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长期覆沙果园土壤温湿度和矿质养分年际变化特征

      2020(4):1-1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49

      摘要 (282) HTML (109) PDF 10.29 M (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连续 3年对覆沙 20年苹果园土壤温湿度的定点监测,研究分析了长期覆沙条件下土壤温湿度和矿质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苹果年生育周期,覆沙提高了苹果园土壤温度、降低了冻土深度、缩短了0℃以下低温持续时间。覆沙园 0~ 80 cm土壤年平均温度比清耕园增高 0.8℃,20和 40 cm土壤0℃以下温度持续日数分别比清耕园缩短 14.5和 9.5 d。覆沙园苹果花期日平均土壤温度比清耕园高 1.6℃,有利于苹果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早春抗寒能力。覆沙园不同土层全年土壤温度峰值均出现在 7月,其 40 cm土壤增温效果最明显,比清耕园高 1.2℃。果园覆沙降低了土壤温度振幅和日变幅,其变异系数也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2)苹果园土壤含水量变化总体呈缓慢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覆沙明显提高了果园土壤含水量,特别是休眠期含水量,全年比清耕园高 3.0%,其中休眠期高 5.0%。覆沙果园土壤含水量峰值比清耕园提前,至 6月份达到最高,有利于缓解北方地区果园初夏旱情。覆沙明显保持和改善了深层土壤水分的稳定供给,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变幅,全年 6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稳定保持在 20.4%~22.4%、80 cm在 19.5%~ 22.1%之间,分别比清耕园高 5.0%和6.1%,但覆沙园 4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最低,为 16.8 %,比清耕园低 0.5%。(3)长期覆沙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覆沙园 60~ 80 cm土壤全氮、0~ 20 cm土壤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清耕园,而 0~ 20 cm土壤速效钾低于清耕园。覆沙苹果园土壤硝态氮呈显著的深层积累特性,而铵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显著降低,其 0~ 80 cm硝态氮平均含量低于清耕园。长期覆沙增加了表层土壤容重,降低了土壤孔隙度。旱塬区苹果园覆沙明显改善了果树根域土壤环境,有利于提高果园水肥利用效率、改善果实品质、增加收益。

    • 长期定位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的影响

      2020(4):12-1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86

      摘要 (262) HTML (107) PDF 6.31 M (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房山)新型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采用田间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的方法,探讨了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 12年的长期定位施肥后,NPK配施有机废弃物肥和 NPK配施秸秆可以降低土壤 pH值,NPKWN处理降低 pH效果最为明显,pH值相较基础土样降低了 0.18,而单施化肥的处理土壤 pH值均有所增加,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试验地的 EC值在11.7~ 14.5 mS/m之间,各施肥处理与 CK处理相比,施肥增加了土壤 EC值,差异显著,并且配施有机废弃物肥和秸秆处理的土壤 EC值又较 NPK处理偏高;长期施用有机废弃物肥和秸秆的土壤肥力明显提高,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变化规律:NPK配施有机废弃物肥 >NPK配施秸秆 >化肥 >CK;土壤中的三大微生物数量,细菌 >放线菌 >真菌,单施化肥与 CK相比,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都有所提高,化肥与有机废物肥或者与秸秆配合施用的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比单施化肥的增幅效果明显;NPKJG处理土壤中真菌数量最高,达到 4.53×10 4个 /g,与 CK处理相比,增加了 67.7%;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介于 24.7~ 44.6 mg/kg之间,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规律为NPKWN>NPKLJ>NPKJG>NPKJF>NPKMG>NPK>NPKHSF>CK,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80.7%、80.4%、77.2%、72.1%、61.2%、35.7%、23.7%;土壤微生物量氮、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放线菌数量与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肥力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 不同施氮水平下紫花苜蓿与玉米间作对白浆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2020(4):19-2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23

      摘要 (143) HTML (87) PDF 6.51 M (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紫花苜蓿间作玉米(以下简称玉米间作)以及玉米单作 3年定位试验的白浆土为研究对象,以玉米单作为对照,探索玉米间作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白浆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通过 140、175、200和 225 kg/hm24个施氮水平的设置,探索了两种栽培模式在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期对白浆土总有机碳(TOC)以及水溶性物质(WSS)、胡敏酸(HA)、可提取腐殖酸(HE)及胡敏素(Hu)组分碳含量(C WSS、CHA、CHE和CHu)的影响,并分析胡富比(C HA/CFA)、HA碱溶液 E4/E6的变化。结果表明:(1)无论玉米单作或是间作紫花苜蓿,配施 200 kg/hm2氮均可在玉米灌浆期充分抑制 TOC的矿化分解,使 TOC含量为 6.69和 6.93 g/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玉米单作或是间作结合 140 kg/hm2施氮量均可显著提高玉米灌浆期的 C Hu,在此施氮水平下,TOC中 C HE比例也可得到显著提高;(3)玉米单作结合较高施氮水平(200和 225 kg/hm2)、玉米间作结合较低施氮水平(140和 175 kg/hm2)均有利于 FA向 HA的转化,改善腐殖质品质,尤其在玉米抽雄期和灌浆期,玉米单作结合 200 kg/hm2施氮量能够较好促进 HA形成,使 C HA达到 1.85和 1.74 g/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该施氮影响下,玉米间作紫花苜蓿更易促进 HA分子的芳构化程度。

