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综述
    • 根际溶磷微生物促生机制研究进展

      2020(2):1-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56

      摘要 (763) HTML (108) PDF 9.75 M (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溶磷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植株根际土壤中的一类重要功能微生物,它们可以溶解难溶性磷酸盐以释放出可溶性磷供植株吸收利用。溶磷微生物在促进植株生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矿质元素、激素、根系构型、光合作用、土壤肥力等方面综述了溶磷微生物对植株生长的促生机制,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 >研究报告
    • 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有机碳矿化对温度变化模式的响应

      2020(2):10-1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66

      摘要 (447) HTML (71) PDF 7.61 M (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有机碳(SOC)矿化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温度变化显著影响 SOC的矿化特征,然而长期施肥条件下周期性温度变化和恒定温度这两种温度模式对 SOC矿化影响的差异目前不清楚。本研究以湖南祁阳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不施肥(CK)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2个处理,通过 60 d室内控制培养试验,对比研究相同积温条件下,恒温(25℃)和变温(20~ 30℃,以 25℃为均温)两种温度模式对 CK和NPKM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 SOC矿化速率均在培养前期较高,且变温模式下SOC矿化速率显著高于恒温模式。培养结束后,各处理 SOC累积矿化量变化范围为 C 7.83~ 15.49 g·kg -1SOC;相较于恒温模式,变温模式下 CK和 NPKM处理 SOC累积矿化量分别增加了 98%和 57%(P<0.05),说明变温模式相对于恒温显著促进了 SOC矿化。在恒温模式下,CK处理 SOC累积矿化量(C 7.83 g·kg -1SOC)与 NPKM处理(C 8.77 g·kg -1SOC)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在变温模式下,CK处理 SOC累积矿化量(C 15.49 g·kg -1SOC)显著高于 NPKM处理(C 13.76 g·kg -1SOC),说明温度变化模式调控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一级动力学方程模拟 SOC矿化特征的结果表明,与恒温模式相比,变温模式下 CK和 NPKM处理 SOC潜在矿化量分别显著提高了 3.90和 1.21倍,而 SOC周转速率常数显著降低了 71.6%和 40.7%。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变温模式相对于恒温模式显著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矿化,且温度变化模式可以调控土壤有机碳矿化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 陇中地区多年种植苜蓿后不同后茬作物的土壤有机氮特征

      2020(2):17-2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54

      摘要 (350) HTML (74) PDF 7.01 M (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托 2012年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苜蓿后茬作物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 6种不同后茬作物[苜蓿连作(LC)、苜蓿 -休闲(LF)、苜蓿 -休闲 -小麦(L FW)、苜蓿 -休闲 -玉米(L FC)、苜蓿 -马铃薯(LP)和苜蓿 -谷子(LMi)]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后茬作物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土层加深逐渐降低,0~ 10 cm土层 LC土壤全氮含量最高,与 LC相比,LMi、LP、L FW、LFC、LF全氮含量分别降低21.62%、14.27%、18.98%、13.41%、6.15%。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后茬作物酸解态氮在土壤全氮中占主体,酸解有机氮中酸解未知态氮含量最高,氨基酸态氮次之,氨基糖态氮含量最低。各处理 0~ 10cm土层酸解氮组分差异显著,与苜蓿连作相比,其余处理酸解总氮含量有所降低,降幅为 11.90%~ 35.98%,氨基酸态氮含量降幅为 10.29%~37.83%,酸解铵态氮含量降幅为 24.11%~39.73%,LF和 LP处理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分别提高10.76%、3.39%,LMi、L FC、LFW处理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分别降低9.34%、43.62%、65.18%。氨基酸态氮与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推行苜蓿连作种植模式可以保持土壤有机氮的有效态组分,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氮对磷在潮土中迁移与转化的影响

      2020(2):24-30,5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65

      摘要 (388) HTML (85) PDF 8.16 M (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土柱培养试验对磷肥在潮土中的迁移转化和其受不同氮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培养 60d后,单施磷酸二氢钙处理(MCP)距施肥点 0~ 2 mm土壤 pH值从 8.29降至 7.82,土柱中水溶性磷(W-P)、 Ca2-P和Ca 8-P分别为7.4、18.6和9.0mg,分别占土壤无机磷增量的13.0%、32.7%、15.8%。配施尿素处理(MCP+U)和配施硫酸铵处理(MCP+AS)均较 MCP降低了距施肥点 0~ 2 mm土壤的 pH值,提高了 W-P的迁移距离和 Ca 2-P与 Ca 8-P的分布范围。MCP+U土柱中W-P、Ca 2-P分别下降63.5%(2.7mg)、65.6%(6.4mg), Ca8-P则提高176.7%(24.9mg),而 MCP+AS土柱中W-P、Ca 2-P分别提高100%(14.8mg)、32.3%(24.6mg), Ca8-P则下降 42.2%(5.2 mg)。相比 MCP,MCP+AS提高了磷肥的速效性,对于作物养分亏缺时及时供给磷素更为有利;MCP+U的磷肥速效性有所降低,对于磷肥供作物中长期利用效果更显著。

