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期文章目次
-
2015(3):1-5. DOI: 10.11838/sfsc.20150301
摘要:针对北方半干旱地区小流域内旱地梯田的地形因子以及农作物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合理地保障农作物生产和维持小流域的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地点在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在流域内选取样地25块,共计125个土壤剖面,主要针对地形因子和农作物类型来分析其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1)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4种作物的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50~100 cm深度时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2)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4种作物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在不同的海拔高度表现不同,海拔为400~500 m时土壤碳密度最大,其次为海拔≥600 m的区域,海拔为500~600 m的区域最小;(3)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4种作物的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坡度的增大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坡度≤2°时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小,在坡度为2~6°时最大;(4)在p<0.05水平下,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4种作物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在不同坡向表现不同,谷子和玉米为南坡>北坡>西坡>东坡,而高粱和绿豆则为北坡>南坡>西坡>东坡;(5)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4种作物中,绿豆的有机碳密度高于其他3种作物,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0.81 g·cm-2。
-
2015(3):6-11. DOI: 10.11838/sfsc.20150302
摘要:南方高温多雨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含量变化大,把握其含量特征及关联利于制定土壤环境健康的合理施肥模式。对我国南方桂东地区主要肥力因素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探明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养分间的内在联系,借助通径系数明确各养分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程度,为我国南方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桂东地区土壤主要肥力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pH值、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均值分别为21.6 g·kg-1、6.9、2.1 g·kg-1、23.5 mg·kg-1和89.3 mg·kg-1;且各指标频数分布分析结果显示,除速效钾外(仅40%达中、高水平),其余指标有83%~96%的含量达中、高肥力水平。上述结果说明,尽管近年来该区域土壤肥力得到一定提高,而土壤钾含量低仍是该区域当前土壤肥力提升的限制性因子。在该区域内,土壤有机碳与全氮、pH值、有效磷、速效钾间呈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依次降低。总体上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一致,表明该区域下可通过调节土壤pH配合施用氮、磷、钾肥提高土壤有机碳。
-
罗付香,刘海涛 , 林超文,涂仕华,庞良玉,张冀,张建华,朱永群
2015(3):12-20. DOI: 10.11838/sfsc.20150303
摘要:为有效控制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氮素流失,采用二因素四水平随机区组试验,利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方法,研究氮肥形态对坡耕地雨季土壤氮素流失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雨季氮素流失量占玉米季氮肥施用量的3.29%,其中玉米生长季的氮素流失量占氮肥施用量的1.63%,玉米收获后径流氮素流失量占氮肥施用量的1.65%。氮素流失动态差异受氮肥形态和施肥距径流产生时间间隔的共同作用。在攻苞肥施用之前的5月22日,各氮肥形态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在接近作物收获的7月30日和8月4日,铵态氮处理和酰胺态氮处理两次总的氮素损失量(3.65和4.35 kg/hm2)较其它处理高。玉米收获后的9月16日,硝态氮肥处理和缓控释肥处理的氮损失分别是2.95和3.17 kg/hm2,较铵态氮肥处理的氮损失低119.95%和103.96%,较酰胺态氮肥处理的氮素损失低85.04%和71.60%。可见,施用硝态氮肥和缓控释肥能够有效降低攻苞肥施用后的径流氮流失量,而铵态氮加地膜以及酰胺态氮肥处理增加攻苞肥施用后壤中流和总径流氮流失浓度和流失量。从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角度考虑,建议玉米生产上,在肥料种类选择时以缓控释肥和硝态氮肥为主。
