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吴艳(1987-),高级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作物耕作栽培研究。E-mail:wuyan070620@163.com。

通讯作者:

柳开楼,E-mail:liukailou@163.com。

参考文献 1
刘晓利,何园球,李成亮,等.不同利用方式和肥力红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物理性质特征[J].土壤学报,2008,45(3):459-465.
参考文献 2
杨柳.江西省及其典型粮食产区水稻熟制变化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参考文献 3
管珊红,曾小军,许晶晶,等.江西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7,48(1):189-196.
参考文献 4
安丰华,王志春,杨帆,等.秸秆还田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5,4(2):57-63.
参考文献 5
孙华,钱国明,徐冬太,等.水稻秸秆还田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0,16(1):47-48.
参考文献 6
曾木祥,王蓉芳,彭世琪,等.我国主要农区秸秆还田试验总结[J].土壤通报,2002,33(5):336-339.
参考文献 7
刘德辉,吴珊眉,顾俊,等.油菜-水稻轮作下土壤碳氮的动态变化[J].土壤通报,1991,22(2):57-60.
参考文献 8
卜容燕,任涛,鲁剑巍,等.水稻-油菜轮作条件下磷肥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6):1227-1234.
参考文献 9
宋惠洁,朱莉英,杨延安,等.土壤团聚体组分中碳钾分配对芋头-水稻轮作年限的响应[J].土壤与作物,2021,10(4):404-411.
参考文献 10
王强,徐建明,姜丽娜,等.平衡施肥对大棚茄子-水稻轮作土壤中作物生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2,38(2):197-203.
参考文献 11
刘娟,闵冬青,唐可兰,等.大球盖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湖南农业科学,2021(6):113-117.
参考文献 12
杨健云,潘文萱.大球盖菇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J].食药用菌,2021,29(5):431-433.
参考文献 13
吴婕,朱钟麟,郑家国,等.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2):192-195.
参考文献 14
朱利群,张大伟,卞新民.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11,42(1):81-85.
参考文献 15
金再欣,蒋加勇,吴海锋,等.稻菇轮作生态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20,61(2):249-250.
参考文献 16
沈盟,姚祥坦,沈亚强,等.不同培养料配方和覆盖方式探索大球盖菇轻简化栽培初报[J].上海农业学报,2020,36(2):72-76.
参考文献 17
Barreto R C,Madari B E,Maddock J E L,et al.The impact of soil management on aggregation,carbon stabilization and carbon loss as CO2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a Rhodic Ferralsol in Southern Brazil[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9,132(3):243-251.
参考文献 18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9
孙红,孙明明,吕世翔,等.水旱轮作对土壤和水稻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10):141-143.
参考文献 20
胡安永,孙星,刘勤,等.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方式对稻田氨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27(6):275-279.
参考文献 21
韩天富,柳开楼,黄晶,等.近30年中国主要农田土壤pH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26(12):2137-2149.
参考文献 22
魏云辉.大球盖菇大田露地轻简化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2019(23):62-63.
参考文献 23
杨彩迪,卢升高.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对红壤酸度、养分和交换性能的动态影响[J].环境科学,2020,41(9):4246-4252.
参考文献 24
崔思远,朱新开,张莀茜,等.水稻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碳氮固存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7):115-121.
参考文献 25
单提波,魏宏国,王安东,等.稻草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2):265-270.
参考文献 26
彭明健,龚明强,易峰,等.不同轮作制度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20,(3):80-82,84.
参考文献 27
孙博,李帅帅,周毅,等.不同轮作模式下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及磷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20,43(4):658-666.
参考文献 28
马春梅,刘侃,唐远征,等.作物定位轮作体系长期试验研究(Ⅲ)—轮作与连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47-152.
参考文献 29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21(4):434-438.
参考文献 30
王清奎,汪思龙.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J].土壤通报,2005,36(3):415-421.
参考文献 31
姚贤良,许绣云,于德芬.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结构的形成 [J].土壤学报,1990,27(1):25-33.
参考文献 32
姚贤良,于德芬.关于集约农作制下的土壤结构问題—Ⅲ.不同培育条件下土壤结构的微形态特征[J].土壤学报,1988,25(1):55-58,103-106.
参考文献 33
刘广深,许中坚,徐冬梅.酸沉降对土壤团聚体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4):70-74.
参考文献 34
陈恩凤,周礼凯,邱凤琼.土壤肥力实质的研究Ⅱ—棕壤 [J].土壤学报,1985,22(2):113-119.
参考文献 35
刘艳,马茂华,吴胜军,等.干湿交替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2018,50(5):853-865.
参考文献 36
苏静,赵世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比较[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5):114-117.
参考文献 37
刘文利,吴景贵,傅民杰,等.种植年限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1):129-135.
参考文献 38
柳开楼,胡志华,马常宝,等.基于红壤稻田肥力与相对产量关系的水稻生产力评估[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24(6):1425-1434.
参考文献 39
余喜初,李大明,柳开楼,等.长期施肥红壤稻田有机碳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J].土壤,2013,45(4):655-660.
参考文献 40
林堃,汤宗辉,陈缵波.土壤肥力综合指标与水稻产量关系的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1992(3):122-125.
参考文献 41
邱建军,王立刚,李虎,等.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154-161.
目录contents

