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2017(1):1-6. DOI: 10.11838/sfsc.20170101

      摘要 (1281) HTML (0) PDF 5.00 M (1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土壤团聚体0~40 cm土层的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各年限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最高,呈表聚现象。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湿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均以<0.106 mm粒级团聚体为主,约为40%~90%,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0.25 mm粒级团聚体在4年时含量最高,并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不同年限紫花苜蓿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以<0.106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高,随粒级的减小而增加;不同年限紫花苜蓿土壤20~40 c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于0~20 cm土层,并随生长年限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 云南玉溪植烟土壤速效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应用

      2017(1):7-13. DOI: 10.11838/sfsc.20170102

      摘要 (1351) HTML (0) PDF 8.95 M (1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烟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利用空间变异进行分区管理的技术路线,以全国烤烟种植典型产区云南省玉溪市烟田土壤为例,形成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空间分布—肥料养分推荐—分区配方的技术思路。基于烟区土壤养分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烟区耕作层(0~20 cm)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异特征和空间分布。以乡镇作为管理单元,依据烟田土壤肥力评价及养分管理指标体系,计算出乡镇烤烟养分管理的氮、磷、钾肥料推荐量。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烤烟养分管理“核心是氮、品质元素是钾”的特点,提出玉溪烤烟养分管理5个管理分区、5个基肥配方、2个追肥配方。研究表明:玉溪烟田土壤速效养分为中等强度空间变异,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变异来源于结构性因素和施肥等人为因素;土壤有效磷的变异最大,高于速效钾和碱解氮,与氮肥和钾肥用量相对稳定,而磷肥相对随机等农艺措施相关;超过67%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处于高和极高水平,肥料氮、磷、钾推荐量低于云南省烤烟养分管理平均水平11%左右;提出5个烤烟养分管理分区及相应的基肥和追肥配方,以满足“大配方、小调整”原则,实现分类指导和分区管理。

    • 梯田不同作物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7(1):14-20. DOI: 10.11838/sfsc.20170103

      摘要 (1355) HTML (0) PDF 6.56 M (13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赤峰市敖汉旗水平梯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玉米、谷子、高粱、绿豆4种当地多年主栽作物的表层(0~20 cm)土壤216个样品,通过方差分析方法探究梯田4种作物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梯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6.34 g/kg,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作物土壤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绿豆>谷子>高粱>玉米。在0.01显著性水平下,绿豆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玉米、高粱、谷子地(P=0.000 6)。玉米、高粱、绿豆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坡位的上升而减少,谷子则相反。4种作物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在两个坡向上都表现为阴坡>阳坡。下坡位以及阴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比较高。人为因素是通过不同的耕作制度和管护措施来影响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免耕、秸秆还田、绿豆种植等措施能提高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

    • 湘南红壤稻田AOA-amoA、narG、nosZ基因丰度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2017(1):21-27. DOI: 10.11838/sfsc.20170104

      摘要 (1318) HTML (0) PDF 6.71 M (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南方红壤稻田参与土壤氮循环过程的功能微生物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普遍规律性关系,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稻田中不同时期氨氧化古菌氨单加氧酶编码基因AOA-amoA、硝酸盐还原酶编码基因narG和N2O还原酶编码基因nosZ基因丰度的变化,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冗余分析(RDA)探讨了有关硝化、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变化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AOA-amoA、narG和nosZ基因丰度间极显著正相关;AOA-amoA、narG和nosZ基因丰度随水稻生育进程逐渐降低,在早稻成熟期显著低于翻地前及早稻移栽前。土壤有机质、电导率、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pH值、Eh及盐酸提取态Fe(Ⅱ)对AOA-amoA、narG和nosZ基因丰度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其中盐酸提取态Fe(Ⅱ)与其相关性最强。本研究探讨了红壤稻田氮转化微生物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为合理调控红壤稻田氮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 增施或减施有机物料对长期培肥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2017(1):28-32. DOI: 10.11838/sfsc.20170105

