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施用有机肥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研究进展

      2015(6):1-8. DOI: 10.11838/sfsc.20150601

      摘要 (2904) HTML (0) PDF 998.49 K (3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机肥因具有丰富的氮、磷、钾、生物活性物质,能改善地力及作物品质等优点,而被广泛运用。然而有机肥对农田土壤的作用机理复杂,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增加土壤中有机C、改变土壤的C/N、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等途径影响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施用有机肥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子及作用特征,并提出了今后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更好地揭示有机肥对农田温室气体通量的作用机制和控制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

    • 大尺度采样下不同模型方法预测土壤全氮空间分布研究——以海南岛为例

      2015(6):9-17. DOI: 10.11838/sfsc.20150602

      摘要 (1533) HTML (0) PDF 2.43 M (20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区域尺度、有限土壤样点情况下,为探索准确预测土壤属性的方法,以海南岛为研究区,采用近似网格采样方法,采集130个样点,用多元线性回归(MLR)、普通克里格(OK)和回归克里格(RK)3种模型方法进行土壤全氮预测,并以29个验证点比较了预测精度。结果显示:1)对较大区域进行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的预测精度为OK>RK>MLR;2)3种模型对土壤全氮含量空间预测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总趋势为岛内自东向西方向逐渐降低;3)0~5 cm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地利用方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0~20 cm土壤全氮含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呈显著相关,20~40、40~60 cm土壤全氮含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坡度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

    • 硝化抑制剂对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pH值和无机氮的影响

      2015(6):18-22. DOI: 10.11838/sfsc.20150603

      摘要 (2987) HTML (0) PDF 901.30 K (3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黑土区春玉米施用硝化抑制剂对土壤pH值、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变化、硝化抑制率、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硝化抑制剂处理中, 混合物B的中水平添加量处理(B2)玉米产量较一次性全施肥处理(AF)能够增产且增产率最高,为5.60%,氮素利用率较追肥处理(TP)提高5.43%,硝化抑制作用和增产的效果明显;施用硝化抑制剂可使土壤pH值缓慢阶梯式下降;土壤含水率与土壤铵态氮含量呈负相关性(P<001);土壤铵态氮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所选用的两种硝化抑制剂的配方中,B2和A3(混合物A的低水平添加量)处理的增产和硝化抑制效果最佳。

    • 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氨挥发和土壤氮素动态变化过程的影响

      2015(6):23-27. DOI: 10.11838/sfsc.20150604

      摘要 (2531) HTML (0) PDF 989.72 K (2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采用“静态吸收法”和“土壤培养法”,研究了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混施条件下,氨挥发和土壤中氮素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缓释掺混肥处理能减少氨挥发损失氮量;与普通尿素处理(SRU0)相比,25%缓释尿素+75%普通尿素(SRU25)、45%缓释尿素+55%普通尿素(SRU45)、65%缓释尿素+35%普通尿素(SRU65)、100%缓释尿素(SRU100)处理的氨挥发量分别降低19.88%、25.94%、42.84%和46.13%。在培养前期,普通尿素处理的土壤全氮、碱解氮和铵态氮含量明显高于缓释尿素处理,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普通尿素处理降低幅度最大,缓释掺混肥处理的全氮、碱解氮和铵态氮含量明显高于普通尿素处理;而硝态氮 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其中,以45%缓释尿素+55%普通尿素配比最佳,既能满足植物全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又能减少氨挥发损失,节省经济成本。

    • 不同轮作模式农田磷养分表观平衡及其对土壤Olsen-P含量的影响

      2015(6):28-33. DOI: 10.11838/sfsc.20150605

      摘要 (1507) HTML (0) PDF 904.44 K (1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连续3年监测上海郊区43块定位农田研究,比较了50种作物以及5种不同轮作模式农田的磷养分表观盈余状况及其对土壤Olsen-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作物农田的磷养分盈余趋势为水生蔬菜类>果树类>旱作蔬菜≥草皮>大田作物;不同轮作模式农田磷养分盈余趋势为菜菜轮作>果树单作>菜作轮作>草皮单作>作物轮作;(2)不同作物及轮作农田收获后土壤Olsen-P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磷养分盈余量多的农田土壤Olsen-P含量也高;(3)不同作物以及轮作农田磷养分盈余与收获时土壤表层(0~30 cm)的Olse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 娄土区作物和土壤淋溶磷临界值研究及推荐施磷建议

