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综述
    • X射线荧光光谱法在测定土壤及植物矿质养分方面的应用

      2020(1):1-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47

      摘要 (505) HTML (138) PDF 6.70 M (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X射线荧光(XRF)光谱分析法有快速、无污染、分析成本低且可多元素同时分析和原位检测等优点,已经成为土壤、植物矿质养分测定的重要手段。文章介绍了应用 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土壤植物矿质养分的基本原理与工作原理,重点综述了 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土壤及植物体矿质元素测定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并对 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的元素范围是元素周期表中从钠到铀。该仪器广泛应用于艺术品鉴定、考古学、食品安全、能源、矿产勘探、电子材料和土壤重金属的研究。使用 XRF仪器定量测定土壤、植物矿质元素时,其测定结果受到仪器本身、样品含水量、样品颗粒大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证明,通过使用大量的校准样本集对光谱仪进行校准,XRF可用作土壤中元素总浓度的快速测定,还可以实现便携式 X射线荧光(pXRF)光谱仪在实验室、田间原位条件下,对植物体矿质元素进行定量分析。

    • 堆肥提取液的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2020(1):8-1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70

      摘要 (403) HTML (162) PDF 8.43 M (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堆肥提取液是腐熟的有机物料经水浸提后得到的一种高效的液体肥料,是一种农畜废弃物再利用的良好产物,不仅对植物有很好的生物防治效果,而且能大大降低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风险。首先介绍了堆肥提取液的成分与基本性质,之后从防治植物病虫害、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产量、改善土壤性状 3个方面论述了堆肥提取液的高效利用,最后指出了堆肥提取液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研究报告
    • 基于电磁感应数据棉田土壤盐分剖面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2020(1):17-2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05

      摘要 (405) HTML (111) PDF 8.12 M (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新疆南疆塔里木河绿洲地区土壤盐渍化发生反复性与南疆水资源日益匮乏等问题,以该地区典型地块为研究对象,运用电磁感应仪快速获取土壤盐渍化信息技术,结合地统计插值对新疆塔里木河绿洲地区土壤盐分剖面类型进行研究,并用表观电导率 ECv 1.5与 ECv 0.75比值对研究区土壤盐分剖面进行分级并对土壤盐分剖面类型空间分布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时期 ECv 0.75数据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强变异强度,棉花整个生育期,土壤盐分呈现累积状态。不同时期 ECv 1.5与 ECv 0.75比值半方差函数均符合指数模型,土壤盐分剖面空间自相关性从棉花播种前由随机性因素作用类型过渡到棉花花铃期的随机性与结构性共同作用类型,再转变为棉花收获后土壤盐分剖面由随机性因素作用类型。不同时期土壤盐分剖面类型空间分布图表明,土壤盐分剖面类型呈现底聚型 -表聚型 -底聚型状态分布。土壤质地、微地形、温度、地下水埋藏深度是造成土壤盐分剖面类型分布格局最直接的因素。该研究结果对灌溉制度的科学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大庆地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空间异质性研究

      2020(1):24-3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98

      摘要 (377) HTML (93) PDF 49.50 M (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大庆地区土地利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对草甸、杨树林、农田三类典型样地进行野外采样、调查,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三类样地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三类样地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含水率变异系数( CV)波动区间为 12.16%~45.12%,呈中等变异性,pH值、表层土壤温度、容重变异系数波动在 1.31%~ 10.05%之间,呈弱变异性;球面模型对土壤理化指标空间异质性有较好的拟合效果,三类样地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异质性变化受随机性因子影响严重,空间异质性分布从杨树林、草甸到农田地依次呈现下降趋势。

    • 湖南省柑橘园土壤 pH和主要养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020(1):31-3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25

      摘要 (521) HTML (139) PDF 8.82 M (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湖南省柑橘园土壤养分丰缺情况,为科学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集湖南省 84个柑橘主产区的土壤样品,通过测定其 pH、有机质和矿质养分,运用分组回归方法分析了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间相关性,研究了果园土壤养分的缺素问题。结果表明,湖南省柑橘园土壤酸化严重,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适宜,三分之一果园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偏低,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缺乏比例分别为 43.75%和 56.25%,其中 69.88%、87.50%、65.63%和 64.06%样品的土壤有效硫、铁、锰和铜过量,76.56%样品的土壤有效锌含量适宜,而 85.94%样品的有效硼含量缺乏。土壤 pH值与有效态养分含量关系复杂, 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柑橘园土壤 pH值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硫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效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各养分含量在不同土壤 pH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曲线回归方程求解出柑橘园土壤 pH值在 5.6~ 6.3时,土壤中矿质养分含量较高。调节土壤 pH值,控制氮、磷、钾肥的施用量,补施钙、镁和硼肥是今后果园土壤管理的关键。

