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查清实际生产条件下锌(Zn)在土壤-茶树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在鄂西咸丰县采集了茶园表层土壤 1478 件、茶叶 130 组,测试了土壤的 Zn、常量氧化物、有机碳含量及 pH 值和茶树根、茎、叶的 Zn 及重金属含量,并对土壤、茶树的 Zn 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了茶树 Zn 生物吸收系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茶园土壤 Zn 含量平均值为 92.14 mg/kg,高于我国土壤 Zn 含量背景值(69 mg/kg)。土壤 Zn 垂向剖面上分布总体表现为由上至下递增或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中 Zn 赋存形态以残渣态为主,其次为腐植酸态和铁锰氧化态,三者占土壤 Zn 总量的 84.35%,生物可利用态 Zn 含量占比相对较小(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 Zn 占比 2.73%)。茶树嫩叶 Zn 平均含量为 37.41 mg/kg,生物富集系数范围为 15.95% ~ 92.94%,不同部位 Zn 含量和生物富集系数均为嫩叶 > 根 > 茎 > 老叶,表明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实现嫩叶 Zn 富集。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有效 Zn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H 值、常量氧化物对土壤 Zn 和 Zn 的生物有效性具有双重影响,高 pH 值和以 SiO2 含量低、Fe2O3 和 Al2O3 含量高的土壤能促进土壤 Zn 的累积,但也限制着 Zn 的生物有效性。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transloc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zinc(Zn)in soil and tea tree system under actual production conditions,1478 soil samples and 130 sets of tea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Xianfeng county. The contents of Zn,constant oxide,organic carbon and pH value in soil,as well as th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and Zn in different parts of tea plant were determine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Zn content in soil and tea was carried out,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Zn biological absorption coefficient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Zn content in tea soil was 92.14 mg/kg,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mean abundance of 69 mg/kg in China. For the profile distribution,the contents of Zn increased or first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with the depth increasing. The soil Zn was mainly in the form of residue,followed by the humic acid binding state and iron and manganese oxides,together accounting for 84.35% of the total pool. The proportion of average bio-available Zn content was relatively small(water-soluble Zn and ion-exchange Zn accounted for 2.73%). The average Zn content in tea was 37.41 mg/kg,and the range of bioconcentration factor was 15.95%-92.94%. According to the Zn content and bioconcentration factor,different parts of tea plant were ranked as tender leaves>roots>stems>old leaves, which indicated that Zn was easily to enrich in tea under actu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vailable Zn content. Soil constant oxide and pH value had opposite effects on Z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Zn in soil. Factors such as high pH degree,soil with low SiO2 content and high Fe2O3 and Al2O3 content could promote the accumulation of Zn in soil,but also limited the activity of available Zn.
Keywords
中国被誉为茶叶的发源地,人工种植茶叶的历史可追溯至 6000 多年前,而制茶饮茶的传统也是历经了上千年的沉淀。近年来,由于茶叶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粮食等农作物,各地纷纷扩种,使中国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而且增长幅度较大[1]。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底,全国茶园面积已达到 339.27 万 hm2,年产量约为 334.21 万 t,稳居世界第一。茶产业不仅成为我国南方山区农业的支柱,更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满足健康消费需求、稳定和扩大就业、助力乡村振兴以及改善山区农村的综合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健康有益成分,其功能性成分已被证实具有多种健康益处,包括降血糖血脂、抗氧化、抗肿瘤、抗菌、增强免疫力等[3-5]。其中,有益组分锌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被誉为 “生命的常青树”,适量摄入对于维持健康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锌是茶树生长不可或缺的微量营养元素,其主要来源于土壤,土壤供锌能力取决于土壤锌的含量、形态及有效性等。不同区域茶园土壤锌含量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以中国福建省为例,土壤锌含量范围为 10.6~150.9 mg/kg[6],而贵州省茶园土壤锌含量则从 11.01 mg/kg 至 315.04 mg/kg 不等[7],此外,凤岗富锌茶区的土壤锌含量介于 43.9~225.5 mg/kg[8]。茶树对锌的吸收能力与土壤中锌的生物有效性紧密相关,而这一有效性可能受到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 pH 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9]。从前人调查数据来看,茶园土壤有效锌含量变化范围较大,甚至存在部分茶园土壤中有效锌含量不足,如福建茶园土壤中有效锌含量仅为 0.01~7.42 mg/kg[9],而大田县茶园土壤有效锌含量则介于 0.8~10.9 mg/kg[10]。由此可见,部分茶园土壤锌含量难以满足茶树生长所需,需要在土壤锌或有效锌含量较低的区域进行科学管理或适当施用锌肥,提高土壤锌含量及其有效性,保障茶叶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湖北省咸丰县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茶经济,使茶叶产业成为该地区农业经济的核心支柱,是当地农民生计的重要来源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中国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和“唐崖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区域,随着茶树年限的增长,茶树根系分泌物、凋落物等增加,使土壤性质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影响土壤锌含量、形态和剖面分布特性等。因此,查清该区茶园土壤锌元素储备充足与否、茶叶吸收转化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以鄂西 1∶5 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为基础,选取咸丰县茶园为研究对象,分析茶叶及其表层土壤中锌的含量、赋存形态及剖面分布特征等,探讨实际生产中,锌在土壤-茶叶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锌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当地富锌茶叶开发提供依据,助力乡村振兴。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地处武陵山东部、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湘、黔、渝四省(市)边区结合部,地理坐标为 108°37′8″—109°20′8″E、 29°19′28″—30°2′54″N,国土面积 2550 km2。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南部高,中部低,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 800 m 左右。研究区受山地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形成具有山区变化特征的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表现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 16.2℃,年平均降水量 1600 mm。土壤类型以黄棕壤、黄壤为主,水稻土、棕壤次之,其他土壤类型分布较少(图1b)。茶园总面积 1.89 万 hm2,可采摘面积 1.69 万 hm2,干茶生产 1.26 万 t/ 年,实现产值约 20 亿元,成为当地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样品布设和采集参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 0295—2016)。土壤样品覆盖了研究区主要茶园,根据采样地块实际情况,采用棋盘法等五点取样法采集 0~20 cm 的表层土壤。茶叶样根据种植情况在研究区范围内均匀布设,嫩叶于春茶采摘盛期,在样点地块内多点组合采集,配套根系土样品采集于茶叶对应根系临近部位 0~20 cm 的土壤。本研究于 2019 年开展(图1a),采集茶园表层土壤样品 1478 件,同点采集用于测定锌有效态土壤样品 48 件、锌不同形态土壤样品 15 件;按 0~20、20~50、50~100、100~150、>150 cm 土层深度采集土壤样品 10 组;采集茶叶及根系土样品 130 组(嫩叶 120 组,老叶、茎和根 10 组)。土壤样品晾干后剔除石块等杂质,样品碾碎处理后备用。茶叶部分样品采集茶树根、茎部位,样品采集后,立即将茶树按照不同部位(根、茎、叶) 分开洗净,以免养分转移,样品自然风干后备用。

