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2期文章目次
-
2013(2):1-4. DOI: 10.11838/sfsc.20130201
摘要:了解马铃薯的钾素营养特点是马铃薯养分管理的基础,综述了马铃薯钾素营养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尽管文献报道的马铃薯需钾量存在差异,但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是需钾量较大的作物,其对钾素的需求多于其他元素。而且与小麦等作物相比,马铃薯的钾素营养效率较低。已有的研究还证实土壤交换性钾含量与马铃薯产量的关系并不稳定,仅依靠土壤测试制定钾肥施用方案存在较大的误差,因而马铃薯钾素营养状况诊断并依此指导生育期钾肥施用就显得必要。业已发现叶柄钾浓度能很好的反映马铃薯植株的钾素营养状况,对土壤供钾高度敏感,与块茎产量存在很好的数量关系,因此,用于指导马铃薯施肥的叶柄的临界钾浓度被不同研究人员确立,但干重基础的叶柄钾浓度指标指导施肥实践的时效性较差,这意味着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有待建立。
-
2013(2):5-10. DOI: 10.11838/sfsc.20130202
摘要:选取不同连作年限的辣椒大棚土壤和相邻露地小麦-辣椒轮作土壤(对照),研究了大棚辣椒连作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连作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pH值显著低于对照;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随连作年限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高于对照,而真菌数量不断增加;连作土壤酶活性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呈显著相关性,真菌数量与土壤养分无显著相关性,放线菌数量、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性,与养分呈显著相关性。土壤全磷、全氮、pH值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较大,而全氮、pH值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大。
-
2013(2):11-16. DOI: 10.11838/sfsc.20130203
摘要:采用灭菌和非灭菌相结合的室内淹水培养方法,在施用有机肥后,测定土壤及水层磷含量动态变化特征,以探明有机肥对稻田土壤磷素潜在环境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处理土壤速效磷(Olsen-P)、水溶性磷(CaCl2-P)含量均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显著升高;水层总磷(TP)浓度与土壤Olsen-P(r=0957**)、CaCl2-P(r=087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稻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磷素有效性提高,磷素潜在环境风险增强,在6~18 d达到高峰,磷素流失潜能最大。低量施用有机肥(05%、1%)时,磷素环境风险增强主要由于有机酸对磷素的活化作用;高量施用有机肥(25%、5%)时,主要由于有机质对磷素的活化作用,两者作用比例分别为35%~50%、50%~65%。
-
2013(2):17-21. DOI: 10.11838/sfsc.20130204
摘要:以二年生盆栽南丰蜜橘为试材,研究施用有机肥、硫磺粉以及两者混合施肥对南丰蜜橘生长和石灰性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硫磺粉均能明显降低土壤pH值,与对照相比,施硫量为150 mg/kg时,单施硫磺粉处理的土壤pH值下降幅度最大为129。施用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硫含量。单施硫磺粉的土壤速效磷和有效硫含量明显升高,而有机质、全氮含量呈降低趋势。当施硫量不超过100 mg/kg时,有机肥和硫磺粉混合施肥的枝粗和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混合施肥中枝粗最大值增加了147倍,叶绿素含量最高增加了5481%。施用有机肥、硫磺粉后南丰蜜橘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而单施硫磺粉时叶片硝态氮含量下降。
-
2013(2):22-25. DOI: 10.11838/sfsc.20130205
摘要:采用城市二级污水对万寿菊(Tgetes erecta L.)、五彩石竹(Dinathus L.)、鸡冠花(Celosia argentea var.cristata )、高羊茅(Testucaarundinacea L.)、百日草(Zinnia elegans jacq)5种园林植物进行室内盆栽灌溉,以自来水灌溉为对照,研究城市二级污水灌溉园林植物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5种植物污灌处理和对照处理的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但速效钾含量呈增加趋势。二级污水灌溉对土壤全盐量的影响总体呈增加的趋势,但目前土壤全盐量的绝对值尚未达到轻度盐渍化(01%)的危害水平,最高值为0075%(高羊茅),说明短期灌溉不会引起土壤盐渍化,给园林植物带来养分胁迫。土壤pH值测定结果表明,污水灌溉土壤pH值呈增加趋势,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长期灌溉pH是否还会增加,对园林植物的生长是否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验证。