    • 皖东江淮丘陵县域农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

      2020(1):39-4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51

      摘要 (478) HTML (98) PDF 6.30 M (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皖东江淮丘陵滁州市 7个县域农田土壤有机质数据,运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皖东江淮丘陵县域农田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滁州市各县域农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介于15.16~ 19.90 g·kg -1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水平较低。变异系数为 11.0%~ 22.4%,均为中等程度变异。但不同县域农田土壤有机质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和结构性影响因子存在差异。空间自相关程度方面,南谯、来安、明光、凤阳和全椒5个县域为强烈空间自相关,而定远和天长两个县域为中等空间自相关。结构性影响因子方面,南谯、全椒和明光3个县域主要受土壤质地影响,而定远、凤阳、来安和天长4个县域主要受土壤类型影响。皖东江淮丘陵各县域应结合其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点对土壤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保护,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量。

    • 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2020(1):45-5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49

      摘要 (360) HTML (86) PDF 13.39 M (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以粳稻品种垦粳 7号和垦粳 8号为试验材料,于 2017~2018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 5种氮肥运筹方式:零氮空白处理 T0、农民常规施氮 T1(施氮量 150 kg/hm2,基肥∶追肥 1∶追肥 2=6∶3∶1)、平衡施氮T2(施氮量 150 kg/hm2,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 =4∶3∶1∶2)、减氮 10%施肥T3(施氮量 135 kg/hm2,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 =4∶3∶1∶2)、调节氮肥前移 T4(施氮量 150 kg/hm2,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 =5∶3∶0∶2),其中以 T1为对照,研究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高效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 T1相比,T2和 T3的增产幅度分别为 4.12%~12.79%和2.17%~7.11%,T4减产幅度为3.91%~17.32%;T2、T3改善了寒地水稻齐穗期至成熟期的群体结构,提高了群体干物质量、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叶、茎、鞘的物质输出量、输出率、转化率;此外,T2和T3也分别提高了齐穗期和灌浆盛期的高效叶面积以及拔节至成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并使结实期叶面积衰减率分别显著降低了 17.92%和28.92%;T2、T3和 T4虽然降低了分蘖盛期至拔节期水稻光合物质生产,但拔节至成熟期的光合势、群体生长势和净同化率均高于 T1。综上所述,平衡施氮方式和减氮施肥方式能有效地控制移栽至拔节期的物质生产,提高了齐穗期至成熟期光合生产和干物质转化效率,获得较高的群体质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 氮钾运筹对高寒地区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2020(1):58-6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75

      摘要 (332) HTML (100) PDF 9.54 M (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田间试验探讨氮钾配施对高寒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动态及利用的影响,为贵州高寒马铃薯高产的科学推荐施肥提供理论基础。2018年在贵州省毕节市开展田间试验,控制磷肥的施用量一致,设置不同的氮钾运筹,研究不同氮钾运筹下马铃薯的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动态及利用。不同养分处理马铃薯产量不同,T8处理(N 3P2K2,N∶P 2O5∶K2O=270∶150∶240 kg/hm2)马铃薯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分别为 30 145 kg/hm2、33 159.5元/hm2和 29 823.5元/hm2,高于其他处理 1 294~ 12 967 kg/hm2、1 423.3~ 14 263.2元/hm2和 2 068.3~10 927.2元/hm2;不同处理马铃薯薯块生物量随生育期呈持续增加的趋势,T8处理为最大,总生物量与地上部生物量相似,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淀粉积累期达到最大值,T8处理总生物量为 6 619 kg/hm2,高于其他处理;相同处理不同部位马铃薯养分累积量变化不同,相同部位不同处理的马铃薯养分累积量变化相似,相同部位的马铃薯氮素和钾素累积量变化趋势相似,其中地上部氮素和钾素累积量呈现先升高后缓慢降低趋势,薯块氮素和钾素累积量随生育期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马铃薯氮素和钾素累积总量与地上部养分累积量相似,呈现先升高后缓慢降低趋势;不同处理的氮钾养分利用效率不同,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以 T4处理(N 1P2K2,N∶P 2O5∶K2O=90∶150∶240 kg/hm2)和 T8处理(N 3P2K2,N∶P 2O5∶K2O=270∶150∶240 kg/hm2)最大,钾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以 T5处理(N2P2K1,N∶P 2O5∶K2O=180∶150∶120 kg/hm2)和 T7处理(N 2P2K3,N∶P 2O5∶K2O=180∶150∶360 kg/hm2)最大。综合产量、经济效益及养分吸收,T8处理(N 3P2K2,N∶P 2O5∶K2O=270∶150∶240 kg/hm2)可作为基于本试验条件下较适宜的氮钾运筹,在实际生产中应注重氮钾合理运筹,促进高寒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UAN添加氮肥抑制剂对生菜产量、品质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

