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4期文章目次
-
2005(4). DOI: 10.11838/sfsc.20050415
摘要:大气与养分和水分同为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大气由78%的氮气、21%的氧气、0·03%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体组成。植物体组分都是首先经光合作用由水和二氧化碳合成而生成初始有机物,再进一步转化为各种结构物质和功能物质,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等一切生命物质,所
-
2005(4):3-5. DOI: 10.11838/sfsc.20050401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磷肥施用水平对桑树生长和桑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肥适合用量配比能明显促进桑树生长,桑树每株枝条数、枝条长和枝条基部径围及桑叶百叶重均明显随氮肥和磷肥用量提高而增加。结果显示在氮肥用量为450kg/hm2时,N∶P2O5施用比例为3∶1时桑叶产量最高,在各种氮磷肥用量组合中,N450P150处理的桑叶产量比其他处理平均高5139kg/hm2,增产率达22.4%。试验结果表明,氮、磷肥对桑叶增产效果有互促作用,即高量氮肥施用需要有足够的磷肥施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效果,反之亦然。
-
2005(4):6-10. DOI: 10.11838/sfsc.20050402
摘要:应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氮肥、磷肥、钾肥用量不同配比对甘蔗产量和产糖量的效应,通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多项式回归模型,寻求出甘蔗蔗茎产量及其产糖量的氮肥、磷肥、钾肥最佳组合范围及其最佳配比用量方案。在供试条件下,对于甘蔗产量的氮、磷、钾肥料用量最佳组合范围方案为:N=268.6~312.2kg/hm2,P2O5=130.7~141.3kg/hm2,K2O=322.4~344.8kg/hm2,N∶P2O5∶K2O=1∶0.45~0.49∶1.10~1.20,最高产量预测值为112.7t/hm2;对于产糖量的最佳组合范围方案为:N=257.9~290.8kg/hm2,P2O5=139.0~158.0kg/hm2,K2O=325.3~350.6kg/hm2,N∶P2O5∶K2O=1∶0.54∶1.20~1.26,最高产糖量预测值为16.3t/hm2。对于产量的经济最佳施肥量方案为:N=311.7kg/hm2,P2O5=140.8kg/hm2,K2O=344.4kg/hm2,N∶P2O5∶K2O=1∶0.45∶1.10;对于产糖量的经济最佳施肥量方案为:N=290.6kg/hm2,P2O5=157.8kg/hm2,K2O=350.4kg/hm2,N∶P2O5∶K2O=1∶0.54∶1.21。
-
2005(4):11-13. DOI: 10.11838/sfsc.20050403
摘要:施氮是提高叶菜类蔬菜产量的有效措施,然而过量施氮也会对蔬菜产量和品质产生不良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供氮水平对露地油白菜产量、硝酸盐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180~240kg/hm2对油白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施N120~180kg/hm2时,能改善其营养品质和卫生品质。氮肥施用量与油白菜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与硝酸盐含量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关系,基于产量和品质的适宜施N量为180kg/hm2。
-
2005(4):14-18. DOI: 10.11838/sfsc.20050404
摘要:试验表明,在淮北地区,水、氮配合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效益,结果表现为灌溉比不灌溉增产10.9%,效益提高11.7%;施氮比不施氮增产77%~90%,效益提高82.8%~84.1%。同时,水、肥利用效率也明显提高,结果表现为水分利用率施氮比不施氮处理提高70%左右,灌溉比不灌溉处理提高5.8%;氮素当季相对利用率灌溉比不灌溉处理提高7.9%。通过数学模拟,给出灌溉与不灌溉两种水分条件下的氮肥效应方程。
-
2005(4):19-21. DOI: 10.11838/sfsc.20050405
摘要:通过在田间烤烟团棵期喷施不同浓度的硼砂,研究了硼肥对烤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浏阳地区,通过喷施900~1500g/hm2纯度为95%的硼砂,对烤烟打顶后的叶宽、叶长、叶面积以及产量没有明显影响,但显著地提高了烤烟产值、上等烟比例、均价,增加烤烟产值1189.5~4095.0元/hm2,提高上等烟12.8~15.5个百分点,降低下等烟10.8~16.3个百分点,提高均价0.98~1.49元/kg。但过高的硼肥喷施,反而不利于经济性状的改善,最佳的硼肥喷施用量为喷施硼砂1200g/hm2。
-
2005(4):22-24. DOI: 10.11838/sfsc.20050406
摘要:以春大豆为试验材料,研究利用沸石、腐殖酸钠等为主要无机、有机原料配方所研制的肥料增效剂的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所研制的肥料增效剂能极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在施用尿素、磷酸二铵、过磷酸钙300kg/hm2商品量3种条件下,采用25%、50%与75%等量比例肥料增效剂与75%、50%和25%等量比例尿素、磷酸二铵、过磷酸钙结合各处理的大豆产量,以75%等量比例增效剂与25%等量比例各肥料结合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分别比纯施尿素、磷酸二铵、过磷酸钙增产20.3%、5.7%和1.2%,表现出良好的节肥与增加肥效功能。