    摘要

    为明确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年限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在南方丘陵区选取种植一季水稻 (CK)、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年限为 2 年(R2)、5 年(R5)及 10 年(R10)的田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稻产量、土壤 pH 和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土壤团聚体组分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 CK 相比,R5 及 R10 处理使水稻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 9.0% 与 12.3%(P<0.05),而 R2 处理则无显著影响。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可缓解土壤酸化(pH 比 CK 提高 0.26 ~ 0.43 个单位),同时,R2、R5 和 R10 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比 CK 增加 42.25% ~ 137.67%、22.46% ~ 95.13% 和 63.38% ~ 79.70%;与 CK 相比,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和平均重量直径(MWD),且随轮作年限延长而增加,其中 R2、R5 和 R10 处理的大团聚体(>0.25 mm)比例分别比 CK 增加 5.45% ~ 23.2%,MWD 增加 24.28% ~ 86.55%;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土壤 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 MWD 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可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增加水稻产量,因此,该模式可以为南方丘陵区稻田的种植模式优化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rice rotation years on soil fertility and rice yield were studied in this research. In southern hilly region of China,only cultivation one season of rice(CK),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rice rotation of 2 years (R2),5 years(R5)and 10 years(R10)were chosen for field experiment. Rice yield,soil fertility and aggregate components were analyzed. Compared with CK,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rice rotation treatment was increased rice yield,and rice yield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otation years and the rice yield of R5,R10 increased by 9.0%,12.3%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K,soil acidification was alleviated in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rice rotation(the pH increased by 0.26-0.43 units);the soil organic matter,available nitrogen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under rotation treatments R2,R5 and R10 treatment were increased by 42.25%-137.67%,22.46%-95.13% and 63.38%-79.70%,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K,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rice rot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arge aggregates(>0.25 mm)proportion and MWD(mean weight diameter),and the effects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of rotation years. Large aggregates(>0.25 mm)was increased by 5.45%-23.2% and soil aggregate MWD was increased by 24.28%-86.55%.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ice yield and soil pH,organic matter,alkali-hydro nitrogen,available phosphorus,available potassium,and MWD (P<0.01).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rice rotation could improve soil structure,soil fertility and rice yield. So,this pattern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rice planting mode in southern hilly region of China.

