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3期文章目次
-
2018(3):1-6. DOI: 10.11838/sfsc.20180301
摘要:近年来,农用聚磷酸铵作为一种新型肥料逐渐进入我国化肥领域,常用作高浓度液体复合肥料的基础磷肥。聚磷酸铵pH值近中性,结晶温度低,具有螯合性、缓释性,有着很大发展空间。本文综述了聚磷酸铵在土壤中有效性(溶解性与移动性)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水解速率、土壤矿物、土壤质地与水分对聚磷酸铵在土壤中的有效性,并分析聚磷酸铵在农业上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
2018(3):7-13. DOI: 10.11838/sfsc.20180302
摘要:为探究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特征及其障碍因素,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查阅及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等综合性研究手段,对江西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统计特征、演变特征及主要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红壤坡耕地田面坡度主要分布在2~16°之间,耕层平均厚度13.40 cm,有效土层厚度平均88.30 cm,土壤容重平均为1.17 g/cm3;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9.37 g/kg,土壤pH值平均5.36。(2)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近20年有明显提高,田面坡度从6°降至4°,耕层厚度从13.68 cm增至16.42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24.63 g/kg,提高33.93%,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0.53%、230.98%、44.18%。(3)红壤坡耕地低产耕层土壤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土壤养分贫瘠化、粘重化和酸化;花生和木薯低产耕层的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均大于高产耕层,而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含量及pH值均小于高产耕层,表明高产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优于低产坡耕地。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改善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科学参考。
-
2018(3):14-19. DOI: 10.11838/sfsc.20180303
摘要:以1、5年的滴灌不覆膜密植作物冬小麦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小尺度土壤剖面(0~10、10~20、20~30、30~40、40~60 cm)样品,结合连续性定位监测、描述性统计和地统计分析,探索新疆奇台县不同滴灌年限小尺度土壤盐分积累时空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盐分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滴灌1年土壤盐分含量平均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底聚特征,滴灌5年呈抛物线特征。滴灌1年变异系数大部分为弱变异,滴灌5年部分为中等程度变异。半方差函数表明,滴灌1年土壤盐分含量符合球状模型和高斯模型,R2≥0.76;滴灌5年土壤盐分含量符合高斯模型、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R2≥0.75。土壤盐分块金系数C0/(C0+C)为中等和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表明土壤盐分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改良盐渍化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
2018(3):20-25. DOI: 10.11838/sfsc.20180304
摘要:通过雾培试验研究4种不同比例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对马铃薯品种米拉和川芋802植株生长及原原种生产的影响,为种薯生产的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定植60 d,全硝态氮处理(0∶4)的植株干物质积累、匍匐茎数量及叶面积指数最高;而增铵营养更利于植株定植60 d后的生长发育,其中铵硝比(2∶2)处理下植株干物质积累、匍匐茎数量、叶面积指数增幅最大,表明块茎形成期全硝态氮更利于植株生长。铵硝比(2∶2)处理下,两个品种的氮积累最高,表明增加一定的铵态氮能增强马铃薯氮素利用率。产量上,全硝态氮处理(0∶4)单株结薯数最高(米拉115.5粒/株,川芋802为42.5粒/株),随铵硝比增大,单株结薯数降低,但大薯比例随之提高,最高为铵硝比(3∶1)处理(米拉64%,川芋802.76%)。因此,全硝态氮能增加结薯数量,增铵能促进马铃薯块茎膨大。
-
2018(3):26-35. DOI: 10.11838/sfsc.20180305
