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稻田土壤肥力评价方法及指标研究进展

      2017(6):1-8. DOI: 10.11838/sfsc.20170601

      摘要 (1501) HTML (0) PDF 9.77 M (1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稻土作为典型的水耕人为土,其土壤肥力是水稻优质高产的重要基础,肥力评价是稻田培肥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稻田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通过分析不同土壤肥力评价方法特点,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因素和变化特征,对我国水稻土肥力评价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应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主观性,同时,如何将作物产量纳入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值得进一步探讨。在对稻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时,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土壤团聚体和黏粒含量可作为土壤物理肥力指标的主要因子;土壤化学肥力指标随着施肥、耕作模式和稻作区域的差异应各有侧重;众多的土壤生物学指标中,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需重点关注。下一步应制定一套针对不同稻作区典型施肥和耕作模式下比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客观又简单实用的评价方法,为以水稻高产优质为目标的土壤培肥技术提供参考。

    • 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改良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2017(6):9-14. DOI: 10.11838/sfsc.20170602

      摘要 (1243) HTML (0) PDF 7.82 M (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茶树种植过程中化肥的超量施用造成茶园土壤酸化加剧和有机质含量降低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到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生物质炭一般呈碱性,具有含碳量高、比表面积大、高度生物化学稳定性和较强的吸附性能等特性,能够增加土壤碳储量,提高土壤pH值和养分有效性,对于茶园土壤固碳、土壤改良和抑制土壤氮磷流失、改善农产品品质等方面有较大作用。针对我国茶园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生物质炭的特性及生物质炭改良土壤的作用机理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生物质炭在茶园酸化土壤改良、土壤氮素淋失阻控、土壤固碳增汇等方面的效应,以及生物质炭提高茶叶产量和提升茶叶品质方面的作用机理。基于以上研究,展望了生物质炭在茶园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方向,为生物质炭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 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的研究进展

      2017(6):15-22. DOI: 10.11838/sfsc.20170603

      摘要 (976) HTML (0) PDF 9.75 M (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土壤和岩石中的常见细菌,由于该菌具有一定的分解矿物能力,胞外具有肥大的荚膜,并能分泌一些酸类和促生长物质,因此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矿物相关工业、环境治理等领域。胶质芽孢杆菌从发现伊始就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并在分离鉴定、发酵条件、矿物分解及风化作用、农业及工业领域应用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从胶质芽孢杆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征、功能特性、培养条件及应用研究等几方面对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对该菌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长期施肥下潮土全氮、碱解氮含量与氮素投入水平关系

      2017(6):23-29. DOI: 10.11838/sfsc.20170604

      摘要 (1122) HTML (0) PDF 6.75 M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潮土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演变特征及其与氮素投入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处理,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基本保持平衡或者缓慢增加;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处理,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有所增加;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显著提高。单施化学氮肥处理每投入氮素1 kg/hm2,土壤全氮含量增加0.017 mg/kg;而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和氮磷钾化肥并秸秆还田处理每投入氮素1 kg/hm2,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049和0.035 mg/kg。施氮磷钾处理每投入氮素1 kg/hm2,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0.001 mg/kg;而化肥配施有机肥或玉米秸秆处理每投入氮素1 kg/hm2,土壤碱解氮含量均增加0.004和0.004 mg/kg。总的来说,施用化学氮肥、有机肥配施化肥及秸秆还田处理增加氮素投入量均可以提高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且有机肥配施化肥及秸秆还田处理优于单施化肥。综上所述,增施有机肥及秸秆还田对于提升土壤肥力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 河北省典型土壤磷库状况及对长期施磷和秸秆还田的响应

