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和氮肥配施对咖啡种植土壤性质和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112
薛笑然1 , 秦世雯1 , 赵颢1 , 李正涛1,2 , 何飞飞1
1. 云南大学农学院,云南 昆明 650550
2. 德宏州森林和草原资源监测监管总站,云南 芒市 678400
基金项目: 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02302AE090004) ; 云南大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项目(CZ22634404)
Effects of biochar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co-application on soil properties and ammonia oxidizing microorganisms in coffee planting soil
XUE Xiao-ran1 , QIN Shi-wen1 , ZHAO Hao1 , LI Zheng-tao1,2 , HE Fei-fei1
1. School of Agricultural,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550
2. Dehong State Forest and Grassland Resources Monitoring and Supervision Station,Mangshi Yunnan 678400
摘要
为了探讨土壤酸化、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对生物炭和氮肥配施的响应,以连续 10 余年种植咖啡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生物炭用量和氮肥配施的土壤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炭配施氮肥缓解土壤 pH 下降,土壤交换性 Al3+ 含量降低,总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AOB 相对丰度高于 57%,是主要氨氧化微生物类群;生物炭配施氮肥后 AOB 和 AOA 的总数、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提高,以占烘干土重 10% 生物炭和氮肥配施效果最好。生物炭可以降低土壤酸度、丰富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实际生产中可优先考虑生物炭和氮肥配施模式。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response of soil acidification,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and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to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biochar and nitrogen fertilizer,soil culture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biochar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was conducted with the soil that had been planted with coffee for more than ten consecutive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biochar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alleviated the decrease in soil pH,reduced the content of exchangeable Al3+ in the soil,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AOB was higher than 57%,which was the main ammonia-oxidizing microorganisms. The total number, diversity,and richness of AOB and AOA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biochar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nitrogen fertilizer,with the best effects observed at a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10% biochar by dry soil weight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Biochar could reduce soil acidity and enrich the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oil ammonia-oxidizing microorganisms. Thus,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biochar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in practical production.
土壤酸化是土壤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农田土壤酸化程度和酸化面积在扩大[1-2]。随着化肥零增长等措施的有效执行,近 10 年来我国农田土壤 pH 下降趋势有所放缓[3],但南方地区土壤酸化问题依然严峻[4]。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及产量占全国的 98% 以上[5],但主产区超过 50% 的土壤 pH 为 4.5~5.5[6],低于适宜 pH 5.5~6.5[7],其中保山市潞江镇和德宏州芒市咖啡种植土壤酸缓冲能力较弱[8]