      摘要 (1337) HTML (0) PDF 4.52 M (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一个长达30年且已进行适当变更的定位肥料试验,采用湿筛法进行土壤团聚体分级,测定并计算土壤容重、孔隙度与平均质量直径(MWD),探讨了长期施用高量有机肥、常量有机肥、化肥及当其施肥措施改变(化改常、常改高、高改化、常改化)3年后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及结构的变化特征,以期为已培肥红壤性水稻土选择合理的后续施肥策略而促进水稻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施用化肥30年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常量、高量)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10.38%~19.81%),并提高孔隙度(6.77%~13.13%)与MWD(46.84%~61.58%)。有机肥处理(常量、高量、化改常、常改高)下粗大团聚体(>2 mm)所占比例最高,而化肥处理(高改化、常改化、化肥)下细大团聚体(2~0.25 mm)所占比例最高。在施肥措施改变3年后,如减少有机肥(高改化、常改化)的施入量将导致土壤容重增加(6.47%~14.34%),土壤孔隙度(3.63%~6.79%)或MWD(21.15%~31.43%)降低;而增加有机肥(化改常、常改高)的施入量将显著降低土壤容重(3.08%~9.02%)并增加土壤孔隙度(1.73%~6.01%)与MWD(5.45%~44.58%)。由此,为进一步维持或改善土壤结构,红壤性水稻土长期培肥后应继续或加大田间外源有机物料的投入量

    • 长期氮肥施用对玉米根茬矿化分解的影响

      2017(1):33-39. DOI: 10.11838/sfsc.20170106

      摘要 (1279) HTML (0) PDF 6.99 M (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和田间分解试验,研究了施氮量为N 0、120和240 kg /hm2处理的玉米根茬(R0、R120、R240)在15和45 cm两个肥力条件不同的土层中有机碳矿化分解特性及其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矿化培养条件下,根茬CO2累积释放量和潜在碳矿化量均为R120>R240>R0;R120和R240根茬碳矿化率在表层土壤(15 cm)和底层土壤(45 cm)中分别较R0提高21.1%、12.7%和45.3%、33.7%。在田间埋藏分解条件下,分解386 d后R0、R120和R240根茬碳残留率在表层土壤中分别为36.3%、25.2%和28.7%,在底层土壤中分别为38.4%、30.6%和31.1%;根茬碳残留率与其C/N、木质素含量以及木质素/N正相关,而与根茬全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表明根茬分解率随着其本身全氮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添加玉米根茬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143%~297%,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19.9%~118.2%。综上可见,长期施用氮肥影响作物根系的养分组成,显著提高其全氮含量,在评价土壤碳、氮养分循环时,应注重长期氮肥施用对作物残茬养分累积及其在土壤中分解、转化的影响。

    • 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施用方式对土壤脲酶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2017(1):40-44. DOI: 10.11838/sfsc.20170107

      摘要 (1146) HTML (0) PDF 5.92 M (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采用释放期为60 d的包膜控释尿素(30%)与普通尿素(70%)掺混,研究了其不同施用方式(侧施、底施、分层施)对土壤脲酶及春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水平下,底施处理0~40 cm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侧施和CK,尤其是在春玉米抽雄、灌浆期,但底施与分层施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其中0~20 cm土层底施处理脲酶均值高于分层施、侧施和CK,分别为4.03%、55.94%和58.01%;20~40 cm土层底施处理脲酶均值高于分层施、侧施和CK,分别为3.77%、57.07%和67.37%。各处理植株和籽粒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底施>分层施>侧施>CK。采用底施处理在抽雄与灌浆期较分层施、侧施和CK叶片净光合速率平均值分别高3.61%、11.42%和33.43%,同时底施还提高了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分层施、侧施、CK相比,采用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底施春玉米产量分别增加0.42%、5.81%、49.23%。采用包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底施效果明显且减少成本,是适宜北京地区推广的施用方式。

    • 尿素添加不同增效剂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017(1):45-47. DOI: 10.11838/sfsc.20170108

      摘要 (1101) HTML (0) PDF 2.85 M (1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尿素添加不同增效剂(黄腐酸U17、聚天冬氨酸U24、复合增效剂黄腐酸加聚天冬氨酸组合U20)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增效尿素U20、U24和U17分别比普通尿素增产16.0%、8.5%和8.0%,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与施用普通尿素相比,增效尿素U20、U24和U17减量20%时不减产。增效尿素U20、U24和U17能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18.0、10.3和11.5个百分点;减量20%时,氮肥利用率比普通尿素提高18.6、12.7和12.3个百分点,且高于全量时处理。不同增效剂相比,以0.5%黄腐酸+0.3%聚天冬氨酸复合处理(U20)效果最优。

