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17(4):1-7. DOI: 10.11838/sfsc.20170401

      摘要 (1396) HTML (0) PDF 9.24 M (1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二氧化碳释放源,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对国内外关于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温度、水分、土壤性质等非生物因素,植被、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生物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对土壤呼吸产生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目前有关土壤呼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改进和创新土壤呼吸的测量方法,拓宽土壤呼吸的研究范围,加强土壤呼吸组分的区分研究,重视人类活动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

    • 绿肥腐解及养分释放过程研究进展

      2017(4):8-16. DOI: 10.11838/sfsc.20170402

      摘要 (1439) HTML (0) PDF 12.61 M (1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绿肥中含有大量的养分元素,是一种重要的有机肥源,也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肥还田后的腐解及养分释放过程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以及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其相关的研究方法包括尼龙网袋法、同位素标记法、红外光谱法以及13C核磁共振法等。绿肥的腐解及碳、氮和钾的释放过程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而磷和中微量元素的释放过程与上述规律不完全一致。增加绿肥中养分含量、提高温度均有利于绿肥的腐解及养分释放,施肥、耕作等田间管理措施也会影响绿肥的腐解及养分释放。未来可同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方面揭示绿肥腐解以及养分在土壤-植物系统间分配的规律,筛选适合当地的绿肥种类以及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

    • 深旋松耕改善耕层结构促进马铃薯增产

      2017(4):17-23. DOI: 10.11838/sfsc.20170403

      摘要 (1283) HTML (0) PDF 7.66 M (1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深旋松耕提升马铃薯产量与质量的可行性。在山东省胶河地区以常规旋耕为对照,研究深旋松耕对土壤物理性质、马铃薯根系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旋耕相比,深旋松耕能打破犁底层,显著降低20~40 cm土层的容重和穿透阻力,提高0~50 cm土层的贮水量25.67%,促进作物生长,其中马铃薯根系生物量显著提高26.61%,中、下层叶片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20.82%、37.13%,进而提高花后光合产物积累量,促进花后干物质向块茎的转运,使得单块薯重量提高29.82%,马铃薯增产38.68%。

    • 苹果专用肥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及苹果产量、品质的影响

      2017(4):24-30. DOI: 10.11838/sfsc.20170404

      摘要 (1206) HTML (0) PDF 6.29 M (1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比较了旱地苹果专用肥与化肥、农家肥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10年生红富士果园设置不覆膜+化肥(CK)、不覆膜+农家肥(T1)、不覆膜+苹果专用肥(T2)、覆膜+化肥(FCK)、覆膜+农家肥(FT1)、覆膜+苹果专用肥(FT2)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未覆膜条件下,与CK相比,T1和T2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贮水量,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T1和T2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20 cm土层较CK处理分别提高36.77%和33.73%;T2处理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其0~60 cm土层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较CK提高7.34%、9.05%、5.90%;各施肥处理苹果年均产量顺序为T2>CK≥T1,T2处理的果实硬度(7.19 kg·cm-2)和糖酸比(33.23)均最高。与未覆膜相比,覆膜条件下,各处理(FCK、FT1、FT2)土壤容重均有所降低,土壤贮水量、有机质、速效养分、果实产量和品质均得到提高,以FT2处理整体效果最好。综合分析表明,施用苹果专用肥提高了果实产量和品质,改善了土壤肥力,是果园简便高效的施肥技术。

    • 有机肥在油-稻轮作田块对油菜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2017(4):31-36. DOI: 10.11838/sfsc.20170405