      2015(6):34-40. DOI: 10.11838/sfsc.20150606

      摘要 (1387) HTML (0) PDF 977.98 K (1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确定临界土壤磷最佳水平及合理的施肥量可为实现作物高产和减少磷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国家黄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24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基础,利用长期试验积累数据并结合相关土壤分析,通过米切里西指数模型和两段式线性模型确定了土区冬小麦和夏玉米高产土壤有效磷临界值以及土磷素淋溶阈值并提出了施磷建议。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小麦高产时土壤有效磷临界值为26.2 mg/kg,夏玉米为13.9 mg/kg。土壤有效磷随全磷的增加存在明显的临界点,当全磷含量为1.15 g/kg时,有效磷含量为34.8 mg/kg,高于此值后有效磷随全磷快速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大于39.3 mg/kg时,磷素淋溶风险增大。无轮作情况下,当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25、25~40和>40 mg/kg时,冬小麦施磷量分别为P2O5 80~95、60~80和10~15 kg/hm2;当土壤有效磷<15、15~40和>40 mg/kg时,夏玉米施磷量分别为P2O5 70~85、55~70和10~15 kg/hm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当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5、15~25、25~40和>40 mg/kg时,冬小麦施磷量分别为P2O5 100~120、90~100、80~90和15~20 kg/hm2,夏玉米施磷量分别为P2O5 50~60、45~50、25~40和5~10 kg/hm2。

    • 山东烟叶生产典型样区土壤质量评价

      2015(6):41-47. DOI: 10.11838/sfsc.20150607

      摘要 (1584) HTML (0) PDF 811.32 K (1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东3个主要植烟地区临沂、潍坊和日照的烟叶生产典型样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作为植烟土壤肥力质量的评价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对土壤肥力进行定量评价,选取土壤砷、镉、铬、汞、铅、镍、铜、锌全量作为植烟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临沂、潍坊和日照3地典型样区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0.54、0.56和0.49,土壤肥力无明显差别,平均水平未达到良好等级,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临沂、潍坊和日照3地典型样区的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0.59、0.58和0.54,土壤环境质量无明显差别,均处于低风险状态,但个别元素存在超标的现象,汞应成为山东烟区土壤环境质量控制的重要关注点。综合两方面的评价结果,山东烟叶生产典型样区的土壤肥力质量良好,土壤环境质量清洁,为烟叶的品质和质量安全状况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 酸性硫酸盐土壤改良对不同品种水稻生育性状的影响

      2015(6):48-56. DOI: 10.11838/sfsc.20150608

      摘要 (1421) HTML (0) PDF 1.28 M (1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珠三角地区主栽的15个常规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研究酸性硫酸盐土壤(acid sulphate soils,简称ASS)改良前后不同品种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蘖动态、干物质累积量及根系活力等。结果表明,ASS对水稻产生不同程度的胁迫,未改良土壤水稻前期分蘖缓慢,生育期推迟,干物质累积量、有效穗数及穗实粒数均显著降低,最终导致产量大幅下降,且晚稻表现比早稻更为严重。施用碱性改良剂可有效改善水稻生长环境,提高水稻产量,早稻改良后可增产20.4%~780.2%,晚稻改良后增产达167.5%~2 651.5%。不同品种水稻生育性状结果表明,玉香油占、台秀占、粤晶丝苗2号及合丰占等属于耐酸性品种,在土壤未改良条件下生长情况相对其他品种更佳;黄软占、粤综占及粤华丝苗等属于酸敏感性品种,土壤改良后产量相对较高。

    • 干旱区水氮调控对棉花根、冠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015(6):57-64. DOI: 10.11838/sfsc.20150609

      摘要 (1293) HTML (0) PDF 1.29 M (1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水分和氮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设置了3个灌溉水量和4个施氮量,研究了棉花生育时期地下(根)和地上部分(冠)的生长特性,揭示了水氮调控对棉花根、冠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灌溉水量为3 900 m3·hm-2、施氮量为300 kg·hm-2时能提高棉花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叶绿素SPAD值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棉花根系干物质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而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不同灌溉水量下,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棉花各生育期根系干物质量均达到最大,但棉花根冠比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棉花根冠比也呈降低趋势。水分亏缺(W3 300处理)有利于棉花根冠比的增大,但显著降低了棉花光合参数(Pn、Tr)、叶绿素SPAD值和WUE。在本试验条件下,当灌溉水量为3 900 m3·hm-2、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棉花株高适宜(79 cm左右),有效铃数和单铃重较高,较W3 300处理和W4 500处理有效铃数分别增加1.0、0.4个·株-1,单铃重增加0.16、0.09 g,产量提高8.35%、4.62%,衣分增加1.4%、0.7%,棉花适宜的根冠比为0.111。