    • 改性稻壳炭和改性沸石对红壤磷有效性的影响

      2020(2):31-3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67

      摘要 (320) HTML (73) PDF 14.07 M (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改性稻壳炭、改性沸石对红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以稻壳炭(R)、HCl改性稻壳炭(HR)、沸石(Z)、铵化沸石(NZ)、低温活化沸石(RZ)和铵化低温活化沸石(NRZ)为试验材料,以 1%、3%、5%和8%的剂量添加到混合肥料中并与供试红壤充分混合,经过 7、14、28和 56 d的室内培养后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并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研究添加 5%改性稻壳炭、改性沸石对玉米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培养的第 7、14和 28 d,沸石、稻壳炭改性方式和添加量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显著(P<0.01),且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显著(P<0.01),添加量是影响土壤有效磷含量有关参数的主要决定因子。在不同稻壳炭、沸石改性方式和添加剂量处理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磷肥固定率降低。沸石经铵化和低温活化处理后,吸附能力和吸附容量增加,提高了土壤中磷素有效性。稻壳炭经 HCl氧化改性处理后,对土壤中磷素的吸附能力增强,降低了土壤对磷的固定作用。混合肥料中添加 5%改性稻壳炭、改性沸石后,玉米磷素利用率比对照提高了

    • 增施有机肥改善黑土物理特性与促进玉米根系生长的效果

      2020(2):40-4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540

      摘要 (385) HTML (95) PDF 6.84 M (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善东北黑土区粘重耕层的土壤物理特性,通过玉米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试验,拟明确增施有机肥对黑土物理特性和根系生长的提升效果。利用 2015~ 2018年吉林省公主岭市和黑龙江省克山县黑土区的定位试验,测定了玉米抽雄期 3种秸秆还田处理及其增施有机肥(旋耕秸秆还田 +有机肥 RSM、深翻秸秆还田 +有机肥 DSM、深松秸秆还田 +有机肥 SSM)处理的土壤物理指标;并采用微根管法原位测定了根系生长指标,计算出增施有机肥后各土壤物理特性与根系生长指标的变化量。结果表明,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增施有机肥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提升了土壤含水量,同时根长密度、根尖数密度和根平均直径均显著增加,其中根长密度和根尖数密度各土层平均增加了 0.18 cm/cm 2和 34.9×10 -3个 /cm 2。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增施有机肥后对黑土物理特性和根系生长的改善效果不同,其中 0~ 15 cm土层 RSM处理改善效果最明显,15~ 45 cm土层 SSM和 DSM处理改善效果最明显。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方式互作对黑土物理特性和促进根系生长指标具有显著的正向互作效应。上述结果表明,深松秸秆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模式更有利于改善黑土物理特性和促进根系生长,是改善东北黑土区粘重耕层的技术选择。

    • 半干旱区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土壤碳氮比及产量的影响

      2020(2):47-5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39

      摘要 (345) HTML (81) PDF 8.94 M (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索黄土丘陵区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土壤碳氮含量及比值影响,为该地区小麦养分高效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于 2016~ 2017年在甘肃省陇中半干旱区设置定位试验,设全膜覆土平作穴播(PMS)、全膜覆土平作穴播 +有机肥(PMO)、裸地平作(CK)3个处理,研究各处理对春小麦生育期土壤碱解氮(SAN)含量、动态分布变化、碱解氮盈余,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 C/N(SOC/SAN),旗叶氮素含量,化肥偏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0~ 50 cm土层,PMO处理全生育期 SAN含量较 PMS和 CK平均分别提高 131.96%和64.39%;在 0~ 30 cm土层,全生育期 SOC含量较 PMS和 CK平均分别提高 50.04%和44.23%。在挑旗 -扬花阶段,PMO处理 0~ 30 cm土层 SAN含量下降幅度较 PMS和 CK平均增加了 67.80%和201.62%;收获后 PMO的 SAN累积量在 30~ 50 cm土层显著盈余。在挑旗期 -成熟期,PMO在 0~ 30 cm土层SOC/SAN较 PMS平均降低22.25%,在 0~ 10 cm土层 SOC/SAN较 CK处理平均降低60.22%。抽穗期 -灌浆期,PMO旗叶全氮含量较 PMS和 CK平均提高 4.44%和20.21%;化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 5.13%和58.9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26.49%和 59.18%;产量增加了 5.12%和 59.00%。全膜覆土穴播条件下增施有机肥能够提升旱地春小麦耕层土壤碱解氮和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 C/N值,提高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和延长肥效,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生物有机类复合调理剂在设施叶菜障碍土壤上的应用效果

      2020(2):56-6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36

      摘要 (368) HTML (82) PDF 10.24 M (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设施叶菜土壤次生盐渍化和酸化严重,研制生物有机类复合调理剂,并从改良土壤综合性状方面探明其改良机制,为研制生物有机类复合调理剂及其在设施障碍土壤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以植物源有机肥、生物炭和耐酸耐盐功能微生物为原料研制生物有机类复合调理剂 1和调理剂 2,市场购买生物有机类调理剂 3,并以化肥处理为常规对照,在苏南苋菜和鸡毛菜大棚中进行小区试验。调理剂 1和调理剂 2降低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降低了电导率 7.2%~ 12.9%,并显著增加了产量 11.7%~ 24.5%。调理剂 3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电导率 9.8%~ 20.8%,降低了土壤 pH值,增加 1.8%苋菜产量,但减少 3.0%鸡毛菜产量。土壤生物学性状方面,调理剂 1和调理剂 2能显著增加土壤酶活性和有益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并增加 7.8%~ 30.2%土壤细菌数量,减少 8.0%~ 45.2%土壤真菌数量。调理剂 3则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影响不显著,但降低了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统计分析显示,对于高养分酸化设施叶菜土壤,高生物活性调理剂 1和调理剂 2主要通过降低盐分含量和改善土壤生物学性状有效缓解连作障碍,进而达到增产。在盐渍化和养分过度积累的设施障碍土壤中,应施用养分适宜、生物活性高的有机类土壤调理剂。

