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生物炭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3(5):1-5. DOI: 10.11838/sfsc.20130501

      摘要 (202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生物炭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最新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生物炭在土壤改良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改土、保水、保肥、减少面源污染以及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的研究进展,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提出展望。

    • 连作障碍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2013(5):6-13. DOI: 10.11838/sfsc.20130502

      摘要 (186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连作障碍是农业生产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病害,各种作物或轻或重都会发生,已成为世界性难题,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连作障碍进行分析。本文从土壤生物学环境的恶化、化感作用和土壤理化性状改变等角度阐述了连作障碍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 有机肥种类对土壤有效磷累积量的影响及其流失风险

      2013(5):14-18. DOI: 10.11838/sfsc.20130503

      摘要 (166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有机肥种类对土壤有效磷累积量的影响,采用鸡粪、猪粪、牛粪3种有机肥,于2008~2009年间在河北省廊坊进行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总磷量相同条件下施入不同种类有机肥,耕层土壤中水溶性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不同。施入牛粪、鸡粪、猪粪的土壤0~5 cm土层中土壤水溶性磷分别为15.64、12.06、9.95 mg/kg,有效磷含量分别为91.87、73.47、65.26 mg/kg;综合0~20 cm土层,施入牛粪、鸡粪、猪粪的土壤水溶性磷分别为6.42、4.84、4.41 mg/kg,有效磷含量分别为47.60、35.50、35.14 mg/kg。表现出有机肥中有效磷含量高则表层土壤中水溶性磷和有效磷含量也高。由于表层土壤的高量水溶性磷和易溶性磷在降雨条件下易于造成农田磷素流失,在确定环境友好的有机肥施用量时,不仅要考虑有机肥带入的总磷量,还要重视有机肥中有效磷含量对农田表层土壤水溶性磷和易溶性磷富集的影响。

    • 外源草酸影响下植酸酶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效果

      2013(5):19-23. DOI: 10.11838/sfsc.20130504

      摘要 (18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采用Hedley修正体系磷素分级的方法,阐述了外源草酸影响下,植酸酶对土壤中磷素的活化效果。结果表明:同时施入草酸与植酸酶处理可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单施草酸或植酸酶的处理。从磷素各组分看,同时施入草酸与植酸酶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水溶态磷(H2O-P)、活性无机磷(NaHCO3-Pi)、中等活性无机磷(NaOH-Pi)和中等活性有机磷(NaOH-Po)含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上升,在第40 d上升至最大值,与空白对照比较,分别高37.76%,21.14%,15.52%,24.44%;草酸+植酸酶处理的土壤,除NaHCO3-Pi外,其他活性高的磷含量均高于植酸酶处理;施入植酸酶各处理的土壤磷石灰型磷以及残留态磷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及草酸处理,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含量下降,到第40 d开始逐渐趋于平稳,此时,草酸+植酸酶处理磷石灰型磷以及残留态磷含量分别比培养前降低了28.71%与32.56%。得出结论,在外源草酸影响下,植酸酶可使土壤磷由活性低的组分转化为活性较高的组分,从而提高磷素的利用率。

    • 栽培年限对日光温室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组分的影响

      2013(5):24-28. DOI: 10.11838/sfsc.20130505

      摘要 (167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栽培年限日光温室土壤团聚体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变化,以辽宁省朝阳市日光温室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棚外旱田土壤为对照,研究了1、5、10、15及25年日光温室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内轻组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和重组有机碳(Heavy fraction organic carbon,HFOC)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旱田土壤相比,日光温室有利于土壤各组分有机碳的积累,且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与土壤LF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高达0.994 5,而土壤HFOC增长缓慢;不同粒径土壤SOC、LFOC和HFOC含量均随着耕作年限的延长而有所增加。对于同一耕作年限不同粒径团聚体土壤的LFOC和HFOC含量变化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均表现为250~2 000 μm、53~250 μm 、<53 μm,且日光温室各粒径土壤LFOC和HFOC含量平均高于旱田土壤2.3倍和1.5倍。250~2 000 μm对日光温室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库贡献最大,R值分别为0.993、0.991及0.967。

