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腐植酸在水培蔬菜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6(5):1-4. DOI: 10.11838/sfsc.20160501

      摘要 (1328) HTML (0) PDF 686.26 K (1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腐植酸凭借其诸多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近年来,随着对腐植酸和无机-有机营养液的深入研究,一些学者开始将腐植酸这一传统有机肥料用于水培蔬菜栽培中。本文介绍了腐植酸生产机理和特征,综述了腐植酸在水培蔬菜中的研究现状,并对腐植酸在蔬菜水培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

    • 根瘤菌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6(5):5-10. DOI: 10.11838/sfsc.20160502

      摘要 (1363) HTML (0) PDF 766.79 K (1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瘤菌是一种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常与豆科植物共生结瘤固氮的细菌类群,在农、林、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人们熟知的固氮功能,根瘤菌还参与环境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土壤的修复,在生态环境修复、维持土地生产力以及节能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联合修复污染环境效果更为显著。本文综合介绍了根瘤菌在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土壤及滨海盐渍土壤修复中的地位、作用及潜在价值,以期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方法和依据。

    • 旱地土壤易分解与耐分解碳氮组分的高效筛分方法

      2016(5):11-17. DOI: 10.11838/sfsc.20160503

      摘要 (1212) HTML (0) PDF 981.75 K (1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易分解与耐分解碳、氮组分是表征土壤有机碳、氮转化特征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何高效获得该组分的大量样品是当前的一个难题。本文改进传统少量筛分法,设计一次性大量筛分设备,对我国两种典型旱地土壤黑土与潮土的不施肥(CK)、化肥(NPK)、化肥配施秸秆(NPKS)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4个处理土壤分别进行一次性大量(100、200和300 g)筛分,并比较与传统(50 g)筛分法的差异,了解该设备大量筛分样品的工作效率与可行性。结果表明:黑土或潮土大量(300 g)筛分时,与筛分量200和100 g的质量、全碳和全氮回收率无显著差异,均在97%以上;3个筛分量下同一处理的黑土或潮土的易分解碳、氮或耐分解碳、氮含量基本无显著差异。与传统筛分法相比,黑土或潮土筛分量为300 g的质量回收率比50 g的质量回收率提高1%~3%,全碳和全氮回收率提高1%~8%;易分解碳、氮或耐分解碳、氮含量基本无显著差异,以黑土CK处理为例,筛分量为300 g与50 g的土壤易分解组分氮含量分别为0.12和0.14 g/kg,两者无显著差异;与传统筛分法相比,筛分量由50 g提高到300 g,单位时间获得土壤易、耐分解碳、氮组分样品的效率提高了5倍。因此,改进设备后的筛分法可以一次性筛分300 g旱地土样,且土壤质量、全碳和全氮回收率提高1%~8%,是一种获取旱地土壤易、耐分解碳、氮组分较为简单高效的方法。

    • 不同施肥措施对春玉米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16(5):18-24. DOI: 10.11838/sfsc.20160504

      摘要 (1263) HTML (0) PDF 1.19 M (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肥料配比对春玉米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连续4年采用田间定位种植春玉米,分析各生育期各土层酶活性,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揭示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各种施肥措施显著增加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主要影响10~20 cm土层酶活性。施用有机肥土壤酶活性最大值出现在散粉期,施用无机肥土壤酶活性最大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10~20 cm土层最低。配合施肥中增施氮肥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蔗糖酶、脲酶活性;增施磷肥增加脲酶、磷酸酶活性;增施有机肥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蔗糖酶、脲酶活性。单施氮肥降低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延长春玉米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高值期。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受全钾、全氮、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施肥通过改变土壤元素含量及供给能力影响土壤酶活性。

    • 不同树龄茶树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2016(5):25-29. DOI: 10.11838/sfsc.20160505

