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6期文章目次
>专题综述
-
2019(6):1-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09
摘要: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关于锌肥在水稻上的施用已成为水稻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综述了锌在水稻中的营养功能、水稻缺锌及营养诊断和稻田土壤锌含量概况;总结了锌肥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季型和不同施用方式下的增产效果,以及施锌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提出了锌肥高效施用方法和技术。
-
2019(6):7-1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8509
摘要:畜禽粪便等有机固体废物堆肥过程中水分含量影响堆肥反应过程,并最终影响堆肥产品质量和后续的产品加工,建立堆肥过程中的水分平衡模型有利于深入理解堆肥过程并优化堆肥过程的工艺参数。该文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堆肥模型建立基础、水分模型及有机质降解模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概括了堆肥过程中水分迁移转化的主要途径,明确了堆肥过程有机质降解产生的水分是水分平衡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出可以根据物料平衡思想建立堆肥过程中质量平衡模型,由此分析了堆肥过程中水分平衡模型和有机质降解模型。现在的水分质量平衡模型考虑了堆肥过程中通风对流、水汽蒸发以及微生物作用有机质降解产水对水分的影响,将水分模型分为对流模型、反应—对流模型、反应—蒸发模型和反应—对流—扩散模型 4种模型。堆肥产水过程中的有机质降解模型主要有一阶动力学模型、Monod模型和经验模型。
-
2019(6):14-2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45
摘要: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因其处理成本高、环境污染大,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较大压力和困难。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发酵成生物菌肥,可以有效分解农产品废弃物中的可降解成分,最终起到固氮促生、解磷解钾、生物防治等功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生产生物菌肥研究情况,介绍了不同农产品废弃物作为载体底物以及不同菌种性能等研究,通过分析利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生产生物菌肥的不足及趋势,为进一步开发农产品加工废弃物为基料的生物菌肥技术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提出利用玉米淀粉加工废弃物—玉米浆为基料开发高蛋白生物菌肥,并初步分析了玉米浆中的营养成分及毒素含量,为下一步开发生物菌肥提供了研究基础。
>研究报告
-
高娃 , 景宇鹏 , 樊明寿 , 郜翻身 , 郑海春 , 陈玉海
2019(6):22-3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84
摘要:为评价盐渍化土地经不同利用方式后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区域内的 5种土地利用方式(盐荒地、改良地、牧草地、农田地、林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 32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中选取关键指标,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以评价土壤质量,为该地区建立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林地、牧草地、农田地和改良地均能有效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表征土默川平原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包括 2~ 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全盐量、饱和含水量、细菌、铵态氮和氯离子,其权重分别为0.35、0.23、0.17、0.10、0.08和0.06;4个土壤质量指数的结果表明,农田地、林地和牧草地的土壤质量指数均高于盐荒地、改良地。
-
2019(6):32-3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39
摘要:研究了兰州新区 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土壤,测定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及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测定结果表明,农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最高,与其相比城市绿地分别低14.7%、12.2%和13.0%,未利用地分别低57.7%、46.3%和26.2%,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皆呈农耕地 >城市绿地 >未利用地的趋势;而城市绿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与其相比农耕地分别低 14.2%和18.4%,未利用地分别低 84.7%和 30.7%,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皆呈城市绿地 >农耕地 >未利用地的趋势。土壤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脲酶活性为农耕地(1.15 mg·g -1)>城市绿地(0.82 mg·g -1)>未利用地(0.35 mg·g-1);过氧化氢酶活性为农耕地(1.90 mL·g -1)>城市绿地(1.62 mL·g -1)>未利用地(0.79 mL·g -1);蔗糖酶活性为农耕地(13.02 mg·g -1)>城市绿地(11.64 mg·g -1)>未利用地(8.61 mg·g -1)。同一土壤深度垂直剖面的脲酶、过氧化氢酶及蔗糖酶活性皆呈农耕地 >城市绿地 >未利用地的趋势;上述 3种土壤酶活性皆呈随土壤垂直剖面加深而降低的趋势,且 0~ 20 cm层显著高于 40~ 60 cm层。在兰州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并且影响基本上是有利的。
-
