒中最多,钾分配以茎中最高。各处理植株氮、磷积累量的差异主要来自籽粒中氮、磷积累量的差异。SJ、SS、GJ、PE和CK处理3年氮素的平均累积量分别为263.56、251.08、232.55、224.32和211.21kg/hm2,磷素的平均累积量分别为44.65、43.09、 37.10、35.53和30.22kg/hm2,钾素的平均累积量分别为191.48、180.01、165.08、158.93和138.23kg/hm2。 SJ、SS、GJ和PE处理春玉米籽粒中3年氮素平均累积量分别为159.09、150.84、140.57和135.82kg/hm2,分别比CK增加25.45%、18.94%、10.84%和7.10%;磷素平均累积量分别为32.29、31.34、 27.01和25.71kg/hm2,分别比CK增加48.98%、 44.59%、24.63%和18.62%;钾素平均累积量分别为43.04、39.01、37.26和35.85kg/hm2,分别比CK增加40.45%、27.29%、21.60%和16.99%。综合3年的试验结果来看,地膜覆盖处理籽粒中氮、磷的分配比例较高,尤以SJ处理最好,PE处理最低。茎叶中钾的分配比例也以SJ处理最高。

  • 图1 收获期春玉米地上部各器官氮磷钾累积吸收量

  • 2.7 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由表7可知,3个年份不同地膜覆盖处理下的氮素利用效率有明显的差异。与CK处理相比,SJ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为最高,3年平均提高了9.73kg/kg,SS、GJ和PE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3年平均提高了7.09、5.14和3.81kg/kg。CK处理3年春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平均为39.95kg/kg。在相同施肥量和施肥条件下,4种地膜覆盖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CK处理,其中SJ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平均为49.68kg/kg。地膜覆盖处理显著提高春玉米的氮肥表观利用率。3年连作体系中, SJ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高达37.48%,SS、 GJ、PE和CK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为31.93%、 23.69%、20.04%和14.21%。与PE处理相比,SJ、 SS和GJ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提高了17.44、11.89和3.65个百分点。综合可知,地膜覆盖比不覆盖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SJ覆盖种植方式能更好地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提高作物的肥料利用率。

  • 表7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处理对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水分是干旱缺水区域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有效改善耕层土壤水分状况,因而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得到广泛应用[3-420]。薛源清等[20]研究表明,玉米播种后80d之内,可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覆盖处理0~30cm土壤水分显著高于露地对照;乔海军等[21]研究表明,覆盖生物降解膜和普通地膜较露地对照能显著提高玉米各生育期0~60cm土层土壤贮水量,两者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SS、GJ、SJ和PE处理在玉米各生育期内0~40和4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CK处理。苗期,SJ处理0~40cm土层土壤贮水量低于其他3种地膜覆盖处理。本研究田间观察发现,播种后至苗期每日清晨,SS、GJ、PE处理土壤蒸发的水汽在膜下集结水珠,凝结的水珠回落可使地表出现潮湿现象,SJ处理膜下没有凝结水珠,导致SJ处理在苗期0~40cm土层保水效果差于SS、GJ、PE处理。苗期至成熟期,处理SS、GJ、SJ在提高玉米各生育期0~40和4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方面效果均优于处理PE,但三者间差异不显著。土壤表面覆盖地膜后,水分蒸发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人为隔阻了地气之间水分交换过程,抑制了表层土壤的水分损失[22]。渗水地膜由于其“单向渗水原理”可以接纳小型天然降雨;光降解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开始逐渐裂解,当进入雨季后,可以有效地接纳天然降雨,本试验区域2015、2016、2017年7~9月份降水量分别为289.01、281.53、285.35mm,为玉米全生育期降水量的69.67%、85.99%、77.61%。综上原因,苗期至成熟期,覆盖光降解地膜、生物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保水保墒效果优于普通地膜。本研究表明,3年玉米全生育期各处理0~100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由高到低顺序为:GJ>SJ>SS>PE> CK。

