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明氮、磷、钾配施对木薯不同饲用部位产量的影响及肥料效应,为木薯规范化施肥和保障木薯粮饲化原料供应提供依据。采用“3414”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测量不同时间点木薯饲用部位产量,进行肥效互作效应分析、单因素效应分析,筛选出最优施肥方案。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在不同时间点对木薯饲用部位产量的影响不同。氮素在木薯茎叶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钾素对地下块根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木薯对磷素的吸收较为稳定,植后 3 ~ 8 个月,施入中低水平的磷均能保证生长所需。收获全株木薯或地上部分饲用应补充充足的氮素,氮肥用量 75 ~ 150 kg/hm2 。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植后 8 个月,木薯的生长逐渐由地上部分转向地下部分,继续维持较高生物量需补充适量的钾肥,N2P2K1(N 150 kg/hm2 ,P 150 kg/hm2 ,K 150 kg/hm2 )处理具有最高的增产率(较空白处理增产 27.02%)。不同施肥处理对木薯鲜薯产量的影响不同,且不同时间影响也不同。收获木薯块根饲用应在植后 6 ~ 8 个月,补充钾肥 150 ~ 450 kg/hm2 更有利于提高木薯产量。氮肥虽能促进木薯茎叶生长,但后期高氮不利于块根淀粉积累,在木薯饲用的施肥管理中,应根据不同生产目标合理施用氮、磷、钾肥。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combined application on the yield of different feeding parts of cassava and the fertilizer effect were explore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standardized fertilization of cassava and ensure the supply of cassava grain feeding raw materials. The“3414”design was used in field experiment to determine the yield of cassava feeding part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and the fertilizer effect interaction effect analysis and single factor effect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screen the optimal fertilization schem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yield of cassava feed part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Nitroge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assava stems and leaves,potassium had a good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underground tubers, cassava had a relatively stable absorption of phosphorus,and applying medium to low levels of phosphorus 3-8 months after planting could ensure normal growth of cassava. Harvesting whole cassava plants or aboveground parts for feeding should be supplemented with sufficient nitrogen,with a nitrogen fertilizer dosage of 75-150 kg/hm2 .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growth period,the growth of cassava gradually shifted from aboveground to underground. 8 months after planting,high biomass maintaining required appropriate potassium supplementation. N2P2K1(N 150 kg/hm2 ,P 150 kg/hm2 ,K 150 kg/ hm2 )treatment had the highest yield increase rate(27.02%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on the yield of fresh cassava varied,and varied over time. Harvesting cassava tubers for feeding should be done 6-8 months after planting,and supplementing with potassium fertilizer of 150-450 kg/hm2 was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cassava yield. In addition,although nitrogen fertilizer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f cassava stems and leaves,high nitrogen in the later stage was not conduciv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root starch. In the fertilization management of cassava feeding,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s should be applied reasonabl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roduction goals.