    • 不同覆盖材料对避雨葡萄园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2020(2):66-7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73

      摘要 (344) HTML (111) PDF 9.76 M (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地布、透明地膜及反光膜地表覆盖对避雨栽培葡萄园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及其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覆盖相比,除反光膜覆盖处理的土壤酶综合活性无显著提高外,4种覆盖材料均可显著提高土壤酶综合活性、微生物总量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促进土壤养分释放,其中秸秆覆盖效果最好;秸秆覆盖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地布、透明地膜及反光膜覆盖则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秸秆和地布覆盖下土壤呼吸强度增强,透明地膜和反光膜覆盖下则相反;4种覆盖材料均可降低土壤微生物代谢熵,提高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利用率,其中透明地膜覆盖下土壤微生物代谢熵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种覆盖材料均可提高葡萄避雨栽培园土壤生物活性,效果依次为秸秆覆盖 >地布覆盖 >透明地膜覆盖 >反光膜覆盖;权重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代谢熵、微生物熵、呼吸强度、微生物量碳和蔗糖酶活性、土壤酶指数共 6个指标是评价土壤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过氧化氢酶对葡萄生长期差异引起的生存环境变化较不敏感,可作为避雨栽培葡萄园中土壤酶活性差异的指示指标。

    • 山西省典型县域农田耕作层厚度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2020(2):75-8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94

      摘要 (338) HTML (94) PDF 15.46 M (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均匀随机地选取山西省 9个县市,以各县农田耕作层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各县全区样点的耕作层厚度、有机质、质地等理化性状,同时收集各样点的多年的气象数据、高程、耕地坡度、最高地下水位等信息;利用地统计方法分析各县农田耕作层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讨论了农田耕作层厚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如下:①灵丘县的耕层厚度整体平均水平最大,均值为 32.18 cm,隰县最小,均值为 7.06 cm;介休市的耕层厚度变异系数最大,为 27.56%,天镇县最小,为 5.43%;②朔州城区、介休市、隰县的耕层厚度最优半变异函数为球状模型,天镇县、岚县、阳曲县、壶关县为高斯模型最优,灵丘县和垣曲县为指数模型最优;③天镇县、隰县耕层厚度整体偏低,灵丘县整体偏高,朔州城区、岚县、壶关县均为四周高中部偏低的格局;垣曲县、阳曲县为四周偏低而中部偏高的格局,介休市为北高南低;④在影响耕作层厚度的各因素中,距村距离、海拔、降水量和无霜期对耕层厚度表现为负相关(P<0.01),田面坡度、有效积温和有机质含量对耕层厚度表现为正相关(P<0.01),种植作物、地貌类型、土壤质地、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结构也对耕层厚度构成影响。耕层厚度空间分布特征以结构性为主,耕层厚度由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影响。

    • 中国耕地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人为污染源浅析

      2020(2):83-9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17

      摘要 (528) HTML (57) PDF 9.75 M (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金属污染物对食品安全及人身健康有很大的危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有效防止耕地污染进一步恶化及改善食品质量安全,有必要整体分析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主要人为污染源。通过搜集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有关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数据的文献(2008~ 2018年),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分析了各地区 Cd、Pb、Cr、Hg、As、Cu、Ni 7种重金属累积含量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综合评价了重金属在我国各地区耕地表层土壤 30年来的积累情况和主要人为污染源。结果表明,陕西、甘肃、新疆、广东、海南、湖南、河南、浙江、北京、山西、吉林、四川 12个省(市、区)是我国耕地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其中陕西、甘肃、新疆、广东和湖南尤其严重;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主要是镉和汞,受到中度污染及以上的省(市、区)分别有 9个和 5个;造成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人为因素有冶矿产业、工业企业、城市建设、车辆交通、垃圾处理及农业生产等,污染严重程度依次为冶矿产业 >电子垃圾拆解 >城市建设 >工业企业 >城郊活动 >车辆交通 >生活垃圾处理 >蔬菜(设施)生产 >畜禽养殖。建议应严格控制污染强度较高的工矿企业和城市建设等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农业土壤中的镉和汞作为优先控制和治理的元素。

    • 不同调控措施对个旧矿区水稻土 As修复及水稻 As累积的影响

      2020(2):93-99,10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21

      摘要 (328) HTML (42) PDF 7.98 M (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复合钝化剂 A1(蛭石 +硫酸亚铁),A2(纳米活性炭 +硅钾钙镁肥)、A3(火山石 +钙镁磷肥 +有机肥)和 B1(叶面硅肥)单一和联合 7种不同的调控处理(A1、A2、A3、B1、A1B1、A2B1、A3B1)对云南省个旧矿区稻田 A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及对稻米 As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土壤钝化剂后土壤 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非专性吸附态和专性吸附态 As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联合调控处理效果优于单一处理;不同处理对水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A1B1、A2B1、A3B1 3种联合调控处理后水稻产量分别增加 28.0%、27.2%和 29.7%,联合调控增产效果较单一好;不同处理水稻根系、茎叶、糙米中 As含量和无机 As含量都有不同的程度的降低,A2B1联合调控处理糙米中 As含量和无机 As含量分别降低 60.3%和77.1%,效果较其它处理好;不同钝化剂处理下,根系到茎叶、茎叶到糙米、根系到糙米的转运系数都明显降低,A2B1联合调控处理效果较其它处理优。综上,采用土壤钝化 -农艺联合调控措施,即基施蛭石和硫酸亚铁联合钝化剂,同时在水稻灌浆期和抽穗期喷施叶面硅肥(A2B1),能有效修复个旧矿区 As污染土壤,有效降低糙米中 As的含量和无机 As含量,有效提高矿区稻米安全质量,该项技术可在 As污染的农田推广应用。