    • 负水头灌溉施肥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15(6):65-69. DOI: 10.11838/sfsc.20150610

      摘要 (1389) HTML (0) PDF 1.27 M (1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日光温室番茄栽培试验,研究了3种负水头灌溉施肥模式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负水头灌溉的常规基追施肥处理(CK)、按EC值调配的常规肥料处理(T1)和山崎番茄大量元素配方施肥处理(T2)的株高、叶片数和品质均无显著差异,但T2处理的茎粗显著高于CK处理和T1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单果重和产量均以T2处理的最高,与CK和T1处理相比,T2处理可分别增产13%和11%。番茄生育期内,T2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最高,比CK和T1处理分别提高了12%和10%。综合番茄生长、产量以及氮素利用等指标,采用基于负水头的营养液管理施肥模式能有效地控制水分和肥料适时供应,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全面需求,是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灌溉施肥新模式。

    • 减量灌溉条件下缓释肥料对番茄产量、品质及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2015(6):70-75. DOI: 10.11838/sfsc.20150611

      摘要 (1827) HTML (0) PDF 1010.52 K (1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考察减量灌溉下2种缓释肥料对番茄产量、品质、氮素利用及硝态氮淋溶的影响,小区试验设置农民习惯灌溉量(W100%)和减量灌溉30%(W70%)两个灌溉量处理;不施氮肥(CK)、普通尿素(U)、氮素30%施用包膜尿素(CU30%)、氮素50%施用包膜尿素(CU50%)、氮素30%施用生物炭基氮肥(BCU30%)5个肥料处理。结果表明:减量灌溉30%番茄产量和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土壤氮素淋溶,相同施肥处理40~60 cm土层硝态氮减少8.0%~63.7%;2种缓释肥料显著提高番茄产量,CU30%、CU50%、BCU30%番茄产量比施用尿素(U)分别提高19.4%~22.1%、21.5%~22.6%、14.5%~15.3%;氮肥利用率提高10.1%~12.4%、10.2%~12.7%、2.3%~4.0%;番茄硝酸盐含量降低6.3%~14.4%、3.0%~7.9%、12.4%~13.3%;2种缓释肥增加番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提高番茄糖酸比,改善番茄品质;2种缓释肥减少氮素淋失,40~6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比尿素常规施肥降低28.7%、20.0%和 75.0%;因此,设施番茄种植中,滴灌节水条件下农民的习惯用量还具有节水潜力,而氮肥以30%~50%缓释肥基施,能实现番茄高产、减少氮素的淋失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 氮磷钾用量对宁南旱地马铃薯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2015(6):76-81. DOI: 10.11838/sfsc.20150612

      摘要 (1693) HTML (0) PDF 815.55 K (1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宁南旱地上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各4个施肥水平对马铃薯(庄薯3号)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磷、钾肥马铃薯产量均呈抛物线型增长,其中氮肥增产幅度最高,其次为磷肥,钾肥最低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施用氮对马铃薯产量构成有显著影响,钾肥有利于块茎膨大。马铃薯氮、磷、钾养分累积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季氮、磷肥利用率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钾肥利用率随施肥量增加而降低。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均随着施肥量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施用氮、磷、钾肥显著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当氮肥施用量大于240 kg/hm2、钾肥施用量大于135 kg/hm2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不同氮、磷、钾肥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19.6%~31.2%、11.2%~12.6%、1.3%~9.5%。本试验条件下,从经济施肥与水分高效利用角度宁南旱地马铃薯氮、磷、钾肥推荐量分别为174.0~189.7、92.2~94.6、113.0~113.7 kg/hm2。

    • 有机无机专用复合肥对葡萄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2015(6):82-86. DOI: 10.11838/sfsc.20150613