  • 与西南、华南和东北区域稻作系统的土壤类型不同,南方丘陵区的稻田土壤主要是由红壤发育的水稻土,受成土母质等因素的影响,红壤稻田普遍存在粘粒比例较高、团聚体稳定性差等不利条件[1],从而制约了红壤稻田的粮食产能提升。作为红壤稻田分布的主要省份之一,江西省是我国粮食主产省和重要的稻米产区[2-3],水稻播种面积常年维持在 340 万 hm2 左右,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 11%[4]。然而,该地区的红壤稻田以单一的水稻种植为主,且 70% 以上为双季稻模式。双季稻模式虽然年产量较高,但较高的劳动力投入强度导致其经济效益较低[5],再加上不合理施肥和耕作措施,进一步导致氮磷养分流失,从而带来农田面源污染的风险[6]。因此,如何在保障稻米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多样化的稻作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大量研究表明,与单一的水稻模式相比,油菜-水稻轮作[7-8]、芋头-水稻轮作[9]、茄子-水稻轮作[10]均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氮磷钾养分供应能力。在南方丘陵区,菇稻轮作是一种新型的种植模式,其可以显著提升红壤稻田的产值,在所有菇类中,以种植大球盖菇效益较好[11-12]。在大球盖菇种植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稻草等农作物秸秆作为碳源,而大量的碳投入显著改善了稻田的团聚体结构和肥力质量。前人研究发现[13-14],长期投入秸秆主要通过增加碳投入提升土壤肥力,进而促进水稻产量增加。近年来,在赣东北的红壤稻田上,大球盖菇作为一种主要菇类,在菇稻轮作模式中发展迅速,相关学者对大球盖菇-水稻轮作模式开展了系列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分析[15]和种植模式的优化等方面[16],而目前关于大球盖菇-水稻轮作模式对红壤稻田肥力的具体影响还不明确,特别是不同轮作年限下,红壤稻田的团聚体组分比例、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指标的提升幅度还缺乏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选择大球盖菇-水稻不同轮作年限的红壤稻田,系统分析了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养分及团聚体组分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土壤肥力指标与水稻产量的相关关系,旨在为进一步推广大球盖菇-水稻轮作模式提供科学理论参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介绍

  • 试验地点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东经 117.70996°,北纬 28.31549°),地形为典型低山丘陵,属中亚热带温湿型气候,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均蒸发量、无霜期和平均年日照时数分别为 17.1~19.7℃、1700~2100 mm、1100~1200 mm、252~274 d 和 1795 h。

  • 1.2 试验设计

  • 供试土壤为水稻土,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红黏土。供试大球盖菇为纯稻草露天种植,每年 10 月播种,4—5 月采摘子实体,播种采用穴播法,播后盖 5 cm 厚稻草。播种量为 9000 袋 /hm2。供试水稻品种为天优华占,5 月下旬播种,6 月下旬移栽, 10 月上中旬收获,株距和行距均为 20 cm。

  • 本试验设置 4 个处理,分别为只种植一季水稻的田块(CK)、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年限为 2 年(R2)、5 年(R5)、10 年(R10),于 2021 年选取相应田块展开调查,每个处理选择 3 个田块作为重复,田块面积在 500~1000 m2 之间。水稻季的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 N 150.75 kg/hm2、P2O5 67.50 kg/hm2、K2O 116.25 kg/hm2,水稻收割后收集秸秆用于种植大球盖菇,种植大球盖菇每年的秸秆需求量为 30~45 t/hm2,秸秆的有机碳、氮、磷、钾含量分别为 C 340 g/kg、N 9.1 g/kg、P 5.68 g/kg、K 15.41 g/kg。

  • 1.3 样品采集和测定指标

  • 水稻种植前每个小区采用土钻采集 0~20 cm 的耕层土壤样品,每个田块采集 5 个点的样品,混匀风干后分成 2 份,一份采用干筛湿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团聚体分级:即先将风干土分别过 2、0.25 和 0.053 mm 筛子,获得 >2、 0.25~2、0.053~0.25 和 <0.053 mm 组分的样品,然后根据各组分的比例配置成 200 g 的混合样品。进一步将 200 g 混合样品利用团聚体分析仪进行湿筛,竖直上下振荡每 30 min50 次,获得 >2、0.25~2、0.053~0.25 和 <0.053 mm 的团聚体组分样品。

  • 团聚体稳定性评价采用平均重量直径(MWD) 计算[17]

  • MWD=i=1n xiwi

  • 式中,MWD 为平均重量直径,wi 为对应于 xi 的团聚体的重量百分比;xi 为各粒级的平均直径。

  • 另一份用于测定土壤 pH(1∶2.5 土水比浸提, pH 电极测定)、有机质(高锰酸钾容量法)、碱解氮(碱解扩散法)、有效磷(盐酸-硫酸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测定)等指标,具体方法参考《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18]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采用 Excel 2010 分析试验数据,采用 SPSS 20.0 Duncan 新复极差法检验分析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土壤肥力指标与水稻产量的量化关系采用线性方程进行拟合,采用 Origin 8.5 作图。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球盖菇-水稻轮作下水稻产量的变化