    • 不同种植模式对黄壤烟田 N2O排放的影响

      2020(4):26-3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50

      摘要 (157) HTML (60) PDF 5.71 M (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烤烟 -玉米轮作和烤烟连作在黄壤烟田 N 2O排放变化特征,并探明不同环境因子对其排放通量的影响。2016年于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龙岗长期养分定位试验站,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 N 2O含量,试验共设 3个处理,不施任何肥料 +轮作(CK);常规施肥 +轮作(CR);常规施肥 +连作(CC)。试验结果表明,烤烟生长季,各施肥处理的黄壤烟田 N 2O排放均有 2次高峰,峰值主要出现在烤烟施基肥后 3~ 5 d和追肥后1~ 7 d,其中施基肥后 N 2O排放累积量占整个生长季 N 2O排放累积量的比例较高,范围为 16.26%~ 18.30%。各个处理 N 2O平均排放通量的顺序是CC>CR>CK,其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0.044、0.022和 0.013 mg·m -2·h-1;相同施肥量条件下,烤烟连作较轮作 N 2O排放总量提高了 2倍,烤烟生物量降低了 30.01%。相关分析表明,施肥 +轮作的烟田 N 2O排放通量与土壤硝态氮含量有关( P<0.05)。黄壤烟田轮作后显著降低了土壤 N 2O排放量,合理轮作是降低黄壤烟田温室气体 N 2O排放的重要途径。

    • 华北平原中部夏玉米农田不同施氮水平氨挥发规律

      2020(4):32-4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11

      摘要 (235) HTML (73) PDF 7.78 M (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华北平原中部地区潮土为对象,研究了撒施不同水平尿素对夏玉米季氨挥发的影响,为合理施用氮肥和减少农田氨挥发损失提供依据。结合当地农民种植与施氮习惯,试验设置 8个施氮水平,分别为 0(N0)、50(N1)、100(N2)、150(N3)、200(N4)、250(N5)、300(N6)、400(N7)kg·hm -2,利用田间试验原位测定 -密闭室连续抽气法测定氨挥发。结果表明,夏玉米种植体系在施入氮肥后发生了明显的氨挥发,且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 5 d内,在施肥后 1~ 3 d出现氨挥发速率峰值,基肥与追肥后氨挥发通量最大分别达到 N 2.35、 5.30 kg·hm-2·d-1,基肥期氨挥发量在 N 3.76~ 9.82 kg·hm -2,追肥期氨挥发量在 N 5.79~ 27.29 kg·hm -2。在整个夏玉米生长期间,氨挥发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为 200 kg·hm -2条件下,氨挥发量相对较低,夏玉米产量为 10 721.87 kg·hm -2,高于其他施氮水平处理的玉米产量。可见,合理的氮肥用量能够兼顾产量和生态环境,京郊夏玉米田间土壤在 200 kg·hm -2的氮肥水平下,玉米产量最高且氨挥发损失较低。

    • 菌根化育苗基质对不同盐渍化土壤盐分及养分的影响

      2020(4):41-4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63

      摘要 (130) HTML (72) PDF 13.58 M (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菌根化育苗基质对不同盐渍化土壤盐分及养分的影响,以加工番茄“屯河 550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轻度、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加工番茄苗期、花期、坐果期、果实膨大期及收获期时,菌根化育苗基质对不同盐渍化土壤盐分、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显示:菌根化育苗处理的盐分含量均低于非菌根化育苗处理,且花期到坐果期时,在轻度和中度盐渍化土壤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降低了 7.2%、9.9%和 11.3%、22.5%,pH值随着生育期的递增逐渐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重度盐渍化土壤 >中度盐渍化土壤 >轻度盐渍化土壤,重度盐渍化土壤较轻度盐渍化土壤中各指标含量最高分别增加了14.4%、102.2%、40.4%和43.1%,且非菌根化育苗处理高于菌根化育苗处理,并随着生育期的递增呈下降趋势。番茄产量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加深逐渐减少,但在轻、中、重 3种盐渍化土壤中,菌根化育苗处理的产量均高于非菌根化育苗处理,分别增加了 11.8%、14.5%和 13.2%。菌根化育苗基质可减少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中盐分的积累,促进土壤矿质养分的转化,减轻盐胁迫对作物的危害,通过菌根促进盐胁迫中植株对矿质营养的吸收,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植株对盐胁迫的耐性,最终提高产量。

    • 施用有机肥提高黑土土壤酶活性、增加细菌数量及种类多样性

      2020(4):50-5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06

      摘要 (201) HTML (80) PDF 6.24 M (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有机肥施用量对黑土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的影响,明确黑土细菌群落变化与有机肥施用量的相关性,从而为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其生态功能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不施有机肥(CK)、有机肥施用量15000(YJ1)、22500(YJ2)、30000(YJ3)、37500(YJ4)和 45 000 kg/hm2(YJ5)6个处理,通过连续 2年田间试验,研究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蔗糖酶(26.3%~56.6%)、脲酶(5.8%~56.4%)、过氧化氢酶(0%~17.7%)、碱性磷酸酶的活性(7.4%~ 43.6%),YJ2处理酶活性较高;施用有机肥提高了黑土土壤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并降低了放线菌门相对丰度。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是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较大的因子。施用有机肥可不同程度增加细菌数量和种类多样性,进而使土壤系统向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 施氮和间作花生对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0(4):56-6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78

      摘要 (149) HTML (66) PDF 9.57 M (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等量施肥条件下,木薯间作一季花生,是否具有间作优势,间作模式中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如何变化,相关研究报道较少。以木薯品种“华南 205”、花生品种“粤油 200”为试验材料,设计施氮、不施氮 2个处理和等量施肥条件下的 3种种植模式(木薯单作、花生单作、木薯间作花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施氮和间作花生对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施肥条件下,木薯 -花生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大于 1,表现出间作优势。施氮和间作花生对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无显著影响。4个优势细菌门类依次为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不同处理间的菌门 Saccharibacteria的差异极显著,施氮显著降低了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的属数量共 464个。相对丰度排名前 30的菌属中,不同处理间菌属 Acidobacteriaceae__Subgroup_1_和 Sphingomonas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施氮显著降低了菌属 Subgroup_7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了菌属 Acidothermus的相对丰度。主成分分析表明,施氮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大于种植模式;冗余分析得出,有机质、pH值显著影响细菌属水平群落组成。