Keywords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一种优质的饲料作物。木薯粗粉、叶粉是一种高能量的饲料,单位面积热能较一般谷物高几倍,且每个饲料单位的成本较谷物饲料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1-3]。近年来,随着木薯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木薯成为了热区粮饲化的有效补充,并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作用[4]。国际上将木薯作为畜禽饲料已经相当普遍,如用木薯代替玉米粗粉饲喂肉鹅可降低腹脂沉积,改善饲料效率[5],木薯渣替代日粮中玉米饲喂肥育猪[6],木薯茎叶混合青贮饲喂海南黑山羊保证品质的同时可提高生长性能[7],木薯粗粉可配制成奶牛、猪等畜禽的配合饲料[8]。可见,木薯作为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对缓解我国饲料资源紧张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关于木薯的全株饲用品质和产量的试验证据还很缺乏,这限制了木薯的多用途发展利用。
养分是植物生长的基础,通过调控植物营养来提高饲用产量、改善品质,对未来木薯饲用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9]。目前,关于木薯施肥方面的研究并不少见,主要集中在木薯产量、块根品质、植株生长势、块根淀粉含量[10-12]等方面。如刘备[13]通过不同施氮水平对木薯氮素营养特性及产量、品质进行综合分析,指出提高施氮量能有效促进木薯整株干物质形成,随着木薯生长,氮素吸收强度和吸收比例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蒋万等[12]研究表明,氮、磷、钾施用量影响木薯的生长势、产量和品质。韦家少等[14]开展了复混肥及施用方法对木薯产量的影响研究。但长期以来,木薯种植以不施肥或单一施用化肥为主,加上栽培管理粗放、品种老化等缘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鲜薯品质差的生产现状[15]。前人研究指出,施肥的不合理导致氮、磷、钾配比失衡已成为木薯生产中存在的重要问题[16],如何优化氮、磷、钾用量和配比是提高木薯产能的重要途径。
鉴于此,本研究以‘云热薯 2 号’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测量木薯植后 3~8 个月的饲用部位产量,该时间段是木薯生长的盛期,充分利用该时期的木薯块根及其嫩茎叶制作蛋白饲料可满足部分热能饲料和蛋白饲料的需求,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17]。通过肥效互作效应、单因素效应分析等,研究探明氮、磷、钾不同配比对木薯饲用性状与饲用产量的影响,为云南省木薯产区产业链延长和饲用化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云热薯 2 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2022 年选育的木薯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长势强、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等特性。试验所用氮肥为尿素(N 46%)、钾肥为全水溶硫酸钾(K2O 53.8%)、磷肥为过磷酸钙(P2O5 16%)。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科研基地, 98°53′03″E,24°57′55″N,海拔 704 m,年均气温 21.5℃,年均降水量 755.3 mm。试验基地土壤为冲积母质发育的砂壤土,试验地 0~25 cm 耕层土壤基础肥力:有机质 9.91 g/kg,全氮含量 1.76 g/kg,碱解氮含量 25.55 mg/kg,全磷含量 0.53 g/kg,有效磷含量 22.09 mg/kg,全钾含量 22.65 g/kg,速效钾含量 66.30 mg/kg,硝态氮含量 9.37 mg/kg,铵态氮含量 6.3 mg/kg。
1.2 试验设计
试验依据“3414” 肥效试验方案,设置氮 (N)、磷(P2O5)、钾(K2O)3 个养分因子,每个因子设置 4 个水平梯度(编号为 0、1、2、3),共 14 个施肥处理组合(表1)。每个养分因子的 2 水平为基准肥料施用量(根据本地生产实际情况并参考赵信林等[9]试验数据和木薯栽培技术规程[18] 确定),其中 N 150 kg/hm2,P2O5 150 kg/hm2,K2O 300 kg/hm2,0 水平为无肥料处理,即氮肥、磷肥、钾肥的施用量均为 0 kg/hm2。1 水平施肥量为 2 水平施肥量的 0.5 倍,即 N、P2O5、K2O 施用量分别为 75、75、150 kg/hm2;3 水平施肥量为 2 水平的 1.5 倍,即 N、P2O5、K2O 施用量分别为 225、225、 450 kg/hm2。每个处理设 3 个重复,合计 42 个小区。