-
2013(2):26-31. DOI: 10.11838/sfsc.20130206
摘要:研究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灌水量和氮、磷、钾肥用量对番茄果实中Vc含量的影响。在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盆栽试验,建立番茄果实Vc含量与水肥因子的数学模型,并对各单一因素及两两因素的耦合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因子为中间水平时,番茄果实Vc含量随灌水量和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随施钾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不随氮肥用量的变化而变化。各水肥用量对番茄果实Vc含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灌水量(X1)>施磷量(X3)>施钾量(X4)>施氮量(X2)。交互效应表现为,灌水量和施磷量、施氮量和施钾量间的负交互作用对番茄果实Vc含量影响显著。中等灌水量配施中量磷肥,适量减少氮肥或钾肥,有利于番茄果实Vc含量的增加。相关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验证。
-
张喜峰,张立新,高梅,李云飞,翟优雅,韦成才,马英明,陈明山,黄金辉
2013(2):32-36. DOI: 10.11838/sfsc.20130207
摘要:以秦烟96为材料,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种植密度(D)为主区,氮素(N)为副区,分别设3个水平,研究氮用量、密度互作对烤烟圆顶期氮钾含量、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寻求适合烤烟生长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组合。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氮用量及其互作均对烤烟圆顶期氮、钾含量和光合作用及产量影响显著,氮、钾、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产量和氮含量在3个密度下均以高氮量处理最高,而钾含量、Pn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以中氮量处理最高。产量和钾含量在3个氮量下以中密度处理最高,而氮含量以低密度处理最高,Pn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以低、中密度处理最高。本试验条件下,秦烟96的最佳氮用量与密度组合为中密度高氮量(D2N3),适宜的氮肥用量和密度范围分别为8810~10319 kg/hm2、16 078~16 698株/hm2。
-
2013(2):37-41. DOI: 10.11838/sfsc.20130208
摘要:研究了河西灌区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施肥水平下豌豆/玉米间作体系在产量及水肥资源利用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施肥和栽培措施显著影响间作系统生产力,其中高产模式(T3)优势明显,较农户模式(T1)产量提高52%;高产高效模式(T4)通过减量调控施肥和全膜覆盖种植实现了较农户模式增产31%的目标,同时氮肥偏生产力提高3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垄作沟灌模式(T5)较农户模式产量提高了2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5%。综合考虑高产高效的双重目的,高产高效模式(T4)和垄作沟灌模式(T5)可以作为河西灌区高产高效的豌豆/玉米间作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
2013(2):42-45. DOI: 10.11838/sfsc.20130209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缓释有机复肥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污泥滤饼(沼渣)为主要有机原料生产的胶结型、胶结-包膜型和混合型(30%胶结型缓释肥+70%胶结-包膜型缓释肥)有机复肥较等氮等磷等钾养分用量的常规施肥(化肥+有机肥)分别增加夏玉米产量79%、149%和201%,分别提高氮素利用率85、180和253个百分点,分别提高氮素农学效率071、133和177倍。本试验条件下,混合型缓释有机复肥能保证养分释放动态与夏玉米需肥规律基本吻合,因而增产效果最好,并显著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
-
王志勇 , ,白由路,高进华 , 王磊 , 卢艳丽 , 杨俐苹
2013(2):46-50. DOI: 10.11838/sfsc.20130210