      摘要 (1623) HTML (0) PDF 5.96 M (1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旨在探明油菜-水稻轮作制田块油菜季单施有机肥,油菜获得最高经济产量时田块有机肥的最佳施用量,为田块两熟制土壤培肥过程中采用有机肥在油菜季一次施用多年利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金华市蒋堂农业科学试验站进行,试验设:油菜、水稻不施肥对照处理(CK);油菜、水稻常规施化肥对照处理(CF);油菜施有机肥15 t/hm2(T1)、30 t/hm2(T2)、45 t/hm2(T3)、60 t/hm2(T4)、75 t/hm2(T5),水稻均不施肥。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油菜经济产量最高,为2 300 kg/hm2,比CK增产185%,比CF增产11.4%,油菜氮、磷、钾养分总吸收量最高,分别为872、34.7、146 kg/hm2,分别比CK增加224%、427%、477%,分别比CF增加10.7%、230%、175%,以经济产量为依据,试验条件下油菜季单施有机肥的最佳施用量为60 t/hm2;有机肥施用一年后,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均不同程度增加,且有机肥用量达到60 t/hm2后各肥力值与CK比较均达显著差异。

    • 生物炭与菜籽饼配施对土壤养分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2017(4):37-43. DOI: 10.11838/sfsc.20170406

      摘要 (1418) HTML (0) PDF 6.72 M (1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寻求陕南烟田适宜的土壤改良技术,采用生物炭与菜籽饼二元配比试验,研究其对土壤矿质养分及烟叶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与菜籽饼均有利于提高土壤矿质养分含量,且以混合施用效果更显著。生物炭与菜籽饼能有效促进烤烟生长,改善烤烟农艺性状,增加上、中部烟叶面积且随菜籽饼施用量的增加叶面积呈现增大的趋势。上等烟和中上等烟比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产量与产值则随菜籽饼用量的增加表现出增大的趋势。生物炭和菜籽饼及二者交互对烤烟化学品质提升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烤烟全氮、烟碱、钾及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降低烤后烟叶淀粉水平。综合分析,在陕西安康市旬阳地区推荐生物炭与菜籽饼配比为生物炭750 kg/hm2+菜籽饼750 kg/hm2。

    • 生物炭对云南典型植烟土壤持水性及烤烟产量的影响

      2017(4):44-51. DOI: 10.11838/sfsc.20170407

      摘要 (1426) HTML (0) PDF 8.19 M (1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季节性干旱导致云南省烤烟减产的问题,开展了烟秆生物炭改善云南典型植烟土壤持水性的研究,进而为生物炭在烟叶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穴施不同用量生物炭(0%、1%、4%、7%、11%干土重)对黄红壤(YR)、黄棕壤(YB)、赤红壤(LR)、水稻土(PD)和紫色土(PE)5种典型植烟土壤持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提升5种土壤持水性,一次浇水周期较对照延长1~5 d,对烤烟产量的影响因土壤类型而异。其中,1%~11%范围内,YR土壤持水性随着生物炭用量增加而降低,施用生物炭1%土壤持水性最好,与对照相比,烤烟生育期总补水量显著降低59.5%,土壤含水量平均下降速度显著下降50.4%,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32.3%。但施用生物炭导致烤烟最高减产37.9%。YB土壤持水性随着生物炭用量增加呈升高趋势,施用生物炭11%最好,相比对照,烤烟生育期总补水量显著降低41.3%,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93.3%,产量无显著提高。随着生物炭用量增加,LR土壤持水性先增加后降低,施用生物炭4%效果最好,烤烟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46.2%和68.8%。随着生物炭用量增加,PD和PE的土壤持水性及烤烟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用生物炭7%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烤烟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7.0%和55.6%,总补水量分别显著降低40.3%和26.8%,土壤含水量平均下降速度分别显著降低37.4%和36.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94.4%和121.7%。烟秆生物炭对于云南典型植烟土壤的保水效果明显,其最佳施用量视土壤类型而异。

    • 冬种绿肥和稻草全量还田对单季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017(4):52-58. DOI: 10.11838/sfsc.20170408