生物炭是农业废弃生物质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裂解炭化后形成的产物,能改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等土壤酸敏感性指标[9-10],还能调节作物根际土壤 pH 和氨氧化菌群的结构和丰度,影响土壤的硝化作用[11-12]。长期过量施用氮肥是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机制[13],明晰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组成与土壤酸化的关系是正确使用生物炭和(或)氮肥以及合理调整土壤氮素养分状况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采集了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种植咖啡 10 余年的土壤,设置氮肥配施不同用量生物炭土壤培养试验,以期明确氮肥与生物炭配施对咖啡种植土壤性质和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为生物炭合理施用及云南咖啡种植土壤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土壤采自云南省保山市潞江镇芒棒村 (25°1′58″N,98°49′35″E),潞江镇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高黎贡山山脉南端东麓,怒江大峡谷末端,为典型的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光照充足,终年无霜。采样地种植咖啡 10 余年,海拔 1020 m,本区域地带性土壤为山地红壤。以“S”形取样法采集 0~20 cm 表层土壤,风干后过 2 mm 筛备用。供试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25.4 g/kg,水解性氮含量 84.7 mg/kg,有效磷含量 81.6 mg/kg,速效钾含量 457 mg/kg,土壤 pH 为 5.45,交换性 H+ 含量 0.52 cmol/kg,交换性 Al3+ 含量 1.71 cmol/kg,土壤电导率(EC)1.04 mS/cm。供试生物炭原料为酒渣,购置自一地一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物炭裂解温度 700℃,过 1 mm 筛备用。生物炭 pH 为 7.36,C、 H、N 元素含量分别为 635、12.8、20.0 g/kg,生物炭孔隙结构见图1
1生物炭电镜扫描图
1.2 试验处理
试验设置 4 个处理:不施氮肥和生物炭处理为对照(N0);施氮肥不施生物炭处理(NN);施氮和配施烘干土重 2.5% 生物炭处理(NB0.025);施氮和配施烘干土重 5% 生物炭处理(NB0.05);施氮和配施烘干土重 10% 生物炭处理(NB0.1)。土壤培养试验于 2022 年 4 月中旬至 10 月中旬在云南大学农学院步入式气候箱内(Conviron BDW40,加拿大)进行,氮素用量根据耕层土壤重量(按容重 1.15 g/cm3,耕层深度 20 cm 计算)和当地田间试验推荐量(N 150 kg/hm2[14]换算,为 N 65 mg/kg(尿素,N 含量 46%),肥料及生物炭分别与土壤混匀后分层放入培养瓶中培养。培养瓶内装土质量 0.50 kg(烘干土重),稍压实,使各处理容重为 1.15 g/cm3,重复 4 次。调节土壤含水量至 45% 土壤最大持水量,用透气保水膜封口,于 25℃ 黑暗条件下预培养 1 周以激活微生物,预配养结束后调节土壤含水量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 85%,每隔 2~3 d 用称重法补充不足的水分,在 25℃ 黑暗条件下培养 30、90 和 180 d 后采集土壤备用。
1.3 土壤性质及氨氧化微生物分析
土壤 pH:水土比 5∶1,pH 仪(inoLab pH7300,德国)测定;EC:水土比 5∶1,电导仪(上海雷磁)测定;交换性 Al3+、H+: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总有机碳(TOC):称取过 0.15 mm 筛土壤样品 0.0100 g 于锡箔片样品舟中,加入稀盐酸 (0.5 mol/L)1~2 滴充分反应,用 TOC 仪(Elementar vario TOC select,德国) 测定; 可溶性有机碳 (DOC):称取 5 g 鲜土按水土比 5∶1 混合,25℃ 振荡 30 min,5000 r/min 离心 15 min 后过 0.45 μm 滤膜,滤液用 TOC 仪测定,同时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过 0.85 mm 筛的混合不同用量生物炭的风干土样 20.00 g 置于用棉球塞住的漏斗中,加去离子水浸泡 2 h,加盖,除去棉塞,让水分自由下渗,放置过夜后,测定的土壤质量含水量作为土壤最大持水量。
土壤微生物总 DNA 提取和 PCR 扩增及测序:土壤微生物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DP336,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进行土壤微生物基因组 DNA 的提取。利用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Nanodrop 8000,Thermo,美国)和 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DNA 的浓度和纯度。利用 AOB-F/AOB-R (5′-GGGGTTTCTACTGGTGGT-3′/5′-CCCCTCKGSAAAGCCTTCTTC-3′)[15],AOA-F/AOA-R(5′-GACTACATMTTCTAYACWGAYTGGGC-3′/5′-GGKGTCATRTATGGWGGYAAYGTTGG-3′)扩增引物[16]进行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的 PCR 扩增,使用胶回收试剂盒 (Gene JET,Thermo,美国)进行 PCR 产物回收,并送至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测序平台为 IonS5TMXL。
