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5期文章目次
-
2014(5):1-4. DOI: 10.11838/sfsc.20140501
摘要:苗木氮素指数施肥是以肥料中N的含量为指标来确定肥料施用量,进行指数施肥的施肥方式。指数施肥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指数养分承载理论,90年代成为苗木施肥研究的热点,涌现了大量关于不同树种、不同供养量和供养配比的报道,2000年后开始关注施肥过程中苗木根系的变化及苗木出圃后的造林效果,现在苗木氮素指数施肥已成为国外容器苗培育的首选技术。这种苗木施肥方法具有比常规施肥方法更能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改善苗木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等特点,同时还可避免肥料浪费和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苗木氮素指数施肥将对高质量苗木的培育和减少施肥产生的环境污染产生重大的实践意义。针对我国的苗木氮素指数施肥研究现状,后续可增强对经氮素指数施肥后的苗木的造林效果、大田试验以及氮素指数施肥和水分的合理搭配等实践生产技术的研究,促进氮素指数施肥在苗木生产上的应用。
-
2014(5):5-10. DOI: 10.11838/sfsc.20140502
摘要:对会宁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007~2010年开展的“3414”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玉米相对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初步建立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结果表明,会宁县土壤碱解氮含量分3个等级,分别为低(<43 mg·kg-1)、较低(43~73 mg·kg-1)和中(73~125 mg·kg-1);土壤有效磷含量分5个等级,分别为低(<7 mg·kg-1)、较低(7~15 mg·kg-1)、中(15~28 mg·kg-1)、较高(28~35 mg·kg-1)和高(>35 mg·kg-1);土壤速效钾含量分4个等级,分别为较低(119~172 mg·kg-1)、中(172~250 mg·kg-1)、较高(250~283 mg·kg-1)、高(>283 mg·kg-1)。利用肥料效应函数,结合目标产量计算出不同肥力水平区间的推荐施肥量,每公顷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随地力等级从低到高以施N 266.1~185.1 kg、P2O5 132.2~95.1 kg、K2O 70~47.7 kg,氮∶磷∶钾=1∶0.62~0.43∶0.38~0.25为宜
-
2014(5):11-15. DOI: 10.11838/sfsc.20140503
摘要:通过田间原位测定长期定位试验20 cm和80 cm地下水位下3种施肥处理水稻土氧化还原电位值(Eh值),阐明已培肥红壤性水稻土晚稻生长期间Eh的动态变化,并初步探讨影响水稻土Eh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晚稻生育期间,各处理Eh变化趋势一致,基本上在水稻生长返青期处于最低水平,分蘖初期和分蘖盛期、拔节抽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幅较小,至烤田期排水落干,Eh出现明显增幅;其中,在淹水期和烤田期,供试土壤Eh平均值分别在-144.79~-107.05 mV和140.27~372.60 mV之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时期(组内效应)对Eh变化有显著意义,表明影响水稻土Eh的众因素变化较大,在不同时期对Eh的综合影响显著不同。水分是决定Eh变化的关键因素,土壤水分与水稻土Eh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r=-0.364**,n=126),且水位对水稻土Eh变化影响显著(p<0.05),水位越低,Eh越高,低水位处理Eh值平均高出高水位处理Eh值37.4%左右,且水位对水稻土Eh的影响较稳定。施肥对整个生育期Eh变化也有显著影响(p<0.05),但施肥对Eh的影响不稳定,仅在返青期、分蘖初期和烤田期对Eh变化起显著作用,有机肥能降低返青期至分蘖初期水稻土Eh。高、低水位下3种施肥处理在晚稻不同生育期近根点Eh均值均大于远根点,表明水稻根系能小幅提高水稻土Eh值。此外,Eh变化与5 cm处土温显著相关,而土壤有机碳对Eh变化的影响因被有机肥掩盖,二者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
李集勤,陈俊标,彭文松,张振臣,马柱文,谢锐鸿,吕锦津,袁清华,李淑玲
2014(5):16-21. DOI: 10.11838/sfsc.20140504
摘要:为了探讨南雄烟区植烟沙泥田土壤改良新途径,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沙泥田土掺不同比例紫色土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沙泥田土掺混10%~50%的紫色土后,土壤的砂粒含量逐渐下降到11.57%,粉粒含量逐渐上升到62.19%,土壤质地由壤土逐渐变为粉砂壤土,pH值从微酸性逐渐变成弱碱性;氧化还原酶类酶的活性逐渐增强,水解酶类酶活性则逐渐减弱,微量元素含量(钼除外)逐渐降低,中量元素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分别比对照(A1)增加了313%和37.1%;当沙泥田土掺混30%紫色土时,全钾和缓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A1)高出50%和69.2%,但其它养分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受到土壤养分和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与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与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沙泥田土掺混10%紫色土后的土壤因子综合主成分分值最高,掺混效果最好.