    • 泸州烤烟养分管理的关键技术参数研究

      2020(2):100-10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77

      摘要 (340) HTML (80) PDF 7.18 M (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以云烟 87为材料,在四川泸州烟区开展了氮肥 4水平、磷钾肥 2个水平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配施对烤烟生长、养分吸收分配和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烟株及各部位干物质累积和氮磷钾累积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施氮量为 90 kg/hm2时达最大值;氮、磷、钾养分对烟株干物质累积和分配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程度为磷 >氮 >钾;氮肥的偏生产力符合“报酬递减”规律,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施氮量在 90 kg/hm2时利用率最高;氮、磷、钾最大积累速率分别出现在移栽后71、59、69d;最高产量施氮量为 79.5 kg/hm2,最高产量为 1 969.4 kg/hm2,最高经济效益施氮量为 69.5 kg/hm2,此时达到的产量为 1 956.1 kg/hm2。每生产 100 kg干烟叶,最优施肥处理需要的氮、磷、钾纯养分量分别为 5.1、0.9、8.1 kg。泸州烟区土壤养分含量很高,根据氮肥效应函数和当地烟叶均价,当地推荐施氮量为69.5~ 79.5 kg/hm2

    • 重庆市梨园土壤和叶片养分现状分析

      2020(2):107-11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471

      摘要 (327) HTML (60) PDF 8.87 M (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摸清重庆市梨生产状况,为该地区实现梨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提供依据,调研分析了重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 7个梨优势主产区的 32个梨园肥料投入和土壤养分状况,叶片养分含量及其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梨园N、P 2O5、K2O总投入量平均分别为687、426和 434 kg/hm2,N∶P2O5∶K2O养分投入的配比为 1 ∶0.62∶0.63。有机肥氮磷钾平均投入量仅占总养分投入量的 20.52%、9.39%和 15.21%。2)梨园土壤pH值平均为 5.33,整体呈酸性,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均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3)梨园叶片磷、钾、钙含量总体处于适宜状态,近半数梨园叶片氮、镁含量处于适宜范围。4)梨的产量范围在 9~ 45 t/hm2,平均产量为 24 t/hm2。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 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范围分别为 0.95%~ 6.98%、0.07%~0.15%、1.18%~2.77%、2.60%~3.95%。5)梨园土壤 pH值与叶片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磷与叶片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梨果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叶片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钾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固酸比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糖酸比呈极显著正相关。调查区的肥料投入量较大且比例失衡严重,养分投入以化肥为主。各梨园间产量和品质差距较大,其增产潜力巨大;以目前重庆梨园平均产量 24 t/hm2为目标,重庆梨园推荐施肥量可参考如下标准:N、P 2O5、K2O分别为338、165、345 kg/ hm2。以叶片营养诊断为主,结合梨园土壤养分状况,可提早进行梨果品质诊断,做到提质增效。重庆梨园应采取“降酸、减氮磷、控钾、增镁,保有机肥”的措施,建议根据梨树需肥规律,结合土壤养分状况和叶片营养诊断方法,因地制宜调节养分供给,指导梨园合理施肥,提高梨果产量和品质。

    • 攀枝花芒果幼果黑心病与土壤理化性状相关性分析

      2020(2):116-122,15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84

      摘要 (318) HTML (91) PDF 7.90 M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芒果幼果黑心病发生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比较黑心和正常幼果矿质营养含量差异,调查幼果黑心病果园土壤 pH值和养分丰缺情况,并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发病果园的土壤 pH值、土壤养分和幼果黑心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心病果的矿质养分氮、钾、磷、镁和锌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果,其他矿质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黑心病果园土壤 pH值、养分的变异系数和丰缺差异较大,近半数果园土壤 pH值不适宜芒果生长,土壤有机质严重偏低、交换性镁和有效铁含量偏高;幼果黑心病率与土壤 pH值和有效硼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土壤养分差异不显著,筛选出 pH值(x 1)、有机质(x 2)、交换性镁(x 7)及有效硼(x 13),对幼果黑心病率(y)的最优回归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土壤 pH值、交换性镁和有效硼对幼果黑心病率影响主要由其直接作用决定,有机质对幼果黑心病率的影响主要由其直接作用和通过 pH值间接作用决定。芒果园的土壤酸碱和个别养分丰缺导致幼果矿质元素含量失衡,进而引起幼果黑心病发生,建议通过改良种植土壤和幼果期叶面喷施硼肥等措施防治该病发生。

    • 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玉米生长、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2020(2):123-13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28