图1研究区采样点位和土壤类型
1.3 样品测试分析
样品测试分析由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国土资源部武汉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完成。测试过程参照《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DD 2005-03)和《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动植物样品分析方法》(DZ/T 0253.1~4—2014),具体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和检出限见表1。依据分析质量要求,严格遵循质量控制程序,采用了密码样、监控样、标准样等多种监控手段,所有监控样测试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等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表1样品分析方法及检出限

注:VOL 表示容量法;XRF 表示 X-射线荧光光谱仪;ISE 表示离子选择性电极法;ICP-OES 表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MS 表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AFS 表示原子荧光光谱法。* 表示不同形态检出限分别为水溶态 0.008、离子交换态 0.223、碳酸盐结合态 0.217、腐植酸结合态 0.129、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0.089、强有机结合态 0.259、残渣态 1.152。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整理、描述性统计和 Perason 相关性分析采用 Excel 2013 和 SPSS 23.0 完成,图件绘制利用 MAPGIS 10.6 和 Excel 2013 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园土壤 Zn 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1.1 茶园表层土壤 Zn 含量特征
对本次采集的 1478 件土壤样品测试数据进行地球化学参数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研究区茶园土壤 pH 值范围为 3.57~8.41,中值为 4.78,属于酸性土壤。土壤中 CaO 和 Na2O 显著低于全国水平,分别为中国土壤背景值的 16.92% 和 27.69%,其他 Al2O3、SiO2 等氧化物含量略大于中国土壤背景值。土壤有机碳和 N 含量相对富集,分别为中国土壤背景值的 1.62 和 1.53 倍。茶园土壤 Zn 含量范围为 24.30~333.00 mg/kg,平均值为 92.14 mg/kg,高于中国土壤背景值(69.00 mg/kg),变异系数为 0.22,属于中等变异水平,反映研究区土壤 Zn 元素分布不均。
表2茶园土壤元素统计参数(n=1478)