    • 生物炭基肥施用对棉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0(4):66-7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35

      摘要 (178) HTML (53) PDF 4.08 M (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比较生物炭基肥、生物质炭施用以及常规施肥对棉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设置棉花田间试验。试验处理为常规施肥(CK)、生物炭基肥 +常规追肥(T+C)、生物炭基肥 +木醋液追肥(T+M)、生物质炭 +常规追肥(SWT)。采用浅盘法分离土壤线虫,用显微镜进行数量统计和种类鉴定,计算多样性生态指数。棉田各施肥处理土壤线虫密度范围为 175~ 334 ind/100g,表现为 T+C>T+M>CK>SWT。CK处理主要线虫优势属为螺旋属 Helicotylenchus;T+C处理的线虫优势属为原杆属 Protorhabditis、螺旋属 Helicotylenchus和针属 Paratylenchus,T+M处理的线虫优势属为原杆属 Protorhabditis和螺旋属 Helicotylenchus,SWT处理的线虫优势属为原杆属 Protorhabditis和真头叶属 Eucephalobus。所获得的土壤线虫隶属于 35个属,添加生物炭基肥提高了土壤线虫总数量、食细菌性线虫数量、食真菌性线虫数量和杂食 -捕食性线虫数量,抑制了植食性线虫数量,并且提高了线虫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瓦斯乐斯卡指数(WI);T+C和 T+M处理的植物寄生线虫成熟指数(PPI)高于 CK处理;SWT的植物寄生线虫成熟指数(PPI)低于 CK处理。添加生物炭基肥增加了线虫数量,提高了食细菌线虫和食真菌线虫丰度。

    • 耕作深度及培肥方式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2020(4):72-8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08

      摘要 (138) HTML (56) PDF 7.84 M (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当前红壤坡耕地耕层瘠薄化问题,研究耕作深度及培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及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试验以免耕(NT)、耕翻 10cm(P10)、耕翻 20cm(P20)、耕翻 30cm(P30)为主处理,以单施化肥(NPK)和有机无机配施(NPK+OM)为副处理设置裂区试验,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观测,并评价不同处理下耕层土壤质量。结果表明:(1)与 NT处理相比,P10、P20、P30处理提高了 0~ 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尤其以 P20处理下 0~ 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积累效果最佳;P10、P20、P30处理还改善了对应耕作深度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田间持水量除外),但造成了对应耕作深度下层土壤压实现象;不同耕作深度下花生、红薯产量均以 P20处理最高,平均比 NT、P10、P30处理高47.96%、33.29%、17.05%。(2)与 NPK培肥方式相比,NPK+OM培肥方式有利于维持 0~ 30 cm各土层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的稳定,一定程度改善 0~ 40 cm各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并提高作物产量(提高 6.70%);但 NPK+OM培肥方式结合耕作深度处理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并不一致:在 P10、P20、P30处理下,NPK+OM结合 P20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增产 9.60%)。(3)对不同处理下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深度下耕层土壤质量指数以 P20处理最高,两种培肥方式下耕层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 NP-K+OM培肥方式显著高于 NPK培肥方式;进一步分析发现,作物产量与耕层土壤质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不同耕作深度及培肥方式通过影响耕层土壤质量进而影响作物产量的形成。因此,对于种植典型农作物的红壤坡耕地,耕作深度 20 cm在改善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更有利于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积累,并使作物获得较高的产量,且与有机无机培肥相结合可进一步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为红壤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提供了支撑。

    • 不同耕作方式下有机肥施用量对华北潮土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2020(4):84-8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25

      摘要 (159) HTML (82) PDF 4.02 M (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下有机肥施用量对华北潮土理化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土壤培肥及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以华北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有机肥施用量为副区。耕作方式设深翻和旋耕 2个水平(分别以 DT和 RT表示);有机肥施用量设 0、7.5、15和 22.5 t/hm24个水平(分别以 M 0、M7.5、M15、M22.5表示)。在作物成熟期采集 0~ 20 cm土壤样品并进行产量测定,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有效磷(AP)、速效钾(AK)、硝态氮(NO 3--N)、铵态氮(NH 4+-N)的测定。结果表明,深翻条件下,不同施肥量下土壤 SOM、TN、AP、AK和 NH 4+-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DT-M 15和DT-M 22.5处理的土壤NO 3--N含量最高,分别为125.28和137.7 mg/kg,显著高于DT-M 0处理和DT-M 7.5处+理(P<0.05)。旋耕条件下,与 RT-M 0相比,RT-M 7.5处理下土壤SOM、AK和 NH 4 -N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5.26%、52.70%和119.19%。深翻条件下,DT-M 15和 DT-M 22.5处理的小麦和玉米产量最高,分别比 DT-M 0的小麦产量显著高 14.1%和19.0%,比 DT-M 0的玉米产量显著高 19.9%和23.5%。在旋耕条件下,RT-M 7.5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分别比 RT-M 0处理和 RT-M 15的小麦产量显著高 22.6%和 21.4%;旋耕条件下的玉米产量在不同有机肥施用量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在华北潮土区,深翻 -中量有机肥(15 t/hm2)和旋耕 -低量有机肥(7.5 t/hm2)是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小麦玉米产量较为理想的耕作与施肥方式,但其作用机理及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 生物培肥及 AMF对马铃薯连作土壤微生物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2020(4):90-9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66