摘要:为探讨密度和施氮量互作效应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品种华油杂9号为材料,在施氮120、240和360 kg·hm-2的条件下,分别设密度15万、30万和45万株·hm-2处理,分析了施氮量与密度对油菜生长发育动态、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及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油菜生育期随施氮量增加略呈延长趋势,而与密度无显著相关。株高随密度增大而下降,随施氮量增加表现出先升后降趋势。在油菜整个生育期中,随着施氮量和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群体根颈粗、绿叶数、功能叶叶绿素、干物质积累量、角果分配比例、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大体均显著增大,并与油菜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密度的影响总体大于氮肥的影响。随着施氮量和密度的增加,各相邻处理间差异总体呈逐渐变小趋势。120 kg·hm-2施氮量和45万株·hm-2种植密度组合不仅可以达到360 kg·hm-2施氮量和15万株·hm-2种植密度组合的产量,同时每公顷可以节省120 kg的氮肥投入,在实际生产中适量减少氮肥并适度提高密度依然可以获得高产。
-
张海伟 , 何宽信 , 叶为民 , 王玉胜 , 邵雪莲 , 刘润生 , 王念磊 , 焦绍赫
2018(3):36-41. DOI: 10.11838/sfsc.20180306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基肥不同施肥方式和基追肥比例对烤烟产质量及减氮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多雨条件下,采用挖大穴、施用穴肥(60%基肥条施+40%基肥穴施)的方式能够促进烟株前期吸收更多养分,促进烟株早生快发,提高中部叶质量。当施氮量为127.5 kg·hm-2,追肥比例由50%提高到65%时,烤烟上部叶开片度、叶面积、单叶重均有所提高,上部烟叶营养得到改善。在总施氮量比CK(150 kg·hm-2)减少15%条件下,通过调整基肥施肥方式和基追肥比例,烟叶产值和烟叶质量均得到提升,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烟农效益。
-
程万莉 , 樊廷录 , 张建军 , 赵刚 , 党翼 , 王磊 , 李尚中
2018(3):42-47. DOI: 10.11838/sfsc.20180307
摘要:为研究长期施用不同有机物料氮替代部分无机氮对黑垆土氮素转化及酶活性的影响,在陇东旱塬上进行了连续12年的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用生物有机肥、农家肥、小麦秸秆替代部分无机氮肥后0~10和10~20 cm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长期单施化肥相比,长期用3种有机物料氮替代部分无机氮均可提高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其中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处理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和酶活性均最高;除硝酸还原酶外,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以及脲酶、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活性均为上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因此,生物有机肥是陇东旱塬黑垆土农业区替代部分无机氮的首选有机物料。
-
王强,姜丽娜,潘建清,符建荣,马军伟,叶静,俞巧钢,孙万春,邹平,林辉
2018(3):48-53. DOI: 10.11838/sfsc.20180308
摘要:为满足长江下游单季稻一次性施肥全生育期供氮需求,以普通尿素分次施用为对照,比较了5种缓释氮肥一次性施肥处理在单季稻产量、分蘖动态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单季稻植株不同时期氮含量,计算了氮肥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通过研究筛选出能支撑长江下游单季稻一次性施肥的缓释氮肥为树脂包膜尿素和聚胺脂包膜尿素,在减氮20%的基础上,两种缓释尿素分别与40%的普通尿素配合一次性施用,其产量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在统计学上持平且略有增产的趋势,分蘖数、有效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也有增加;一次性施肥处理的水稻植株含氮量、氮吸收量都高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2.3%~20.4%。表明在长江下游单季稻种植中,树脂包膜尿素和聚胺脂包膜尿素支撑下可达到一次性施肥全生育期供氮的目的。
-
2018(3):54-60. DOI: 10.11838/sfsc.20180309
