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期文章目次
-
2018(2):1-12. DOI: 10.11838/sfsc.20180201
摘要: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显著改变了我国土壤肥力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肥力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数量、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随着研究土壤微生物的方法和技术的成熟,当前关于如何选择微生物学参数以有效评价土壤肥力及健康状况、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施肥管理措施的响应机制及功能微生物如何调控土壤养分循环等问题已成为土壤生态学中的研究热点。本文梳理了基于我国长期定位施肥农田的土壤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细菌群落及近些年倍受关注的氨氧化菌群落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其中综合分析了构成细菌群落的八大门类菌群对施肥的响应及其驱动因素,最后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微生物在土壤学及农业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方向。
-
2018(2):13-21. DOI: 10.11838/sfsc.20180202
摘要: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被认为是当前土壤砷污染修复中相对经济、高效的技术之一,含铁介质是土壤固砷的一类上佳材料。从含铁材料修复砷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出发,阐述其固砷机理,主要包括吸附、络合作用以及沉淀/共沉淀作用。介绍了5种常用的固砷效果评价方法,分别为化学形态连续提取法、毒性特征浸滤法、植物指示法、体外消化模拟法以及现代物理学方法。阐述了土壤环境条件,如酸碱条件、氧化还原条件以及土壤中共存离子和有机质的变化对固砷效果的影响。总结了目前含铁材料用于修复砷污染土壤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
2018(2):22-28. DOI: 10.11838/sfsc.20180203
摘要:高光谱土壤多元信息提取模型的精度与光谱学在这一领域未来能够发挥的作用直接相关。在列举土壤样品制备、理化成分测定和土壤光谱数据获取标准技术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适用于土壤光谱处理的异常筛选、平滑去噪、重采样、变换和定量化方法。对偏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法等8种建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各类方法的建模针对性。按照有机质、水分、盐渍化、重金属和其它成分分类归纳了目前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多种光谱信息提取模型,并对比了每个模型的信息提取精度。光谱所指示的信息,不仅能够为土壤成分提供快速指示信息,而且在实测数据基础上所建立的信息提取模型,是软件研发、仪器研发和土质评价等工作的理论基础。
-
2018(2):29-34. DOI: 10.11838/sfsc.20180204
摘要: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3种旱作土壤(黑土、潮土和红壤)及1种水田土壤(水稻土)活性有机碳含量(LOC)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影响,为优化施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水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TOC)和LOC含量高于旱作土壤。单施化肥(NPK),旱作3种土壤TOC、LOC较不施肥对照(CK)显著增加,而水田较CK无显著差异。化肥配施秸秆处理(NPKS),旱作和水田土壤TOC、LOC、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LOC/TOC)及CMI均显著增加,潮土TOC和LOC含量增加最多,增加比例分别为37.6%和66.9%。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NPKM),旱作和水田土壤的TOC、LOC、LOC/TOC及CMI均显著增加,其中黑土增加比例最大,分别为90.3%、140.9%、5.1%及277%。旱作和水田土壤的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均对施肥响应敏感,具有相对一致的响应特征,即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且效果优于化肥配施秸秆和单施化肥处理。
