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3期文章目次
-
2004(3). DOI: 10.11838/sfsc.20040317
摘要:
-
2004(3):3-6. DOI: 10.11838/sfsc.20040301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外渗灌系统普遍存在渗孔易于堵塞、毛管间距大时灌水极不均匀、在地面坡度较大的田块不宜采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制出新型的亚表层节水防堵系统。采用特殊工艺研制的过滤器和渗头具有良好的防堵性能、渗水均匀性能和显著的节水效果。该系统具有对水源压力要求低、水分利用率提高和操作简便易行等优点。
-
2004(3):7-10. DOI: 10.11838/sfsc.20040302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秸秆还土方式对旱地土壤培肥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翻压与覆盖均有明显培肥土壤,提高玉米产量的作用,但两种还土方式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
2004(3):10-12. DOI: 10.11838/sfsc.20040303
摘要:以黄土旱塬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不同轮作与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在轮作系统引入豆科作物后,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且豆科作物茬口的氧化稳定性低于小麦茬口,利于养分的释放和肥力的持续供给。培肥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表现在:长期不施肥或单施化肥氧化稳定性升高,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老化。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能明显提高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降低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苜蓿连作土壤剖面Kos的变化显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氧化稳定性也逐渐增加。
-
2004(3):13-16. DOI: 10.11838/sfsc.20040304
摘要:通过在南安市丘陵旱地三种不同类型土壤上布置"3417"设计的平衡施肥田间肥料试验,验证NPK肥的施用效果,建立甘薯产量和施肥利润与N、P、K施用量的数学模型,得出在该条件下的甘薯适宜施肥量和比例。结果表明,甘薯施用NPK肥料均获得一定幅度的增产增值效果。获得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154 3~173 6kg/hm2N,44 4~75 3kg/hm2P2O5,193 1~245 3kg/hm2K2O,N P2O5 K2O=1 0 26~0 43 1 24~1 41;最佳经济施肥量为140 0~162 0kg/hm2N,40 8~67 0kg/hm2P2O5,199 8~227 3kg/hm2K2O,N P2O5 K2O=1 0 25~0 41 1 23~1 64。低产田土壤适当增施N肥,P、K比例可以低些,中高产田土壤P、K比例要高些。
-
2004(3):17-19. DOI: 10.11838/sfsc.20040305
摘要:通过平衡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地条件下,马铃薯最佳经济施肥量为N141 15kg/hm2,P2O5104 55kg/hm2,K2O198 90kg/hm2,施用比例1 0 74 1 41,最佳产量31845 30kg/hm2,施肥利润3306 90元/hm2,投产比1 3 63。采用平衡施肥能增加马铃薯产量,降低薯块硝酸盐和还原糖含量,并能增加淀粉含量,从而提高马铃薯产品品质,增加效益。马铃薯硝酸盐含量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施用磷钾肥能明显降低硝酸盐含量。我区马铃薯生产重金属污染均未超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
-
2004(3):20-22. DOI: 10.11838/sfsc.20040306
摘要:通过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砂姜黑土冬小麦尿素合理施用时期和氮素利用率表明:尿素不同施用时期对冬小麦产量影响不显著。产量高低与每桶总粒数成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0 98 。土壤—小麦系统中化肥氮约有1/2被植株吸收,以底耙处理的氮素利用率最高。剩余1/2的化肥氮属于土壤残留和损失,底追喷处理损失最少,残留最多;全底和底耙处理残留最少,损失最多。植株吸收的化肥氮中籽粒约占72 0%,茎叶、根系、麦糠合计占28 0%。76 5%~94 2%的残留氮集中在1~20cm土层中。综合分析冬小麦以底追喷处理施肥效果最好。
-
2004(3):23-25. DOI: 10.11838/sfsc.20040307
摘要:选有代表性的三个春小麦品种,采用砂培和田间实验方法研究不同品种春小麦对钾素营养的反应,根据不同品种小麦在相同和不同供钾水平下植株生物学特性和需钾情况,明确不同品种小麦对钾素营养反应类型.研究发现,优质强筋小麦龙麦26为钾肥敏感型品种,新克旱9为耐低钾品种.