      摘要 (335) HTML (66) PDF 9.66 M (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两年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形态氮素运筹对玉米关键时期无机氮含量、光合特性、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氮肥利用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所有处理进行分层操作,设置不施氮肥(CK)、普通尿素一次施肥(PU1)、普通尿素传统施肥(PU2,60%种肥 + 40%追肥)、普通尿素分层施肥(PU3,上层 20%N +中层 30%N +下层 50%N)、缓释尿素(PCU)与普通尿素(PU)掺混分层基施[上层 20%N(普通尿素)+中层30%N(配施)+下层 50%N(配施),PCU1(PCU ∶PU=中 3 ∶7、下 3 ∶7)、PCU2(PCU ∶PU=中 5 ∶5、下 5 ∶5)、PCU3(PCU∶PU=中 3 ∶7、下 5 ∶5)、PCU4(PCU ∶PU=中 5 ∶5、下 3 ∶7)]共 8个处理。结果表明,普通尿素分层基施和缓释 /普通尿素掺混分层基施均能提高玉米吐丝期和灌浆期 10~ 20和 20~ 3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及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降低胞间 CO 2浓度,增加成熟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促进吐丝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提高肥料利用率;与普通尿素分层施肥相比,缓释 /普通尿素掺混分层基施效果更好;各处理中 PCU4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最高,分别为 23.55×10 3 kg·hm-2、190.85 kg·hm -2、0.54、63.18 kg·kg -1和43.53%;缓释 /普通尿素掺混分层基施更有利于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PCU4处理 2017和 2018年产量最高,分别为 13 899.08和 12 439.35 kg·hm -2,经济效益分别为 17 022.24和 14 832.65元·hm -2。综上所述,普通尿素分层施肥和缓释 /普通尿素掺混分层基施能增加玉米吐丝期后的土壤无机氮含量,改善叶片光合特性,促进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缓释 /普通尿素掺混分层基施更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 PCU4处理的效果最佳。

    • 增加密度减量施氮和接种根瘤菌对红小豆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2020(2):133-139,16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26

      摘要 (261) HTML (59) PDF 8.14 M (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增密条件下减量施氮和接种根瘤菌对红小豆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于 2015~ 2018年在黑龙江省和平牧场开展玉米 -红小豆轮作长期定位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 M1(21万株·hm -2)、M2(28万株·hm-2)2种种植密度,F1(当地常规模式:基肥一次性施用 N 40 kg·hm -2,不接种根瘤菌)、F2(基肥施 N 10 kg·hm-2+初花期施 N 10 kg·hm -2+不接种根瘤菌)和F3(基肥施 N 10 kg·hm -2+初花期施 N 10 kg·hm -2+根瘤菌拌种)3种种植方式,比较了 2018年减量施氮下通过根瘤菌拌种对增密条件下红小豆氮素吸收、氮素转运和产量的差异及相互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密度条件下,与 F1处理相比,F3处理鼓粒满期营养器官氮素含量增加幅度 4.44%~ 11.2%(P<0.05),鼓粒满期和收获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增加幅度为 5.61%~ 9.28%(P<0.05)鼓粒期 -鼓粒满期和鼓粒满期 -收获期阶段氮素积累量增加幅度 4.31%~ 24.5%(P<0.05),转运贡献率降低,7.00%~11.1%(P<0.05),同化贡献率增加幅度 12.5%~17.1%(P<0.05),产量增加幅度 2.89%~4.60%。相同种植模式下,密度从 21万株·hm -2增加到 28万株·hm -2时,花荚期后氮素积累量、氮素同化贡献率、鼓粒期 -鼓粒满期氮素阶段积累量和产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综上,种植密度为 21万株·hm -2条件下减 1/2氮 +根瘤菌拌种处理(F3)产量最高。研究结果为本地区轮作条件下红小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氮肥减施对油菜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2020(2):140-145,18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85

      摘要 (299) HTML (84) PDF 7.23 M (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控释尿素的应用是氮肥减施的关键技术之一。明确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减量施用对油菜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为油菜产业绿色发展中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本研究从 2007~ 2013年度连续 6年在长江中游油菜主产区,开展普通尿素和控释尿素不同用量的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 7个处理:不施氮(CK)、普通尿素减氮 50%(U-50%)、普通尿素减氮 30%(U-30%)、普通尿素全量施用(U)、控释尿素减氮 50%(CRU-50%)、控释尿素减氮 30%(CRU-30%)和控释尿素全量施用(CRU),研究油菜生长、产量与构成、氮素吸收量与利用对普通尿素和控释尿素减量施用的响应与差异。氮肥施用明显改善了油菜的生长状况,全量施用时,普通尿素和控释尿素之间主要以分枝数存在显著差异;当氮肥减施达到 50%时,各生长指标降幅达到显著水平。氮肥全量施用时,控释尿素处理平均产量达到 2 513 kg/hm2,与普通尿素之间的相对产量差为 6.9%,且随着氮肥的减量施用,两种氮肥之间的产量差逐渐增大。氮肥施用对油菜单株角果数的改变是引起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均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随着氮肥用量的降低,油菜氮素吸收量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最低为不施氮处理(38.2 kg/hm2);而在同一氮素供应条件下,控释尿素比普通尿素表现出更强的氮素吸收能力。导致控释尿素不同用量间氮素回收效率差异较小(平均变幅为 58.2%~ 66.0%),且高于普通尿素处理。在目前油菜推荐氮肥用量(180 kg/hm2)的基础上,对于中低土壤供氮田块,普通尿素减量施用可能会引起植株氮素吸收不足和减产的风险,而控释尿素减量 30%可维持油菜籽产量和氮肥效率在较高的水平。

    • 基质型缓释尿素对蕹菜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020(2):146-153,21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82

