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探索定点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水稻产量的长期影响,自 2001 年秋播到 2021 年夏播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 6 个处理,分别为稻麦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S)、稻季免耕麦季翻耕(RT1)、麦季免耕稻季翻耕(RT2)、稻麦连续翻耕秸秆还田(CTS)、稻麦连续少耕秸秆还田(MTS)、稻麦连续翻耕秸秆不还田(CT)。每年在水稻成熟后,对各个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水稻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与 CT 处理相比,20 年平均来看,NTS、RT1、RT2、CTS、MTS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 9.28%、5.95%、7.10%、16.55%、15.23%; (2)NTS 处理对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影响更大,较 CT 处理提高 14.16%;MTS 处理促进土壤耕层中层速效钾的积累,较 CT 处理提高 18.42%;CTS 对土壤耕层下层速效钾含量影响更大,较 CT 处理提高 20.74%;(3)CTS 和 MTS 处理水稻产量较高,与 CT 处理相比平均增产 4.48% 和 5.07%,NTS 处理下的水稻产量相比 CT 处理则减产 5.58%,翻耕和少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在中期对土壤耕层下层速效钾含量的积累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在前期表现不明显; (4)除 NTS 处理外,其他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产量表现出不同幅度地增加;(5)土壤耕层下层速效钾含量与水稻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 r=0.26)。综合以上结果表明,稻麦连续少耕秸秆还田和翻耕秸秆还田对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和水稻产量的提升效果均显著,从省工、节本和高效角度考虑,稻麦少耕秸秆还田是最适宜本地区的耕作方式。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and straw returning treatments on soil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and annual yield of rice under fixed point conditions,a long-term positioning experiments was conducted on the experimental field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Yangzhou University from the autumn sowing in 2001 to summer sowing in 2021.A total of six treatments were set up in the experiments,including no-tillage and straw returning of rice and wheat continuously (NTS),convention tillage of wheat and no-tillage of rice(RT1),convention tillage of riceand no-tillage of wheat(RT2), convention tillage and straw returning of rice and wheat continuously(CTS),minimum tillage and straw reduce returning of riceand wheat continuously(MTS),convention tillage and no straw reduce returning of rice and wheat continuously(CT). Soil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and rice yield under each treatment were measured after rice ripening every year.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1)Straw return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in topsoil layer, and compared with CT treatment,the average soil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under NTS,RT1,RT2,CTS and MTS treatments were increased by 9.28%,5.95%,7.10%,16.55% and 15.23%,respectively.(2)The effect of NTS treatment on soil surfacea 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T treatment by 14.16%.MTS treatment promoted the accumulation of available potassium in the middle soil layer,which was 18.42% higher than that of CT treatment.CTS treatment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otassium in the lower layer of soil,which was increased by 20.74%,compared with CT treatment.(3)Compared with CT treatment,rice yield of CTS and MTS treatments were increased by 4.48% and 5.07% onaverage,respectively,while rice yield of NTS treatment was decreased by 5.58%,compared with CT treatment.The combination of tillage and less tillage with straw returning had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accumulation of available potassium in the lower layer of soil in the middle stage,but the effect was not obvious in the early stage.(4)Except for NTS treatment,rice yield under other treatments was increased with the going by of time in different amplitude.(5)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in the lower layer of soil and rice yield(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0.26).The abov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minimum tillage and straw reduce returning in rice and wheat continuously(MTS)and convention tillage and straw returning in rice and wheat continuously(CTS)had th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oil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and rice yiel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saving,minimum tillage and straw reduce returning in rice and wheat continuously could be the most suitable tillage method in this area.In addition,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and straw returning had cumulative effects on soil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for many years.