  • 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可增加水稻产量(图1),随着轮作年限增加,水稻产量呈增加趋势。与 CK 相比,R5 和 R10 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 9.0% 和 12.3%。而 R2 处理则无显著影响 (P>0.05)。

  • 图1 大球盖菇-水稻不同轮作年限下水稻产量变化

  • 注:柱上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

  • 2.2 大球盖菇-水稻轮作下土壤肥力指标的变化

  • 大球盖菇-水稻轮作下土壤酸化得到改良、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养分也得到明显提升(表1)。与 CK 相比,R2、R5 和 R10 处理的土壤 pH 分别增加了 0.26、0.29 和 0.43 个 pH 单位。同时,R5 和 R10 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分别比 CK 增加了 42.25% 和 137.67%。与 CK 相比,R5 和 R10 处理的碱解氮分别提高了 22.46% 和 95.13%,有效磷则分别增加了 63.38% 和 79.70%。但对于土壤速效钾,R10 处理比 CK 处理显著提高了 55.42%,而 R2 和 R5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则与 CK 无显著差异 (P>0.05)。

  • 表1 大球盖菇-水稻不同轮作年限下土壤肥力指标变化

  • 注:数据后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 2.3 大球盖菇-水稻轮作下土壤团聚体组分的变化

  • 图2 显示,大球盖菇-水稻轮作 5~10 年可以显著改变土壤团聚体组分(P<0.05),但轮作 2 年不会显著改变土壤团聚体组分(P>0.05)。与 CK 相比,R5 和 R10 处理的 >2 mm 团聚体比例分别增加了 14.3% 和 23.2%。R10 处理的 >2 和 0.25~2 mm 团聚体比例均高于其他处理,而其 0.053~0.25 mm 和 <0.053 mm 团聚体比例则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 图2 大球盖菇-水稻不同轮作年限下团聚体组分变化

  • 图3 表明,随着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 MWD 呈逐渐增加趋势。与 CK 相比,R2、R5 和 R10 处理中的 MWD 分别显著增加了 24.28%、52.09% 和 86.55%。

  • 图3 大球盖菇-水稻不同轮作年限下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变化

  • 2.4 土壤肥力指标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大球盖菇-水稻轮作下,土壤 pH、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及 MWD 与水稻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系(P<0.01)(图4),且可以用线性方程进行拟合。结合线性拟合方程的斜率表明,当土壤 pH 提高 0.1 个单位,水稻产量增加 134.6 kg/hm2; 土壤有机质增加 1 g/kg,水稻产量增加 39.7 kg/hm2; 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提高 10 mg/kg,水稻产量增加 58~856 kg/hm2。土壤团聚体 MWD 增加 0.1 mm,水稻产量增加 252.1 kg/hm2

  • 图4 土壤肥力、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与水稻产量的相关关系

  • 3 讨论

  • 3.1 菇稻不同轮作年限调控水稻产量变化

  • 与水稻连作相比,不同作物轮作可以显著提升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并促进水稻增产[19]。因此,合理开展稻田的轮作种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表明,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且水稻产量的增幅随轮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当轮作年限达 5 年以上,水稻产量显著增加。这与胡安永等[20]的研究结果相同,但增产幅度存在差异,原因一方面与水稻品种和土壤性质有关,另一方面,不同轮作年限的稻草等有机物料还田量也是导致增产幅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此外,建议进一步开展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年限下经济效益分析,从而为深入推广和应用该种植模式提供更多参数和数据支撑。

  • 3.2 菇稻不同轮作年限下土壤肥力指标与水稻产量的内在关系

  • 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水旱轮作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土壤 pH[21]。本研究也发现,大球盖菇-水稻轮作的土壤 pH 比水稻单作处理显著增加,但轮作年限间土壤 pH 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可以显著阻控水稻土酸化趋势,原因主要是大球盖菇种植需要大量前茬水稻秸秆[22],而大量的水稻秸秆带入了较多的碱性物质和有机碳,从而显著提高土壤 pH。杨彩迪等[23]研究也证明,水稻秸秆长期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 pH。同时,水稻秸秆经多年还田可达到良好的碳固存效应,进而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增加[24-25]。本研究同样发现,大球盖菇-水稻轮作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其均随轮作年限延长而增加,轮作 5 年以上增加幅度达显著水平。前人研究也证实,轮作有利于增加土壤速效氮含量[26]、调节土壤磷库活性[27]、促进土壤钾素活化[9]。原因除了秸秆还田带入的碳、氮磷钾养分之外,种植大球盖菇还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升,从而更利于土壤氮磷钾的活化[28]