      2017(6):30-36. DOI: 10.11838/sfsc.20170605

      摘要 (1199) HTML (0) PDF 6.70 M (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大面积田间土壤养分测定及与1978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系统研究了河北省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典型褐土、潮土、水稻土土壤磷素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并基于肥料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河北省典型褐土、潮土上长期施用磷肥、秸秆还田对土壤各形态磷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主要农业生态类型区土壤全磷、无机磷总量、Olsen-P含量均表现为太行山山麓平原褐土区>海河冲积低平原潮土区>冀东滨海平原水稻土区。1978年二次土壤普查至2014年的36年间,褐土、潮土、水稻土土壤全磷分别增加66.5%、32.8%、23.2%;Olsen-P分别增加了444.9%、533.4%和171.8%,有效磷占全磷的比重呈逐渐增加趋势。太行山山麓平原典型褐土上连续7年施用P2O5 75~210 kg/hm2,与P1相比,土壤Olsen-P占全磷比重以及Ca2-P、Ca8-P占全磷、无机磷的比重均随磷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O-P占无机磷比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山麓平原典型潮土中小麦秸秆还田22年,土壤全磷、无机磷总量、Olsen-P无显著增加,土壤无机磷中Ca2-P、Al-P、Fe-P、O-P、Ca10-P均无显著变化,Ca8-P显著增加。

    •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和玉米锌含量的影响

      2017(6):37-43. DOI: 10.11838/sfsc.20170606

      摘要 (1072) HTML (0) PDF 6.74 M (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土壤pH值、有机质、不同形态Zn和玉米茎秆、籽粒中Zn含量的影响,揭示长期施肥条件下,Zn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试验开始于1979年,采用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试验处理为:N1P、N1PK、N1、N2、CK、M1N1P、M1N1PK、M1N1、M1N2、M1、M2N1P、M2N1PK、M2N1、M2N2、M2,其中CK为不施肥处理,N1和N2施氮量分别为120和180 kg/hm2,M1和M2施有机肥量分别为13.5和27 t/hm2。在2015年玉米收获期,采集了不同施肥处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pH值、有机质,测定了土壤不同形态Zn和玉米籽粒、茎秆中Zn含量。与1979年原始土壤相比,绝大多数处理土壤pH值都显著降低,化肥处理降低1~2个单位,有机肥和化肥配施降低0.5~0.8个单位,单独施用有机肥pH值有所增加。不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量Zn和有效态Zn均下降,施用化肥绝大多数处理土壤有机质、全量和有效态Zn含量基本保持不变;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量和有效态Zn含量均显著增加。施用有机肥也显著增加有机结合态和交换态Zn含量。玉米籽粒和茎秆中Zn含量也表现为不施肥处理最低,施用化肥或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显著增加。pH值与土壤有效锌之间没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与有效态Zn、全Zn、籽粒以及茎秆Zn之间均呈现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经过长期耕作和施肥,土壤pH值显著下降,施用氮肥是引起土壤pH值下降的主要原因。长期不施肥土壤和植物中Zn含量下降,而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和植物中Zn含量。施用有机肥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有机结合态和可交换态Zn的储量来为土壤和植物提供更多的Zn。pH值降低对土壤锌的活化作用不显著。

    • 罗平烟区土壤有效硼、钼含量与烟叶硼、钼含量的关系分析

      2017(6):44-50. DOI: 10.11838/sfsc.20170607

      摘要 (892) HTML (0) PDF 7.17 M (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罗平县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罗平县土壤有效硼、有效钼含量及其互作与烟叶硼、钼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罗平县土壤有效硼含量平均值为0.540 mg/kg,变幅为0.051~3.033 mg/kg,变异系数为77.78%;土壤有效钼含量丰富,平均值为0.489 mg/kg,变幅为0~3.458 mg/kg,变异系数高达98.77%。(2)罗平县烟叶硼含量平均值为16.301 mg/kg,变幅为2.163~35.684 mg/kg,符合优质烤烟硼含量范围内的样本数占总数的88.89%;烟叶钼含量偏低,平均值为0.535 mg/kg,变幅为0.059~4.059 mg/kg,符合优质烟叶生长发育钼含量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48.83%。(3)烟叶硼含量与土壤有效硼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15,烟叶硼含量(y^)与土壤有效硼含量(x)的回归方程为y^=14.720+2.925x;烟叶钼含量与土壤有效钼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1,烟叶钼含量(y^)与土壤有效钼含量(x)的回归方程为y^=0.335+0.409x;(4)土壤有效硼和有效钼的交互作用对烟叶硼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但对烟叶钼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