-
2005(4):25-27. DOI: 10.11838/sfsc.20050407
摘要:试验使用裂区设计研究了14个稳定的春小麦品种(系)的5个品质性状(麦谷蛋白大聚合体、伯尔辛克值、沉降值、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对密度、施氮量的反应,发现施氮量是决定5个品质性状的主要环境因子,对施氮量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麦谷蛋白大聚合体、蛋白质、湿面筋含量、沉降值、伯尔辛克值。
-
2005(4):28-32. DOI: 10.11838/sfsc.20050408
摘要:对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黄泥土进行了12年的长期定位不同施肥试验,并保持化肥的施用水平与本地区常规施用量相当。对12年来的肥力变化与不同施肥小区的肥力差异的分析研究表明,长期单施化肥下土壤耕层中养分都有所下降,且表层土壤养分的下降量不及亚表层土壤,年际间生产力不稳定。化肥配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或猪粪),可长期保持土壤中的养分,稳定提高作物生产力;有机无机配合施肥下12年间全碳和全氮分别增加1.1g/kg和3.0g/kg,而全磷提高了0.3g/kg以上。同时也表明,表层土壤全氮的增加明显地促进了有机碳的固定。
-
2005(4):33-35. DOI: 10.11838/sfsc.20050409
摘要:2002年对浙江省部分茶园土壤钼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茶园土壤全钼含量较高,在0~20cm土层为12.81±10.76mg/kg,在20~40cm土层为11.26±9.06mg/kg,但有效钼含量低,缺钼茶园占到了50%以上,其中严重缺钼茶园在45%以上(且有效钼含量只占到全钼含量的3%~12%)。统计分析显示,土壤有效钼(x)与全钼(y)之间有着极显著线性正相关,y=4.5679x 5.8135(n=63,r=0.816**)。从上下土层看,表现出0~20cm土层钼含量要比20~40cm土层高。茶园土壤有效钼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相关。
-
2005(4):36-39. DOI: 10.11838/sfsc.20050410
摘要:试验研究了单施氮肥、氮磷、氮钾、氮磷钾、有机肥与氮磷钾、有机肥与减半氮磷钾、有机肥与生物有机肥、有机肥与酵素菌肥、有机肥与生物有机肥和酵素菌肥配施,对日光温室春茬迷你黄瓜不同采收期、追肥后不同间隔天数采收果实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品质以及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中期果实硝酸盐含量较高,采收初期和后期较低;一次追肥后果实硝酸盐含量先上升,在6~9d达最高值,之后下降;在每公顷最高施氮量600kg的条件下,不同施肥配合果实中的硝酸盐含量在53.1~145.9mg/kg之间,合理的氮肥用量并不会造成迷你黄瓜果实内硝酸盐含量的积累;迷你黄瓜品质以有机肥配合无机肥施用最好;降低有机无机配合处理中无机肥用量或完全施用有机肥不会生产出品质最优的产品,但产量以有机肥与酵素菌肥、生物有机肥配施和有机肥配施一定量的氮磷钾无机肥增产效果较好。
-
2005(4):40-43. DOI: 10.11838/sfsc.20050411
摘要:在棉花花铃期膜下滴施不同量尿素,结果表明,追氮处理后棉株根、叶片、叶柄和蕾铃的氮含量比不追氮处理要高,但增高多少与追氮量没有明显关系。棉花总吸氮量随着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花铃期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追氮处理对土壤全氮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比较大。土壤全氮和碱解氮与棉花各器官氮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随着施氮量增加,追施氮肥的利用率明显下降。
-
2005(4):44-47. DOI: 10.11838/sfsc.20050412
摘要:以“克新一号”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钾肥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可以促进马铃薯的营养生长,提高生物产量,促进地下块茎膨大,从而提高经济产量和商品率;但过量钾则表现为一定的负效应。适量钾可提高马铃薯淀粉含量,而Vc含量则呈下降趋势。
-
2005(4):48-49. DOI: 10.11838/sfsc.20050413
摘要:用不同耕作方法做了4年试验研究,对潮土水分及棉田产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选出了适宜的机耕方法。
-
2005(4):50-55. DOI: 10.11838/sfsc.20050414
摘要:当前所进行的耕地分等工作过程较为繁复,并且至今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无一个好的的指导操作规程。针对此情况,根据现有的结论性的资料,在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县级水平上建立起了一个在理论上更符合土地实际情况和更能反映农业生产实际的三级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也为县级耕地分等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能切实将其分类结果应用于耕地分等,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