  • 3.2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低温冷害”是北方寒冷旱区农田生产力的限制因素之一。覆盖栽培的一大特点是可以有效调温稳温。土壤温度变化与环境条件紧密相关。本研究对5和25cm土层处平均土壤温度随春玉米生育期变化发现,2015年在拔节期最高,2016和2017年各处理土壤温度在大喇叭口期最高,与3年生长季的大气气温变化相吻合。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抑制土壤蒸发潜热,起到提高土壤温度的效应,并能有效影响土壤更深层[1223]。李开宇等[12] 研究表明,玉米生长前期,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处理地温低于普通地膜、高于裸地;匡恩俊等[24]研究表明,玉米拔节期地温最高的是普通地膜覆盖,其次是光降解地膜覆盖,分别高出对照0.9和0.6℃;方日尧等[25]研究表明,渗水地膜和普通地膜的增温效果相同,渗水地膜在气温达到35℃以上时还具有降低极端温度的调节功能。本研究表明,3个年份的春玉米生长前期,PE处理提高土壤温度的能力最强,GJ其次, SS第三,SJ最低,但其土壤温度均高于不覆膜对照。究其原因,一、PE的聚乙烯材料阻透性高于其他3种地膜[26],膜内外的气体和水分交换速率较低,膜内温度高,土壤增温效应最高;二、GJ是在通用的塑料基材中添加光敏剂制得,光敏剂吸收300nm波长的光线后发生脱氢反应,引发光降解反应,因此,GJ吸光性能高于SS,导致GJ提高土壤温度能力高于SS;三、SJ因添加剂影响而呈奶白色,与其他几种地膜相比透光率低,辐射热透少[27],导致SJ土壤增温效应相比其他3种地膜弱。对于渗水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其升温速度虽然不如普通地膜,但在玉米苗期有良好的保温作用,且可以使玉米生育期的土壤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状态,降低极端温度对玉米生长的伤害。本研究中2016年玉米生长前期天气极端干旱,5~6月降雨量仅为45.86mm,大气温度较高,PE处理苗期0~5cm土层日均温度为37.7℃,大喇叭口期高达41.3℃,对玉米生长造成了一定伤害;GJ处理苗期0~5cm土层日均温度为37.1℃,也对玉米生长造成了一定伤害;SJ和SS处理在不同降水年份均可以适当提高土温,促进玉米幼苗生长,SJ处理又由于它的可降解性,有效地阻止了玉米后期土温过高的现象,防止玉米成熟期早衰的发生[28],表现效果最优。

  • 3.3 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影响

  • 土壤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地膜覆盖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9]。银敏华等[30] 研究表明,连续2年试验后,各处理0~40cm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均较播前有所减少。本研究对上述结论也有所证实, 3年春玉米连作试验结束后,各处理耕层(0~40cm)土壤有机质较播前基础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0.16~0.57g/kg,全氮含量降低了9.37%~15.62%。本研究表明,SS、GJ、SJ和PE处理3年春玉米连作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CK,其中SJ处理有机质含量最高,与CK差异显著,这与银敏华等[30] 研究结果一致,但与周昌明等[31]研究结论不同,其主要原因是玉米生物量在覆膜条件下明显增加,进而导致玉米根系的归还量加大,土壤有机质的输入能力大于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能力[29]。本研究中,不同地膜覆盖处理0~300cm土体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显著低于无覆盖处理,这与谷晓博等[32] 和党廷辉等[33]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地膜覆盖条件下作物生物量增加,导致作物氮素携出量显著增加(图1)。本研究中,地膜覆盖各处理土壤硝态氮总累积量的81.94%~85.95%累积在100~300cm土层中,高于无覆盖处理,其中SS处理100~3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相对累积量最高,SJ处理200~3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相对累积量最高,表明覆膜处理具有土壤硝态氮向下淋洗的风险,集雨效果越好的覆膜处理土壤硝态氮向下淋洗风险越大,这与周昌明等[31]研究结果一致。

