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文章目次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01
摘要:总结了我国缓/控释肥料的几大类型,对主要类型缓/控释肥料工艺设备的优缺点予以评述,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提出了发展方向。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02
摘要:保水缓/控释肥料是具有吸水、保水及释水的新型缓/控释肥料,其对改善水肥效率具有良好的前景。保水缓/控释肥料的开发应用技术关键是研究开发可作为肥料载体材料的低成本新型保水剂材料。保水剂在性能上应具备吸水倍率高,吸水速率适宜,耐盐性好的优点;保水剂对肥料的吸附容量及其与肥料的化学结合性也是保水剂实际应用应考察的重要性能。不同类型的保水剂对肥料显示不同的吸附及化学结合特征,保水剂与肥料复合可以是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的作用机制。保水剂可以通过物理包埋,物理、化学吸附、氢键、离子键及共价键结合、复合肥料养分。今后应加强新型廉价高效保水剂材料及其与肥料复合机制的研究。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03
摘要:根据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方法的发展,总结分析了作物氮素营养诊断中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将无损快速诊断技术与传统诊断技术结合将是今后氮素营养诊断的发展趋势。在测土配方施肥中应加强推广植株氮素诊断的方法和技术,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的准确性,建立各种不同作物氮素营养诊断的综合指标体系。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04
摘要:以"富士"苹果树为试材,对树体生物量及不同器官氮含量和氮累积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月26日至4月30日,树体和树冠的生物量变化较小,4月30日以后迅速增加;3月26日至7月30日,根系生物量几乎没有变化,7月30日以后快速增加。果树新生器官(果实、叶片和新梢)中氮含量均表现为物候期前期较高,中后期较低;成龄器官(枝、干、根系)中氮含量呈"V"字变化。3月26日到4月30日,器官建造时树体氮累积量逐渐增加;4月30日到7月30日,树体氮累积量稳定变化;7月30日至1月15日,树体氮累积量明显增加。年周期内不同时期各器官中氮累积量差异较大,树冠氮累积量始终高于根系。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05
摘要:通过5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玉米体内养分浓度、养分分配及对每形成单位籽粒产量的吸收养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籽粒和秸秆中P、K浓度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玉米收获产品中N、K含量在籽粒和秸秆中的分配比与产量均呈现较好的相关性。玉米生长愈好(单产愈高),每形成单位经济产量的磷、钾消耗量愈少,说明良好的作物生长条件有利于提高作物体内养分的转化效率。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07
摘要:在栗褐土上进行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结果表明,18年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钾含量无显著差异,而土壤速效钾含量和缓效钾含量则产生了极显著差异。就表层土壤而言,无外源钾补充的3个处理(NP、N、CK),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低,在78~90 mg.kg-1之间,已接近中等水平的下限,施低量有机肥的3个处理(M1、M1N、M1NP),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50~185 mg.kg-1,施高量有机肥的2个处理(M2NP、M2N),土壤速效钾含量达240mg.kg-1以上。不同处理对土壤缓效钾含量的影响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基本一致,施高量有机肥的处理>施低量有机肥的处理>没施有机肥的处理,但处理间土壤缓效钾的变化幅度明显低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同处理对20~40 cm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变化规律与耕层相似,但没有耕层明显。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08
摘要:利用盆栽试验,连续两年对33个小麦品种进行全生育期培养,研究两种供肥水平下不同品种小麦相对经济产量、相对钾素积累量和相对钾素利用效率相关性,结果发现,研究不同品种小麦的钾效率遗传机理时,相对钾素利用效率指标要优于相对经济产量、相对钾素积累量指标。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09
摘要:应用311-A最优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冬季施用氮、磷、钾对于工厂化育苗条件下茶苗生长的影响,建立了施肥与茶苗生长过程中株高变化的多项式回归模型,并且寻求出其最佳用量方案。当N=185.7 kg/hm2,P2O5=239.8 kg/hm2,K2O=0.0 kg/hm2,株高的最大增加量预计为8.3 cm。
-
王鹏 , 曾玲玲 , 王发鹏 , 张兴梅 , 毕海 , 李志宏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12
摘要: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技术,于有机质含量为25.7 g.kg-1的黄壤上,研究了烤烟在移栽后5、7、9周小麦秸秆还田对烤烟氮积累、肥料氮积累、肥料氮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当地常规施肥条件下,烤烟于移栽后13周肥料氮积累达到高峰,氮供应拖后,随烤烟生育期的增加,烟株来自肥料氮比例逐渐减低,烤烟生育前期主要吸收肥料氮,后期以吸收土壤氮为主。秸秆于烤烟移栽后5~9周期间还田后,烟株氮积累、肥料氮积累量和来自肥料氮比例及氮利用率均表现降低,并随秸秆还田时间的推迟,对肥料氮的影响逐渐减少。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13