1.4 统计分析
使用 QIIME 计算 α 多样性指数、样本物种组成和群落丰度、分析 Unweighted 和 Weighted 的 UniFrac 距离矩阵,并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进行数据可视化。使用 SPSS 26.0 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炭和氮肥配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与 N0 处理相比,培养至 180 d 时,NN 处理的土壤 pH 从 6.52 下降至 5.69,说明施用氮肥会引起土壤酸化。培养 30 d 时,NB0.025 处理的土壤 pH 显著高于 N0 处理,但与 NN 处理没有显著差异。此时,NB0.05 和 NB0.1 处理的土壤 pH 显著高于 N0 和 NN 处理,但生物炭缓解土壤酸化具有时效性,至培养 180 d 时,NB0.05 和 NB0.1 处理与 NN处理的土壤 pH 值没有显著差异。
单施氮肥以及配施生物炭处理的土壤 EC 显著高于 N0 处理,与土壤外源添加离子有关。与 N0 处理相比,氮肥配施生物炭显著降低了土壤交换性 H+ 含量,但培养至 180 d 时,5 个处理间的差异降低。单施氮肥以及配施生物炭处理的土壤交换性 Al3+ 含量显著高于 N0 处理,但培养至 180 d 时,NB0.05 和 NB0.1 处理的土壤交换性 Al3+ 含量接近 N0 处理,NN 处理的土壤交换性 Al3+ 含量最高,NB0.025 处理次之。说明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其调控土壤潜性酸的能力在增强。
2氮肥配施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采样时期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土壤 TOC 含量显著增加,在培养 30、90 和 180 d 时,施用生物炭的 3 个处理,其土壤 TOC 含量均显著高于 N0 和 NN 处理。施用生物炭的处理 DOC 含量在培养 30 和 90 d 时与 N0 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且显著低于 NN 处理,至培养 180 d 时,N0 处理 DOC 含量明显下降,显著低于 NN 处理和施用生物炭处理。单施氮肥对土壤 TOC 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 DOC 含量,可能与氮素养分刺激微生物活性加快有机碳库矿化有关。施用生物炭处理培养至 90 d 时土壤 DOC 含量与 N0 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生物炭抑制微生物活性,或者生物炭吸附了 DOC,随着时间推移,抑制作用或吸附作用减弱,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上结果表明,氮肥配施生物炭可改善土壤的 pH 稳定性,降低土壤潜在酸度,增加土壤碳库,本试验条件下氮肥配施 10% 生物炭效果较好。
2.2 生物炭和氮肥配施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对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分析发现,供试土壤的氨氧化古菌(AOA)包括 NitrosopumilusNitrososphaera,氨氧化细菌(AOB)包括 NitrospiraAeromonasCandidatus NitrosoglobusAcinetobacterStaphylococcus图3)。不同处理的 AOB 相对丰度均高于 57%,AOA 的相对丰度均低于 0.1%,说明 AOB 是供试土壤的主要氨氧化微生物类群(图3A)。
与 N0 处理相比,NN 处理对 AOA 相对丰度无显著影响,但 NB0.1 处理可提高培养 90 d 和培养 180 d 时 Nitrososphaera 的相对丰度,以及培养 90 d 时 Nitrosopumilus 的相对丰度。与 N0 处理相比,NN 处理和氮肥配施生物炭处理提高了 180 d 时 Nitrospira 的相对丰度;NB0.05 和 NB0.1 处理提高了培养 30 d 和培养 90 d 时 Aeromonas 的相对丰度;NN 和 NB0.05 处理可以提高 90 d 时 Candidatus Nitrosoglobus 的相对丰度。另外,与 N0 和 NN 处理相比,NB0.1 处理可以提高培养 30 d 和培养 90 d 时 Aeromonas 的相对丰度,以及培养 180 d 时 Acinetobacter 的相对丰度。 NB0.05 处理可以提高培养 90 d 时 Candidatus Nitrosoglobus 的相对丰度,氮肥配施生物炭相较于 NN 处理可提高咖啡种植土壤 AOA 和 AOB 的相对丰度,特别是在培养 90~180 d 时效果显著。
3不同时期不同处理的物种组成丰度图
注:A:物种组成柱状图,B:物种组成热图。AOA 为氨氧化古菌,AOB 为氨氧化细菌。
2.3 生物炭和氮肥配施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通过 α 多样性分析、Kruskal-Wallis 和 Dunn’s Test 检测发现,相对于 N0 处理,NN 处理对氨氧化微生物的 α 多样性指数(ACE、Chao1、Shannon、 Simpson)无显著影响(图4A)。NB0.1 处理在培养 30 d 时 α 多样性指数(ACE、Chao1、Shannon、Simpson)显著高于 N0 处理,在培养 180 d 时 ACE、Chao1 指数显著高于 N0 处理,ACE、Chao1、 Shannon、Simpson 显著高于 NN 处理。说明氮肥配施生物炭显著提高了供试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物种总数、多样性和丰富度,其中 NB0.1 处理效果最好。
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发现,N0、NN 处理和氮肥配施生物炭处理的 β 多样性存在差异,特别是培养 30 和 180 d 时,各处理间的 β 多样性差异显著(图4B),说明不同施肥处理使得咖啡种植土壤形成了不同的氨氧化微生物群落。
4不同时期不同处理的群落结构分析
注:A:α 多样性指标,B: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Stress 为胁强系数。