-
2004(3):26-27. DOI: 10.11838/sfsc.20040308
摘要:探讨了缺铁胁迫与外源VC对小白菜生理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铁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叶绿素含量及NR、POD活性,导致蛋白质、糖及VC的含量减少,而硝酸盐的积累量显著增加,使蔬菜的营养及卫生品质下降;外源VC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缺铁胁迫对蔬菜的一系列不良影响。
-
2004(3):28-30. DOI: 10.11838/sfsc.20040309
摘要:玉米秸秆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料,它能通过表观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过程)降低Cr(VI)污染。本试验采用间歇振荡法,初步研究了玉米秸秆对Cr(VI)的表观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并用吸附方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对Cr(VI)的表观吸附动力学以一级动力学方程为最优方程;表观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Langmuir和Temkin方程描述,而以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土壤或水体中的Cr(VI)含量越高,玉米秸秆的修复效果越差。
-
2004(3):31-33. DOI: 10.11838/sfsc.20040310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缺钾是蕹菜生长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之一。单施有机肥无法满足蕹菜高产栽培的养分供给;在NP基础上施钾肥增产155 13%;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比单施化肥处理的增产8 57%,比单施有机肥处理的增产110 65%;蕹菜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率显著提高。
-
2004(3):34-36. DOI: 10.11838/sfsc.20040311
摘要:结合《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内蒙古东部区四盟市的七个示范区旗市开展了该项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调查了1978~2001年的降水和粮食产量资料,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建立了大豆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模型。
-
2004(3):37-40. DOI: 10.11838/sfsc.20040312
摘要: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松嫩平原西部风砂土区大豆籽粒产量与氮肥、磷肥、钾肥、锌肥、钼肥五因素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产量形成的肥料反应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总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寻求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得出风沙土区大豆高产栽培措施为:N:101 9~113 8kg/hm2、P2O5:112 0~119 8kg/hm2、K2O:108 6~112 9kg/hm2、Zn:73 9~86 1g/hm2、Mo:102 0~114 4g/hm2。
-
2004(3):41-42. DOI: 10.11838/sfsc.20040313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对红丰11等四个大豆品种吸收利用氮、磷、钾养分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不同,养分利用率也不同,导致产量的差异。以红丰11养分吸收量最多,表现产量最高。
-
2004(3):43-45. DOI: 10.11838/sfsc.20040314
摘要:在盆栽试验中设置五种磷肥水平,接种两种AM真菌(Glomusmosseae,Glomussp)研究了对烤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M真菌与烤烟能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显著影响了烤烟烟叶品质,增加了烟叶总糖、烟碱、钾和磷含量,提高了施木克值,却降低了烟叶铁、锌含量,以及氮碱比、糖碱比;不同菌根菌处理间作用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施磷量对整株烟叶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AM真菌、宿主、土壤特性三者之间有最佳组合关系。接种处理与施磷量P2O50 056g/kg组合基本使烟叶各项化学成分含量达到较理想值,而不接种处理与施磷量P2O50 112g/kg组合可达到近似值。接种AM真菌可在低磷水平获得较佳烟叶品质。
-
2004(3):46-49. DOI: 10.11838/sfsc.20040315
摘要:作物品质除了受品种、生态因素影响外,也受栽培技术的影响。在栽培技术中,施肥方式对不同作物、不同品质成分的作用不同。文章综述了近几年对施肥方式与小麦、水稻、烟、玉米、大麦品质关系的研究状况,供研究、推广时参考。
-
2004(3):50-51. DOI: 10.11838/sfsc.20040316
摘要:海南园地(包括水果园地和热作园地)面积60万hm2,为探索提高园地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1998年3月—2002年5月在海南槟榔园地内引种格拉姆柱花草进行田间示范效益研究。1 材料与方法示范区在海南省文昌市迈号镇迈众村委会省土肥站槟榔园基地(槟榔已种植2年)。此基地位于低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