    • 河南省冬小麦土壤生物活性对滴灌方式的响应

      2017(6):51-57. DOI: 10.11838/sfsc.20170608

      摘要 (1075) HTML (0) PDF 7.53 M (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河南省井灌区冬小麦土壤生物活性对滴灌方式的响应,为该区最佳滴灌方式选择提供土壤生物学依据。在田间设置2个滴灌定额水平(I:127.5 mm、90 mm)和2个滴灌带间距水平(D:80 cm、60 cm),在冬小麦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耕层土壤,测定细菌、真菌、放线菌3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转化酶、脲酶、磷酸酶、水解酶(CAT)、脱氢酶、氧化还原酶(PPO)6种土壤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结果表明:1)I127.5D80处理的土壤细菌、放线菌生长最旺盛,I90D60处理次之。尤其在成熟期,I127.5D80处理的细菌、放线菌数量比I127.5D6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5.48倍和10.04倍;2)I127.5D80处理成熟期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开花期和灌浆期CAT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余处理。其中,成熟期脱氢酶活性较I127.5D60、I90D60、I90D80处理分别提高208.33%、50%、18.09%,开花期和灌浆期CAT活性分别降低43.52%、46.74%、55.91%和53.25%、10.88%、55.12%;3)土壤生物学响应系数与小麦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I127.5D80处理土壤生物学响应系数、小麦产量均最高,是最佳的滴灌方式。

    • 长期施用有机和无机肥对红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功能的影响

      2017(6):58-65. DOI: 10.11838/sfsc.20170609

      摘要 (1296) HTML (0) PDF 7.32 M (1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建于1990年的湖南祁阳长期有机无机定位试验为平台,选择不施肥、无机肥、有机肥及有机肥化肥配施4个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研究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祁阳红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特征;利用常规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呼吸、酶活性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探索了长期施肥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功能以及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改变了土壤的pH值和养分循环;长期施用有机肥增加细菌与真菌种群丰度和多样性;单施化肥增加了真菌种群丰度与多样性,但是对细菌的种群丰度与多样性影响不大;施肥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与真菌的群落结构,细菌群落结构的改变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β-纤维素二糖水解酶以及酚氧化物酶的活性,而真菌群落的改变对微生物的功能影响不明显。本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不但可以缓解化肥引起的土壤酸化,还能支持更大、更丰富的微生物群体,从而维持更高的土壤活性,对维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 长期施用绿肥减施化肥对毛叶苕子产草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2017(6):66-70. DOI: 10.11838/sfsc.20170610

      摘要 (1067) HTML (0) PDF 5.21 M (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绿肥减施化肥对复种毛叶苕子鲜草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绿肥与减施化肥并复种毛叶苕子可生产优质绿肥鲜草17 093~19 110 kg/hm2;减施化肥30%的处理较农民习惯施肥增效12 091元/hm2,经济效益提高64.7%,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1.8 g/kg和10.5 mg/kg,而施氮量较高的处理并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施用绿肥7 500 kg/hm2可以代替氮肥67.5~90 kg/hm2,具有培肥土壤和节能、减排、增效作用。

    • 不同水氮供应对日光温室辣椒栽培基质固氮微生物数量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2017(6):71-81. DOI: 10.11838/sfsc.20170611

      摘要 (1200) HTML (0) PDF 11.11 M (1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辣椒品种“陇椒10号”栽培基质[基质配方为玉米秸秆∶牛粪∶菇渣∶炉渣=2.5∶2.0∶2.0∶3.5(体积比)]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水氮供应处理[水分处理:W1 基质最大持水量的80%,W2 基质最大持水量的60%,W3 基质最大持水量的40%;施氮肥(N)处理:F0 0 kg·hm-2、F1 1 387.26 kg·hm-2、 F2 924.84 kg·hm-2、F3 462.42 kg·hm-2]的固氮微生物数量及基质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在W2F2时最高,施氮量及灌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繁殖,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及pH值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则减小;施氮量对嫌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无规律性的影响,而铵态氮、有机质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硝态氮含量在生长前期增加,到生长后期变化不明显;施氮量的增加可以降低基质的pH值,施氮量过多可以增加基质的电导率,在 W1和W2下,电导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从幼苗期到结果初期,有机质的含量在W2时较高,灌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有机质含量的提高。从越冬期到结果末期,有机质含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大而减少。好气性自生固氮菌与EC、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铵态氮和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与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与EC相关性不大。基质含水量为基质最大持水量的60%,施氮肥(N)924.84 kg·hm-2处理的固氮微生物数量较高,基质理化性质较好,生长环境较优,适合日光温室辣椒栽培。