    • 改性尿素施用对氨挥发量及无机氮变化的影响

      2013(5):29-33. DOI: 10.11838/sfsc.20130506

      摘要 (147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土壤培养和玉米幼苗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改性尿素施用后的氨挥发量及其对土壤无机氮和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表施改性尿素比表施普通尿素的氨挥发量显著减少,从而降低氮素的损失;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含水量越大,氨挥发量越低。(2)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能够抑制土壤硝化作用,使NH+4-N能较长时间存在土壤中,从而减少NO-3-N的损失;在一定范围内,DCD施用浓度越大,抑制效果越好。(3)土壤pH值与铵态氮呈极显著指数正相关,与硝态氮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无机氮呈多项式相关。因此,改性尿素能够显著减少氨挥发量,抑制土壤硝化作用,从而降低尿素的氮素损失。

    • 聚苯乙烯包膜尿素的缓释效果研究

      2013(5):34-39. DOI: 10.11838/sfsc.20130507

      摘要 (13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实验室不同温度水培和淋洗试验,研究了膜材料比例、膜厚度、堵孔材料加入量以及尿素颗粒大小与包膜尿素养分释放的关系,温度对养分释放的影响,以确定不同释放速率系列包膜尿素配方。结果表明,膜材料增加、膜厚度增加,包膜尿素养分释放速率降低;单用网孔状膜材料包裹尿素,养分释放速率过快,肥料氮从土壤淋出量大,不可能用于水田作物;加入堵孔材料2%后,30℃水中养分释放期超过70 d,膜材料抗水性、耐挤压性好;在温度低于30℃条件下,温度对养分释放影响不大,温度高于45℃影响膜稳定性。

    •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2013(5):40-45. DOI: 10.11838/sfsc.20130508

      摘要 (144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氮素对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2010~2011年在河南温县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平安8号和豫麦49-198(分别用PA-8和YM49-198表示),在120、180、240、360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120、N180、N240、N360表示)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粒重并具有增产效应,施氮增加粒重的原因主要是延长活跃灌浆期和增加灌浆速率。适宜施氮量对增加快增期的灌浆天数效果显著,两个品种N240处理快增期对最终粒重的贡献率达到了58%,而且提高了灌浆后期的灌浆速率,N180和N240处理表现为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说明氮素具有调节灌浆速率、灌浆活跃生长期及灌浆3期划分的作用,提高粒重效果明显。

    • 不同施氮量对结缕草生长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2013(5):46-50. DOI: 10.11838/sfsc.20130509

      摘要 (148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氮肥用量(N 0、3和9 g·m-2)对结缕草生理、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和9 g·m-2氮肥均使结缕草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增加;提高了结缕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系统Ⅱ(PSⅡ)的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光化学淬灭系数(qP),降低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3 g·m-2氮肥处理效果好于9 g·m-2氮肥处理,对结缕草的生长和发育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 冬油菜施钾的增产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研究

      2013(5):51-55. DOI: 10.11838/sfsc.20130510

      摘要 (175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总结2004/2005~2006/2007年3个年度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10个省(市)的72个田间试验数据,以产量、增产率、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生理利用率及表观利用率等指标分析了长江流域施钾增产效果及钾肥利用率,以期为油菜进一步增产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油菜施钾效果显著,与对照不施钾处理相比,施用钾肥油菜籽平均增产量为349 kg·hm-2,平均增产率为19.8%,其中增产率小于5%的试验数占总数的20.8%,另外,油菜籽增产率随着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升高而明显下降;施钾处理油菜地上部钾素积累量比不施钾处理显著增加38.1%;钾肥的平均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生理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为21.1、2.9、8.5 kg·kg-1和46.7%。综合结果表明,在施用氮、磷及硼肥基础上增施钾肥能够明显提高油菜地上部的生物量及钾素的累积,从而增加油菜籽产量,且根据基础地力及油菜对钾的需求规律而合理施肥极为重要。