      摘要 (1333) HTML (0) PDF 722.36 K (1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不同种植年限黄金桂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茶树树龄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根际土壤中与养分循环相关的酸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而上升,且与茶树树龄呈显著正相关,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则相反;茶树根际土壤中与抗性相关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而上升且与茶树树龄呈显著正相关,而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则呈下降趋势,与茶树树龄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酶对茶树树龄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酶响应茶树树龄变化的趋势为过氧化氢酶>脲酶>脱氢酶>蔗糖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可见,在茶树生产管理过程中应适当提高磷肥的施用量,老茶树应当加强土壤松耕,以提高土壤中抗性酶活性。

    • 低氮用量对不同类型玉米果穗性状的影响

      2016(5):30-36. DOI: 10.11838/sfsc.20160506

      摘要 (1308) HTML (0) PDF 751.33 K (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玉米单株粒重及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单株粒重、穗长、穗粗、秃尖、行粒数、百粒重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对穗行数无明显影响。3类品种的单株粒重、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均随低氮胁迫强度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与正常施氮水平相比,在极端(0 kg/hm2)和重度低氮胁迫时(45 kg/hm2),高产耐低氮品种的单株粒重、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分别降低25.9%和12.0%、6.5%和0.9%、7.1%和3.6%、9.9%和3.2%、15.3%和6.7%,降幅均小于其余两类型品种。低氮胁迫时,各类型品种间秃尖长和百粒重差异更明显,分别达124.44%和9.39%。秃尖长随氮胁迫强度增加而增大,但在极端和重度低氮胁迫时,高产耐低氮品种和高产不耐低氮品种平均秃尖长仍比低产不耐低氮品种短,秃尖较长可能是低产不耐低氮品种的重要特征。由此认为,在玉米新品种特别是耐瘠品种培育过程中,更应关注果穗结实性和百粒重,通过减少秃尖长,增加行粒数和增加籽粒长度提高百粒重来提高单株籽粒产量。

    • 长沙烟区烟后晚稻适宜氮肥施用量与运筹方式研究

      2016(5):37-44. DOI: 10.11838/sfsc.20160507

      摘要 (1267) HTML (0) PDF 1.89 M (1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给长沙烟区烟后晚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超级杂交稻品种深优9586为材料,于2011~2012年在长沙市宁乡烟区研究了施氮量与氮肥运筹方式对烟后晚稻产量形成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施氮0~120 kg/hm2范围内,晚稻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施氮90 kg/hm2条件下产量最高,过量施氮导致减产的原因在于有效穗数与千粒重下降;(2)氮肥运筹方式影响晚稻产量,施氮90 kg/hm2时W3处理(基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为0.5∶0.25∶0.25)产量最高,施氮30~60 kg/hm2时以W4处理(0.25∶0.5∶0.25)产量最高,增产的原因在于氮肥后移提高了烟后晚稻齐穗期叶面积指数、灌浆中期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3)氮肥用量增大,烟后晚稻氮积累量提高,但氮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生理利用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下降;氮肥运筹方式影响氮素利用效率,施氮量较低时,氮肥后移有利于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而施氮量偏高时(90 kg/hm2)后期施用氮肥比例不宜过高。可见,为提高长沙烟区烟后晚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施氮量在60 kg/hm2以内可采取氮肥后移策略,而施氮90 kg/hm2时后期施氮比例不宜过高。

    • 氮肥分期施用对机插稻产量构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016(5):45-49. DOI: 10.11838/sfsc.20160508

      摘要 (1252) HTML (0) PDF 1.19 M (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对分蘖肥、穗肥氮素一次和分次施用时机插水稻的产量构成、氮肥利用效率以及与二者紧密相关的茎蘖动态、高光效叶面积和叶片SPAD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蘖肥氮素分次施用对产量形成无显著影响,而穗肥氮素分次施用使产量增加6.1%~6.5%,氮肥利用率提高10.0%~11.6%。主要原因在于:分蘖肥氮素分次施用对水稻生育前期茎蘖动态和叶龄进程基本无影响。但是,穗肥氮素分次施用显著增加开花时倒一叶和倒二叶叶面积,较穗肥一次施用分别增长10.1%~13.7%和32.1%~39.9%,并减缓了开花后20 d内倒二叶SPAD值降解速率,为水稻后期光合物质累积提供良好物质基础,使水稻成穗率提高5.1%~6.1%,且大幅提高实粒数。因而,机插秧水稻分蘖肥一次施用,穗肥分次施用有利于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同时一定程度降低劳动投入量。