    • 蓄水条件下盐碱土中盐分空间变化特征

      2017(6):82-87. DOI: 10.11838/sfsc.20170612

      摘要 (897) HTML (0) PDF 5.02 M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陕西卤泊滩地区盐碱地整治工程,修建模拟装置,通过测定土体中盐分含量的空间变化,研究蓄水条件下土壤盐分的运移特征,为当地盐碱地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盐碱土土体一侧蓄水后,土体中的盐分顺着盐分梯度向水体中弥散,水体中的含盐量变化呈现由低到高的趋势,最终与土体间达到动态平衡;在土体垂直方向上,0~60 cm土体盐分减少,盐分含量主要集中在距地表100 cm左右处;在水平方向上,水体对于土体的作用范围为9 m,除此以外土体盐分含量变化不大。说明在试验该模型下,蓄水条件对距其一定范围内的盐碱土体具有改善效果。

    • 不同施肥方式下氮肥用量对直播稻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2017(6):88-92. DOI: 10.11838/sfsc.20170613

      摘要 (1031) HTML (0) PDF 5.82 M (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肥方式(点施于距土表1、5 cm土柱中心位置,分别记为M1、M2;距土表0~5、0~10 cm土壤与氮肥混匀施用,分别记为M3、M4)和氮肥用量(N 0、0.3、0.6、0.9、1.2 g/盆)对直播稻苗期生物量、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的影响,以期为直播稻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M1、M2施肥方式下N06处理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17.8%~84.8%和13.9%~46.9%,根系形态指标表现为N0.3和N0.6高于N1.2处理;M3、M4施肥方式下N1.2处理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32.6%~36.3%和14.9%~16.2%,根系形态指标有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施肥方式和氮肥用量对氮素吸收量的影响趋势与生物量表现一致,氮素吸收利用率表现为点施条件下M1>M2,混施条件下M3>M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及其氮素吸收与根系形态参数及氮素吸收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低氮条件下浅层点施、高氮条件下浅层混施有利于促进水稻苗期的生长发育,稳固良好的根系形态特性,增强其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 氮肥施用对科尔沁地区粮饲兼用玉米氮素积累及氮效率的影响

      2017(6):93-98. DOI: 10.11838/sfsc.20170614

      摘要 (1073) HTML (0) PDF 6.87 M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科尔沁地区粮饲兼用玉米高产栽培中氮肥用量偏多的问题,研究氮肥施用对科尔沁地区粮饲兼用玉米氮素积累及氮效率的影响。2012~2013年两个玉米生长季,以“金山10”为试验材料,设5个施肥处理:不施氮肥(CK);低氮180 kg/hm2(L);推荐施氮量260 kg/hm2(R);氮肥配施有机肥,总施氮量260 kg/hm2(C);农民传统施氮270 kg/hm2(F)。结果表明:在5个施肥处理中,以氮肥配施有机肥处理玉米产量最高,该处理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分别比其它施肥处理增加了3.52%~62.77%和6.29%~56.02%。氮肥利用效率表现为CK处理最高,氮肥施用量高时氮肥利用效率低。氮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氮肥回收效率、生理效率和农学效率高于其它施肥处理,该处理这3项指标和其它施肥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该处理氮肥回收效率、生理效率和农学效率分别比低氮处理高10.70%~16.22%、2.81%~6.21%和5.16%~6.90%,比推荐施氮处理高3.44%~7.36%、1.62%~4.49%和3.42%~3.50%,比农民传统施氮处理高4.89%~8.60%、1.11%~5.70%和3.79%~4.49%。增施氮肥和氮肥配施有机肥提高了粮饲兼用玉米氮素积累量,后者氮素积累总量比其它施肥处理分别高1.88~11.42 g/m2(2012年)和0.86~11.88 g/m2(2013年),比推荐施氮和农民传统施氮处理分别高0.89~1.71 g/m2和0.86~1.93 g/m2。科尔沁地区粮饲兼用玉米高产栽培中,氮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提高粮饲兼用玉米的产量,增加氮素积累量,是该地区比较合理的施肥方式,上述研究以期为科尔沁地区粮饲兼用玉米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处理对河套灌区玉米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动态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017(6):99-104. DOI: 10.11838/sfsc.20170615