  • 3.4 对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覆盖栽培有效地协调和改善了农田土壤水热状况,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30]。方日尧等[25]研究表明,渗水地膜覆盖比普通地膜覆盖春玉米增产23.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1kg/(hm2 ·mm);比不覆盖增产29.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8kg/(hm2 ·mm)。李强等[34] 研究表明,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较无覆盖增产14.84%、13.7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5.52%、22.26%。本试验研究发现,与CK相比,SS、GJ、SJ和PE处理3年平均增产17.74%、 12.86%、24.35%和9.52%;3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12%、24.07%、34.79%和14.26%;3年降水利用效率提高17.66%、12.85%、24.07%和9.57%。普通地膜覆盖和生物降解地膜能有效增加玉米籽粒中氮、磷和钾累积量[31]。本研究中,与CK相比,SS、GJ、SJ和PE处理能有效增加作物对氮磷钾素的吸收累积量,SJ处理的作物吸氮、磷和钾量最高(图1)。对氮素利用效率研究发现,覆盖SS、GJ、SJ和PE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CK处理,其中SJ处理能够有效地增加玉米产量,在肥料利用效率方面也最佳,能够有效地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膜污染、肥料利用率低引起的水土污染等问题。

  • 4 结论

  • (1)不同地膜覆盖处理在春玉米生育期内保水效果不同,GJ、SJ、SS和PE处理0~100cm土层3年平均土壤贮水量较CK分别增加了29.17、 28.25、28.09、17.59mm。4种地膜覆盖处理土壤温度在全生育期均高于不覆盖,生育前期差异显著。 PE、SS、GJ和SJ覆盖5cm土层3年平均土壤温度较CK分别提高了3.5、2.5、2.3、1.1℃。

  • (2)地膜覆盖处理0~40cm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均高于不覆盖处理,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低于不覆盖处理,全磷和全钾含量与不覆盖处理无显著差异。地膜覆盖处理0~300cm土体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显著低于不覆盖处理。

  • (3)地膜覆盖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不覆盖处理,SJ、SS、GJ和PE处理3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24.35%、17.74%、12.86%和9.52%,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46、5.81、5.16和3.06kg/(hm2 ·mm)。

  • (4)地膜覆盖处理与不覆盖相比显著增加了作物对氮素的吸收累积量,3年平均吸氮量提高了6.21%~24.79%。与CK处理相比,SJ、SS、GJ和PE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9.73、7.09、5.14和3.81kg/kg,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3.27、 17.72、9.48、5.83个百分点。

  • (5)综合考虑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生物降解地膜在保水、保温、改善土壤表层养分、促进春玉米高产、水肥高效利用及缓解残膜污染等方面效果显著,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较为有效、合理的覆盖种植方式。

  • 参考文献

    • [1] 山仑,邓西平,康绍忠.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现状及发展方向[J].水利学报,2002,33(9):27-31.

    • [2] 孙东宝.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 [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7.

    • [3] Liu C A,Jin S L,Zhou L M,et al.Effects of plastic film mulch and tillage on maize productivity and soil paramet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09,31(4):241-249.

    • [4] Wang Y,Xie Z,Malhi S S,et al.Effects of gravel-sand mulch,plastic mulch and ridge and furrow rainfall harvesting system combinations on water use efficiency,soil temperature and watermelon yield in a semi-arid Loess Plateau of northwestern China[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11,101(1):88-92.

    • [5] 胡灿,王旭峰,陈学庚,等.新疆农田残膜污染现状及防控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4):223-234.

    • [6] 薛颖昊,曹肆林,徐志宇,等.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36(8):1595-1600.

    • [7] 李付广,章力建,崔金杰.我国棉田生态系统立体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棉花学报,2005,17(5):299-303.

