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巴西橡胶树生产中钾的重要性探析

      2018(5):1-7. DOI: 10.11838/sfsc.20180501

      摘要 (708) HTML (0) PDF 8.88 M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钾作为植物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阳离子之一,对橡胶树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近些年来,我国天然橡胶种植过程中,乙烯利刺激割胶造成植株体内钾的大量流失,同时,钾在肥料施用中的比例明显下降,其重要性常被忽视。基于钾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战略地位,本文探析了钾在橡胶树生长发育、营养生理、胶乳产量及抗逆境胁迫等方面的影响,并简述了我国植胶区土壤钾素现状及培肥途径,同时也展望了橡胶树生产过程中与钾相关的研究方向。

    • 施肥对食用百合植株氮磷钾分布、鳞茎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8(5):8-14. DOI: 10.11838/sfsc.20180502

      摘要 (859) HTML (0) PDF 8.58 M (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用百合作为药、食兼用型植物,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产品远销海内外。食用百合的地下鳞茎部分具有食用品质优良、营养丰富、药用价值突出的特点,因此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和研究意义。通过梳理众多学者依食用百合施肥效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食用百合高产优质的栽培工作的开展及相关施肥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农田食用百合的生产实现“高产量、优品质”这一长远目标。通过借助CNKI文献库资料,分析了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对食用百合在生产过程中关于大田施肥的现状和研究进展,重点就施肥对食用百合中氮、磷、钾分布的影响,对食用百合地下鳞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和总结。食用百合在栽培过程中,虽然各地区的百合的施肥量和时期不一,但均以施钾量的变化为关键,其次是氮肥和磷肥。为解决食用百合地下鳞茎近年来出现的产量下降、品质低劣等问题,提出研究发展趋势:(1)多种耕作措施的应用;(2)生物有机肥的施用;(3)专用肥施用;(4)施肥对百合植株代谢物质影响的研究。

    • 洞庭湖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其与可矿化氮的关系特征

      2018(5):15-23. DOI: 10.11838/sfsc.20180503

      摘要 (862) HTML (0) PDF 10.05 M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理解土壤有机氮有效性,利用Bremner酸解法测定了洞庭湖区典型水稻土有机氮组分,采用淹水生物培养法测定了土壤可矿化氮,并分析了二者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酸解氮是土壤有机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其占土壤全氮的比例为58.6%~83.8%,不同类型水稻土酸解氮含量总体上依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淹育性水稻土的次序逐渐降低;酸解氮中,氨基酸氮、氨基糖氮、氨态氮与未知氮占土壤全氮的比例分别为25.6%~43.1%、2.6%~9.0%、11.9%~22.3%和8.0%~25.3%。土壤可矿化氮数量变化主要受有机碳、全氮及粘粒含量的影响。酸解氮各组分均与土壤可矿化氮显著正相关(R=0.427~0.858,P<0.05),但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氨基酸氮是对可矿化氮有直接重要贡献的组分,是可矿化氮的主要来源。氨基酸氮、氨基糖氮、氨态氮、未知氮与氮矿化势的通径分析决策系数分别为0.685、0.251、0.028、-0.050,表明提升有机氮中除未知氮外的其它酸解组分特别是氨基酸氮的分配比例有利于增加土壤可矿化氮供应容量。

    • 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018(5):24-32. DOI: 10.11838/sfsc.20180504