    • 施用有机肥条件下氮肥不同底追比对冬小麦干物质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2016(5):50-54. DOI: 10.11838/sfsc.20160509

      摘要 (1161) HTML (0) PDF 717.34 K (1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冬小麦品种‘临Y7287’为供试材料,秸秆还田条件下,研究了在等化肥施用量,额外增施生物有机肥,氮肥不同底追比对小麦生长发育、干物质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生物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叶面积,提高灌浆期干物质累积量,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转移,显著提高了千粒重、穗粒数和成穗数,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在配施生物有机肥4 500 kg·hm-2条件下,以氮肥底追比为1∶1(即50%氮肥底施,50%氮肥拔节期追施)增产效果最好,较单施化肥成穗数提高了12.71%,穗粒数提高了4.93%,千粒重提高了6.42%,产量增加了11.27%。因此,推荐山西临汾盆地冬小麦施肥方案:以生物有机肥4 500 kg·hm-2配施N 225 kg·hm-2,50%氮肥底施,50%拔节期追施较宜。

    • 江西省水稻氮肥推荐施肥体系研究

      2016(5):55-60. DOI: 10.11838/sfsc.20160510

      摘要 (1276) HTML (0) PDF 963.01 K (1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江西省不同稻田土壤氮素状况和水稻产量目标下的氮肥用量及其调整系数,以建立适合江西省的水稻氮肥推荐施肥体系,为省级区域水稻氮素推荐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在江西88个县(市、区)布置的1 207个“3414”水稻施肥田间试验及其采集土壤、植株进行室内分析得到的数据为基础,分别进行相关和回归等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增产效果明显,平均每千克氮可增产稻谷112 kg,但达到最佳施用量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增产效应降低,最佳施肥处理为N2P2K2。碱解氮和全氮与相对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 5和0.233 2,尽管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但碱解氮相关系数远高于全氮与相对产量的相关系数,说明碱解氮更能反映稻田土壤的供氮能力。应用回归方程得出不同碱解氮含量时的水稻施氮量分别是:碱解氮含量分别为60、120、170、250 mg/kg时的水稻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75、160、150、120 kg/hm2。根据不同碱解氮含量下的水稻施氮量,再结合目标产量法,得出了不同土壤碱解氮含量时的氮肥施用调整系数分别为0.8、0.9、1.0、1.1和1.2及推荐施氮量计算公式,计算了江西省分别在7 500和9 000 kg/hm2目标产量下不同土壤碱解氮时的氮肥推荐参考值。

    • 枸溶性钾肥的水稻肥效

      2016(5):61-65. DOI: 10.11838/sfsc.20160511

      摘要 (1083) HTML (0) PDF 1.31 M (1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5种钾肥\[粉碎性钾矿粉(K1)、全部枸溶性钾肥(K2)、含25%水溶性钾的枸溶性钾肥(K3)、含50%水溶性钾的枸溶性钾肥(K4)和硫酸钾(K5),施钾量均为K2O 150 mg/kg\]及其施用量(0.5K2、K2、1.5K2和2K2,施钾量分别为K2O 75、150、225和300 mg/kg)和配施(0.5K2+0.5K5)对水稻产量、钾素吸收量以及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钾相比,施钾肥处理(除K1外)均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钾素吸收量以及土壤速效钾含量。在相同施钾量下,随着肥料水溶性钾比例的增加,水稻产量、钾素吸收量以及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水稻产量、钾素吸收量以及土壤速效钾含量以K4(分别为240.90 g/盆、2.60 g/盆、75.4 mg/kg)和K3(分别为234.86 g/盆、2.24 g/盆、73.9 mg/kg)处理最高。与水溶性钾肥(K5)处理相比,K4和K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钾素吸收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9.35%和6.61%、40.43%和21.26%、22.01%和19.58%(P<0.05)。水稻产量、钾素吸收量及土壤速效钾含量随同一种枸溶性钾肥(K2)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以2K2最高。综合结果表明,在相同施钾量下,含25%~50%水溶性钾的枸溶性钾肥(K4和K3)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最佳,而全部枸溶性钾肥在2倍施钾量下可获得相同增产效果。