      摘要 (120) HTML (61) PDF 3.60 M (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宁南山区马铃薯连作导致的土壤养分失衡、土壤微生物失调等土壤障碍问题,开展生物培肥及 AMF对马铃薯连作土壤微生物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CK 1)相比,增施生物有机肥和菌剂能够改善马铃薯生长发育特征,分别延长马铃薯生育期总天数 10和 3 d左右;增施生物菌剂及生物有机肥减少真菌数量、增加细菌数量,可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总量,比传统施肥增加 2~ 3倍;AMF接种能明显提高马铃薯的菌根真菌侵染率,AMF接种的侵染率较不接种高出 22.39%。与传统施肥处理相比,各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均有增加。其中,增施生物有机肥处理产量最高,达 51 687.3 kg/hm2,增产 68.7%;其次为接种 AMF处理,约增产40%左右。由此可知,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的调整和培养与作物产量的直接表现之间具有不同步性,但是从长远土壤培育角度来看,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群的建立是保持土壤质量持续健康、矫治连坐障碍、实现马铃薯持续高产的有效途径。

    • 丹江口柑橘园土壤和叶片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2020(4):95-10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15

      摘要 (138) HTML (83) PDF 3.68 M (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丹江口柑橘主产区 42个柑橘园采集了土壤和叶片样品并进行养分测定,旨在研究土壤和叶片营养元素状况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97.6%的柑橘园土壤 pH值适宜柑橘生长;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交换性镁、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交换性钙和有效锰处于缺乏或低量水平的柑橘园分别占71.4%、95.2%、64.3%、45.2%、100.0%、11.9%、16.7%、26.2%、14.3%、0.0%和0.0%。2)叶片氮、磷、钾、钙、镁、铜、锌、硼、铁和锰含量缺乏的柑橘园分别占31.0%、71.4%、81.0%、38.1%、83.3%、97.6%、95.2%、40.5%、0.0%和 0.0%。3)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硼的丰缺状况与叶片中对应元素显著正相关,其它土壤营养元素与叶片相应元素无显著相关性。因此,建议柑橘园在营养管理上应因地制宜,增施有机肥及硼肥,合理施用氮、磷和钾肥。

    • 江西省旱地土壤有效硅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0(4):101-10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27

      摘要 (144) HTML (81) PDF 4.15 M (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了解江西旱地土壤有效硅含量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为今后江西省旱地土壤采取合理的硅肥施用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柠檬酸浸提—硅钼蓝比色法测定了江西省旱地耕层 185个土样的有效硅含量,结果表明:(1)江西旱地土壤有效硅含量范围在 12.7~ 192.0 mg·kg -1,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整体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赣东北最低的分布特征。(2)赣东北、赣北、赣西土壤中有效硅含量随着土壤 pH值升高而显著(P<0.05)增加;赣南旱地土壤有效硅含量随碱解氮、有效磷的升高而显著( P<0.05)降低。(3)江西省除赣东北土壤有效硅平均含量稻田高于旱地,其他 4个区旱地土壤有效硅平均含量均高于稻田。且旱地土壤有效硅含量主要集中在 25~ 115 mg·kg -1,而稻田土壤有效硅含量主要集中在 25~ 70 mg·kg -1,旱地有效硅含量缺(25~ 70 mg·kg-1)与极缺(<25 mg·kg -1)的土壤占比分别比稻田低 7.09%和 6.03%。但江西省旱地土壤有效硅含量缺和极缺的也占57.3%,超过一半,急需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其含量,保证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台农芒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0(4):107-11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442

      摘要 (287) HTML (68) PDF 5.48 M (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不同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芒果叶片矿质养分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分,综合评价不同施肥方式肥料效应,为芒果产量品质综合评价提供分析方法和芒果的提质增效提供实践依据。通过大田试验,在等量施肥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氮,设常规沟施化肥(CK)、发酵纯羊粪替代 10%化肥(10SF)、发酵纯羊粪替代 20%化肥(20SF)、生物有机肥替代 10%化肥(10BF)、生物有机肥替代 20%化肥(20BF),共 5个处理,分析芒果生物学性状、产量、经济效益、品质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响应,并对肥料效应综合评价。与 CK相比,生物有机肥替代 10%和 20%化肥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第三次梢叶片中钾含量。10BF果实纵茎较 CK增加了2.57%,各处理纵茎排列:10BF>20BF>20SF>CK>10SF;生物有机肥 10%和 20%替代化肥处理的芒果体积均大于纯羊粪相应处理;20BF处理单果重显著高于 CK和 20SF,单果重排序:20BF>10BF>CK>20SF>10SF。相较于CK,10BF的可食率、糖酸比、固酸比、Vc含量分别增加了4.80%、63.34%、54.81%、49.81%,可滴定酸降低了31.82%。肥料效应综合排序:10BF>20BF>20SF>10SF>CK。综合分析不同施肥处理的芒果产量和品质及其他指标,生物有机肥替代 10%化肥处理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推荐施肥方式。

    • 优化小豆产量及产量性状的 NPK肥模型研究

      2020(4):115-12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54

      摘要 (129) HTML (67) PDF 7.46 M (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豆的主要产区在东北、华北等地区,因氮、磷、钾施肥量不平衡导致小豆产量较低。为研究小豆对 3种元素的需求规律,探索氮、磷、钾的最佳施肥量及其配比,本试验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研究肥料配施对小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整氮、磷、钾施肥量及配比能够显著提高小豆产量,当 N∶P 2O5∶K2O=1∶0.55∶0.98(N:76.6 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2 096.7 kg/hm2);当 N∶P 2O5∶K2O= 1∶0.53∶0.86(N:64.3 kg/hm2)时,经济效益最佳(12 432.73元/hm2)。氮、磷、钾元素对小豆产量互作效应表现为随氮、磷和氮、钾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至最高点后缓慢降低,随磷、钾施肥量的增加表现出缓慢增加至最高点后迅速下降。随氮、钾施用量的增加,小豆单株荚数表现为先增长后下降,试验范围内磷施用量对小豆单株荚数的影响表现为直线增长;3种元素对小豆单荚粒数影响不大,证明小豆单荚粒数是由品种本身特性决定的;小豆的百粒重随 3种肥料的增施而增加。