      摘要 (911) HTML (0) PDF 5.55 M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化肥面源污染检测和治理措施,采用大田土壤淋溶试验,分析了河套灌区农田在缓控释尿素、活性炭、生物菌肥处理下,玉米生育期内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动态变化特征及氮肥利用情况。结果表明,缓控释尿素、活性炭、微生物菌肥处理与常规处理相比,在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土壤NO-3-N、NH+4-N含量变化不太显著,而苗期土壤NO-3-N含量平均分别提高24.76%、18.36%、4.31%,收获期平均分别降低23.98%、12.53%、5.47%;苗期土壤中NH+4-N含量较常规处理分别平均提高28.21%、15.47%、5.24%,收获期平均分别降低26.33%、16.93%、7.37%;氮肥利用率分别较常规处理提高15.71%、10.65%和5.16%。

    • 不同施钾水平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和三七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2017(6):105-112. DOI: 10.11838/sfsc.20170616

      摘要 (1006) HTML (0) PDF 8.13 M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二年生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作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K2O)水平(0、337.5、450、675、1 012.5 kg/hm2)对土壤速效钾、三七养分吸收、钾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钾水平下土壤速效钾含量随生育期推进逐渐降低;与K0相比,施用钾肥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P<005),土壤速效钾含量随施钾用量增加而增加;三七根部氮、磷、钾吸收量随着生长不断增大,施钾可明显提高三七各部位主要生育期氮、磷和钾吸收量,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三七地上部、根部氮、磷、钾吸收量先升高后降低,以K3处理吸收量最高;钾素偏生产力随着施钾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P<0.05);不同施钾水平下三七株高、叶长、叶宽、茎粗和不同部位生物量均随生育期推进逐渐增加,施钾可以促进三七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三七产量(P<0.05),施钾处理较K0处理增产6.90%~17.17%,其中,K3处理产量最高,K4处理次之。综合三七生长发育,养分吸收、钾肥利用效率与产量,本试验条件下,要实现三七高产高效以K3处理的施钾量(675 kg/hm2)为宜。

    • 燕山丘陵区锌肥不同施用方式对春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17(6):113-116. DOI: 10.11838/sfsc.20170617

      摘要 (980) HTML (0) PDF 4.18 M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京单128玉米品种为材料,通过3种锌肥施用方式[底施锌肥(DS)、冲施锌肥(CS)、喷施锌肥(PS)]研究了不同锌肥施用方式对燕山丘陵区春玉米穗部性状、产量及籽粒含锌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施锌肥能够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不同锌肥施用方式增产效果表现为PS>CS>DS>CK,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5.2%、12.0%和5.4%。增施锌肥后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呈增加趋势,禿尖长呈明显降低趋势,其中禿尖长和行粒数变异明显,变异系数分别为55.2%和6.8%,说明增施锌肥主要是通过降低果穗禿尖、增加行粒数来增加穗粒数,从而增加产量。同时增施锌肥能够显著增加玉米籽粒锌含量,施用效果也表现为PS>CS>DS>CK,平均增幅分别为50.4%、36.9%和30.8%。由此认为,在典型缺锌地区的燕山丘陵区种植玉米时增施锌肥是增加玉米产量,改善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在施用方式上以喷施最佳,冲施次之。