摘要:在华北平原的低产田上,研究了3年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小麦-玉米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NP处理,NPK和NPK+秸秆还田(St)处理对小麦和玉米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NPK+St处理增产最为明显,而且降低了年度间的产量变异系数。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速效形态钾含量。同季作物种植下,NPK+St处理的钾肥利用率、钾肥农学效率和钾肥偏生产力都高于NPK处理。NPK+St能提高0~20 cm耕层土壤速效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和全钾含量。因此,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不同形态钾素的稳定和增加,而NPK+St处理不仅能保证作物高产稳产,还能提高土壤各形态钾素含量。
-
2013(2):51-56. DOI: 10.11838/sfsc.20130211
摘要:为了探明文心兰的矿质营养特性,以文心兰(Oncidium Gower Ramsey ‘Gold 3’)为试材,通过2009~2011年定期对各生育阶段兰株进行跟踪取样调查,初步研究了植株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其对矿质元素吸收、分配特性。结果表明,兰株总干物质量为苗期242 g/株,初花期1504 g/株,盛花期5057 g/株,叶片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兰株对钾的需求量较大,各时期叶片K的分配率最高,N、Ca主要分配在叶片,P、Mg和S主要分配在叶片与假鳞茎。苗期N、P、K比例为:1∶041∶157,初花期N、P、K比例为:1∶027∶145,盛花期N、P、K比例为:1∶031∶162。生产一枝花平均需要干物质418 g,养分 N 8976、P 1091、K 7044、Ca 833、Mg 743、S 731 mg。
-
2013(2):57-61. DOI: 10.11838/sfsc.20130212
摘要:研究氮磷钾施肥对紫锥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通过液体培养试验,初步分析不同施肥条件下紫锥菊中咖啡酸、绿原酸、单咖啡酰酒石酸和菊苣酸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N肥对4种有效成分影响各不相同,P肥以不施为宜,高量K肥对紫锥菊植株中4种有效成分的积累都是有利的。不施P肥,450 mg/L的N肥,783 mg/L的K肥最有利于植株中主要有效成分菊苣酸的积累。
-
2013(2):62-65. DOI: 10.11838/sfsc.20130213
摘要:通过大蒜氮肥用量和丰缺指标多点田间试验研究,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不同氮肥用量与产量的效应函数,推荐大蒜氮肥用量3699 kg/hm2;以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养分的测定值及其相对产量拟合回归方程,再以相对产量的55%、75%、80%、90%划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同时结合大蒜的目标产量,进行磷、钾施肥量的推荐,分别为200、300 kg/hm2。
-
2013(2):66-71. DOI: 10.11838/sfsc.20130214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莲藕氮肥合理用量与运筹方式,结果表明:在理论产量处于29 000~32 000 kg/hm2范围且基本相等的条件下,采用线性+平台模型得到的莲藕临界施氮量(350~417 kg/hm2),低于用二次型模型得到的莲藕最佳经济施氮量(469~604 kg/hm2),根据湖北莲藕生产和施肥现状,以及藕田土壤氮素肥力水平,提出湖北莲藕氮肥(N)合理用量为300~375 kg/hm2。氮肥运筹可采用“40%基肥+20%立叶肥+40%坐藕肥”和“60%出叶肥+20%立叶肥+20%坐藕肥”2种分配方式,前者适用于在4月上、中旬莲藕移栽之前施基肥的藕田,后者适用于在莲藕抽出2~3片立叶后才施第一次肥的藕田。
-
孙克刚 , 和爱玲 , 李向东 , 金修宽 , 胡颖 , 刘晓虎,赵丽君
2013(2):72-74. DOI: 10.11838/sfsc.20130215
摘要:运用ASI法测定的潮土区小麦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与不施磷小麦相对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小麦相对产量<50%,50%~65%,65%~75%,75%~95%和>95%对应的土壤有效磷指标,可以得出潮土区土壤有效磷“极低”指标为<7 mg/L,“低”指标为7~12 mg/L,“中”指标为12~18 mg/L,“较高”指标为18~38 mg/L,“高”指标为>38 mg/L。据此建立的麦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磷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小于7 mg/L,推荐磷肥用量为135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在7~12 mg/L之间时,磷肥用量推荐为105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在12~18 mg/L之间时,磷肥用量推荐为9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在18~38 mg/L之间时,磷肥用量推荐为6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大于38 mg/L,建议不施或者少施磷肥。
-