      2020(1):67-7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12

      摘要 (413) HTML (104) PDF 7.83 M (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施蔬菜生产中过量施氮的现象十分普遍,其高强度的水肥投入和不断扩大的种植面积,对环境的影响和面源污染的贡献越来越大。施用新型肥料是当前实现减肥增效的一个重要技术途径。尿素硝酸铵溶液(UAN)是近年来我国开始施用的一种新型液体氮肥,其在设施蔬菜中的高效应用与技术方法尚不明确。将 UAN与脲酶抑制剂(NBPT)和硝化抑制剂(DCD)组成的双效抑制剂配施,设置田间试验,不同施氮组合分别为:不施氮CK、UAN、UAN+5 kg/t双效抑制剂(ND5)、UAN+8 kg/t双效抑制剂(ND8)、UAN+10 kg/t双效抑制剂(ND10)。采用滴灌施肥,全生育期共施肥 2次,总氮量 144 kg/hm2,滴灌 4次,总灌水量 140 mm。结果表明,在 UAN中添加氮肥抑制剂对生菜产量、品质和环境均有显著影响,生菜产量比 UAN处理增加 10%~ 21%,其中 ND8处理产量最高,添加双效抑制剂的处理其叶片硝酸盐含量有降低趋势,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也出现下降,有利于减少硝态氮的淋洗损失,减轻环境负荷。施肥增加了氮素表观损失,与 UAN处理相比,添加中高量抑制剂有降低表观损失的趋势。随抑制剂添加量增加,经济收入先增加后降低,施用高量抑制剂产投比下降,经济效益变差。本试验中,液体氮肥 UAN添加中等用量(8 kg/t)的双效抑制剂为兼顾生菜产量、品质与环境经济效益的适宜用量。

    • 水稻秸秆还田下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020(1):75-8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69

      摘要 (515) HTML (101) PDF 7.15 M (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秸秆还田后秸秆磷素替代化学磷肥的适宜比例,为秸秆还田后磷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条件下配方施肥及磷肥减量 10%、20%和 30%对小麦磷素吸收累积量、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磷肥施用量减少 10%~ 30%时,小麦植株的磷素含量和累积量随着磷肥施入量的减少先增加后减少,土壤有效磷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当磷肥减量 20%时,小麦植株的磷素累积量最高(6.38 mg/株),而土壤有效磷含量最低(24.56 mg/kg)。磷肥施用量减少 10%~ 30%时,小麦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随着施用量的减少而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秸秆还田基础上磷肥减量低于 20%时,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 P>0.05),且磷肥吸收利用效率较配方施肥分别提高 16.7%、125.9%和 1.9%。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 20%以内可提高小麦的磷肥贡献率、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吸收利用率,且对小麦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总体而言,水稻秸秆还田后,在有效磷较为丰富(>20 mg/kg)的土壤上减少磷肥用量 20%以内,不会影响当季小麦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 磷肥用量对土壤中溶磷青霉菌 P8接种效果的影响

      2020(1):82-9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96

      摘要 (378) HTML (75) PDF 9.00 M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溶磷微生物对土壤中难溶无机磷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在生产中,磷肥的施用是否会对溶磷微生物的接种效果产生影响,如何实现溶磷菌肥和磷肥的合理施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以玉米、花生、小麦为试验作物,在使用磷肥的条件下,通过溶磷菌株青霉菌 P8对作物生物量、吸磷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的研究,探讨磷肥对青霉菌 P8接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试验第 1茬,与单施磷肥相比,施用磷肥同时接种青霉菌未明显增加玉米、花生的生物量,但是接种青霉菌 P8促进了对磷素的吸收;盆栽试验第 2茬,在土壤有效磷降低的情况下,青霉菌 P8显著增加了玉米、花生的生物量和吸磷量,而且青霉菌 P8具有较强的溶磷后效,接种青霉菌 P8的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不接种处理的土壤;在小麦盆栽试验中,接种青霉菌 P8增产作用显著,随着 P8菌剂用量的增加小麦生物量逐渐提高,青霉菌与磷肥配合施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吸磷能力;使用磷肥能够提高青霉菌 P8在土壤中的存活数量,灭菌土壤青霉菌 P8的生存效果高于非灭菌土壤。

    • 钾肥与有机肥配施对食用百合根际土壤酶活性、养分含量及鳞茎产量的影响

      2020(1):91-9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54

      摘要 (319) HTML (93) PDF 8.77 M (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了食用百合根际土壤中酶活性的变化、土壤养分的含量及其对百合鳞茎产量的影响,为食用百合在生产过程中克服连作障碍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施肥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采用钾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的不同组合,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各不同处理对食用百合 0~ 20 cm土层土壤酶、土壤养分、植株养分及产量的影响。首先,在钾肥与有机肥的配施处理下,食用百合根际土壤中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的酶活性均在高量钾肥与高量有机肥施用条件下为最高,并且钾肥对酶活性的提高作用强度高于有机肥的作用。特别是在百合植株生长后期,配施的肥效更明显,而且土壤酶活性对有机肥的响应也更活跃。同时,土壤硝态氮、速效钾的含量对钾肥与有机肥配施梯度的响应表现为增长差异持续递减的态势,有效磷的含量与前两者不同之处表现为,随着钾肥施入量的增高而降低。此外,钾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中以双高施肥量下对鳞茎产量的提高最显著,土壤酶、硝态氮、速效钾与鳞茎产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性正相关,有效磷则与之弱相关。钾肥与有机肥处理能够提高个体发育水平,改善土壤环境,为下一年百合的继续生长储备好丰富的物质,调节好良好的土壤养分状况。

