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4期文章目次
-
2004(4). DOI: 10.11838/sfsc.20040420
摘要:氯的元素符号是Cl。1954年T·C·Broyer发现氯是必需元素。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氯营养的研究还很不够,因为氯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容易被植物吸收,所以大田中很少出现缺氯现象,有人认为,植物需氯几乎与需硫一样多。其实一般植物含氯100~1000mg/kg即可满足正常生长需要,在微
-
2004(4). DOI: 10.11838/sfsc.20040419
摘要:~~作物缺氯元素失衡症状(二)
-
2004(4). DOI: 10.11838/sfsc.20040418
摘要:~~作物缺氯元素失衡症状(一)
-
2004(4):3-6. DOI: 10.11838/sfsc.20040401
摘要:本文对核苷酸在农业上的开发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农用核苷酸的生产工艺、作用机理及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功效。在对粮食作物、果蔬、茶叶等多种农作物及经济作物上进行试验的结果表明,核苷酸可以较明显地改善作物的品质、提高产量及抗病能力,具有很好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前景。
-
2004(4):7-9. DOI: 10.11838/sfsc.20040402
摘要:本文研究了山东省陵县土壤养分定位监测试区土壤速效磷、钾养分随时间的变异。结果表明,1992~2002年10年间,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增加0 33mg L-1 a-1;而土壤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降低1 52mg L-1 a-1。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养分时间变异趋势与土壤磷养分平衡处于盈余状态和钾养分平衡处于亏缺状况有关,土壤 作物系统内磷素(P)盈余平均为38 6kg hm-2 a-1,其实际平衡盈余率大大超过合理的范围,磷肥用量明显偏高,未得到合理高效利用;而钾素(K)亏缺平均为95 7kg hm-2 a-1,其实际平衡亏缺率略低于允许平衡亏缺率,若试区土壤钾素长期处于亏缺状态,会明显降低土壤供钾能力。
-
2004(4):10-13. DOI: 10.11838/sfsc.20040403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广西红壤果园土壤肥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并利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对果园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广西红壤果园土壤肥力发生退化,其中桂西退化最严重。主要表现在果园土壤普遍酸化,呈酸性和强酸性果园占调查果园的81%;土壤有机质普遍下降,降幅最大是桂西,下降了51 46%。防止果园土壤退化,成为广西水果生产的当务之急。
-
2004(4):14-16. DOI: 10.11838/sfsc.20040404
摘要:试验研究了不同供钾水平对甘薯产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供钾水平可以提高产量,降低光合势,增加净同化率,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钾的充足供应,可以促进光合产物向地下运输,提高干物质在块根中的分配率,并提高块根中淀粉含量,降低茎中淀粉含量,有利于物质的运转;充足的钾肥,可降低后期功能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效地防止了地上部旺长,促进生长中心向块根转移。
-
2004(4):17-19. DOI: 10.11838/sfsc.20040405
摘要:连续2年田间试验及大面积示范的结果表明,在花椰菜高产优质栽培中,配施钾肥能有效地增加花椰菜生物学产量,提高净菜率而获显著增产,较习惯的氮磷配施法增产13 3%;施用商品有机肥4500kg/hm2、纯N334 5kg/hm2、P2O5108kg/hm2条件下,K2O最适配用量为180kg/hm2;在等养分条件下,施用蔬菜专用肥的增产率可达19 4%;同时,配施钾肥可以提高花椰菜的品质和商品率,增加经济效益。
-
2004(4):20-21. DOI: 10.11838/sfsc.20040406
摘要:通过对山东省蔬菜面积较大的潍坊和青岛市的蔬菜进行了取样分析及有关的试验,结果表明:依据国家标准(GB18406 1—2001)在所测的所有样品中,蔬菜硝酸盐含量均没有超标。而依据FAO/WHO(1973年)规定,瓜果类和根茎类蔬菜硝酸盐含量均不超标,而叶菜类有近30%超标,超标蔬菜达到了生食盐渍不宜,熟食允许的程度;同一种类蔬菜露天栽培比保护地栽培的硝酸盐积累量少;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能减少蔬菜硝酸盐积累。本文提出了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的施肥措施。
-
2004(4):22-24. DOI: 10.11838/sfsc.20040407
摘要:以茄果类蔬菜为供试材料,探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能显著提高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黄瓜、辣椒、西红柿三种蔬菜产量分别较不施化肥对照提高16 44%、17 23%和21 54%,硝酸盐含量分别下降111mg/kg、213mg/kg和223mg/kg。
-