Keywords
水稻是全球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预计到 2050 年,全球人口将突破 100 亿,粮食产量需在现有基础上增加 50% 才能满足需求[1]。在我国,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增产和稳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土壤钾素是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三要素之一,能够促进光合作用、增强抗逆性并提升作物品质。然而,我国钾肥资源匮乏,约 50% 依赖进口[2]。
随着水稻品种的改良和产量的提升,水稻从土壤中吸收的钾素逐渐增多,土壤缺钾问题愈发严重[3]。农作物秸秆不仅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大量营养元素,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秸秆还田可有效增加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含量[4],减少对进口钾肥的依赖。禾本科作物吸收的钾素 80% 以上存在于秸秆中,且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这部分钾素可以快速释放到土壤中[5]。据农业农村部报告,2022 年全国农作物秸秆利用量为 6.62 亿 t,综合利用率达 89.80%。短期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当季土壤速效钾含量,而长期秸秆还田则能改善土壤钾素亏缺,增加作物钾素积累量和产量[6-7]。作为全球水稻第一生产大国,我国 2022 年水稻产量达到 20849.5 万 t,在生产水稻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秸秆。
秸秆的综合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秸秆还田、饲料化、能源化及基料化等。其中,秸秆还田是农业生产中最直接、简便的方式,也是我国重要的土壤管理技术。研究表明,秸秆还田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中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提高脲酶活性,降低土壤容重,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还可以减少秸秆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8-11]。此外,不同耕作方式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作物产量。王吕等[12] 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翻耕和少耕结合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水稻产量[13]。
在稻麦两熟模式下,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结合对水稻产量有重要影响。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肥力的基本措施,也是补充土壤钾素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碳含量,而秸秆不还田则会导致土壤肥力质量下降[14]。免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对维持土壤速效钾的平衡有积极作用[15]。连续少耕免耕会引起土壤表层钾的富集,增加耕层速效钾含量,且随少耕免耕年限的延长而增加[16]。随着翻耕程度的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可能增加[17]。尽管以往研究多关注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但关于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结合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较少。近几年,王杰等[18] 研究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稻麦年产量有影响,而对土壤速效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免耕、翻耕和少耕等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组合条件下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变化,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速效钾含量与水稻产量的差异,为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的结合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计与方案
1.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扬州大学校内实验田(119°24′51″E, 32°23′36″N)进行,稻麦两熟,从 2001 年秋播开始,连续定位试验 20 年。该试验地点的年平均日照、温度和降水量分别为 2305.6 h、15℃和 1048 mm。供试土壤为砂壤土,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为有机质 17.66 g/kg,全氮 1.07 g/kg,碱解氮 80.63 mg/ kg,有效磷 22.61 mg/kg,速效钾 95.53 mg/kg。
1.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的方式进行,共设 6 个处理:稻麦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S),稻季覆盖麦秸,麦季覆盖稻秸,秸秆还田量为稻麦各 4500 kg/hm2;稻季免耕麦季翻耕(RT1),秸秆还田量为稻季 3000 kg/hm2;麦季免耕稻季翻耕(RT2),秸秆还田量为麦季 3000 kg/hm2;稻麦连续翻耕秸秆还田(CTS),秸秆还田量为稻麦各 4500 kg/hm2;稻麦连续少耕秸秆还田(MTS),秸秆还田量为稻麦各 3000 kg/hm2;稻麦连续翻耕秸秆不还田(CT),稻麦秸秆不还田,为对照。每个处理 3 个重复,每个小区种植面积为 50 m2,单独排灌。
1.1.3 供试品种、种植方式和肥料运筹