    • 减量化肥配施不同量紫云英对土壤磷素形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2020(1):100-10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86

      摘要 (465) HTML (140) PDF 6.97 M (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 8年长期定位试验,以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减量 20%化肥配施22.5、30、37.5、45 t·hm -2紫云英(CF 0.8G22.5、CF0.8G30、CF0.8G37.5、CF0.8G45)及单施化肥(CF)对豫南稻区土壤无机磷形态及水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减量 20%化肥配施 22.5~ 45 t·hm -2紫云英及单施化肥均显著增加土壤Al-P、Fe-P、Ca-P、O-P、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及水稻产量。减量 20%化肥配施不同量紫云英(CF 0.8G)较单施化肥提高土壤Fe-P、Al-P、Ca-P含量及组成比例,降低土壤 O-P含量及组成比例。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土壤 Fe-P为最有效磷源,土壤Al-P、Ca-P为缓效磷源,土壤 O-P为非有效磷源。土壤Al-P、Fe-P、Ca-P与水稻产量及土壤无机磷、碱解氮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减量 20%化肥配施紫云英较不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24.26%~26.01%,较单施化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 3.75%~5.38%,以配施 30 t·hm -2紫云英处理水稻产量最高。综合考虑土壤磷素有效性、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以减量 20%化肥配施 22.5~ 30 t·hm -2紫云英效果较好。

    • 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马铃薯推荐施肥效应

      2020(1):107-11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60

      摘要 (367) HTML (95) PDF 6.21 M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 2017~ 2018年在马铃薯主产区内蒙古武川县开展的 60组田间试验,通过不同马铃薯产量区间研究产量效应、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效率以及养分平衡等指标,验证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方法在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的应用效果与适用性。结果表明:在马铃薯低产、中产和高产区间中,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处理的氮肥(N)用量较农民习惯施肥(FP)处理分别减少16、23和 25 kg/hm2,但产量较 FP处理分别提高 1.2、2.0和 2.6 kg/hm2,且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较 FP处理分别提高了6.2%、6.8%、7.3%和11.1、15.2、16.6kg/kg。NE较 FP处理的氮(N)、磷(P 2O5)、钾(K 2O)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4.3、13.1和 7.1kg/kg,肥料回收率分别提高 6.8、3.4和 6.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马铃薯养分专家推荐施肥方法具有减肥增产的良好效果,且在中产和高产区间中 NE养分专家系统的应用效果更佳。

    • 宁夏“富士”苹果大量元素动态分析和需肥规律

      2020(1):113-11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97

      摘要 (283) HTML (86) PDF 6.18 M (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宁夏苹果产业管理过程中果园营养不均衡,肥料利用率低,苹果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研究宁夏“富士”苹果大量元素分布动态和需肥规律。以 6年生“富士”苹果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采样调查,分析各个器官的干物质累积规律及养分动态变化,探究各个时期的需肥规律。结果表明,(1)各器官的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其含量大小顺序为:叶 >根 >果 >茎。(2)叶、茎和果实的磷含量呈下降趋势,根的磷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转色期达到峰值。(3)叶、茎和根的钾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转色期达到峰值,果实的钾含量先降低再升高,在膨大期达到低谷,各器官的含量大小顺序为:叶>果>根>茎。(4)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量呈“S”型增加,从 60 708 kg·hm-2增加至 127 359 kg·hm -2,增加了 109.8%。(5)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累积量不同,干物质累积量先增加后减少,膨大期干物质累积量最大,为 20 193 kg·hm -2,占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的 28.73%。N、P 2O5和 K2O的总需要量分别为961.9、371.3和 484.9 kg·hm -2,其配比为 2.59∶1.00∶1.31。各个时期对各种养分的需求量和比例不同,在膨大期之前对 N的需要量高,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对 P 2O5和K2O的需要量逐渐增加,在膨大期之后,随着果实的成熟,对 K 2O的需要量增加。

    • 我国秸秆资源养分还田利用潜力及技术分析

      2020(1):119-12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90

      摘要 (521) HTML (137) PDF 8.18 M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秸秆资源量丰富,且含有大量的养分,将这些养分还田利用,不但可以减少化肥的投入,还可以避免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通过资料收集和数据统计,对我国的秸秆资源状况、空间分布、养分利用潜力及养分还田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秸秆资源量约为 8.55亿 t,秸秆全量还田养分输入量分别为758.66万t(N)、238.84万t(P 2O5)、1 316.36万t(K 2O),分别可替代当年约 34.15%的氮肥、29.95%的磷肥、

    • 洱海流域稻田综合种养对田面水氮素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2020(1):127-13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57