      摘要 (1704) HTML (0) PDF 7.31 M (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冬闲期种植绿肥和稻草全量还田对江汉平原单季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稻草不还田水稻不施肥(CK)、稻草不还田单施化肥(NPK)、稻草原位焚烧还田+化肥(RSB+NPK)、稻草全量还田+化肥(RSM+NPK)、稻草不还田单独种植绿肥+化肥(GM+NPK)以及稻草全量还田+种植绿肥+化肥(RSM+GM+NPK),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不还田的CK及NPK处理相比,RSM+NPK、GM+NPK和RSM+GM+NPK处理模式均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提高耕层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其中多以RSM+GM+NPK处理增幅最大。RSB+NPK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土壤pH值、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影响不大。GM+NPK处理与RSM+GM+NPK处理稻谷产量近似,分别较NPK处理显著增加6.9%~11.7%和6.0%~13.4%,3年平均增加9.1%和8.7%,而RSM+NPK和RSB+NPK处理的稻谷产量3年里与NPK处理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在江汉平原单季稻作条件下,以冬闲期稻草条带覆盖还田与种植绿肥配合还田为宜,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 黄瓜适宜的负压灌溉条件与养分配比研究

      2017(4):59-65. DOI: 10.11838/sfsc.20170409

      摘要 (1232) HTML (0) PDF 8.23 M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负压灌溉装置研究不同负压下砂壤质潮土水分运移以确定黄瓜适宜负压值,并进一步研究不同养分配比对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黄瓜确定最佳养分配比。本研究应用平面式土箱,在室内研究0、-5、-10和-15 kPa水分运移情况,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确定适宜的负压值。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养分配比对黄瓜产量、品质等影响,共设置不同养分配比(N∶P2O5∶K2O)6个处理:T1(常规灌溉,1∶0.7∶1)、T2(负压灌溉,1∶0.7∶1)、T3(1∶0.7∶1.2)、T4[0.9∶0.7∶1+双氰胺(DCD)+氢醌(HQ)]、T5(0.8∶0.7∶1+DCD+HQ、T6(0.7∶0.7∶1+DCD+HQ),T2~T6设定负压值为-5~-10 kPa。在黄瓜收获期采集黄瓜植株样品,测定黄瓜品质指标和养分吸收量。结果表明,在-5~-10 kPa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为1583%~2163%,可以较好地满足黄瓜生长发育的要求。在灌水量、养分配比和施肥量一致的条件下,T2比T1提高黄瓜产量324倍,达到了显著水平。负压(-5 kPa)条件下不同养分配比中,T3(1∶0.7∶1.2)比传统配比T2(1∶0.7∶1)可以显著提高黄瓜产量,达到51.1%。T3能够提高黄瓜Vc和可溶性糖含量,并降低硝酸盐含量19.8%。减氮10%、20%和30%与DCD和HQ配合下,维持了与传统配比T2相当的黄瓜产量。与T2(1∶0.7∶1)配比相比,T4(0.9∶0.7∶1)可以显著提高黄瓜可溶性糖含量36.7%,降低硝酸盐含量34%,其他处理之间可溶性糖和硝酸盐无明显规律。总之,负压灌溉水肥一体化条件下,适当提高钾的配比T3(1∶0.7∶1.科学依据。

    • 氨基酸发酵尾液在水溶肥料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2017(4):66-71. DOI: 10.11838/sfsc.20170410

      摘要 (1373) HTML (0) PDF 6.69 M (1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普通水溶肥料(18-10-26)为对照,研究了添加氨基酸发酵尾液后水溶肥料对设施番茄产量、果实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添加氨基酸发酵尾液的水溶肥料可显著提高番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与普通水溶肥料相比,平均增产幅度达9%以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含量和糖酸比分别提高14.61%~19.28%、10.15%~16.54%、16.32%~17.73%和35.38%~36.01%,可滴定酸度含量降低7.84%~16.00%。添加氨基酸发酵尾液的水溶肥料能提高土壤全氮、有效磷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等功能性酶活性;与普通水溶肥料相比,土壤全氮含量增加432%~679%,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188%~57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提高27.77%~36.23%,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提高34.46%~38.39%、10.59%~16.47%和10.74%~22.15%。可见,氨基酸发酵尾液对水溶肥料具有良好的改性增效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石灰用量对酸性土壤pH值及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2017(4):72-77. DOI: 10.11838/sfsc.20170411

