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几十年来,化肥产业快速发展为支撑我国种植业持续高产稳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我国以全球不足 10% 的耕地资源养活超过 20% 的人口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保障因素[1-2]。但是,长期粗放的化肥施用也造成养分资源低效、耕地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负面问题[3-7]。为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15 年 2月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制定出台《到 2020 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同年 7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发布《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共同推进肥料生产和应用可持续发展。2020 年,我国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当季化肥利用率达到 40.2%,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是,与发达国家 50%~60% 的化肥利用率相比[8],我国肥料的应用与管理仍有较大提升潜力,还需从产品生产、销售流通及田间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优化,进一步推进行业转型,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和“双碳”战略提供更大支撑[2,9-11]。
-
近 20 年,我国肥料产品复合化率快速提高,复混肥料在化肥投入中的占比从 2000 年的 22.1% 提高至 2020 年的 42.3%[12],已成为我国主流肥料产品,也是拉动肥料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10]。复混肥包括复合肥、掺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 3 类,目前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产业规模还较小,复合肥和掺混肥是复混肥料主体产品[13]。在农村劳动力持续老龄化、劳动力价格大幅增加、轻简化和机械化施肥技术快速发展等因素共同驱动下,高养分浓度、具有缓 / 控释功能的复混肥产品日益受到广大农户青睐,市场需求和使用比例持续增长[14-16]。相比单质肥料,复混肥大量应用有助于调整我国小农户传统偏施氮肥、少施钾肥的不合理养分投入情况,特别是基于“大配方、小调整”思路研发的作物专用配方肥,根据区域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养分需求可为农户提供相对合理的肥料用量与养分配比,通过技术物化促进养分管理技术应用与扩散,对优化农户施肥行为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17-18]。但是,当前我国复混肥产业也存在产品种类混乱、配方类型繁杂、质量参差不齐、重宣传轻服务等诸多问题,导致出现农户选肥困难、肥价偏高、肥效不稳等情况,对产品口碑和产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19-21]。复混肥料现有“企业—经销商(代理商、零售商)—农户”为主体的“产— 销—用”链条中,主体间除产品购销外,缺少信息和技术层面的沟通协作,特别是与农户直接面对面打交道的经销商在技术传播、农化服务等方面的正向引导效应还严重不足,也影响了复混肥合理应用及行业效益[19,22]。如何进一步优化复混肥产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市场行为,引导农户科学购肥与用肥,实现农业增收与环境保护双赢,是我国现阶段及未来农业绿色发展需破解的重要问题。
-
目前,我国复混肥产业相关信息统计渠道还不完善,统计口径差别较大,不同区域产业状况与产品应用情况差异显著[17,21]。从不同主体来看,工业主管部门和化肥行业协会对主要肥料企业生产与产品的相关统计较为全面,农技推广部门和农业科研院所对肥料农田应用环节或农户施肥行为更为关注,但对经销商这一中间环节的相关调研还相对较少,基于省域尺度的复混肥“产—销— 用”链条研究也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农业生产和肥料消费大省的吉林省为对象,通过对区域代表性复混肥企业、典型县域的乡 / 镇肥料经销商及玉米种植户 3 个群体开展调研,以了解吉林省复混肥料“产—销—用”现状及其特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对策,为促进区域化肥产业发展、优化肥料市场管理和实现农田减肥增效提供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研区域与方法
-