  • 土壤团聚体可作为表征土壤物理结构的重要指标[29-30]。前人研究认为,1~10 mm 的水稳定性团聚体组分比较适合作物生长[31-32]。而当作物长期单作下,土壤中 >0.25 mm 的水稳定性团聚体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刘广深等[33]研究发现,单作导致土壤结构变差,特别是大团聚体比例显著下降。本研究中,与单作水稻相比,大球盖菇-水稻轮作模式下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显著增加,其中 >2 mm 团聚体组分的比例增幅较高,这表明,大球盖菇-水稻轮作有助于大团聚体形成,从而为土壤养分供应奠定了物理基础[34]。但也有研究表明,稻田经水旱轮作后土壤大团聚体比例表现为先减少后趋向稳定[35]。这可能与试验前土壤初始的理化性质有关,而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团聚体 MWD 是反映土壤团聚体各组分分配的综合指标,一般情况下,土壤团聚体 MWD 值越大,土壤结构越稳定,土壤抗侵蚀能力越强[36-37]。本研究发现,大球盖菇-水稻轮作显著增加了土壤 MWD,且随着轮作年限的增加,各处理土壤的 MWD 值逐渐增大。由此说明,大球盖菇-水稻轮作能增加土壤结构稳定性,促使土壤形成健康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作物生长。

  • 长期试验研究发现,双季稻系统中土壤有机质和综合肥力质量指数均与水稻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8-39]。在菇稻系统中,本研究也发现,随着土壤 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 MWD 指标的提高,水稻产量呈逐渐增加趋势,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同[40]。同时,结合线性方程的斜率发现,不同土壤肥力指标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程度不一,这为精准调控土壤肥力指标来实现水稻产量提升奠定了技术参数。但是,由于不同土壤肥力指标与水稻产量拟合方程的斜率不同,且在不同地区,不同研究者获得土壤有机质等指标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38-3941]。因此,如何选择关键指标进行水稻产量提升还有待深入比较和试验验证。

  • 4 结论

  • 与水稻单作相比,大球盖菇-水稻轮作可增加水稻产量,且轮作 5 年以上,水稻产量增幅达显著水平。同时,大球盖菇-水稻轮作显著阻控水稻土酸化、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增加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结合线性拟合方程的斜率比较发现,不同土壤肥力指标对水稻产量提升的贡献程度不一,因此,在大球盖菇-水稻轮作系统中,建议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田块的肥力指标高低水平,精准调控土壤 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等指标,从而达到提升水稻产量的目标。

  • 参考文献

    • [1] 刘晓利,何园球,李成亮,等.不同利用方式和肥力红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物理性质特征[J].土壤学报,2008,45(3):459-465.

    • [2] 杨柳.江西省及其典型粮食产区水稻熟制变化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 [3] 管珊红,曾小军,许晶晶,等.江西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7,48(1):189-196.

    • [4] 安丰华,王志春,杨帆,等.秸秆还田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5,4(2):57-63.

    • [5] 孙华,钱国明,徐冬太,等.水稻秸秆还田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0,16(1):47-48.

    • [6] 曾木祥,王蓉芳,彭世琪,等.我国主要农区秸秆还田试验总结[J].土壤通报,2002,33(5):336-339.

    • [7] 刘德辉,吴珊眉,顾俊,等.油菜-水稻轮作下土壤碳氮的动态变化[J].土壤通报,1991,22(2):57-60.

    • [8] 卜容燕,任涛,鲁剑巍,等.水稻-油菜轮作条件下磷肥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6):1227-1234.

    • [9] 宋惠洁,朱莉英,杨延安,等.土壤团聚体组分中碳钾分配对芋头-水稻轮作年限的响应[J].土壤与作物,2021,10(4):404-411.

    • [10] 王强,徐建明,姜丽娜,等.平衡施肥对大棚茄子-水稻轮作土壤中作物生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2,38(2):197-203.

    • [11] 刘娟,闵冬青,唐可兰,等.大球盖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湖南农业科学,2021(6):113-117.