-
2018(2):35-41. DOI: 10.11838/sfsc.20180205
摘要:研究农民习惯施肥条件下潮土区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的演变规律,为加强潮土农田地力保育,挖掘农田生产潜力和增加作物产量提供依据。依托29个潮土国家级耕地土壤监测点,利用1988~2006年长期监测数据,从土壤性质出发构建了潮土区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指数(BSPI)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潮土区常规施肥下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的演变规律。经过19年的常规施肥,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与监测初期相比BSPI提升了38.5%,年均增长速率为2.0%。不同地力水平下的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随时间演变规律不尽一致,低地力区BSPI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均增长速率为32%。高、中地力区BSPI均呈略微上升趋势,都未达到显著上升水平。不同省份间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指数差异也十分显著,在潮土监测区域,不同省份表现的趋势为江苏省的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最高,显著高于安徽、湖北、河北、山东、山西5地,而江苏、北京、河南3省间基础地力无显著差异。各省冬小麦农田基础地力指数大小顺序为江苏>北京>河南>湖北、山东>河北>山西、安徽。长期化肥和有机肥的施用,以及配合小麦季部分秸秆还田对培肥低地力农田,提高土壤基础肥力作用显著;对于中、高地力农田,长期施肥能稳定土壤基础肥力,对提高和稳定潮土区粮食产量也十分重要。
-
郎漫 , ,李平 , ,李淼,魏玮,李凯凯
2018(2):42-48. DOI: 10.11838/sfsc.20180206
摘要:以东北旱作黑土为对象,在25℃和浅层淹水条件下开展了为期35 d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浅层淹水条件下土壤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仍能进行。与不施肥对照处理相比,施用氮肥抑制了培养初期的有机氮矿化,但对后期氮矿化没有影响。氮肥施用初期对硝化作用没有影响,但2周后显著促进了硝化作用的进行。培养期间单施氮肥处理的平均净矿化速率为N 1.07 mg/(kg·d),与对照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平均净硝化速率为N 4.50 mg/(kg·d),是对照处理的243倍。浅层淹水条件下氮肥配施有机物料显著促进了土壤无机氮的生物固定,培养初期氮肥配施秸秆处理的无机氮固定量大于氮肥配施猪粪处理,后期则相对稍低,氮肥配施猪粪和配施秸秆处理的平均净氮矿化速率分别为N-5.61和-3.15 mg/(kg·d),两者间差异显著。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浅层淹水条件下氮肥配施有机物料显著抑制了土壤硝化作用,培养期间氮肥配施猪粪和氮肥配施秸秆处理的平均净硝化速率分别为N 0.29和0.18 mg/(kg·d),分别比单施氮肥处理下降了93.5%和96.0%。
-
2018(2):49-53. DOI: 10.11838/sfsc.20180207
摘要:为了明确滴施化学改良剂对新疆盐碱土盐碱指标的影响,合理选用化学改良剂,选择4种滴灌专用盐碱改良剂类产品(酸碱平衡护理剂、酸酸肥霸、肽能氮、生物有机菌肥),以不施化学改良剂为对照,对施用前后土壤盐分、pH值、钠吸附比、总碱度、碱化度指标变化和甜菜锤度、产量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化学改良剂相比,酸碱平衡护理剂处理和生物有机菌肥处理使土壤pH值分别降低了0.67和1.03个单位,达到显著水平(P<0.05)。除施用酸酸肥霸处理的土壤盐分上升外,其余3种改良剂处理的土壤盐分均下降,施用生物菌肥使土壤盐分下降1.19 g/kg,达到显著水平(P<0.05)。施用改良剂使土壤CO2-3和HCO-3的降幅达2.00%~80.00%,酸碱平衡护理剂和肽能氮主要降低土壤中CO2-3的含量,分别降低了49.50%和30.00%;酸酸肥霸降低HCO-3的效应优于CO2-3;生物菌肥对HCO-3和CO2-3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分别下降了60.40%和80.00%。4种盐渍土改良剂均能够有效地降低土壤耕层总碱度和pH值,以生物有机菌肥效果最显著;肽能氮和生物有机菌肥可同时降低土壤钠吸附比和碱化度,显著提高了甜菜的产量,但酸酸肥霸和酸碱平衡护理剂处理的甜菜产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