      摘要 (1414) HTML (0) PDF 999.50 K (2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专用复合肥对葡萄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推荐量专用肥,葡萄产量比不施肥和习惯施肥分别增加了25.8%和5.1%;葡萄果实可滴定酸比不施肥、习惯施肥和等量专用肥显著降低,减幅为10.7%~42.9%;施用推荐量专用肥提高了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1.8%~8.2%、Vc 6.4%~77.7%以及固酸比10.2%~60.4%;施用专用肥显著提高葡萄叶片Fe、Cu及果实Fe含量;而施用推荐量专用肥比习惯施肥、等量专用肥处理减少氮磷钾施用总量42.5%。因此,施用推荐量有机无机专用复合肥,既保证葡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又减少氮磷钾施用总量,节约成本。

    • 夏黑无核葡萄肥料效应研究

      2015(6):87-91. DOI: 10.11838/sfsc.20150614

      摘要 (1231) HTML (0) PDF 773.58 K (1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夏黑无核葡萄连续3年开展“3414”肥效试验,建立氮、磷、钾施肥量与产量间的回归模型,探索出南方地区夏黑无核葡萄的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氮肥是限制产量增加的主要因子,其次为磷和钾。在该地力条件下,氮、磷、钾的适宜施肥量分别是N 363.6 kg/hm2,P2O5 454.95 kg/hm2,K2O 363.3 kg/hm2;在各施肥处理中,以处理6(每公顷施氮、磷、钾量分别为N 300 kg、P2O5 270 kg、K2O 375 kg)产量最高,增产率达65.91%,果实固酸比也较高,产投比较大,综合品质较好。

    • 施氮量对砂姜黑土区花生生长、干物质和氮素累积的影响

      2015(6):92-95. DOI: 10.11838/sfsc.20150615

      摘要 (1167) HTML (0) PDF 745.16 K (1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砂姜黑土区不同氮肥用量对花生生长、干物质和氮素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促进花生生长和各生育期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当施氮量为135 kg/hm2时,花生的产量和利润均达到最大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生各生育期干物质和氮素累积总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施用氮135 kg/hm2时(N135)达到最高。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花生成熟期N135处理的干物质、氮素累积总量和产量分别增加48.4%、25.7%和42.9%。

    • 硼砂浸种处理对马铃薯幼苗形态建成及糖代谢的影响

      2015(6):96-101. DOI: 10.11838/sfsc.20150616

      摘要 (1124) HTML (0) PDF 3.83 M (1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地区,以“克新13”马铃薯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的硼砂浸种处理,进行盆栽试验,通过测定马铃薯幼苗形态建成、物质积累、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研究硼砂对马铃薯幼苗质量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硼砂(0.5 ~2.0 mg·L-1)浸种处理能有效地提高马铃薯株高和茎粗,改善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促进叶片中的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从而提高幼苗质量;当硼砂浓度达到5.0 mg·L-1,则抑制了马铃薯幼苗的正常生长,从而影响了幼苗质量。

    • 有机无机复混肥运筹对机插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2015(6):102-107. DOI: 10.11838/sfsc.20150617

      摘要 (1374) HTML (0) PDF 846.76 K (1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机插稻为材料,探讨纯化肥模式(全程3次施肥,基肥、分蘖肥与穗肥)与两种有机无机复混肥施肥模式,即全程两次施肥模式(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穗肥追施化肥)与全程3次施肥模式(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促花肥、保花肥追施化肥)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复混肥施肥模式尤其是全程3次施肥模式较纯化肥模式,不仅提高了水稻开花后20 d冠层倒二叶与倒三叶SPAD值,而且显著增加了冠层上3叶总叶面积。有机无机复混肥运筹模式限制了开花前干物质累积,但促进开花后生物量快速增加,到收获时3种施肥模式干物质累积量趋于一致。尽管有机无机复混肥模式较纯化肥模式降低了千粒重,但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实粒数。最终产量以有机无机复混肥全程3次施肥模式最高,分别比有机无机复混肥全程两次施肥模式与纯化肥模式高出7.5%和6.0%。因此,有机无机复混肥作基肥全程两次施肥模式可代替常规纯化肥3次施肥模式,同时,把穗肥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两次施用,则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 土壤添加不同颗粒组成沸石粉对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2015(6):108-114. DOI: 10.11838/sfsc.20150618