    • 不同施肥模式下稻 -虾共作的氮磷平衡及效益分析

      2020(4):124-12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30

      摘要 (155) HTML (99) PDF 4.06 M (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稻 -虾共作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速,完善稻田养分管理对于协调养分平衡及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置有机肥施用(T1,养殖沟分次施有机肥 +水稻施有机无机复混肥)、缓 /控释肥施用(T2,养殖沟不施肥 +水稻施缓 /控释肥)和腐植酸肥施用(T3,养殖沟施菌剂 +水稻施腐植酸肥)共 3个处理,研究稻 -虾共作系统的氮磷平衡以及系统效益。结果表明,水稻产量呈现 T1 ≈ T2>T3,而虾的产量呈现 T3>T2>T1。从水质上看,T1能显著提高小龙虾的食物来源,其小龙虾的平均单重也分别是 T2和 T3的 1.3和 2.3倍;从经济效益看,T3利润最高,为 46 098.5元/hm2,比 T1高 19.7%。氮和磷平衡最佳的分别是 T1和 T3,但由于 T3水稻产量太低而不利于粮食安全。综上,从“藏粮于地”的角度要优选缓 /控释肥,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增加农户收益,分次施用适量有机肥和施用微生物菌剂能够分别利于提高虾的单重和总产,但有机肥的施用也存在风险,需限制有机肥的单次用量以控制水体氨氮含量。

    • 新型氮肥对潮土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020(4):130-13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97

      摘要 (133) HTML (60) PDF 6.54 M (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不同施氮量下,新型氮肥与普通氮肥对潮土大田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地上部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用以探明华北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科学合理施氮及适宜氮肥品种。从2016年 6月开始在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 -轻壤质潮土上设置了 3种氮肥(控失尿素、腐植酸尿素和普通尿素)和 6个施氮水平(0、100、150、200、250、300 kg·hm -2)的长期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共 16个处理。小麦收获期测产,并统计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氮肥类型和施氮量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地上部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都有显著影响。3种氮肥,冬小麦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各施氮处理与不施氮相比,分别增产 29.0%~66.2%、27.7%~79.7%、13.9%~59.4%。其中,控失尿素的增产效果显著,与腐植酸尿素和普通尿素相比,在施氮量为 300 kg·hm -2时,达到最大产量 7 970 kg·hm -2,比普通尿素和腐植酸尿素分别提高了 8.1%和 12.7%。3种氮肥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也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小麦每公顷穗数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并且控失尿素和腐植酸尿素小麦平均每公顷穗数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了 12.8%和 17.3%。其中,腐植酸尿素处理小麦穗粒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为 300 kg·hm -2时,最大穗粒数达到 34.6粒·穗 -1,比普通尿素增加了 23.1%。对于 3种施氮肥处理,小麦地上部吸氮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小麦产量表现一致的趋势。其中以控失尿素的小麦地上部平均吸氮量最大,为 161.3 kg·hm -2;其次是腐植酸尿素,为 154.7 kg·hm-2,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了 9.6%和 5.1%。与普通尿素相比,控失尿素平均氮肥利用率提高了 9.6个百分点,施用控失尿素能够提高小麦氮肥利用率、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其中腐植酸尿素处理,小麦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新型氮肥(控失尿素和腐植酸尿素)通过提高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小麦产量、小麦氮素吸收量,从而提高小麦氮肥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从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面考虑,控失尿素的增产效果优于腐植酸尿素,在施氮量为 300 kg·hm -2时,达到最大产量。

    • 内蒙古典型生态区不同类型向日葵氮肥响应差异

      2020(4):140-14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47

      摘要 (200) HTML (57) PDF 7.55 M (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 2006~ 2016年内蒙古向日葵“3414”田间试验数据,评估食用向日葵和油用向日葵在不同生态区之间的氮肥响应及其差异,并分析土壤基础供氮能力对向日葵氮肥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推荐施氮条件下,食用向日葵在河套灌区、阴山北麓区和燕山丘陵区的施氮增产幅度分别为 35.1%、47.6%和 35.5%,偏生产力分别为24.1、22.8和 22.7kg/kg,农学利用率分别为5.6、6.6和 5.7kg/kg;油用向日葵在河套灌区、大兴安岭南麓区和燕山丘陵区的施氮增产幅度分别为32.8%、39.3%和18.9%,偏生产力分别为26.2、39.7和 37.7kg/kg,农学利用率分别为 5.6、10.8和 6.0 kg/kg。食葵和油葵的 100 kg籽粒吸氮量均值分别为 4.6和 4.7 kg,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0.1%和 38.9%,生理利用率分别为 20.3和 20.8 kg/kg。上述结果表明,内蒙古食葵施氮的增产效果优于油葵,食葵产量对外源氮肥的依赖程度也高于油葵,因而食葵相较于油葵更应重视氮肥的管理和调控;不同生态区自然环境和土壤地力的差异也显著影响了向日葵的氮肥增产效应,河套灌区应积极进行土壤培肥,燕山丘陵区和大兴安岭南麓区可适当增加施氮量,阴山北麓区则应以维持向日葵需求为标准适当减少施氮量。