    • 不同氮利用效率小麦氮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

      2017(1):48-55. DOI: 10.11838/sfsc.20170109

      摘要 (1121) HTML (0) PDF 6.66 M (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入理解小麦氮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对于氮高效小麦的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试验选用两个不同氮利用效率的小麦基因型,设置不同氮水平,分别在小麦的5个生育期收获采样,研究不同氮利用效率小麦基因型中5个氮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氮利用方面,无论是在低氮还是高氮条件下,氮利用高效小麦XY107的籽粒氮利用率均高于氮利用低效小麦LM1;在基因表达方面,在低氮条件下,小麦地上部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TaGS1c)、丙氨酸转氨酶基因(TaAlaAT)和丙酮酸磷酸双激酶基因(TaPPDK)的表达水平在抽穗期以后均显著增强,且在氮高效小麦XY107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氮低效小麦LM1中的表达水平;而在高氮条件下,只有基因TaPPDK的表达水平在抽穗期以后显著增强,且在氮高效小麦XY107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氮低效小麦LM1中的表达水平。本研究发现,TaGS1c、TaAlaAT和TaPPDK 3个基因在决定小麦氮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优质烤烟对不同种类钾肥的吸收效应

      2017(1):56-60. DOI: 10.11838/sfsc.20170110

      摘要 (1411) HTML (0) PDF 4.42 M (1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云烟87为材料,通过小区田间试验,研究了优质烤烟对不同种类钾肥的吸收效应。结果表明,与不施钾对照相比,施钾增加了烟株干物质积累。不同钾肥品种间相比,在移栽60 d以后,以生物包膜缓释钾肥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施钾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和烟株钾含量,在移栽后45 d以前,以碳酸钾处理对土壤速效钾和烟株钾含量的提高效果最好;在移栽60 d以后,土壤中速效钾和烟株各部位钾含量均以生物包膜缓释钾肥处理最高。收获期与常规硫酸钾处理相比,生物包膜缓释钾肥处理和碳酸钾处理钾素利用率分别提高16.81和7.93个百分点。从烤后烟叶钾含量分析,生物包膜缓释钾肥处理和碳酸钾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烟叶钾含量。综合分析,以生物包膜缓释钾肥和碳酸钾肥代替常规硫酸钾肥能提高钾素利用率和烟叶钾含量,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 氮、钾肥用量对膜下滴灌加工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17(1):61-67. DOI: 10.11838/sfsc.20170111

      摘要 (125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钾肥用量对加工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设N 0、210、300、390 kg/hm2 4个水平,K2O 0、135、225、315 kg/hm2 4个水平,于成熟期测定各项品质指标、产量构成并分析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氮肥、钾肥对加工番茄均有显著增产作用,但钾肥的增产作用强度不如氮肥显著。氮、钾肥增产率范围分别为32.8%~51.4%,13.3%~23.0%。N、K肥均通过增加加工番茄单果重增加产量。施氮量390 kg/hm2处理番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较300 kg/hm2处理显著降低10.85%和14.77%,较210 kg/hm2低氮处理糖酸比显著下降36.04%。随施钾量的增加,番茄红素持续增加,315 kg/hm2处理最大,为14.97 mg/100 g。增施钾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以提高8.81%~13.73%,糖酸比提高3.98%~30.68%。增施钾有利于降低脐腐病发生率,提高氮肥用量可使脐腐病发生率显著增加。分别对施氮肥量、施钾肥量和产量的关系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得到最高产量氮肥施用量为265.5 kg/hm2,最高产量钾肥施用量为268.5 kg/hm2。确定合理的氮肥和钾肥的施肥量范围分别为254.1~265.5和225~230.2 kg/hm2。

    • 盆栽条件下不同氮磷钾养分配比的水溶性肥料对油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2017(1):68-72. DOI: 10.11838/sfsc.20170112

      摘要 (1484) HTML (0) PDF 4.15 M (1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溶性肥料的氮磷钾养分比例是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磷钾养分配比的水溶性肥料配方对油菜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肥料回收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清水)相比,水溶性肥料能将油菜的产量提高3.55~4.56倍。在不同养分配比中,配比T3(1∶0.4∶0.8)油菜产量最高,比传统配比T2(1∶0.5∶1)提高4.24%,硝酸盐含量比传统配比降低27.38%,肥料养分的回收率最高,为本次盆栽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水溶性肥料配比。