摘要:试验选取4种新型尿素(树脂包膜控释尿素CRU、尿素配施氯甲基吡啶NU、硝化抑制剂DMPP、有效微生物菌剂EM)为材料,通过大田双季稻试验,研究新型尿素对水稻光合特性、生物量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尿素均能提高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早、晚稻分别以CRU和DMPP提高效果最为显著;气孔导度受氮肥影响较小,仅早稻季CRU降低叶片气孔导度比较显著;包膜控释尿素CRU对水稻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的降低效果较为明显,其他氮肥处理影响较小。4种新型尿素相比对照普通尿素,均显著促进了双季稻各生育期生物量的增加。CRU处理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和稳定,早、晚稻相比CK处理平均增产19.9%(P<0.05),而NU、DMPP、EM处理早稻增产不显著,晚稻增产平均达到14.6%(P<0.05),且晚稻增产效应优于早稻。
-
2018(3):61-66. DOI: 10.11838/sfsc.20180310
摘要:基于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采用磷等温吸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包括无肥、单施化肥、稻草还田、沼肥)及相关土壤性质对耕层水稻土(0~15 cm)磷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温吸附试验中,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土,随着磷浓度的增加,磷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对磷等温吸附曲线,用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比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好,各处理拟合优势度均在0.99以上。基于Langmuir方程计算,土壤磷最大吸附量(Xm)大小顺序为沼肥>稻草>单施化肥>无肥,且沼肥处理显著高于其余3个处理(P<0.05);同时,沼肥处理的磷吸附饱和度亦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但处理间土壤磷吸附常数与磷最大缓冲容量无显著差异。Xm值与土壤草酸浸提态磷(P-ox)、无定型铁(Fe-ox)、无定型铝、交换态钙、镁的含量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与P-ox、Fe-ox的相关性最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95(P<0.01)、0.64(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无定型铁、铝与交换态钙、镁是引起不同施肥处理磷吸附差异的主要因素。与无肥及单施化肥相比,长期施用沼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无定型铁、铝的含量(P<0.05),从而增强了土壤磷吸附能力。
-
2018(3):67-72. DOI: 10.11838/sfsc.20180311
摘要: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的马铃薯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与适宜施磷量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结果表明,30年来我国马铃薯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出现了上升趋势,适宜施磷量出现了下降趋势;不同区域马铃薯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差异很大,缺磷处理相对产量90%的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指标变动于13~55 mg/kg之间;除内蒙古、福建和重庆外,我国马铃薯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研究存在很多空白区域;我国马铃薯土壤普遍缺磷,有效磷丰缺级别集中于第2~4级,缺磷处理相对产量大多介于70%~100%之间;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的试验点数不宜过少,丰缺指标高端和低端采用外推数据需谨慎,并应予以注明;可以采用“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确定不同有效磷丰缺级别土壤的马铃薯适宜施磷量;适宜施磷量与土壤有效磷丰缺级别呈线性负相关,与目标产量呈线性正相关,与肥料当季利用率呈线性负相关;当磷肥当季利用率为20%、马铃薯目标产量15~60 t/hm2时,土壤有效磷丰缺级别第1~7级的马铃薯适宜施磷(P2O5)量范围依次为0~0、12~48、24~96、36~144、48~192、60~240和72~288 kg/hm2。
-
2018(3):73-78. DOI: 10.11838/sfsc.20180312
摘要:基于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模型,提出化肥施用指数的概念,建立了化肥施用合理性评价方法,从时空二维角度对安徽省氮、磷化肥施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为安徽省化肥减量增效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987~2015年安徽省单位播种面积氮、磷化肥施用量经历了快速增长-波动增长-平稳增长的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安徽省氮肥的施用是合理的,磷肥的施用不足;90年代以后,氮肥施用一直处于过量状态;磷肥施用由合理施用变为过量施用。2015年安徽省16个地市中,有一半属于施氮合理,其余为施氮不足和过量施氮;除5个地市为施磷不足和合理施磷外,其余都为过量施磷。总之,目前安徽省磷肥过量施用情况比氮肥严重,大多数地市以降低磷肥施用量为首要任务;此外,需结合安徽省有机肥的施用情况,进一步评估氮、磷化肥施用合理性。