    • [12] 杨健云,潘文萱.大球盖菇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J].食药用菌,2021,29(5):431-433.

    • [13] 吴婕,朱钟麟,郑家国,等.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2):192-195.

    • [14] 朱利群,张大伟,卞新民.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11,42(1):81-85.

    • [15] 金再欣,蒋加勇,吴海锋,等.稻菇轮作生态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20,61(2):249-250.

    • [16] 沈盟,姚祥坦,沈亚强,等.不同培养料配方和覆盖方式探索大球盖菇轻简化栽培初报[J].上海农业学报,2020,36(2):72-76.

    • [17] Barreto R C,Madari B E,Maddock J E L,et al.The impact of soil management on aggregation,carbon stabilization and carbon loss as CO2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a Rhodic Ferralsol in Southern Brazil[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9,132(3):243-251.

    • [18]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 [19] 孙红,孙明明,吕世翔,等.水旱轮作对土壤和水稻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10):141-143.

    • [20] 胡安永,孙星,刘勤,等.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方式对稻田氨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27(6):275-279.

    • [21] 韩天富,柳开楼,黄晶,等.近30年中国主要农田土壤pH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26(12):2137-2149.

    • [22] 魏云辉.大球盖菇大田露地轻简化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2019(23):62-63.

    • [23] 杨彩迪,卢升高.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对红壤酸度、养分和交换性能的动态影响[J].环境科学,2020,41(9):4246-4252.

    • [24] 崔思远,朱新开,张莀茜,等.水稻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碳氮固存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7):115-121.

    • [25] 单提波,魏宏国,王安东,等.稻草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2):265-270.

    • [26] 彭明健,龚明强,易峰,等.不同轮作制度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20,(3):80-82,84.

    • [27] 孙博,李帅帅,周毅,等.不同轮作模式下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及磷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20,43(4):658-666.

    • [28] 马春梅,刘侃,唐远征,等.作物定位轮作体系长期试验研究(Ⅲ)—轮作与连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47-152.

    • [29]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21(4):434-438.

    • [30] 王清奎,汪思龙.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J].土壤通报,2005,36(3):415-421.

    • [31] 姚贤良,许绣云,于德芬.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结构的形成 [J].土壤学报,1990,27(1):25-33.

    • [32] 姚贤良,于德芬.关于集约农作制下的土壤结构问題—Ⅲ.不同培育条件下土壤结构的微形态特征[J].土壤学报,1988,25(1):55-58,103-106.

    • [33] 刘广深,许中坚,徐冬梅.酸沉降对土壤团聚体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4):70-74.

    • [34] 陈恩凤,周礼凯,邱凤琼.土壤肥力实质的研究Ⅱ—棕壤 [J].土壤学报,1985,22(2):113-119.

    • [35] 刘艳,马茂华,吴胜军,等.干湿交替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2018,50(5):853-865.

    • [36] 苏静,赵世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比较[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5):114-117.

    • [37] 刘文利,吴景贵,傅民杰,等.种植年限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1):129-135.

    • [38] 柳开楼,胡志华,马常宝,等.基于红壤稻田肥力与相对产量关系的水稻生产力评估[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24(6):1425-1434.

    • [39] 余喜初,李大明,柳开楼,等.长期施肥红壤稻田有机碳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J].土壤,2013,45(4):655-660.

    • [40] 林堃,汤宗辉,陈缵波.土壤肥力综合指标与水稻产量关系的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1992(3):122-125.

    • [41] 邱建军,王立刚,李虎,等.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154-161.

  • 参考文献

    • [1] 刘晓利,何园球,李成亮,等.不同利用方式和肥力红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物理性质特征[J].土壤学报,2008,45(3):459-465.

    • [2] 杨柳.江西省及其典型粮食产区水稻熟制变化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 [3] 管珊红,曾小军,许晶晶,等.江西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7,48(1):189-196.

    • [4] 安丰华,王志春,杨帆,等.秸秆还田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5,4(2):57-63.

    • [5] 孙华,钱国明,徐冬太,等.水稻秸秆还田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0,16(1):47-48.

    • [6] 曾木祥,王蓉芳,彭世琪,等.我国主要农区秸秆还田试验总结[J].土壤通报,2002,33(5):336-339.