本研究于 2021—2022 年间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调查结合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针对吉林省不同地区的复混肥料生产企业、乡 / 镇肥料经销商和玉米种植户 3 个群体开展调研。吉林省复混肥料生产企业主要布局在中部地区靠近铁路的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等地区,以方便原材料和肥料产品的运输,部分大型企业还建设有内部铁路专线。本研究中复混肥料生产企业的调研涉及全省不同生产规模企业共 23 家,收回有效调研问卷 20 份(企业编号 1~20),回收率达 87%。其中,复混肥料年产量超过 10 万 t 的大型企业 6 家,5 万~10 万 t 的中型企业 6 家,5 万 t 以下的小型企业 8 家。乡 / 镇肥料经销商和农户的调研以县域为单元开展,综合考虑玉米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等因素共选取 17 个县(市、区),基本覆盖了吉林省玉米主产县。根据吉林省玉米产区划分情况[23],中部产区涉及 9 个县(梨树县、伊通县、东丰县、公主岭市、永吉县、九台区、农安县、德惠市、榆树市),东部产区涉及 4 个县(柳河县、龙井市、延吉市、汪清县),西部产区涉及 4 个县(通榆县、乾安县、前郭县、白城市)。县域内采取分层抽样方法,每个县选择 5 个乡 / 镇,每个乡 / 镇随机选择 1 家经销商和 3 个农户开展调研,实际调查 85 家经销商和 255 个农户,收回有效调研问卷数分别为 80 份和 225 份,回收率分别为 94.1% 和 88.2%。
-
1.2 调研项目与内容
-
针对复混肥“产—销—用”3 个群体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项目和内容。其中,复混肥生产企业调查问卷的调查项目主要包括:企业名称与地址、肥料品牌、近 3 年不同类型复混肥(复合肥、掺混肥)的年均产量、缓 / 控释复混肥类型及年均产量,复混肥产品养分含量等内容。乡 / 镇肥料经销商调查问卷的调查项目主要包括:经销商姓名、年龄和文化程度、所售复混肥品牌(按生产地区分为吉林省、非吉林省企业产品)、类型(复合肥、掺混肥)及年均销售量、所售缓 / 控释复混肥类型及年均销售量,对控释肥材料土壤残留的认识等内容。玉米种植户调查问卷的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农户姓名、年龄和文化程度、近 3 年年均玉米单产 (按 14% 含水量计)、选购的肥料品牌、类型(复合肥、掺混肥和单质肥)及施用数量、时期和方法 (一次性基施、基肥 + 追肥)、采用一次性施肥方法时选购的缓 / 控释复混肥品牌、类型和价格、选购肥料时考虑因素及对控释肥材料土壤残留的认识等内容。
-
调查问卷中,缓 / 控释复混肥类型主要分为:树脂包膜控释肥、硫包衣控释肥、抑制剂类缓释肥、脲醛类缓释肥和其他类型缓释肥,含两种及以上缓 / 控释成分的复混肥按照其含量最高的成分进行划分。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对收回的全部调查问卷进行筛选审核,而后采用 Excel 2016 对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对各项调查内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制图。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吉林省农业生产与化肥投入情况
-
吉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谷物种植面积和产出远高于其他作物(图1)。玉米在省域作物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占比常年超过 70%,分别占全国的 10.4% 和 11.4%。随着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提高, 40 年间吉林省农业生产中化肥投入也大幅增加。化肥总投入量(折纯)自 1980 年的 30.3 万 t 增加至 2016 年最高的 233.6 万 t,增长 6.7 倍,近几年随着化肥减施行动开展而逐步下降。不同肥料品种中,复混肥的投入量持续增加,特别是近 20 年来增幅显著。目前,吉林省肥料复合化率已达 7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吉林省开展复混肥料的“产—销—用”调研具有典型代表性和重要意义。
-
图1 吉林省 1980—2020 年作物生产和肥料投入变化
-
2.2 吉林省不同规模肥料企业的复混肥料产品生产情况
-
调研发现,大、中、小型肥料企业的年均复混肥产量平均分别为 34.5 万、7.6 万和 3.2 万 t (表1 和图2)。不同规模企业之间不仅肥料产量差异显著,产品类型和养分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大型企业以复合肥产品为主,产量占比分布在 56.5%~89.7%,平均达 75.4%;中型企业复合肥产量占比均超过 50%,平均为 58.9%;小型企业则以掺混肥产品为主,产量占比在 60%~100%,平均为 85.5%。对于缓 / 控释复混肥,大型企业产量占比较低,平均为 21.7%,特别是控释肥占比仅 4.9%;中型企业缓释肥和控释肥产量接近,总占比平均为 50.6%;小型企业控释肥占比较高,平均达 56.5%,缓 / 控释肥产品总占比达 74.8%。不同规模企业的复混肥产品养分含量均以 45%~50% 区间占比最高,平均为 68.8%,而且总体上以中型企业比例明显较高(76.8%)。所有企业养分含量低于 45% 和大于 50% 的复混肥产品占比平均分别为 18.2% 和 13.0%,前者以小型企业比例最高(23.6%),后者则以大型企业比例最高(17.1%)。复混肥产品氮素含量以≥ 25% 的比例最高,平均达 66.5%,其中小型企业比例较高 (72.7%)而中型企业比例较低(58.7%)。氮素含量 <20% 和 20%~25% 的产品占比平均分别为 13.8% 和 19.7%,均以中型企业比例相对较高。
