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基于随机森林的县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估算

      2021(3):1-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92

      摘要 (227) HTML (127) PDF 32.40 M (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2009年云南省玉龙县土壤调查数据,基于土壤类型法将所测样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转换为有机碳密度,经克里金插值进行空间化,再以2009年landsat7-Level2影像及SRTM 90 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亮度、绿度、湿度、坡度、坡向、曲率等与土壤有机碳形成密切相关的解释变量;通过随机森林模型模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基于有机碳密度估算出0~20 cm表层土壤的有机碳总储量,并对两种模拟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结果显示:克里金和随机森林的估算结果分别为2.4×108和1.7×108 t,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0.77和14.11,普通克里金插值误差较大,且对采样点数量及空间分布有较强的依赖性;随机森林模型不仅能处理高维数据,还能给出多个变量的重要性,估算结果精度更高,也更接近区域实际情况,对小尺度的细节表现更佳,适于地形复杂且样点有限的县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储量的估算。

    • 深松深度对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2021(3):9-1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86

      摘要 (202) HTML (289) PDF 6.29 M (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善引黄灌区的土壤结构,以旋耕(RT)为对照,设置深松30、35、40、50和60 cm 5个处理(ST30、ST35、ST40、ST50、ST60),通过5年定位试验研究了深松深度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促进了0~40 cm土层大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了其稳定性。干筛法下,>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比RT处理增加6.16%、8.53%和13.38%,分形维数(D)降低3.81%;湿筛法下,R0.25、MWD和GMD分别增加44.78%、10.08%和5.81%,D值降低0.63%。深松5个处理平均的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也分别比RT处理降低了5.77%和5.88%。R0.25、MWD、GMD随深松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大小顺序为ST60>ST50>ST40>ST35>ST30>RT,不同粒径团聚体含量也有大致相同的趋势,PAD、ELT和D则呈现相反的顺序。综合分析认为,深松耕能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深松深度越深,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效果越好,若考虑深松效益和机械动力配置,建议至少深松35 cm以上。

    • 畦灌下不同施肥方式新疆棉田氮素淋溶损失特征

      2021(3):18-2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05

      摘要 (199) HTML (71) PDF 6.93 M (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田间渗滤池采集不同施肥方式下棉田耕层土壤的淋溶液体,测定总氮、铵态氮以及硝态氮的含量,旨在研究畦灌下不同施肥方式棉田耕层土壤中氮素的淋溶特征。结果表明:连续5年的定位试验显示,在新疆棉田常规地面灌溉制度下,农民常规施肥、测土配方优化施肥、优化施肥基础上增加50%施氮量时淋溶到90 cm以下的总氮量分别为5.35、5.34、5.52 kg·hm-2·年-1,氮流失系数分别为5.49%、4.92%、7.79%。氮淋溶以硝态氮为主,占总氮流失量的26.30%~27.85%,铵态氮流失量较少,仅2.18%~2.54%。每次施肥灌水都会引起氮淋溶,但是春灌引起的淋溶量是生育期每次灌水后的3~5倍。减少氮肥施用量和由棉花需要优化每次追肥量,均可以减少氮淋溶损失。

    • 氮磷互作对弱筋小麦氮素利用与籽粒淀粉品质的影响

      2021(3):27-3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11

      摘要 (222) HTML (53) PDF 5.52 M (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氮磷对弱筋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淀粉品质的影响,以宁麦13为材料,在施氮120 kg/hm2(N1)、180 kg/hm2(N2)水平下,分别设置3个磷素水平(施P2O5水平为P1:60 kg/hm2,P2:120 kg/hm2,P3:180 kg/hm2),分析氮磷素对弱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磷肥使开花期植株单株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植株与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在N1水平下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单株转运量无显著差异,N2水平下随施磷增加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单株积累量先增加后下降,且N2P2和N2P3无显著差异。N2水平下弱筋小麦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率、贡献率显著低于N1水平;增施磷肥不利于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率、贡献率的提高。N1水平下弱筋小麦氮肥生产效率、氮素利用效率高于N2水平;增施磷肥有利于氮肥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使氮素利用效率下降。施磷影响弱筋小麦淀粉粒度分布,增施磷肥提高了小麦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降低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增加了淀粉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升值等参数。本试验条件下增加施磷量显著提高了弱筋小麦植株与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植株在开花后营养器官与籽粒的即时氮素积累量,进而提高氮肥生产效率;显著提高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进而提高淀粉黏度参数。

    • 长期偏施氮肥对桑园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2021(3):35-4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49