    • 间作玉米马铃薯土壤水氮协同吸收特征研究

      2020(4):150-15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32

      摘要 (136) HTML (55) PDF 5.07 M (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氮协同吸收对玉米、马铃薯产量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采用滴灌补水方式,动态定量监测了玉米(Zea mays)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间作条件下,作物不同生育期表观耗水量变化和水分利用差异,并通过各生育期表观耗水量和植株氮含量变化,分析了水分吸收与氮素在植株累积中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马铃薯间作有明显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LER)为 1.36,玉米种间竞争力强于马铃薯(ARF>0)。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总表观耗水量减少 16.67%,间作马铃薯总表观耗水量增加 15.44%,两种间作作物表观耗水量差异不显著。作物整个生育期,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氮素累计吸收量减少 96.30%,间作马铃薯减少 83.66%,间作作物中,玉米高于马铃薯 151.53%。全生育期作物表观耗水量与氮素累积吸收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越到后期越明显,其中,抽穗至成熟期为玉米水 -氮协同吸收关系最紧密时期,单作玉米相关系数 0.717,间作玉米相关系数 0.814,块茎形成期至淀粉积累期为马铃薯水 -氮协同吸收最明显时期,单间作马铃薯相关系数分别达到 0.808和0.875。综上,玉米马铃薯间作促进作物水 -氮协同吸收作用,且随生育期推移越显著。

    • 滴灌施氮水平下玉米籽粒灌浆过程模拟

      2020(4):157-16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03

      摘要 (117) HTML (75) PDF 6.02 M (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2017~ 2018年在宁夏农垦平吉堡农场进行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天赐 19”,在0、90、180、270、360和 450 kg/hm26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0、N1、N2、N3、N4和 N5表示)下,基于 Richards方程构建和验证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氮素处理中玉米籽粒灌浆过程模型,并进行灌浆特征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氮素水平下玉米籽粒灌浆规律均符合 Rich-ards曲线,模型评价指标均方根误差 RMSE为 1.03g/kg,标准化均方根误差 n-RMSE为5.56%,稳定度较高。籽粒灌浆速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将灌浆进程划分为渐增期、速增期和缓增期 3个阶段。施氮显著增加籽粒干物质累积量,其原因主要是延长灌浆持续期和增加灌浆速率。施氮 270 kg/hm2对增加速增期的灌浆天数效果显著,使速增期对最终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的贡献率达到了 64%,并且能维持较高的后期灌浆活性。本文基于 Richards方程构建的籽粒灌浆过程模型将在滴灌玉米灌浆期准确地预测籽粒灌浆特性。

    • 蚓粪对温室番茄植株叶片光合特性与产量的调节

      2020(4):165-17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02

      摘要 (146) HTML (72) PDF 5.98 M (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蚓粪施入对不同连作年限土壤栽培的番茄植株光合作用与产量的调节作用,试验以番茄为供试作物,采用温室内盆栽试验,研究番茄连作 0、5和 20年土壤中,蚓粪(VM)、鸡粪(CM)、稻草(FS)和化肥(CF),不施肥对照(CK)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生理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番茄连作 0年和 5年的土壤中蚓粪处理番茄植株叶片光和参数略低于鸡粪处理,但高于其他处理。在连作 20年的土壤中,蚓粪的输入使番茄植株叶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胞间 CO 2浓度较鸡粪处理分别提高了13.70%、12.38%、6.51%和5.85%;较稻草处理分别提高了56.11%、33.21%、19.80%和16.50%;较化肥处理分别提高了84.05%、51.68%、20.89%和 42.74%。除蚓粪和鸡粪处理外,其他处理在连作 5年和连作 20年的土壤中栽培的番茄的生物量、根系活力、产量均低于连作 0年的对应处理。蚓粪处理的连作 0年和 5年的土壤中栽培的番茄产量分别为1 641和 1 654 g·株 -1,高于连作 20年的番茄产量(1 593 g·株 -1),其生物量和根系活力也高于连作 20年的土壤。生产上,可以通过适量输入蚓粪来调节植株的光合作用,提高生物量以及根系活力,从而提高番茄产量。

    • 旱作藜麦养分吸收规律及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2020(4):172-17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502

      摘要 (135) HTML (73) PDF 4.20 M (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旱作藜麦的养分吸收特征,开展田间试验研究藜麦对氮、磷、钾养分需求规律及其养分限制因子,以期为旱作藜麦大面积推广和高效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方案。本试验以‘陇藜 1号’为材料开展大田肥料缺素试验,分析在全施肥区不同生育期藜麦的干物质量、养分含量及积累量。结果表明:孕穗期和灌浆期是藜麦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累积量最大和日累积量增长最快的两个阶段,其中孕穗期干物质累积量占干物质总量的 48.14%,且单株干物质日累积量为 6.42 g,灌浆期干物质累积量占干物质总量的 27.93%,且单株干物质日累积量为 1.58 g;藜麦对氮素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在花期 -孕穗期这一阶段达到最大值,吸收量占吸收总量的 29.97%,吸收速率达到 7.15 kg·hm -2·d-1;藜麦对磷素吸收量最大的生育期是孕穗 -灌浆期,为 17.49 kg·hm -2,占总量的32.70%,但吸收速率却在花期 -孕穗期最高,为 0.96 kg·hm -2·d-1;孕穗期 -灌浆期是藜麦对钾吸收量最高的时期,为 103.24 kg·hm-2,占总量的 31.09%,吸收速率在花期 -孕穗期最快,为 6.30 kg·hm -2·d-1。单位面积氮、磷、钾吸收累积量分别为353.88、53.63、333.62 kg·hm -2,其比例为 6.60∶1∶6.22。氮磷钾全施显著提高藜麦的产量,缺氮、缺磷、缺钾、全施处理与没有施肥处理相比较,增产幅度为 18.2%~ 118%,所有施氮的处理比不施氮的处理增产 84.2%,所有施磷的处理比不施磷的处理增产 37.4%,所有施钾的处理比不施钾的处理增产 5.7%,限制藜麦生长及产量的养分因子大小顺序为氮 >磷 >钾。

    • 白龙江干旱河谷不同植被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2020(4):178-18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29