      摘要 (269) HTML (41) PDF 11.04 M (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两年田间小区试验,分析基质型缓释尿素对蕹菜产量、品质性状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并结合室内氮素损失模拟试验、植株形态生理性状、田间土壤矿质氮含量等解析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常规尿素相比:基质型缓释尿素可降低氮素淋溶(9.2个百分点)和氨挥发损失风险(8.7个百分点);提高田间土壤矿质氮含量(6.7%以上);提高蕹菜叶面积(8.5%以上)和叶片 SPAD(18.4%以上);改善蕹菜叶片净光合速率(11.1%以上)、气孔导度(14.3%以上)、羧化效率(25.1%以上);提高蕹菜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11.4%以上);提高根系表面积(7.7%以上),有利于植株同化积累和养分利用,进而提高蕹菜生物学产量(18.4%以上)和氮肥表观利用率(7.3个百分点以上);但对蕹菜的品质性状(如:维生素 C、粗蛋白、可溶性糖和硝酸盐)无显著影响。综上,基质型缓释尿素可降低氮素损失风险、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促进蕹菜生长,该型缓释肥在蕹菜等蔬菜生产中具有应用前景。

    • 氮肥管理对 15N标记水稻秸秆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2020(2):154-15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63

      摘要 (320) HTML (83) PDF 5.00 M (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 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揭示氮肥管理方式对水稻秸秆氮吸收利用的影响,设置基肥氮素在插秧前施入和基肥氮素与秸秆同时施入(调节 C/N)两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秸秆中的氮素可以作为下茬作物生长的有效氮源;基肥氮素与秸秆同时施入(调节 C/N)处理秸秆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基肥氮素在插秧前施入,水稻从 15N秸秆标记物中摄取氮的比例(Ndf S)明显低于土壤肥料中氮(Ndf S+F);水稻地上植株对秸秆氮的综合利用率为 6.51%~7.99%,其中,茎叶秸秆氮利用率为 1.40%~1.75%,穗利用率为 5.11%~5.25%。在秸秆还田的条件下,基肥氮素与秸秆同时施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对秸秆氮素的吸收能力。

    • 基于有效积温的玉米冠层图像特征参数分析

      2020(2):159-16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79

      摘要 (264) HTML (56) PDF 8.19 M (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冠层图像颜色特征参数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规律,明确有效积温对玉米冠层图像三基色 RGB的动态变化影响机理,比较图像特征参数的拟合精度。以宁夏主栽品种天赐 19为试验材料,于 2018年在宁夏平吉堡农场开展 6个不同氮素处理的小区试验,利用防抖手持云台搭载手机相机遥控获取玉米冠层垂直地面图像,提取图像色彩特征参数,以有效积温为自变量,对玉米冠层数字图像特征参数进行拟合分析并比较,并分析图像参数与叶片氮浓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效积温与红光值(R)符合有理函数关系,与绿光值(G)和蓝光值(B)符合对数函数关系,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各图像特征参数中 R拟合效果最好,B和 G次之,均达到显著水平,图像参数与叶片氮浓度十叶期的相关系数高于六叶期。因此,数字图像参数 R的拟合效果最好,可作为宁夏滴灌玉米图像监测指标和群体结构分析的参考依据,十叶期可作为该地区滴灌玉米氮素营养诊断的关键生育时期。

    • 喷施钙肥对‘夏黑’葡萄果实糖酸积累的影响

      2020(2):166-17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55

      摘要 (307) HTML (134) PDF 7.12 M (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大田条件下,喷施钙肥对葡萄果实糖酸积累等果实品质的影响,为葡萄生产上合理补充钙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果实转色期对‘夏黑’葡萄果穗喷施硝酸钙、氨基酸钙两种钙肥,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硝酸钙溶液浓度设置为 0.3%、0.5%,氨基酸钙溶液浓度设置为 0.1%、0.08%,研究外源喷施钙肥对葡萄果实糖酸积累及其它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喷施 0.1%氨基酸钙溶液可促进果实成熟期果糖和葡萄糖的积累,抑制酒石酸和草酸的降解,果实硬度和可溶性糖含量相比对照分别增加 35.71%、38.66%,可滴定酸含量较对照下降 30.17%。外源喷施

    • 不同品种粳稻的锌强化方法研究

      2020(2):173-17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38

      摘要 (264) HTML (63) PDF 5.76 M (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比较不同锌肥施用方式对不同粳稻品种产量以及稻米锌含量的影响,筛选高效锌水稻品种和最佳锌施用方式。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分析 9个粳稻品种的稻米产量和锌含量对 S(锌肥土施)、SB(锌肥土施结合孕穗期喷施)、SF(锌肥土施结合扬花期喷施)和 SBF(锌肥土施结合孕穗期和扬花期喷施)4种锌肥施用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水稻品种稻米的锌含量在 18.1~ 29.3 mg·kg -1之间,吉洋 1号、吉农大 809、吉粳 302、吉宏 6号、长粳 717和稻花香 2号为高锌品种,吉农大 899为中锌品种,平粳 8号和吉粳 515为低锌品种。锌肥土施对大多数水稻品种无显著增产作用,不同品种的稻米锌含量在施用锌肥后平均增幅为 18.0%;S、SB、SF和 SBF处理的稻米锌含量分别较不施锌处理提高了 8.3%、17.4%、19.5%和 27.0%,但 3个喷施处理间的平均锌含量无显著差异。锌肥土施结合叶面喷施能显著提高稻米中的锌含量,不同施用方式的施锌效果因品种而异。选择富锌高产品种,锌肥土施结合适当生育期叶面喷施,可实现增产和稻米锌强化,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种植。

    • 高硼胁迫对纽荷尔脐橙幼苗微量元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2020(2):179-18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52