设计的 14 个处理(表1)中,N0P0K0 为空白处理,N2P2K2 为基准施肥处理;N2P2K0、N0P2K2、N2P0K2 为单一养分缺失处理;N2P2K3、N2P3K2、 N3P2K2 为单一养分高肥处理;其余 4 个处理均施用了不同量的氮、磷、钾 3 种肥料,为施肥处理。试验小区按照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面积为 4.5 m×5 m,试验小区之间间隔 1 m,每个小区种植木薯 28 株。按照试验设计的施肥方案于 2022 年 4 月作为基肥全部施入,期间进行常规田间管理。
表1氮、磷、钾配比处理及施肥量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试验期间,在植后 3、6、8 个月这 3 个时间点,分别挖取每个小区木薯 3 株,将其分为地上部 (茎秆、叶片)和地下部(薯块)进行指标测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各个处理的肥料效应。计算公式为:
增产率(%)=(各处理平均产量-N0P0K0 平均产量)/ N0P0K0 平均产量 ×100
肥料贡献率(%)=(施肥处理产量-N0P0K0 处理平均产量)/ 施肥处理产量 ×100
使用 Excel 2016 整理试验数据,使用 SPSS 22.0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 Origin 2021 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钾配施对不同时间木薯单株鲜重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下不同时间木薯单株鲜重测定结果(表2)表明,不同水平氮、磷、钾配施处理对不同时间木薯单株鲜重存在显著影响,且不同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植后 3 个月木薯单株鲜重以 N0P0K0 处理的鲜重最高,达 4.83 kg/ 株,且与处理 N1P1K2、N1P2K2、N1P2K1、N2P1K1、 N2P2K0、N2P2K1、N2P2K2、N2P3K2 处理差异显著,与其他处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植后 6 个月单株鲜重以 N2P2K0 处理最高,达 5.92 kg/ 株,与 N0P0K0 处理(3.15 kg/ 株) 相比,单株鲜重显著提高了 87.94%,肥料贡献率达到 46.79%。 N0P2K2 和 N2P2K2 处理较 N0P0K0 处理分别减产 7.94%、3.81%,其余处理较 N0P0K0 处理单株鲜重增产 8.89%~47.62%,但与 N0P0K0 处理差异不显著;植后 8 个月单株鲜重以 N2P2K1 处理最高,达 5.50 kg/ 株,与 N0P0K0 处理(4.33 kg/ 株)相比,单株鲜重显著提高了 27.02%,肥料贡献率为 21.27%。
表2不同氮磷钾配施处理下木薯产量及肥料效应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 ± 标准差;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有显著差异(P<0.05)。
由表2可知,以收获木薯全株饲用为目标的种植需求下,植后 3、6、8 个月对养分的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植后 3 个月 N0P0K0 处理的单株鲜重最大,可知此时木薯对养分的需求并不依赖于外源的供给。植后 6 个月 N2P2K0 处理对木薯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而 N2P2K3、N2P3K2、 N3P2K2 处理的产量虽然较 N0P0K0 处理有所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植后 8 个月 N2P2K1 处理对木薯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即钾肥在 1 水平下,而氮、磷肥在 2 水平下木薯的增产效率最高且肥料贡献率也最大。这说明了高的肥料投入不一定具有高产出,这符合肥料的“报酬递减律”。
2.2 施肥对不同时间木薯地上性状的影响