      摘要 (400) HTML (105) PDF 8.16 M (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合理的综合种养模式及密度对实现洱海流域稻季氮肥减量和稻田氮素减排至关重要。通过对稻鸭、稻蟹共作模式的田间定点试验,分析了不同养殖密度与氮肥优化下两种稻季综合种养模式对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面水 TN、NH 4+-N、NO3--N浓度在施肥后上升,3~ 5 d后达到峰值,之后迅速下降趋于平稳,TN、NH 4+-N后期略有小幅度上升。相对于常规处理(HT),空白处理(CK)、低密度养蟹处理(CL)、高密度养蟹处理(CH)、低密度养鸭处理(DL)、高密度养鸭处理(DH)田面水 TN浓度分别降低了 28.8%、14.7%、14.1%、7.3%、3.1%,NH 4+-N浓度分别降低了27.4%、15.1%、24.7%、11.0%、24.7%,NO 3--N浓度CK降低了30.0%,CL、CH、DL、DH分别提高了15.0%、5.0%、40.0%、25.0%;稻鸭共作能够显著降低 NH 4+-N/Nmin值,显著增加 NO 3--N/Nmin值,而稻蟹共作对 NH 4+-N/Nmin和 NO 3--N/Nmin值影响不显著;稻鸭和稻蟹共作对 N min/TN、ON/TN值无显著影响。与 HT处理相比,CL、CH、DL和 CK处理水稻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4%、9.4%、9.2%和5.1%,而 DH却降低 4.1%。稻鸭、稻蟹共作模式减少了氮肥施用量,低密度养鸭 /蟹处理与氮肥优化相结合更有利于保证水稻产量。

    • 叶面喷钼对紫云英结实特性的影响

      2020(1):135-14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49

      摘要 (299) HTML (110) PDF 6.63 M (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开花前叶面喷施钼肥,初步探讨钼肥对紫云英花荚结实的调控效应,以期为紫云英种子生产合理利用钼肥及种子产量提高的调控技术提供参考依据。试验以“信紫 1号”为供试材料,在开花前叶面喷施清水(对照CK)、钼肥(100、200、400、600、800mg/kg),在成熟期,按常规考种法记载单位面积株数、分枝数、不同层花序的花序数、结荚数、籽粒数和粒重等指标。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钼肥处理对紫云英单位面积花序数、有效株数、一级分枝数、单株一级分枝数、一级分枝花序数和每有效花序结荚数均影响不大。喷施浓度400 mg/kg的钼肥处理对其荚果结实率、单荚籽粒数和粒重可产生影响,尤其对第 1~ 4层花序产生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在荚果结实率上,第 1~ 4层花序的该浓度处理与对照相比,分别较对照提高 2.89%、3.36%、2.72%和2.74%;在单荚籽粒数上,分别较对照提高12.69%、14.79%、18.75%和20.36%;在粒重上,分别较对照提高16.72%、20.21%、19.06%和18.77%,然而对第5、6层花序产生影响不大。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相关分析发现,紫云英种子产量与荚果结实率、单荚籽粒数和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 采前喷施氯化钙与醋酸钙对冬枣品质和贮藏性的影响

      2020(1):141-14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92

      摘要 (430) HTML (119) PDF 6.14 M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钙对果树果实品质有重要改善作用,而品质又决定了其商品价值和种植效益。研究钙对冬枣品质和果实贮藏的影响作用,对于改善冬枣商品性能,促进冬枣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针对冬枣施用钙肥效应的研究鲜见报道,尚未有研究对醋酸钙等有机钙肥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通过在果实白熟期对冬枣叶果喷钙,研究单喷施氯化钙、醋酸钙以及两者配合喷施对冬枣品质指标以及常温下贮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喷钙可显著提高冬枣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钙、总黄酮含量和果实硬度,改善了冬枣品质;与单喷施氯化钙相比,采前喷施醋酸钙可显著提高可溶性固形物、钙和总黄酮含量;氯化钙与醋酸钙配合喷施处理对枣果品质的改善效果与单施醋酸钙的效果相似。在常温贮藏条件下,采前喷施醋酸钙促进了冬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升高,加速了酸度降低,减缓了 Vc消耗,同时减轻了贮藏期间软化现象。与单喷施氯化钙相比,喷施醋酸钙处理更有利于冬枣保持水分,延长其货架期。综合分析认为,在冬枣白熟期喷施醋酸钙是改善果实品质和耐藏性能的有效措施。

