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水稻脆性秸秆降解特性及其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2021(2):1-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18

      摘要 (288) HTML (110) PDF 7.57 M (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稻秸秆降解效率是衡量秸秆还田利用率的重要指标,脆秆水稻秸秆易破碎,在秸秆还田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以脆秆水稻品种科辐粳7号的秸秆为研究对象,以扬粳113为对照,通过土壤降解(有氧+厌氧)和酸碱酶解处理揭示脆性秸秆的降解特征,明确降解后的秸秆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为脆秆水稻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研究发现通过酸性降解处理,科辐粳7号的茎秆、叶鞘以及叶片的降解率较对照品种扬粳113秸秆分别提高了15.11%、5.66%、9.27%(P<0.05),碱性降解处理分别提高了13.18%、12.31%、11.01%(P<0.05)。土壤降解试验结果显示,科辐粳7号秸秆在质量损失、纤维素降解和半纤维素降解方面显著高于扬粳113秸秆,降解后土壤平均重量直径显著大于扬粳113秸秆,土壤破坏率显著低于扬粳113秸秆。研究结果显示,科辐粳7号的秸秆降解率比常规水稻品种显著提高,同时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对于提高秸秆还田的效率十分关键。

    • 不同施磷处理下棉田土壤磷素吸持特征研究

      2021(2):8-1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73

      摘要 (216) HTML (95) PDF 9.43 M (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施磷水平对棉田土壤磷的固定和释放机制,对新疆典型棉田5种施磷水平(P0、P75、P150、P300、P450)及不同层次(0~5、5~10、10~20、20~40、40~60 cm)的灰漠土进行磷素吸附和解吸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磷吸附量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以P150处理吸附量最大,P0和P75处理吸附量较小,其中P150处理最大吸附量较P0处理增加了45%;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处理吸附量逐渐增大,处理间吸附量的差异逐渐减小,40~60 cm土层最大吸附量为0~5 cm土层的2.10倍。土壤磷的等温吸附曲线与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的拟合度都达显著水平(P<0.05),土壤最大吸附量(Xm)与等温吸附曲线一致,以0~5 cm土层P75处理最小,为476.19 mg·kg-1,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吸附常数(K)与Xm呈相反趋势;随施磷量的增加,土壤最大缓冲容量(MBC)呈增加趋势,深层土壤小于表层土壤;土壤磷素吸附饱和度(DPS)以P75处理最大,整体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磷解吸量与解吸率随吸附能力的增加而减小;土层越深,解吸量与解吸率越小,其中0~5 cm土层解吸量为40~60 cm土层的2.06倍。增施磷肥能够提高棉田土壤贮存磷的能力,施磷量75 kg·hm-2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增加土壤对磷的解吸,深层土壤磷的吸附特性受施肥水平的影响较小,供磷能力小于表层土壤。

    • γ-聚谷氨酸磷肥增效剂对石灰性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2021(2):17-2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71

      摘要 (201) HTML (95) PDF 7.03 M (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高土壤中磷素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磷矿资源浪费。试验以郑州市高新区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埋土试验,研究γ-聚谷氨酸与磷酸一铵配施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并与常用增效剂草酸、腐殖酸的作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相同添加量的3种增效剂,均能提高磷肥利用率,且γ-聚谷氨酸的作用效果最好;(2)γ-聚谷氨酸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当其与磷酸一铵质量比为1∶1时有效磷含量可提高57.85%;(3)γ-聚谷氨酸能够抑制土壤中Ca2-P快速向Ca8-P和Ca10-P转化,土壤有效磷与其它磷形态相关性大小为Ca2-P(0.871)>Ca8-P(-0.797)>Ca10-P(-0.483)>Fe-P(-0.414)>O-P(0.347)>Al-P(-0.102),通径分析表明Ca2-P(0.759)为主要决策因子,Ca8-P(-0.087)和Ca10-P(-0.051)为主要限制因子;(4)γ-聚谷氨酸能够降低土壤中碳酸钙的含量,减少石灰性土壤磷的吸附位点。γ-聚谷氨酸能够提高磷肥利用率,在γ-聚谷氨酸与磷酸一铵配施的条件下,限制Ca2-P快速向无效态磷转化,减少磷的吸附位点是γ-聚谷氨酸提高石灰性土壤磷素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 施用石灰对果园酸性土壤镁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

      2021(2):23-3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43

      摘要 (218) HTML (105) PDF 9.49 M (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施用石灰对蜜柚果园酸性土壤镁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明确施用石灰对酸性土壤镁有效性的改良效果,为酸性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以土壤培养试验以及田间石灰改良试验所采集土壤样品开展等温吸附试验,并以0.02 mol·L-1 NaNO3进行解吸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土壤pH及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增加,且对果园不同土层土壤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0~10 cm(L1)>10~20 cm(L2)>20~40 cm(L3);(2)用Langmuir方程可以对吸附等温线进行较好拟合,描述土壤对镁的吸附作用(R2=0.957~0.999),随着平衡液镁浓度的增加,土壤对镁的吸附量增加,吸附分配系数(Kd)下降。随着石灰施用量增加Kd上升,土壤固定镁的能力越强;(3)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土壤镁的解吸量先增加后下降,其大小依次为C2(1.8 mg·kg-1)>C3(3.6 mg·kg-1)>C1(0.9 mg·kg-1)>C0(0),而解吸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4)土壤镁的吸附能力与pH、有机质、交换性Ca2+、交换性Mg2+、盐基饱和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交换性酸、交换性Al3+呈显著负相关(P<0.05),解吸能力则反之。综上所述,合理施用石灰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酸度,增加土壤镁的吸附量和解吸量,提高土壤镁的有效性。

    • 丹江口库区不同坡度对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

      2021(2):32-3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14

      摘要 (219) HTML (112) PDF 8.14 M (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丹江口库区是典型的农业区域,随着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提升,掌握土壤肥力特征及坡度对其的影响,为优化丹江口农田土壤质量和提高养分效率提供科学依据。选择丹江口库区淅川县为研究区,基于不同坡度下采集160个土壤样点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可定量地评估农田坡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淅川县农田土壤养分处于中等水平,与全量养分相比,土壤有效养分变异系数较大,土壤有效磷和碱解氮分别为1.10和0.40;不同坡度条件下,农田土壤肥力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与10~15°农田相比,0~5和5~10°农田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27.1%和17.2%,且0~5和5~10°农田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52.7%和115%,有效磷流失较为严重;结合CCA分析表明土壤肥力指标能较好地响应土壤坡度变化程度。因此,研究区>10°的农田土壤的养分易淋溶,水土流失严重,原因是土壤有效磷具有流失风险,为了维持丹江口库区生态平衡,应将>10°的农田区域作为土壤改良重要区域;将0~10°农田区域作为灌河流域土壤质量管理的重点对象。

    • 铁观音茶园土壤酸化与交换性镁的现状

      2021(2):39-4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61

      摘要 (163) HTML (95) PDF 6.19 M (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确了酸化茶园中的土壤交换性镁状况,为茶园科学施肥提供支持。在安溪县主要产茶乡镇共采集了297个表层土壤样品,通过测定土壤pH及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进行了分布特征研究,应用相关分析进行了土壤pH与交换性镁相关性研究。安溪茶区的土壤pH值变幅在3.1~6.7之间,超过68%的茶园土壤pH低于4.5,土壤酸化极其严重;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在1.0~79.0 mg·kg-1之间,平均为23.7 mg·kg-1,82%的茶园土壤低于40.0 mg·kg-1,土壤交换性镁普遍缺乏。土壤pH值是影响土壤镁有效性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茶园土壤大面积酸化以及土壤交换性镁缺乏是目前茶园生产普遍面临的问题,建议在茶园生产上控制氮肥的投入,同时重视镁肥的补充以确保茶叶优质高效生产。