      摘要 (1318) HTML (0) PDF 1.02 M (1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土柱试验,研究不同颗粒组成的沸石粉添加到0~20 cm砂壤土耕层对玉米生长、养分累积的影响,为改良沙地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设8个处理:CK0:不施肥+0 g沸石粉体(简称粉体); CK:施肥+0 g粉体;A:施肥+8 g粉体a; B:施肥+8 g 粉体b;C:施肥+8 g粉体c;D:施肥+8 g粉体d;E:施肥+8 g粉体e;F:施肥+8 g粉体f。结果表明,处理A、B、C、D、E、F与CK之间的玉米株高均不存在差异;但其生物量均高于CK,粉体颗粒构成中<0002 mm的含量最高的两个处理E、F达显著水平,分别比CK高71.36%和63.69%。结果还表明,生物量与不同粉体颗粒5个粒级分布的百分比x1、x2、x3、x4、x5即0.05~0.25 mm、0.02~0.05 mm、0.01~0.02 mm、0.002~0.01 mm、<0.002 mm百分率之间存在多元回归方程Y=3.69-0.050 6x1 +0.082 5x2 - 0.093 4 x3 - 0.009 44 x4 +0.064 86 x5,表明了玉米生长与颗粒组成之间的密切关系;方程系数表明生物量与细小颗粒含量呈极强的正相关,而与粗颗粒含量呈负相关。与CK处理相比,加粉体处理A、B、C、D、E、F均促进了氮和钾的吸收,但只有处理F对氮的吸收以及E和F处理对钾的吸收达显著水平。显著促进吸收的氮量达74.52%、钾量分别达63.39%和63.62%,而对磷没有显著促进作用。由此可以推论,在此土壤条件下,只有沸石粉体粘粒级颗粒含量高于39%时才显著促进玉米生长发育以及增加植株对氮、钾的吸收和利用。

    • 城市污泥堆肥用于生产碱茅草无土草坪的研究

      2015(6):115-121. DOI: 10.11838/sfsc.20150619

      摘要 (1403) HTML (0) PDF 1.06 M (1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混料设计{3,2}单形格子理论设计,分别从理化性状、碱茅草生长生理指标、草坪综合质量和草坪生产周期等方面分析了稻糠、污泥堆肥和蛭石不同比例混合基质的优劣。研究表明:稻糠与堆肥混合基质(T4),蛭石与堆肥混合基质(T6),稻糠、蛭石和堆肥混合基质(CK1)的容重适中,营养充足,pH和EC值适宜,适合草坪草生长。与大田(CK2)相比,含堆肥基质可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T6、CK1的根系活力稍有降低,但提高了草坪草过氧化氢酶活性,而T4根系活力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稍有降低;且三者的游离脯氨酸含量虽有所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评价草坪草质量以CK1最高,T4、T6次之。通过建立基质配比与生产周期的关系模型模拟优化共得5 151套基质组合方案,其中生产周期最短为18 d,共1 335套方案,体积分数范围分别为:0≤x1(稻糠)≤90%,10%≤x2(污泥堆肥)≤30%,0≤x3(蛭石)≤84%;因此,以稻糠、蛭石和污泥堆肥等开发高质量碱茅草无土草坪栽培基质是完全可行的。

    • 丛枝菌根真菌对镉污染土壤中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2015(6):122-127. DOI: 10.11838/sfsc.20150620

      摘要 (1196) HTML (0) PDF 2.14 M (1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不同浓度的镉污染土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黑麦草盆栽试验,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对镉污染条件下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度镉污染(Cd2+:180 mg/kg)条件下,Glomus mosseae对黑麦草根系的侵染率仍达到30.23%,对黑麦草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丛枝菌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镉污染对黑麦草株高、根长和生物量积累的抑制;镉污染显著降低黑麦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在重度镉污染时下降幅度最大,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黑麦草较对照下降37.9%,而接种的黑麦草下降26.7%,接种菌根真菌在中重度镉污染条件下显著提高了黑麦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重度镉污染下接种和不接种的黑麦草根系活力都开始显著下降,但接种植株根系活力下降的幅度小于不接种植株。