由图1a可知,不同施肥处理下的木薯茎鲜重在植后 3 个月除 N2P0K2、N2P1K1 和 N3P2K2 处理具有显著差异外,6 个月除 N1P2K2、N2P1K1、 N2P2K0 处理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植后 8 个月的木薯茎鲜重在 N0P0K0、N2P2K1、 N2P2K2、N2P2K3 处理下均显著高于植后 3 个月、 6 个月。由图1b可知,植后 3 个月木薯叶鲜重最重,且多数施肥处理下植后 6 与 8 个月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植后 6 和 8 个月所有施肥处理下木薯叶鲜重均无显著差异。N1P2K2、N3P2K2 施肥处理分别在植后 6 和 8 个月叶鲜重最重。由图1c可知,茎叶鲜重 N0P0K0、N2P0K2、N2P2K0 施肥处理下植后 3 与 6 个月间差异显著,N2P2K1、 N2P2K2 施肥处理下植后 3 与 8 个月间差异显著 (P<0.05),其余不同时间的施肥处理均无显著差异。由图1d可知,N3P2K2、N2P2K0、N2P2K3 处理分别在植后 3、6、8 个月茎粗最大。图1e可知,株高在 N2P2K2、N2P2K3、N2P3K2、N3P2K2、N1P2K1 处理下,植后 3~8 个月间均差异显著。N2P0K2、 N3P2K2、N1P2K2 处理分别在植后 3、6、8 个月株高最大。由图1f可知,植后 3 与 6 个月木薯一分支高度在 N0P0K0、N1P1K2 施肥处理下差异显著,其他施肥处理下各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图1不同氮磷钾配施处理对木薯地上指标的影响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时间不同施肥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
2.3 施肥对不同时间木薯地下性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时间木薯地下性状的影响见图2。由图2可知,不同施肥处理对木薯鲜薯产量和数量都存在显著影响,且不同时间影响不同。植后 3 个月 N0P0K0、N2P1K2、 N2P2K3 施肥处理收获的木薯块根产量较高,且与 N1P2K2、N2P1K1、N2P2K1、N2P2K2、N2P3K2 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鲜薯数量以 N0P2K2 处理(13.67 个 / 株)最多,其次是 N0P0K0 处理 (13 个 / 株),不同施肥处理下的鲜薯数量与鲜薯产量呈现出同增减的变化规律。植后 6 个月 N2P2K0 处理的鲜薯产量最高,达 3.0 kg/ 株,与 N0P0K0、N0P2K2、N1P2K2、N2P2K1、 N2P2K2、N3P2K2 处理差异显著(P<0.05)。鲜薯数量以 N2P1K1 处理最多(14.33 个 / 株),其次是 N2P2K0 处理(13 个 / 株),两个处理差异不显著,其余 12 个处理间差异也不显著;植后 8 个月 N2P2K3 处理的鲜薯产量最高,其次分别是 N2P1K2、N2P2K1 和 N2P3K2 处理,产量分别为 2.93、2.67、2.33 kg/ 株,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鲜薯数量以 N2P1K2 处理(12 个 / 株)最多,与 N1P1K2、N1P2K1 和 N2P2K2 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

图2不同氮磷钾配施处理对木薯地下指标的影响
注:图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施肥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
由图2还可知,植后 3~8 个月木薯块根对肥料的外源供给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植后 3 个月木薯块根的生长并不完全依赖外源的供给, N0P0K0、N2P1K2、N0P2K2 和 N2P2K3 处理都能获得较大的鲜薯产量和鲜薯数量。植后 6 个月 N2P2K0 和 N2P1K2 处理都能获得较高产量的鲜薯。植后 8 个月木薯进入块根成熟期,N2P2K3 和 N2P1K2 处理都能收获高产量的鲜薯。
值得注意的是,N2P2K3 处理平均鲜薯质量为 0.38 kg/ 个(14 个处理中排名第 1),单株的平均薯数量 8.33 个(14 个处理中排名 11)。而 N2P1K2 处理平均鲜薯质量 0.24 kg/ 个(14 个处理中排名第 10),每株平均薯数量 12 个(14 个处理中排名第 1)。这说明二者获得高产所采取的策略不同,前者通过减少薯数量增大单薯重量的方式即“以质量取胜”,后者通过增加块根数量的方式即“以数量取胜”。整体而言,以获得较高产量的木薯块根进行饲用为目标,植后 3 个月可通过不施肥或者中氮中钾低磷的方法减少投入成本的同时获得较高产出。植后 6~8 个月是木薯块根成熟期,淀粉的大量积累使其对养分的需求随之增加,外源养分的有效补充才能保障最后的高产。
2.4 肥料效应分析
2.4.1 氮肥效应分析