-
胡晓珊,唐树梅,曹卫东 , ,孟磊,白金顺,高嵩涓,曾闹华,常单娜,王雪翠
2015(3):21-28. DOI: 10.11838/sfsc.20150304
摘要:为明确温室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和无机氮(Nmin)对夏闲绿肥措施的响应特征,选取豆科(绿豆、田菁、印度豇豆)、禾本科(甜玉米、高丹草)和苋科(籽粒苋)6种绿肥,研究了不同夏季填闲绿肥种植、翻压对温室土壤DOC,DON和Nmin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不同绿肥品种均增加了土壤DOC含量,0~40 cm土层增加显著;减少了土壤DON及无机氮含量。绿肥全量还田后,土壤剖面DOC含量均有所增加,苋科处理低于豆科和禾本科处理;土壤DON及Nmin含量较绿肥翻压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处理间表现有所差异,总体表现为豆科处理<对照处理<禾本科、苋科处理。绿肥根茬还田时,土壤DOC、DON及Nmin含量均低于不种绿肥处理。本研究为温室夏闲绿肥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低肥力土壤建议采用生物量适中的豆科作物并尽可能全量还田,以发挥其固氮效果及对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而高肥力温室土壤中要着重考虑环境风险,应当选择籽粒苋、高丹草等根系较深、生物量大的夏季绿肥作物作为填闲作物,同时结合后茬蔬菜的施肥措施来决定绿肥还田量。
-
2015(3):29-33. DOI: 10.11838/sfsc.20150305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淮北地区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按氮素量2∶1配施(SRU2),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最高。与农民习惯处理(N 250 kg/hm2)比较,缓释尿素处理(SRU1、SRU2和SRU3)减少氮用量70 kg/hm2,小麦产量差异不大,但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增幅分别达43.71%~91.98%和25.58%~43.71%。等氮肥用量条件下,与尿素一次性全量基施(SRU4)比较,缓释尿素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氮肥利用率。在扬花期,农民习惯处理和优化氮素处理30~60 cm土壤硝态氮淋失趋势明显;缓释尿素处理土壤硝态氮积累不明显。
-
2015(3):34-39. DOI: 10.11838/sfsc.20150306
摘要:为明确不同玉米品种SPAD值及光谱反射率进行氮素营养诊断的可行性,以华北地区的6个主要玉米杂交品种中单909、隆平206、郑单958、金赛06-9、农华101与登海605为材料,设置0.04、0.4、2.0和4.0 mmol/L 4个氮水平的砂培试验,研究了玉米拔节期氮含量、叶片光谱反射率及SPAD值的处理间差异,及其不同氮水平下玉米氮含量与叶片550 nm处的光谱反射率及SPAD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来源于氮水平的变异远高于品种及二者交互作用引起的变异,植株氮含量与叶片550 nm处的光谱反射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R=-0.808 8),氮含量与SPAD值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895 6)。因此,通过SPAD值及光谱反射率对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进行氮素营养诊断是可行的,且用SPAD值来诊断氮素营养状况要比光谱反射率的精确度高。
-
2015(3):40-43. DOI: 10.11838/sfsc.20150307
摘要:磷、硼肥对烤烟油分合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磷、硼肥施用量对烤烟油分合成前体物叶绿素、总有机酸和丙酮酸的影响,探究磷、硼肥用量对提高石油醚提取物的实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磷、硼肥施用量分别为112.5、3 kg/hm2时最有利于烤烟石油醚提取物的合成。增施磷、硼肥对于油分的合成有促进作用,而较低的磷肥可能限制硼肥肥效的发挥,不利于石油醚提取物的合成。叶绿素、总有机酸和丙酮酸含量与烟叶油分含量呈正相关,油分合成前体物含量高有助于油分的合成。
-
2015(3):44-49. DOI: 10.11838/sfsc.20150308
摘要:以水培方法研究不同施磷水平对不同基因型棉花4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和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低磷条件或是高磷条件磷高效基因型棉花的生物量明显高于磷低效基因型,磷高效基因型含磷量显著低于磷低效基因型,说明高效基因型棉花能以较低的磷积累较多的干物质。各基因型棉花均表现出高磷条件下磷吸收效率大于低磷,而低磷条件下磷利用效率大于高磷;磷高效型品种的磷吸收效率和磷利用效率均高于磷低效型。其中磷吸收效率表现突出的是磷高效品种新陆早19号,4个时期中,低磷和高磷条件的平均值分别是14.62、137.48 mg/株;磷利用效率能力较强的是磷高效品种中棉42号,低磷和高磷条件下4个时期的平均值分别是590.71、182.27 g/g。
-