      摘要 (1662) HTML (0) PDF 5.94 M (1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不施生石灰和生石灰用量0.3、0.9、1.8、2.4、4.8 g/kg,共6个用量梯度,研究不同生石灰用量对酸性土壤pH值动态变化、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土壤pH值与有效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生石灰的施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值,改善土壤酸度。培养到第90 d,生石灰用量4.8、2.4、1.8 g/kg处理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88、1.16和0.74个pH单位。施用生石灰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不大,但对土壤无机氮影响显著。生石灰用量在0~2.4 g/kg范围内,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生石灰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增幅为12.4%~146.8%,当生石灰用量>2.4 g/kg时,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土壤铵态氮的变化趋势则刚好相反,随着生石灰用量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着生石灰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对于土壤速效钾来说,当生石灰用量>0.9 g/kg,其含量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降幅为2.9%~21.7%。施用生石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效Ca含量,且随生石灰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增幅为32.3%~543.0%。生石灰的施用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Fe、Mn、Cu、Zn的含量,且当生石灰用量≥2.4 g/kg时,土壤有效Mn、Zn含量均已处于极其缺乏的状况。土壤pH值与土壤全氮、铵态氮、速效钾、有效Fe、Mn、Cu、Zn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有效Ca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有效Mg则符合二次函数,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土壤养分与土壤酸度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在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时,要特别注意其施用量及土壤有效Mn、Zn等微量元素的及时补充。

    • 单施和配施有机物料对沙化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短期影响

      2017(4):78-85. DOI: 10.11838/sfsc.20170412

      摘要 (1186) HTML (0) PDF 7.88 M (1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施用有机物料对宁夏沙化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当地易得的杨树枝条、玉米秸秆、牛粪为原料在2015年4~10月期间进行桶栽试验,采用Biolog技术研究了有机物料单施和配施对宁夏沙化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短期影响。结果显示:(1)施用有机物料使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总量增加,微生物代谢活性增强。其利用比例较高的碳源类型为氨基酸类、胺类和碳水化合物类。(2)单施有机物料比配施有机物料对微生物代谢的促进作用强;单施杨树枝条粉碎物的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在所有处理中最大,而且微生物各种多样性指数也有明显提高。(3)对各类碳源的利用强度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氮比之间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则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无机氮存在紧密联系。本研究表明,土壤施入杨树枝条粉碎物后微生物代谢活性增强、土壤质量提高,对土壤改良有积极作用。

    • 微喷水肥一体化提高冬小麦产量与品质

      2017(4):86-92. DOI: 10.11838/sfsc.20170413

      摘要 (1189) HTML (0) PDF 6.90 M (1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山西南部麦区节水省氮合理运筹模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9个水氮组合模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氮肥利用率、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氮互作对冬小麦拔节期单株分蘖、成穗数和籽粒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以微喷4次(W2,越冬水、拔节水、孕穗水和灌浆水)和优化施氮(N3,施氮N 225 kg·hm-2,60%底施+30%拔节期追施+10%灌浆期追施)水氮一体化组合处理产量最高,与CK(越冬期和拔节期漫灌,习惯施氮)相比,冬前单株分蘖增加13%,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9.36%和61.8%。2.相同灌水模式下,不同施氮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微喷3次以目标产量施氮(N2)的产量最高;微喷4次以优化施氮(N3)产量最高,与习惯施氮(N1)相比,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61.8%。3.相同施氮模式下,以微喷4次的产量最高。综合分析各水氮处理组合以W2N3的小麦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为最高,且节水节肥、籽粒品质最优,因此,推荐该模式为山西省南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的节水节肥减施增效水氮运筹模式。