当磷和钾处于中等水平时,不同水平的氮肥 (N0、N1、N2、N3)处理下对不同时间木薯饲用性状的影响不同(图3)。茎鲜重在植后 3、6 个月均在 3 水平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1.53、1.87 kg/ 株,但不同水平处理下的差异均不显著。植后 8 个月在 1 水平下木薯茎鲜重质量最低,并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3 水平下质量最高,为 2.35 kg/ 株,但与 0 水平、2 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叶鲜重在植后 6、8 个月不同水平处理下均没有显著差异,植后 3 个月 3 水平下叶鲜重质量最大,为 1.03 kg/ 株,并与 1 水平、2 水平差异显著(P<0.05);茎叶鲜重植后 3、6 个月不同水平下均没有显著差异。植后 8 个月 3 水平下质量最高,为 2.95 kg/ 株,与 0 水平、1 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与 2 水平差异显著 (P<0.05);植后 3 个月 0 水平和 3 水平的地下鲜薯质量最高,为 1.27 kg/ 株,并显著高于 1 水平、2 水平。植后 6 个月不同水平下均没有显著差异,植后 8 个月在 1 水平下收获的鲜薯质量最高,但与其他水平间差异不显著。

图3氮肥效益分析
注:同一时间下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处理间有显著差异(P<0.05)。下同。
2.4.2 磷肥效应分析
当氮和钾处于中等水平时,不同水平的磷肥(P0、P1、P2、P3)处理下对不同时间木薯饲用性状的影响不同(图4)。茎鲜重植后 3 个月在 0 水平下达到最大值,为 1.33 kg/ 株,植后 6 个月在 3 水平下达到最大值,为 1.83 kg/ 株,它们与同时间不同处理水平间的差异均不显著。植后 8 个月 2 水平下鲜茎质量最大,为 2.33 kg/ 株,与 0 水平差异不显著,与 1 水平、3 水平差异显著(P<0.05);叶鲜重植后 6、8 个月不同水平处理下均没有显著差异,植后 3 个月 0 水平下叶鲜重质量最大,为 0.97 kg/ 株,并于 2 水平、3 水平差异显著(P<0.05),与 1 水平差异不显著;茎叶鲜重植后 3、6 个月不同水平下均没有显著差异。植后 8 个月 2 水平下质量最高,为 2.77 kg/ 株,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地下鲜薯植后 6 个月不同水平下均没有显著差异。植后 3 个月 1 水平下鲜薯质量最高,为 1.43 kg/ 株,并显著高于 2 水平、 3 水平。植后 8 个月 1 水平下鲜薯质量最高,为 2.93 kg/ 株,与 2 水平差异显著(P<0.05),与 0 水平、3 水平差异不显著。

图4磷肥效益分析
2.4.3 钾肥效应分析
当氮和磷处于中等水平时,不同水平的钾肥 (K0、K1、K2、K3)处理下对不同时间木薯饲用性状的影响不同(图5)。茎鲜重植后 3、8 个月均在 3 水平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1.23、2.47 kg/ 株,但不同水平处理下的差异均不显著。植后 6 个月 0 水平下鲜茎质量最大,为 2.28 kg/ 株,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叶鲜重植后 6、8 个月不同水平下均没有显著差异,植后 3 个月 3 水平下叶鲜重质量最大,为 0.9 kg/ 株,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茎叶鲜重植后 3 个月不同水平处理下均没有显著差异。植后 6 个月 0 水平下质量最高,为 2.92 kg/ 株。与 1 水平、3 水平差异显著(P<0.05),与 2 水平没有显著差异。植后 8 个月 0 水平下质量最高,为 2.8 kg/ 株,且显著高于 3 水平;地下鲜薯植后 3 个月 3 水平下质量最高,为 1.43 kg/ 株,并显著高于 1 水平、2 水平。植后 6 个月 0 水平下质量最高,为 3.0 kg/ 株,并显著高于 1 水平、2 水平。植后 8 个月 3 水平下鲜薯质量最高,为 3.2 kg/ 株,且显著高于 0 水平、 2 水平。

图5钾肥效益分析
3 讨论
木薯虽是比较耐贫瘠的作物,但在比较瘦瘠的土地上能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一定的产量,但要维持较高产能,也需搭配合理的施肥技术[19]。木薯多被用于淀粉作物生产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块根的收获[14,20-21]、淀粉的理化性质[22-24]及木薯渣的饲用[25-27]等。随着木薯粮饲化、特用化、能源化、效益化、国际化等技术的研发推广,木薯多用途的潜在价值逐渐得到发挥[28]。本研究在木薯植后 3、6 和 8 个月这 3 个时间点进行肥效研究,结果显示,N0P0K0、N2P2K0 和 N2P2K1 处理分别是 3 个时间点全株鲜重收获最大的施肥处理,而 N3P2K2、N2P3K2、N2P2K3 这些高肥处理并不能获得高回报,特别是在木薯植后 3 个月时,外源养分的输入并没有得到正向的增产,直到植后 6~8 个月时,外源养分的供给逐渐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率。表明木薯在植后 3 个月的茎叶快速生长期,其生长并不完全依赖于外源养分的供给,到植后 6~8 个月的结薯期逐渐表现出对氮、磷、钾的需求。张耀华等[29]对木薯营养需求特点与平衡施肥的研究认为,木薯幼苗期对养分的需求较少,块根形成期后对养分需求逐步增大,表现为前期需要的氮、磷养分较多,生长中后期需钾养分较多,这与本文结果类似。