    • 有机肥替代化肥不同比例对黑土土壤微生物学性质及春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2021(2):44-5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452

      摘要 (274) HTML (86) PDF 9.60 M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于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农村和农业生产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通过分析有机肥不同比例替代化肥对黑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性以及春麦籽粒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探讨该地区适宜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减施比例。试验设置了不施肥(CK)、100%化肥(100%NPK)、25%有机肥+75%化肥(25%M)、50%有机肥+50%化肥(50%M)、100%有机肥(100%M)5个处理,有机替代无机比例以氮素用量计算,即有机氮替代化肥氮素的25%、50%、100%。于2019年8月春麦收获期采集土壤样品(0~20 cm)和小麦籽粒样品,测定分析了土壤生物肥力指标、小麦籽粒产量、品质等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之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差异不同。25%M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达到最大值,与CK相比,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别提高了9.67%、28.64%,适量的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可以使土壤保持较高的微生物生物量。2)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影响,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以及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全量有机肥和25%有机替代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3)在小麦籽粒产量方面,处理间差异显著,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产量增加了0.82%~24.34%,100%NPK和25%M这2个处理籽粒产量最高,二者差异不显著。作物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与小麦产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一致。100%NPK处理小麦籽粒、面粉及面团品质最高,有机肥处理(25%M、50%M和100%M)提升了小麦籽粒品质和面团品质的大部分指标,依然达到了优质中筋或强筋小麦的标准。4)通过对各处理经济效益的分析,从粮食增产的角度出发,以25%M处理投入产出比最小,可以有效提高肥料资源利用率,增加小麦产量,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综合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不同比例的3个处理,25%M处理在改善土壤生物学活性、增加春麦产量和改善品质方面的效果良好,同时可以提高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增加经济效益。

    •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液体肥对加工番茄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21(2):53-6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69

      摘要 (220) HTML (107) PDF 9.13 M (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不同化肥减量配施有机液体肥对加工番茄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化肥减量配施有机液体肥的可行性及作物种植中的减肥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微区控制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空白对照NF、单施化肥CF100、化肥全量配施有机液体肥CF100SW、化肥减量10%配施有机液体肥CF90SW、化肥减量20%配施有机液体肥CF80SW;分析其对番茄养分吸收、产量、品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F100SW、CF90SW、CF80SW处理较CF100处理显著促进番茄对氮、磷养分的吸收及提高氮磷肥利用率,其中CF80SW处理较CF100处理单株氮、磷素吸收量分别增加25.15%、11.59%,氮、磷肥利用率达34.00%、15.89%;CF100SW处理产量最高,较CF100处理增加12.34%,CF90SW处理次之,增加4.23%。施用有机液体肥的各处理(CF100SW、CF90SW、CF80SW)较CF100处理均能增加番茄Vc和番茄红素的含量;显著提高土壤蛋白酶、转化酶、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其中纤维素酶和转化酶增加最为显著,CF100SW、CF90SW、CF80SW处理纤维素酶活性分别较CF100处理增高35.59%、43.64%、29.98%;转化酶活性较CF100处理分别增高28.68%、58.44%、45.49%。综上所述,有机无机结合的施肥方式能够促进加工番茄养分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增产提质,营造良好的土壤微环境;且从产量、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综合角度考虑,适量减少10%~20%的化肥配施有机液体肥更为适宜。

    • 土壤调理剂和生草互作对果园酸化土壤化学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2021(2):61-6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78

      摘要 (220) HTML (170) PDF 9.02 M (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调理剂和生草技术是改善果园土壤质量、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类型的土壤调理剂和生草的裂区试验,主区为土壤调理剂处理:不施土壤调理剂(CK)、生石灰(QL)、化学土壤调理剂(KB)、腐植酸类土壤调理剂(SC)和生物有机肥(BOM),副区为清耕(CT)和生草(GR)处理,共设10个处理,研究土壤调理剂和生草互作效果。结果表明:土壤调理剂和生草处理在苹果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SC与BOM处理较CK显著增加了苹果的产量和Vc含量,GR较CT处理显著增加了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和固酸比。各土壤调理剂较CK处理的土壤pH显著增加了5.1%~12.6%,GR较CT的土壤pH也显著提高了9.1%,且与土壤调理剂处理交互作用显著。对于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SC和BOM处理较CK得到了显著增加,GR较CT也得到了显著增加。BOM-GR处理较KB-GR处理显著增加了叶片的SPAD值以及叶片的全氮、全钙和全镁含量。SC-GR处理较QL-GR和KB-GR处理显著增加了叶片全磷和全钾含量。SC、BOM处理和GR配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增加苹果的产量和品质。

    • 不同微生物菌剂处理对哈密瓜品质及 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2021(2):69-7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16

      摘要 (164) HTML (88) PDF 9.17 M (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哈密瓜长期连作引起的产量低、品质差问题,研究微生物菌剂对土壤肥力和哈密瓜品质的影响。试验以哈密瓜为研究对象,对连续种植 3 年哈密瓜土壤设置对照、12# 菌剂、D74 菌剂、1# 菌剂、12# 和 D74 菌剂混合菌剂共 5 种施肥处理,对比不同处理的哈密瓜品质、土壤养分特征和酶活性的变化,并对哈密瓜品质、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菌剂后,哈密瓜糖度、维生素 C 含量、单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果实硬度、总酸度显著低于对照。施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土壤,在开花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 3 个生长时期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速效钾变化不显著,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哈密瓜品质和土壤有机质、养分及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单瓜重、糖度、维生素 C 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养分指标和脲酶等酶活性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哈密瓜硬度和总酸度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4种微生物菌剂处理中,12# 和 D74 混合菌剂对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影响大于其他处理,混合菌剂对改善本试验土壤环境效果较好,显著提高了哈密瓜的产量和品质。

    • 生物炭输入对砾石土水肥保蓄及酿酒葡萄产量、品质的影响

      2021(2):78-8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79

      摘要 (175) HTML (76) PDF 10.39 M (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有机无机配施条件下,生物炭输入对砾石土水分养分保蓄及酿酒葡萄产量品质的调节作用,在贺兰山东麓开展了2年定位试验,分析了不同用量生物炭输入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生物学响应。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条件下,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升高,<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土壤结构明显改善;生物炭施用量6000 kg/hm2以上,可显著提高土壤0~80 cm土体贮水量超过30%,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并且显著促进酿酒葡萄叶片的光合作用,优化了果穗长,进而提高了葡萄产量,改善了葡萄品质,基于理论产量模拟最佳生物炭输入量为7260 kg/hm2。因此,贺兰山东麓砾石土酿酒葡萄园,在有机无机配施条件下,补施生物炭7260 kg/hm2可快速构建土体,保蓄土壤水分养分,有利于推进酿酒葡萄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提升土壤有机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2021(2):87-9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83

      摘要 (186) HTML (77) PDF 10.39 M (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对作物产量的限制性影响,探究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对中低产田土壤有机碳提升和作物增产的积极作用。设2个生物质炭用量梯度(B1:6 g·kg-1和B2:30 g·kg-1)和3个蚯蚓粪用量梯度(M1:不施蚯蚓粪;M2:1%;M3:5%)配施进行盆栽试验,不施生物质炭和蚯蚓粪为对照(CK),共7个处理进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和蚯蚓粪对土壤温度和水稻株高均没有产生明显影响,6 g·kg-1生物质炭配施5%蚯蚓粪或30 g·kg-1生物质炭配施不同用量蚯蚓粪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生物质炭与蚯蚓粪产生的外源性炭投入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51(P<0.05);同等蚯蚓粪用量下,30 g·kg-1生物质炭用量处理水稻不同部位生物量高于6 g·kg-1生物质炭用量处理;B1M3和B2M3处理水稻粒重最高,施用生物质炭和蚯蚓粪增加养分投入和促进养分吸收是增产的主要原因;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提高了氮素的收获指数。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是培肥中低产田土壤、提高养分吸收利用和促进水稻增产的有效措施。