2019(6):38-4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18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非生长季农田黑土氮素转化过程,采用室内冻融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冻融因子[冻融温度(冻结温度:-3、-6、-9、-12、-15℃;融化温度:2、5℃)、冻融循环次数(1、3、6、10、15;其中在 -3℃冻结 6 d、2℃融化 1 d为 1个冻融循环次数)、水分含量(10%、20%、30%)]对农田黑土无机氮组分含量及氮素转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的冻融温差(-15℃ /2~ 5℃)、适宜的冻融循环次数(1~ 3)和水分含量(20%~ 30%)是影响农田黑土氮素转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冻融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净氮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随着冻结温度降低显著增加,均随着融化温度升高无显著性变化。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冻融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净氮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显著降低。随着水分含量增加,冻融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这与硝态氮的变化趋势相反,而净氮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无显著性变化。可见,冻融作用显著促进非生长季农田黑土氮素转化,有利于土壤有效氮的累积。
-
2019(6):44-4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61
摘要:黄泥田是我国南方主要的中低产水稻土类型之一,采用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单施化肥(NPK)、化肥+紫云英(12000、24000、36000、48 000 kg·hm -2)5个处理下土壤磷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紫云英翻压与化肥配施的土壤有效磷增幅达 10.23%~ 22.69%,全磷含量增加 3.09%~ 13.31%,以化肥配施 24 000 kg·hm -2紫云英(NPK+MV2)增幅最为明显;其中,有机磷占总磷含量的 36.52%~43.14%,无机磷占56.86%~ 63.48%;无机磷组分主要以 Fe-P和 O-P为主,不等量紫云英翻压与化肥配施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与NPK相比都有所增加,当翻压量小于 NPK+MV2处理时,增加幅度均表现为显著水平,大于 NPK+MV2处理时,则差异不显著;紫云英翻压与化肥配施处理水稻产量较 NPK增产达 12.51%~ 23.01%,以 NPK+MV2处理增产最为明显,增产 1 345.7 kg·hm -2。表明在黄泥田中紫云英翻压配施化肥比单施化肥能提高土壤磷组分及其含量,水稻产量与土壤磷含量密切相关,以翻压紫云英 24 000 kg·hm -2与化肥配施为较适宜的施肥模式。
-
张月博 , 刘建玲 , 杨扬 , 廖文华 , 杨绍国 , 赵英杰
2019(6):49-5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05
摘要:通过对大面积土壤各形态钾的定位监测,研究了 1982~ 2016年 30余年间冀东滨海平原稻区土壤钾库的现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成土母质、耕种施肥等对该区域土壤钾库的影响。主要结果:(1)冀东滨海平原稻区土壤全钾、缓效钾、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 23.04g/kg、1 615.94mg/kg、247.37mg/kg。种稻 40~ 70余年间,各年限土壤全钾、速效钾分别维持在 23.96 g/kg、257.41 mg/kg左右。与种稻 40年相比,缓效钾年均减少20.19 mg/kg。(2)不同母质土壤全钾、缓效钾、速效钾含量大小顺序为:海相沉积物、泻湖沉积物 >河流冲积物;土壤缓效钾 /全钾和速效钾 /全钾均为海相沉积物、泻湖沉积物 >河流冲积物,3种母质发育的土壤速效钾 /缓效钾差异不显著;海相沉积物、泻湖沉积物二者之间的各形态钾含量及比值均无显著差异。(3)土壤速效钾与土壤盐分、有机质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速效钾与有效磷无显著相关关系。主要结论: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全钾、速效钾无显著变化,缓效钾显著下降。海相沉积物、泻湖沉积物发育的土壤全钾、缓效钾、速效钾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河流冲积物,土壤速效钾与盐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稻区土壤钾输入量小于水稻钾的输出量,随着种稻年限的增加,逐渐消耗土壤缓效钾。
-
2019(6):55-6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07
摘要:土壤有效 Zn含量是土壤整体营养状况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明确中国土壤有效 Zn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缺锌的土壤类型和区域采取有效的补 Zn措施,可以实现微量营养元素的精准施肥。本研究以中国农业生态站监测点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土壤有效 Zn含量的时空差异,探讨了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pH值、有效 N、有效 P、有效 K与阳离子交换量 -CEC)对土壤有效 Zn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土壤有效 Zn含量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与全国范围内土壤pH值分布、干湿区划分及土壤类型地带性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在时间序列上,从 2005年到 2015年,土壤有效Zn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有效 Z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土类中,水稻土和红壤的有效 Zn含量较高,土地利用方式中,水田的土壤有效 Zn含量最高;土壤理化指标中,土壤 pH值和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有效 Zn含量有显著影响。风沙土、草甸风沙土、黄绵土等土类及水浇地和旱地等土地利用方式,要注重 Zn肥的补充,并可通过土壤 pH值的调整及施用农家肥等措施来提高土壤有效 Zn含量。