本试验在 2002—2021 年对稻后土壤速效钾含量以及水稻产量进行了系统地测定,供试水稻品种为华粳 3 号(2002—2006 年)、武粳 15(2007— 2008 年)和南粳系列(2009—2021 年),小麦品种为扬麦系列。水稻种植分为两种方式:移栽水稻于 5 月下旬秧田落谷,于 6 月中旬移栽至少耕和翻耕处理后的小区,行距 25 cm,株距 13.3 cm;直播水稻于 6 月上旬在 NTS 和 RT1 处理的小区直播,行距为 25 cm,播量为 90 kg/hm2。11 月上旬种植小麦,人工开沟条播,行距为 25 cm,播量为 120 kg/hm2。稻麦两季基肥均施尿素 245 kg/hm2,过磷酸钙 600 kg/hm2,氯化钾 120 kg/hm2,稻季追施尿素 245 kg/hm2,共折施纯氮 225 kg/hm2,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 6∶4;麦季追施尿素 147 kg/hm2,共折合施纯氮 180 kg/hm2,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 7∶3。其他农艺管理措施与当地大田生产一致。
1.2 测定项目
1.2.1 稻后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在水稻收获后,分别按耕层表层(0~7 cm)、中层(7~14 cm)、下层(14~21 cm)3 层土壤取样,风干后将其粉碎过筛,用 NH4OAc 浸提-火焰分光光度计测定土壤速效钾的含量。
1.2.2 水稻产量测定
在水稻成熟后,每个小区随机取 5 个代表性的点进行割方测定实际产量,每个点 1 m2,计算水稻产量。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用 Excel 2019 收集整理 2002—2021 年所有数据。使用 SPSS 17.0 进行统计分析,LSD 法进行多重比较,Excel 2019 和 Origin 2021 进行图表绘制,用 R/Performance Analytics 包绘制相关性图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2.1.1 不同处理对土壤表层(0~7 cm)速效钾的影响
从图1来看,在第一时段(2002—2004 年)、第二时段(2005—2014 年)和第三时段(2015—2021年)中,NTS 处理的土壤表层(0~7 cm)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 CT 处理,分别比 CT 处理提高了 9.93%、20.65% 和 7.00%,整个20 年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比 CT 处理提高了 14.16%。除 NTS 处理外,第一时段的 RT1、RT2 和 CTS 处理的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与 CT 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 MTS 处理的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较 CT 处理显著降低,比 CT 处理降低了 7.6%。第二时段中 RT1 处理的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与 CT 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RT2、CTS 和 MTS 处理的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 CT 处理,分别比 CT 处理提高了 6.96%、 16.23% 和 10.05%。第三时段中 RT1、RT2、CTS 和 MTS 处理的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 CT 处理,分别比 CT 处理提高了 10.54%、5.39%、 14.99% 和 13.68%。从 20 年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平均值来看,RT1、RT2、CTS 和 MTS 处理比 CT 处理分别提高 5.07%、4.92%、12.50% 和 8.30%。综合来看,稻麦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和稻麦连续翻耕秸秆还田对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有积极的作用,这在第二时段中表现最为明显。因此,免耕和翻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显著提高了土壤表层速效钾的含量。

图120 年来不同处理的土壤表层(0~7 cm)速效钾含量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
2.1.2 不同处理对土壤耕层中层(7~14 cm)速效钾的影响
从图2中可看出,耕层中层 MTS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在每个时段中的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 CT 处理,在第一时段、第二时段和第三时段分别比 CT 处理提高了 11.95%、21.07% 和 17.74%。在第二时段中,NTS、RT1、RT2 和 CTS 处理耕层中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 CT 处理,分别比 CT 处理提高了 14.05%、6.91%、11.16% 和 19.76%。第三时段中的 CTS 处理耕层中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 CT 处理,较 CT 处理提高了 12.36%,而 NTS、RT1 和 RT2 处理耕层中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与 CT 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从 20 年的平均值来看,NTS、RT1、RT2、 CTS 和 MTS 处理耕层中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比 CT 处理提高了 5.77%、3.84%、7.83%、 14.36% 和 18.42%。由此看来,稻麦连续翻耕秸秆还田和稻麦连续少耕秸秆还田对土壤耕层中层速效钾的积累有积极的影响,且均在第二时段中表现最为明显,所以翻耕和少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能够提高土壤耕层中层速效钾的含量。

图220 年来不同处理下土壤耕层中层(7~14 cm)速效钾含量
2.1.3 不同处理对土壤耕层下层(14~21 cm)速效钾的影响