2018(2):54-60. DOI: 10.11838/sfsc.20180208
摘要:为明确设施蔬菜施肥现状及找出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津冀地区选取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超过6 000 hm2的7个县,实地调查设施蔬菜有机肥和化肥投入、蔬菜产量等信息,共调查了156个农户(温室,n=139;大棚,n=17)。调查结果表明,津冀两地设施蔬菜肥料过量施用现象普遍,N、P2O5和K2O投入量平均分别超出推荐量的2.5、10.4和2.5倍;施用的养分总量、有机肥和基肥化肥中的P2O5占比明显过高,三者N∶P2O5∶K2O分别为1∶1.05∶1.09、1∶1.50∶1.10和1∶1.38∶0.92;基肥化肥比例明显偏高,N+P2O5+K2O用量占化肥(基肥+追肥)养分总量比例达到36.3%。建议津冀两地今后在减少N、P2O5、K2O投入总量的同时,还应协调N、P2O5、K2O比例以及化肥的基追肥比例,改进P2O5使用策略。
-
2018(2):61-66. DOI: 10.11838/sfsc.20180209
摘要:通过田间膜下滴灌栽培,研究了施肥对棉花养分吸收分配规律、肥料利用率、棉花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FP)相比,推荐施肥(OPT)处理的养分吸收、生殖器官中分配总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氮肥和磷肥肥料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9.5和10.8个百分点,氮肥和磷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4和0.7 kg·kg-1。且OPT处理增产4.5%,增加农民收入774元·hm-2,该地区棉花产量限制因子依次为氮、磷、钾。说明平衡施肥的氮、磷、钾养分投入基本合理。
-
2018(2):67-74. DOI: 10.11838/sfsc.20180210
摘要:在盐碱地条件下,以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水平和2个移栽密度,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盐碱地条件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氮处理下,密度大的产量高,高氮处理则相反。施氮量的增加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并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密度的提高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施氮量的增加在提升稻米碾磨品质的同时降低了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移栽密度对稻米品质影响不大。在每公顷施氮300 kg,移栽密度为12 cm×25 cm时,可以获得相对优质的最高产量。
-
2018(2):75-81. DOI: 10.11838/sfsc.20180211
摘要:探讨烤烟对稻-烟轮作水稻季不同施氮后效的响应,为下季烤烟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在贵州省遵义市开展稻-烟轮作试验,水稻季设置不同氮素水平(0、90、180和270 kg/ hm2),烤烟季所有处理均不施氮肥,测定烤烟生物性状、生物量、产量、叶片养分含量、叶片品质及收获后供试土壤的养分含量,并计算烤烟的经济效益。结果显示,在施氮0~270 kg/hm2范围内,水稻季施氮肥越多,烤烟季养分的后效越强,烤烟株高、茎围、最大叶长、最大叶宽、总叶片数和干重均以N270处理为最大,但均低于优质烟标准;烤烟产量N180处理最高(1 193 kg/hm2),但只有常年产量54%;烤烟产值N90处理最大,为21 234元/hm2;与种植前相比,烤烟收获后土壤氮素养分含量均有所降低,施氮量增加,土壤中剩余氮素增多,相应烤烟吸收氮素增多,后效明显。本试验研究表明,水稻季施氮90 kg/hm2,其后效的烤烟产值最高,烤烟生长季应该在充分考虑前茬水稻氮肥后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推荐施氮。
-
2018(2):82-88. DOI: 10.11838/sfsc.20180212