    • 施镁对缺镁葡萄叶片和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2017(6):117-121. DOI: 10.11838/sfsc.20170618

      摘要 (929) HTML (0) PDF 5.49 M (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对缺镁的葡萄园进行了土施和叶面喷施硫酸镁肥的试验,探讨缺镁条件下,施镁对葡萄叶片和果实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为葡萄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试验,主区设4个土施硫酸镁梯度,分别为0、112.5、150、187.5 kg/hm2,副区设3个叶面喷施硫酸镁浓度,分别是0%、0.2%、0.4%。结果表明:土施和叶面喷施硫酸镁在增加缺镁葡萄镁含量的同时,促进了钾、钙和锰的吸收,但降低了叶片和果实中锌含量,对铁和铜的影响不显著。土施镁肥极显著增加了叶片和果实中镁含量,叶面喷施极显著增加了叶片镁含量,但对果实镁含量影响不显著;土施150 kg/hm2同时叶面喷施0.4%硫酸镁肥,可提高叶片和果实中镁及其它矿质元素的含量。

    • 不同铵硝配比下不同硅效应水稻的硅吸收动力学特征

      2017(6):122-126. DOI: 10.11838/sfsc.20170619

      摘要 (873) HTML (0) PDF 4.81 M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水稻移植到0.2 mmol/L CaSO4溶液中饥饿2 d,采用改进耗竭法研究了3种铵硝配比条件下3个不同硅效应水稻(耐低硅的硅高效水稻特优998和不耐低硅的硅高效水稻特优248以及硅不敏感水稻博Ⅱ优15)硅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作图法和双倒数法动力学方程准确性高,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铵硝配比条件水稻硅吸收动力学曲线均符合Michaelis-Menten酶动力学模型的描述;铵硝配比对不同的硅效应水稻的硅载体数量影响不显著,显著影响水稻对硅的亲和力。本实验条件下铵硝配比50/50有利于水稻特优248对硅的吸收,铵硝比75/25时吸收速率最低;特优998对硅有较高的亲和力,可能是其耐低硅高效的遗传性差别。

    • 不同碳氮比猪粪堆肥及其产品肥效

      2017(6):127-134. DOI: 10.11838/sfsc.20170620

      摘要 (1128) HTML (0) PDF 9.66 M (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有效处理规模化猪场养殖粪污,确立猪粪堆肥的原辅料最佳配比,建立高效堆肥工艺。通过工厂化堆肥试验,以猪粪为原料,稻壳和蘑菇渣为辅料,设置3个C/N分别为10、25和35的处理(Z1、Z2、Z3),比较不同碳氮比猪粪、稻壳及蘑菇渣混合物高温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pH值、EC、C/N、养分等指标差异和黄瓜盆栽促生试验中不同处理所得猪粪堆肥的促生效果。 3个处理的高温期平均温度为Z2>Z3>Z1,堆肥结束时各处理的pH值为7.51、7.63、6.96,EC值为1.31、1.65、1.54 mS·cm-1;NH+4-N的含量为Z3>Z2>Z1;NO-3-N含量为Z1=Z2>Z3,各处理C/N分别下降了18.24%、47.56%、30.47%,Z1、Z2、Z3的氮、磷、钾(N、P2O5、K2O)总养分含量分别达50.25、51.66、48.43 mg·kg-1。3个堆体的发芽指数显示其均已腐熟,三维荧光图谱则显示Z1、Z2腐熟程度较高于Z3。两季盆栽促生试验结果显示化肥处理与Z2处理肥效最佳,Z1、CK处理次之,Z3处理效果最差。C/N为25是堆肥适宜的C/N初始设定值,有利于堆体的快速腐熟和养分保持,其堆肥产品肥效优异。