    • 基于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的杉木苗期施肥营养诊断研究

      2017(1):73-79. DOI: 10.11838/sfsc.20170113

      摘要 (1083) HTML (0) PDF 5.38 M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林木苗期营养诊断和施肥研究是制定合理施肥方案的前提,能为提高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以福建漳平五一国有林场多年筛选的速生型杉木为试验材料,通过开展室内模拟不同的土壤养分条件,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的施肥方法,根据杉木生物量划分高、低产组,利用DRIS营养诊断的图解法和指数法,计算杉木适宜的施肥范围及需肥顺序。结合图解法和指数法两种分析方法得出:杉木植株中氮、磷、钾养分的适宜比值范围为P/N=0.137±0.03,N/K =1.102±0.113,K/P=6.881±1.203;处理7(施氮量为0.511 g/盆,施磷量为0.270 g/盆,施钾量为1.339 g/盆)的平衡状态最佳。总体而言,速生型杉木对钾肥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磷肥的需求量次之,对氮肥的需求相对较弱。

    • 甜瓜主茎叶不同叶位SPAD值空间分布与氮素营养诊断

      2017(1):80-85. DOI: 10.11838/sfsc.20170114

      摘要 (1295) HTML (0) PDF 4.97 M (1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研究甜瓜关键生育期不同叶位SPAD值的变异特征及与叶片、植株氮素含量的相关性,探索提出基于SPAD仪诊断氮素营养最佳的测定叶位。结果表明,在各施氮水平下,不同叶位间叶片SPAD值存在一定差异,各叶位叶片SPAD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适宜施氮(N 210 kg/hm2)水平下,各生育期顶3叶和顶4叶SPAD值变异系数显著低于顶1叶和顶2叶,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与叶片、植株含氮量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顶3叶与叶片、植株含氮量相关性最高。因此,用叶绿素SPAD仪诊断甜瓜氮素营养,顶3叶为较理想的指示叶或参照叶。

    • 硝化抑制剂和秸秆对潮棕壤碳氮转化和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短期影响

      2017(1):86-91. DOI: 10.11838/sfsc.20170115

      摘要 (1290) HTML (0) PDF 5.42 M (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氮是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必需营养元素,而氮矿化表征了土壤供氮能力。通过盆栽实验,采用同位素稀释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法,研究了添加硝化抑制剂和秸秆条件下,潮棕壤碳氮矿化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施氮量N 0.1 g·kg-1的单施氮肥处理(NF)相比,氮肥配施1%硝化抑制剂(NFI)的土壤铵态氮提高32%,而硝态氮降低53%。氮肥与施用量为5 g·kg-1的秸秆配施(NS),土壤氮素总矿化速率增加36%,微生物生物量碳提高51%,β-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36%,同时显著增加了土壤总PLFA以及细菌、真菌、真菌/细菌和革兰式阴性菌(P<0.05),土壤呼吸熵降低50%。与氮肥配施秸秆处理(NS)相比,氮肥、秸秆和硝化抑制剂配施处理(NSI),土壤铵态氮提高33%,硝态氮下降47%。综上所述,氮肥和秸秆配施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配施1%(N)硝化抑制剂后降低土壤硝化速率,增加土壤供氮能力。

    •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磷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017(1):92-97. DOI: 10.11838/sfsc.20170116

      摘要 (1287) HTML (0) PDF 4.88 M (10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长三角地区典型土壤类型青紫泥为背景土壤,研究连续7年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和化肥减量条件下水稻产量、氮磷吸收累积特性和氮磷利用效率,并对影响水稻氮磷吸收利用效率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纯化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水稻产量,其中以处理C4(30 t·hm-2 有机肥+1/2常量化肥)增加比例最大,为567%。当有机肥单施用量达60 t·hm-2时,水稻产量比纯化肥处理增加556%,地上部氮磷累积均高于其它各处理,其中,氮累积尤为明显,增加比例为16.5%~25.4%。有机肥不同用量配合化肥减量施用时水稻地上部氮磷转运量、生理利用效率与纯化肥处理间无明显差异。然而,当单施有机肥用量达60 t·hm-2时,氮转运量明显增加,生理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磷生理利用效率亦有所降低,但不如氮明显。水稻氮磷生理利用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大量施用有机肥使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特别明显,可能超过利于水稻利用的浓度范围。另外,土壤矿质元素铵态氮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含量过高也与之紧密相关。

    • 麦秸、稻壳及菌渣还田对设施菜地的青椒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2017(1):98-102. DOI: 10.11838/sfsc.20170117