      摘要 (916) HTML (0) PDF 11.75 M (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两年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形态氮素运筹对0~30 cm耕层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所有处理进行分层操作,设置不施氮肥(CK)、普通尿素一次施肥(PU1)、普通尿素传统施肥(PU2,60%种肥+40%追肥)、普通尿素分层施肥(PU3,上层20%N+中层30%N+下层50%N)、缓释尿素(PCU)与普通尿素(PU)配施分层施肥[上层20%N(普通尿素)+中层30%N(配施)+下层50%N(配施),PCU1(PCU∶PU=中3∶7、下3∶7)、PCU2(PCU∶PU=中5∶5、下5∶5)、PCU3(PCU∶PU=中3∶7、下5∶5)、PCU4(PCU∶PU=中5∶5、下3∶7)]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中,处理PU2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较高,除CK外,其它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PCU1、PCU2、PCU3、PCU4)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分别比普通尿素的处理(PU1、PU2、PU3)在10~20 cm土层提高0.48%~5.66%、2.61%~7.64%、11.57%~43.30%,PCU4处理含量最高,分别为24.30 g/kg、1.61 g/kg、84.28 mg/kg;在20~30 cm土层提高0.68%~7.32%、3.37%~9.04%、2.51%~26.17%,PCU2处理含量最高,分别为24.13、1.33、72.23 mg/kg。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PCU1、PCU2、PCU3、PCU4)的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比未配施缓释尿素的处理(PU1、PU2、PU3)在10~20 cm分别提高2.49%~8.33%、7.25%~28.12%、1.05%~13.79%、14.57%~73.16%,PCU4处理酶活性最高,分别为0.60 mg/g、1.04 mol/L、29.15 mg/g、0.98 mg/g,20~30 cm土层提高9.52%~15.91%、9.60%~32.14%、12.26%~36.39%、26.40%~45.42%,PCU2酶活性最高,分别为0.60 mg/g、1.07 mol/L、25.27 mg/g、0.87 mg/g。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较全部施普通尿素PU3产量两年分别提高1.78%~15.85%和2.32%~24.56%,PCU4产量最高达13 016和13 899 kg/hm2。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施肥方式能提高耕层10~30 cm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促进玉米生长并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其中PCU4处理施肥方式最佳。

    • 工厂化条件下氮处理对奶油生菜的生长及生理影响

      2018(5):33-39. DOI: 10.11838/sfsc.20180505

      摘要 (833) HTML (0) PDF 7.04 M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氮处理(5 mmol·L-1 NO-3-N、10 mmol·L-1 NO-3-N和5 mmol·L-1 NO-3-N+5 mmol·L-1 NH+4-N)对奶油生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5 d后,总氮浓度相等时,NH+4-N抑制奶油生菜生长,该处理叶面积、株高、地上鲜重、地上干重、地下鲜重和地下干重分别降低78.2%、60.4%、87.0%、81.3%、80.1%和87.5%(P<0.05),此外,两者的生理活性如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10 mmol·L-1 NO-3-N(12.89 g)相比,5 mmol·L-1 NO-3-N(8.90 g)处理奶油生菜生物量稍微有所降低,叶面积、根长和地下干重分别降低48.1%、50.3%和37.5%(P<0.05),而叶可溶性糖含量和花青素相对含量分别升高67.5%和51.9%(P<0.05),而对NO-3-N的吸收两者的比值在第21 d达到最大值,后者是前者的3.15倍。研究结果表明奶油生菜是喜硝蔬菜,且生菜的硝态氮适宜浓度前期(前21 d)为高浓度(10 mmol·L-1),以便促进奶油生菜生长,后期(21 d后)可改为低浓度(5 mmol·L-1)以提高品质。

    • 增铵营养对基质栽培西葫芦产量、品质及其氮钾素吸收的影响

      2018(5):40-45. DOI: 10.11838/sfsc.20180506

      摘要 (632) HTML (0) PDF 6.22 M (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氮素供应水平一致的条件下,采用基质栽培盆栽试验,设置5个NH+4-N比例(0、10%、20%、30%、40%),探究增铵营养对基质栽培西葫芦产量、品质与N、K素吸收的影响,为高效优质的西葫芦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12.6 mmol/L的N素供应量下,20%增铵比例能促进西葫芦植株的生长发育,株型粗壮。10%~20%的NH+4-N比例能促进N素在果实部分积累,且过量的铵供应会明显抑制植株地上部对K素的吸收。同时随着NH+4-N比例的增加,西葫芦中NO-3-N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不断增加。30%NH+4-N比例处理下单株产量最高,相对于全硝处理增产29.6%,且N素偏生产力与收获指数水平最高。当NH+4-N比例30%以上时,西葫芦结瓜率低于60%,且地上部生物量呈现下降趋势。因此,30%增铵比例下西葫芦产量、品质以及水肥效率最能实现西葫芦在基质栽培中的高产优质高效。