黄庆海,徐小林,徐昌旭,余喜初,李大明,叶会财,陈明,王赛莲
2013(2):75-79. DOI: 10.11838/sfsc.20130216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硼、锌和钼肥对紫云英种子产量、根瘤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硼、锌和钼肥处理相比,施用硼、锌和钼肥处理的紫云英种子产量提高137%~389%,且差异均显著(P<005);主要因单株结荚数和每荚种子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提高,施用硼、锌和钼肥处理的单株结荚数和每荚种子粒数分别提高189%~443%和214%~333%,均达显著差异(P<005)。施用硼、锌和钼肥可以促进紫云英根瘤的形成,施用硼、锌和钼肥处理紫云英根瘤数增加21%~824%。施用钼肥处理紫云英的种子产量、经济性状和根瘤数量均高于未施钼肥处理。说明紫云英生长发育及种子产量形成对钼的敏感性高于其它微肥种类。
-
2013(2):80-84. DOI: 10.11838/sfsc.20130217
摘要:在田间高磷土壤条件下,研究不同锌肥施用量对玉米各个生育期植株氮磷钾吸收和积累以及对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氮磷钾的利用率、玉米增产和合理施锌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施用锌肥能提高玉米各生育期植株和籽粒N和K的含量,P的含量则呈降低的趋势。同一施锌量,玉米植株积累的NPK量随植株生长而增加,在同一生育期中,玉米植株积累的N和K量在施锌量10~50 kg/hm2范围内,呈增加的趋势,继续增加施锌量则呈降低的趋势,累积的P量在施锌量10~150 kg/hm2范围内呈降低的趋势,说明施锌量10~150 kg/hm2范围内,能够提高NK肥的利用率。不同施锌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是施锌量10~50 kg/hm2范围内,呈增加的趋势,继续增加施锌量则呈降低的趋势。
-
王孝娣 , ,刘凤之 , ,郑晓翠 , ,王宝亮 , ,何锦兴,王海波 ,
2013(2):85-88. DOI: 10.11838/sfsc.20130218
摘要:以设施栽培的4年生中油4号油桃和春雪毛桃为试材,对氨基酸硒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氨基酸硒液体肥显著增加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及比叶重,改善桃树的叶片质量;显著促进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的合成,提高净光合速率,施用氨基酸硒液体肥处理净光合速率是对照的122~150倍;显著增加产量,施用氨基酸硒液体肥处理比对照高2836~8145 t/hm2;显著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及糖酸比,改善果实品质;显著提高果实的Vc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果实硒含量,提高果实的营养与保健品质。与土施相比,叶面喷施效果更佳且经济。
-
2013(2):89-93. DOI: 10.11838/sfsc.20130219
摘要:通过在营养液中加入硒矿粉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硒矿粉用量对烟苗光合特性、成苗素质及硒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施用硒矿粉能促进烟苗生长,随着施用量的增加,烟苗的叶绿素、可溶性糖、根系活力和硒含量明显增加。低用量的硒矿粉提高了烟苗的净光合速率(Pn),可能增加了叶绿素含量和减少了气孔限制是重要原因;高用量的硒矿粉导致烟苗Pn下降,主要是由气孔因素决定的。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苗期硒矿粉用量为246 kg/hm2。
-
2013(2):94-99. DOI: 10.11838/sfsc.20130220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对Pb、Cd及呋喃丹复合污染的不同土壤样品施加光合细菌,研究其对不同蔬菜中污染物含量及富集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样品施加光合细菌液后,试验蔬菜中呋喃丹均未检出,南瓜、丝瓜、西葫芦中铅和镉均未检出;其它蔬菜中Pb的超标倍数降低近10倍,Cd的超标倍数降低近100倍;蔬菜中Pb的富集系数基本均降低10倍,Cd的富集系数基本均降低100倍,呋喃丹均未富集。污染土壤施加光合细菌种植的蔬菜,瓜类蔬菜(南瓜、丝瓜、西葫芦)中Pb、Cd达到蔬菜污染物限量标准(GB 14935-94和GB 15201-94);试验蔬菜中呋喃丹均达到蔬菜污染物限量标准(GB 2763-2005)。试验表明,光合细菌能明显降低蔬菜对土壤Pb、Cd及呋喃丹吸收能力,有效地保证瓜类蔬菜食品安全性。
-
2013(2):100-103. DOI: 10.11838/sfsc.20130221
摘要: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PGPR菌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促生菌肥比常规施肥,地下块茎部分钾素吸收率高出998%,氮素吸收率高出1961%,磷素吸收率高出201%。马铃薯产量比常规施肥提高124%,明显提高肥料利用率,证明在配施生物菌肥的条件下提高马铃薯产量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