2.1.2 茶园垂向剖面土壤 Zn 含量特征
研究区 10 个茶园土壤剖面 Zn 含量随深度变化曲线见图2。不同层位土壤 Zn 含量平均值分别为 87.11 mg/kg(深度≤ 20 cm)、84.70 mg/kg(深度为 20~50 cm)、86.26 mg/kg(深度为 50~100 cm)、87.13 mg/kg(深度为 100~150 cm)、86.61 mg/kg(深度 >150 cm),差异不明显。从每条剖面看,CP01、CP04、CP06、CP07 剖面土壤 Zn 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CP02、CP03、 CP05、CP08、CP09、CP10 剖面土壤 Zn 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由此可见,茶园土壤 Zn 垂向变化相对复杂。

图2茶园土壤剖面 Zn 含量垂直变化
2.1.3 土壤 Zn 和有效 Zn 含量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土壤 Zn 库和 Zn 的生物利用度对于研究茶叶 Zn 吸收和富 Zn 茶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将表征土壤理化性质的 pH 值、有机碳及常量氧化物指标与土壤 Zn 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反应影响研究区茶园土壤 Zn 和有效性分布的主要因素。由表3可知,茶园土壤 Zn 和根系土 Zn 影响因素基本一致,但其有效性主要受土壤 Zn 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研究区茶园土壤 Zn 与 Al2O3、Fe2O3、Na2O 和 K2O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 0.40、0.53、0.26 和 0.39,与 SiO2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42,说明土壤 Zn 与以上指标关系较为紧密。pH 值与茶园土壤和根系土 Zn 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但与其有效态相关性不显著;有机碳与茶园土壤 Zn 含量相关性不明显,但与土壤有效 Zn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0.01),相关系数为 0.50,表明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有效 Zn 含量逐渐增加。土壤有效 Zn 与土壤 Zn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随着土壤 Zn 含量增加,土壤有效 Zn 含量逐渐增加。
表3土壤 Zn 及有效 Zn 与其他元素的相关系数

注:** 表示在 0.01 水平(双侧)显著;* 表示在 0.05 水平(双侧)显著。下同。
2.2 茶园土壤 Zn 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2.2.1 茶园土壤 Zn 形态特征
土壤元素赋存形态是指元素在环境中以某种离子或分子存在的实际形式,土壤中元素赋存的形态不同,其环境行为和生物有效性也不同[12-13]。研究区 15 组茶园土壤样品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的 7 步连续浸提法进行测试分析,各样品 Zn 赋存形态和所占比例的特征见图3。结果表明,尽管各样品不同形态的 Zn 含量和占比略有差异,但总的趋势是土壤 Zn 的 7 种形态含量排序为:残渣态 >腐植酸态 >铁锰氧化态 >强有机态 >离子交换态 >碳酸盐态 >水溶态。从生物可利用角度看,可利用态 Zn(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含量为 2.20 mg/kg,仅占比 2.73%;潜在可利用态 Zn(碳酸盐态和腐植酸态)含量为 9.94 mg/kg,占比 12.36%;不可利用态 Zn(铁锰氧化态、强有机态和残渣态)含量为 68.26 mg/kg,占比 84.91%,可见,茶园土壤 Zn 形态以不可利用态为主。

图3茶园土壤 Zn 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
2.2.2 茶园土壤 Zn 形态与 pH 值和有机碳的相关性
土壤 pH 值对不同形态 Zn 含量的影响不同。如图4所示,茶园土壤可利用态和不可利用态 Zn 含量与土壤 pH 值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均为 0.38,表明土壤可利用态 Zn 和不可利用态 Zn 含量随着 pH 值升高而逐渐减少。土壤潜在可利用态 Zn 含量与土壤 pH 值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47,表明土壤中潜在可利用态 Zn 随着 pH 值升高而逐渐增加。

图4茶园土壤不同形态 Zn 与 pH 的相关关系
茶园土壤 Zn 形态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关系见图5。如图5所示,茶园土壤可利用态和不可利用态 Zn 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 0.29 和 0.43,表明土壤可利用态 Zn 和不可利用态 Zn 含量随着有机碳含量升高而逐渐增加。土壤潜在可利用态 Zn 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0.16,表明土壤中潜在可利用态 Zn 随着 pH 值升高而逐渐减少。