      摘要 (1139) HTML (0) PDF 4.47 M (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设施菜地长期连作带来的土壤退化问题,研究不同种类农业废弃物(麦秸、稻壳及菌渣)还田对设施青椒光合色素含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了解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麦秸、稻壳及菌渣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其中叶绿素含量以菌渣处理(T3)最高,为1.045 3 mg/g FW;类胡萝卜素含量以稻壳+麦秸处理(T4)最高,为0.257 8 mg/g FW;Chla/Chlb值、Chl(a+b)/Car.值均以菌渣处理(T3)最大,分别为3.22、4.12。此外,农业废弃物还田可以有效抑制青椒果实中类黄酮和花青素色素的形成。菌渣处理(T3)下的果实可溶性糖与Vc含量最高,分别较对照处理(T7)增加81.20%、15.84%,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含量分别以稻壳+麦秸处理(T4)、稻壳处理(T1)最高。结果还显示,多种农业废弃物配施的青椒产量低于单一施入;菌渣单施处理(T3)产量最高,达48 255.75 kg/hm2。

    • 蚯蚓堆肥与益生菌配施对西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2017(1):103-110. DOI: 10.11838/sfsc.20170118

      摘要 (1191) HTML (0) PDF 6.01 M (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等养分条件下,本试验研究了蚯蚓堆肥与解淀粉芽孢杆菌X和荧光假单胞菌Y两株不同功能益生菌配施对西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添加益生菌与否,与单施化肥或施用常规堆肥相比,蚯蚓堆肥均促进了西瓜生长,降低了植株枯萎病发病率,增加了西瓜产量,并显著提高了西瓜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Vc含量等果实品质指标,其中施用蚯蚓堆肥的Vc含量较常规堆肥提高了15.9%;添加益生菌可不同程度促进西瓜生长和品质的改善,且以蚯蚓堆肥配施益生菌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蚯蚓堆肥配施益生菌相比于单施蚯蚓堆肥,西瓜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17.3%和15.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有机堆肥与益生菌在西瓜蔓长、纵茎、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综上所述,蚯蚓堆肥与益生菌配施对西瓜促生作用显著,在西瓜的绿色生产中可减少部分化肥的使用。

    • 滴灌水分驱动穴施鸡粪对土壤酶活空间分布的影响

      2017(1):111-118. DOI: 10.11838/sfsc.20170119

      摘要 (1293) HTML (0) PDF 5.76 M (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田间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滴头位置和穴施鸡粪对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的影响,为大田施肥和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实验设置两个滴水位置:距肥料中心0和30 cm,施肥方式为穴施,将其组合为CM0(水肥位置一致)、CM30(滴头距肥料30 cm),以不施肥滴头正下方为对照(CK),测定了垂直深度(0~60 cm)和水平位置(10、20和30 cm)的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滴水和穴施鸡粪处理均能提高不同土层各水平位置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在0~20 cm土层各水平位置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增加。3种酶活性均在5~15 d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CM0 和CK处理在整个处理周期中,各土层3种土壤酶活性均在水平10 cm酶活性最高,以滴头为中心向四周减小,而CM30在0~20 cm土层处理后5 d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水平30 cm最高,离滴头水平距离越远其活性就越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脲酶活性水平10 cm最高,离肥料水平距离越远其活性越小,蔗糖酶活性没有一致的规律,而碱性磷酸酶水平10和30 cm高于20 cm,20~40 cm土层脲酶活性在处理25 d后以肥料为中心向四周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整个处理周期中各水平30 cm最高。因此,水肥相同位置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耕层离肥料水平10 cm位置土壤酶活性最高。

    • 硅基材料包膜肥对红壤区双季稻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2017(1):119-125. DOI: 10.11838/sfsc.20170120

      摘要 (1073) HTML (0) PDF 5.08 M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了高肥力田、低肥力田,通过早、晚双季稻连续2年4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硅基材料包膜肥对双季稻动态生长、产量、土壤肥力、微生物量、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高肥力田还是低肥力田,与传统施肥相比,一次性基施硅基材料包膜肥能提高双季稻的最大分蘖数3~6枝·兜-1,提高成熟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成熟期双季稻的生物产量7.8%~22.4%,提高年均产量3.0%~14.7%,并且在低肥力田上效果显著。与传统施肥处理相比较,施硅基材料包膜肥可以显著提高双季稻成熟期土壤中的矿质态氮含量,提高幅度为28.3%~37.7%。包膜肥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没有影响,在低肥力田施用80%的包膜肥其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最高。由此可见,施用硅基材料包膜肥在南方水稻上完全可以替代分次施用常规肥料,并且在高肥力田减少20%肥料用量的情况下仍然等效,达到了减肥增效和节本省工的目的。