-
2014(5):22-26. DOI: 10.11838/sfsc.20140505
摘要:为了阐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干旱区栗钙土中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不同施肥方式均增加了微生物量碳的平均含量,其中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NPKM)的增幅最大,其次是单施有机肥(M),单施化肥(NPK)的增幅最小,增幅分别为56.7%、39.9%和27.3%。不同施肥方式下的微生物量碳均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马铃薯苗期和收获后的微生物量碳含量较低,变化范围为40.6~51.4 mg·kg-1,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含量最高,变化范围为49.2~63.4 mg·kg-1。不同施肥方式下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及处理之间的差异在0~10 cm土层最大,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及处理间差异均减小。所以在阴山北麓地区增施有机肥,尤其是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提升微生物量碳含量有重要作用。
-
2014(5):27-31. DOI: 10.11838/sfsc.20140506
摘要:采用蘑菇棒、锯末、诺沃肥、脱硫石膏组成的土壤调理剂,通过调理剂掺拌和水力淋洗相结合的方法,对滨海吹填土进行土壤改良试验,检验该调理剂改良吹填土的可行性,并确定调理剂的最佳用量。研究结果表明:调理剂可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减小土壤容重,增大渗透率和非毛管孔隙度。调理剂的使用虽然没有明显改变吹填土土壤盐分的去除总量,但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脱盐效率,减少洗盐用水量,试验组用水量为对照组的69.23%,其所去除的盐离子以Cl-和HCO3-为主。调理剂减弱了土壤溶液中盐分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其自身也为植物提供了所需养分;随着调理剂用量的升高,植物生物量也相应增大。综合考虑使用土壤调理剂对滨海吹填土的改良效果,确定其最佳用量为15%。
-
2014(5):32-36. DOI: 10.11838/sfsc.20140507
摘要:为了研究施入微生物菌肥对黄河上游地区设施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以设施哈蜜瓜土壤为研究对象,设7个处理,分别为EM的不同施用方式及另外3种不同微生物菌肥,另加CK处理,在哈蜜瓜生长的不同时期取土样测定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结果表明,在哈密瓜同一生长时期,各处理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均比CK多;整个生长时期内,细菌、放线菌数量均先增加后减少;真菌数量采收期较苗期和膨瓜期大幅度增加,但CK增加的幅度最大,数量最多;土壤脲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蔗糖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因此,施入微生物菌肥有利于改善设施哈密瓜土壤的微生物结构,有助于促使土壤微生物从低肥的“真菌型”向高肥的“细菌型”土壤转化;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表现突出的为处理2和处理6,即“叶面喷施+根部冲施EM原液”和“冲施氮磷钾‘A50’,植株喷清水”。
-
2014(5):37-42. DOI: 10.11838/sfsc.20140508
摘要:以6个小麦品种(洛麦1、郑麦9023、豫麦18、小偃22、小偃6和小偃107)为材料,设置低氮和高氮两个处理,分别在小麦的4个生育期收获取样,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生育期氮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生理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氮吸收方面,洛麦1为低氮高效品种,小偃107为高氮高效品种;氮利用方面,豫麦18为低氮高效品种,洛麦1为高氮高效品种;小偃6在两个氮处理中无论是氮吸收还是氮利用均为低效品种。造成小麦氮吸收或利用效率差异的主要时期为灌浆期到成熟期之间的籽粒产量形成阶段。低氮条件下,氮利用高效品种灌浆期的地上部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也较高,而根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与小麦氮吸收效率无明显相关。
-
李灿东,郭泰,王志新,郑伟,张振宇,郭美玲,吴秀红,李于,王囡囡
2014(5):43-46. DOI: 10.11838/sfsc.20140509
摘要: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主栽品种“合丰50”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时期叶面施氮对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为N 5.0 kg·hm-2条件下,五叶期(V5期)叶面施氮后叶绿素含量SPAD值为56.4,无籽粒干物重为26.4 g,始粒期(R5期)叶面施氮后籽粒干物重为25.0g,均高于其它处理。“合丰50”在R5期施肥量为N 5.0 kg·hm-2条件下产量最高。
-
2014(5):47-52. DOI: 10.11838/sfsc.20140510
摘要:以先玉335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针对不同钾肥施用量(0、50、100、150、200 kg/hm2)对玉米茎秆形态特征、干物质积累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两品种穗位高系数均呈“V”型曲线,在K2处理(100 kg/hm2)时最低。与郑单958相比,先玉335第3~6节的节间长/节间直径对钾肥施用量的变化更敏感,呈现增加-降低-增加的变化规律。同一钾肥处理同一节位,郑单958节间长和节间长/节间直径均小于先玉335。钾肥用量对节间直径无显著影响。两个品种节间干物质比、单位节间干重和茎秆强度均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相关分析表明:玉米茎秆强度与单位节间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适宜的钾肥施用量对产量有一定的正效应,本试验5个处理中,钾肥施用量为100 kg/hm2时两玉米品种产量最高。