    • 施肥方式对滴灌加工番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2017(4):93-98. DOI: 10.11838/sfsc.20170414

      摘要 (1310) HTML (0) PDF 6.75 M (1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加工番茄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膜下滴灌加工番茄的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规律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在滴灌追施100%氮肥和初果期之后滴灌追施70%钾肥的基础上,基施65%磷肥和初果期之前滴灌追施35%磷肥(优化处理)比100%磷肥基施的加工番茄干物质增加11.51%,产量提高3.59%,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增加了6.06、4.15和5.26个百分点。氮肥和磷肥在初果期之前滴灌追施,氮肥和钾肥在初果期之后滴灌追施的滴灌配方肥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优化处理,且优化处理的肥料效益也好于滴灌配方肥处理。加工番茄在初果期之前滴灌追施氮与磷,在初果期之后滴灌追施氮与钾可以提高加工番茄产量,增加肥料利用效率。

    • 基于蒸汽爆破技术的烟秆炭对烤烟生长及烟叶品质的影响

      2017(4):99-103. DOI: 10.11838/sfsc.20170415

      摘要 (1085) HTML (0) PDF 5.20 M (1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良植烟土壤,减少烤烟田间化肥的过度施用,改善烟叶品质,基于高温高压蒸汽热解炭化技术,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烟秆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烤烟干物质积累、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1(22.5 kg/hm2)、N2(37.5 kg/hm2)和N3(52.5 kg/hm2)水平下,增施烟秆炭显著提高了烤烟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9.4%。在低氮和中氮条件下,配施2.4 t/hm2烟秆炭有利于促进烤烟生长,改善烟叶品质。

    • 栽培方式与施磷量对水稻养分累积、分配及磷素平衡的影响

      2017(4):104-111. DOI: 10.11838/sfsc.20170416

      摘要 (1165) HTML (0) PDF 9.23 M (1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磷肥施用不合理的问题,探索水稻增产与养分高效的磷肥供应与相应的栽培模式之间的关系,以指导该地区水稻生产。通过在宁夏引黄灌区进行的田间试验,研究插秧和直播两种栽培模式下不同供磷水平(P2O5 0、45、90、135、180 kg/hm2)对水稻产量、不同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累积量及其分配比例、水稻磷肥利用效率及磷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插秧栽培较直播栽培水稻实粒增产156%,瘪粒产量降低1840%。两种栽培方式下,水稻产量随着施磷量增加而增加,插秧栽培增产幅度为64.6%~68.7%,直播栽培增产幅度为24.2%~42.6%。施磷量和水稻籽粒产量之间有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插秧水稻最高产量施磷量为158.5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46.7 kg/hm2,比直播处理降低11.42%、8.9%。与直播处理相比,插秧处理实粒、地上部的氮素累积量分别提高12.3%、12.01%,磷素累积量降低6.39%、2.61%,钾素累积量提高了11.67%、17.87%。直播处理100 kg籽粒氮磷钾消耗比例为1∶0.35∶0.6,插秧处理为1∶0.30∶0.64。插秧处理水稻磷肥利用效率、偏生产力、农学利用效率、生理利用效率较直播处理分别提高了17.4%、8.6%、38.4%、4.6%,两种栽培方式下,当施磷量超过135 kg/hm2 后水稻磷素携出量开始下降,施磷处理磷肥表观平衡均表现为盈余。综合考虑提高水稻产量、效益、磷肥当季回收率及维持土壤磷素平衡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插秧处理最佳施磷范围为P2O5 146.7~158.5 kg/hm2,直播处理为P2O5 159.8~176.6 kg/hm2较为适宜。

    • 不同专用肥施肥水平对柠檬幼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7(4):112-117. DOI: 10.11838/sfsc.20170417