    • 滴灌施氮对烤烟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无机氮分布的影响

      2018(5):46-51. DOI: 10.11838/sfsc.20180507

      摘要 (723) HTML (0) PDF 6.46 M (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适合烤烟生长并降低土壤氮素损失的滴灌施氮策略,为烤烟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滴灌施氮对烤烟氮素积累、分配和利用及土壤无机氮含量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28 d滴灌追氮一次,增加追氮比例,叶片的氮素含量、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增加,根和茎的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降低,烟株表观氮素利用率提高;土壤无机氮含量升高,土壤无机氮的表观盈余量降低。移栽时施氮50%,移栽后28和42 d滴灌追氮两次的氮素利用率显著高于追氮一次处理;而追氮比例为70%和90%时,氮素利用率低于追氮一次处理。移栽后滴灌追氮两次提高了距滴注点垂直距离5~20 cm和水平距离15~20 cm土层的土壤无机氮含量,降低了距滴注点垂直距离20~25 cm土层的土壤无机氮含量。从烟株氮素利用,土壤无机氮分布及盈余量等方面考虑,移栽时施氮50%,移栽后28 d滴灌追氮35%,42 d滴灌追氮15%可作为生产中参考的滴灌施肥制度。

    • 氮供应量对小麦农艺性状及锌、铁利用影响的研究初报

      2018(5):52-56. DOI: 10.11838/sfsc.20180508

      摘要 (726) HTML (0) PDF 4.81 M (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减氮栽培模式下保持较高的小麦产量和营养品质对于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减氮栽培措施下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和锌、铁含量变化,为筛选适合低氮栽培条件的高锌、铁含量小麦种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温室砂培试验,研究了4个氮供应水平对4个小麦品种(济麦22、石4185、Hatcher、Intrade)农艺性状及锌、铁利用的影响。无论多分蘖类型还是少分蘖类型小麦有效穗数、地上生物量积累皆随着氮供应量减少而下降;籽粒锌、铁含量随着氮供应量减少而显著下降;在减氮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间锌、铁积累表现差异较大。在减氮条件下筛选锌、铁含量较高的小麦种质资源并用于改良当前栽培品种是可行的,今后亟待在减氮条件下开展大规模筛选高锌、铁含量小麦种质工作。

    • 增施氮肥对节节麦与小麦苗期竞争的影响

      2018(5):57-63. DOI: 10.11838/sfsc.20180509

      摘要 (718) HTML (0) PDF 6.80 M (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氮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氮素的增加会提高外来植物的入侵性。采用de Wit取代试验和增施氮肥的方法,在盆栽条件下,依据植株形态结构、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等变化,研究了不同水平氮[0(CK)、6、12、18、24 g/m2]添加对入侵植物节节麦与小麦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对节节麦与小麦的生长发育及种间竞争关系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单种时,节节麦与小麦均表现了对氮营养的响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根冠比、叶面积比呈下降变化,依据总生物量及总叶面积增幅大小可知节节麦氮响应能力大于小麦;混栽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节节麦与小麦根冠比同样呈下降变化,当施氮量大于12 g/m2时,节节麦根冠比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小麦则不明显,由此说明竞争条件下节节麦对氮素的敏感程度大于小麦。此外,除茎生物量及叶面积比外,节节麦其余5个指标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均大于小麦,节节麦对氮肥的高响应能力可能与其高效率的氮肥利用率有关。依据根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计算得出的相对竞争强度及竞争攻击力系数结果显示,增施氮肥明显提高了节节麦的竞争效应及其地下部分竞争资源的优势。基于本文研究结果,节节麦在氮响应能力、表型可塑性及竞争能力方面均大于小麦,这可能是导致其在麦田中得以快速扩张蔓延的重要原因,而当前大气氮沉降逐渐增加的现状必定会促进节节麦的入侵,增加本地群落的可入侵性。

    • 控释肥在宁夏灌淤土中的氮素释放特征研究

      2018(5):64-69. DOI: 10.11838/sfsc.20180510

      摘要 (757) HTML (0) PDF 8.04 M (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寻求改善宁夏灌淤土水稻氮素利用的有效措施,通过静水浸泡与盆栽试验,以自研聚氨酯包膜控释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控释肥的氮素释放特征,在氮磷钾等养分供应下研究了5个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研控释肥CRF1、CRF2在静水(25℃)中的氮素累积释放比例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呈“抛物线”形状,其24 h初期释放率分别为3.54%、2.28%(≤15%),28 d的氮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33.17%、30.58%(≤80%),符合缓释肥料的国家标准要求。与等量NPK处理相比,CRF2处理主要通过提高水稻穗粒数与千粒重获得最高子粒产量,达到31.21 g/盆,增加了10.44%;其地上部总吸氮量达到150.89 kg/hm2,提高了10.46%;其氮肥利用率达到36.64%,提高了5.49个百分点。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与无机氮含量峰值均出现在水稻插秧后的15 d前后,随后不同程度的下降,控释肥处理下降较慢,在土壤中氮素释放时间达到75 d以上。其中CRF2处理由于添加了硝化抑制剂双氰胺,能够在水稻移栽45 d前保持最高的硝态氮(第45 d:99.41 mg/kg)和无机氮含量(第45 d:104.46 mg/kg),在60 d前保持最高的铵态氮含量(第60 d:4.03 mg/kg),满足了水稻生育关键期对氮素的需求,从而保证稻谷产量。

