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文章目次
-
2006(1). DOI: 10.11838/sfsc.20060120
摘要:大多数人认为治虫是农药的事,没有想过养分调节对治虫的作用。2005年9月底,河北省高碑店市辛庄镇高庄村农民的黄瓜大棚中发生了白粉虱,我们采用调整氮磷钾钙镁的比例和通风透光等多项平衡栽培措施,半个月后白粉虱已降低到经济阈值以下。防治害虫首先应该了解有哪些植物害虫
-
2006(1):9-13. DOI: 10.11838/sfsc.20060102
摘要: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55 hm2菜田耕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主要限制因子是N、P、K和Zn,不同土壤养分的变异情况各不相同。土壤养分速效含量一般呈斑块状分布;土壤NO3--N、P、K和Zn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空间相似性。土壤NO3--N、P、K含量分别与种菜历史及肥料用量(N、P2O5和K2O)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
2006(1):14-16. DOI: 10.11838/sfsc.20060103
摘要:以山东省桓台县高产农田为试验对象,分析在高产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氮肥施用量对农田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秸秆还田模式都是影响土壤CO2排放的重要因素,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全部还田的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高于其它中低氮处理,而小麦秸秆还田与不还田的各处理间差别不大。麦秸还田配施高氮处理的CO2排放通量普遍高于其它处理。
-
2006(1):17-20. DOI: 10.11838/sfsc.20060104
摘要:对棕壤在去除有机质前后表面电荷及NH4 的吸附解吸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去除有机质后,土壤胶体表面正电荷量增加,可变负电荷量减少,永久负电荷量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有机质带有大量的可变负电荷,掩蔽了一部分永久负电荷点位,同时中和了一部分土壤表面正电荷所致。(2)土壤对NH4 的吸附量和解吸量的变化与土壤表面电荷数量的变化呈现良好的一致性,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对NH4 的吸附量,并降低其对NH4 的吸附结合能。土壤去除有机质后,其对NH4 的最大吸附量下降,吸附结合能增加,解吸率降低。
-
2006(1):21-23. DOI: 10.11838/sfsc.20060105
摘要: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豫南黄棕壤区油菜施用氮、磷、钾肥进行定量研究。建立了油菜目标产量函数模型;通过模型解析选优,确定了每公顷油菜目标产量≥2250 kg;≥1875 kg;≥1500 kg及最高产量的施肥推荐措施。
-
郑元红 , 胡辉 , 潘国元 , 刘文贤 , 毛国军 , 陆家环
2006(1):24-27. DOI: 10.11838/sfsc.20060106
摘要:在满足氮、磷营养元素需求的前提下,脱毒马铃薯产量随着有机肥和化肥补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产量又下降。有机肥提供的钾和化肥提供的钾交互效应呈负效应,增施有机肥可减少化肥钾施用量。在中低海拔的芋苞间套作模式中有机肥与化肥提供的K2O比例为4.35∶5.65,当施K2O 225.3 kg/hm2可达到最高产量,当施K2O 203.2 kg/hm2可达到经济产量;在高海拔的净作模式中当施K2O 467.2 kg/hm2,有机肥与化肥提供的K2O比例为2.40∶7.60可达最高产量,当施K2O 427.8 kg/hm2,有机肥与化肥提供的K2O比例为2.50∶7.50可达经济产量。
-
2006(1):28-30. DOI: 10.11838/sfsc.20060107
摘要:通过两个苎麻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试验1在三年等量差异施肥试验中,第三年纤维产量出现高肥中产和中肥高产现象,即高肥区出现肥料“累积效应”,中肥区施肥量比较“适中”,而低肥区则处于“饥饿”状况,试验2在三年不等量差异施肥试验中,没有出现上述现象;又根据投入产出比分析,试验2比试验1肥料利用率更高;分析各处理碱解氮和速效钾,均同样证明存在肥料“累积效应”现象。
-
2006(1):31-33. DOI: 10.11838/sfsc.20060108
摘要:应用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对4种不同类型的叶面肥在杂交棉花上应用效果分析表明,腐殖酸叶面肥效果较好,含调节剂叶面肥效果较差,氨基酸叶面肥和微量元素叶面肥效果居中。
-
2006(1):34-37. DOI: 10.11838/sfsc.20060109
摘要:通过两年芋艿施肥田间试验,表明获得早熟芋艿高产、高效的施肥方案为N 448.5 kg/hm2,P2O552.5kg/hm2,K2O 180~270 kg/hm2,N-P2O5-K2O比例为1∶0.12∶0.40~0.60,并推荐有机无机复合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效益。早熟芋艿生育期短,施用充足的氮肥才能保证芋艿在较短的生育期内获得较高的产量,芋艿还是一种喜钾作物,施用钾肥能明显促进芋艿高产;在土壤有效磷含量不足的情况下,施用磷肥能促进芋艿正常生长。
-
2006(1):38-43. DOI: 10.11838/sfsc.20060110
摘要:黄河三角洲是我国的重点经济开发区,分布着大量的盐碱荒地。根据黄河三角洲土地开发利用现状,总结提出了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适合黄河三角洲当地特点的四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系统分析了四种模式的应用效益和实施技术规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模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适用条件和区域布局,该研究对于黄河三角洲的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
2006(1):44-47. DOI: 10.11838/sfsc.20060111
摘要:通过对消化体系的选择及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试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肥料中砷、汞的方法。方法线性范围宽(As 0~100μg/L;Hg 0~10μg/L),检出限低(As 0.05μg/L和Hg 0.007μg/L)。无机肥料中As回收率为98.8%~100.4%,Hg回收率为98.9%~102.2%;有机肥料中As回收率为94.4%~105.6%,Hg回收率为97.6%~103.8%。
-
2006(1):48-49. DOI: 10.11838/sfsc.20060112
摘要:详细介绍了硝酸根电极测定蔬菜硝酸盐氮的方法。从回收率试验、对比试验和精密度试验结果评价,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用于蔬菜硝酸盐的快速测定。
-
2006(1):50-51. DOI: 10.11838/sfsc.20060113
摘要:研究了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的硝态氮,结果与酚二磺酸法相符,样品标准加入回收率为90%~109%,RSD为2.22%~3.45%。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测定范围宽、能有效消除亚硝酸盐、氯离子、有机物的干扰等优点。
-
2006(1):52-56. DOI: 10.11838/sfsc.20060114
摘要:由真菌与植物根系共生形成的AM菌根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其生长发育受温度、土壤湿度等条件的影响;AM菌根可以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已经在许多植物上得到证实,此外,此类菌根对提高植物的耐盐性、抗旱性及抗重金属毒性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
-
2006(1):57-59. DOI: 10.11838/sfsc.20060115
摘要:对亲水性聚合物型肥料进行了总结,对亲水性聚合物进行了分类,并阐述了亲水性聚合物型肥料的种类、亲水性聚合物型肥料的养分释放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指出了该类型肥料存在的问题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
2006(1):60-61. DOI: 10.11838/sfsc.20060116
摘要:
-
2006(1):64-65. DOI: 10.11838/sfsc.2006011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