-
杨旭初 , 叶会财,李大明,余喜初,柳开楼 , 胡秋萍,胡志华,谷子寒,胡惠文,周利军,黄庆海,林小兵
2018(3):79-84. DOI: 10.11838/sfsc.20180313
摘要:为评价红壤旱地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肥力水平,基于1986年建立的江西进贤红壤旱地玉米定位试验,选用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5个指标,采用模糊数学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和比较了连续施肥30年后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旱地土壤综合肥力水平。结果表明,数据球形假设检验KMO值为0.73,Bartlett值为127.98,Sig<0.01,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土壤肥力综合指数(SNI)以氮磷钾配施猪粪处理最高(0.94),单施猪粪次之(0.92),单施氮肥最低(0.42)。因此,红壤旱地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是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措施。
-
2018(3):85-91. DOI: 10.11838/sfsc.20180314
摘要:为了明确有机物料替代部分化肥长期定位施用对冬小麦连作农田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在陇东黄土旱塬进行连续11年的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等量氮磷养分的3种有机物料(生物有机肥、秸秆还田、农家肥)与氮磷化肥配施的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结果显示:2016年冬小麦收获后,相比于CK,施用有机肥明显增加了0~6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而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及其速效养分含量在0~60 c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 且0~20 cm土层为硝态氮、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及速效氮、磷富集区。从0~20 cm土层平均养分含量来看,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其中生物有机肥处理11年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18.39%、11.49%、15.62%、2.76%、14.94%、143.25%、36.33%,农家肥处理分别提高了14.42%、14.94%、14.06%、2.84%、10.87%、100.7%、41.58%,秸秆还田分别提高了7.20%、10.34%、9.38%、1.46%、9.24%、54.66%、8.82%。因此,在陇东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采用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兼顾钾肥的施肥措施是最合理的施肥方式,有利于保持黑垆土养分平衡,促进农田生产力稳定可持续。
-
2018(3):92-99. DOI: 10.11838/sfsc.20180315
摘要:探明生物炭、秸秆和化肥配施对黄褐土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为降低黄淮海平原黄褐土生产障碍,建立合理培肥制度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3年定位试验,设置了不同的施肥制度:对照为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生物炭配施化肥(NPKB)、秸秆配施化肥(NPKS)、生物炭和秸秆配施化肥(NPKSB)5个处理。对不同处理条件下湿筛的土壤团聚体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后,能增加大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性的提升幅度次序为NPKS>NPKSB>NPKB。在试验期内,添加生物炭能逐年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顺序为NPKSB>NPKB。在所有施肥处理中,NPKSB对提升大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效果最好。在本研究设置处理中,NPKSB对提升土壤团聚体基本性能效果最好。
-
2018(3):100-107. DOI: 10.11838/sfsc.20180316