从图3中可以看出,第一时段中,RT2 处理耕层下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 CT 处理,比 CT 处理提高了 8.63%,NTS 和 RT1 处理耕层下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 CT 处理,分别比 CT 处理降低了 14.5% 和 16.5%,而 CTS 和 MTS 处理耕层下层的速效钾含量较 CT 处理而言,没有显著差异。在第二时段中,NTS、RT1、RT2、CTS 和 MTS 处理耕层下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 CT 处理,分别比 CT 处理提高了 14.54%、15.62%、8.33%、 26.81% 和 28.49%。第三时段中,RT1、CTS 和 MTS 处理耕层下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 CT 处理,分别比 CT 处理提高了 12.7%、22.1% 和 19.12%。在 NTS 和 RT2 处理下耕层下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与 CT 处理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在整个 20 年中,其他处理耕层下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较 CT 处理都有所提高,NTS、RT1、RT2、CTS 和 MTS 处理耕层下层的速效钾含量分别比 CT 处理提高了 3.69%、9.19%、 4.99%、20.74% 和 20.47%。综上所述,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结合均有利于土壤耕层下层速效钾含量的积累,且稻麦连续翻耕秸秆还田和稻麦连续少耕秸秆还田两种处理表现最为明显,但在第一时段中没有表现出来。因此,翻耕和少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在中期对土壤耕层下层速效钾含量的积累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在前期表现不明显。

图320 年来不同处理下土壤耕层下层(14~21 cm)速效钾含量
2.1.4 不同处理对土壤整个耕层(0~21 cm)速效钾的影响
从图4可以看出,土壤整个耕层在第一时段中,RT1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 CT 处理,比 CT 处理降低了 7.3%,NTS、RT2、CTS 和 MTS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与 CT 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第二时段中,NTS、RT1、RT2、CTS 和 MTS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 CT 处理,分别比 CT 处理提高了 18.52%、8.13%、11.29%、 22.04% 和 19.14%。第三时段的 RT1、CTS、MTS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 CT 处理,分别比 CT 处理提高了 9.11%、16.12% 和 16.59%。NTS 和 RT2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与 CT 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从 20 年的平均值来看,NTS、RT1、 RT2、CTS 和 MTS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比 CT 处理提高了 9.28%、5.95%、7.10%、16.55% 和 15.23%。综上所述,在整个土壤耕层中,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其中翻耕和少耕与秸秆还田的结合下速效钾含量提高更为明显。

图420 年来不同处理下土壤整个耕层(0~21 cm)速效钾含量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从表1和图5中可看出,第一时段(2002— 2004 年)中不同处理之间的水稻产量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第二时段(2005—2014 年)中,各处理的水稻产量与 CT 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 MTS 处理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 NTS 处理,NTS处理水稻产量比 CT 处理降低 3.26%,而 MTS 处理水稻产量较 CT 处理而言,提高了 6.33%。第三时段(2015—2021 年)中各处理水稻产量与 CT 处理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但 NTS 处理水稻产量显著低于 CTS 和 MTS 处理,CTS 和 MTS 处理水稻产量分别比 CT 处理提高了 3.37% 和 3.88%。从整个时段(2002—2021 年)来看,各处理水稻产量与 CT 处理之间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 NTS 和 RT1 处理水稻产量显著低于 CTS 和 MTS 处理,与 CT 处理相比,NTS 和 RT1 处理下的水稻产量分别降低了5.58% 和 3.02%,而 CTS 和 MTS 处理水稻产量分别比 CT 处理提高了 4.48% 和 5.07%。除 NTS 处理在第三时段中水稻产量有所下降,其余处理均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产量均逐步提高。具体表现为 NTS 处理第三时段的水稻产量较第一时段降低了 0.87%,RT1、RT2、 CTS、MTS 和 CT 处理在第三时段中水稻产量分别比第一时段提高了5.21%、11.42%、15.92%、 16.10% 和 16.00%。由此看来,在 20 年里,稻麦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水稻的产量,而稻麦连续翻耕秸秆还田和稻麦连续少耕秸秆还田在提高水稻产量上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免耕与秸秆还田影响水稻产量,而翻耕和少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表120 年来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图520 年来不同处理下的水稻产量
2.3 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与水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