    • 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和双氰胺在黑钙土中对尿素氮转化的作用效果

      2017(1):126-133. DOI: 10.11838/sfsc.20170121

      摘要 (1349) HTML (0) PDF 7.08 M (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试验,以普通尿素为对照,研究双氰胺(DCD)、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和缓释尿素在东北黑钙土中对尿素氮转化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缓释尿素对尿素水解有一定的限制作用。0.5% DMPP对抑制氨氧化作用效果最好,保持低表观硝化率时间最长,硝化抑制率最高,有效作用时间最长,最佳有效抑制时间为42 d,有效作用时间可达63 d,显著好于2% DCD;2% DCD也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保持低表观硝化率时间较长,硝化抑制率较高,最佳抑制时间为35 d,有效作用时间超过56 d,缓释尿素最佳作用时间为7 d,有效作用时间可达35 d。作用效果为添加0.5% DMPP+尿素>添加2% DCD+尿素>缓释尿素>普通尿素。

    • 盐碱土壤调理剂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的改良效果

      2017(1):134-138. DOI: 10.11838/sfsc.20170122

      摘要 (1273) HTML (0) PDF 4.61 M (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以糠醛渣、腐植酸尿素等为主成分研制的盐碱土壤调理剂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氮、磷、钾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与速效肥料处理相比,盐碱土壤调理剂处理的玉米生物量增加1.86%~48.56%,叶绿素含量增加2.60%~4.77%,植株的氮、磷、钾吸收量增加3.51%~64.2%,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2.77%~14.28%,土壤氮、磷、钾增加0.70%~9.46%,土壤含水量增加11.29%~11.36%,土壤pH值下降0.03,土壤EC25降低15.8%~20.10%。说明施用盐碱土壤调理剂能促进玉米生长,增强玉米叶片光合能力。

    • 新疆水稻主产区土壤硒含量与水稻籽粒硒含量的相关性

      2017(1):139-143. DOI: 10.11838/sfsc.20170123

      摘要 (1202) HTML (0) PDF 3.89 M (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新疆水稻主产区的44个稻田耕层土壤及收获籽粒进行调查取样,结果表明:稻田13%属于足硒土壤,82%属于富硒土壤且有5%属于高硒土壤。而水稻籽粒硒含量达到国家谷物类食品富硒标准的仅有20%,水稻籽粒硒含量与稻田土壤全硒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但水稻籽粒硒含量与土壤有效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土壤pH值及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土壤有效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在新疆水稻主产区土壤有效硒含量是衡量土壤供硒潜力的有效指标,在实际生产中大部分的稻田需要通过施用适量外源硒肥来提高水稻籽粒中硒的含量。

    • 两种盐生植物在南北疆地区的适生性及吸盐能力

      2017(1):144-148. DOI: 10.11838/sfsc.20170124

      摘要 (1295) HTML (0) PDF 4.60 M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摸清盐生植物在南北疆改良盐碱地的实际应用效果,更好地利用盐碱植物,在南北疆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两种盐生植物在新疆南北疆盐碱地的适应性及吸盐能力。结果表明,盐生植物在南疆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北疆;而盐地碱蓬成活率明显要高于海篷子;北疆种植的盐生植物其植物体内的总含盐量明显高于南疆种植的盐生植物,其中盐地碱蓬高出约55%,海篷子高出约46%。由此可以看出,盐地碱蓬和海篷子更适合于南疆地区生长,而在北疆环境两种盐生植物吸盐能力均强于南疆环境,海蓬子吸盐能力明显强于盐地碱蓬。

    • 硅酸盐土壤调理剂对蔬菜Cd污染的治理效果

      2017(1):149-152. DOI: 10.11838/sfsc.20170125

      摘要 (1030) HTML (0) PDF 3.19 M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硅酸盐土壤调理剂对4种蔬菜重金属Cd污染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硅酸盐土壤调理剂能有效提高土壤pH值,显著降低土壤Cd活性及蔬菜对Cd的积累量,治理效果相对较好,是防治蔬菜重金属Cd污染的优选土壤调理剂,硅酸盐施用量以9 000 kg/hm2为宜。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