    • 不同钾肥组合对土壤养分及晒红烟烟叶钾素积累的影响

      2016(5):66-72. DOI: 10.11838/sfsc.20160512

      摘要 (1166) HTML (0) PDF 738.43 K (1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晒烟品种大叶黄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钾肥处理土壤pH值、有效硫、速效钾等5种土壤养分指标在晒红烟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规律以及烟叶钾素含量及积累量,并就土壤养分含量与烟叶钾素状况进行相关分析,找出提高晒红烟烟叶钾积累量的最佳钾肥配施组合及影响烟叶.39 mg/g,烟叶钾积累量1.92 g/株;土壤有效硫是影响当地晒红烟生长前期钾含量的关键土壤因子,土壤速效钾含量与整个生育期内烟叶钾素积累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能显著提高中后期烟叶钾含量。

    • 喷施不同铁肥对草莓铁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影响

      2016(5):73-78. DOI: 10.11838/sfsc.20160513

      摘要 (1336) HTML (0) PDF 847.77 K (1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草莓“甜查理”为试材,研究叶面喷施硫酸亚铁、EDTA-Fe和小分子有机螯合铁3种铁肥对草莓生长发育、品质和铁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1)喷施3种铁肥均能提高叶片活性铁含量、SPAD值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其中,喷施小分子有机螯合铁处理的效果明显优于硫酸亚铁和EDTA-Fe处理,较清水对照分别显著提高76.44%、6.25%、180.00%和61.72%;2)与对照相比,施用小分子有机螯合铁和EDTA-Fe的草莓果品铁含量分别显著提高35.46%和27.79%,而喷施硫酸亚铁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同时,喷施小分子有机螯合铁果实的糖酸比和可溶性固形物最高,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8.70%和30.89%,差异显著;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片活性铁含量均与SPAD值、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果实铁含量与糖酸比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因此,喷施铁肥可提高草莓叶片相关酶的活性和铁养分含量,促进其生长发育,并在一定程度上调控草莓果实铁元素的累积,同时改善果实品质,3种铁肥中以小分子有机螯合铁肥在草莓上应用效果最佳。

    • 硒对水稻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2016(5):79-84. DOI: 10.11838/sfsc.20160514

      摘要 (1101) HTML (0) PDF 758.52 K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硒对水稻生长、碳氮代谢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硒显著提高了水稻叶片、根及大米中硒的含量,硒对水稻株高影响不大,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秸秆鲜重以及籽粒产量;施硒能提高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对光合速率具有提升作用,增强了水稻对光合碳的同化能力,从而提升了植株根及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施硒显著提高了水稻叶片及根中谷氨酸脱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以及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增强了水稻对氮素的同化代谢能力;硒对碳氮代谢产物可溶性蛋白影响不大,但是在显著提高水稻叶片氮含量的基础上降低了中间代谢产物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说明硒促进了碳氮代谢中间产物游离氨基酸向大分子有机含氮化合物的转化。试验结果说明,硒对产量的提升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碳氮代谢过程来实现的。

    • 叶面喷施微肥对晋南小麦产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2016(5):85-89. DOI: 10.11838/sfsc.20160515