    • 钙氮营养平衡对番茄叶霉病抗性的影响

      2013(5):56-61. DOI: 10.11838/sfsc.20130511

      摘要 (16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钙氮营养对番茄抗叶霉病效果的影响,采用沙培的方法,研究了钙氮比为1∶1、1∶2、1∶4和1∶8条件下,番茄接种叶霉病病原菌后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番茄发病率和番茄体内钙的积累量。结果表明,接种后各处理的番茄PAL、PPO、POD和CAT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其中钙氮比为1∶4条件下酶活性增加幅度最大,峰值最高,其次是钙氮比为1∶2处理,钙氮比为1∶8处理番茄POD、PPO酶活性峰值较其他处理酶活性峰值出现晚。钙氮比为1∶2和1∶4下番茄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在钙氮比为1∶2~1∶4条件下,番茄体内钙的积累量较高,钙素在番茄根、茎、叶中的分配平衡。研究结果表明,钙氮比为1∶2~1∶4有利于番茄体内钙含量的积累,钙在根、茎、叶中均衡分配,提高番茄抗叶霉病的能力。过量的氮会减少番茄植株内钙的含量,降低番茄抗病性。

    •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碳酸盐黑钙土的退化修复研究

      2013(5):62-65. DOI: 10.11838/sfsc.20130512

      摘要 (146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碳酸盐黑钙土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保水、保肥、蓄水保墒能力下降等问题,开展了以增施牛粪、翻压绿肥和配方施肥等方法的碳酸盐黑钙土修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增施牛粪、绿肥等有机肥和配方施肥技术可明显改善碳酸盐黑钙土的理化性质,与当地常规施肥相比,增施有机肥和配方施肥处理的田间持水量增加6.9%~17.4%,土壤孔隙度增加7.4%~11.8%,土壤容重降低0.09~0.1 g/cm3,玉米产量增加10.3%~16%,翻压绿肥对碳酸盐黑钙土保墒蓄水能力提升效果好,连续施用有机肥对退化碳酸盐黑钙土修复效果明显。

    • 大豆和小麦对土壤中镉的吸收与富集研究

      2013(5):66-70. DOI: 10.11838/sfsc.20130513

      摘要 (186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大豆和小麦在全镉含量为0.211~2.011 mg/kg的土壤中生长状况以及对镉的吸收与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试验所设土壤镉含量对两种作物的株高和单盆籽粒数没有影响。随土壤镉含量的增加,两者单盆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大豆籽粒在土壤全镉含量为0.211~0.811 mg/kg时,小麦籽粒在土壤全镉含量为1.411~2.011 mg/kg时更容易积累镉。添加镉能明显增加两种作物植株各部分镉含量。外源添加镉对大豆的转移系数影响不明显,但能增加小麦的转移系数。两种作物的富集系数基本表现为根>茎叶>籽粒。在土壤全镉含量低于0.511 mg/kg时,大豆根和茎的富集系数接近或大于1.0,对镉的吸收较强。在土壤全镉含量高于0.811 mg/kg时,小麦茎叶的富集系数接近或大于1.0,对镉的吸收较强。小麦根的富集系数均高于大豆,且大于1.0,前者具有更高的镉富集能力。

    • 微垄覆膜沟播对阴山丘陵地区旱作马铃薯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2013(5):71-74. DOI: 10.11838/sfsc.20130514

      摘要 (148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阴山丘陵地区土壤水分状况是限制该地区马铃薯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对天然降雨进行高效、永续利用,提高马铃薯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是该地区马铃薯生产发展的战略考虑。本研究提出了微垄覆膜沟播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1)微垄覆膜沟播种植模式明显提高土壤0~60 cm土层贮水量,在马铃薯需水关键时期,出苗后35 d和55 d,微垄覆膜沟播土壤贮水量分别比平作覆膜和露地平作提高25.68%、14.26%和28.92%、18.47%。(2)微垄覆膜沟播种植模式可明显提高马铃薯产量及对降雨的利用效率。(3)微垄覆膜沟播种植模式下的马铃薯每公顷吸收的水分数量比平作覆膜和露地平作分别高25.70%和33.52%。因此,微垄覆膜沟播种植模式可以明显提高马铃薯产量及对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可作为发展内蒙古阴山丘陵地区旱作马铃薯的有效途径。

    • 稻麦轮作周年氮磷运筹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013(5):75-79. DOI: 10.11838/sfsc.20130515