2.4 土壤性质与氨氧化微生物的相关性
通过冗余分析(RDA)发现,培养 90 d 时不同处理土壤性质与氨氧化微生物相对丰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图5A)。AeromonasNitrospira 与土壤 pH、 EC、交换性 H+ 含量和 TOC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交换性 Al3+ 含量和 DOC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Candidatus Nitrosoglobus 与土壤中 DOC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 pH、EC、交换性 H+ 含量、交换性 Al3+ 含量和 TOC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Nitrosopumilus 与土壤 pH、EC、交换性 H+ 含量、交换性 Al3+ 含量和 TOC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 DOC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以上结果说明,培养 90 d 时,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土壤 pH 升高,TOC 含量增多,提高了部分 AOA(Nitrosopumilus)和 AOB(Nitrospira Aeromonas)的相对丰度。
5土壤理化指标的冗余分析(RDA)
注:A:属水平物种相对丰度,B:多样性指数。Permutation Test:随机置换非参数检验;Other:其他属。
培养 30 和 180 d 时不同处理土壤理化性质与氨氧化微生物 α 多样性具有显著相关性(图5B)。培养 30 d 时,氨氧化微生物 ACE 和 Chao1 指数与土壤 pH、EC、交换性 Al3+ 含量、TOC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中交换性 H+ 含量和 DOC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Simpson 和 Shannon 指数与土壤 pH、 EC、交换性 H+ 含量、交换性 Al3+ 含量、TOC 含量和 DOC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培养 180 d 时,ACE 和 Chao1 指数与土壤 pH、EC、交换性 H+ 含量、 TOC 含量和 DOC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交换性 Al3+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Simpson 和 Shannon 指数与土壤 pH、EC、交换性 H+ 含量、交换性 Al3+ 含量、 TOC 含量和 DOC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以上结果说明,培养 30 和 180 d 时,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土壤 pH、EC 和 TOC 含量增加,氨氧化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随之提高。综上所述,生物炭引起土壤性质变化是影响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3 讨论与结论
大量外源氮输入易导致土壤 pH 降低、有机碳分解[17-19]。本试验中,培养 180 d 后单施氮肥处理土壤 pH 下降 0.83,酸化趋势明显。与单施氮肥相比,生物炭和氮肥配施至培养 90 d 时可降低土壤交换性 H+,至培养 180 d 时降低土壤交换性 Al3+,具有一定缓解土壤酸化的能力,可能与生物炭呈碱性,以及增强土壤缓冲性能有关[20-21],生物炭表面的羧酸盐(—COO-)会与 H+ 结合形成羧酸 (—COOH),这一过程会释放盐基离子[22-23]
氨氧化过程是硝化作用的第一个反应步骤(也是限速步骤),施用铵基氮肥土壤硝化活性增强,释放更多 H+ 是土壤酸度增加的重要原因[24-26],该过程主要由 AOB 和 AOA 驱动。生物炭能提高细菌的生物合成能力[27],所含的易分解有机物质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碳源[28-29],发达的孔隙结构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生存与繁殖场所[30-31],或者土壤关键酶活性或代谢标志物发生改变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结构[32-33],因此提高了土壤 AOB 和 AOA 的基因丰度,并改变了 AOB 和 AOA 的群落结构。本试验发现,生物炭和氮肥配施显著提高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其中 AOB 的种类和丰度高于 AOA。施加生物炭可提高土壤中的 AOB 丰度,影响其群落结构[34],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也有生物炭对 AOA 丰度没有影响的报道[35],可能与 AOA 更适宜酸性和低氮环境有关[36],如试验前期在云南省保山市潞江镇和德宏州芒市咖啡种植土壤(pH<5)中发现 AOA 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氨氧化细菌[37]