-
图2 吉林省典型肥料企业的复混肥料产量、产品类型与养分含量
-
2.3 吉林省不同地区经销商的复混肥料销售情况
-
吉林省各地区肥料经销商销售的本省肥料企业产品平均比例为 46.7%,其中东部地区相对更高,超过 50%,中西部则均低于 50%(表2)。中部地区掺混肥的销售比例相对较高,东、西部地区复合肥、掺混肥销售比例接近。各地区经销商所售缓释肥的比例接近,平均为 23.4%,而控释肥比例以中、东部地区(15.9% 和 14.7%)高于西部地区(10.4%)。全省复合肥和掺混肥的平均销售比例分别为 47.9% 和 52.1%,缓 / 控释复混肥的平均销售比例为 37.4%。各地区销售的复混肥均以总养分含量 45%~50% 产品的占比最高,氮素含量则均以≥ 25% 产品占比最高。西部地区总养分含量 45%~50% 的产品销售比例较高,中部地区 <45% 产品销售比例较高,而东部地区≥ 50% 产品销售比例较高。氮素含量 <20% 的产品销售比例以中部地区最低而西部地区最高,氮素含量≥ 25% 的产品销售比例则以中部地区最高而西部地区最低。全省来看,总养分含量 45%~50% 产品的平均销售比例为 61.3%,氮素含量≥ 25% 产品的平均销售比例为 72.6%。
-
调研发现,吉林省大多数肥料经销商销售的复混肥品牌为 3~4 个,平均占比为 55%(图3),销售1~2个和5~6个品牌的比例平均分别为 22.5% 和 20%,销售 6 个以上品牌的比例仅占 2.5%。经销商年龄主要在 40~50 岁之间(平均占比 35%),其次为 40 岁以下和 50~60 岁(平均占比分别为 30% 和 22.5%),60 岁以上较少(平均占比 12.5%)。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多数经销商具有高中学历(平均占比 38.8%),其次为初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平均占比分别为 22.5% 和 21.3%),小学学历相对较少(平均占比 17.5%)。不同地区之间,东部地区经销商销售 3~4 个品牌的比例较高,40~50 岁年龄占比和高中学历占比也均相对较高。
-
关于控释肥材料是否会残留土壤而造成污染风险的问题,33.8% 的经销商认为有污染,认为无污染或不清楚的经销商比例分别为 43.8% 和 22.5% (图3)。不同年龄或学历的经销商对此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认为有污染的经销商中以 40 岁以下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最高(占比均为 44.4%)。不同地区之间,中部地区认为控释肥材料有潜在污染的经销商比例相对较高,其中 40 岁以下占比达 50%,高中以上学历占比达 75%,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
2.4 吉林省不同地区玉米种植户的复混肥料购买与施用情况
-
吉林省不同地区玉米种植户大多倾向采用一次性施肥方式,平均占比达 76%(表3)。中部地区一次性施肥比例相对较高(81.8%),而西部地区较低 (62%)。中、东部地区种植户选购掺混肥、控释肥的比例相对较高,西部地区选购复合肥、缓释肥比例较高。总体上,全省玉米种植户选购复合肥和掺混肥的平均比例分别为 43.6% 和 56.4%,选购缓释肥和控释肥的平均比例分别为 25.8% 和 16.9%。各地区大多数种植户倾向于选购总养分含量 45%~50% 和含氮量 ≥ 25% 的产品,平均占比分别达 60.9% 和 66.7%。相比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种植户选购养分含量 <45% 和 45%~50% 产品及含氮量 <20% 产品的比例较高,东部地区选购养分含量≥ 50% 产品的比例更高,而中部地区选购含氮量≥ 25% 产品的比例更高。
-
调研发现,各地区种植户选购肥料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基本一致(图4),均以肥料价格占比最高 (24.9%),而后依次为肥料效果(20.9%)、肥料品牌(19.1%)和经销商宣传(15.1%)。但是,不同地区种植户考虑的次要因素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种植户对肥料效果和价格的关注更多(占比分别为 24.1% 和 22.2%),而中、西部地区种植户对肥料品牌的关注较多(占比分别为 21.5% 和 24.0%)。
-
图3 吉林省肥料经销商的年龄、学历、所售肥料品牌及对控释材料潜在污染影响的认识
-