-
姬景红 , , , 李玉影 , 刘双全 , 佟玉欣 , 刘颖 , 张明怡 , 郑雨 , 李杰
2014(5):53-58. DOI: 10.11838/sfsc.20140511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处理(OPT)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和效益,提高了植株的氮、磷、钾吸收量。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优化施肥处理(OPT)、不施氮肥(O-N)、不施磷肥(O-P)、不施钾肥(O-K)、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的玉米增产率分别为46.10%、9.90%、34.87%、36.74%和36.98%,平均效益增量分别为2 363、25、1 511、1 530和1 584元/hm2。OPT处理较FP处理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平均增加13.8、2.2和22.0 kg/hm2,玉米增产5.4%,增效779元/hm2。OPT处理每形成100 kg籽粒的养分吸收量为N 1.82 kg、P2O5 0.67 kg、K2O 1.52 kg,N∶P2O5∶K2O为2.7∶1.0∶2.3;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41.84%、15.47%和48.85%;N、P2O5、K2O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是23.86%、7.88%、8.54%;每千克N、P2O5、K2O分别增产玉米14.74、12.75和11.04 kg。在供试土壤上施用氮肥增产效果最好,其次是钾肥和磷肥。双城地区农民氮、钾肥用量偏低,磷肥用量过高;宾县地区氮肥用量过高,磷、钾肥用量偏低。
-
2014(5):59-64. DOI: 10.11838/sfsc.20140512
摘要: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以施用化肥(T1)为对照,比较了施用农家肥(T2)、胡麻油渣(T3)、“1号”生物肥(T4)和“2号”生物肥(T5)对土壤水分、胡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明显增加了青果期和成熟期0~100 cm的土壤贮水量。促进胡麻植株中后期的生长发育,且现蕾期以后干物质日积累量明显增加,盛花期到青果期达高峰值。与对照(T1)相比,T3处理的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7%~2.9%、1.1%~1.7%,而且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也最大。施有机肥对胡麻增产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一定的影响,T3处理比T1处理显著增产9.6%~11.8%,而T2、T4、T5处理分别比T1处理减产0.5%~2.2%、19.6%~20.5%、18.0%~18.6%。T3处理明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比T1处理显著增加11.4%~12.6%;T4、T5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T1处理显著降低14.0%~17.1%、10.5%~14.4%。 研究表明,胡麻油渣对增加土壤贮水量和提高胡麻产量有较好的效果。
-
尹淑丽,董力,习彦花,刘丹,陈艳光,张根伟,程辉彩,崔冠慧,段普凡,张丽萍
2014(5):65-69. DOI: 10.11838/sfsc.20140513
摘要:在3年黄瓜、番茄的连作棚内,研究了沼渣、鸡粪和化肥以相同养分含量底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渣处理的黄瓜、番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化肥处理相比,真菌数量的降低率分别为38.08%和13.36%,放线菌数量的增高率分别为17.91%和66.67%,细菌数量的增高率分别为77.03%和35.95%;与鸡粪处理相比,真菌数量的降低率分别为16.58%和5.05%,放线菌数量的增高率分别为7.14%和60.49%,细菌数量的增高率分别为26.28%和21.40%。沼渣底施利于多年连作土壤微生物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过渡,降低真菌病害的发生率;与化肥处理相比,可有效提高连作土壤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改善黄瓜和番茄的品质;与鸡粪处理相比,土壤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提高,对品质影响不显著。
-
2014(5):70-74. DOI: 10.11838/sfsc.20140514
摘要:2010~2011年度以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油菜为材料,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直播油菜最高产时的栽培组合,并对8个重要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之间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直播油菜的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根茎粗和叶痕数与直播油菜的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各农艺性状与直播油菜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单株有效角果数(0.955 4)>株高(0.934 0)>根茎粗(0.910 7)>每角果粒数(0.910 6)>叶痕数(0.844 5)>分支位高度(0.694 1)>分支数(0.559 5)>千粒重(0.229 2)。各相关性状对油菜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单株有效角果数(0.881 1)>根茎粗(-0.464 5)>叶痕数(0.335 0)>株高(0.290 8)>分支数(-0.200 0)>每角果粒数(0.085 7)>分支位高度(0.073 2)>千粒重(0.045 4)。直播油菜的叶痕数和根茎粗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叶痕数对产量起直接作用,而根茎粗主要是通过间接作用起到增产效果。在南方双季稻区,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对直播油菜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播期为10月27日,种植密度不少于45万株/hm2,施肥量为1 851.9 kg/hm2的组合为最佳种植方案。