生境差异驱动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结构与组成的改变。本试验对土壤理化因子与氨氧化微生物相对丰度进行冗余分析发现,培养 90 d 时,部分氨氧化微生物相对丰度与土壤的 pH 和 TOC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培养 30 和 180 d 时,氨氧化微生物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与土壤 pH、EC 和 TOC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生物炭“石灰效应”理论[38]、土壤 pH 是影响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39-40]、土壤中氨氧化细菌与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41-43]等报道相符。因此,本试验中氮肥配施生物炭对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的促进,主要是生物炭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 pH 和 TOC 含量,改变了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对 AOB 的种类和丰度的影响更显著。
本试验明确了占烘干土重 10% 的生物炭配施氮肥可有效缓解咖啡种植土壤酸化以及提高氨氧化微生物多样性,为云南省咖啡栽培和土壤改良提供了参考方案。
1生物炭电镜扫描图
2氮肥配施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不同时期不同处理的物种组成丰度图
4不同时期不同处理的群落结构分析
5土壤理化指标的冗余分析(RDA)
赵其国, 骆永明, 滕应. 中国土壤保护宏观战略思考[J]. 土壤学报,2009,46(6):1140-1145.
Xie E Z, Zhao Y C, Li H D,et al.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cropland soil pH in a rapidly industrializing reg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f China,1980-2015[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2019,272:95-104.
Chen S, Lin B, Li Y,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soil properties and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in a large grain-production area of subtropical plain, China[J]. Geoderma,2020,357:113937.
韩天富, 柳开楼, 黄晶, 等. 近30年中国主要农田土壤pH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26(12):2137-2149.
黄家雄, 吕玉兰, 李维锐, 等. 中国咖啡产业发展报告(2022)[J]. 热带农业科技,2023,46(4):1-5.
赵明珠, 吴婷, 唐瑾, 等. 小粒咖啡不同海拔土壤肥力现状及变化特征[J]. 热带作物学报,2019,40(4):629-637.
黄家雄. 小粒咖啡标准化生产技术[M]. 北京: 金盾出版社,2009.
李正涛, 樊帆, 李世钰, 等. 咖啡园土壤酸缓冲能力及其影响因素[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1):194-200.
何飞飞, 梁运姗, 吴爱平, 等. 不同生物炭用量酸性菜地土硝化作用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9):2376-2383.
Li Z M, Unzué-Belmonte D, Cornelis J T,et al. Effects of phytolithic rice-straw biochar,soil buffering capacity and pH on silicon bioavailability[J]. Plant Soil,2019,438(1-2):187-203.
谢军, 王子芳, 王蓥燕, 等. 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对根际土壤反硝化势和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影响[J]. 环境科学,2023,44(8):4565-4574.
高科, 郭宗昊, 薛晨, 等. 生物炭与炭基肥对采煤塌陷复垦区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21,32(8):2949-2957.
Guo J H, Liu X J, Zhang Y,et al. 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J]. Science,2010,327:1008-1010.
章宇阳, 刘小刚, 余宁. 不同遮荫条件下施肥量对西南干热区小粒咖啡产量和肥料利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2):515-523.
Rotthauwe J H, Witzel K P, Liesack W. The ammonia monooxygenase structural gene amoA as a functional marker:molecular fine-scale analysis of natural ammonia-oxidizing populations[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7,63:4704-4712.
Park S J, Park B J, Rhee S K.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rchaeal 16S rRNA and amoA genes to estimate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in marine sediments[J]. Extremophiles,2008,12(4):605-615.
刘侯俊, 陈红娜, 王俊梅, 等. 长期施肥对棕壤铁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23(1):36-43.
邹温馨, 苏卫华, 陈远学, 等. 长期施氮对酸性紫色土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及其硝化作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3):529-542.