    • [8] Liu E K,Wang J B,Zhang Y Q,et al.Priming effect of 13C-labelled wheat straw in no-tillage soil under drying and wetting cycl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Scientific Reports,2015,5(1):13826-13842.

    • [9] Immirzi B,Santagataa G,Vox G,et al.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field-testing of a biodegradable sodium alginate-based spray mulch[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9,102(4):461-472.

    • [10] Scarascia-Mugnozza G,Schettini E,Vox G,et al.Mechanical properties decay and morphological behavior of biodegradable films for agricultural mulching in real scale experiment[J].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6,91(11):2801-2808.

    • [11] 于浩强,张艳梅,王晓慧,等.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上海塑料,2012,157(1):1-5.

    • [12] 李开宇,肖继兵,杨宁,等.不同可降解地膜对土壤水热变化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5):194-199.

    • [13] 宗睿,马玉诏,高超,等.不同地膜覆盖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7,36(12):31-35.

    • [14] 胡敏,苗庆丰,史海滨,等.不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2):173-177.

    • [15] 谷晓博,李援农,银敏华,等.降解膜覆盖对油菜根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5,46(12):184-193.

    • [16] 李仙岳,彭遵原,史海滨,等.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与葵花生长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5,46(2):97-103.

    • [17] 解文艳,周怀平,杨振兴,等.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水分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4):128-133.

    • [18] 王劲松,董二伟,焦晓燕,等.不同种植模式对高粱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9(5):166-172.

    • [19]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 [20] 薛源清,张俊丽,杨圆圆,等.可降解地膜覆盖对渭北旱塬土壤水热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7,26(3):363-368.

    • [21] 乔海军,黄高宝,冯福学,等.生物全降解地膜的降解过程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43(5):71-75.

    • [22] 郭文聪,樊贵盛.渗水地膜覆盖条件下原生盐碱荒地盐分累积特性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2):34-38,46.

    • [23] 胡锦昇.黄土塬区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

    • [24] 匡恩俊,韩锦泽,宿庆瑞,等.不同材料覆盖对土壤温度、 水分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6):26-30.

    • [25] 方日尧,同延安,梁东丽,等.黄土旱塬不同覆盖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环境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897-1900.

    • [26] 许思兰,许国志,孙辉.PBAT/PPC 多层共挤薄膜的制备及其阻透性能研究[J].中国塑料,2016,30(3):38-42.

    • [27] 赵爱琴,李子忠,龚元石.生物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其田间降解状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2):74-78.

    • [28] 夏镇卿,路海东.土壤温度对作物根区环境及玉米根冠生长的调控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20,28(3):99-104.

    • [29] 李小刚,李凤民.旱作地膜覆盖农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及氮循环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3):4630-4638.

    • [30] 银敏华,李援农,李昊,等.覆盖模式对农田土壤环境与冬小麦生长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6,47(4):127-135,227.

    • [31] 周昌明,李援农,谷晓博,等.降解膜覆盖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土壤养分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6,47(2):133-142,112.

    • [32] 谷晓博,李援农,杜娅丹,等.生物降解膜促进冬油菜养分吸收减少土壤硝态氮累积[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0):90-97.

    • [33] 党廷辉,郝明德,郭胜利,等.黄土高原南部春玉米地膜栽培的水肥效应与氮肥去向[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901-1905.

    • [34] 李强,王琦,张恩和,等.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对干旱灌区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9):155-159.

  • 参考文献

    • [1] 山仑,邓西平,康绍忠.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现状及发展方向[J].水利学报,2002,33(9):27-31.

    • [2] 孙东宝.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 [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7.

    • [3] Liu C A,Jin S L,Zhou L M,et al.Effects of plastic film mulch and tillage on maize productivity and soil paramet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09,31(4):241-249.

    • [4] Wang Y,Xie Z,Malhi S S,et al.Effects of gravel-sand mulch,plastic mulch and ridge and furrow rainfall harvesting system combinations on water use efficiency,soil temperature and watermelon yield in a semi-arid Loess Plateau of northwestern China[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11,101(1):88-92.