摘要:农业有机物料是重要的资源,为研究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采用对照(CK)、玉米秸秆(Str)、堆肥(C)、牛粪(PM)、沼渣(BgR)、生物炭(BC)6种处理,通过田间7年定位试验,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计算了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分形维数(D)和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LT)。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5种不同有机物料处理下0~15 cm土层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含量、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P<0.05),分形维数(D)、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LT)显著减小(P<0.05),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明显得到增强。土壤有机碳与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含量间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生物炭和秸秆处理的团聚体稳定性变化最为明显,土壤结构改善效果最好,生物炭、沼渣处理最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各处理15~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采取施用不同有机物料的方式对耕地进行保育,显著提高了耕作层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增强了团聚体结构稳定性,改善了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
-
2018(3):108-115. DOI: 10.11838/sfsc.20180317
摘要:采用不同比例沼液与化肥配合做基肥施用来研究沼液施用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沼液的资源化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基于N平衡原理,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计了7个基肥处理,分别为CK(空白)、CF(常规施肥)、HF(化肥)、ZF(沼液)、ZF80%+HF20%(80%沼液+20%化肥)、ZF50%+HF50%(50%沼液+50%化肥)、ZF20%+HF80%(20%沼液+80%化肥)。研究结果表明,与化肥处理相比,在番茄定植后的40和80 d沼液配施所占的比例越大,其对土壤有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抑制作用越强,但在番茄定植后160 d沼液对土壤有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沼液与化肥配施提高了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其中以ZF80%+HF20%处理最高,且在番茄定植后的40、80、160 d分别比CF和HF处理提高了19.60%、11.91%、2.92%和184.25%、23.08%、35.03%。沼液与化肥配施还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重金属含量,且含量的高低与沼液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沼液与化肥配施提高了番茄果实中Vc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虽然ZF处理中检测到重金属,但均未超过国家标准,可以忽略不计。番茄产量以ZF80%+HF20%处理最高,分别是CK、CF、HF、ZF、ZF50%+HF50%和ZF20%+HF80%处理的2.58、1.05、1.02、1.05、1.01和1.01倍。综合分析认为,ZF80%+HF20%能明显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番茄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
-
2018(3):122-127. DOI: 10.11838/sfsc.20180319
摘要:为修订有机肥料标准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本研究设置3类有机肥模拟样品:(1)畜禽粪便有机肥:鸡粪有机肥(C1)、C1+化肥+煤矸石(C1-CF-M1)、C1+化肥+风化煤(C1-CF-M2)、C1+化肥+腐殖酸土(C1-CF-M3);(2)中草药渣(发酵完全,Z1)、Z1+化肥(Z1-CF)、中草药渣(发酵不完全,Z2)、Z2+化肥(Z2-CF);(3)玉米芯菌菇包(H1)、H1+化肥(H1-CF),并测定其总养分和水溶性养分含量及容重,以探究有机肥养分及品质评价指标的合理范围。结果表明:1)各供试有机肥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相等时,C1的水溶性氮、磷、钾含量最低(3.83、3.58、8.50 g·kg-1),而添加化肥的有机肥样品(C1-CF-M1、C1-CF-M2、C1-CF-M3、Z1-CF、Z2-CF、H1-CF)的水溶性氮、磷、钾含量分别高于7.45、8.71、15.78 g·kg-1;2)正常发酵的有机肥(C1、Z1、H1)水溶性氮占全氮含量的16.48%~24.66%,水溶性磷占全磷含量的12.92%~22.19%,水溶性钾占全钾含量的19.48%~39.27%,水溶性有机质占总有机质含量的6.37%~9.80%,容重低于0.51 g·cm-3;而添加化肥的有机肥样品(C1-CF-M1、C1-CF-M2、C1-CF-M3、Z1-CF、Z2-CF、H1-CF)的水溶性氮占全氮含量的47.91%以上,水溶性磷占全磷含量的54.03%以上,水溶性钾占全钾含量的72.90%以上;C1-CF-M1、C1-CF-M2、C1-CF-M3处理的水溶性有机质占总有机质含量的1%以下,容重高于0.69 g·cm-3;3)未发酵完全的处理Z2,其水溶性氮占全氮含量的13.93%以下,水溶性磷占全磷含量的10.37%以下,水溶性钾占全钾含量的21.94%以下,水溶性有机质占总有机质含量的2.29%,容重低于0.51 g·cm-3。因此,供试有机肥均达到农业行业标准(NY 525-2012)的前提下,进一步检测其水溶性养分含量以及容重,可为农业行业标准(NY 525-2012)修订提供多元检测方法和理论依据。