图5茶园土壤不同形态 Zn 与有机碳的相关性
2.3 茶树 Zn 元素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2.3.1 茶树 Zn 含量特征
研究区茶树嫩叶 Zn 的含量范围为 17.84~65.92 mg/kg,平均值为 37.41 mg/kg,变异系数为 0.29,说明 Zn 元素在茶叶中的含量波动较大。其中 49 件茶叶达到凤岗锌硒茶锌含量标准(DB52/T489—2015),茶叶富 Zn 率为 40.83%。茶树不同部位 Zn 含量分布如图6所示,10 组茶树(CY01~CY10)不同部位 Zn 含量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根 >茎 >老叶;综合采集的 120 件茶树嫩叶 Zn 平均含量,茶树不同部位 Zn 含量排序为嫩叶(37.41 mg/kg)>根(34.93 mg/ kg)>茎(24.06 mg/kg)>老叶(16.00 mg/kg),这与刘海燕等[14]、于波等[15]对茶树 Zn 含量的研究一致。当土壤中 Zn 含量丰富时,茶树根系吸收土壤 Zn 后,Zn 优先供给茶树嫩叶,当嫩叶达到生理需要后,Zn 会优先在根中富集,其次为茎,最后为老叶。

图6茶树不同部位 Zn 含量分布
2.3.2 茶树嫩叶 Zn 含量及其富集系数与土壤指标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15],低浓度的 Zn 对茶树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的 Zn 对茶树生长具有抑制或毒害作用。随着土壤中 Zn 含量的增加,茶叶中 Zn 含量增加非常明显[13]。但相关分析结果(表4)显示,研究区茶树嫩叶 Zn 含量与根系土 Zn、SiO2、Fe2O3、 MgO、CaO、有机碳含量和 pH 值无相关性;与土壤 Al2O3、Na2O、K2O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茶园土壤中,随着土壤 Al2O3、Na2O、K2O 含量的增加,茶树嫩叶中 Zn 的含量也逐渐增加。
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累积,除受元素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外,还与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植物本身机制等因素有关。为了排除土壤全量 Zn 含量的干扰,本研究以 Zn 的生物富集系数 BCFZn(BFC= 农作物 Zn 含量 / 根系土 Zn 含量) 表征茶树对 Zn 的富集能力。研究区茶树嫩叶对 Zn 元素的富集系数为中等富集(10%~100%),范围为 15.95%~92.94%,平均值为 43.08%。表明在实际生产条件中,研究区茶叶 Zn 的富集能力较强, Zn 可以大量地从土壤向茶树嫩叶中迁移。
茶树嫩叶 Zn 元素富集系数(BCFZn)与根系土 pH 值、有机质和常量氧化物含量的相关关系见表4。结果表明,BCFZn 与土壤 SiO2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 Fe2O3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P<0.01),表明茶树嫩叶对土壤 Zn 的富集能力随土壤 SiO2 含量的增加而增强,随 Fe2O3 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表4茶树嫩叶 Zn 含量和 BCF 与根系土指标的相关系数