-
姚旺 , 黎娟 , 向德明 , 周清明 , 张黎明 , 田峰 , 田茂成 , 李强
2019(6):64-7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8514
摘要:为了研究龙山县植烟土壤有效硼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以期为龙山县植烟土壤硼素的养分管理及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龙山县采集植烟土壤样本 294个,采用地统计学、多元统计学方法研究植烟土壤有效硼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龙山县植烟土壤有效硼含量总体丰富,平均值为 0.792mg/kg,但变异较大,适宜样本比例为 33.33%;从地统计分析结果来看,龙山县北部及东南部有效硼含量丰富,西部较为缺乏;影响因素研究的结果显示,随着海拔高度上升土壤有效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壤有效硼与交换性钙及交换性镁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效硼含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而升高;土壤有效硼含量随土壤 pH值升高而升高。龙山县植烟土壤有效硼含量较为丰富,海拔高度、土壤质地和类型、有机质、pH值、交换性钙镁都影响土壤有效硼含量,土壤有效硼区域差异较大,建议在西部缺硼区域适当增施硼肥。
-
2019(6):71-7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8502
摘要:以新疆受不同程度干扰土壤的盐分及离子含量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探究人类干扰对土壤盐分和离子的含量及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随着人为干扰的增强,土壤盐渍化程度加深;无论何种人为干扰程度下,土壤中 Cl -和 Na +均为含量最高的阴、阳离子,其含量均随着人为干扰的加剧逐渐增大,其中 Cl -含量变化最显著,其在中、重度人为干扰区比无人干扰区分别增加了67%和234%,Na +分别增加 34%和 86%;土壤盐分含量与 Cl -含量的相关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加深分别增大 51%和 77%;离子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的为重度人为干扰区的 Cl -和 Na +,达到0.98;土壤盐分与 Cl -、Na+、SO42-的空间分布对应度随着人为干扰的增强而增大,其中与 Cl -对应度最高,在无、中、重度分别达到53%、66%、89%,Cl -与 Na +在重度人为干扰区对应度达到 96%。综上,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不同,从而使土壤所受干扰方式(灌溉、翻耕)与频率有差异,导致土壤受到的干扰程度不同,盐分和离子变化情况各异,因此对新疆干旱地区的土壤盐渍化修复时应进行有针对性地精确改良。
-
2019(6):78-8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20
摘要:为研究不同种类来源商品有机肥对海南砖红壤中铅、铜形态转化的影响,将海藻、羊粪、鸡粪、氨基酸、豆粕和烟叶为原料的商品有机肥添加到铅、铜单一和复合污染土壤中,经老化培养后,采用 EDTA提取法和 Tessier连续提取法测定了各类有机肥施用下土壤中不同形态铅、铜含量。结果表明:与不施用有机肥处理组相比,施用有机肥能够降低土壤中 EDTA提取态铅、铜的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 3.73%~ 24.19%和 8.88%~72.64%;添加有机肥使土壤中的残渣态铅、铜含量分别增加了 1.03~ 4.28倍和 1.02~ 1.48倍,有机结合态铅、铜含量分别增加了 1.33~ 8.81倍和 1.39~ 4.92倍,碳酸盐结合态铅、铜含量分别减少了21.06%~ 55.51%和 14.39%~ 45.16%。不同种类有机肥对单一和复合污染土壤中铅、铜形态转化特征存在差异,对于铅形态转化效果而言,单一和复合污染条件下先后顺序分别为:海藻 >鸡粪 >氨基酸 >豆粕 >烟叶 >羊粪,海藻 >豆粕 >氨基酸 >鸡粪 >羊粪 >烟叶;对于铜形态转化效果而言,单一和复合污染条件下先后顺序分别为:豆粕 >海藻 >氨基酸=烟叶 >鸡粪 >羊粪,豆粕 >氨基酸 >海藻 >鸡粪 >烟叶 >羊粪。综合而言,有机肥对单一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铅、铜的钝化效果优于复合污染土壤,不同种类有机肥的铅、铜形态转化效果不同。
-
骆玉珍 , 张维维 , 李雅颖 , 姚槐应 , 王永杰 , 韩继刚
2019(6):86-9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8508
摘要:为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了解上海全市的公园绿地土壤肥力整体状况,以上海全市 16个行政区 65个公园中 87个绿地土壤(0~ 2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 pH值、电导率(EC)、大量元素(氮、磷、钾)、中微量元素(镁、钙、硫、锰、铁和钼)等 15项化学指标,通过单因子评价、综合评价法及 GIS技术对公园绿地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市公园绿地表层土壤整体呈碱性,EC值偏小,有机质、大量元素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大都处于中等水平,微量元素钼缺乏,其他元素含量充足;全氮和有效磷变异性强。上海市公园绿地土壤综合肥力质量整体呈中等水平,且空间上有北高南低的趋势;土壤肥力的限制因子主要为 pH值、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钼,应采用改善土壤 pH值、种植豆科植物、施用微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质量。
-
沈吉成 , 李玲玲 , 谢军红 , 彭正凯 , EuniceEssel , 邓超超 , 王进斌 , 颉健辉
2019(6):94-9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14