    • 养殖池塘废水灌溉下稻田减量施肥试验研究

      2017(6):135-142. DOI: 10.11838/sfsc.20170621

      摘要 (1088) HTML (0) PDF 7.97 M (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和灌溉为对照(CK),研究了减量施用氮、磷肥条件下,稻田湿地生态系统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氮、磷的消纳效果,池塘养殖废水灌溉后对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水质、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系统可有效消除池塘养殖废水中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氮(TN)、可溶性磷(DP)、颗粒态磷(PP)、总磷(TP),其去除率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增加,在常规施肥量、减量施肥20%和减量施肥40%情况下对池塘养殖废水TN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25.1%、38.9%和50.5%,对TP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56.4%、71.2%和76.2%,对氮、磷的去除以NH+4-N、NO-3-N和PP为主;池塘养殖废水灌溉后,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中NH+4-N、NO-3-N、TN、DP、PP、TP质量浓度会随着施肥量减少呈现下降趋势,减量施肥20%和减量施肥40%下,田面水中TN、TP的质量浓度平均分别较CK降低5.8%和23.4%、20.8%和35.5%;渗漏水中TN、TP的质量浓度平均分别较CK降低18.3%和27.5%、23.1%和45.8%。在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构成方面,减量施肥20%后,池塘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能满足水稻的养分需求;池塘养殖废水灌溉时,水稻产量以常规施肥量处理最高(较CK增产2.3%),常规施肥量80%的处理其产量与CK相似,而常规施肥量60%的处理其产量较CK显著降低。综合考虑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议池塘养殖废水灌溉条件下施肥水平应在常规施肥量的80%左右。

    • 山东省褐土土壤容重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2017(6):143-148. DOI: 10.11838/sfsc.20170622

      摘要 (938) HTML (0) PDF 6.50 M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郑单958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以原状土壤不打破犁底层为对照(CK),设置容重1.2、1.3、1.4、1.5、1.6 g/cm3共6个处理水平,探索了山东省褐土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容重增加,玉米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总根量、植株干物质累积和籽粒产量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且容重越大,降幅越显著。土壤容重1.5 g/cm3时,玉米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土壤容重由1.2 g/cm3增加到1.6 g/cm3,玉米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分别降低15.7%、12.6%、28.7%,且玉米生长中后期叶片衰老速率加剧;玉米根条数、根长、根干重、根冠比、植株干重分别降低17.9%、47.0%、36.8%、20.1%、20.7%,容重增加对根系生长的影响明显高于地上部。与CK相比,容重1.2~1.6 g/cm3各处理的穗粒重分别增加11.1%、18.0%、4.6%、-4.5%、-14.6%。因此,适当降低有效耕层内土壤紧实度,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提高单株生产能力。

    • 我国土壤调理剂中重金属元素及其相关原料农业资源化利用现状

      2017(6):149-154. DOI: 10.11838/sfsc.20170623

      摘要 (1059) HTML (0) PDF 6.16 M (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土壤调理剂主要原料的分类分析,研究我国主要土壤调理剂产品中Hg、As、Cd、Pb、Cr 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不合格率等现状,就相关原料农业资源化利用进行探讨,为我国土壤调理剂行业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分析样品主要来自农业部肥料登记检验样品,部分样品来自企业质量跟踪或质量复核样品,以及调研采集样品;采用农业推荐性标准NY/T 1978-2010《肥料 汞、砷、镉、铅、铬含量的测定》进行重金属元素含量检测,根据农业部肥料和土壤调理剂登记标准进行结果判定。在4种类型的土壤调理剂中,有机源土壤调理剂、化学源土壤调理剂和农林保水剂3类产品在本试验所有样本中均未出现不合格情况。矿物源土壤调理剂中存在As、Pb、Cr 3种重金属元素超过限量规定的情况,尤其Pb元素导致的不合格率达20.9%,Pb含量检测平均值为42.5 mg/kg,已经接近限量标准(50 mg/kg),Pb含量最高检测值达到204 mg/kg,是导致矿物源土壤调理剂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通过土壤调理剂主要原料的分类分析,发现导致Pb元素超标所用原料主要包括钾长石、牡蛎壳、钢渣、钼尾矿、磷矿石+碱渣等5种。因此,我国土壤调理剂产品中重金属元素情况总体处于相对安全的水平范围内,有机源土壤调理剂、化学源土壤调理剂和农林保水剂质量情况较好,而矿物源土壤调理剂中As、Pb、Cr元素存在一定质量问题,尤其是Pb元素质量问题突出。关于钾长石、牡蛎壳作为土壤调理剂原料农用,笔者认为应注意严格控制重金属元素含量,避免因原料引起产品重金属元素超标,而钢渣则建议慎重作为土壤调理剂原料使用。