摘要:研究油菜氮肥一次性施用条件下,不同油菜产区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及其在不同栽培方式上的差异,为油菜轻简化施肥提供依据。2010~2011年度在安徽省江淮和沿江油菜主产区布置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的不同氮肥施用方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性基施氮肥180 kg/hm2的条件下,相同施肥方式时移栽油菜较直播油菜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氮素积累。扣除移栽劳动力成本后,直播油菜在江淮地区获得较高经济效益,沿江地区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效益接近。在江淮地区,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均以氮肥集中施用(移栽油菜穴施、直播油菜条施)的方式获得最高产量、最大氮积累量和最优氮肥利用效率;在沿江地区则是氮肥撒施后翻耕和氮肥集中施用两种施肥方式。因此,相同施肥方式下,直播油菜虽产量较移栽油菜低,但经济效益却没有明显下降,是油菜轻简化生产的发展方向。氮肥集中施用是江淮地区的最优施肥方式,氮肥撒施后翻耕和氮肥集中施用是沿江地区的较佳选择,但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时仍需因地制宜。
-
2018(2):89-95. DOI: 10.11838/sfsc.20180213
摘要:为明确高海拔机插粳稻适宜施氮量,在海拔为1 673 m的保山地区,以常规粳稻隆科16为试验材料,设施氮量为0、150、195、240、285和330 kg/hm2 6个处理,采用均衡施氮技术施用(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0.25∶0.25∶0.25∶0.25),系统研究了机插粳稻产量和产量结构、群体生长发育动态等指标。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240 kg/hm2范围内,机插粳稻有效穗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此施氮量产量和有效穗呈现出下降趋势;不施氮处理水稻的粒叶比和分蘖至抽穗阶段的净同化率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分蘖至抽穗阶段水稻净同化率呈现下降趋势,粒叶比无显著差异,成穗率呈抛物线趋势;施氮量为240 kg/hm2处理,机插水稻在分蘖期以后的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干物质的积累量等指标表现最高,茎鞘的表观输出率最小。在保山地区机插粳稻的适宜施肥量为240 kg/hm2。
-
2018(2):96-102. DOI: 10.11838/sfsc.20180214
摘要:协调磷-锌配比是作物达到最佳产量和质量的保障。采用大田试验,在豫南花生主产区高磷低锌的砂姜黑土上,研究了不同磷、锌配比对花生抗氧化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锌配施对花生生理特性产生一定影响,相同磷用量下,施锌比不施锌显著提高了花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生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花生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相同锌用量下,随磷用量的增加,花生叶片的SOD和POD活性先增高后降低,MDA含量先降低后增加,生长素含量无显著变化,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表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处理间差异呈显著或不显著。对花生产量和品质来讲,与不施肥相比,磷锌单独或配施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花生产量、粗脂肪及脂肪酸组分,且磷锌配施效果优于二者单独施用,其中90 kg/hm2磷肥与60 kg/hm2锌肥配施处理的产量最高,增产率达24.1%,增产原因可能是提高了花生的抗氧化能力,增加了单株饱果数和饱果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磷对花生株高、侧枝长、单株饱果数、单株饱果重和产量影响显著;锌仅对单株饱果数和饱果重及产量影响显著;磷-锌交互作用对花生株高影响显著,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品质影响不显著。综上,磷锌配施可以改善花生的生理特性,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但高量磷与锌肥配施却不利于花生抗氧化能力、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在豫南花生主产区,建议多补充锌肥,少用磷肥。
-
2018(2):103-108. DOI: 10.11838/sfsc.20180215