摘要:采用室内土柱淋洗实验,研究纳米微粒对土壤中的N素在土壤中运移的影响。其结果表明,纳米微粒以胶体的形式进入土壤后,无论任何容重土壤条件下,加入纳米微粒后对土壤中的氮起到了保持和减少淋失的作用,因此,加入纳米微粒能够增加土壤的保肥作用,从而提高N肥的利用率。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14
摘要:研究了茶多酚对土壤硝化作用和土壤中氨氧化菌与亚硝酸氧化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能抑制硝化作用,抑制率在8 d内达到31.2%~92.6%。它同时也能抑制氨氧化菌和亚硝酸氧化菌的生长,当加入0.05g茶多酚时,氨氧化菌的数量从650个/g(干土)减少至400个/g(干土),亚硝酸氧化菌的数量从920个/g(干土)减少至661个/g(干土)。当加入茶多酚越多,氨氧化菌和亚硝酸氧化菌的数量减少得越快。因此,茶多酚有可能抑制这两类微生物的生长,从而抑制硝化作用。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15
摘要:采用室内土壤培养实验,考察了3,5-二甲基吡唑(3,5-DM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3,4-DMPP)、双氰胺(DCD)、3,5-二甲基吡唑磷酸盐(3,5-DMPP)的硝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相同质量用量下,其硝化抑制作用由强到弱的顺序为3,4-DMPP>3,5-DMP>DCD>3,5-DMPP,其中3,5-DMPP的硝化抑制作用与其它抑制剂相比差异较大,可认为其硝化抑制作用较弱;因此吡唑类化合物的硝化抑制作用与其分子中含有的吡唑基团及基团数量的多少没有直接定量关系,而是与其化合物分子的物化性质有关。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16
摘要:固氮菌N2106、解磷菌P1616、解钾菌K0405是从小麦根际分离的分别具有高效固氮、溶磷、解钾功能的细菌,N2106-L、KL0405是发光酶基因LuxAB标记N2106及K0405所获得的标记菌株。将以上5种菌株分别单独培养并测定各菌悬液的细胞密度,然后将各菌株以相等的细菌数目进行混合液体培养。共设置4个不同的组合:N2106-L P1616、N2106-L K0405、KL0405 P1616以及N2106-L KL0405 P1616,研究这些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标记菌株的细胞密度均低于原始菌株1个数量级;两种菌株混合培养时,P1616促进了N2106-L和KL0405的生长,N2106-L和K0405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作用;3种菌株混合培养时P1616为混合培养液中的优势菌种。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17
摘要:对连云港市水稻主产区的土壤、灌溉水和稻米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水稻灌溉水所含重金属污染较轻,没有对稻米品质造成影响,完全符合无公害稻米生产要求。(2)土壤中砷、铅、镉的平均含量超过国家和江苏省背景值,砷、镉、铬、铅和汞的单项污染指数P<1,污染分担率排序为砷(42.56%)>镉(37.00%)>铬(7.78%)>铅(7.22%)>汞(5.54%),土壤主要以砷、镉污染为主;综合污染指数P综=0.59<0.7,属1级,为安全清洁水平,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重金属环境质量要求。(3)稻米中4种重金属污染排序为铅>汞>镉>砷,以铅和汞污染为主;除铅外,稻米中重金属富集效应不明显,徐稻3号累积铅的能力较强,稻米中镉的含量与土壤中pH值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18
摘要:为了提高测土配方施肥中土壤测试的工作效率和测试数据采集、处理的准确性,针对土壤养分测试技术的工作流程,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应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研制设计了土壤样品测试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入库和计算机自动对作物进行推荐施肥的分析控制系统。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测土配方施肥。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19
摘要:通过对肥料中氮形态的定性鉴定,选择适合的前处理方式,将其它形态的氮转化为铵态氮,用半自动定氮仪蒸馏测定总氮含量。通过与国家标准方法比对,表明该方法具有准确、快速、节省试剂、适合批量测定等特点,是肥料中氮含量测定的好方法。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20
摘要:通过对重庆市农资市场肥料连续3年的跟踪监测发现,肥料3年抽检平均合格率为69.3%,2006年为58.8%。过磷酸钙3年抽检平均合格率为63.1%,2006年抽检合格率为36.4%;氮磷钾三元复混肥料3年抽检平均合格率为77.5%,其中低浓度复混肥料3年抽检平均合格率为64.0%,中浓度复混肥料3年抽检平均合格率为80.0%,高浓度复混肥料3年抽检平均合格率为98.2%;微量元素叶面肥料、磷酸二氢钾等其他肥料抽检平均合格率为28.6%,2006年抽检合格率为23.1%。对此,提出了4项对策。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21
摘要:桉树(Eucalyptus)原产澳大利亚及其周围岛屿,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树属的树种,由于其具有速生、丰产、优质、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等特点,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栽植.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22
摘要:8植物激素调节(续八)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几类微量有机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它们在植物体内部分器官合成后转移到其它植物器官,能影响生长和分化。在个体发育中,不论是种子发芽、营养生长、繁殖器官形成以至整个成熟过程
-
2008(4). DOI: 10.11838/sfsc.2008042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