      摘要 (1262) HTML (0) PDF 987.50 K (1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山西临汾盆地石灰性褐土进行冬小麦田间试验,在底施NPK肥的基础上,研究了在拔节中期和抽穗前期叶面喷施锌、铁和硒对“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成熟期地上部分各器官微量元素含量和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3种微肥提高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增产效果为Fe>Se>Zn,喷施铁肥与喷施清水相比差异显著;叶面喷施微肥使籽粒、茎叶和颖壳中对应微量元素的含量提高,其中喷施硒肥效果最为明显,喷施锌肥次之;籽粒对3种元素的吸收相互影响,铁对锌单向拮抗,锌与硒、铁与硒相互促进;叶面喷施微肥使锌在籽粒中分配比例稍高于茎叶+颖壳,铁在籽粒中分配比例仅6.87%~8.25%,硒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稍低于茎叶+颖壳。建议临汾盆地在小麦拔节中期和抽穗前期对冬小麦叶面喷施0.4% ZnSO4·7H2O溶液750 kg/hm2和0017% Na2SeO3溶液750 kg/hm2,可显著提高籽粒中的锌、硒含量,从而改善籽粒品质;叶面喷施0.3% FeSO4·7H2O溶液750 kg/hm2对产量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 蚓粪和益生菌互作对土壤性状、菠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16(5):90-95. DOI: 10.11838/sfsc.20160516

      摘要 (1257) HTML (0) PDF 831.26 K (1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两种益生菌(巨大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分别与化肥和蚓粪配施,研究了蚓粪和益生菌配施对设施蔬菜地土壤化学性状、酶活性及菠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养分条件下与单施化肥相比,蚓粪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及pH值,降低速效钾、铵态氮含量及EC值,有利于土壤脲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提高,有效改善菠菜品质;与单施蚓粪相比,益生菌与蚓粪配施不仅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蔗糖酶活性,还增加了土壤EC值,提高了菠菜可溶性糖、蛋白及维生素C含量,且解淀粉芽孢杆菌配施蚓粪还增加了菠菜产量;而益生菌配施化肥对菠菜产量增加和品质改善效果不及益生菌配施蚓粪效果显著。综合比较两种益生菌和蚓粪配施效果,以蚓粪配施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土壤性状改善和蔬菜产量、品质提高效果最好。

    • 棉秆不同处理方式对滨海盐碱土理化性质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2016(5):96-104. DOI: 10.11838/sfsc.20160517

      摘要 (1017) HTML (0) PDF 1.70 M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棉秆不同处理方式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改良效果的影响,本试验对比棉秆直接粉碎还田(FC)和堆腐还田(FS)两种处理,分别设定不同还田量进行试验,并根据棉花不同生长时期对棉田土壤物理、化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S、FC两种还田处理均能有效增加0~1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且与还田量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当还田量为9 t/hm2时能有效增大土层粒度中黏粒和粉粒所占比重。FS比FC对棉花吐絮期表层(0~10 cm)pH值的降低效果更明显。两种还田处理的降盐效果显著,并随着还田量增大而不断加强。两种还田处理可以有效降低0~20 cm土层土壤中Na+和Cl-含量,而当还田量为9 t/hm2时对降低0~10 cm土层中SO2-4含量及增加K+、Ca2+、Mg2+含量的效果最为明显。两种还田模式均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差异性不大,FS较FC在增加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方面效果显著,而在增加有效磷含量方面表现刚好相反。两种还田处理都可以有效增加棉花产量,且FS比FC的增产效果更好。棉秆还田利用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也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 烟-稻复种连作年限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烟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016(5):105-109. DOI: 10.11838/sfsc.20160518

      摘要 (1291) HTML (0) PDF 720.43 K (1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长期烟-稻复种连作对烟田土壤理化性状及烟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在衡阳烟区烟-稻复种连作区采取了不同复种年限的土样和当季烟叶样品,检测了土壤pH值、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中微量元素含量以及烟叶产量和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度的烟-稻复种连作(≤7年)可较好的协调土壤pH值,不仅对烟叶产量和产值无显著影响,而且使烟叶中糖碱比和钾氯比协调合理,品质趋好。而当连作超过10年后,土壤明显酸化,烟叶产量、产值也显著下降,可考虑通过绿肥轮作、休耕等措施提升土壤质量。

    • 旱地垄沟覆膜栽培对土壤硝酸盐时空分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2016(5):110-117. DOI: 10.11838/sfsc.20160519