摘要:为探究叶面喷施钙肥对金丝小枣钙素营养、果实发育及品质的影响,以20年生乐陵金丝小枣为试材,以喷清水为对照,进行叶面喷施有机钙(柠檬酸钙,0.2%)和无机钙(硝酸钙,0.2%)试验,生长期间分4次测量果实生长指标以及叶片、果实中钙含量,收获期对一些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叶面喷施有机钙和无机钙均可提高金丝小枣果实和叶片的Ca含量、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单果重、果形指数。喷施两种钙肥还可显著提高叶片SPAD值,改善叶片氮素营养。喷施柠檬酸钙可显著提高果实优质果比例,并降低劣质果比例。两种钙肥均可改善金丝小枣营养状况,促进金丝小枣果实发育,并且柠檬酸钙的效果优于硝酸钙。
-
张兰生,张晶,党建友,王姣爱 , 裴雪霞 , 张定一
2018(2):109-112. DOI: 10.11838/sfsc.20180216
摘要:通过大田微喷灌节水灌溉方式研究锌腐酸肥料对冬小麦群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磷肥种类为锌腐酸磷酸二铵和普通磷酸二铵;氮肥种类为锌腐酸尿素和普通尿素;不施肥为对照。结果表明:底施普通尿素和磷酸二铵处理的拔节期总茎数和单株茎数均较高;底施普通尿素和磷酸二铵,拔节期追施锌腐酸尿素产量最高,达6 730.5 kg/hm2。拔节期追施锌腐酸尿素处理的籽粒产量均高于追施普通尿素,增产主要与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有关;底施锌腐酸尿素和锌腐酸磷酸二铵,追施锌腐酸尿素的小麦籽粒品质指标最高,拔节期追施锌腐酸尿素的提质效果优于普通尿素。
-
2018(2):113-117. DOI: 10.11838/sfsc.20180217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及不同时期喷施叶面硒肥对春小麦硒素吸收、转化分配规律及硒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拔节期和孕穗期2次喷施10~20 mg/kg或孕穗期1次喷施40~50 mg/kg的亚硒酸钠溶液,都能使春小麦达到富硒标准。(2)在拔节、孕穗、乳熟期喷施40 mg/kg亚硒酸钠溶液都能使籽粒中的硒素含量达到富硒标准,孕穗至乳熟期为最佳喷施时期。(3)在生育进程中,全株硒素含量在0.062~0.187 mg/kg之间变化,平均0086 mg/kg。叶面硒肥能显著提高各器官硒素含量,且富集效应顺序是叶>籽粒>颖壳>茎。(4)全株硒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动态变化可分别用一元三次方程式和一元二次方程式定量表达。孕穗期喷施40 mg/kg亚硒酸钠溶液时,全株硒素最快吸收速率为0.030 5 μg/(d·株),与对照相比,提高了9.5倍,出现时间提前4 d。
-
李晓兰,,兰翔,潘振鹏,孙冠利,谭启玲,,胡承孝,,孙学成,
2018(2):118-126. DOI: 10.11838/sfsc.20180218
摘要:研究在等氮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及添加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对蔬菜产量、品质及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旨在为蔬菜安全生产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型原状土柱系统,连续种植3季蔬菜(蕹菜、苋菜和萝卜),以施有机肥的氮素量占总氮施用量的质量分数为依据,设置8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纯化肥(CF)、30%有机肥+70%无机肥(30%OM)、50%有机肥+50%无机肥(50%OM)、70%有机肥+30%无机肥(70%OM)、纯化肥+DMPP(CF+DMPP)、30%有机肥+70%无机肥+DMPP(30%OM+DMPP)和50%有机肥+50%无机肥+DMPP(50%OM+DMPP)。结果表明:1)随有机肥施用比例增大,蔬菜产量呈下降趋势,但施用比例不高于50%时产量下降不显著;随有机肥施用比例增大土壤硝态氮淋失量及蔬菜硝酸盐均降低,50%OM处理土壤淋失液硝态氮平均浓度及淋失量较CF处理显著降低了29.29%和25.39%,氮肥表观利用率及表观淋失率分别为22.60%和8.82%。2)硝化抑制剂DMPP对蔬菜产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与蔬菜种类和种植季候密切相关,降低土壤硝态氮淋失的效果为CF+DMPP <30%OM+DMPP <50%OM+DMPP,但DMPP的抑制效果会随有机肥的比例增加而降低。50%OM+DMPP处理氮肥表观淋失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为4.70%和26.26%。3)试验期间,3季蔬菜水分输入(降雨和灌溉)分别为总水分输入量的49.82%(蕹菜季)、23.03%(苋菜季)和27.15%(萝卜季);水分淋失量为总淋失量的46.75%(蕹菜季)、19.66%(苋菜季)和33.59%(萝卜季);硝态氮淋失量为总淋失量的73.77%(蕹菜季)、2.31%(苋菜季)和23.92%(萝卜季)。研究表明,50%OM+DMPP处理,是保证蔬菜产量品质,同时有效降低土壤硝态氮淋失量的最优处理;降雨和施肥措施是影响土壤硝态氮淋失的重要因素,合理配施有机肥及添加DMPP并根据蔬菜生长需肥特性进行施肥能有效应对连续降雨造成的硝态氮大量淋失。