-
2018(3):128-135. DOI: 10.11838/sfsc.20180320
摘要:为探明不同地面覆盖对滩涂围垦区土壤盐分变化和肥力性质的影响,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江苏如东东凌垦区开展了秸秆和植被覆盖的田间试验,设置对照(CK,裸地)、15 t/hm2秸秆覆盖(SM)、植被覆盖(PC,田菁-野生芥菜种植)和植被覆盖结合75 t/hm2秸秆覆盖(PC+1/2SM)4种试验处理。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覆盖处理半年后(12月),SM处理0~40 cm土壤含盐量下降了91.0%以上(P<0.05),而PC和PC+1/2SM处理0~40 cm没有明显的降盐效果(P>0.05);SM、PC和PC+1/2SM处理1年后滩涂围垦区0~100 cm各土层土壤含盐量均有明显地下降,SM、PC和PC+1/2SM处理0~40和40~100 cm土壤含盐量分别下降了97.0%和83.0%以上,40.0%和30.0%以上,54.0%和33.0%以上;(2)SM和PC+1/2SM处理0~100 cm土壤pH值均显著高于CK和PC处理(P<0.05),而CK与PC处理间pH变化没有明显差异;(3)PC和PC+1/2SM处理显著增加了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含量及孔隙度,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P<0.05),但SM处理对土壤容重、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等均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相比PC和PC+1/2SM处理,虽然15 t/hm2秸秆覆盖措施对滩涂围垦区土壤降盐效果更为明显,但综合考虑土壤培肥和降盐效果,种植耐盐植被结合适量秸秆覆盖(如15 t/hm2秸秆覆盖)是滩涂围垦区降盐改土的重要措施之一。
-
王守红,徐荣,朱凌宇,张家宏,寇祥明,王桂良,韩光明,毕建花,唐鹤军
2018(3):136-143. DOI: 10.11838/sfsc.20180321
摘要:采用变异系数评价法,赋予生长指标权重,并计算不同基质配方中香樟树生长综合指数;通过田口方法及基质环境安全性评价,优化香樟树基质配方。结果表明,生长指标中,新生根须鲜重的权重最高;除1、7、18、29号基质配方中生长综合指数均低于对照组(30号处理)外,其他配方均高于对照组,其中2、8、13、16、20~25、27、28号与对照组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污泥堆肥、蛭石及污泥堆肥与杀菌剂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于生长综合指数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除聚天冬氨酸之外,其余基质组分对于香樟树生长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当污泥堆肥用量水平为3.0、4.5 kg时,土壤存在Cd污染风险。综上所述,确定最佳基质配方由污泥堆肥、杀菌剂、复合肥及蛭石组成,用量水平分别为1.5 kg、0.3 g、20 g、100 g。通过Minitab软件中的田口方法预测分析系统,基质配方筛选试验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验证。
-
2018(3):144-148. DOI: 10.11838/sfsc.20180322
摘要:以城市污泥+稻草秸秆混合物料为研究对象,运用好氧堆肥方法,研究不同通风量对污泥堆肥过程的影响,测定了堆肥过程中温度、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和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堆肥过程中通风与未通风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通风能够有效保证堆料升温和维持高温期,温度高达74.20℃,高温持续时间达到6 d,温度上升速率达到24.03℃/d。(2)通风条件下,含水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然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3)堆肥结束后,各处理有机质含量均达到国家标准。(4)通风能够显著影响种子发芽系数,各处理GI值的大小顺序为3号箱>2号箱>1号箱>4号箱>5号箱。当通风量为1.00 m3/h,高温维持时间最长(6 d),种子发芽指数最高(84.25%),堆肥效果最理想。
-
2018(3):149-154. DOI: 10.11838/sfsc.20180323
摘要:采用不同浓度的硼酸分别喷洒萝卜叶片和花蕾,调查硼对自交不亲和萝卜成花生理代谢与亲和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叶面喷施硼酸对萝卜生理代谢有显著影响:硼酸浓度越高,抽薹前期萝卜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越高,但是从抽薹开始,硼效应已经不明显;硼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对照;0.6%硼酸处理下萝卜POD活性最高;从现蕾开始,硼处理下的脯氨酸含量始终高于对照。蕾期喷施硼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花粉管伸长,提高亲和指数,尤以双核期喷施04%硼酸的效果最好,其亲和指数达到3.08。总体看来,在萝卜成花过程中,硼酸处理无论是对萝卜成花过程的生理代谢还是亲和性都存在显著影响。