      摘要 (1377) HTML (0) PDF 6.24 M (1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1~2年生柠檬幼树专用肥的精准科学施用和柠檬苗繁育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腐植酸型幼树柠檬专用配方肥设置不同施肥水平,对盆栽柠檬幼树进行指数施肥,测定并比较光合相关参数变化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水平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型,主峰出现在10:00,次峰出现在 16:00 左右,有明显光合“午休”现象。2)不同施肥水平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所有处理柠檬苗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第一个峰值和第二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6:00,且第二峰值高于第一峰值。第二峰值施肥40、20、10 g/株处理与对照和施肥80、160 g/株处理相比差异显著。3)光合“午休”期间,各处理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下降,胞间CO2浓度增加,气孔限制值降低,表明光合“午休”主要是非气孔因素造成的。4)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施肥水平柠檬净光合速率均与大气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温度极显著负相关。5)不同时间段测量的不同施肥水平柠檬叶片 SPAD 值差异较大,在各个时间段内施肥40 g/株处理SPAD 值均为最高,最高值达79.1,而施肥160 g/株处理则最低,仅48.6。合理施肥能显著提高柠檬苗的光合速率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适施肥水平是40 g株。

    • 叶面喷施氨基酸锌复合物对水稻产量性状和锌吸收的影响

      2017(4):118-123. DOI: 10.11838/sfsc.20170418

      摘要 (1135) HTML (0) PDF 6.32 M (1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2012年和2013年的盆栽试验,比较了氨基酸锌复合物和硫酸锌对水稻产量性状和锌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ZnSO4相比,在水稻开花期进行叶面喷施氨基酸锌复合物可提高稻谷产量和秸秆产量,最高可达14.54%和10.40%,可使水稻灌浆粒数和千粒重最高增加11.28%和8.92%。试验结果还表明,氨基酸锌复合物在促进水稻锌吸收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2012年试验中,叶面喷施精氨酸锌复合物、甘氨酸锌复合物和谷氨酰胺锌复合物处理水稻的锌表观利用率分别是20.88%、16.26% 和19.34%;而ZnSO4处理的锌表观利用率仅增加8.89%。2013年试验结果与2012年的结果相一致。因此,氨基酸锌复合物是一种更有效的锌肥。

    • 喷施硅肥对烤烟圆顶期光合特性、氮钾含量及产质量的影响

      2017(4):124-128. DOI: 10.11838/sfsc.20170419

      摘要 (1478) HTML (0) PDF 5.35 M (1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喷施硅肥对烤烟生长发育的作用效果,在陕南旬阳县以品种K326为材料开展了喷施硅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团棵期和现蕾期或团棵期和打顶后2 d喷施浓度为1.5 kg/hm2或3 kg /hm2的硅肥,均能不同程度提高烤烟圆顶期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导度,同时降低蒸腾速率,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烟叶氮钾含量,进而提升均价、产量、产值及中上等烟比例。在相同的喷施浓度下,团棵期和打顶后2 d喷施硅肥作用效果优于团棵期和现蕾期喷施;在相同喷施时期下,喷施浓度3 kg/hm2作用效果优于喷施浓度1.5 kg/hm2。其中,以团棵期和打顶后2 d喷施硅肥浓度为3 kg/hm2(D2)处理效果最好,能有效提升烤烟光合作用,改善氮钾营养,促进烤烟生长发育,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为陕南烟区硅肥施用提供参考。