吉林省不同地区玉米种植户的耕地面积存在明显差异( 图5),中、西部地区 ≥ 5 hm2 种植户比例均超过 45%,而东部地区近 30% 种植户耕地 <1 hm2。全省平均来看,耕地面积 <1 hm2、 1~5 hm2 和≥ 5 hm2 的种植户比例分别为 18.2%、 37.8% 和 44.0%。各地区玉米种植户的年龄和学历分布趋势接近,大多数在 50~60 岁之间(平均占比 36.9%),其次为 40~50 岁和 60 岁以上(平均占比分别为 26.7% 和 21.3%),40 岁以上种植户比例仅 15.1%。大多数种植户为初中学历(平均占比 47.1%),其次为小学和高中学历(平均占比分别为 24.4% 和 19.6%),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仅 8.9%。
-
不同地区玉米种植户认为控释肥材料存在潜在污染的比例接近(图5),平均为 19.6%,认为无污染和对此不清楚的比例分别以中部、东部地区较高 (分别为 51.2% 和 37%)。不同年龄或学历种植户对控释肥材料潜在污染的认识存在明显差异,认为有污染的种植户以 40 岁以下和 40~50 岁居多,平均占比分别为 40.9% 和 34.1%;学历方面以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最高,其次为高中学历,平均占比分别达 36.4% 和 27.3%。相比其他地区,东部地区认为控释肥材料有潜在污染的 50 岁以下种植户比例相对较高(80%),而中部地区高中及以上学历种植户的比例更大(66.7%)。
-
图4 吉林省玉米种植户选购肥料时考虑的首要和次要影响因素
-
图5 吉林省玉米种植户的耕地面积、年龄、学历及对控释材料潜在污染影响的认识
-
3 讨论
-
3.1 吉林省复混肥料产品“产—销—用”特征分析
-
随着化肥工艺升级、栽培技术变革和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复混肥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徐贺等[12]分析全国肥料产品登记公告信息发现,2020 年复合肥企业数量较 2010 年减少 36%,而同期掺混肥企业增加 181%,新登记掺混肥产品数量大幅超过复合肥,肥料产品逐渐呈现高浓度、高含氮量等特点。本研究调研发现,吉林省复混肥产品“产—销—用”链条呈现一致性特征,即企业生产、经销商销售与农户购买的掺混肥比例均高于复合肥,高浓度、高含氮量肥料成为市场主流产品,具有缓 / 控释功能的肥料产品占比大幅增加,与国家总体趋势一致且增幅更为明显。
-
复混肥“产—销—用”链条中,企业生产的肥料产品决定了经销商和农户的选择范围,而同时肥料生产也受农户施肥行为和经销商市场反馈的重要影响[24-25]。掺混肥配方调整灵活,利于差异化生产和精准化施用,方便添加缓 / 控释原料肥而提高肥效,是实现“大配方、小调整”科学施肥策略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和经销商宣传产品的重要卖点[26]。近年来吉林省及东北地区掺混肥企业及产品数量持续增加,产能大幅提高,由此也带动经销商、农户对掺混肥的销售和选购比例随之增加。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下降及人工费用大幅提高,农户一次性施肥比例持续增加,更倾向于选用高浓度、高含氮量且具有缓 / 控释功能的复混肥产品。农户施肥意愿变化通过产品销售和经销商反馈传导至企业,也驱动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以顺应市场需求[25]。调研发现,吉林省小型企业的掺混肥产品比例超过 85%,高氮肥和缓 / 控释产品比例也均超过 70%,远高于大中型企业。主要原因是掺混肥生产所需设备、厂房等条件相对简单,固定成本投入较低,更适合小型企业[27],同时小型企业对市场变化更为敏感,产品线调整更迅速。另外,调研显示,吉林省复混肥的销售与选用特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中、东部地区高氮肥和缓 / 控释肥产品比例较西部地区更高,这与中、东部地区大部分土壤质地较好、肥力较高、水热条件适中有关[23,28],因此,农户一次性施肥比例较高,更倾向于选购高含氮量和缓 / 控释肥产品。
-
3.2 吉林省复混肥料产业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
现阶段,我国肥料行业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导致肥料企业间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过度营销等情况较为普遍[15,21]。调研发现,小型肥料企业普遍存在跟风生产、工艺落后、养分含量不足、产品质量较差等问题,还有少部分企业通过虚假宣传、产品造假等手段追求短期效益,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农民及经销商利益,影响行业健康发展[17]。大中型企业技术较为先进、产量和质量较好,但也普遍存在过度宣传、炒作概念、注重噱头等问题,大量营销投入推高了肥料价格。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复混肥配方的针对性和专用性较差,与作物养分需求不匹配,难以满足不同区域的多样化配方要求[19]。另外,吉林省肥料企业的农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大型企业多以产品宣传和营销为主,中小型企业则基本缺失。
-