    • 有机肥替代氮肥及节水对设施番茄和辣椒菜田氮淋溶的影响

      2021(2):96-10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52

      摘要 (180) HTML (93) PDF 6.24 M (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降低设施菜田的氮素淋溶对于缓解菜区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机肥替代氮肥及节水研究了设施番茄和辣椒农田氮素淋溶变化特征。试验设置:化肥(HF)处理、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40%(TDN)处理、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40%+节水30%(TDN+JS)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监测年度不同蔬菜季所有处理淋溶液硝态氮平均浓度为70.4~202.4 mg/L。一个番茄辣椒轮作周期HF、TDN和TDN+JS硝态氮平均淋溶量分别为130.9、116.2和97.2 kg/hm2。TDN处理硝态氮淋溶量比HF处理平均降低11.4%。TDN+JS处理硝态氮淋溶量比HF处理显著降低25.9%。硝态氮淋溶是氮淋溶的主体,占总氮淋溶的69.1%~73.1%,可溶性总氮占总氮淋溶的77.2%~79.3%。两季番茄产量为33.0~50.8 t/hm2,辣椒产量为17.6~19.8 t/hm2,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有机肥替代氮肥及适当节水灌溉是降低设施菜田氮素淋溶的有效途径。

    • 不同酸性改良剂对葡萄园土壤及葡萄品质的影响

      2021(2):102-10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53

      摘要 (169) HTML (85) PDF 6.42 M (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大区试验,比较了3种土壤酸化改良剂(生石灰、含硅钾土壤改良剂和含腐殖酸土壤改良剂)对葡萄园土壤养分、质量状况以及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壤酸化改良剂都可以显著改善土壤酸化,在施用生石灰、含硅钾土壤改良剂和含腐殖酸土壤改良剂后,土壤pH由5.78分别上升为5.92、6.37和6.55。与生石灰处理相比,含硅钾和含腐殖酸的土壤改良剂处理土壤中的交换态铝的含量分别降低了31%和25%,并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其他两种土壤改良剂相比,施用含腐殖酸土壤改良剂后土壤的交换态钙离子和交换态镁离子含量显著上升。在3种酸性改良剂处理后,土壤和果实总砷、总镉、总铬、总铅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含硅钾改良剂处理后葡萄果实的含水率显著高于生石灰处理,含硅钾和含腐殖酸的土壤改良剂处理后葡萄果实可溶性总糖显著高于生石灰处理;含腐殖酸的土壤改良剂处理后葡萄果实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生石灰和含硅钾土壤改良剂处理。因此,与生石灰处理相比,施用含硅钾土壤改良剂和含腐殖酸土壤改良剂改良土壤酸化的效果更好;并有利于降低土壤中可交换铝,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和可交换性钙、镁的养分含量,改良土壤;同时提高了果实品质。

    • 控释氮肥减量配施对土壤氮素调控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1(2):108-11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54

      摘要 (203) HTML (75) PDF 8.75 M (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控释氮肥减量后移能够有效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还能够减少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研究控释氮肥减量配施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对土壤氮素调控及夏玉米的产量影响,对指导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科学施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共设置不施氮肥(CK)、100%普通尿素(U)、100%控释尿素(CRU)、80%控释尿素(80%CRU)、100%配方控释肥(100%SCR)及80%配方控释肥(80%SCR)6个处理,探讨控释氮肥减量配施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全氮、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内施用氮肥的处理较不施氮肥的处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均显著增高。在成熟期,100%控释尿素处理的土壤全氮较不施氮肥处理高出了46.23%,较常规施肥处理高出了36.37%,100%配方控释肥处理较不施氮肥处理高出了30.83%,较常规施肥处理高出了24.60%。玉米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变化也十分显著,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在大喇叭口期达到最高。不同施氮处理间对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100%控释配方肥最高,不施氮肥处理活性最低。各施氮处理比不施氮肥处理增产显著,增幅为7.6%~13.04%,其中100%配方控释肥和100%控释尿素较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分别增产4.04%和1.37%,其中100%配方控释肥增产显著。综上,100%配方控释肥能够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持续释放氮素使其能够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对氮素的需求,提高土壤肥力与固氮能力,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 增施生物有机肥对食用木薯吸收利用土壤中硒的影响

      2021(2):116-12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55

      摘要 (146) HTML (88) PDF 7.58 M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不施外源硒和施用外源硒2种试验条件下,给食用木薯增施不同量的生物有机肥,研究土壤中总硒含量、硒形态、土壤理化性质、块根中硒含量及有机硒占比,探究增施生物有机肥对食用木薯吸收利用土壤中硒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施外源硒和施用外源硒的2种试验条件下,食用木薯增施生物有机肥后,土壤中水溶态硒、交换态硒、有效硒活化率、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块根硒含量、块根有机硒占比均大于对照,其中水溶态硒、有效硒活化率、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块根硒含量均在600和900 kg/hm2 2个处理下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2)在不施外源硒和施用外源硒的2种试验条件下,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与有效硒活化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与有效硒活化率的正相关关系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上,食用木薯在种植过程中增施生物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中硒的有效性,促进块根吸收利用土壤中的硒。

    • 腐植酸增效复混肥对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2021(2):123-13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42

      摘要 (171) HTML (79) PDF 10.72 M (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上研究了腐植酸增效复混肥料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设置了空白(CK)、磷钾肥对照(CK1)、常规复混肥料(CF)和腐植酸增效复混肥料(HF)处理,在轻度(S1)、中度(S2)、重度(S3)3种盐渍化程度土壤上,连续2年进行了小麦的田间试验,以探究腐植酸增效复混肥料对小麦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小麦全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复混肥料相比,施用腐植酸增效复混肥料,1)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平均提高幅度为25.26%(2018年)和19.17%(2019年),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上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2)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氮素总累积量增幅为11.25~36.75 kg/hm2(2018年)和9.90~49.80 kg/hm2(2019年),在轻、中、重度盐碱土壤上,腐植酸复混肥料增产幅度分别为31.68%、20.53%、23.56%(2018年)和33.28%、18.86%、5.36%(2019年);3)氮肥利用率提高6.29~16.73个百分点(2018年)和5.47~27.69个百分点(2019年);4)明显增加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土壤铵态氮含量则下降;5)土壤盐渍化程度直接影响小麦产量、氮素吸收等,施用腐植酸增效复混肥料较常规复混肥料促进植株氮素吸收,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随土壤盐渍度降低而提高,建议低度、中度盐渍化土壤上施用腐植酸增效复混肥料。

    • 水肥耦合对冬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021(2):133-14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19479

      摘要 (157) HTML (154) PDF 8.58 M (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以灌水量、施氮量(N)、施钾量(K2O)为试验因素,采用三因子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灌水量和施氮量均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极显著影响,且施氮量主效应大于灌水量,而施钾量主效应不显著;(2)单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3)水氮交互作用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极显著影响,合理的水氮配合可以促进马铃薯产量形成和水肥资源高效利用,较高灌水量与较高施氮量配合产量最高,中高灌水量与较高施氮量配合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在本试验条件下,马铃薯目标产量在48000~60000 kg·hm-2之间最佳水肥方案为:灌水量1569.0~1671.0 m3·hm-2、施氮量288.0~327.0 kg·hm-2、施钾量163.5~196.5 kg·hm-2,在该水肥管理下可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其水分利用效率达178.88~179.03 kg·hm-2·mm-1。