    • 硼肥用量对油菜产量与硼养分吸收的影响

      2017(4):129-133. DOI: 10.11838/sfsc.20170420

      摘要 (1440) HTML (0) PDF 4.94 M (1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华油杂9号和中油杂12号为供试油菜品种,在鄂东油菜主产区布置田间试验,试验设置3个硼肥用量梯度,硼砂用量分别为0、3 和12 kg/hm2,研究硼肥用量对两种油菜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硼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严重缺硼(有效硼含量为0.12 mg/kg)条件下,施硼显著提高油菜产量和地上部各部位生物量,促进硼素吸收,且其影响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而加大。试验条件下最佳硼肥(B含量11%)用量为3 kg/hm2,相比不施硼处理,华油杂9号和中油杂12号分别增产26.8%和38.4%。硼用量为3 kg/hm2时,华油杂9号和中油杂12号的硼肥相对利用率分别为32.2%和19.4%,硼用量进一步增加,利用率显著降低。两个油菜品种相比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油菜对硼的吸收利用能力及敏感程度不同,华油杂9号具有较强的吸收、利用硼的能力,而中油杂12号对缺硼更加敏感,增产幅度更显著。研究结果说明,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油菜施硼增产效果显著,但目前油菜生产中不施硼和推荐施硼量过大的现象同时存在,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硒对水稻光合作用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2017(4):134-139. DOI: 10.11838/sfsc.20170421

      摘要 (1355) HTML (0) PDF 5.32 M (1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硒是植物非必需营养元素,但是适量的硒对植物生长有着促进作用。通过研究硒对水稻光合作用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为硒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提供依据。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施硒浓度(0~5 mg/kg)对水稻产量、硒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硒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在1.0和5.0 mg/kg施硒水平较对照(不施硒)分别增产20.8%和28.8%。施硒提高了水稻谷壳、大米、秸秆及根中硒的含量。施硒对水稻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影响不大,但在5.0 mg/kg施硒水平上显著增加了水稻类胡萝卜素含量。施硒显著增加了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最高增幅分别为28.4%、26.1%及25.0%。施硒显著降低了水稻叶片离子渗漏量及相对电导膜透性。施硒显著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最高增幅分别为101.2%、23.4%和64.3%。试验结果表明,硒能增强水稻的光合作用及抗氧化作用,从而达到了促进水稻生长的效果。

    • 海藻酸钠寡糖提高水稻幼苗对镉胁迫的抗性

      2017(4):140-146. DOI: 10.11838/sfsc.20170422

      摘要 (1174) HTML (0) PDF 7.84 M (1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海藻酸钠寡糖对水稻镉(Cd)毒害的缓解效果,并从Cd的吸收分布、非蛋白巯基(NPT)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寡糖预处理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水稻Cd毒害,其中20 mg/L处理的效果较明显,表现为促进了幼苗生长,提高了光合色素含量。进一步分析显示,海藻酸钠寡糖处理的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及转移效率均显著降低,Cd在根部细胞壁中的含量及所占比例则显著增加,叶片和根中NPT含量也分别提高了23.5%和1.9%,植物螯合肽(PCs)含量分别增加28.0%和15.0%,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也有不同程度提高,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27.1%。这些结果初步说明细胞壁固持、巯基分子螯合和抗氧化系统均参与了海藻酸钠寡糖对水稻Cd毒害的缓解。

    • 不同促腐菌剂对有机废弃物堆肥效果的研究

      2017(4):147-153. DOI: 10.11838/sfsc.20170423

      摘要 (1177) HTML (0) PDF 7.30 M (1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促进当地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以牛粪、鸡粪、食用菌渣为堆肥原料并协调碳氮比为30∶1,添加不同的微生物菌剂进行堆肥,研究堆肥过程中的温度、pH值、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发芽指数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菌剂处理在堆肥前后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枯草芽孢菌剂和EM菌剂处理堆肥初期升温快,发酵基和速腐剂处理堆肥初期升温相对缓慢;枯草芽孢菌剂处理高温阶段温度基本上维持在70 ℃上下,堆肥前后氮素损失率最大为33.18%,发芽指数最低,而EM菌剂处理的高温阶段温度维持在55~68 ℃,氮素损失率最小为10.73%,发芽指数在堆肥21 d为51.55%,达到了基本腐熟,堆肥35 d为84.27%,达到了完全腐熟,堆肥腐熟快于其他处理。因此,在利用牛粪等有机废弃物进行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需要选择具有多种微生物能够相互协调作用并适应高温堆肥的菌剂,并且菌剂用量适宜,以达到减少氮素损失,提高堆肥的效果。