    • 根区施用钾肥对烤烟产量、钾含量及钾素吸收的影响

      2018(5):70-76. DOI: 10.11838/sfsc.20180511

      摘要 (750) HTML (0) PDF 7.42 M (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根区施用钾肥对黄淮烟区石灰土烤烟产量和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根区枸溶性钾肥与硫酸钾配施对烟叶产量、钾含量以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共设9个处理,分别为CK、CP1、CP2、WP1、WP2、CW1-50%、CW2-50%、CW1-75%与CW2-75%(CK表示对照,CP表示只施用枸溶性钾肥,WP表示只施用硫酸钾,CW表示枸溶性钾肥与硫酸钾配施;数字1、2表示施用量分别为225、300 kg/hm2,百分数表示硫酸钾的配施比例)。结果表明,烟叶钾含量随生育期推进呈下降趋势,不同施肥处理各时期烟叶钾含量均高于CK;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钾素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迁移距离较小,根区钾肥施用可直接有效的增加根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施钾(K2O)300 kg/hm2与225 kg/hm2相比,可显著提高烟叶钾含量和钾肥利用效率(P<005);CW2-75%处理下烟叶钾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和钾肥利用率最高,而CW2-50%处理下烟叶产量最高。综上所述,根区施用含75%硫酸钾的枸溶性钾肥300 kg/hm2(CW2-75%处理)可有效改善黄淮烟区石灰土钾素养分,提高该区烤烟产量、钾含量与钾肥利用效率,达到优质高产。

    • 氯化钾对干旱胁迫下马铃薯根系生理及形态的影响

      2018(5):77-84. DOI: 10.11838/sfsc.20180512

      摘要 (760) HTML (0) PDF 8.22 M (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材料,研究了6个钾肥施用量(以K2O计):CK(0 g/株)、C1(1.2 g/株)、C2(2.4 g/株)、C3(3.6 g/株)、C4(4.8 g/株)、C5(6.0 g/株)对2个干旱胁迫程度[轻度干旱胁迫(“轻旱,D1”)、中度干旱胁迫(“中旱,D2”)]和正常灌溉下马铃薯根系生理和形态发育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根系生理方面,干旱胁迫下增施钾肥可不同程度地增强马铃薯根系抗旱性。各处理马铃薯根系含水量、地下部分干重、根冠比表现为D1>D2,除根冠比在各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外(P﹥0.05),以上指标均以C3处理效果最为显著(P<0.05)。各处理马铃薯根系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丙二醛含量表现为D2>D1,且C2处理下降幅显著(P<0.05)。根系活力、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在C1、C2、C3处理及以下表现为D2>D1,此后相反;过氧化物酶活性整体上表现出D2>D1的变化趋势。以上指标在C2处理下效果显著(P<0.05)。根系形态方面,整体上看,钾肥作用下马铃薯总根长、根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增加,根尖数减少。各处理下马铃薯根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表现为D1>D2,总根长、根尖数分别在C2、C3处理及以下表现为D2>D1,此后相反;干旱胁迫下根系各形态指标对钾肥增施量的响应较为复杂,整体表现为“轻旱高钾促进,中旱低钾促进”的变化趋势。产量方面,干旱胁迫导致薯重降低,增施钾肥提高了马铃薯单株总薯重,以C3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综合以上分析认为,钾肥的施入应充分考虑当地土壤水分状况并依此制定合理的施入量,这样才有利于马铃薯根系抗性的提高和形态的建成。

    • 长期定位施肥对中性紫色土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2018(5):85-90. DOI: 10.11838/sfsc.20180513