2015(3):50-54. DOI: 10.11838/sfsc.20150309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优化减量施肥对香蕉生长、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广东雷州半岛香蕉主产区优化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提高香蕉的产量,优化减量施肥香蕉的株高、假茎围、倒三叶叶长优于农民传统施肥。与农民传统施肥(FP)处理相比,高产高效(HH)和改善品质(HQ)处理香蕉产量分别提高9.3%、8.4%,产量有增加趋势。高产高效和改善品质处理能大幅提高香蕉氮、磷、钾肥利用率,提高的百分点分别为3.06~10.39、1.86~5.14、6.07~18.98。在本试验条件下,施肥对香蕉果实品质有一定影响,优化减量施肥能提高香蕉果实品质。因此,优化施肥在我国热带地区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2015(3):55-61. DOI: 10.11838/sfsc.20150310
摘要:采用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以10年生黄土丘陵区梨枣(Zizyphus jujube Mill. cv. Lizao)为研究对象,在基施N、P的基础上,研究了根施和叶面喷施Fe、Zn肥对梨枣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中 LG(0.6%FeSO4+ 0.3%ZnSO4 + N、P基肥)的新梢增加量、SPAD值、百叶重和叶面积最大,分别较CK提高了44.3%、18.8%、60.1%和75.1%;Fe、Zn喷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梨枣座果率、单果重和产量;LG处理的单果重、座果率、产量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43.5%、11.2%和81.8%;Fe、Zn处理的糖、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Vc和总黄酮含量等指标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可滴定酸的含量以 LG最低,为0.85%,较CK降低了0.43%;单施Fe、Zn后,果实中Fe、Zn含量显著提高。因此,在黄土丘陵区施用Fe、Zn肥可有效促进梨枣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并显著改善果实品质,以LG处理的效果最佳。
-
2015(3):68-73. DOI: 10.11838/sfsc.20150312
摘要:通过田间微区定位试验,研究施用炭基缓释花生专用肥及不同有机肥配施化肥对连作花生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炭基缓释肥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和花生产量。连续施用3年后,炭基缓释花生专用肥处理产量达到最高,为6 488 kg/hm2,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方式。施用炭基肥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全钾、速效钾含量方面效果优于其他处理方式;在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方面效果与其它处理方式相差不大。而在提高土壤全磷方面炭基肥效果不如其它处理。同时,施用炭基肥在维持土壤pH值效果上略差于其他处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pH值有所下降;而猪粪配施化肥和玉米秸秆配施化肥处理在防止土壤酸化方面效果较好。
-
2015(3):74-78. DOI: 10.11838/sfsc.20150313
摘要:将玉米秸秆在 300℃ 和 500℃ 下裂解制备生物质炭,再按照一定比例(0%,5%,10%,15%)与NPK化肥混合制成颗粒状生物质炭复混肥料,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不同生物质炭复混肥对玉米和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种植玉米的土壤比种植大豆的土壤平均分别高 21%和 25%;与施用常规复混肥相比,施用生物质炭复混肥时,玉米干物质质量增加了6%~58%,平均增加了35%。总体来看,不同处理间土壤性质和作物生物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一方面说明,肥料效果受肥料本身性质、施肥量、作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与实际输入土壤生物质炭量比较少有关。长期施用生物质炭复混肥料能否对土壤性质及作物生长产生显著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2015(3):79-83. DOI: 10.11838/sfsc.20150314
摘要:在安徽沿江双季稻区,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紫云英绿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紫云英绿肥比不施肥增产40.75%~92.10%,比单施化肥处理增产26.30%~36.49%;与纯施化肥相比较,施用紫云英处理的微生物总量增加了48.26%~115.78%,微生物活度增加5.88%~29.41%,且施用紫云英土壤全N、碱解N、有效P、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均较高。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特性与土壤全N、碱解N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施肥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细菌总数之间无直接相关性,而与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活度正相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养分分析发现,化肥量70%与紫云英22 500 kg·hm-2 配施比较适宜于安徽沿江双季稻区早稻生产。
-
2015(3):84-87. DOI: 10.11838/sfsc.20150315