摘要:为探究耕作措施对陇中旱农区麦豆轮作系统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依托 2001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传统耕作(T)与 3种保护性耕作[免耕(NT)、传统耕作 +秸秆还田(TS)和免耕 +秸秆覆盖(NTS)]对麦豆轮作体系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子囊菌门(52.74%)、担子菌门(14.10%)为陇中旱农区麦豆轮作系统土壤真菌的主要优势种群,免耕秸秆覆盖处理下担子菌门丰度较传统耕作增加 15.01%,免耕处理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丰度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 3.67%、1.86%。2)保护性耕作措施能不同程度提高 0~ 30 cm土层土壤真菌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其中以免耕秸秆覆盖效果最明显,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较传统耕作,0~ 30 cm土层土壤真菌特有 OTU数量NT>NTS>TS>T,同时较传统耕作,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土壤真菌 OTU数量提高8.07%,免耕处理提高12.41%。因此,在陇中旱农区推广以免耕秸秆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
-
2019(6):99-10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57
摘要:基于环境安全阈值模型,建立化肥施用生态经济合理性评价方法,利用 2002~ 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德国的农用化肥施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其化肥施用特点、环境安全阈值及施用生态经济合理性进行对比研究,为中国制定化肥施用政策和农业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合作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①从 2002年到 2016年,中国化肥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一直增加至顶峰,近两年出现下降趋势;哈萨克斯坦则表现为快速大幅波动增长的变化,但消费总量和施用强度太小;德国的化肥施用总量和强度呈现总体平稳、微幅波动、稍有下降的趋势。15年来中哈德化肥施用强度分别从278.0、1.62、272.2 kg/hm2变为332.5、7.47、265.2 kg/hm2,分别增加了20%、360%、-2.6%;氮(N)、磷(P 2O5)、钾(K 2O)比例分别从1∶0.42∶0.31、1∶0.85∶0.02、1∶0.18∶0.27调整到 1∶0.51∶0.45、1∶0.36∶0.03、1∶0.14∶0.26。目前中国氮磷钾化肥施用结构比较合理,哈萨克斯坦比例严重失调,德国磷钾比例偏低。②近 15年来中哈德氮磷钾总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分别在227~272、96~120、323~ 373 kg/hm2范围变动;中国总化肥施用强度已经超过了环境安全阈值和作物需要水平,粮食产量较德国为低,总化肥施用为生态经济合理性2级水平,近些年略有改善,其中氮、磷、钾分别为3级(不合理)、2级(较合理)、1级(合理)水平;哈萨克斯坦施肥严重不足,粮食产量水平最低,氮、磷、钾施用均为生态经济合理性4级水平(很不合理);德国的总化肥施用为生态经济合理性2级水平,粮食产量最高,其氮肥施用适量,接近环境安全阈值,为生态经济合理性1级水平。总之,中国化肥减量增效势在必行,可借鉴德国的经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哈萨克斯坦则需增加施肥强度和改善施肥结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加强农业国际合作有着广阔前景。
-
刘彩彩 , 张孟妮 , 武雪萍 , 裴雪霞 , 党建友 , 张永清 , 奚雅静 , 王碧胜 , 宋霄君 , 李生平 , 郑凤君 , 董悦
2019(6):108-11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48
摘要:为了探明晋南地区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区适宜的节水减氮管理模式,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分析了 5个水氮组合模式对夏玉米氮素积累特征、籽粒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大水漫灌、传统撒施肥料(CK)相比,微喷水肥一体化处理的夏玉米籽粒产量提高 12.05%~ 45.4%,其中以微喷灌 4次(出苗水 +小喇叭口水 +大喇叭口水 +抽雄水),施纯氮 227.5 kg/hm2,氮肥后移、追氮 2次处理(WN 3)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最高,籽粒氮素积累量、总氮素积累量分别较施纯氮 227.5 kg/hm2,追氮 1次处理(WN 2)提高6.8%、14.26%,且与微喷灌、施纯氮 300 kg/hm2(WN1)和 WN 2相比,WN 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 41.81%、23.14%,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 47.45%、49.01%。综上所述,晋南冬小麦 -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采用微喷水肥一体化可替代漫灌实现节水减氮高产栽培,推荐微喷灌溉 4次、氮肥后移处理(基肥 45.5 kg/hm2+小喇叭口期追肥 136.5 kg/hm2+抽雄期追肥 45.5 kg/hm2)作为晋南地区夏玉米灌水施氮适宜的运筹方式,该模式相比 CK减少灌水量50%、减施氮肥24.16%,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效果最好,实现了节水减氮的效果。
-
2019(6):114-12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91
摘要:利用改进提取方法(温度由 25℃升至 60℃,振荡时间由 1 h提高至 2 h)和离子交换膜法,设置 3种改良剂水平和 3种氮肥水平,研究了膨润土 -腐植酸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西辽河平原沙质土壤氮素淋溶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只施膨润土 -腐植酸改良剂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无机氮残留量无显著影响。20 t·hm-2膨润土 -腐植酸改良剂与 120 kg·hm -2氮肥配施效果最好,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生物量分别提高了 19.1%和18.5%,土壤 NO 3--N残留量减少14.5%;施用 240 kg·hm -2氮肥不仅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还增加了氮素淋溶的风险。在同一处理下,与标准提取方法相比,改进方法对土壤 NH 4+-N含量影响较小,还提高了土壤 NO -3-N提取量。施用膨润土 -腐植酸改良剂可吸附滞留在土壤中的 NO -3-N,这不仅降低淋溶风险,同时也降低生物有效性。20 t·hm -2膨润土 -腐植酸改良剂与 120 kg·hm -2氮肥配施是一种既能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又能减少氮素淋溶的最佳组合。