2004(4):25-27. DOI: 10.11838/sfsc.20040408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尿素形态对水稻生长及发育的影响,并应用二次饱和D 最优设计研究了水稻的氮磷肥合理施用量。结果表明,氮肥是水稻产量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施尿素使水稻的株高、穗长、穗粒数、穴穗数等各项生育指标都有显著增长;大颗粒尿素对上述各项生育指标的影响又优于普通尿素,并最终在产量上比普通尿素增产显著。但高施氮肥使成穗率和千粒重降低,产量受影响。应适量施氮肥,并配合施磷肥。宁夏灌区水稻的最大利润施N肥量为168kg/hm2,施P2O5量为47 55kg/hm2。
-
2004(4):28-30. DOI: 10.11838/sfsc.20040409
摘要:采用猪粪为原料,进行了不同工艺和不同填充料的堆肥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工艺能有效去除臭味并明显缩短发酵时间;新鲜猪粪中加入锯末、干粪及菇渣作为填充料,调节初始物料含水率至65%左右,并接入合适的微生物菌剂有利于猪粪发酵腐熟;干粪和菇渣作为填充料具有相似的效果,干粪容易获得,并且处理氮的转化率更高。
-
2004(4):31-33. DOI: 10.11838/sfsc.20040410
摘要:选用塘泥、菇泥、椰糠3种基质进行6种不同的配比作为台湾青枣的栽培基质,对台湾青枣进行盆栽研究,并以塘泥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配方的栽培基质对台湾青枣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处理C(塘泥:菇泥=3:2)的新叶片数和花序数与对照A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开花数达到极显著水平,是台湾青枣盆栽栽培基质的理想配方。
-
2004(4):34-36. DOI: 10.11838/sfsc.20040411
摘要:烟草PGPR(PlantGrowth PromotingRhizobacteria)菌株RB 89、RB 42对烟草根部收集液有较强的趋化性。在稀释浓度为10-5时,RB 89、RB 42的趋化值依次为1 79、1 83。RB 42和RB 89对氨基酸趋化性差异显著,对酪氨酸、脯氨酸、甘氨酸、笨丙氨酸表现出较强的趋化性,对组氨酸、苏氨酸没有表现出趋化性;RB 42和RB 89菌株对有机酸的趋化性没有明显区别,只是RB 42对乳酸的趋化性表现得比对其它有机酸的强些;菌株对糖类物质的趋化性最弱。菌株RB 89、RB 42在烟株根表的定殖受灭菌、趋化剂影响较大,土壤灭菌、趋化剂处理可增加菌株在根表的定殖量。
-
2004(4):37-39. DOI: 10.11838/sfsc.20040412
摘要:施用微生物菌剂或化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均能显著提高番茄的净光合强度、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以化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的处理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净光合强度提高19 1%~36 3%,总产量和前期产量分别提高34 4%和42 4%,纯收入增加668 7元/hm2,这说明,适当降低化肥用量并配合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以在肥料投入略有增加的情况下显著提高番茄的产量、增加效益。同时,施用微生物菌剂还可显著提高番茄可溶性固形物、茄红素和Vc含量,改善产品风味,提高农产品品质。
-
2004(4):40-43. DOI: 10.11838/sfsc.20040413
摘要:采用室外人工翻堆好氧堆肥方法,进行了70d的鸡粪、鸡粪添加1%稻草和鸡粪添加3%稻草堆肥试验,采用平板记数法和最大可能记数法(MPN),研究了堆肥过程中氨化细菌、固氮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数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氨化作用在堆肥初期显著,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随堆肥时间的推移有上升的趋势;堆肥中存在固氮菌,但数量变化不大。堆肥中氮转化微生物变化特征与堆肥中铵态氮、硝态氮变化规律相一致。
-
2004(4):44-46. DOI: 10.11838/sfsc.20040414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物有机肥的特点及发展前景,描述了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几种生产工艺,并对各生产工艺进行比较。
-
2004(4):47-48. DOI: 10.11838/sfsc.20040415
摘要:应用{3,2}单形格子饱和设计,在施氮总量为N225kg/hm2条件下,设置萝卜氮肥分期施用田间试验,拟建萝卜氮肥分期施用比例的数学模型。通过频率分析寻优,获得较佳施氮分配比例为Z1=0 4567,Z2=0 2642,Z3=0 2792,即基肥重,前、后期追肥平稳的结构,其对应的施肥量为Z1'=102 8kg/hm2,Z2'=59 4kg/hm2,Z3'=62 8kg/hm2,期望较高商品产量y =122 657t/hm2。不同氮肥施用期对萝卜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还原糖和可滴定酸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则较大。
-
2004(4):49-50. DOI: 10.11838/sfsc.20040416
摘要:小麦纹枯病又称小麦尖眼点病,其发病程度除受品种抗性、气候条件及土壤菌源基数等因素的制约外,麦田的栽培环境也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1]。对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的纹枯病病情指数的调查分析,发现不同施肥方式对纹枯病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为通过合理的施肥来控制病害
-
2004(4):51-51. DOI: 10.11838/sfsc.2004041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