    • 水肥耦合对大棚西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2021(2):141-14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59

      摘要 (185) HTML (89) PDF 8.57 M (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水肥组合对大棚西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选用品种“双抗8号”,研究滴灌条件下3个施肥水平(F) (低-1、中-2、高-3)和3个灌水水平(W)(低-1、中-2、高-3)组合对西瓜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品质及养分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产量和品质随施肥量、灌水量的增加而呈抛物线趋势。单瓜重以F2W3处理6.09 kg最高,其次是F2W2处理5.99 kg,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分别较F1W1处理显著提高40.4%和38.1%;产量以F3W3处理44039 kg/hm2最高,F2W2处理产量43566 kg/hm2较高,两处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分别较F1W1处理显著提高18.0%和16.7%。相同灌水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在较高单瓜重和产量下,F2W2处理具有较高水分利用效率(36.3 kg/m3);在果实形态与品质方面,横径、维生素C含量以F3W2处理最大,纵径、皮厚和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F3W3处理最大,边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F2W3处理含量最高,但各处理与F2W2处理相比差异均不显著。果实中氮磷养分含量以F2W3处理最高,钾含量和地上部养分积累量以F3W3处理最高,除果实中钾含量外,均与F2W2处理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F2W2处理是较优的西瓜水肥组合,适宜的水肥投入实现了西瓜增产、提质增效的目的,为山西晋中地区滴灌条件下大棚西瓜水肥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 氮磷钾养分对寒地膜荚黄芪生长及药用成分影响

      2021(2):149-15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34

      摘要 (158) HTML (75) PDF 7.34 M (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养分是影响黄芪生长的重要因素,研究N、P、K对膜荚黄芪生长及药用成分的影响,以期为寒地黄芪营养调控提供基础支撑。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通过N、P、K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分析1年生膜荚黄芪在不同因子水平及多因子配施下植株表观生长量和根系药用成分含量变化。1)在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膜荚黄芪株高差异不显著;根长N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茎粗、10 cm处根粗(R1)N2和N3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N1和CK;地下鲜重各氮素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地上鲜重N3与N1、N2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CK(P <0.05)。毛蕊异黄酮苷、刺芒柄花苷N2与N1、N3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CK(P<0.05);毛蕊异黄酮差异不显著;多糖N2与N1差异不显著,但与N3、CK差异显著;在不同磷素水平条件下,膜荚黄芪根长表现P3和P2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P1和CK(P<0.05);根粗(R1)P1和P2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P3和CK(P<0.05)。P1处理的膜荚黄芪根系毛蕊异黄酮苷和刺芒柄花苷含量最高(P<0.05),而多糖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在不同钾素水平下,膜荚黄芪株高、1 cm处根粗(R0)、地下鲜重、地上地下鲜重比值均表现为K2、K3和CK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K1(P<0.05)。毛蕊异黄酮苷和刺芒柄花苷含量K2处理与K1、CK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K3(P<0.05);毛蕊异黄酮含量K3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多糖含量各处理差异显著,含量高低顺序为CK>K3>K2>K1。2)N、P、K配施条件下,K元素对膜荚黄芪影响较大,株高、茎粗、根粗(R1)、地上鲜重及地下鲜重达显著水平(P<0.05),N、P对膜荚黄芪影响较小。膜荚黄芪毛蕊异黄酮苷和多糖受N、P、K元素影响大小为K>N>P,刺芒柄花苷含量受N、K元素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毛蕊异黄酮含量在各处理差异不显著。N、K元素的增施有利于植株的生长、生物量及多糖的积累,N、P、K元素对膜荚黄芪影响效果为K>N>P;单元素施肥时,氮肥(20 g/m2)、磷肥(15 g/m2)、钾肥(20 g/m2)对膜荚植株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氮肥(20 g/m2)、磷肥(7.5 g/m2)、钾肥(20 g/m2)对药用成分积累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三元素配施时,N2P2K3处理(N 20 g/m2,P 15 g/m2,K 30 g/m2)有利于膜荚黄芪植株生长及根系多糖积累,而N1P2K2处理(N 10 g/m2,P 15 g/m2,K 20 g/m2)有利于黄酮类物质的积累。建议种植生产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向施肥管理。

    • 基于“3414”施肥方案的二年生桔梗主要性状的综合评价

      2021(2):156-16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33

      摘要 (143) HTML (78) PDF 6.24 M (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桔梗生产中存在的“上等品紧缺,次等品严重积压”的制约桔梗生产的问题,采用“3414”施肥方案,通过氮磷钾肥料的不同配比组合,探讨在北方寒冷地区氮磷钾肥用量对二年生桔梗的有关产量和外观品质方面性状的影响,同时筛选出适于北方寒冷地区沙土条件下的最佳氮磷钾施用配比。试验结果表明,桔梗的株高、茎粗、茎叶鲜重、根长、根径、侧根数、单根鲜重、经济系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与不施肥处理(N0P0K0)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且施肥处理的综合表现均好于N0P0K0;通过隶属函数法对14种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处理后的二年生桔梗的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平均隶属函数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为N2P2K3>N2P2K2>N2P3K2>N0P2K2>N2P1K2>N1P2K2>N3P2K2>N1P1K2>N2P2K1>N1P2K1>N2P2K0>N0P0K0>N2P0K2>N2P1K1,在14种不同氮磷钾肥料配比处理中,处理N2P2K3(N 8.8 g/m2、P2O5 17.4 g/m2、K2O 45 g/m2)和处理N2P2K2(N 8.8 g/m2、P2O5 17.4 g/m2、K2O 30 g/m2)的综合表现最好,根长长、根径粗、侧根数少、单根鲜重大、经济系数较高。在本研究范围内,多施肥有助于提高桔梗的产量和外观品质,特别要多施磷钾肥效果更佳。

    • 不同施肥水平对温室番茄生长、氮吸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2021(2):162-16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15

      摘要 (214) HTML (81) PDF 8.40 M (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温室番茄为研究对象,基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了5种施肥水平(以N计,N0:0 kg/hm2、N1:150 kg/hm2、N2:300 kg/hm2、N3:450 kg/hm2、N4:600 kg/hm2 ,N-P-K=15-5-25)下番茄生长和氮素养分累积动态变化,探究水肥一体化技术下不同施肥水平对番茄生长发育、氮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2处理下的番茄植株呈矮壮化生长,株高较N4处理下降15.9%(P<0.05),茎粗较N4处理增加27.8%(P<0.05)。N2处理具有较高的叶片SPAD值,其在番茄定植后55与115 d时较N4处理分别增加10.7%和13.2%(P<0.05)。随生育期推进,番茄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量与氮累积量增加呈“慢-快-慢”的趋势,提高施肥水平可增加番茄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量与氮累积量,但施肥处理间并无显著性差异。果实品质受到施肥的显著影响,其中N2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较N0处理增加28.3%(P<0.05),可滴定酸含量比处理N0和N4分别增加22.5%和19.8%(P<0.05)。施肥增加了番茄产量,但施肥水平过高对产量并无显著提升,其中N2处理产量较N0处理增加了13.2%,且与处理N3、N4相比无显著差异。温室番茄的氮素利用效率(NUE)和肥料偏生产力(PFP)均随施肥水平升高而显著下降,N2处理的NUE和PEP分别为N4处理的1.82和1.74倍(P<0.05),N2处理下温室番茄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N3、N4处理的1.9和2.9倍(P<0.05)。综合考虑番茄生长、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等指标,本试验条件下,N2施肥水平为供试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的适宜肥料用量。