    • 稻秸秆与二种不同废弃物堆腐制备基质的研究

      2020(1):147-15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13

      摘要 (359) HTML (108) PDF 6.21 M (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改良农作物秸秆制备栽培基质中 pH值、EC值偏高,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等理化性质不良等问题,研究了在秸秆预处理(堆腐)过程中添加酒糟对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以稻秸秆中混入体积比例 20%的菇渣作为基质堆腐处理的对照(CK),采用在高温好氧堆腐及穴盘育苗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混入相同比例的酒糟及腐熟物料组配无机物珍珠岩等方法,对基质理化性质、蔬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堆腐阶段稻秸秆 +酒糟有利于高温堆腐进程,提高堆腐效率。堆腐温度大于 50℃的高温维持天数较对照增加 14d,平均堆腐温度较对照增高 9.50℃,稻秸秆 +酒糟处理最终腐熟物 pH值、EC值较对照分别下降 15.0%、26.8%。稻秸秆 +酒糟腐熟物组配珍珠岩后,进一步降低了 EC值( P<0.05),基质物理性质也得到提高( P<0.05),从而促进了幼苗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生长,稻秸秆 +酒糟腐熟物料与珍珠岩的体积比例以 7∶3较好。采用稻秸秆堆腐制备基质过程中,加入体积比例 20%的酒糟能提高堆腐效率,有效改善腐熟物料中 pH值、EC值等不良理化性质,为稻秸秆的基质化利用提供了方法。

    • 海藻酸增效复混肥料在冬小麦上的施用效果

      2020(1):153-15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87

      摘要 (424) HTML (197) PDF 7.11 M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综合评价海藻酸增效复混肥料在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设置田间试验,共 8个处理:CK0(不施肥);CK1(施用磷钾肥不施用氮肥);CK2(施用氮钾肥不施用磷肥);CK3(施用氮磷肥不施用钾肥);CF(常规复混肥料);AF(海藻酸增效复混肥料);CF减量 20%(常规复混肥料减施 20%);AF减量 20%(海藻酸增效复混肥减施 20%)。结果表明:与常规复混肥相比,施海藻酸增效复混肥提高小麦粒重和穗数,显著增产 15.33%,而且肥料减施 20%较全量施肥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促进小麦对养分的吸收,使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增加了15.63%、12.54%和8.13%;0~ 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提高了12.96%,40~ 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降低了13.80%;土壤表层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 11.90%、11.54%和 14.29%;海藻酸增效复混肥的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4.85、9.54和 13.50个百分点,氮、磷、钾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3.72、4.65和 11.63 kg·kg -1。综合考虑产量、养分吸收、肥料利用率和环境压力,海藻酸增效复混肥可对常规复混的增效改性。

    • 不同浓度 ALA对红豆杉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2020(1):160-16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79

      摘要 (297) HTML (85) PDF 5.64 M (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知红豆杉的高产栽培技术,以生长一致的盆栽红豆杉幼苗为材料,探究了喷施不同浓度(0、10、20、40、60mg/L)的 5-氨基乙酰丙酸(ALA)对红豆杉幼苗光合特性和生长状况的影响。利用 Li-6400XT便捷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各浓度喷施下红豆杉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并用 Michaelis-Menten方程对光响应曲线进行模拟,同时对各生长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喷施 10、20、40、60 mg/L的 ALA能够提升红豆杉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从而改善其生长状况,其中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喷施 20 mg/L ALA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喷施10、20、40、60 mg/L的 ALA还能够改变红豆杉幼苗的光响应曲线拟合参数,能够提升红豆杉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表观量子效率,同时降低其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其中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喷施 20 mg/L的 ALA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在试验浓度范围内,20 mg/L的 ALA为促进红豆杉幼苗生长的适宜浓度。

    • 多水源交替灌溉模式对玉米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020(1):165-17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71

      摘要 (278) HTML (79) PDF 7.64 M (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节约地表淡水资源,以玉米为指示作物,通过大田试验对井水(地下微咸水)、渠水(地表淡水)2种水源联合灌溉模式进行研究,试验设置 8个多水源交替灌溉模式:井井井(JJJ)、井井渠(JJQ)、井渠井(JQJ)、渠井井(QJJ)、井渠渠(JQQ)、渠渠井(QQJ)、渠井渠(QJQ)、渠渠渠(QQQ)及空白对照的处理。研究较适宜的多水源交替灌溉模式对玉米生长特性、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井水次数的增加,对玉米的叶片生长及地上地下部生物量的积累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 QJQ处理与 QQQ处理在地上部生物量积累上无显著差异。拔节期灌溉井水对玉米穗的外观形态及产量影响最大且土壤积盐程度较高,其次为灌浆期,抽雄期最小。QJQ处理的水肥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灌溉模式,且与 QQQ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考虑玉米叶片生长、生物量积累、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等因素的基础上,QJQ处理为当地较适宜的多水源交替灌溉模式,既有利于玉米作物生长和保证玉米产量,还可节约地表淡水资源。

    • 覆盖作物翻压对华北平原春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2020(1):172-17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74