Tang S, Zhou J J, Pan W K,et al. Effects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nitrogen,phosphorus,and potassium fertilizers on tea(Camellia sinensis)growth and fungal community[J]. Applied Soil Ecology,2023,181:104661.
杨彩迪, 宗玉统, 卢升高. 不同生物炭对酸性农田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动态影响[J]. 环境科学,2020,41(4):1914-1920.
杨彩迪, 卢升高. 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对红壤酸度、养分和交换性能的动态影响[J]. 环境科学,2020,41(9):4246-4252.
Shi R Y, Hong Z N, Li J Y,et al. Mechanisms for increasing the pH buffering capacity of an acidic Ultisol by crop residuederived biochar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7,65(37):8111-8119.
Shi R Y, Hong Z N,li J Y,et al. Peanut straw biochar increases the resistance of two Ultiso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to acidification:a mechanism stud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8,210(15):171-179.
于天仁. 中国土壤的酸度特点和酸化问题[J]. 土壤通报,1988,15(2):49-51.
Cai Z J, Wang B R, Xu M G,et al. Intensified soil acidification from chemical N fertilization and prevention by manure in an 18-year field experiment in the red soil of southern China[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15,15(2):260-270.
Xu D H, Carswell A, Zhu Q C,et al. Modelling longterm impacts of fertilization and liming on soil acidification at Rothamsted experimental station[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713:136249.
Lei C T, Lu T, Qian H F,et al.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reveal how biochar amendment affects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J]. Biochar,2023,5:89.
牟芝熠, 沈育伊, 曹杨, 等. 生物炭施用 5 a 后对桂北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 环境科学,2023,44(12):6869-6879.
万云星, 牟金霞, 杨婼妍, 等. 生物炭长期施入对燥红土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4,43(9):2032-2040.
孙枭沁, 佘冬立. 生物炭添加对盐渍土CT孔隙序列分形特征来源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23,37(5):298-304.
史多鹏, 叶子壮, 李惠通, 等. 生物炭和氮肥配施对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23,34(2):442-450.
潘丽霞, 姜振辉, 张雯怡. 秸秆及其生物质炭输入对毛竹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与氮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24,41(1):1-11.
Cui X, Yuan J, Yang X.et al. Biochar application alters soil metabolites and nitrogen cycle-related microorganisms in a soybean continuous cropping system[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4,917:170522.
Xu A X, Li L L, Xie J H,et al. Changes in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and bacterial communities and soil nitrogen dynamics in response to long-term nitrogen fertil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19(5):2732.
陈照明, 王强, 李燕丽, 等. 氮素水平对潮土氨氧化微生物和硝化作用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2022,34(9):2004-2012.
Zhang L M, Hu H W, Shen J P,et al. Ammonia oxidizing archaea have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in ammonia oxidation of strongly acidic soils[J].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crobial Ecology Journal,2012,6(5):1032-1045.
樊帆, 李正涛, 李世钰, 等. 云南热区咖啡种植地红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0,22(8):178-186.
Ball P N, MacKenzie M D, DeLuca T H,et al. Wildfire and charcoal enhance nitrification and ammonium-oxidizing bacterial abundance in dry montane forest soil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10,39(4):1243-1453.
王智慧, 蒋先军. 宏基因组技术研究泥岩母质发育的三种不同pH紫色土硝化微生物群落演变规律[J]. 微生物学报,2021,61(7):1933-1944.
侯喜庆, 禹桃兵, 王培欣, 等. 轮作模式对冬小麦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23,43(23):9900-9911.
储成, 吴赵越, 黄欠如, 等. 有机质提升对酸性红壤氮循环功能基因及功能微生物的影响[J]. 环境科学,2020,41(5):2468-2475.
Bi R Y, Xu X T, Zhan L P,et al. Proper organic substitution attenuated both N2O and NO emissions derived from AOB in vegetable soils by enhancing the proportion of Nitrosomona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2,886:161231.
李越, 王子芳, 贾丽娟, 等. 紫色土硝化势和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对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生物炭的响应[J]. 环境科学,2023,44(11):6377-6386.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