经销商作为肥料市场重要的一环,是联接企业与农户、传递信息与技术的纽带。目前吉林省肥料销售大多仍采用传统二级营销模式,即市 / 县代理商和乡 / 镇零售商,部分大企业还设有省或大区代理商。多层级、立体式经销网络增加了流通销售成本,导致层层加价并最终由农户买单[19,22]。肥料经销商群体普遍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缺少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技术,个人素质极大影响农户购肥与用肥,还可能给企业传递错误市场信息与需求导向。相比经销商,农户年龄普遍更高而学历更低,施肥时大多仍以经验为主,倾向“肥大、水勤,不用问人”的老思想。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普及,农户从不同渠道接触到的信息更为混杂,更无力对纷繁复杂的肥料品牌和产品进行甄别选择,因而偏施化肥、养分投入高且比例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29-30]。调研发现,肥料价格是大多数农户首要考虑因素,也有一部分受经销商宣传和朋友推荐影响,部分有较高学历的中青年农户则更关注肥料效果和品牌。
-
缓 / 控释肥料是当前市场关注的热点和新产品增长点,因此,很多复混肥产品通过添加缓释成分或采用控释技术以延缓肥料养分释放速率,减少损失而提高利用效率[14,31]。这部分产品受经销商和农户青睐,在很多地区发挥了良好效果。但是,一些缓 / 控释复混肥产品与区域土壤气候条件和作物养分需求不匹配,而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选用了质量较差的缓 / 控释肥原料,导致肥效不稳定甚至严重减产[32-33]。另外,目前主流的聚合物包膜控释肥产品在土壤中的膜壳残留及分解形成的微塑料,可能对土壤质量和安全方面造成潜在风险[34]。对此,调研发现,已有一部分学历较高的中青年经销商及农户有所了解。未来随着高学历、知识型农业从业者比例增加,这点可能会影响控释肥产品销售与使用,相关肥料企业、科研院所及农技推广部门需对此引起重视。
-
3.3 复混肥料产业发展建议
-
(1)推进肥料立法、规范行业管理。目前,我国种子、农药、肥料、饲料等主要农业投入品中仅有肥料还未出台专项法律或法规,不利于肥料行业规范运行和有序发展[35]。因此,需尽快制定出台 《肥料管理条例》,理清相关部门职责,强化综合执法,建立农业、工业及商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协同管理机制,使肥料登记、生产、流通、经营、使用及事件处理等环节有法可依,特别是提高企业、经销商的市场准入条件,实施资格认定及检查惩处机制,共同保障肥料产品质量、规范肥料行业主体行为[17,19]。
-
(2)提升产品性能、推进肥料创新。目前,复混肥产品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如掺混肥养分分离、部分复合肥易吸湿、与施肥机械不匹配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改进工艺,提高肥料产品性能、提升施用效果[19]。在国家“双碳”和农业绿色发展战略指引下,还需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从农业生产实际和国家需求出发,以绿色增产、低碳增效为目标创新研发绿色智能型肥料,真正实现肥料行业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2,10]。
-
(3)改进营销体系、创新产业模式。复混肥企业需转变营销理念,以提高产品质量、做好技术服务为主要途径而带动促进产品销售,应精简营销环节减少“中间商”,通过对接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直销、联合乡镇经销商设立配肥站等途径降低流通成本,为农户提供真正质优价廉的肥料产品[24]。另外,鼓励肥料企业勇于探索实施供给侧改革,由单一肥料生产向农业产业链延伸,培育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新业态,创新构建新型综合产业服务模式[15,35]。
-
(4)提升农化服务、强化人才培养。农化服务是促进农户和经销商了解专业知识、掌握最新技术的必要途径,在农业主管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和公益性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基础上,相关科研院所需加强与地方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及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农化服务信息化[36],进一步扩大“科技小院”“专家大院”等平台规模与覆盖范围,对接企业促进肥料配方设计与产品研发,组织经销商、合作社和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提升肥料“产—销—用”各环节的知识水平与技术能力。同时,通过“科技小院”为复合肥 “产—销—用”各环节培养、输送具备专业知识、爱农懂农支农的新型人才,进一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肥料产业、实现农业绿色发展[37-38]。
-
4 结论
-