    • 生物改性聚乙烯醇可降解包膜材料的特征及其光谱特性

      2017(4):154-160. DOI: 10.11838/sfsc.20170424

      摘要 (1304) HTML (0) PDF 7.67 M (1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聚乙烯醇溶于水可作为肥料的包膜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改性,可影响聚乙烯醇缓释膜层的吸水性和降解性,提高其缓释性能和环境安全。为了探究改性聚乙烯醇膜材料的改性效果和降解能力,以壳聚糖为改性剂、二氧化硅为添加剂对聚乙烯醇进行改性,分析了改性聚乙烯醇成膜物理特性、生物降解性、红外表征及表面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聚乙烯醇浓度85 g/kg,壳聚糖浓度16 g/kg,混合温度80 ℃,混合时间2 h条件下制备的膜材料吸水率降低明显,添加二氧化硅使聚乙烯醇浓度70 g/kg,壳聚糖浓度8 g/kg,混合温度60 ℃,混合时间2 h条件下制备的膜材料吸水率最低,且二氧化硅添加量为5 g/kg时成膜降解率最高。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膜降解后一些主要官能团O-H、C-O键数量发生了变化,透射率增强,同时2 300 cm-1处波峰消失,这说明膜材料发生了一定的降解,同时其表面微观结构变得极为粗糙,出现很多凸起物,整体结构也变得更加松散,也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红外光谱和电镜扫描的结果与质量变化试验的结果相一致,能够更客观地表征膜材料的降解性。

    • 不同热水处理方式对橡胶园覆盖绿肥种子萌发的影响

      2017(4):161-166. DOI: 10.11838/sfsc.20170425

      摘要 (1208) HTML (0) PDF 6.10 M (1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10种橡胶园覆盖绿肥种子进行不同时长的热水处理,分析其发芽时间、发芽势、发芽率及发芽指数,研究不同热水处理方式对绿肥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毛蔓豆、爪哇葛藤、刺毛黧豆的发芽率、发芽势随着热水处理时间的缩短而下降,而印尼乌绿豆则随着热水处理时间的缩短而上升,铺地木蓝、决明先升高后下降,圆叶决明、十一叶木蓝、长果猪屎豆、钝叶决明先下降后升高。绿肥种子2~4 d开始萌发,不同热水处理方式对绿肥种子开始萌发时间影响不大。毛蔓豆、圆叶决明、决明、钝叶决明的发芽持续时间随热水处理时间的缩短而延长,爪哇葛藤、印尼乌绿豆、长果猪屎豆随热水处理时间的缩短而缩短;不同时长热水处理对铺地木蓝、十一叶木蓝、刺毛黧豆的发芽持续时间影响不大,且这3种种子发芽不整齐、持续时间长,可考虑采用育苗后再移栽。毛蔓豆、爪哇葛藤、刺毛黧豆、圆叶决明、钝叶决明5种绿肥种子加热水直至自然冷却处理效果最好,印尼乌绿豆、十一叶木蓝、长果猪屎豆加热水倒掉冷水骤冷处理效果最好,铺地木蓝、决明加热水马上倒掉处理效果最好。

    • 基于SEM的农户施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17(4):167-174. DOI: 10.11838/sfsc.20170426

      摘要 (1360) HTML (0) PDF 9.14 M (1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户是农业生产中生产要素的主要投资者,是施用化肥的主体,因此关注农户的施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很重要的意义。基于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281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影响农户施肥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过量施用化肥的认识、有机肥施用效果认知和提高施肥技能对农家肥施用行为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94 6、0.634、0.486,对商品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02 8、0.335、0.568,而对化肥合理施用行为的影响不显著,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42 6、-0.024、0.194,了解化肥信息对化肥合理施用行为的影响是不显著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87。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加强农户对化肥过量危害的负面认识,农户对有机肥施用效果的认知程度,完善农家肥补贴措施和重视施肥技术培训工作。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