    • 幼龄橡胶树行间覆盖绿肥效益分析

      2017(6):155-162. DOI: 10.11838/sfsc.20170624

      摘要 (927) HTML (0) PDF 7.48 M (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幼龄胶园行间覆盖不同绿肥后对土壤温湿度、养分含量、酶活性及胶树生长的影响,分析了覆盖绿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发现:幼龄胶园覆盖绿肥改变了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pH值,有利于矿质养分的释放与循环;累积的大量绿肥可作为还田有机物,减缓胶园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降低。综合覆盖初期投入成本,柱花草、葛藤和山毛豆+柱花草覆盖平均每株橡胶树投入分别为45.89、46.53和49.56元,比对照的42.36元有所增加,但随着胶园行间覆盖绿肥完整后,物资和人工投入逐步低于不覆盖的投入。研究结果为改善幼龄胶园行间覆盖绿肥技术奠定科学基础,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胶园覆盖管理技术提供依据。

    • 一株人参根区解磷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对人参生长的影响

      2017(6):163-170. DOI: 10.11838/sfsc.20170625

      摘要 (1012) HTML (0) PDF 8.33 M (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参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也是吉林省对外交往中的代名词。吉林参畦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但大量施用磷肥又会导致人参品质的下降,因此,本研究从人参根区土壤中筛选高效解磷细菌,接种到人参根部,研究其对人参生长、品质、土壤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人参解磷微生物肥料提供优良菌株,从而促进人参产业绿色发展。采用PKO平板初筛及摇瓶复筛从野山参根区土壤筛选高效解磷细菌。盆栽试验以3年生人参种苗为材料,每盆种植6棵单株重相同的人参种苗,设对照(CK)和处理组,待完全展叶后间苗,留取4棵长势一致的人参苗,采用滴灌的方式将菌液接种在人参苗根部附近,生长至红果期(90 d)取样,测定植物生长量和叶绿素含量、土壤速效养分、参根和参叶中NPK的含量、土壤酶活性、参根中微量元素和8种皂苷的含量。结果表明,1)平板初筛和摇瓶复筛得到P1、P7菌株,摇瓶培养中,P1可溶性磷为472.85 μg/mL,P7可溶性磷为437.33 μg/mL。2)P1处理的人参参根鲜重、干重显著高于P7、BM、CK处理,株高显著高于对照,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P7、BM、CK(P<0.05)。3)P1处理促进人参对土壤钾元素的吸收,提高磷素在参根中的积累量。4)接种菌剂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酶活性,以P1处理的效果最显著,P1处理人参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为最高。5)P1处理显著提高了人参根中Fe、Mn、Cu的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52.74%、127.03%、28.96%,P1处理Zn与对照相比增加19.96%;人参根中8种单体皂苷P1处理均显著高于P7、BM、CK。6)经16S rRNA分析结合P1形态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

    •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e碰撞反应模式测定土壤有效钼

      2017(6):171-175. DOI: 10.11838/sfsc.20170626

      摘要 (948) HTML (0) PDF 4.45 M (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有效钼含量测定对评价土壤钼对作物的有效性和土壤钼供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极谱法和石墨炉原子光谱法测定土壤有效钼,但因操作复杂,多有不足和不便。采用草酸-草酸铵溶液浸提土壤有效钼,不经分离与富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e碰撞模式测定浸提液中钼(95Mo),以103Rh为内标元素。结果表明:方法检出限为1.02 μg/L;2个国家土壤标准物质(GBW07413a黄潮土和GBW07416a红壤)有效钼的测定值与标准确认值一致;加标回收率在95.1%~152%之间;对5个土壤样品分别重复测定6次,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结论认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e碰撞模式可以用于测定草酸-草酸铵浸提的土壤有效钼,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快速方便。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