      摘要 (341) HTML (91) PDF 7.49 M (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冬季覆盖作物 -春玉米种植模式是减缓华北平原冬小麦减少导致的耕地裸露及其环境影响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但其翻压后对华北平原下一季春玉米生长季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研究鲜见。本研究以华北平原冬闲田 -玉米(WFM)为对照,设置毛叶苕子 -玉米(VrM)、二月兰 -玉米(OvM)以及冬油菜 -玉米(BcM)3个覆盖作物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冬季种植覆盖作物翻压对玉米生长季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和玉米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翻压覆盖作物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以及作物养分吸收量。与WFM处理相比,OvM处理秸秆产量和籽粒产量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 33.3%和 35.5%( P<0.05);BcM处理地上部氮、磷、钾和地下部磷素吸收量显著提高( P<0.05),分别为30.7%、74.7%、57.6%和171.4%。(2)翻压覆盖作物能显著提高 0~10和 10~20 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和全钾含量( P<0.05)。此外,翻压覆盖作物能显著降低玉米幼苗期土壤 NH 4 -N和 NO 3 -N含量( P<0.05),范围为 0.50~3.52和 21.40~33.13 mg·kg-1。(3)在玉米的不同生育期,覆盖作物翻压处理的 SMBC、SMBN和 SMBP均显著高于冬闲处理(P<0.05)。综合翻压覆盖作物对华北平原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含量的影响,华北平原冬油菜 -玉米和二月兰 -玉米轮作模式效果较好。

    • 不同黑胫病发病程度下植烟根际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比较

      2020(1):179-18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80

      摘要 (363) HTML (60) PDF 12.98 M (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土壤环境,特别是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探讨土传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可更加科学地评价病害发生与土壤环境因子变化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土传病害发生机理提供必要科学依据。选择云南烟草黑胫病危害较为严重的 3个植烟区(石林板桥、保山耇街、保山珠街)统一种植高感黑胫病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调查定点田块病害发生情况并根据病害调查标准将发病烟株划分不同程度(正常烟株、轻度发病烟株、中度发病烟株、重度发病烟株)。同时在保山耇街试验点采集不同发病程度烟株根际土壤,分析比较其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各调查点不同发病程度烟株根际土壤与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发病程度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土壤 16S rRNA高通量测序及多样性分析表明,与土壤细菌门类水平优势群落组成相似,并且随发病程度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呈下降趋势,而酸杆菌门呈上升趋势;不同发病程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差异较大,其中甾体杆菌属(Steroidobacter)、阿达尔杆菌属( Adhaeribacter)、根瘤菌属( Mesorhizobium)、杜氏杆菌属( Tumebacillus)随发病程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细菌群落 α多样性指数均不同程度低于健康根际土壤,且均表现为轻度发病烟株根际土壤 α多样性指数最低,其中 shannon和 simpson指数轻度发病烟株显著低于健康烟株;PCoA主成分分析表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随发病程度发生了明显分离,且沿第二主成分坐标轴上细菌群落结构分离随发病程度呈逐渐增大趋势。综上所述,不同发病程度烟株根际主要环境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土壤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抑制,细菌群落组成发生趋向性变化,群落结构发生趋向性改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

    • 残塬沟壑区果园复合种植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2020(1):188-19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00

      摘要 (327) HTML (76) PDF 7.39 M (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苹果复合种植即果 -蔬[MB]、果 -草[MH]、果 -荒[MW]、果 -粮[MZ]模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手拣法和改良干、湿生漏斗法,对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 4种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特征进行调查研究。4种模式下共分离得到土壤动物 57.33百只/m 2,隶属4门11纲23目42个类群。4种复合种植模式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垂直分布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特征,水平分布特征表现为果 -草[MH]>果 -蔬[MB]>果 -荒[MW]≥果 -粮[MZ]。果 -草[MH]复合种植模式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表明 4种复合种植模式对果园土壤动物类群多样性的影响呈现不同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果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土壤动物生态学依据。

    • PGPR复合菌剂对辣椒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影响

      2020(1):195-20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68

      摘要 (332) HTML (59) PDF 7.17 M (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菌剂在田间条件下对辣椒的促生效果及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影响,以前期筛选到的 4株 PGPR菌株制备的复合菌剂为研究对象、辣椒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设置了100%化肥组(CK)、100%化肥 +PGPR复合菌剂组和 80%化肥 +PGPR复合菌剂组共 3个处理,在幼苗期、始花期和坐果期对辣椒进行灌根,测定了不同处理组辣椒的株高及茎粗、产量和根际微生物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PGPR复合菌剂能有效促进辣椒植株增高和茎粗增加,单株产量及挂果数较 100%化肥组分别增加 34.14%、38.62%和47.44%、52.89%,每公顷鲜椒增产约 9 000~ 10 000kg。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变化表现为,PGPR菌剂灌根的处理组中,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数量显著性增加、真菌数量减少,放线菌数量则表现为盛果期显著增加;溶磷、解钾及固氮菌等功能菌群的数量总体上升,增幅不一致。表明施用 PGPR复合菌剂对辣椒的促生效果显著,且影

    • 微生物菌剂对新疆棉花连作障碍的消减研究

      2020(1):202-20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99

      摘要 (376) HTML (69) PDF 6.13 M (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微生物菌剂对新疆棉花连作障碍的消减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菌剂对连作棉田棉花黄萎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效地降低发病指数和发病率的同时能够减弱病情,防效可达 50%左右,能够达到 9.64%~26.21%的增产幅度。施用微生物菌剂可显著提高棉花连作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5.4%、36.8%、19.8%;且微生物菌剂处理后连作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通过酶活等代谢活动降低土壤 pH值,增加土壤中磷钾的有效性并减少土壤对新施用磷钾肥的固定;施用未灭活微生物菌剂能显著降低棉花根系丙二醛含量 40.9%,提高根系活力 18.8%~68.8%,从而减轻连作对棉花的自毒作用,消减棉花连作障碍。