-
方明 , 任天志 , 赖欣 , 王知文 , 宋婷婷 , 陈建汶 , 李洁 , 张贵龙
2019(6):123-13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8483
摘要:研究了施用不同剂量(0%、0.5%、1%、2%、4%)花生壳生物炭对红壤和潮土种植小白菜( Brassica rapaL.chinensis)生长及氮素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利用淋溶土柱装置、根系扫描仪明确各处理小白菜生物量、根系形态指标,收获后土壤残留氮素养分含量,氮素利用效率,淋溶液氮含量等指标,探讨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作物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特征和机制。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和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施用生物炭在潮土上显著降低小白菜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降幅分别达 59.1%~ 77.2%、70.6%~ 80.6%,但在红壤上却显著增加小白菜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增幅分别达 35.7%~ 69.0%、63.0%~ 77.1%。此外,生物炭对其根系形态指标亦影响显著,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在潮土中施用生物炭,小白菜主根长降低了 11.5%~ 30.1%,根表面积降低45.6%~ 55.9%,根冠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在红壤中施用生物炭,对小白菜根长影响不显著,根表面积增加 47.5%和 56.7%,根冠比显著降低。说明施用生物炭在红壤上促进小白菜根系发育,而在潮土上抑制小白菜根系发育。在潮土中施用生物炭,降低小白菜氮素吸收效率 64.7%~ 73.5%,氮肥偏生产力降低 65.1%~ 79.3%;在红壤中施用生物炭则提高了小白菜氮素吸收效率 44.7%~ 59.6%,氮肥偏生产力增加了 32.0%~ 63.2%。同时,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小白菜植株硝酸盐含量,降幅分别达 40.9%~ 84.6%和 18.8%~ 75.0%。在红壤中施用生物炭,通过促进小白菜根系发育,提高其产量,降低红壤氮素残留,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而对潮土施用生物炭,则抑制小白菜根系发育,降低其产量,降低其氮肥的利用效率,生物炭对潮土的高效安全施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
颉健辉 , 李玲玲 , 谢军红 , 彭正凯 , 邓超超 , 沈吉成 , 王进斌 , Eunice Essel
2019(6):134-14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02
摘要: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依托布设于 2012年的定位试验研究氮肥运筹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固碳效应和 NH3挥发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施氮水平:不施氮对照(N0)、低施氮 100 kg·hm -2(N1)、中施氮 200 kg·hm-2(N2)和高施氮 300 kg·hm -2(N3);副处理为施肥时期及比例:设基肥 ∶拔节肥 =1 ∶2(T1)和基肥∶拔节肥∶大喇叭口肥 =1 ∶1∶1(T2)。结果表明:将 200 kg·hm -2氮肥以基肥∶拔节肥 =1 ∶2的比例施用能显著提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 197%和 131%,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较高施氮水平分别降低 48%和 47%。氨挥发排放主要集中在追肥后的一周,穴施追肥后,NH 3挥发速率迅速升高,1~ 4 d内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至对照水平,且施氮水平越高排放峰值越大。高、中、低施氮水平的 NH 3挥发量较不施氮对照分别增加6.5、5.9、5.4倍;T1处理较 T2处理显著降低了37%;N3T2的 NH 3挥发量最多,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多了 13%~47%。NH 3挥发损失率变幅在 13%~ 60%,随施氮水平增加而降低,高、中施氮水平较低施氮水平降低了 59.6%和44.6%;与 T2相比,T1处理 NH 3挥发损失率显著降低了 40.4%,增加施氮水平和追肥次数潜在增加 NH 3挥发损失。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时,能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土壤固碳减排能力的适宜施肥制度为:施纯氮 200 kg·hm -2,全部氮肥按基肥∶拔节肥 =1 ∶2的比例施用。
-
徐丽萍 , 刘红芳 , 侯晓娜 , 保万魁 , 孙蓟锋 , 荣向农 , 王旭
2019(6):142-14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22
摘要:为探究 UAN氮溶液在潮土上对玉米生长和氮素吸收的作用效果,采用盆栽试验,研究 UAN氮溶液对玉米收获期干物质积累、氮磷钾吸收量和土壤氮磷钾养分状况及 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量的 UAN氮溶液和尿素均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和对氮磷钾的吸收,两者的氮肥利用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 65.35%和 64.76%。与全量UAN氮溶液相比,减施 UAN氮溶液 20%使玉米的生物量减少 14.71%,植株中氮、磷、钾的养分吸收量分别降低24.27%、18.65%、10.47%。在低肥力潮土上,等氮量的 UAN氮溶液和尿素对玉米的生长和氮素吸收的效果相当;减施 UAN氮溶液 20%影响玉米的生长和氮素的吸收,而氮肥利用率无明显变化。
-
2019(6):149-15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26