    • [5] 胡灿,王旭峰,陈学庚,等.新疆农田残膜污染现状及防控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4):223-234.

    • [6] 薛颖昊,曹肆林,徐志宇,等.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36(8):1595-1600.

    • [7] 李付广,章力建,崔金杰.我国棉田生态系统立体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棉花学报,2005,17(5):299-303.

    • [8] Liu E K,Wang J B,Zhang Y Q,et al.Priming effect of 13C-labelled wheat straw in no-tillage soil under drying and wetting cycl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Scientific Reports,2015,5(1):13826-13842.

    • [9] Immirzi B,Santagataa G,Vox G,et al.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field-testing of a biodegradable sodium alginate-based spray mulch[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9,102(4):461-472.

    • [10] Scarascia-Mugnozza G,Schettini E,Vox G,et al.Mechanical properties decay and morphological behavior of biodegradable films for agricultural mulching in real scale experiment[J].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6,91(11):2801-2808.

    • [11] 于浩强,张艳梅,王晓慧,等.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上海塑料,2012,157(1):1-5.

    • [12] 李开宇,肖继兵,杨宁,等.不同可降解地膜对土壤水热变化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5):194-199.

    • [13] 宗睿,马玉诏,高超,等.不同地膜覆盖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7,36(12):31-35.

    • [14] 胡敏,苗庆丰,史海滨,等.不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2):173-177.

    • [15] 谷晓博,李援农,银敏华,等.降解膜覆盖对油菜根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5,46(12):184-193.

    • [16] 李仙岳,彭遵原,史海滨,等.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与葵花生长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5,46(2):97-103.

    • [17] 解文艳,周怀平,杨振兴,等.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水分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4):128-133.

    • [18] 王劲松,董二伟,焦晓燕,等.不同种植模式对高粱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9(5):166-172.

    • [19]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 [20] 薛源清,张俊丽,杨圆圆,等.可降解地膜覆盖对渭北旱塬土壤水热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7,26(3):363-368.

    • [21] 乔海军,黄高宝,冯福学,等.生物全降解地膜的降解过程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43(5):71-75.

    • [22] 郭文聪,樊贵盛.渗水地膜覆盖条件下原生盐碱荒地盐分累积特性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2):34-38,46.

    • [23] 胡锦昇.黄土塬区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

    • [24] 匡恩俊,韩锦泽,宿庆瑞,等.不同材料覆盖对土壤温度、 水分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6):26-30.

    • [25] 方日尧,同延安,梁东丽,等.黄土旱塬不同覆盖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环境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897-1900.

    • [26] 许思兰,许国志,孙辉.PBAT/PPC 多层共挤薄膜的制备及其阻透性能研究[J].中国塑料,2016,30(3):38-42.

    • [27] 赵爱琴,李子忠,龚元石.生物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其田间降解状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2):74-78.

    • [28] 夏镇卿,路海东.土壤温度对作物根区环境及玉米根冠生长的调控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20,28(3):99-104.

    • [29] 李小刚,李凤民.旱作地膜覆盖农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及氮循环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3):4630-4638.

    • [30] 银敏华,李援农,李昊,等.覆盖模式对农田土壤环境与冬小麦生长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6,47(4):127-135,227.

    • [31] 周昌明,李援农,谷晓博,等.降解膜覆盖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土壤养分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6,47(2):133-142,112.

    • [32] 谷晓博,李援农,杜娅丹,等.生物降解膜促进冬油菜养分吸收减少土壤硝态氮累积[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0):90-97.

    • [33] 党廷辉,郝明德,郭胜利,等.黄土高原南部春玉米地膜栽培的水肥效应与氮肥去向[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901-1905.

    • [34] 李强,王琦,张恩和,等.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对干旱灌区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9):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