3 讨论
3.1 茶园土壤 Zn 含量及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研究认为,Zn 可以被 Fe、Al 等金属氧化物吸附,形成比较难以溶解的配合物或者化合物等,可能是因为 Fe、Al 氧化物等是土壤中带正点的胶体矿物,以氧化效应或同晶代换等途径吸附[16]。同时,SiO2 与 Fe2O3、Al2O3 的比值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的质地。土壤质地偏粘,则以 Fe、Al 等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黏土矿物含量相对较高,以石英和长石为主要成分的砂砾含量相对较低。因此,研究区茶园土壤 Zn 含量与常量氧化物的显著相关性,实际上反映黏土矿物等对土壤 Zn 的吸附能力,土壤质地越粘对 Zn 的吸附能力越强,但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等影响。
研究区土壤 pH 值对有效 Zn 含量的影响与川西低山丘陵区茶园土壤有效 Zn 的研究相似[17]。一般情况下,酸性土壤中 Zn 的有效性相对较高,随着 pH 值的升高,Zn 在土壤固相上的吸附量和吸收能力增强,可呈络离子或者沉淀为氢氧化物等,溶解度降低,有效性变差,迁移能力降低[6]。表明随着土壤 pH 值升高,土壤中 Zn 含量增加,但其有效性降低。张世昌[9]对川西低山丘陵区茶园和夏凡等[17]对福建耕作土壤的研究表明,土壤有效 Zn 与有机质呈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得出相同的研究结果。总体来看,提高土壤的 pH 值有利于 Zn 的固定,而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则会活化土壤中被固定的难溶解态 Zn,这与 Lombnaes 等[18]的研究结果一致。
3.2 茶园土壤 Zn 形态的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在高 pH 值条件下,Zn 在土壤固相上的吸附量和吸附能力增加,Zn 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当土壤 pH 值向酸性条件变化时,土壤 Zn 会释放,有效性增加,这可能是导致可利用态 Zn 含量随 pH 值增加而降低的一个因素[19-20]。而潜在可利用态 Zn 含量整体上随着 pH 值升高而增加,与 pH 值呈一定的正相关。这可能与可利用态 Zn 被吸附固定,向潜在可利用态转变有关。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 Zn 的不同形态有着不同影响。一般情况下,有机质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螯合能力,它的结构和特性决定了其对生物可利用态 Zn 含量的影响。唐志敏等[21]、王灏滢等[22]在水稻和小麦种植区域土壤的研究显示,土壤中有机质既能增强 Zn 的有效性又可以增加不可利用态 Zn 含量。本研究土壤有机碳对 Zn 的形态具有相似的影响,可利用态 Zn 和不可利用态 Zn 含量与有机碳表现为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相对分子质量高的有机酸与土壤中 Zn 螯合,降低其迁移率,而相对分子质量低的有机酸溶解并释放固定在土壤固相上的 Zn 有关[8]。
3.3 茶树嫩叶对 Zn 富集能力的影响因素
从茶树嫩叶对 Zn 的生物富集系数来看,其对 Zn 的富集能力随土壤 Zn 含量的升高而降低,表明茶树对土壤 Zn 的吸收可能以“主动吸收”为主[10]。另外,土壤 SiO2 含量越高,越有利于茶树吸收土壤中的 Zn。而土壤 Fe2O3 等常量氧化物含量增加则不利于茶树嫩叶对土壤 Zn 的吸收,尽管其对茶树 Zn 吸收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的。这与前文所述基本吻合,以硅或长石为主的砂砾含量增加,土壤吸附能力降低,其对土壤 Zn 含量的影响大于对 Zn 有效性的影响,土壤有效 Zn 相对土壤 Zn 含量增加,从而促进茶树对土壤 Zn 的富集。
从土壤 Zn 含量及其有效性方面来看,茶园土壤 Zn 与有效 Zn 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4, P<0.05),这与多数研究结果一致[10,12,23],说明土壤中 Zn 含量越高,其有效 Zn 含量就越高,一般情况下植物体内 Zn 吸收量相应增加。但本研究中,根系土 Zn 含量与茶树嫩叶中 Zn 含量相关性不明显。这表明茶树对土壤 Zn 的吸收可能还受到土壤理化环境、土壤类型、施肥、茶树品种遗传特性以及其他外在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从影响土壤 Zn 的有效性和茶树吸收等方面干扰了茶叶 Zn 含量与土壤 Zn 含量之间的相关性[9,14,24]。其中,土壤理化环境对土壤 Zn 及其有效性具有双重作用,这种双重作用表现为同样的土壤环境,如土壤 pH 值、常量氧化物 Fe2O3 和 Al2O3 等,对土壤 Zn 含量及其有效性影响不同,有利于土壤 Zn 富集的因素也会限制土壤 Zn 的有效性,不利于茶树的吸收。具体哪种因素占主导作用还需深入研究,笔者认为,总体上还是正向作用占主导。理由是土壤中不同形态 Zn 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同时土壤 Zn 与有效 Zn 含量正相关显著(P<0.05),说明土壤有效 Zn 含量随土壤 Zn 含量增加而升高,提升土壤 Zn 含量(Zn 库)的因素,即使这些因素对土壤有效 Zn 的释放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当作物吸收土壤中的有效 Zn 时,土壤 Zn 库仍能持续不断地为其补充有效 Zn。
4 结论
研究区茶园土壤 Zn 含量变化范围为 24.3~333 mg/kg,平均值为 92.14 mg/kg。土壤垂向剖面上 Zn 含量变化相对规律,一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二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先减少后增加。
研究区茶园土壤中 Zn 的 7 种形态含量排序为:残渣态 >腐植酸态 >铁锰氧化态 >强有机态 >离子交换态 >碳酸盐态 >水溶态。从生物可利用性角度表现为以不可利用态为主,占比 84.35%,可利用态仅占比 2.76%。
研究区茶树嫩叶中 Zn 含量变化范围为 12.47~65.92 mg/kg,平均值为 35.766 mg/kg;无论是 Zn 含量还是生物富集系数,均表现为嫩叶 >根 >茎 >老叶的特征。
土壤有机碳与有效 Zn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 pH 值和常量氧化物等对土壤 Zn 和 Zn 的生物有效性具有双重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高 pH 值和以 SiO2 含量低、Fe2O3 和 Al2O3 含量高的土壤能够促进土壤 Zn 的累积,但也限制着土壤 Zn 的活性,不利于茶树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