不同施肥水平对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学性状的作用不同[30]。植后 3 个月是木薯叶鲜重和茎叶鲜重最大的时期,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到植后 6~8 个月,木薯发育逐渐由地上生长转向地下生长,此时 N3P2K2(高氮)、N2P2K0(缺钾)处理下具有较高的产量。可见,木薯生长对氮、磷、钾的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且氮是影响木薯地上生物量的关键营养元素,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到植后 6~8 个月,继续维持较高地上生物量需补充充足的氮素。宋思梦等[31]研究表明,施肥可显著提高巨菌草各部分生物量,低施肥量对地下部分生物量提升效果最好,中施肥量对地上部分及总生物量提升效果最好。Susan 等[32]认为,增施氮肥可以提高木薯茎叶生长和光合能力,进而获得高生物量,研究结果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似。
氮肥虽然能促进木薯茎叶生长,但后期高氮不利于块根的淀粉积累[33]。本研究结果表明,植后 3~6 个月,N2P1K2、N0P2K2 和 N2P2K0 处理都能获得较大的鲜薯产量。但到植后 8 个月 N2P2K3 处理才能收获高产量的鲜薯,这说明随着木薯的生长对钾素的需求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木薯是喜钾作物,生长早期对氮、磷需求量较大,生长后期块根的生长对钾需求占主要部分[29]。但氮肥施入过量则会导致茎叶徒长而不利于养分向地下部转移,导致块根产量降低[34]。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本文发现 N2P2K3 处理下木薯通过减少块根数量、增大单个块根质量的方式获得高产量,而 N2P1K2 处理通过增加块根数量的方式获得高产量,驱使木薯通过这种策略来维持产量的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肥料效应表明,氮素对木薯地上性状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钾素对地下块根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磷素的吸收较为稳定,植后 3~8 个月中低水平的磷均能保证木薯生长所需。木薯对钾素的吸收在植后 3 个月的茎叶快速生长期较为稳定,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对钾素的需求逐渐增多,钾逐渐上升为木薯鲜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过量施氮会造成植株徒长,降低作物产量[35],高志红等[36]报道,氮肥施用量过大会使木薯地上部营养生长旺盛,磷肥的影响相对较小,钾素在 4 个月后开始向根部转移,块根逐渐成为钾养分的贮藏库。 Ojeniyi 等[37]也认为木薯的块根收获需求大量的钾素,其次是氮素,磷素的需求量较少。本试验结果与上述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可见,在木薯饲用的施肥管理中,应根据不同生产目标合理施用氮、磷、钾肥。
4 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根据不同饲用需求和生育期特征,合理的氮、磷、钾肥配施能使肥料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经综合分析得出,收获全株木薯或地上部分饲用的需求下,应多补充氮肥,氮肥参考用量为 75~150 kg/hm2。植后 6~8 个月适量补充磷肥和钾肥,磷肥和钾肥参考用量为 75~150 kg/hm2。收获木薯块根饲用,除补充适量氮肥和磷肥外,植后 6~8 个月应及时补充钾肥 150~450 kg/hm2 有利于木薯高产。但本研究为单点试验,在气候环境、土壤肥力等诸多因素都具有局限性,未来应在木薯种植区进行多点试验,为木薯饲用化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