      摘要 (785) HTML (0) PDF 6.52 M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中性紫色土氨氧化微生物及其硝化作用的影响,以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中性紫色土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amoA基因的Real-time PCR分析,比较长期不同定位施肥对土壤氨氧化潜势和硝化强度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施肥制度对功能微生物丰度与功能的作用。数据显示,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moA基因拷贝数(Log值6.21~7.14)远大于氨氧化细菌(Log值3.65~5.73),相对于对氨氧化细菌丰度的影响,施肥对土壤氨氧化古菌丰度影响较小。施用氮肥与磷肥都显著提高了土壤氨氧化细菌丰度,1.5NPK+M处理氨氧化细菌丰度最高(Log值5.73),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而含氯化肥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氨氧化细菌丰度与硝化细菌生长,与施用不含氯的肥料处理相比,含氯肥料处理的土壤氨氧化细菌丰度与硝化细菌数分别降低了3.74%和88.12%。研究表明,长期施肥能影响中性紫色土中氨氧化细菌的丰度,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的氨氧化潜力与土壤的硝化能力。

    • 后期施肥对延后栽培葡萄综合品质的影响

      2018(5):91-96. DOI: 10.11838/sfsc.20180514

      摘要 (698) HTML (0) PDF 5.96 M (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设施延后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葡萄生长后期施肥对浆果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增加P、K肥比例,浆果品质更好;施用磷酸二氢钾肥料的处理,浆果穗重708.00 g,单粒重33.96 g,果实硬度1.40 kg·cm-2,可溶性固形物达17.86%,Vc含量7.36 mg·100 g-1,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当地习惯施肥处理。不同施肥条件下葡萄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穗重、单粒重、果粒大小、果实硬度与可溶性固形物、酸含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利用隶属函数法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后期追施较高水平的磷钾肥、不施氮素或少施氮素,葡萄综合品质更优。

    • 沼渣与化肥配施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2018(5):97-101. DOI: 10.11838/sfsc.20180515

      摘要 (825) HTML (0) PDF 5.06 M (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玉米为试材,探讨沼渣与化肥配施对玉米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沼渣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CK(空白)、40%ZF+60%HF(40%沼渣+60%化肥)、60%ZF+40%HF(60%沼渣+40%化肥)、80%ZF+20%HF(80%沼渣+20%化肥)和100%HF(全化肥)。研究结果表明,沼渣施用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含量高低与沼渣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与100%HF处理相比,沼渣与化肥配施在玉米的苗期(05-20)、拔节期(06-05)和抽穗期(06-28)降低了土壤中速效养分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在玉米的完熟期(07-20)则提高了其含量。沼渣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均能提高土壤pH值,以80%ZF+20%HF处理为最佳。玉米产量以40%ZF+60%HF处理为最高,但与60%ZF+40%HF处理间无差异。沼渣与化肥配施能提高玉米籽粒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淀粉的含量,玉米品质以80%ZF+20%HF处理最好。综合分析认为,沼渣替代40%的化肥是沼渣与化肥配施较为合理的比例。

    • 木本泥炭对谷子物质生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研究

      2018(5):102-108. DOI: 10.11838/sfsc.20180516

      摘要 (720) HTML (0) PDF 6.08 M (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新整治旱地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低、作物产量低等问题,以冀谷38号为供试品种,设置试验处理[FD-A1:木本泥炭+腐熟秸秆+生物激发调节剂I+常规施肥;FD-A2:木本泥炭+腐熟秸秆+生物激发调节剂II+常规施肥;FD-B1:木本泥炭+腐熟秸秆+常规施肥;FD-B2:木本泥炭(减量)+腐熟秸秆+常规施肥]和对照CK(FD-C1:常规施肥)开展大田试验,探究木本泥炭及添加辅料对谷子农艺指标、干物质量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模式相比,施用木本泥炭能提升谷子农艺指标,木本泥炭减量后还能促进谷子地上生物量及根生物量干物质量积累,木本泥炭添加生物激发调节剂后不仅能提升谷子农艺指标,促进干物质量积累,还能提高谷子产量,添加生物激发调节剂II和生物激发调节剂I较常规施肥模式分别增产15.72%和14.18%,其中木本泥炭+生物激发调节剂II+腐熟秸秆+常规施肥模式为最佳处理模式。

    • 杏鲍菇菌渣袋式栽培基质配方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18(5):109-114. DOI: 10.11838/sfsc.20180517