吉林省肥料复合化率达 7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复混肥“产—销—用”环节均以掺混肥和高浓度、高含氮量肥料为主流产品。生产环节,吉林省肥料企业的掺混肥产品平均占比为 53.9%,具有缓 / 控释功能产品平均占比为 51.6%,其中小型企业的掺混肥、缓 / 控释肥及高氮肥产品比例更高。乡 / 镇肥料经销商销售的复合肥、掺混肥平均占比分别为 47.9% 和 52.1%,缓 / 控释复混肥产品平均占比为 37.4%。玉米种植户一次性施肥方式的平均比例达 76%,复合肥、掺混肥平均施用比例分别为 43.6% 和 56.4%,缓 / 控释复混肥的平均施用比例为 42.7%。相比西部地区,中、东部地区掺混肥、缓 / 控释复混肥及总养分含量≥ 50%、含氮量≥ 25% 肥料产品的销售与使用比例更高。肥料经销商和玉米种植户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受教育程度整体较低,具有较高学历的中青年经销商和农户对控释肥材料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风险了解较多。不同地区农户选购肥料首要的考虑因素均为肥料价格,而后为肥料效果、品牌及经销商宣传等。未来还需从肥料立法、产品创新、优化营销和强化服务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复混肥“产—销—用”环节,推进肥料行业转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
参考文献
-
[1] 朱兆良,金继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2):259-273.
-
[2] 张福锁,申建波,危常州,等.绿色智能肥料:从原理创新到产业化实现[J].土壤学报,2022,59(4):873-887.
-
[3] 张卫峰,马林,黄高强,等.中国氮肥发展、贡献和挑战[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5):3161-3171.
-
[4] Conley D J,Paerl H W,Howarth R W,et al.Controlling eutrophicati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J].Science,2009,323(5917):1014-1015.
-
[5] Liu X J,Zhang Y,Han W X,et al.Enhanced nitrogen deposition over China[J].Nature,2013,494(7438):459-462.
-
[6] Chen X,Cui Z,Fan M,et al.Producing more grain with lower environmental costs[J].Nature,2014,514(7523):486-489.
-
[7] Peñuelas J,Sardans J.The global nitrogen-phosphorus imbalance[J].Science,2022,375(6578):266-267.
-
[8] Zhang W F,Dou Z X,He P,et al.New technologies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nitrogenous fertilizer in China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3,110(21):8375-8380.
-
[9] 赵秉强,袁亮.化肥产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2,28(4):726-731.
-
[10] 尹昌斌,李福夺,王术,等.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概念、内涵与原则[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1-6.
-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
[12] 徐贺,张卫峰,徐洋,等.我国复混肥料产品时空特征及发展趋势[J].磷肥与复肥,2022,37(2):1-4.
-
[13] 赵秉强.传统化肥增效改性提升产品性能与功能[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1):1-7.
-
[14] 白由路.我国肥料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23(1):1-8.
-
[15] 武志杰,石元亮,李东坡,等.稳定性肥料发展与展望 [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23(6):1614-1621.
-
[16] 李亮科,张卫峰,王雁峰,等.中国农户复合(混)肥施用效果分析[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3):623-629.
-
[17] 吴良泉.基于“大配方、小调整”的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区域配肥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
[18] 张卫峰,李增源,李婷玉,等.化肥零增长呼吁肥料产业链革新[J].蔬菜,2018,30(5):1-9.