      摘要 (272) HTML (86) PDF 4.96 M (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高硼胁迫对纽荷尔脐橙幼苗微量元素(B、Mn、Fe、Cu、Zn、Mo)吸收与分配的影响,以期为脐橙的硼肥营养生理和生产中科学施用微量元素提供理论依据。以纽荷尔脐橙幼苗为试材,利用营养液培养方法进行高硼处理(B:200 μmol/L)和适硼处理(B:20 μmol/L,对照),测定根、砧木茎、上部接穗茎、下部接穗茎、上部叶、下部叶 6个部位微量元素的含量,并计算各部位微量元素积累量和分配率。高硼胁迫下纽荷尔脐橙幼苗根干物重显著下降,其他部位干物重没有明显变化,且各部位 B含量和积累量均显著增加,B在叶片中的分配率也明显提高。Mn、Fe、Zn、Mo主要在根部富集,高硼胁迫使各部位中的 Mn含量显著下降,根部 Fe含量和积累量也显著降低,但各部位中 Mn、Cu、Mo的分配率无明显变化;高硼胁迫显著降低了下部叶 Cu含量,也使上部接穗茎 Zn含量和积累量显著下降,并且根部和砧木茎 Mo含量显著增加。

    • 基质供应量和基质袋摆放高度对黄瓜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2020(2):184-19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70

      摘要 (262) HTML (48) PDF 8.23 M (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基质供应量和基质袋摆放高度对黄瓜生长、产量、品质、养分累积和基质养分利用率的影响,以‘博耐 526’黄瓜为试材,设置 3种单株基质供应量(5、7和 9 L)和 2种基质袋摆放高度(地面和下沉 20 cm摆放),共 6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基质供应量的增加,黄瓜产量显著提高,品质明显改善,基质供应量 9 L/株时,基质袋地面摆放和下沉 20 cm摆放的黄瓜单株产量最高,分别为 3 443.17和 2 799.47 g/株。同时,随着基质供应量的增加黄瓜 N、P、K累积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在结果盛期,基质供应量为 9 L/株地面栽培的处理黄瓜全株 N、P、K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 2406.88、530.06和 3 629.71 mg/株,且 P和 K的利用率也最高,分别为 56.59%和56.36%。仅考虑基质供应量,基质供应量为 9 L/株处理的黄瓜果实可溶性蛋白、维生素 C、还原糖和游离氨基酸表现最优。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黄瓜生长、产量、品质和基质养分利用率分析表明,基质供应量为 9 L/株且地面栽培的评分最高,该栽培方式能兼顾植株发育、产量和果实品质良好,可应用于黄瓜实际生产。

    • 生长后期干旱复水对饲草大麦产量、品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020(2):192-19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75

      摘要 (268) HTML (55) PDF 5.91 M (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水分胁迫对饲草大麦生长、产量、籽粒关键品质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于 2017~ 2018年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对甘饲麦 1号进行以干旱胁迫持续时间(T)为主因素(10、20、30 d)和旱后复水量为副因素(W1、W2和 W3)的裂区试验,测定其株高、穗长、生育期、单株产量及构成因子、关键品质指标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干旱胁迫时间显著影响了各项测定指标,各项测定指标均表现出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其显著降低,指标测定值均表现出 T1>T2>T3。较 T1,T2和 T3处理的株高显著降低了 10.87和 16.26 cm,生育期显著提前了 5.12和 14.00d;穗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分别显著降低了 37.77%和67.06%、15.68%和30.62%、28.72%和69.09%;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了 4.33%和 10.16%,籽粒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了 5.65%和 22.78%,籽粒饱满度显著降低了 12.83%和 18.95%。在同一胁迫期内,除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外,其余各项测定指标值均随着复水量的减少而不同程度的降低,指标测定值均表现为 W1>W2>W3,且在 T2和 T3胁迫期下较对照 W1,W3降低尤为明显。通过测定饲草大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发现:在 T1和 T2持续胁迫时间下,复水后 W1和 W2处理存在显著的补偿效应,而 W3以及 T3持续胁迫时间的所有复水处理均未产生显著的补偿效应。说明甘饲麦 1号干旱复水补偿效应的利用应注意干旱胁迫持续时间不超过 20 d(土壤最大持水量的 60%~ 65%),旱后复水量不低于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55%~ 60%为宜。

    • 秸秆与地膜覆盖方式对咸淡交替灌溉模式下水盐调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0(2):198-20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13

      摘要 (332) HTML (121) PDF 8.70 M (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秸秆与地膜覆盖方式对咸淡交替灌溉模式下水盐调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内蒙古河套灌域轻度盐碱地地区玉米种植的耦合技术。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在已有优化的咸淡交替灌溉模式下地膜覆盖(H1)、上膜上秸(地膜覆盖 +秸秆表覆)(H 2)、上膜下秸(地膜覆盖 +秸秆深埋)(H 3)、对照(无覆膜无秸秆)(CK)4种处理对玉米生长效应和水盐运移机理的影响。结果显示:1)H 1、H2、H3处理的玉米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 CK处理(P<0.05),分别比 CK提高了5.39%、14.48%、16.50%,H 2处理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的生长指标,H 3处理提高了玉米生育后期的生长指标,但 H 3比H2处理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高;2)咸淡水交替灌溉节约淡水资源,秸秆隔层与地膜覆盖减少了水分散失,提高了土壤含水率,20~ 40 cm土层 H 3处理的含水率最高且比CK增加了 7.13%;3)秸秆隔层能够减弱盐分表聚,把盐分控制在秸秆层以下位置,淡化了玉米根层土壤含盐量,20~ 60 cm土层 H 3处理的土壤含盐量分别比 H 1、H2、CK处理降低了30.97%、23.21%、44.07%。总之,优化咸淡交替灌溉模式下上膜下秸(H 3)耦合技术具有较好的蓄水控盐效果,为轻度盐渍化土壤玉米的生长提供了较好的生态环境,获得了较优产量,在内蒙古河套灌域轻度盐碱地地区较为适用。