      摘要 (607) HTML (0) PDF 7.37 M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杏鲍菇是我国工厂化生产的主要食用菌之一,其栽培每年产生的大量菌渣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为了提高食用菌菌渣的利用效率,以杏鲍菇菌渣为主要原料,配制成4种复合营养基质,分别为:A(全菌渣),为对照(CK);B(菌渣∶草炭=3∶1);C(菌渣∶草炭=1∶1);D(菌渣∶草炭=1∶3)。研究杏鲍菇菌渣与草炭不同配比的袋式栽培营养基质理化性质变化及其对日光温室栽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菌渣比例从25%增加到100%,袋培营养基质的EC逐渐增加,容重逐渐降低,基质速效养分显著增加且对初期植株根系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在4个处理中,B、C、D处理小区产量均显著高于A处理,其中C处理(菌渣∶草炭=1∶1)小区产量最高,为46.17 kg,较A处理增产13.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6.1%。综合比较,在本试验条件下,杏鲍菇菌渣与草炭比例为1∶1是适宜日光温室番茄袋式栽培的最佳营养基质配方。

    • 微喷灌水肥一体化小麦磷钾肥减施稳产提质研究

      2018(5):115-121. DOI: 10.11838/sfsc.20180518

      摘要 (719) HTML (0) PDF 7.18 M (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微喷灌水肥一体化灌溉方式研究磷钾肥减施及追施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钾肥减施对小麦拔节期总茎数和分蘖数影响显著,生育期灌3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和灌4水(越冬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的P底+拔K(磷肥50%底施+50%拔节期追施)最高,且可以提高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能力,增加籽粒中来自开花后干物质的比例,成熟期籽粒分配量最高。与传统栽培模式及微喷灌常量施肥相比,生育期灌水3次(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灌水量1 500 m3/hm2,磷钾肥减施30%且磷肥50%底施+50%拔节期追施与常量施肥高产处理差异不显著,产量构成因子中穗数和穗粒数没有显著变化,千粒重有增加趋势,品质指标较当地传统栽培模式有所提高。因此,在山西省干旱缺水条件下,利用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生育期灌水3次(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灌水量1 500 m3/hm2,氮肥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钾肥减30%全部底施、磷肥减30%且50%底施+50%拔节期追施可以实现节水节肥稳产提质。

    • 不同保水剂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2018(5):122-128. DOI: 10.11838/sfsc.20180519

      摘要 (847) HTML (0) PDF 7.74 M (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济麦22为材料,研究保水剂种类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科学评价保水剂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设置4种不同类型保水剂及2个施用水平,共9个处理,分析土壤团聚体分布、水稳性大团聚体(R0.25)、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分形维数(D)、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和微生物熵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在拔节期和收获期土壤R0.25值均高于对照,增幅分别在46.97%~124.89%和9.35%~75.20%。不同类型保水剂及施用量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复合类型腐殖酸保水剂(FSC)和聚丙烯酰胺型保水剂(AS)处理的R0.25值随用量的增加显著增大,而有机-无机复合类型保水剂(WT2)对土壤团聚体影响较小,且用量加倍抑制了小麦的生长。在土壤性质相对稳定的收获期,AS、复合类型有机肥保水剂(OSC)和FSC处理的MWD、GMD值显著升高,而ELT、D值显著减小,表明上述3种保水剂均可增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其中T8(NPK+10 g/kg FSC)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AS、OSC和FSC保水剂处理MBC显著提高了34.38%~189.27%,MBN显著提高了48.84%~334.89%,其中FSC保水剂对MBC和MBN值的提高效果最为明显。各处理微生物熵介于0.53%~1.64%,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在1.50~4.66之间,处理间差异显著。综上所述,FSC的施用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且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