-
[19] 连煜阳,刘静,金书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析—从新型肥料生产环节视角[J].中国环境管理,2019,11(2):18-22.
-
[20] 陈忠良.复混肥料产业与标准体系现状及产业发展趋势 [J].广东化工,2022,49(6):107-108.
-
[21] 连煜阳,刘静,金书秦,等.化肥过度施用的原因分析—基于销售商视角[J].中国工程科学,2018,20(5):112-119.
-
[22] 王寅,郭聃,高强,等.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施氮效果与氮肥利用效率差异[J].土壤学报,2016,53(6):1464-1475.
-
[23] 周曙东,李幸子.农户特征、外部环境与科学施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1):50-58.
-
[24] 曹书境,王少杰,王寅,等.掺混肥常用基础肥料的物理性状及其适配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25(4):647-653.
-
[25] 滕国清.掺混肥生产操作及质量控制技术[J].肥料与健康,2022,49(4):1-6,17.
-
[26] 陈敏旺,王缘怡,陈健,等.基于地区和土类的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氮素时空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8,32(2):237-245.
-
[27] 高强,冯国忠,王志刚.东北地区春玉米施肥现状调查 [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229-231.
-
[28] 王缘怡,李晓宇,王寅,等.吉林省农户玉米种植与施肥现状调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9):262-271.
-
[29] 廖宗文,卫尤明,毛小云.新型肥料的时代需求与技术创新[J].磷肥与复肥,2019,34(10):5-8,13.
-
[30] 冯尚善.新型肥料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展望[J].磷肥与复肥,2022,37(7):9-11.
-
[31] Li T,Zhang X,Gao H,et al.Exploring optimal nitrogen management practices within site-specific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241:118295.
-
[32] 李娟,王亚静,陈月波,等.聚合物包膜控释肥料膜壳累积、降解及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2,28(6):1113-1121.
-
[33] 李增源,刘家欢,徐洋,等.农化服务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8,30(4):64-76.
-
[34] Zhang W,Cao G,Li X,et al.Closing yield gaps in China by empowering smallholder farmers[J].Nature,2016,537:671-674.
-
[35] Cui Z,Zhang H,Chen X,et al.Pursuing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with millions of smallholder farmers[J].Nature,2018,555:363-366.
-
[36] 李增源,刘家欢,徐洋,等.农化服务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8,30(4):64-76.
-
[37] Zhang W,Cao G,Li X,et al.Closing yield gaps in China by empowering smallholder farmers[J].Nature,2016,537:671-674.
-
[38] Cui Z,Zhang H,Chen X,et al.Pursuing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with millions of smallholder farmers[J].Nature,2018,555:363-366.
-
摘要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2021—2022 年对吉林省复混肥企业、不同地区的乡 / 镇肥料经销商和玉米种植户开展问卷调查,分别收到有效问卷 20、85 和 255 份,分析了“产—销—用”环节的产品类型、养分含量及群体特征,为区域化肥产业发展、农田减肥增效提供参考。结果表明,40 年来吉林省农业生产中复混肥投入量持续增加,目前肥料复合化率达 7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吉林省复混肥企业的复合肥、掺混肥产品占比平均分别为 46.1% 和 53.9%,具有缓 / 控释功能产品占比平均为 51.6%。不同规模企业的产品类型差异明显,大中型企业以复合肥为主(占比分别为 75.4% 和 58.9%),小型企业以掺混肥为主(占比 85.5%),大、中、小型企业生产缓 / 控释肥的平均比例分别为 21.7%、50.6% 和 74.8%。乡 / 镇肥料经销商销售的复混肥品牌大多在 3 ~ 4 个(占比 55%),吉林省内肥料企业产品平均占比 46.7%。复合肥、掺混肥平均销售比例分别为 47.9% 和 52.1%,缓 / 控释肥平均销售比例为 37.4%。玉米种植户采用一次性施肥方式的平均比例达 76%,复合肥、掺混肥平均施用比例分别为 43.6% 和 56.4%,缓 / 控释肥平均施用比例为 42.7%。相比西部地区,中东部地区掺混肥、缓 / 控释肥的销售与使用比例明显更高。总养分含量 45% ~ 50%、含氮量≥ 25% 的复混肥是吉林省生产、销售及施用的主要产品,小型企业的高氮肥产品占比更高,中东部地区总养分含量≥ 50%、含氮量≥ 25% 的肥料售用比例也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肥料经销商和玉米种植户年龄主体分别为 40 ~ 50 和 50 ~ 60 岁,受教育程度分别以高中和初中学历为主,部分有较高学历的中青年经销商(38.8%)和农户(19.6%)认为控释肥材料可能存在环境污染风险。不同地区农户选购肥料首要的考虑因素均为肥料价格(占比 24.9%),而后为肥料效果、肥料品牌和经销商宣传等。可见,目前掺混肥及高浓度、高含氮量肥料成为吉林省复混肥“产—销—用”主流产品,缓 / 控释产品比例大幅增加,建议未来从肥料立法、产品创新、优化营销和强化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推进肥料行业转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Abstract
The status of production,sale and usage of compound fertilizer were evaluated in Jilin Province by surveying the typical fertilizer enterprises and fertilizer distributors and farmers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and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regional fertilize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reducing fertilizer input while improving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The sample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 were adopted across fertilizer enterprises,township-level fertilizer distributors and maize farmers in Jilin province during 2021—2022,and eventually received 20,85 and 255 valid questionnaires, respectively.The fertilizer types and nutrient contents were evaluated for‘production-sale-usage’chain of compound fertilizer in Jilin