-
2014(5):75-79. DOI: 10.11838/sfsc.20140515
摘要:以不同品种的芝麻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栽培方法,通过测定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硝酸盐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及各项营养品质指标,研究了不同采收时期对芝麻菜物质积累及营养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芝麻菜品种均在处理Ⅳ(出苗后45 d)和处理Ⅴ(出苗后50 d)时,芝麻菜物质积累量较高,蔗糖、还原糖、Vc、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硝酸盐含量较低,为相对适合芝麻菜收获的最佳时间。
-
2014(5):80-85. DOI: 10.11838/sfsc.20140516
摘要:利用主动遥感光谱仪(Greenseeker)对新疆2个主栽棉花品种4个施氮量条件下2年生育期间的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进行测试,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棉花冠层NDVI值、植株氮素积累速率和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以及田间条件下简便、快速、非接触性的作物氮素营养状况诊断方法。结果表明:在棉花生育期内,冠层NDVI值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出苗后90 d左右,以后逐渐降低;NDVI值和棉株氮素积累速率呈正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在盛花期达到最大,为0.844 7;NDVI值变化趋势与叶片全氮含量呈正相关,决定系数R2在盛花期达到0.798 0。棉花冠层NDVI值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不同氮素处理间NDVI值在盛花期和花铃期达极显著差异;主动遥感光谱仪在棉花生长的盛花期和花铃期可以预测棉花氮素养分状况。
-
2014(5):86-89. DOI: 10.11838/sfsc.20140517
摘要:采用真菌室内土培的方法,进行了2株真菌(草酸青霉菌和黑曲霉菌)对土壤pH值、有效磷、交换性钙、镁及有效性铁、锰、铜、锌的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草酸青霉菌和黑曲霉菌后,土壤的pH值显著降低,有效磷、交换性钙、镁和有效性铁、铜、锌含量显著增加,有效锰含量显著降低。当土壤中加入微生物所需大量营养元素后,微生物生长代谢能力增强,增加了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总体上,草酸青霉菌增加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性的能力高于黑曲霉菌。添加草酸青霉菌处理与对照相比,第21 d时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35.89%,第12 d时交换性镁、有效锌分别增加20.02%和37.4%,第15 d时有效铁增加43.0%,在第18 d时交换性钙、有效铜分别增加14.51%和46.9%,而第21 d时,有效锰含量降低32.8%。
-
2014(5):90-94. DOI: 10.11838/sfsc.20140518
摘要:在北京和安徽两地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二甲戊灵在土壤与马铃薯植株中的残留降解动态与残留水平。试验样品中的二甲戊灵用乙腈提取,分散固相萃取净化,采用GCMS法,选择离子模式监测(SIM)定量测定。二甲戊灵在马铃薯块茎、植株和土壤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4.5%~89.8%、91.5%~101%和78.7%~88.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8%~8.5%、6.2%~8.2%和5.2%~7.8%。结果表明,二甲戊灵在马铃薯植株与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安徽(潮土)和北京(褐土)两地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1.0和30.1 d,在马铃薯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9.5和10.6 d。收获后,马铃薯块茎中二甲戊灵的残留量小于0.01 mg·kg-1,低于欧盟规定的二甲戊灵在马铃薯中最大允许残留限量0.05 mg·kg-1。研究结果为了解二甲戊灵在环境中的残留水平及食物链迁移转化提供了参考。
-
2014(5):95-99. DOI: 10.11838/sfsc.20140519
摘要:以尿素残留差异率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影响脲酶抑制剂抑制作用测定的主要因素,包括浸提温度、浸提时间、脲酶液浓度、土壤用量、浸提液种类等。确立了目前测定稳定性尿素中脲酶抑制剂抑制作用效果的最佳快速检测方法:以1.000 0 g普通尿素作为对照肥料,称取1.000 0 g稳定性尿素,加入0.5 g/L脲酶缓冲溶液100 mL,10 g风干土,在37℃下振荡5 h后测定土壤中尿素残留量,以尿素残留差异率对脲酶抑制剂作用进行评价,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