    • [7] 刘德辉,吴珊眉,顾俊,等.油菜-水稻轮作下土壤碳氮的动态变化[J].土壤通报,1991,22(2):57-60.

    • [8] 卜容燕,任涛,鲁剑巍,等.水稻-油菜轮作条件下磷肥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6):1227-1234.

    • [9] 宋惠洁,朱莉英,杨延安,等.土壤团聚体组分中碳钾分配对芋头-水稻轮作年限的响应[J].土壤与作物,2021,10(4):404-411.

    • [10] 王强,徐建明,姜丽娜,等.平衡施肥对大棚茄子-水稻轮作土壤中作物生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2,38(2):197-203.

    • [11] 刘娟,闵冬青,唐可兰,等.大球盖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湖南农业科学,2021(6):113-117.

    • [12] 杨健云,潘文萱.大球盖菇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J].食药用菌,2021,29(5):431-433.

    • [13] 吴婕,朱钟麟,郑家国,等.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2):192-195.

    • [14] 朱利群,张大伟,卞新民.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11,42(1):81-85.

    • [15] 金再欣,蒋加勇,吴海锋,等.稻菇轮作生态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20,61(2):249-250.

    • [16] 沈盟,姚祥坦,沈亚强,等.不同培养料配方和覆盖方式探索大球盖菇轻简化栽培初报[J].上海农业学报,2020,36(2):72-76.

    • [17] Barreto R C,Madari B E,Maddock J E L,et al.The impact of soil management on aggregation,carbon stabilization and carbon loss as CO2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a Rhodic Ferralsol in Southern Brazil[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9,132(3):243-251.

    • [18]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 [19] 孙红,孙明明,吕世翔,等.水旱轮作对土壤和水稻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10):141-143.

    • [20] 胡安永,孙星,刘勤,等.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方式对稻田氨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27(6):275-279.

    • [21] 韩天富,柳开楼,黄晶,等.近30年中国主要农田土壤pH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26(12):2137-2149.

    • [22] 魏云辉.大球盖菇大田露地轻简化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2019(23):62-63.

    • [23] 杨彩迪,卢升高.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对红壤酸度、养分和交换性能的动态影响[J].环境科学,2020,41(9):4246-4252.

    • [24] 崔思远,朱新开,张莀茜,等.水稻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碳氮固存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7):115-121.

    • [25] 单提波,魏宏国,王安东,等.稻草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2):265-270.

    • [26] 彭明健,龚明强,易峰,等.不同轮作制度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20,(3):80-82,84.

    • [27] 孙博,李帅帅,周毅,等.不同轮作模式下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及磷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20,43(4):658-666.

    • [28] 马春梅,刘侃,唐远征,等.作物定位轮作体系长期试验研究(Ⅲ)—轮作与连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47-152.

    • [29]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21(4):434-438.

    • [30] 王清奎,汪思龙.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J].土壤通报,2005,36(3):415-421.

    • [31] 姚贤良,许绣云,于德芬.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结构的形成 [J].土壤学报,1990,27(1):25-33.

    • [32] 姚贤良,于德芬.关于集约农作制下的土壤结构问題—Ⅲ.不同培育条件下土壤结构的微形态特征[J].土壤学报,1988,25(1):55-58,103-106.

    • [33] 刘广深,许中坚,徐冬梅.酸沉降对土壤团聚体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4):70-74.

    • [34] 陈恩凤,周礼凯,邱凤琼.土壤肥力实质的研究Ⅱ—棕壤 [J].土壤学报,1985,22(2):113-119.

    • [35] 刘艳,马茂华,吴胜军,等.干湿交替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2018,50(5):853-865.

    • [36] 苏静,赵世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比较[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5):114-117.

    • [37] 刘文利,吴景贵,傅民杰,等.种植年限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1):129-135.

    • [38] 柳开楼,胡志华,马常宝,等.基于红壤稻田肥力与相对产量关系的水稻生产力评估[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24(6):1425-1434.

    • [39] 余喜初,李大明,柳开楼,等.长期施肥红壤稻田有机碳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J].土壤,2013,45(4):655-660.

    • [40] 林堃,汤宗辉,陈缵波.土壤肥力综合指标与水稻产量关系的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1992(3):122-125.

    • [41] 邱建军,王立刚,李虎,等.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154-161.

  •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