摘要:在温室中利用负压灌溉装置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施钾水平对紫叶生菜的产量、品质、养分吸收、钾肥利用效率、抗氧化能力和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钾肥量为 300 kg/hm2时紫叶生菜的产量、品质和营养吸收量高于其他处理。2)施肥量 300 kg/hm2处理在钾肥贡献率、钾肥农学利用率和钾肥吸收利用率表现最佳。3)225 kg/hm2和 300 kg/hm2处理的抗氧化能力要高于其他处理。4)300 kg/hm2处理在OTU、Chao 1和香农指数数值最好,比 150 kg/hm2处理分别高出了 17%、16%和 4%。综合各项指标考虑,在负压灌溉水肥一体化装置下钾肥施用量在 300 kg/hm2时,提高了紫叶生菜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养分的吸收和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了钾肥的利用率和根际土微生物的多样性。
-
郭鑫年 , 蒙静 , 田旭东 , 周涛 , 梁锦秀 , 陈刚 , 孙娇 , 尹志荣 , 纪立东
2019(6):154-16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28
摘要:为宁夏引黄灌区水稻钾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2013~ 2014年以“节 3号”水稻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 K 2O量(0、30、60、90、120 kg/hm2)对水稻产量、成熟期钾素分配比例、钾肥利用效率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以明确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生产钾肥适宜用量。结果表明:施用钾肥显著提高水稻实粒产量和秸秆产量,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0.0%、16.9%和19.0%、8.3%,降低空秕粒产量15.9%、34.7%。钾肥用量和水稻籽粒产量之间有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两年中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 129.6、122.5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钾量分别为110.7、111.4 kg/hm2。成熟期水稻秸秆钾素分配比例占 80%以上,其次为实粒 13.2%~ 15.5%、14.0%~ 17.6%,空秕粒低于 3%。实粒钾素累积量两年趋势相似,K 120处理累积量最高,较对照提高 13.9%、50%。空秕粒钾素累积量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较对照均有显著差异。水稻地上部钾素累积量两年均以K90处理最高,较对照提高22.5%、20.2%。水稻钾肥利用效率范围为28.6%~46.0%,16.6%~46.3%,两年均为 K 90处理最高。钾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下降。施用钾肥各处理土壤钾素均表现为匮缺,其中120 kg/hm2施钾处理土壤亏缺量最低,较对照分别降低42.7%、39.5%。生产中实施秸秆还田后对土壤的钾素补充范围分别为 160.2~203.1、173.4~ 205.7 kg/hm2,实施秸秆还田后施钾量高于 60 kg/hm2以上可以维持钾素平衡。综合考虑提高水稻产量、钾肥利用效率及维持土壤钾素平衡等因素,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施钾量在 110.7~ 129.6 kg/hm2范围内为宜。
-
2019(6):161-16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8501
摘要:了解不同间作年限对五指毛桃根际土壤及其根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并评价了根际土壤中、微量元素丰缺状况,以期为五指毛桃间作施肥和采收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成龄胶园不同间作年限五指毛桃根际土壤及其根中、微量元素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五指毛桃间作年限的增加,五指毛桃根际土壤交换性钙、有效锰、有效锌含量的平均值均呈现出先显著增加后显著降低的趋势;交换性镁呈现出先显著增加后缓慢增加,有效铁则呈先缓慢增加后显著增加的趋势;而有效铜呈现出先缓慢降低后显著降低的趋势。2年生根中钙、镁、锰含量,1、2年生根铁、铜含量和 4年生根锌含量相对较高。研究结果揭示:在成龄胶园间作五指毛桃整个生育期内都应当适量施放钙、镁肥和适当喷施铜、锌等微量元素叶面肥。综合根的中、微量元素含量方面考虑,并结合生产年限与成本,在生产上采收 2年生五指毛桃根性价比最高。该研究能为五指毛桃间作合理施肥和适时采收提供理论依据。
-
2019(6):166-17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10
摘要:中微量元素的缺乏是限制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品质的重要因素。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配施Fe、Mn、Cu、Zn、B、Mo、Mg、Ca等元素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赤珠霞( Cabernet Sauvignon)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 B元素显著提高葡萄百粒重,降低可滴定酸的含量;Fe和 Mn元素显著降低葡萄百粒重、果粒粒径及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Cu和 Zn元素显著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Zn元素显著提高单宁和总花色苷的含量,配施 Ca和 Mg可提高葡萄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单独配施一种微量元素的效益是有限的,将 8种微量元素混合施肥可较常规施肥的百粒重提高 32.5g,总产量提高43.8%,同时显著提高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并具有较高的单宁、总花色苷和总酚含量。因此,该地区多种微量元素综合配施在提高葡萄产量和品质方面显著优于配施单种微量元素肥料。
-
贺月 , 彭福田 , 肖元松 , 王国栋 , 郜怀峰 , 孙希武
2019(6):172-18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8494