      摘要 (1232) HTML (0) PDF 3.35 M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考察了旱地垄沟覆膜栽培对土壤硝酸盐时空分布和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了垄沟覆膜、平作不覆膜、平作覆膜和裸地对照4个处理,并对其土壤水分、硝酸盐的时空分布和玉米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玉米生长季,垄沟覆膜栽培模式下土壤0~40 cm土层含水量显著高于平作不覆膜;NO-3-N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且垄沟覆膜-垄上NO-3-N表聚现象比其它处理更明显,10 cm处垄上NO-3-N含量是沟内的1.6倍、平作不覆膜的2倍;垄沟覆膜和平作覆膜比平作不覆膜处理单株干物质量分别增加了36.15%、16.11%;单株含氮量分别增加了13.97%、3.59%;垄沟覆膜产量高于其他处理。垄沟覆膜栽培能够在保持作物生长状况良好,获得较高产量的同时,增加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同时增加NO-3-N的表层累积,将其保持在根区,从而降低了NO-3-N淋洗的发生,降低环境风险,是旱区获得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的玉米栽培模式。

    • 覆膜对玉米间作豌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016(5):118-123. DOI: 10.11838/sfsc.20160520

      摘要 (1242) HTML (0) PDF 902.99 K (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对玉米、豌豆带进行覆膜、不覆膜处理做大田试验,研究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覆膜比不覆膜显著提高了作物的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单作覆膜比不覆膜玉米增产9%,豌豆增产21%;间作经济产量,玉米覆膜豌豆不覆膜处理的玉米比间作无膜处理的玉米增产11.70%,全膜覆盖比间作无膜处理的豌豆增产24.40%。土地当量比(LER)除玉米不覆膜豌豆覆膜的小于1外,其他处理LER为1.09~1.24,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两作物养分向籽粒的转移率和贡献率均为茎大于叶,覆膜提高了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率和贡献率。玉米覆膜豌豆不覆膜处理是本研究中间作优势最明显的覆膜方式,而玉米不覆膜豌豆覆膜处理会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产量积累。

    • 不同有机物料强还原处理对土壤性状影响与防控辣椒疫病效果

      2016(5):124-129. DOI: 10.11838/sfsc.20160521

      摘要 (2216) HTML (0) PDF 927.04 K (2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土壤添加菜粕或秸秆后进行淹水处理对辣椒疫病发生率的影响,并从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及病原菌数量方面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淹水结束时,菜粕处理和秸秆处理土壤Eh值比对照低267和228 mV,而有机酸、酚酸和铵态氮含量分别是对照的2.96和4.39倍、2.59和3.73倍、3.21和0.38倍。与对照相比,两种强还原处理更显著地减少放线菌数量和极显著增加细菌数量,且菜粕处理效果更为明显。秸秆处理真菌数量显著上升,菜粕处理却显著下降。两种强还原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多酚氧化酶活和纤维素酶活,降低脲酶活,但秸秆处理纤维素酶活显著高于菜粕处理,而多酚氧化酶活和脲酶活显著低于菜粕处理。秸秆处理消除辣椒疫霉效果显著强于对照和菜粕处理,栽植后对照和菜粕处理的辣椒疫霉数量增至35.9和15.6个辣椒疫霉/g干土,而秸秆处理的辣椒疫霉数量为0。对照、菜粕处理和秸秆处理发病率分别为16.7%、3.3%和0。两种强还原处理可能通过改变土壤Eh值、铵态氮含量、有机酸和酚酸含量进而减少辣椒疫霉数量,并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抑制辣椒疫霉的生存和致病力。菜粕和秸秆强还原处理对土壤铵态氮、有机酸、酚酸、纤维素酶和真菌等方面的影响差异显著,这可能是两者防效差异的主要原因。