    • 不同施肥处理下菠萝生长及经济效益分析

      2021(2):170-17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40

      摘要 (218) HTML (66) PDF 8.42 M (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南省菠萝种植普遍存在施肥过量的问题,为探索合理的施肥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计空白对照(CK)、农户常规(FP)、化肥减量(OPT1)、化肥减量+有机肥替代(OPT2)4个不同施肥处理,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菠萝的生物量、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施肥能够增加菠萝干物质量,菠萝总干物质积累量排序依次为OPT2>OPT1>FP>CK,与CK相比,OPT2、OPT1、FP增幅分别达到120.05%、113.53%和99.74%。产量OPT2>OPT1>FP>CK,相较于FP处理,OPT2与OPT1分别增产6.66%和6.53%,表明2个优化施肥模式均能保证产量。在品质指标中,施肥处理的单果鲜重、纵径、横径和纵横比都显著高于CK,而FP、OPT1和OPT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施肥能够显著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CK处理的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都显著高于FP、OPT1和OPT2,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各处理之间无差异,糖酸比则是CK显著低于其他3个施肥处理,表明施肥能改善果实内在品质。肥料投入FP>OPT2>OPT1>CK,净收益OPT1>OPT2>FP>CK,OPT1的净收益分别比CK、FP、OPT2高111.27%、21.33%、5.21%,OPT1产投比最大,高达4.74∶1。与农户常规施肥相比,两种优化施肥处理减少了养分投入,经济效益增加,并且产量和品质没有下降。综合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三方面考虑可以得出,化肥减量(OPT1)是本试验条件下菠萝种植的一种理想施肥处理。

    • 配方施肥对刺黑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1(2):178-18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67

      摘要 (167) HTML (148) PDF 7.32 M (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刺黑竹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制定科学的刺黑竹林施肥管理技术措施提供参考,对提高刺黑竹产量和品质最佳的氮磷钾施肥量进行研究,以5年生刺黑竹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10(34),于2018年的3、6、9月均匀施肥,每次施肥量分别为全年施肥量的30%、40%、30%。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刺黑竹的产量与品质。施肥能显著提升竹笋出笋数与产量,分别提升了41.6%~138.9%、119.4%~215.9%;氮、磷、钾肥施入量分别为500.8、310.5、233.2 kg/hm2时,刺黑竹产量最高。施肥能提高可溶性糖含量29.1%~54.2%、粗脂肪含量8.5%~73.0%、粗纤维含量10.5%~56.8%、粗蛋白含量45.1%~78.4%以及总氨基酸含量1.5%~14.3%;氮、磷、钾肥施入量分别为474.3、301.2、154.5 kg/hm2时,刺黑竹综合品质最好。刺黑竹高产优质的氮、磷、钾肥施入量分别为474.3~500.8、301.2~310.5、154.5~233.2 kg/hm2,其高产优质条件下土壤速效氮、磷和钾元素比例为100∶22∶258。

    • 优化芸豆产量及产量形成的氮磷钾肥料模型研究

      2021(2):185-19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60

      摘要 (171) HTML (68) PDF 10.91 M (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芸豆的主要产区在东北、华北等地区,氮、磷、钾施肥量不平衡导致芸豆产量较低。为研究芸豆对3种元素的需求规律,探索氮、磷、钾的最佳施肥量及其配比,试验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研究肥料配施对芸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整氮、磷、钾施肥量的配比能够显著提高芸豆产量,当N∶P2O5∶K2O=1∶0.55∶0.73(N:69.3 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1714.49 kg/hm2);当N∶P2O5∶K2O=1∶0.55∶0.73(N:69.3 kg/hm2)时,经济效益最佳(11695.02元/hm2)。各肥料对芸豆产量的影响表现为钾>氮>磷。3种元素的增施对芸豆产量的单因素及互作效应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3种元素的增施对芸豆单株荚数的影响表现为先增长后下降;增施氮、磷肥对百粒重的影响也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在试验范围内增施钾肥则促进百粒重增长;3种元素对芸豆单荚粒数影响不大,证明芸豆单荚粒数是由品种决定的。

    • 河西灌区制种玉米化肥减量技术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2021(2):193-19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21

      摘要 (165) HTML (96) PDF 6.40 M (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化肥超量施用是河西灌区制种玉米种植中的突出问题,为探寻制种玉米化肥减量途径,在甘肃张掖同时设置3 个田间试验,采用的化肥减量技术措施分别为化肥配施有机肥,化肥配施中微量元素和制种玉米套作绿肥,通过对各项试验中制种玉米产量的分析,探究制种玉米化肥减量有效措施。结果表明:本研究条件下,制种玉米化肥的适宜施用量为N 300 kg·hm-2,P2O5 150 kg·hm-2 和K2O 150 kg·hm-2,配施有机肥后各处理玉米产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呈不同程度增加,平均增幅14%,MN300P150K150 较N450P150K150 化肥氮减量33.3%,玉米却增产9.7%;化肥配施中微量元素后,N375P150K150S 较N375P150K150 产量增幅达14%,较N450P150K150 化肥氮减量16.6%,而实现增产10.4%;玉米间作绿肥后,绿肥全部翻压+N358.5 和绿肥全部翻压+N313.5 的化肥氮用量较绿肥刈割留茬+N388.5 分别降低了10% 和25%,玉米产量却分别提高0.5% 和2.2%。综上所述,配施有机肥,中微量元素,间作绿肥翻压可实现河西走廊制种玉米化肥氮减量,配施的适宜化肥氮投入量为N 300 kg·hm-2。

    • 生物炭氮替代部分化肥氮对黄壤水稻的生物效应

      2021(2):199-20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255

      摘要 (174) HTML (89) PDF 7.35 M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氮肥减施增效是实现我国化肥零增长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不同生物炭配施氮肥比例的生物效应及氮肥利用率,为黄壤稻田秸秆生物炭高效利用提供依据。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配施氮肥比例对贵州黄壤水稻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对照CK(不施氮肥,只施用磷肥和钾肥)、常规施肥T0(化肥氮100%)、T1(生物炭氮10%+化肥氮90%)、T2(生物炭氮20%+化肥氮80%)、T3(生物炭氮30%+化肥氮70%)、T4(生物炭氮40%+化肥氮60%)。结果表明:水稻籽粒产量随着生物炭与氮肥减量配施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T2处理最高,较常规施肥T0处理显著提高了13.4%(P<0.05,下同);与T0处理相比,生物炭与氮肥减量配施可明显影响稻米精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以T2处理较好;生物炭与氮肥减量配施可显著影响水稻秸秆和稻谷的氮素积累量,其中T1、T2和T4处理的秸秆氮素积累量较T0处理提高了4.5%~17.3%,T2处理达显著水平;T1、T2和T3处理的稻谷氮素积累量较T0处理依次显著增加了31.1%、27.3%和21.8%;与T0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依次增加了2.4%~13.3%、8.2%~46.3%和8.87~22.41个百分点,其中T2处理达到显著水平;T1、T2、T3和T4的氮素收获指数均有所提高,但均不显著。综上所述,生物炭与氮肥减量配施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贵州黄壤稻田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时改善稻米品质;在短期条件下,推荐20%生物炭氮与80%化学氮肥配施作为中等肥力黄壤水稻氮肥减量配施的最适比例。

    • 配施硝化抑制剂对蜜橘和脐橙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021(2):206-21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03