-
2018(3):155-160. DOI: 10.11838/sfsc.20180324
摘要:叶片缺铁黄化是制约金丝小枣优质高产的重要生产问题。为改善金丝小枣果实品质及产量,采用树干注射方式在金丝小枣生育期补充树体铁素营养,以期研究注射铁肥对金丝小枣树体生长指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注射不含铁基础营养液、含0.2、0.3和0.4 g/L Fe-EDTA基础营养液4个处理。结果表明,树干注射不同浓度铁均能促进金丝小枣的生长,0.2 g/L Fe-EDTA处理显著促进了果实的生长发育,使横径、纵径、单果重、可溶性糖含量相对基液对照分别提高了6.6%、4.2%、6.2%和7.9%,0.3 g/L Fe-EDTA处理显著提高了一级枣果比例。因此,采用注射方式对金丝小枣补施铁肥是金丝小枣高产、优质、高效率生产的有效技术途径。
-
2018(3):161-167. DOI: 10.11838/sfsc.20180325
摘要:为研究绿肥压青对喀斯特地区植烟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了连续4年绿肥(黑麦草、燕麦、光叶紫花苕和紫云英)压青对烤烟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绿肥压青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25.04%~31.00%和6.49%~10.84%,土壤有效磷降低了0.62%~9.04%;黑麦草和燕麦压青提高了土壤pH值,而紫云英和光叶紫花苕压青则降低了土壤pH值。与无绿肥压青比较,紫云英压青对土壤细菌Ace指数无显著(P>0.05)影响,但黑麦草、光叶紫花苕和燕麦压青分别显著(P<0.05)减小了8.73%、6.41%和8.84%;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燕麦和紫云英压青均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Shannon指数,分别下降了6.01%、2.01%、2.01%和3.34%;绿肥压青的植烟土壤放线菌门细菌丰度提高了49.83%~114.95%,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分别降低了20.05%~66.83%和25.34%~83.49%。冗余(RDA)分析显示,Rhizomicrobium和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等变形菌门细菌属与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呈正相关关系,厚壁菌门的优势细菌类群芽孢杆菌属Bacillus则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绿肥压青还田提高了植烟土壤水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改变了土壤pH值,调节了细菌群落结构。
-
2018(3):168-174. DOI: 10.11838/sfsc.20180326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天然降雨观测,研究了不同W-OH喷施浓度(1%、3%和5%)对作物(大豆、玉米和大蒜)地土壤水渗漏及硝态氮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W-OH的保水作用受降雨量和作物类型影响;小雨和中雨条件下,玉米地土壤水渗漏量随W-OH施用浓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浓度为3%的处理渗漏量最低,保水效益明显;当降雨量达大雨及以上级别时,W-OH的保水作用与其喷施浓度成正比;W-OH对大豆和大蒜地的保水作用不受降雨量的影响,且其对二者土壤水渗漏量的影响规律相似,与对照(不喷施W-OH)相比,各处理水分渗漏量随W-OH浓度增加而增加。在作物生长初期,W-OH的保肥作用与其施用浓度成正比,经历后续降雨渗流多次淋溶,保肥作用趋于稳定;玉米和大蒜地喷施中、高浓度(3%和5%)的W-OH即可减少硝态氮淋失量,大豆地1%浓度的W-OH即可减少硝态氮淋失。
-
陶虹蓉 , ,李银坤 , ,郭文忠 , ,李海平,李灵芝,杨宜 ,
2018(3):175-180. DOI: 10.11838/sfsc.20180327
摘要:为探讨不同灌水量下砂壤温室黄瓜土壤中氮浓度的变化特征,借助温室内称重式蒸渗仪试验平台,以直径20 cm蒸发皿的蒸发量(Ep)为灌水依据,设置了I1(Kcp1:0.8)、I2(Kcp2:1.0)和I3(Kcp3:1.2)3种灌水水平,研究了黄瓜生育期内不同土层土壤溶液中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及氮淋洗情况。结果表明,减少灌溉量增加了20和40 cm土层中的硝态氮浓度,降低了60 cm土层的硝态氮浓度。与处理I3相比,处理I2在20和40 cm土层中的硝态氮生育期平均浓度增加了75.59%和134.36%,60 cm土层的硝态氮生育期平均浓度降低了18.88%。不同灌溉量处理在各土层中铵态氮最大浓度仅为0.4 mg·L-1,其中20 cm土层铵态氮浓度具有和硝态氮相似的变化规律,而40和60 cm土层中各处理无明显差异。黄瓜季淋洗出90 cm土体的氮总量为56.08~203.13 kg·hm-2,占总施氮量的9.02%~32.69%。相比处理I3,I2处理不仅具有最高的黄瓜产量,而且氮淋洗总量降低了49.16%(P<0.05),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39.24%(P<0.05)和18.88%(P<0.05)。综合考虑土壤中氮浓度、淋洗量及黄瓜产量等指标,I2处理(Kcp2:1.0)为供试条件下较优灌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