从图6可知,土壤表层(0~7 cm)的速效钾含量与土壤耕层中层(7~14 cm)速效钾含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耕层中层的速效钾含量与土壤耕层下层(14~21 cm)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表层的速效钾含量与水稻产量之间没有相关性,土壤耕层中层速效钾含量与水稻产量之间存在较弱的相关性,土壤耕层下层速效钾含量与水稻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土壤速效钾含量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土壤耕层下层速效钾含量对水稻产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图6不同土层土壤速效钾与水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
注:** 表示 P<0.01;* 表示 0.01≤P<0.05。图上数字是对应不同测定对象的观测值。土壤速效钾含量单位为 mg/kg,水稻产量单位为 kg/hm2。
3 讨论
近年来,关于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有较多的研究,但与耕作方式相结合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影响的长期定位研究不多。张冬霞等[19]和 Bai 等[20]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耕层的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中多种养分含量,增加作物对钾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刘世平等[21]也发现,通过短期的秸秆还田后,土壤速效钾含量比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孟婷婷等[22]研究表明,免耕主要增加土壤表层的速效钾含量,而翻耕主要影响土壤深层的速效钾含量,这与本试验一致。本试验发现,免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耕层中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常规耕作方式相比略有提高,耕层下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也略高于常规耕作,但差异不大,而土壤耕层中层和下层速效钾含量的提高是在翻耕或少耕与秸秆还田条件下形成的。有研究表明,长期免耕可改善土壤孔隙性,土壤养分在土壤表层富集[23]。在本试验的 3 个时段中,免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时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随时间推移呈现下降的趋势,但还是高于常规耕作的速效钾含量。这可能是由于作物产量的增加,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连续免耕作物根系表层延展导致免耕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降低。翻耕和少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条件下,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比翻耕秸秆不还田提高更为明显。这可能是由于翻耕少耕对土壤疏松有积极作用,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提高了土壤的养分[24]。陈冬林等[25]研究也表明了翻耕与 2/3 秸秆还田量相结合时土壤微生物活度高,促进了秸秆分解,增加了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
前人研究报道[26-27],通过秸秆还田增加作物产量的机制可能存在长期效应,短期内还田会降低作物根系活力,影响产量。随着秸秆还田时间的延长,秸秆腐解后释放出大量土壤养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因此,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在前期可能会抑制,而在后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28-29]。也有研究表明,免耕处理土壤易板结,连续免耕土壤质量相对下降,水稻生长受到抑制,从而产量低于常规耕作[30]。在本研究中发现,除连续免耕处理的水稻产量较第一时段下降,其余处理水稻产量均有所提高。秸秆还田可以增加水稻产量,但由于连续免耕使土壤变得紧实,影响水稻根系生长,从而导致连续免耕的水稻减产。而翻耕能够改善土壤的紧实性,提高整地和移栽质量,使水稻更好地生长。本试验发现,土壤耕层中层尤其是土壤耕层下层速效钾含量与水稻产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和其他养分的含量,进而增加了酶活性,最终增加了作物产量[31-32]。耕整地方式与秸秆全量还田结合对水稻有一定的增产效应[33]。不同的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有多年的累积效应,其影响程度可能会受到土壤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20 年连续翻耕不还田处理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较低,翻耕和少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分别比秸秆不还田提高了 16.55% 和 15.23%,免耕和轮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免耕对土壤表层速效钾积累的影响较大,少耕促进土壤耕层中层速效钾的积累,翻耕则是对土壤耕层下层速效钾含量影响更大,免耕、翻耕、少耕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分别比翻耕秸秆不还田处理提高了 9.28%、16.55%、15.23%。从产量上来看,相比于翻耕秸秆不还田,长期免耕秸秆还田和稻季免耕麦季翻耕秸秆还田不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稻季翻耕麦季免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和少耕秸秆还田能增加水稻产量,其中,免耕秸秆还田水稻产量比翻耕秸秆不还田降低了 5.58%,翻耕秸秆还田和少耕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分别比翻耕秸秆不还田提高了 4.48% 和 5.07%,两种轮耕条件下的水稻产量与翻耕秸秆不还田处理差异不大。因此,从节本增效考虑,少耕与适量的秸秆还田相结合能够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水稻产量,也是最适合本地区的耕作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