province,as well as the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each part in this chain,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lso summarized and explored to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for regional compound fertilizer industry.The input of compound fertilizer increased continually for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 Jilin province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and the current compound percentage of fertilizer had reached 70% and which is far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Overall,the average percentages were 46.1% and 53.9% for complex and bulk blending fertilizers,respectively,and the average percentage was 51.6% for slow/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across the fertilizer enterprises in this surve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compound fertilizer types between fertilizer enterprises with various scales.The main fertilizer type was complex fertilizer for large- and medium- scale fertilizer enterprises(percentages as 75.4% and 58.9%, respectively),while which was bulk blending fertilizer for small-scale fertilizer enterprises(percentage as 85.5%),and the average percentages of slow/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were 21.7%,50.6% and 74.8% for large-,medium- and small-scale fertilizer enterprises,respectively.Most of township-level fertilizer distributors sell 3—4 fertilizer brands(percentage as 55%),and the average percentages was 46.7% for fertilizer produced by local enterprises.Across all the distributors, the average selling percentages are 47.9% and 52.1% for complex and bulk blending fertilizers,respectively,and which is 37.4% for slow/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On average,76% of the farmers adopt one-time fertilization method in maize production.For farmers across the Jilin province,the average application percentages are 43.6% and 56.4% for complex and bulk blending fertilizers,respectively,and which was 42.7% for slow/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Compared with western region,the sale and usage percentages were higher for both bulk blending fertilizer and slow/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in eastern and middle regions of Jilin province.The fertilizer product with total nutrient content ranging in 45%-50% and that with nitrogen(N)content exceeding 25% were the dominant products across the production,sale and usage of compound fertilizer.The percentage of fertilizer product with high N content was greater for small-scale fertilizer enterprise as compared to other enterprises,and the product percentages of those with total nutrient content exceeding 50% and N content exceeding 25% were greater in eastern and middle regions relative to western region.The majority of fertilizer distributors and farmers were in the age ranges of 40-50 and 50-60 years old,respectively,and majority education levels were high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respectively.The percentages were 38.8% and 19.6% for fertilizer distributors and farmers,respectively, for those who believed that the controlled fertilizer materials had potential pollution risk when applied in soils,and most of them had higher education level and lower ages.The primary considering factor was fertilizer price when farmers choosing fertilizers(percentage as 24.9%),and followed by fertilization effectiveness,fertilizer brand and distributor publicity. In Jilin province,the bulk blending fertilizers and those with high nutrient content and N content had become the current majority products for‘production-sale-usage’chain of compound fertilizer,and the percentage of slow/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also increased dramatically.In future,compound fertilizer chain should be improved by promoting fertilizer legislation,innovating fertilizer products,optimizing marketing pattern and enhancing agricultural chemistry service,and further to advanc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achieve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