    • 脱酚棉籽蛋白培养腐熟用枯草芽孢杆菌DK36的研究

      2015(6):128-132. DOI: 10.11838/sfsc.20150621

      摘要 (1205) HTML (0) PDF 2.44 M (1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脱酚棉籽蛋白为氮源,研究了腐熟用枯草芽孢杆菌DK36的生长及产芽孢条件。结果发现,当脱酚棉籽蛋白为氮源时,菌体生长良好,可完全代替豆饼粉,甚至代替酵母粉。当葡萄糖为碳源时,枯草芽孢杆菌DK36不形成芽孢。当玉米粉作碳源时,枯草芽孢杆菌DK36可大量形成芽孢,其芽孢数和芽孢率分别达到2.7×109 CFU/mL和93.4%。培养基中添加钙、镁、锰和钾盐时芽孢数和芽孢率均明显提高,而且钾盐与钙、镁和锰盐在促进生长和产芽孢上具有协同作用,其中协同效果最好的组合是KH2PO4与MgSO4,其芽孢数和芽孢率分别为3.2×109 CFU/mL和98.4%。然而,脱酚棉籽蛋白会造成芽孢形成缓慢,生产效率降低。

    • 华北还田夏玉米秸秆快速启动腐熟的研究

      2015(6):133-138. DOI: 10.11838/sfsc.20150622

      摘要 (1145) HTML (0) PDF 2.60 M (1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连续2年的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玉米秸秆快速腐熟启动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是秸秆腐熟的主要载体,玉米秸秆在有土壤的环境中比相同条件下没有土壤培养100 d的腐熟率高45%。厌氧条件比好氧条件下玉米秸秆腐熟提高1.1~1.3个百分点。施用37.5 kg/hm2腐熟配方E(主效成分为纤维素菌和真菌的菌剂以及保水剂、氮素、和微生物磷钾肥的助剂),在夏玉米秸秆还田4周和8周时腐解率为23.6%和33.1%,比不施用腐熟配方的处理高14和17.4个百分点。至下茬小麦收获期,还田玉米秸秆的腐解率为87.1%~88.4%,一年后腐解率达94%~99%。与不施用腐熟配方的处理相比,玉米秸秆腐熟配方可促使小麦的出苗率提高97%;有效分蘖数增加19.5%;幼苗冻死率降低1.64个百分点;小麦的株高、穗长和千粒重分别提高0.8 cm、0.25 mm和1.3 g。连续施用腐熟配方E 2年,可提高冬小麦产量5.2%~12.5%,提高玉米产量5.7%~10.1%。腐熟配方E是值得在华北平原高产区推广应用的高效腐熟配方。

    • 内蒙古地膜残留污染现状及残膜回收利用对策研究

      2015(6):139-145. DOI: 10.11838/sfsc.20150623

      摘要 (1832) HTML (0) PDF 956.03 K (2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地膜覆盖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但同时地膜残留污染约束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11年以后全区地膜覆盖总面积达到133万hm2以上,农用地膜年使用量超过了4.9万t,并且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次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区使用的地膜厚度一般在0.006~0.008 mm之间,回收率仅为60%左右,全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84 kg/hm2,回收率较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数据低20%左右,而地膜残留量较公报数据高40.5%。地膜残留主要分布在0~20 cm耕层土壤中,并且近年刚开始实行地膜覆盖的地块年平均地膜残留量增长速度显著高于覆膜年限较长的地块。针对内蒙古地区地膜污染现状,从地膜的标准化生产、节约使用、高效回收以及未来需要研发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政策等机制体制方面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途径,达到地膜覆盖技术大面积推广和农作物增产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连续流动分析仪与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小麦秸秆全氮含量之比较

      2015(6):146-151. DOI: 10.11838/sfsc.20150624

      摘要 (3175) HTML (0) PDF 893.02 K (3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凯氏定氮法是测定植株全氮含量的经典方法,但费时费力。选择24个小麦秸秆样品,用浓H2SO4-H2O2消煮,分别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与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消煮液中氮含量,比较了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探讨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植株样品全氮含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两种仪器测定的小麦秸秆中全氮含量无明显差异,彼此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回归直线方程为Y(连续流动分析仪-N)=0.892X(凯氏蒸馏滴定-N)+0.753,相关系数r=0.942 1(n=24,P<0.01)。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的回收率在96.6%~102.3%之间,对5个样品消煮液中氮浓度分别重复测定5次,相对标准偏差在5%以下。连续流动分析仪分析速度快,消耗试剂少,可用于大批量H2SO4-H2O2消煮的植株样品中全氮含量分析。研究结果为采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植株全氮含量提供了技术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