    • 蚯蚓粪和巨大芽孢杆菌互作对小白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020(2):206-21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09

      摘要 (290) HTML (111) PDF 7.06 M (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蚯蚓粪和巨大芽孢杆菌对小白菜养分含量、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叶菜品质和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小白菜为研究对象,采用温室大棚田间试验方法,研究蚯蚓粪不同尿素替代量(0、20%、40%、60%、80%、100%)和巨大芽孢杆菌(0、6 kg/hm2)对小白菜养分含量、产量、品质(维生素C、游离氨基酸、硝酸盐)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完全施用化肥相比,蚯蚓粪或蚯蚓粪 +巨大芽孢杆菌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小白菜产量和改善品质,且蚯蚓粪替代 40%尿素时的产量、游离氨基酸、维生素 C含量最高,硝酸盐含量最低,且在此基础上添加巨大芽孢杆菌能够进一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蚯蚓粪或蚯蚓粪 +巨大芽孢杆菌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 pH值、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蚯蚓粪替代 40%尿素 +6 kg/hm2巨大芽孢杆菌时提高作用更为突出。

    • 枯草芽孢杆菌和绿色木霉协同促进芹菜生长的研究

      2020(2):213-21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87

      摘要 (289) HTML (52) PDF 9.00 M (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芹菜高产栽培的需要,利用枯草芽孢杆菌(BLG010)和绿色木霉(H06)对芹菜进行促生长试验,试验设置了蒸馏水处理、BLG010处理、H06处理、BLG010+H06处理。结果表明,BLG010和 H06具有促进芹菜生长协同增效的现象。因此,通过测定芹菜的防御酶活性和代谢物的变化来探明 BLG010和 H06对芹菜生长呈现协同增效效果的原因。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相对于蒸馏水处理,BLG010和 H06均能提高芹菜的 CAT和 POD活性,并且 BLG010+H06处理的 CAT和 POD活性均比蒸馏水处理、BLG010处理、H06处理高。利用 GC-MS技术分析不同处理代谢物的结果表明,苹果酸、甘露醇和蔗糖这 3种物质的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呈现规律性差异。

    • 蚯蚓堆肥浸提液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2020(2):220-22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50

      摘要 (338) HTML (75) PDF 6.11 M (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蚯蚓堆肥浸提液的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蚯蚓堆肥浸提液理化性质呈梯度变化,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与纯无机营养液体系相比,蚯蚓堆肥浸提液对番茄、小白菜及水稻幼苗的地上部生长、根系生长和活力、壮苗指数、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添加浓度为 7.5%蚯蚓堆肥浸提液的应用效果最佳;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盐分浓度相应增加,则抑制了育苗生长。综上,在无机营养液中添加浓度 7.5%的蚯蚓堆肥浸提液能够不同程度促进幼苗的生长,具有良好的壮苗效果,为蚯蚓堆肥浸提液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NaCl胁迫对几种典型耐盐经济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2020(2):226-23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47

      摘要 (328) HTML (101) PDF 5.90 M (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黄秋葵、饭豆、海蓬子、碱蓬和三角叶滨藜 5种不同耐盐经济作物对 NaCl胁迫的响应,筛选耐盐能力强的品种,对改良盐碱地和提升土地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用不同浓度 NaC1溶液进行胁迫处理,测量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不同耐盐经济作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随 NaCl浓度的升高而下降。NaCl浓度在 0~ 50 mmol/L时,黄秋葵发芽率最高;NaCl浓度在 50~ 250 mmol/L时,饭豆种子发芽率最高;不同耐盐作物耐盐程度大小依次为:饭豆 >黄秋葵 >海蓬子 >碱蓬 >三角叶滨藜。NaCl浓度在250~ 450 mmol/L时,仅有饭豆发芽率大于20%。当 NaCl浓度大于 500 mmol/L时,所有耐盐作物几乎都不发芽。综合分析表明,黄秋葵、饭豆均具有很强的抗盐性。黄秋葵在低盐环境下的耐盐性最好,饭豆在高盐环境下的耐

    • 高温快速发酵对鸡粪重金属形态分布及有机质含量影响

      2020(2):232-24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172

      摘要 (311) HTML (34) PDF 8.85 M (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鸡粪、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酵素进行好氧堆肥发酵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堆肥 pH值、EC值、重金属含量与形态、腐殖质含量变化以及红外光谱特征。结果表明,与堆肥前相比,pH值随温度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最大可增加 0.53个单位,而 EC值随堆肥时间延长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 85℃处理下最低。由于浓缩效应,重金属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Cu、Zn、Cr、Cd和 As含量较堆肥前相比最大增幅分别达到35.6%、11.5%、35.0%、35.3%和23.8%。然而,重金属可交换态分配率则有所降低,残渣态比例相应增加,与堆肥前相比,鸡粪有机肥中Cu、Zn、Cr、Cd和 As钝化率分别为24.8%、26.0%、27.6%、26.9%和13.9%。高温处理下,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较低,胡敏酸 /富里酸(HA/FA)比值随着堆肥时间和温度增加而增大,且随着堆肥进程脂肪族、芳香族、羧酸类分子以及多糖类物质均有所减少。结果显示高温下(85℃)不仅加快堆肥发酵进程,而且可以有效钝化重金属,可达到无害化效果。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