摘要:采用不同的肥料类型、滴灌定额、滴灌时间、滴灌频次对橡胶树小筒苗进行水肥滴灌,结果表明:(1)固体肥难稀释,滴灌不均匀易产生肥害;液体肥易稀释,不堵塞滴管,营养均衡,安全可靠。(2)筛选出2组橡胶树小筒苗水肥滴灌处理:A、液体肥适量频施,即每3 d用45 mL农家沼液肥控制在60 min内滴灌于每株小筒苗;B、固体肥少量适施,即每6 d用0.5 g常规复合肥溶解稀释后控制在60 min内滴灌于每株小筒苗。(3)综合苗木接穗部的增长量、根部表现及叶片养分状况来看,农家沼液肥有较佳的水肥滴灌效果。
-
赵海涛,赵雷明,姚旭,车玲,洪启东 , ,颜志俊,单玉华,封克
2015(3):88-94. DOI: 10.11838/sfsc.20150316
摘要:以沟塘底泥为主要原料,添加蚓粪和蛭石,复配成育苗基质,研究其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市售基质相比,沟塘底泥复配的基质能够显著增加番茄幼苗的叶片数、叶绿素、根粗和茎叶鲜重,显著减小根长和根鲜重,而株高、茎粗、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活力、根干重、茎叶干重以及壮苗指数等无显著差异。沟塘底泥与蚓粪按8∶1(体积比)混合基质中番茄幼苗的茎粗、根粗、根鲜重、茎叶鲜重、根干重、茎叶干重以及壮苗指数显著大于4∶1体积比的基质,沟塘底泥与蛭石按4∶1(体积比)混合基质中番茄幼苗的株高、根长、根表面积、根鲜重、茎叶鲜重、根干重以及壮苗指数显著大于8∶1(体积比)的基质。沟塘底泥与蚓粪和蛭石按8∶1∶1(体积比)混合的基质与沟塘底泥分别与蚓粪以及蛭石按4∶1(体积比)混合的基质总体上对幼苗生长影响无显著差异。总之,沟塘底泥可以作为基质材料培育番茄幼苗,沟塘底泥中单独添加蚓粪(8∶1)比添加蛭石(4∶1)更有利于番茄幼苗的生长发育。
-
游莹卓,辛国凤,魏珉 , ,王秀峰 , ,董传迁,张伟丽
2015(3):95-99. DOI: 10.11838/sfsc.20150317
摘要:利用菇渣部分替代草炭,与蛭石、珍珠岩组配,形成黄瓜优化育苗基质,在此基础上,加入不同用量缓释肥进行黄瓜穴盘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在草炭+菇渣+蛭石+珍珠岩=2∶3∶2∶3(V∶V∶V∶V)基础上,添加1.71~2.14 g·L-1缓释复合肥(N-P2O5-K2O=14-14-14),可满足黄瓜整个苗期对养分的需求,实现全程免营养液管理,培育出优质幼苗。
-
宋莉 , ,韩上 , ,鲁剑巍,吴礼树,曹卫东,耿明建
2015(3):100-104. DOI: 10.11838/sfsc.20150318
摘要:试验以油菜秸秆和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为研究材料,通过盆栽模拟稻田条件,研究了油菜秸秆、紫云英绿肥及其不同比例混合处理腐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结果表明,腐解过程均呈现出前10~20 d分解较快,后期分解较慢并逐渐趋于平稳的规律。不同处理各养分的释放快慢不同,表现为钾>磷>氮>碳,在翻压90 d时钾的累积释放率为95.09%~97.17%,磷的累积释放率为62.65%~87.14%,氮的累积释放率为70%~76.48%,碳的累积释放率为39.53%~64.69%。翻压90 d后紫云英腐解率达到60.07%,油菜秸秆仅40.8%,混合紫云英后,混合处理的腐解程度加快,且腐解程度随紫云英量的增加而增加。
-
2015(3):105-110. DOI: 10.11838/sfsc.20150319
摘要:对山西省高平市不同沼气肥有机质、养分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沼气肥的pH值均呈碱性。鸡粪沼液中有机质、全N、P、K含量均高于猪粪沼液,秸秆沼液中有机质和全K含量高于鸡粪和猪粪沼液。沼渣富含有机质,且秸秆沼渣有机质含量均高于猪粪沼渣。猪粪沼渣全N含量高于全P和全K,而秸秆沼渣全K含量高于全N和全P;两类沼渣中有效P含量占全P的比重最大。3种沼液的中、微量元素均以Cl含量最高,且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Ca和Mg含量次之,Cu含量最低。6个沼渣的中、微量元素均以Ca、Fe含量较高;3个猪粪沼渣均以Cl含量较少,而3个秸秆沼渣均以Mn、Cu含量较低。1号猪粪沼渣As含量超过有机肥料标准(NY525-2012)。由此可见,部分沼液和沼渣可能存在有害物质过高的问题,从而影响其农用的价值和效果,存在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同时,应加强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以确保沼气肥的安全、高效农业利用。
-
2015(3):111-115. DOI: 10.11838/sfsc.20150320
摘要:土壤全氮含量反映土壤中氮循环的状况,是评价土壤肥力与土壤资源的一项重要指标。选择黑土和潮土,分别利用元素分析仪(杜马斯催化燃烧法)和全自动凯氏定氮仪(凯氏消煮蒸馏法)测定土壤全氮含量,以揭示两种仪器测定结果的可比性,每个样品每种方法重复测定5次。结果表明:元素分析仪和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的黑土全氮含量(平均值±标准偏差)分别为(1.37±0.01)g/kg和(1.36±0.01)g/kg,潮土全氮含量分别为(0.75±0.02)g/kg和(0.78±0.03)g/kg,t检测表明,两种仪器测定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种仪器土壤全氮测定结果精确度均较高,稳定性较好,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本研究结果可为采用仪器方法测定土壤全氮含量及评价土壤氮库变化提供参考。
-
2015(3):116-119. DOI: 10.11838/sfsc.20150321
摘要:采用AA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有机肥料全氮含量,并与行业标准NY 525-2012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该方法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可达1.000 0,加标回收率在98.40%~102.8%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