-
2018(2):127-134. DOI: 10.11838/sfsc.20180219
摘要:通过伽马灭菌的方式,将两种不同性质的土壤(自然土和农田土)进行灭菌,再互相接种未灭菌土壤,研究了改变土壤性质对真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土壤性质虽显著影响真菌总丰度,但对真菌总丰度的温度敏感性无显著性影响。然而,部分土壤真菌个体(分类操作单元OTU)对温度具有敏感性,改变土壤性质会对温度敏感真菌个体产生影响。首先,改变土壤性质使自然土壤真菌中的热响应真菌目的个数由2减少为1,使农田土壤真菌中的冷响应真菌目的个数由5增加到9;其次,升温使自然土壤的真菌在自然土壤中冷响应和热响应真菌累积相对丰度之和从2.22%减少为1.35%,在农田土壤中从1.25%减少为0.56%;升温使农田土壤的真菌在农田土壤中冷响应和热响应真菌累积相对丰度之和从13.66%增加到19.03%,在自然土壤中从6.01%减少为2.51%;再次,改变土壤性质使自然土壤的热响应真菌由Capnodiales、Chaetothyriales变为Eurotiales,农田土壤的热响应真菌由Capnodiales、Sordariales变为Chaetothyriales、Hypocreales;自然土壤的冷响应真菌由Chaetosphaeriales、Sordariales等变为Capnodiales、Hypocreales等,农田土壤的冷响应真菌由Chaetothyriales、Eurotiales等变为Capnodiales、Sordariales等;最后,各真菌在目水平上的相对丰度变化率也各不相同。本研究表明,改变土壤性质可显著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温度敏感性,进而可能改变真菌功能的温度敏感性。
-
2018(2):135-140. DOI: 10.11838/sfsc.20180220
摘要:为利用城市林木枯落物与河道底泥堆肥生产有机肥,设计城市林木枯落物和经加粉煤灰钝化处理的河道底泥5种不同比例(1∶1、1∶2、1∶3、2∶1和3∶1)的高温堆肥试验,测定堆肥过程中堆温、pH值、有机质和C/N的动态变化,以及这5种配方堆肥产物的种子发芽指数。结果显示,堆温和pH值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3∶1的配比升温迅速、高温期维持时间(5 d)最长;堆肥结束时,各处理均达到腐熟,pH值在7.47~8.87,有机质分别下降了36%、38%、42%、33%和29%,城市林木枯落物比例增加有利于减少有机质损失;由于底泥的C/N较低,增加枯落物有助于提高堆肥效率;处理1、4和5的种子发芽率分别在26、18和19 d 达80%以上,而处理2和3直至堆肥结束其种子发芽率仍小于80%。综合考虑堆肥质量和效率,底泥和城市林木枯落物3∶1的处理为规模化生产有机肥的适宜原料比例。
-
2018(2):141-146. DOI: 10.11838/sfsc.20180221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秸秆生物反应堆对番茄根系土壤温度和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找到秸秆生物反应堆提高番茄产量的理论依据,试验选取水稻、玉米2种作物秸秆为原料,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以常规栽培为对照,通过测定日光温室小气候、番茄农艺性状、抗病性和产量等指标,对不同秸秆生物反应堆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可以使土壤温度分别提高3.7和2.7℃,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6.86和4.80 g/kg,产量分别提高22.7%和10.4%;土壤全盐量下降0.39和0.33 g/kg,畸形果率减少7.3%和4.2%,植株发病率下降2.87%和0.44%。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番茄的产量,且玉米秸秆生物反应堆效果更佳。
-
2018(2):147-152. DOI: 10.11838/sfsc.20180222