    • 辽西地区覆膜条件对不同土层土壤氮磷钾累积量的影响

      2018(5):129-133. DOI: 10.11838/sfsc.20180520

      摘要 (790) HTML (0) PDF 4.60 M (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覆膜技术对辽西半干旱区土壤氮磷钾累积量及其剖面分布状况的影响,本试验以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为研究平台,设置裸地种植、春季覆膜、秋季覆膜3种处理,通过对土壤剖面各层次全量氮、磷、钾的测定,定量分析辽西半干旱区覆膜条件下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及剖面分布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覆膜处理对土壤全量氮、磷、钾累积量影响各不相同。2种覆膜处理可有效提高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全磷累积量,与裸地相比,春覆膜与秋覆膜处理可使土壤全氮提高34.4%和21.0%,秋覆膜处理可使全磷累积量提高17.0%。40~60 cm土层,裸地处理全氮、全磷累积量显著高于覆膜处理,其中全氮累积量较春覆膜处理提高65.7%,且为秋覆膜处理的2.16倍;全磷累积则表现为裸地种植比春覆膜和秋覆膜处理分别提高44.2%和39.4%。不同处理间全钾含量差异显著,总体表现为秋覆膜>春覆膜>裸地。3种处理土壤养分的剖面分布规律也各不相同,覆膜处理土壤全氮和全磷随剖面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减少的规律,而不覆膜处理则呈现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不同处理土壤全钾的剖面分布规律相似,即随剖面加深全钾含量均无显著变化,即使是表层土壤也未显示出全钾聚集的特征。

    • 陕西关中甜樱桃种植区土壤肥力空间分布研究

      2018(5):134-140. DOI: 10.11838/sfsc.20180521

      摘要 (681) HTML (0) PDF 8.29 M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摸清陕西省关中甜樱桃种植区的土壤肥力特征,是其科学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采集了该地区73个有代表性甜樱桃果园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肥力指标,并用ARCGIS软件绘制了土壤肥力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关中地区樱桃果园土壤pH值较高,79.5%的果园土壤呈碱性或强碱性,主要包括关中地区西部、东部及东北部大部分县市;87.6%的樱桃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仅韩城市部分区域樱桃种植区有机质含量达到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关中西部樱桃种植区土壤全氮含量适宜,但东部土壤全氮含量较低;关中樱桃种植区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整体上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仅有9.6%的樱桃园土壤有效磷较为缺乏。综上所述,陕西关中地区樱桃园应重视土壤改良,以降低土壤pH值及增加有机肥投入量,关中东部地区樱桃园需要增施氮肥,宝鸡市陈仓区和汉中市西乡县中部地区樱桃园需要酌情增加磷肥投入量。

    • 盐化草甸土春秋整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2018(5):141-146. DOI: 10.11838/sfsc.20180522

      摘要 (772) HTML (0) PDF 6.17 M (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整地时期对水田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在盐化草甸土型水稻土上开展了水田连续春、秋整地对土壤和水稻产量影响大区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秋季整地可降低土壤含水量和容重,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下降10.07%,容重下降0.02 g·cm-3;秋季整地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3次连续调查结果是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秋整地比春整地分别提高29.30%、43.77%和24.06%,秋整地土壤淹水培养后铵态氮含量比春整地高7.94 mg·kg-1,秋整地土壤中交换性钠离子比春整地下降11.16%~129.72%,pH值下降0.10~0.36;秋整地可以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促进籽粒养分吸收,与春整地相比,籽粒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提高4.51、2.49和1.03 kg·hm-2,水稻产量第1年增产1.03%,第2年增产22.61%,差异极显著,两年平均增产11.82%。综上所述,秋整地的盐化草甸土区稻田,无论是水稻产量还是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均较春整地好。

    • 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氨基糖动态变化特征

      2018(5):147-153. DOI: 10.11838/sfsc.20180523

      摘要 (820) HTML (0) PDF 8.63 M (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肥料施用及肥料与秸秆配施后土壤氨基糖在玉米不同生长时期的动态变化和研究微生物来源物质的转化迁移特征,这对研究土壤有机质循环和C、N截获有重要意义,这也可为研究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SOM)转化和积累的动力学过程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依托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野外生态站进行田间微区试验,选取化肥[(NH4)2SO4]和化肥+秸秆(玉米秸秆)配施两个处理的0~10和10~20 cm层次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取样时间分别设为播种前、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本文通过分析玉米不同生长期土壤氨基糖氮的动态变化以揭示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土壤肥力的调控。单施化肥处理在0~10和10~20 cm两个层次下土壤总氨基糖氮总体呈下降趋势,从播种期到灌浆期0~10 cm层次3种氨基单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胞壁酸)氮也都表现出下降趋势。秸秆配施处理下0~10 cm层次与单施化肥相比氨基糖氮含量低。两种处理下均表现为在拔节期时10~20 cm层次真菌群落比细菌群落占优势,而0~10 cm层次细菌群落占优势。从吐丝期到灌浆期,单施化肥处理下细菌群落强于真菌群落,而秸秆配施处理下真菌群落明显强于细菌群落。土壤氨基糖在作物不同生长期作为碳氮源可以被植物和微生物有效利用。秸秆降解过程中微生物代谢类型发生变化,秸秆降解可为微生物提供养分,同时微生物对养分的需求出现明显转变,从而使得秸秆配施影响了微生物数量。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会发生变化,初期以细菌群落为主,细菌残留物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贡献大,生长中期真菌开始占主导地位,秸秆配施有利于真菌群落积累。