      摘要 (159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稻麦轮作两周年四季作物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磷减量及磷肥运筹对水稻、小麦产量和第二周年稻麦收获后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习惯施肥的基础上减少氮肥用量10.8%和磷肥25.0%,对第一周年小麦、水稻产量和第二周年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却显著降低了第二周年水稻产量;氮磷减量处理显著降低了第二周年水稻收获后土壤有效磷的含量,而对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在氮磷减量条件下,小麦、水稻两季均施用磷肥与小麦一季集中施用磷肥进行比较,二者之间两周年四季作物产量没有显著差异。据此,建议稻麦轮作区实施“氮肥适当减量、磷肥隔年集中施用在小麦季”的氮磷施肥原则,可以达到降低肥料用量和劳动力投入,同时保证产量的目的。

    •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生长及稻田氧化还原物质的影响

      2013(5):80-85. DOI: 10.11838/sfsc.20130516

      摘要 (169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粳型水稻品系2645为材料,设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和不还田两个处理,研究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生长和稻田氧化还原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提高了水稻穗粒数和产量,分别提高6.3%~6.9%和2.4%~10.0%,但使有效分蘖期(移栽后25 d)稻田水体含氧量降低了19.2%~68.4%,土壤还原物质总量和活性还原物质含量分别提高了6.2%~14.2%和15.1%~86.5%,水溶性Fe2+含量提高9.7%~30.1%,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和水稻根系活力分别下降3.6%~22.4%和13.5%~21.1%,拔节期分蘖数量和叶面积指数(LAI)分别减少9.5%和1.8%~4.3%。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增加了水稻生长前期稻田水体氧消耗量,促进了土壤还原物质积累,降低了土壤Eh和水稻根系活力,对水稻前期的群体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最终产量。

    • 含多种天然组分保水剂的制备及其对KH2PO4的缓释效果研究

      2013(5):86-91. DOI: 10.11838/sfsc.20130517

      摘要 (17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天然产物腐植酸(HA)、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蒙脱土(MMT)为复合组分,丙烯酸为聚合单体,使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含有多种天然组分的环境友好型保水剂,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保水剂的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了聚合工艺条件如HA、MMT、CMC和交联剂用量对保水剂吸水倍数的影响规律。保水剂在蒸馏水和0.9%NaCl溶液中的吸水倍数分别为801倍和87倍。探索了保水剂对磷酸二氢钾(KH2PO4)的负载和缓释性能,结果表明,MMT的加入以及适度的交联可显著提高保水剂对KH2PO4的负载率,并有效减慢其对KH2PO4的释放率,HA可明显提高保水剂的吸水性能,但对KH2PO4的负载和释放影响不大。

    • 氯嘧磺隆降解菌筛选及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学分析

      2013(5):92-96. DOI: 10.11838/sfsc.20130518

      摘要 (14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氯嘧磺隆是长残留除草剂,污染土壤后影响土壤肥力和后茬作物生长。筛选氯嘧磺隆降解菌21株,纯培养条件下,7 d对初始浓度50 mg/L氯嘧磺隆的降解达到0.75%~80.77%。对筛选到的氯嘧磺隆降解菌进行了16S rDNA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所选菌株在系统发育地位上分别属于肠杆菌、短杆菌、柠檬酸杆菌、志贺氏菌、寡养单胞菌、无色杆菌、假单胞菌等7个属。

    • 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培养条件的优化

      2013(5):97-100. DOI: 10.11838/sfsc.20130519

      摘要 (174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为研究对象,采用均匀设计实验、正交设计实验和单因子实验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确定了B418生长最佳培养基配方为(g·L-1):葡萄糖10,蛋白胨5,硫酸镁2,硫酸铵3,玉米粉30,黄豆粉10,磷酸二氢钾1,磷酸氢二钾1,初始pH值75。主要影响因子为硫酸镁,其次为硫酸铵。其它优化培养条件包括:接种量5%、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28 h、转速180 r·min-1。利用优化条件上500 L发酵罐,通气量1~3 L·min-1,B418在16 h进入对数生长期,28 h进入稳定期,活菌数达210.5×108 cfu·mL-1。

    •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13(5):101-102. DOI: 10.11838/sfsc.20130520

      摘要 (146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