    • 长期稻 -稻 -紫云英轮作对水稻种子内生细菌的影响及促生功能评价

      2020(1):208-21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14

      摘要 (428) HTML (134) PDF 8.45 M (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种子被视为有益微生物的储存库和载体。与根际和叶际相比,种子相关细菌的研究还十分落后。本研究以长期绿肥植物与水稻轮作(稻 -稻 -紫云英,R-R-MV)和冬闲(稻 -稻 -冬闲,R-R-WF)两种种植模式的水稻种子为材料,分离种子内生细菌;在对菌株进行 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基础上,依据分离来源和分类地位选择代表菌株,进行溶磷、产 IAA和铁载体等植物促生功能的检测。结果显示,绿肥轮作后水稻种子内生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冬闲,群落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属水平上, Pseudomonas和 Xanthomonas是 R-R-WF中的优势属,分别占28.57%和26.19%,而 R-R-MV中 Pantoea是优势属,占27.94%,其次是 Pseudomonas(14.71%)和 Paenibacillus(13.24%)。进行功能检测的 31个菌株中,大多数分离株具有有益于植物的特性,表明种子内生细菌与植物的生长及健康密切相关。本研究不仅揭示了长期轮作条件可以改变种子的微生物组成,还获得了有益的微生物资源,将有助于种子内生菌作为生物接种剂在可持续农业中的研究和应用。

    • 一种茶树促生菌固化剂的研制及其施用效果

      2020(1):216-22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050

      摘要 (391) HTML (69) PDF 9.34 M (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茶园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促生菌的定殖效率,以茶园土壤和茶树生长特性为条件,筛选耐酸铝和养分转化效率较高的菌株,再通过固定化技术,获得固定化促生菌剂,以游离态菌液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比较菌株的土壤定殖、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养分状况。试验筛选出一株红酵母菌属的菌株( Rhodotorulasp.)命名为 WYS2。通过固化技术(0.25%活性炭吸附 2%菌体后,用 1%海藻酸钠 +2%琼脂包埋)制作的促生菌固化菌剂,在与有机肥施用 40 d后促生菌 WYS2在土壤定殖效率较游离态菌悬液提高 293倍。同时在 0~20 cm土层中,与不施用菌株 WYS2处理和施用游离态 WYS2菌悬液处理相比,固定化 WYS2菌剂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了

    • 马铃薯细菌多样性解析及促生高产 IAA菌株的筛选

      2020(1):223-23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06

      摘要 (351) HTML (133) PDF 14.82 M (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 3种不同的培养基从马铃薯根际土壤和叶片中共分离出 78株细菌,优势菌属是 Pantoea,占菌株总数的 55.13%。马铃薯根际土采用 R2A培养基(27株优势菌,13个菌属)分离的细菌多样性相对较好,阿须贝培养基(31株优势菌,9个菌属)次之,土壤浸提液培养基(1株优势菌,1个菌属)最少;马铃薯叶片内生菌用阿须贝培养基(19株优势菌,3个菌属)分离的细菌多样性较差。采用 Salkowski比色液显色法定量测定菌株产 IAA能力,结果表明有 58株细菌具有分泌 IAA的能力,占测定菌株总数的 74.36%,从马铃薯根际土(42株优势菌,13个菌属)筛选的产 IAA菌数量及细菌多样性均高于马铃薯叶片内生菌(16株优势菌,2个菌属)。根据菌株产IAA能力强弱和分离部位及分离培养基的差异,选择 7株产 IAA菌进行促生特性和马铃薯盆栽幼苗促生能力等研究,结果显示:有 6株产 IAA菌具有 ACC脱氨酶能力,1株产 IAA菌具有溶解无机磷能力,2株产 IAA菌具有溶解有机磷能力;两轮温室促生实验结果显示,菌株 Pantoeasp.MLS-34-25对马铃薯幼苗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是生产微生物肥料的潜在菌种。

    • >分析测试
    • 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的氟化物

      2020(1):232-23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03

      摘要 (360) HTML (102) PDF 5.00 M (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优化了土壤中氟化物的前处理方法。采用 NaOH熔融土壤,使得熔融后的土壤中的氟化物能够溶于水,在中性偏酸的条件下,采用三甲基氯硅烷(TMCS)对提取液中的氟离子进行衍生,加入带有正戊烷内标的甲苯进行吸收,然后取甲苯层后进行气相色谱仪(FID检测器)检测。本方法采用外标法定量,精密度 σ<3%,回收率在 85%~110%之间,相比国标 GB/T 22104-2008方法能排除离子干扰,可用于土壤中氟化物准确定量分析。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