    • 不同类型咸水滴灌对土壤盐分的影响及棉花产量响应

      2016(5):130-137. DOI: 10.11838/sfsc.20160522

      摘要 (1304) HTML (0) PDF 982.66 K (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棉花是鲁北平原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合理利用微咸水和咸水资源是解决棉花季节干旱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淡水滴灌处理为对照,设置不同盐分梯度的咸水滴灌处理,研究2种类型咸水滴灌对棉田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分布影响以及棉花产量的响应。结果表明,咸水滴灌条件下主要影响棉田40~100 cm土壤水分的变化,碳酸氢钠型和氯化钠型咸水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利用EC值低于8 dS·m-1 的咸水进行补灌,棉田0~40 cm土壤盐分积累不明显,灌溉水EC值为10 dS·m-1的氯化钠型咸水灌溉在0~100 cm土壤盐分有明显的积累。滴灌补灌EC值不大于6 dS·m-1的碳酸氢钠型咸水和不大于8 dS·m-1的氯化钠型咸水对棉花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滴灌补灌7 dS·m-1碳酸氢钠型和10 dS·m-1氯化钠型咸水明显降低棉花产量。从土壤盐分的积累和棉花产量来看,在鲁北平原可以利用6 dS·m-1咸水滴灌对棉花进行补灌;利用咸水滴灌,要同时考虑灌溉水盐分的数量和盐分组成,碳酸氢钠型咸水要更加谨慎利用。

    • 河北省山药产量及施肥现状分析

      2016(5):138-143. DOI: 10.11838/sfsc.20160523

      摘要 (1152) HTML (0) PDF 1.19 M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河北省山药主产区为调研对象,对山药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山药平均产量水平为52.4 t/hm2,高产农户所占比例为56.7%。总氮、磷、钾养分投入量分别为884、759和943 kg/hm2,其中化肥氮、磷、钾养分投入量分别为560、630和720 kg/hm2。根据养分分级等级进行评价,农户化肥氮、磷、钾投入过量比例分别为90.0%、98.3%和96.7%,不足比例分别为5.0%、0.0%和3.3%,合理比例仅为5.0%、1.7%和0.0%。因氮、磷、钾肥及有机肥的不合理施用导致的产量损失量,占最高产量的比例分别为2.63%、2.92%、4.34%和2.26%。

    • 快速检测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研究

      2016(5):144-147. DOI: 10.11838/sfsc.20160524

      摘要 (1516) HTML (0) PDF 800.54 K (2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检测行业标准推荐方法耗时长、操作繁琐,介绍了一种定氮仪配合漩涡振荡仪测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快速蒸馏法,改进了离心处理环节和蒸馏步骤,讨论了关键流程和注意事项。该方法与行业标准乙酸铵法相比,试剂消耗明显减少,检测效率提高45%,检测精度和准确度符合标准要求,特别适于大批量及快速检出的土壤样品分析。

    •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残留的磺酰脲类除草剂

      2016(5):148-152. DOI: 10.11838/sfsc.20160525

      摘要 (1188) HTML (0) PDF 824.52 K (1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基质固相分散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MSPD-HPLC-MS/MS)测定土壤中3种磺酰脲类除草剂(氯磺隆、甲磺隆 、苯磺隆)残留的分析方法。对基于球磨的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条件进行了详细优化,最终确定最佳条件为:0.2 g土壤样品、0.8 g HC-C18粉末状分散剂与直径为8 mm的小钢珠一起球磨10 min后,转移至空的玻璃萃取小柱,用10 mL乙腈洗脱,氮气吹干后用甲醇定容至0.6 mL,再经0.22 μm的滤膜抽滤后装入自动进样瓶中。用Syncronis C18反相色谱柱分离,以甲醇(A)~1‰甲酸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下进行检测。氯磺隆在20~200 μg·kg-1,甲磺隆和苯磺隆在10~ 200 μg·kg-1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在0.997 9~0.999 5。土壤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4.7%~104.6%,相对标准偏差在 4.5%~7.9%(n=5)。方法的检出限(S/N=3)0.32~0.68 μg·kg- 1。该方法简单、效率高、干扰少、回收率高,满足土壤中除草剂的残留分析要求。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