      摘要 (142) HTML (165) PDF 7.27 M (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2年田间试验,探究了不同时期配施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对蜜橘和脐橙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分别以8年果龄的南丰蜜橘和6年果龄的纽荷尔脐橙为试验材料,设CK(不施硝化抑制剂)、BF+En(萌芽肥配施硝化抑制剂)、SF+En(稳果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和BF+SF+En(萌芽肥与稳果肥均配施硝化抑制剂)4个处理,并分析了配施硝化抑制剂对其产量、单果重、品质、SPAD、生理落果率、春梢与秋梢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时期配施硝化抑制剂均有增加南丰蜜橘和纽荷尔脐橙产量的趋势,其中,南丰蜜橘SF+En和BF+SF+En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7.1%、23.1%,纽荷尔脐橙仅BF+SF+En产量显著提高19.7%。配施硝化抑制剂有增加南丰蜜橘维生素C含量和降低其总酸含量的趋势,其中SF+En和BF+SF+En维生素C含量显著增加32.7%和33.3%,BF+En、SF+En总酸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4.5%、12.7%。纽荷尔脐橙SF+En维生素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5.1%,总酸含量无显著性影响,BF+SF+En单果重、果皮厚度、横径和纵径分别显著增加20.3%、14.9%、8.5%和7.6%。BF+SF+En显著提高南丰蜜橘和纽荷尔脐橙春梢与秋梢数量,其中BF+SF+En春梢数量分别显著增加32.9%、42.4%,而秋梢数量分别显著增加15.1%、24.9%。综上所述,萌芽肥与稳果肥均配施硝化抑制剂对促进南丰蜜橘和纽荷尔脐橙新梢生长和产量提升效果最佳,且显著增加了南丰蜜橘维生素C含量和纽荷尔脐橙单果重、果皮厚度、横径与纵径。

    • 侧深施控释肥下寒地粳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特性

      2021(2):213-22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80

      摘要 (192) HTML (88) PDF 9.85 M (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不同控释肥料一次性侧深基施对寒地粳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的影响,以绥粳18为供试粳稻品种,探讨46%普通掺混复合肥(CG)、48%日本氮控释掺混肥(T1)、52%国产氮控释掺混肥(T2)、52%树脂包膜控释肥(T3)、48%(8%尿素控释)掺混肥(T4)对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源库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T3施肥处理产量均与CG处理呈显著差异,T1处理产量较CG处理高14.34%,T3处理较CG增产11.26%。各处理分蘖成穗率较CG处理增加6.7%~17.9%。干物质积累量在拔节期至孕穗期较其它生育期积累多。T1、T2、T3处理库容量与CG和T4处理呈显著差异。各处理百千克籽粒吸氮量较CG处理增加1.88%~13.75%,CG处理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T1处理呈显著差异。T1、T3处理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偏生产力显著高于CG处理,表明T1、T3控释特征在寒地粳稻免追侧深施肥下是可行的。产量与收获指数、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拔节期氮素积累量和抽穗期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T1、T3肥料养分释放特征满足粳稻养分吸收特征,是减氮高产的保证。

    • 施氮对不同氮效率类型玉米自交系产量、干物质及氮素积累的影响

      2021(2):221-22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75

      摘要 (183) HTML (79) PDF 7.31 M (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前期筛选出的低氮高效型玉米自交系(PH6WC)和低氮低效型玉米自交系(ZY118)为试验材料,设置N0(0 kg/hm2)、N90(90 kg/hm2)、N180(180 kg/hm2)和N360(360 kg/hm2)4个氮处理,研究不同氮效率类型玉米自交系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及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对氮浓度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的群体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高效型玉米自交系群体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和氮素代谢相关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及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及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低效型自交系,以产量为例,高效型自交系比低效型自交系从N0到N360分别高51.99%、46.27%、32.43%和19.86%;而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氮素转运量显著低于低效型自交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干物质、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与产量、氮素积累量及氮肥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玉米氮高效自交系的筛选指标。因此,高效型玉米自交系(PH6WC)在不同氮处理下具有较高的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及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可以在低氮水平下达到稳产高产。

    • 不同类型氮肥对番茄穴盘基质育苗的影响

      2021(2):228-23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47

      摘要 (146) HTML (69) PDF 6.26 M (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类型氮肥在穴盘基质育苗中的效果,向中药渣废弃物育苗基质中施用不同类型氮肥进行番茄育苗,研究育苗完成后成苗生长指标参数。结果表明,施用氨基酸氮肥和化学氮肥均显著增加叶绿素SPAD值(6.4%和8.4%)和幼苗茎粗(2.5%和3.8%)。氨基酸氮肥较不施肥对照和化学氮肥显著增加了成苗的地下部干重(17.9%和22.2%)、地上部干重(17.4%和18.7%)以及壮苗指数(16.4%和20.1%);显著增加了根表面积(13.3%和18.5%)、平均直径(38.9%和25.0%)、根长(10.4%和31.5%)和根体积(6.3%和13.3%)。与对照相比较,施用化学铵态氮肥对幼苗地上部、地下部干重和壮苗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但降低了根表面积和单位体积根长。此外,施用氨基酸氮肥较对照显著增加了细根相关参数在相应参数总值中的占比,细根表面积增幅22.9%,根长增幅20.8%,根体积增幅49.6%。由此可见,在育苗基质中应用氨基酸氮肥能够改变根系形态结构并实现壮苗目标,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在规模生产中推广应用。

    • 施硒及不同形态磷肥对小麦硒吸收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2021(2):234-23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07

      摘要 (157) HTML (241) PDF 6.26 M (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施用硒肥及4种不同形态磷肥对小麦硒吸收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硒肥设不施硒(SE0)和施硒(SE)2个处理,各硒肥处理下设置5个磷肥处理,分别为不施磷肥(CK)、施用磷酸(AP)、聚磷酸铵(APP)、磷酸一铵(MAP)和磷酸二铵(DAP)。结果表明:不施硒肥条件下,不同形态磷肥均能促进小麦硒吸收,但小麦籽粒硒含量均未达到富硒稻谷国家标准。其中,APP处理磷肥利用率最高,分别较AP、MAP和DAP处理提高2.49、4.86和7.07个百分点。施硒肥条件下,小麦籽粒硒含量显著增加。其中,MAP处理小麦籽粒硒含量和产量分别较CK处理增加68.11%和56.70%,磷肥利用率分别较AP、APP和DAP处理提高16.09、15.03和14.86个百分点。因此,硒肥配合施用磷酸一铵能够增加小麦籽粒硒含量,提高磷肥利用率和产量。

    • 移栽密度和施用生物炭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021(2):240-24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50

      摘要 (167) HTML (86) PDF 8.79 M (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水稻移栽密度和施用生物炭二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辽粳401为供试品种,设置2个移栽密度(12.85×104、18.36×104穴/hm2)和4个生物炭施用量(0、10、20、30 t/hm2)的二因素裂区试验,通过连续调查两个生长季稻田土pH、Eh、CEC、BD、DOC及N2O排放量,探究不同移栽密度和施炭量下肥料利用效率,测量SPAD值、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因子和实际产量,并分析不同移栽密度和施炭量组合对稻田土性质及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炭量下,增加移栽密度对土壤pH、Eh、CEC、BD、DOC的影响不显著,N2O的排放量减少,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增加移栽密度可以提高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相同移栽密度下增加施炭量,可显著提高土壤DOC含量和pH,但对于Eh、CEC、BD无显著性影响;可显著降低N2O排放量和单株干物质积累,但增加了群体干物质积累;也可增加有效穗数和产量。其中,M1B30和M2B30处理的产量较高,分别较M1B0和M2B0处理提高产量5.7%和5.2%。研究表明,移栽密度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生物炭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高移栽密度下提高施炭量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综合移栽密度和施炭量二因素,当移栽密度为18.36×104 穴/hm2、施炭量为30 t/hm2时水稻产量最高。

    • 不同土壤背景下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2021(2):248-25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51