摘要:系统研究增施生物肥对啤酒大麦“甘啤6号”的生长发育、产量性状、原麦品质、麦芽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生长发育看,增施生物肥对啤酒大麦的出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无明显影响,但成熟期较对照推迟2 d,同时增施生物肥促进啤酒大麦的株高、穗、茎、叶、鞘生长发育;从产量性状看,增施生物肥明显提高啤酒大麦的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其中对成穗数影响最大,其次为穗粒数,最后为千粒重,增施生物肥的产量较对照增加3.4%,但经济系数较对照降低1.3个百分点,降幅为2.6%;从原麦品质看,增施生物肥使啤酒大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饱满度升高,千粒重增大,瘦秕率降低;从麦芽品质看,增施生物肥的麦芽微粉浸出率、粗粉浸出率、a-氨基氮、可溶性氮含量有不同程度增高,麦芽糖化力、粘度、粗细粉差、β-葡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对糖化时间和色度无影响。
-
2018(2):153-160. DOI: 10.11838/sfsc.20180223
摘要:利用福建省宁德市9县(市、区)近9年测土配方施肥34 998个土样测定分析结果和序贯高斯模拟,分析宁德市耕地土壤pH值、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甘薯施肥建议。结果表明:土壤pH值、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指标的半变异函数均为指数模型。宁德耕地土壤以pH值≤5.5、土壤有机质≥20 g/kg、碱解氮100~250 mg/kg、有效磷>15 mg/kg、速效钾<80 mg/kg为主。随着海拔高度下降,宁德耕地土壤pH值均值随之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和碱解氮含量均值随之下降,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值和速效钾含量均值随之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应根据土壤测定值与推荐施肥量关系表,或海拔与施肥量的回归关系式,在甘薯田酌情施用石灰、氮肥、磷肥、钾肥,还应增施有机肥。
-
2018(2):161-169. DOI: 10.11838/sfsc.20180224
摘要:对土壤—樱桃系统的Pb、Cr、Cd、Zn、Cu 5种重金属积累状况进行分析,用尼梅罗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采用目标危险系数(THQ)对食用樱桃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采样点中的土壤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小于1,综合污染指数小于0.7;樱桃可食用部位(果皮、果肉)重金属富集量有较大的差异,果皮富集重金属含量大于果肉;樱桃可食用部位单一重金属目标危险系数(THQ)和复合健康风险指数(TTHQ)都小于1,经食物途径摄入的Pb、Cr、Cd、Zn、Cu等元素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的风险比较低。
-
2018(2):170-175. DOI: 10.11838/sfsc.20180225
摘要: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土壤有效锌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分析了整个检测过程产生不确定度的来源,对称样量、浸提液体积、标准系列溶液配制、线性标准曲线拟合、测量重复性等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计算,量化给出扩展不确定度。待测土壤中有效锌含量最终结果表示:w(Zn)=(1.12±0.10)mg/kg,包含因子k=2,置信概率为95%。测量过程中,标准溶液制备所产生的不确定度最大。因此,在ICP-OES法测定土壤样品有效锌时应足够重视标准溶液制备与曲线拟合过程,以减小测量不确定度。本文研究结果为控制ICP-OES法测定土壤有效锌数据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
2018(2):176-178. DOI: 10.11838/sfsc.20180226
摘要:建立了测定大量元素水溶肥料中硝态氮(NO-3-N)的抑制电导离子色谱分析方法。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NO-3与水溶肥料中常见的其他阴离子实现了很好的分离。在0~20 mg/L范围内,NO-3的峰面积与其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2 =0.999 9),相对标准偏差为0.54%(n =7),方法检出限为0.007 mg/L,加标回收率为98.52%~102.10%。样品测定结果与行业标准NY/T 1116-2014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本方法稳定、可靠、省时且干扰小,适合大量元素水溶肥料中硝态氮含量的批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