    • 有机肥施用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2018(5):154-162. DOI: 10.11838/sfsc.20180524

      摘要 (904) HTML (0) PDF 7.35 M (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玉米生长季6~9月,以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有机肥4个不同施用量处理,即0 kg·hm-2(CK)、15 000 kg·hm-2(OF1)、30 000 kg·hm-2(OF2)、45 000 kg·hm-2(OF3),并对其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从试验样地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2 821只,其中:OF处理显著提高了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P<0.05),OF1、OF2和OF3处理分别较CK提高2.28%、31.93%和60.70%;有机肥施用有降低类群数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2)各处理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3)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具有明显表聚性,各处理0~10 cm土层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显著高于10~20和20~30 cm土层的个体密度(P<0.05)。有机肥施用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具有一定的影响,有机肥对土壤的影响是深远的,目前的结果着重表现在对个体密度的影响较大,对多样性的变化,需要长期观测。

    • 缓冲液种类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2018(5):163-168. DOI: 10.11838/sfsc.20180525

      摘要 (823) HTML (0) PDF 6.22 M (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酸性磷酸酶影响土壤有机磷矿化。选择不同的缓冲液种类和不同pH值测定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可影响数据的可比性。为明确缓冲液及pH值对不同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程度,选取pH值4~8的土壤样本,测定了在醋酸盐缓冲液、柠檬酸盐缓冲液和MUB缓冲液3种不同培养条件下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采用MUB缓冲液条件可获得较稳定的土样区分序列,且与缓冲液的pH值的变化无关。在醋酸盐缓冲液和柠檬酸盐缓冲液条件下,不同pH值范围的不同土样之间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异系数变化剧烈,而采用MUB缓冲液获得的变异系数较其他缓冲液大,且趋势平稳。综合考虑,进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可优先选用MUB缓冲溶液。

    • 海南省农产品重金属污染评价与特征分析

      2018(5):169-176. DOI: 10.11838/sfsc.20180526

      摘要 (752) HTML (0) PDF 8.24 M (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单项与综合污染指数法,以海南省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农产品中重金属Cu、Zn、Pb、Cd、Ni、As、Cr和Hg含量的抽样调查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全省农产品中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低于食品中规定的限值,各重金属的单项与综合污染指数均≤1,综合污染指数为0.57;全省农产品未受重金属污染,属于安全水平,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同时发现,个别监测点的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有超标现象,新鲜水果中个别样品Pb、Cd、Hg超标,超标率在2.17%~10.87%之间;豆类蔬菜中个别样品Ni超标,超标率为9.09%;瓜果类蔬菜中个别样品Pb、Cd超标,超标率为12.24%~24.49%;叶菜蔬菜中个别样品Pb超标,超标率为6.67%;谷物中个别样品Pb、Cd、As超标,超标率在2.11%~7.37%之间。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间多呈正相关,其中Zn与Ni、As与Hg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Cu与Zn、Cu与As、Cu与Hg、Zn与As、Zn与Hg、Cd与As、Cd与Cr、Cd与Hg、Ni与As、Ni与Hg、As与Cr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推测Cu、Zn、Ni、As、Hg含量主要受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Cr、Pb和Cd含量受土壤母质的影响比较大。

    • 微波消解-GFAAS测定肥料中铅、镉含量的方法

      2018(5):177-180. DOI: 10.11838/sfsc.20180527

      摘要 (739) HTML (0) PDF 3.62 M (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多个实验的研究分析建立了微波消解法作为样品前处理,原子吸收石墨炉(GFAAS)法同时测定肥料中铅、镉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铅的检出限为1.6 μg/L,镉的检出限为0.11 μg/L;7次平行相对标准偏差<3%;3个浓度水平加标回收率均在90%~110%。微波消解-GFAAS法对肥料中铅镉测定结果准确、稳定,且更节约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可作为推荐方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