      摘要 (138) HTML (58) PDF 5.77 M (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状况及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为干旱河谷植被恢复重建中的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及造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干旱河谷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狼牙刺(Sophora davidii)、河朔荛花( Wikstroemia chamaedaphne)、华西小石积( Osteomeles schwerinae)、酸枣( Ziziphus jujuba)和荆条( Vitex negundo)等主要人工林土壤的碳、氮和磷含量,运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不同林型对土壤营养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白龙江干旱河谷 6种植被类型土壤 C、N、P含量均处于中下水平;刺槐、狼牙刺、华西小石积、酸枣和荆条土壤 C∶N值随土层的加深而升高;6种植被类型土壤 C∶P、N∶P平均值均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和我国平均水平。6种植被类型对土壤营养元素、化学计量和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最好的为河朔荛花,其次为荆条,再次为刺槐,因此推荐选择上述 3树种作为白龙江干旱河谷造林先锋树种。

    • 生态沟渠对小流域农田排水中氮磷的拦截效果研究

      2020(4):186-19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17

      摘要 (147) HTML (48) PDF 4.92 M (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田养分大量流失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自然降雨排水条件下生态沟渠对稻作区小流域农田排水中氮(N)、磷(P)的拦截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以流入湘北津市市毛里湖区的生态沟渠为研究对象,连续 2年系统研究多级植物组合截留后 N、P的沿程变化规律及拦截效率。结果表明:生态沟渠对稻作区小流域农田排水中TN、NH 4+-N、NO3--N和 TP均有一定的拦截净化作用。2016年和 2017年生态沟渠对农田排水中 TN平均拦截率分别为58.49%、47.61%,对 NH 4+-N平均拦截率分别为77.29%、69.72%,对 NO 3--N平均拦截率分别为58.77%、47.79%,对 TP平均拦截率分别为67.07%、54.47%。总体认为,生态沟渠能有效拦截农田排水中N、P,减轻周围环境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

    • 河套地区盐碱土复合调理剂配方筛选研究

      2020(4):192-20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648

      摘要 (153) HTML (65) PDF 6.83 M (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的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烟气脱硫石膏、腐殖酸、保水剂材料研发的复合调理剂对根区盐碱土进行综合改良,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分析不同配比烟气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 pH值、碱化度、全盐、盐基离子含量、养分水平、含水量、硬度及向日葵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比例施用烟气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 pH值均显著降低,降低幅度 0.45~ 0.79个单位,土壤中 Na +和 CO 32-+HCO3 含量分别降低了 9.7%~ 20.1%和 14.3%~30.4%;(2)不同比例施用烟气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含水量分别增加了 13.9%~119.3%、9.1%~ 159.2%和 4.4%~20.2%,土壤硬度降低了 13.4%~56.7%;(3)不同比例施用烟气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后,向日葵出苗率从 6.7%增加到了 20.0%~ 66.7%;通过对盐碱土综合改良效果及向日葵出苗率进行分析,烟气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的最优配方为烟气脱硫石膏 2 580 kg·hm -2、腐殖酸 774 kg·hm -2、保水剂 516 kg·hm -2。

    • 凹凸棒石保水剂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衰老的影响

      2020(4):202-21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417

      摘要 (134) HTML (69) PDF 10.70 M (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凹凸棒石保水剂对小麦生长及衰老的作用,以济麦 22为供试材料于青岛农业大学黄岛区宝山试验基地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用量凹凸棒石保水剂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衰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开花期后,T1、T2、T3处理净光合速率高于CK、T4处理,且呈 T3>T2>T1>CK>T4趋势,说明适量的凹凸棒石保水剂对小麦的净光合速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趋势与其一致。在小麦灌浆期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趋势随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但过量时有负面影响,丙二醛(MDA)含量趋势则相反,说明施用适量凹凸棒石保水剂能延缓小麦旗叶衰老。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SOD、POD、CAT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凹凸棒石保水剂施用量为 22.5 kg/hm2时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较对照分别增加8.5%、6.3%、11.6%,产量增加10.8%,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施用量。

    • 中度含镉鸡粪源有机肥对土壤镉积累及小白菜吸镉量的影响

      2020(4):208-21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34

      摘要 (134) HTML (89) PDF 6.37 M (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施用鸡粪源有机肥对土壤-作物系统累积重金属镉的影响,实现鸡粪源有机肥的安全利用,以种植一季小白菜盆栽试验方式,选择镉含量适中(Cd 1.58 mg·kg -1)的鸡粪源有机肥,以不施肥空白(CK)和化肥常规施肥处理(F)为对照,在与常规肥施加等量化肥的基础上,设置 4种不同施肥量有机肥处理,分析施用鸡粪源有机肥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壤镉累积量及小白菜镉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源有机肥施用量为0.5~2 g·kg-1时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及有效磷含量较高,分别为 0.725~ 0.760 g·kg -1、111.50~ 141.48 mg·kg-1、205.86~ 230.44 mg ·kg-1、19.13~ 28.54 mg ·kg-1,土壤有机碳为 10.27~ 11.84 g ·kg-1,但种植一季对土壤机械组成和阳离子交换量无明显影响。总体来看,随着鸡粪源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 pH值呈现缓慢降低趋势,对土壤累积镉影响不明显,土壤中镉的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含量呈增加趋势,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含量呈减少趋势,而小白菜地上可食用部分镉的累积量有降低趋势。综上,鸡粪源有机肥的施加有助于改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影响镉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在种植一季小白菜时对土壤累积镉影响不明显,但有助于降低小白菜地上可食用部分的镉累积量。