摘要:以两年生“瑞蟠 21/毛桃”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不同硅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肥力及桃生长量的影响。试验选用硅酸钾和硅藻土两种硅肥,分别与两种土壤改良剂(纳米碳、黄腐酸钾)进行配施。试验共设 5个处理:CK、T1(硅酸钾)、T2(硅藻土)、T3(硅酸钾+纳米碳)、T4(硅藻土+黄腐酸钾),施硅后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指标、土壤酶活、土壤氮磷钾硅含量、植株氮磷钾硅含量及生长量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施硅处理均可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其中 T4(硅藻土+黄腐酸钾)处理比 CK提高了 13.6%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加 16%土壤含水量,降低 18.9%土壤容重,差异显著。(2)不同施硅处理可提高 4种土壤酶活性,T4处理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有显著提升作用,分别比对照提高了 42%、31%、80%;T3(硅酸钾+纳米碳)处理下磷酸酶活性提高 7.6%,效果显著。(3)T4处理下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 16%、17%;而各施硅处理均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效钾及有效硅的含量,T3处理下土壤有效钾及有效硅的含量分别提高了 25%和 18.7%,施用效果最为显著。(4)4种施硅处理提高了叶片及侧枝的全氮含量,增加了叶片及根系的全磷及全钾含量,T3(硅酸钾+纳米碳)处理可提升根系一倍的硅含量,补硅效果最为显著。(5)施硅后,桃幼树的各项生长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根冠比提高5%~21%,净光合速率提高 11%~15%。
-
邱吟霜 , 王西娜 , 李培富 , 侯贤清 , 王艳丽 , 吴鹏年 , 霍文斌
2019(6):182-18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8498
摘要:以先玉 1225号为供试品种,以不施有机肥(常规施化肥)为 CK,生物有机肥(M1)、羊粪有机肥(M2)、牛粪有机肥(M3),3种有机肥种类,分别设 4个有机肥施用量:T1(3 t/hm2)、T2(6 t/hm2)、T3(9 t/hm2)、T4(12 t/hm2),研究了其对当季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探索该区不同种类条件下的合理有机肥用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耕层土壤物理性质较 CK效果最为显著,特别是生物有机肥施用 6 t/hm2处理,对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较 CK分别增长24.96%、26.47%、66.01%,土壤容重降低10.74%;3种有机肥均能提高耕层土壤养分含量,但提高效果不十分显著;羊粪有机肥能显著改善玉米的农艺性状,提高玉米商品质量;施用低量牛粪有机肥(3 t/hm2)时,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优,分别为 14.32 t/hm2、2.14万元 /hm2,较 CK分别提高48.60%、33.75%。3种有机肥均能改善当季土壤肥力,提高玉米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配合化肥施用 3 t/hm2时效果最佳。
-
冯焕德 , 党志国 , 倪斌 , 陈鸿宇 , 何翠翠 , 魏志远 , 陈业渊
2019(6):190-19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08
摘要:围绕芒果园土壤贫瘠、果实产量较低等问题,以典型芒果园为研究对象,研究羊粪发酵肥替代不同数量化肥对芒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叶片营养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旨在为生产上芒果科学合理进行化肥减施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不同的替代比例在不同土层中都降低了土壤的容重,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0~ 20 cm土层中容重的降低和总孔隙度的升高高于 20~ 40 cm土层;不同的替代比例提高了不同土层中 pH值和有机质含量,其中 T2(30%)和 T3(50%)在 0~ 20 cm土层中的pH值和有机质含量与对照和 T1(10%)相比达到了显著差异,碱解氮和常规施肥相比有所降低,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镁含量与对照相比都有所升高,其中 0~ 20 cm土层中的速效钾和交换性镁T2(30%)和T3(50%)处理与常规施肥和 T1处理相比达到了显著差异,T3(50%)与T2(30%)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替代比例的叶片全氮含量稍有降低,提高了其他矿质元素含量,但未达到显著差异;不同的替代比例均提高了产量,但对单果重影响不显著,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Vc、固酸比都有升高,各替代比例中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所降低。综合比较,T2(30%)处理对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效果较好。
-
2019(6):196-20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8499
摘要:以甜玉米(Zea Mays L.)为寄主植物,丛枝菌根真菌根(AM)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为菌根真菌,施加泥炭、泥灰和有机肥,研究其对菌根化甜玉米产量、氮、磷、根部精氨酸(Arg)、可溶性糖及其蛋白质品质的协同影响。研究结果发现,AM真菌能够侵染甜玉米植物根系,菌根化甜玉米幼苗比正常玉米高出 17.5%,施加泥炭和泥灰则分别提高了 25.01%和 23.21%。施加有机肥时穗重和株重最高,分别为 301.16和 334.50 g,提高了 49.53%和 67.83%,且菌根侵染率提高 27.7%。AM真菌菌根化玉米与正常玉米相比籽粒中的总蛋白增加12.25%,而施加泥炭和泥灰时,玉米籽粒中的总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约 20.1%;菌根化甜玉米籽粒总磷含量比正常玉米提高了 50.2%,施加有机肥时,菌根化玉米籽粒总磷含量提高 75.1%。施加其他有机物料时效果不明显。施加泥炭和泥灰,玉米根部精氨酸含量最多,分别为 3.38和 2.97 mg/g。施加泥灰的菌根化玉米籽粒中糖含量为90.3 mg/g,比正常玉米提高了近一倍。施加泥炭和泥灰时,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相对较高。施加泥炭时菌根化玉米籽粒每种氨基酸组分均大于空白组,总氨基酸含量提高14.98%。
-
王成 , 吕剑 , 李静 , 张婧 , 唐超男 , 张迎春 , 颉建明