      摘要 (136) HTML (73) PDF 8.25 M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辽宁省新审定的北方粳稻(辽粳2501)为材料,在总施氮量为N 200 kg/hm2、基-蘖-穗氮肥比例50-30-20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类型(砂质荒漠土、壤质滨海盐土、粘质棕壤土)及秸秆还田量(0、30%、50%、70%)对水稻产量构成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土和滨海盐土稻田均以50%秸秆还田产量最高,分别比对照(无秸秆)还田处理增加9.09%和9.55%,而棕壤土稻田70%秸秆还田量产量最高,比对照增加7.87%。不同土壤间秸秆还田均抑制了拔节期以前的干物质积累量,降幅为4.48%~28.30%,但能促进荒漠土和棕壤土的后期干物质积累。秸秆还田均能提高土壤间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砂壤稻田土以50%还田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33.39%和9.20%;棕壤土稻田以70%秸秆还田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44.54%和7.86%;滨海盐土稻田以50%还田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25.00%和9.55%。秸秆还田增加了荒漠土和棕壤土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以50%和70%还田量处理最高,比对照增加32.07%和18.66%,但降低了滨海盐土的氮肥表观利用率。综合水稻产量和氮吸收利用效率,辽宁省中晚熟荒漠土、滨海盐土和棕壤土稻区,秸秆还田量以50%、50%和70%较为适宜。

    • 河西灌区绿肥对春小麦化学氮肥的替代及增产潜力初探

      2021(2):256-26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11

      摘要 (161) HTML (77) PDF 6.16 M (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河西灌区春小麦连作普遍、对化肥依赖过高等问题,探讨麦后复种绿肥对下茬小麦的影响,以期为试区建立基于复种绿肥的化肥减量小麦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018~2019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绿肥翻压量(0、15000、30000、45000 kg/hm2)、2个施氮水平(0、180 kg/hm2)下的小麦干物质累积及产量构成、绿肥替代化肥的短期潜力。结果表明,种植翻压绿肥第一年,绿肥还田15000、30000和45000 kg/hm2可分别替代化学氮肥11.3%、18.5%和36.5%。施氮180 kg/hm2配合30000 kg/hm2绿肥还田、不施氮配合45000 kg/hm2绿肥还田2个处理的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分别较施氮不复种绿肥增产18.4%和15.7%,收获指数分别增加13.0%和12.6%,穗数分别增加13.8%和14.1%,穗粒数分别增加26.8%和15.9%。施氮180 kg/hm2配合30000 kg/hm2绿肥还田的干物质累积量和累积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通径分析表明,绿肥化肥配施主要通过提高有效穗数,进一步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说明施氮180 kg/hm2配合绿肥还田30000 kg/hm2处理通过优化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产生了调控作用。综上所述,施氮180 kg/hm2配合绿肥还田30000 kg/hm2是河西灌区小麦增产的可行措施。

    • 不同种类生物菌肥及用量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2021(2):262-26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77

      摘要 (230) HTML (84) PDF 8.34 M (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3年生“贵长”猕猴桃为供试品种,以不施肥为对照,菌肥Ⅰ(含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菌肥Ⅱ(含枯草芽孢杆菌)和菌肥Ⅲ(含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3种生物菌肥,设3个施肥量:3、6和9 kg/株,研究了不同生物菌肥及施肥量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生物菌肥及施肥量的效果差异,并提出最优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Vc、还原糖、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糖酸比显著改善。3种菌肥对果实品质影响效果综合表现为菌肥Ⅰ>菌肥Ⅲ>菌肥Ⅱ,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差异主要表现在影响果实糖、酸含量,以菌肥Ⅰ对果实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和糖酸比的影响最大,相比CK分别显著提高了63.41%、-27.11%、139.38%,相比菌肥Ⅱ和菌肥Ⅲ平均显著增加了21.00%、-15.53%、51.23%。就施肥量而言,任何一种菌肥当施用量大于6 kg/株时均会对果实品质有显著促进作用,各果品指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肥9与6 kg/株时果品指标无显著差异。因此,以施用菌肥Ⅰ6 kg/株(处理M2)品质最佳,施菌肥Ⅲ6 kg/株(处理K2)次之。

    • 盐穗木根际产ACC脱氨酶耐盐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021(2):270-27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57

      摘要 (247) HTML (144) PDF 10.95 M (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新疆五家渠103团盐碱地盐穗木根际的3份土样中筛选出10株产ACC脱氨酶的菌株,通过对这10株菌株的ACC脱氨酶活性和耐盐能力的测定,结果显示其中有4株菌株ACC脱氨酶活性较高,且能在盐(NaCl)浓度12%生长。根据ACC脱氨酶活性以及耐盐性能的测定结果,选择W5、W8、W9这3株菌株进行鉴定,通过生理生化实验、Biolog鉴定、16S rDNA测序分析后,鉴定结果显示W5、W8为乳酪短杆菌(Brevibacterium casei),W9为普沙根瘤菌(Rhizobium pusense)。

    • 几种土壤调理剂改良大棚种植草莓土壤的效果

      2021(2):276-28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23

      摘要 (253) HTML (103) PDF 8.10 M (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草莓产业的稳定高效发展,设施草莓大棚土壤连作障碍问题日益突出。采用硅钙钾镁、钙镁磷、月桂醇乙氧基硫酸铵、天然海洋萃取物碳酸钙与椰子提取物混合物和聚丙烯酰胺5种土壤调理剂进行了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下草莓种植大棚的土壤养分、酶活、盐分以及草莓的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硅钙钾镁是改良大棚草莓连作障碍土壤中比较理想的土壤调理剂,与未施用土壤调理剂的对照(CK)相比,硅钙钾镁土壤调理剂可以提高土壤pH值,显著增加土壤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有机质的影响不显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酶的活性。与CK相比,硅钙钾镁土壤调理剂处理草莓增产19.5%(P<0.05),平均单果重提高7.35 g(P<0.05),草莓果实的可溶性糖增加10%~18%,可滴定酸增加3.1%~18.3%,维生素C增加1.4%~23.5%,花色苷增加 0.7%~ 43%。此外,聚丙烯酰胺处理较CK处理,草莓产量提高19.1%(P<0.05),平均单果重增加14.51 g(P<0.05),土壤水溶性总盐较CK可降低11%(P<0.05),其中主要是降低SO42-、NO3-含量。为有效克服草莓连作土壤障碍,建议将硅钙钾镁和聚丙烯酰胺配合使用。

    • 福建酸性红壤施用钙镁型土壤调理剂的效果研究

      2021(2):283-28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09

      摘要 (133) HTML (72) PDF 6.19 M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福建红壤酸化、土壤钙镁限制影响蔬菜栽培等问题。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施用钙镁型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和花椰菜产量与商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供试土壤调理剂为750~1500 kg/hm2,一个花椰菜生长季后土壤pH值为6.0~6.5,提高了0.4~0.7个单位,达到花椰菜生长发育的最适土壤酸碱度;土壤和花椰菜花球中钙、镁、磷等养分有效含量均显著提高,花椰菜集中成熟采收时间提早5 d,花球单重增加0.21~0.35 kg,一级花球占比率提高6.5~13.2个百分点,产量提高2880~5985 kg/hm2,增收6000~12863元/hm2。在福建酸性红壤地区,合理施用钙镁型土壤调理剂有良好效果,综合土壤理化性质,花椰菜生育期、产量和经济效益,上述土壤调理剂的施用量为1125~1500 kg/hm2较为合理,以1500 kg/hm2效果最佳。