    • 牧草促生菌分离鉴定及对大豆促生性能的研究

      2020(4):215-22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402

      摘要 (117) HTML (70) PDF 6.53 M (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豆(黔豆 1号)为研究对象,从贵州不同地区采集的根瘤样品中,挑选菌落隆起、边缘整齐、有粘液,且固氮酶活性较高的 6个菌株进行鉴定并制成复合接种剂,分析不同组合处理对大豆的株高、根长、根瘤数、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产量等的影响,测定了营养品质粗蛋白(CP)、中性纤维(NDF)、酸性纤维(ADF)、全磷(P)、钙(Ca)的含量,旨在从中筛选出与大豆植株共生匹配最佳的组合菌株。结果表明:经鉴定其中 4株是根瘤菌(R286-1、R287-3、R310-1、R325-3),2株为内生细菌(R286-5、R287-5)。与单一接种根瘤菌处理相比,大多组合接种剂可显著促进大豆的茎粗,地上部分干物质重量 B2,D1和 D2的效果最明显,A1、B1和 D1增加根系生物量的效果最佳,根瘤数 A2、B2、C1和 D1结瘤最多。加施内生细菌能显著提高植物的 CP含量,复合菌剂比 CK提高 4.6%~13.1%,Ca含量仅 D1比 CK下降11.3%,其他组合提高 4.1%~20.8%,明显降低了ADF含量(除A1、B1、B2、D1)。综合分析,应用生产潜力最大的 4个菌组为A2、B2、C1、D2,为大豆菌肥的研制奠定试验基础。

    • >专题综述
    • 天然多孔矿物材料在土壤改良和土壤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020(4):223-23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56

      摘要 (230) HTML (62) PDF 7.77 M (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天然多孔矿物在孔隙结构、吸附特性、离子交换特性、催化特性、微溶效应等多方面呈现明显特殊性和优异性,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微环境和修复污染的土壤。文中对天然多孔矿物及其改性材料在土壤改良和土壤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阐述,其中包括天然多孔矿物材料的环境属性、结构化学特性、在土壤改良中应用、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在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和在病毒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天然多孔矿物在土壤环境科学研究中使用提供必要的技术依据。天然多孔矿物的资源特性和环境属性非常适合于我国土壤环境的改良和修复的应用条件,具有重要的研究和经济意义。

    • 水稻硅营养及硅肥高效施用技术研究进展

      2020(4):231-23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62

      摘要 (141) HTML (123) PDF 6.16 M (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硅虽然没有被列入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但它在水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以及水稻抗逆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中综述了水稻硅的营养功能、施硅效应及硅肥的高效施用技术,并对水稻硅营养研究进行了展望。

    • 腐植酸尿素在农业生产和面源污染防控中的研究与应用

      2020(4):240-25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80

      摘要 (146) HTML (93) PDF 9.41 M (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到 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发布与实施,减肥增效已成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腐植酸尿素因其在减肥增效方面独特的优势,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尽管如此,腐植酸尿素的生产工艺及其在农业生产和面源污染防控方面的应用推广仍存在许多问题。在农业减肥增效与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文中系统综述了腐植酸的活化方法、腐植酸与尿素的作用机理、腐植酸尿素的生产工艺、田间应用效果及在面源污染防控中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腐植酸尿素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重点及应用推广建议,为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参考。

    • >分析测试
    • 液相色谱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溶肥料中无机砷含量

      2020(4):252-25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291

      摘要 (141) HTML (95) PDF 4.30 M (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液相色谱 -原子荧光光谱法联用技术,建立了水溶肥料中无机砷含量的检测方法。对样品前处理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实验条件下,As 3+和 As 5+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 R)分别为0.999 6和 0.9998,检出限分别为 0.8和 2.7ng/mL;对 3个样品平行测定 6次,无机砷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为 1.90%~ 3.66%,加标回收率为 91.9%~ 107.5%。研究表明,可将本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水溶肥料中无机砷检测。

    • 杜马斯燃烧法和凯氏定氮法在土壤全氮检测中的比较研究

      2020(4):258-26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45

      摘要 (208) HTML (71) PDF 6.06 M (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 6组不同全氮含量的土壤样品(梯度为 0%~0.06%、0.06%~0.1%、0.1%~0.2%、0.2%~0.3%、0.3%~ 0.4%和 0.4%~ 0.5%)和 4份土壤有效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杜马斯燃烧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其全氮含量,并对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相关性及检测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土壤有效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全氮含量的检测,两种方法测定结果都接近于真实值,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和相对误差(RE)值,可确定杜马斯燃烧法精密度更高,且准确度更好;对于含氮量范围为 0%~ 0.06%的样品,两种方法的测定值之比(D/K)为 0.692~ 0.965,杜马斯燃烧法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为 0.00%~ 9.96%,测定结果不稳定,两种方法的测定值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但 R2仅为 0.9049;而含氮量大于 0.06%的样品,两种方法的测定值之比(D/K)为 0.940~ 1.104,变异系数均小于 5%,测定结果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R2=0.9979)。在检测成本方面,完成相同数量样品检测,杜马斯燃烧法所需时间和人力都约是凯氏定氮法的1/2。因而,杜马斯燃烧法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土壤全氮检测方法,对于含氮量范围为 0%~ 0.06%的土壤样品,凯氏定氮法的测定结果更接近于真实值,而对于含氮量大于 0.06%的土壤样品,杜马斯燃烧法更加适用。

    • 流动分析仪快速测定土壤全磷含量

      2020(4):266-27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310

      摘要 (163) HTML (161) PDF 3.56 M (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经碱熔法消解,对连续流动分析仪和钼锑抗比色法所测土壤全磷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流动分析仪测定碱熔法土壤全磷含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经 t检验,双尾 P(T ≤t)=0.5254,无显著性差异。回归直线方程y(流动分析仪-P)=1.0606x(钼锑抗比色法-P)-0.0191, R=0.9900。流动分析仪测定碱熔法土壤全磷的加标回收率在 98.09%~ 102.89%,3个样品重复测定 5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1.20%~ 2.07%。流动分析仪精密度与准确性高,试剂用量少,检测效率高,适用于批量土壤全磷的检测分析。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