2019(6):204-21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23
摘要:针对蔬菜生产中施用化肥养分单一、供肥不平衡等问题,研究化肥配施不同量生物有机肥对韭菜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韭菜生产合理配施生物有机肥提供理论及技术依据。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不施肥(CK)、常规施肥(T1)、2 400 kg/hm2生物有机肥 +常规施肥(T2)、3 600 kg/hm2生物有机肥 +常规施肥(T3)、4 800 kg/hm2生物有机肥 +常规施肥(T4)共 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配施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韭菜产量,同时提高了氮、磷、钾肥利用率及其吸收量。与配施 2 400 kg/hm2生物有机肥处理相比,配施 3600、4 800 kg/hm2生物有机肥处理的韭菜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显著提高,但两者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施 2400、3600、4 800 kg/hm2生物有机肥处理的韭菜产量和经济收益均显著提高,分别提高13.2%、19.2%、19.9%和10.2%、13.1%、10.1%;配施 3600、4 800 kg/hm2生物有机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韭菜干物质积累量。配施 3600、4 800 kg/hm2生物有机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均能够显著提高韭菜叶片可溶性糖和维生素 C含量,分别提高25.0%、28.0%和7.5%、22.0%,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 19.4%和25.9%,对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影响。配施 3600、4 800 kg/hm2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可溶性糖、维生素 C含量均显著高于 2 400 kg/hm2生物有机肥处理。各生物有机肥处理氮、磷肥利用率随着生物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钾肥利用率以 2 400 kg/hm2生物有机肥处理最高。在保证韭菜高产的同时,配施 3 600 kg/hm2生物有机肥能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显著改善韭菜的营养品质,提高韭菜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磷、钾肥的利用率。
-
张磊 , 张宏建 , 孙林林 , 褚桂坤 , 刘双喜 , 王金星
2019(6):212-22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8475
摘要:针对苹果园缺乏精准施肥指导方法,造成果树养分供应比例不平衡、肥效低,导致果实质量不理想、品质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叶片营养诊断的苹果树精准施肥模型。首先,采用 FCM-模糊聚类方法建立苹果树花量估测模型,根据花果叶理论中花量与果实的数量关系,估算苹果树的目标产量。其次,根据养分平衡法,对果树目标产量、土壤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以及肥料养分含量进行了分析,计算出果树的施肥总量,根据苹果树年生长周期的生长规律、需肥特性及叶片营养诊断结果,建立了苹果树的精准施肥模型。最后,在苹果园示范园内采用对照试验的方式进行施肥模型验证试验,比较两个对照组果园施肥量及果实品质结果。试验结果表明:(1)经验指导施肥导致施肥量变化幅度大、肥料用量大,施肥模型指导施肥使施肥量变化幅度小、肥料用量少,估测结果更加准确;(2)施肥模型指导施肥的果园相较于根据经验施肥的果园,果品质量明显提高:平均单果重增加 37g,果实硬度增加 1.7 kg/cm 2,可溶性固形物增加 2.5个百分点,果实着色面在 60%以上的果实数量增加 11.5个百分点。综上所述,基于叶片营养诊断的苹果园精准施肥模型能够提高果品质量,降低肥料浪费,实现科学指导苹果园施肥。
-
徐荣 , 朱凌宇 , 王小治 , 张家宏 , 寇祥明 , 王桂良 , 唐鹤军 , 王守红
2019(6):223-23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08
摘要:为保证草菇渣堆肥为主的水稻育秧基质配方筛选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采用变异系数法赋予秧苗指标权重,通过单因素试验与田口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客观有效地筛选基质配方。结果表明:壮苗指数可单独作为简单功能组分筛选中机插秧苗长势的有效评价指标,而茎基宽因机插秧秧龄要求较短,其评价能力相对较弱;草菇渣堆肥、速效肥及锌肥的添加对秧苗生长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 P<0.05),而最佳配方仅包括60%(w/w)草菇渣堆肥和 1‰(w/w)锌肥;速效肥的添加在育秧前期显著增加基质盐度( P<0.05),后期由于水分淋洗,而无法有效供养;锌肥则兼具调酸和促根生长功能,而使得生根粉作用并不显著( P>0.05);草菇渣堆肥保水能力和育秧水分的严格管理可能是导致保水剂并非配方组分的主要原因;此外,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的计算结果(NSE=0.943),证明基质筛选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
付文 , 黄玉芳 , 岳松华 , 刘小宁 , 叶优良 , 石秀良 , 汪洋
2019(6):235-24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03
摘要:为验证“大配方、小调整”施肥模式在河南省的应用效果,于 2017~ 2018年在河南省扶沟县选择 8个典型地块,分为高、中、低 3种基础地力类型。结果表明,相比不施肥处理,农民习惯处理平均增产 30.0%,但高的施肥成本,使高肥力水平下的经济效益反而低于不施肥处理。与农户习惯施肥相比,配方肥处理减少了氮素投入同时提高了磷、钾用量,不同基础地力水平下,配方肥处理与农户习惯处理在产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低的施肥投入使经济效益提升了 16.6%。依据土壤速效磷、钾含量的差异,在大配方的基础上对肥料配方进行小调整,小调整处理的经济效益随基础肥力的上升不断增加,较农户习惯处理增收 31.3%。不同基础地力水平下,肥料贡献率、肥料农学利用率始终表现为农户习惯 <大配方 <小调整。由此可知,“大配方、小调整”可推动区域施肥技术的进步,促进肥料产品的优化,帮助农民节本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