    • 博斯腾湖湖滨绿洲土壤电导率高光谱估算模型

      2021(2):289-29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36

      摘要 (172) HTML (79) PDF 8.95 M (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博斯腾湖湖滨绿洲为研究区,采用分数阶微分对光谱指数进行波段优化,筛选高光谱数据的特征波段,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支持向量机(SVM)构建土壤电导率高光谱数据的估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分数阶微分的高光谱数据与土壤电导率的相关性:随着分数阶微分阶数的增加,特征波段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 阶是特征波段数量最多的阶数,特征波段数量为335(P=0.01),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为0.64。(2)分数阶微分优化光谱指数的高光谱数据:随着分数阶微分阶数的增加,光谱矩阵图表现为相关系数在正负值之间波动较大,0.8 阶在光谱指数DSI 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为0.75;平方根、对数、倒数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为0.64。(3)基于PLSR 和SVM 构建土壤电导率估算模型:基于0.8 阶微分和光谱指数DSI 筛选的特征波段建立的估算模型估算效果较好,其中SVM 构建的估算模型最优,模型精度为RSVMc2=0.89,RMSESVMc=0.03,RSVMv2=0.80,RMSESVMv=1.12。利用SVM 估算模型可以有效地对研究区土壤电导率进行定量估算。

    • >调查研究
    • 水溶肥料产品登记现状

      2021(2):296-30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01

      摘要 (165) HTML (127) PDF 6.56 M (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溶肥料在节水减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文献调研和信息检索分析了有效水溶肥料产品登记信息及国家知识产权局水溶肥料专利公开信息,初步了解了水溶肥料产品品种、生产区域分布和产品创新现状。在已获得登记证的水溶肥料产品中,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和腐植酸水溶肥料数量最多,固体型和液体型占比相当;产地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地区,在缺水的西北地区应用前景广阔;经济作物依然是水溶肥料的主要应用对象;氨基酸水溶肥料和有机水溶肥料产品发展迅猛。我国水溶肥料发展势头好,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产品创新不断加强,但目前存在的生产布局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产品合格率低、有机肥水溶肥料行业标准缺失等现象,应引起生产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政府应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制定修订相关标准、加强监督抽查力度等方式引导水溶肥料产业健康发展。

    • 广西常用无机肥料中5种有害元素含量调查分析

      2021(2):302-30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85

      摘要 (147) HTML (82) PDF 4.09 M (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调查广西常用无机肥料中重金属含量情况,为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科学施用肥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数据支撑。对广西14个地市的424个无机肥料样品5种有害元素含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根据GB 38400-2019《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的要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常用无机肥料中5种有害元素总体超标率为7.1%。其中,氮肥超标率为11.6%,磷肥6.2%、钾肥6.8%、复混肥料5.4%。铅、镉、砷、铬、汞5种有害元素超标率分别为0.5%、1.2%、2.1%、0.2%、3.1%。由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广西农业常用的无机肥料5种有害元素超标情况与有机肥料产品相比并不高,但由于有害元素具有累积特性,仍会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引起重视。

    • >专题综述
    • 茶园土壤有机肥施用效应和施肥技术

      2021(2):306-31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46

      摘要 (176) HTML (105) PDF 6.05 M (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茶园土壤施用有机肥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茶叶产量和改善茶叶品质方面具有积极效应,同时也应注意施用有机肥带来的安全性风险。对茶园施用有机肥的作用、施肥技术与安全性风险进行研究发现,茶园施用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生物环境,促进茶树生长及提升茶叶品质。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适宜现代化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茶园的施肥模式。畜禽粪便生产的有机肥存在含有重金属、抗生素和激素残留的现象,茶园施用动物源有机肥存在环境和健康风险。基于以上研究,展望了茶园土壤有机肥施用的研究方向,为茶园土壤推广和应用有机肥提供科学依据。

    • 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防治综述

      2021(2):312-31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90

      摘要 (157) HTML (84) PDF 6.02 M (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塑料是一个新兴污染物,也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但有关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很少。对关于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毒性及检测方法的相关文献及研究进行综述,提出了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防治对策及需要开展的具体工作,为土壤中微塑料的管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 >分析测试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肥料中稀土元素

      2021(2):318-32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13

      摘要 (153) HTML (71) PDF 7.21 M (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这一先进技术引入肥料稀土元素的测试中,建立了相应的仪器测试条件,并比较了4种酸体系对样品消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ICP-MS测定稀土元素时,以铑(Rh)、锗(Ge)、铟(In)作为内标进行校正,可有效降低干扰,弥补基体抑制效应和灵敏度漂移,该法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精密度好。4种消解体系中硝酸-盐酸-氢氟酸体系具有较高的回收率(稀土元素回收率在87.6%~109%之间)和较好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36%),具有高效、准确、经济的特点,能满足批量快速测定肥料样品中稀土元素含量的要求。

    • 离子色谱法与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肥料和土壤调理剂中水溶性氟含量的比较研究

      2021(2):325-33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84

      摘要 (261) HTML (79) PDF 6.63 M (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离子色谱和离子选择电极两种不同方法测定肥料和土壤调理剂中水溶性氟含量。对样品前处理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常温超声30 min为最佳的提取条件。实验发现,离子色谱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以及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加标回收率均在91.0%~108.0%之间,而且对同一样品的测定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这两种方法均能满足肥料和土壤调理剂中水溶性氟含量的分析要求。与离子选择电极法相比较,离子色谱法具有分析速度快,干扰因素少等特点。

    • 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中16种多环芳烃

      2021(2):331-33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360

      摘要 (237) HTML (94) PDF 5.58 M (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环芳烃是畜禽粪污中的重要有机污染物,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畜禽粪污中多环芳烃测定的标准方法,制约了畜禽粪污资源安全利用。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畜禽粪污中16种多环芳烃的新方法。结果表明,16种多环芳烃在0.02~2.00 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在0.005~0.046 mg/kg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0%~9.8%之间,加标回收率在67.5%~111.6%之间。该方法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检出限低,且操作简便,适用于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中多环芳烃的快速筛查、确证及定量分析。

    • 流动分析仪同时快速测定植物全氮、全磷含量的方法改进

      2021(2):336-34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64

      摘要 (204) HTML (139) PDF 7.49 M (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充分发挥流动分析仪的检测优势,准确高效地同时测定植物全氮、全磷含量,对现有方法提出改进,并将改进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流动分析仪同时测定植物全氮、全磷含量改进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经t检验改进方法与传统的扩散法所测全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进方法与传统的钼锑抗比色法所测全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进方法与扩散法测定全氮含量回归方程为:Y(扩散法-N)=0.978X(流动分析仪-N)+0.502(r2=0.9755,P<0.01),两种方法所测全氮呈极显著性相关。改进方法与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磷含量回归方程Y(钼锑抗比色法-P)=0.985X(流动分析仪-P)+0.035(r2=0.9835,P<0.01),两种方法所测全磷呈极显著性相关。流动分析仪测定植物全氮、全磷含量的改进方法加标回收率分别在98.23%~100.68%、98.67%~99.11%之间,3个样品重复测定4次全氮、全磷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6%。流动分析仪同时测定全氮、全磷含量的改进方法操作简捷,精密度与准确性高,试剂用量少,检测效率高,适用于大批量植物的检测分析。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全钾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

      2021(2):343-34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68

      摘要 (145) HTML (81) PDF 5.40 M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土壤地球化学样品(NST-4,四川紫色土)中的钾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分析了整个检测过程中产生不确定度的来源,包括试样称样、标准溶液配制、校准曲线拟合、玻璃量具、仪器及实验重复性等分量,并计算了各分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发现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受标准曲线稀释配制影响最大。按GB/T 27418-2017《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的规定进行评定,土壤样品(NST-4,四川紫色土)中钾含量为20.2 g/kg时的测量扩展不确定度是0.7 g/kg(k=2,置信概率为95%)。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