      摘要 (181) HTML (166) PDF 8.42 M (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氮肥能够影响土壤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的丰度和种群结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不同氮肥施用年限(4年,4Y;17年,17Y;32年,32Y;0年,0Y)桑园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及种群结构变化。结果发现,长期施用氮肥导致桑园土壤酸化,与4Y土壤相比,32Y土壤pH降低0.88。4Y处理土壤AOB amoA基因的拷贝数最高,而在32Y土壤中AOA amoA基因拷贝数最高。各处理AOB amoA基因拷贝数为每克干土6.46×105~8.32×107,明显高于AOA amoA基因拷贝数每克干土1.70×104~1.20×105。AOB种群丰度与潜在硝化速率(PNR)呈显著正相关,而AOA种群丰度与土壤pH和PNR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AOB在硝化作用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DGGE条带分析表明,氮肥施用年限对AOB种群结构影响较大,而对AOA种群结构影响较小。结果表明,桑园中AOB种群在氮循环中占主导地位,并且长期施用氮肥对桑园土壤AOB丰度和种群结构影响较大,而对AOA影响最小。

    • 减氮条件下生物炭对烤烟根系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021(3):45-5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34

      摘要 (203) HTML (64) PDF 4.16 M (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减氮条件下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的烤烟根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方式,研究减氮40%条件下添加不同用量的生物炭对旺长期烤烟根系形态指标、根系活力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氮条件下施用生物炭料可有效增加烟株根系各形态指标,同时增强根系活力,并且对增加土壤酶菌和细菌数量有显著促进作用。相对于对照组,T2(1200 kg/hm2)根系长度增加31.12%、根尖数增加31.66%、根系表面积增加55.98%、根系体积增加35.14%;根系活力增强78.57 %;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数量分别高于对照组34.29%和34.17%。试验表明减氮40%条件下生物炭料能够促进烟株根系各形态指标发育,提高根系活力,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有利于绿色烟叶的可持续发展。

    • 禾豆间作与施氮对河西地区青贮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2021(3):51-6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75

      摘要 (272) HTML (112) PDF 9.82 M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禾豆间作模式与施氮水平对饲草产量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明确适宜河西地区青贮玉米生产的管理措施。于2019年在河西地区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3个种植方式(LM:青贮玉米-拉巴豆间作;FM:青贮玉米-秣食豆间作;M:青贮玉米单播)和4种施氮水平(N1:0 kg·hm-2;N2:120 kg·hm-2;N3:240 kg·hm-2;N4:360 kg·hm-2)。结果表明:N2、N3和N4较N1显著提高了玉米和豆科作物的鲜干草产量以及总产量,其中总鲜草产量较N1分别提高29.60%、57.83%和61.45%,总干草产量分别提高30.73%、59.14%和61.27%。FM的鲜草和干草总产量显著高于M,较M分别增加了5.74%和6.26%。N3和N4较N1显著降低了收获期土壤贮水量,但耗水量无显著差异,并显著提高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WUEB),且FM的WUEB显著高于M。N2、N3和N4较N1显著增加了玉米和豆科作物的氮含量及吸收量,且N3较N4显著提高了青贮玉米、豆科作物以及群体的氮肥利用效率(NUE)。FM和LM的总氮含量及吸收量显著高于M,且FM的NUE显著高于LM。所有处理中FM-N3获得了最高的WUEB(65.22 kg·hm-2·mm-1)和NUE(1.21 kg·kg-1)。综合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两方面的结果,FM-N3是适宜河西地区禾豆饲草间作种植的管理模式。

    • 氮肥调控与地膜覆盖对晋南旱地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2021(3):63-6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254

      摘要 (210) HTML (75) PDF 4.70 M (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在氮肥调控和地膜覆盖措施下冬小麦的产量形成变化规律和氮肥利用效率情况以及为晋南旱地小麦减少氮肥施用量及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7~2019年在晋南旱地小麦种植区设置农户种植模式(T1)、测土配方施肥模式(T2)、测土配方+垄膜沟播模式(T3)、测土配方+全膜穴播模式(T4)和不施肥(CK)5个处理,具体分析了在氮肥调控与地膜覆盖条件下连续2年的冬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量积累和产量情况以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T2在2年总施氮量减少23%的情况下,收获期冬小麦的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且产量增加了2.4%,氮肥收获指数提高了6.0%,氮生理效率降低了3.6%,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34.4%;(2)在T2基础上进行覆膜种植后,T3和T4较T2可使冬小麦群体结构分别增加5.1%~16.8%和14.3%~30.8%,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5.7%~21.8%和9.3%~31.4%,产量分别增加18.5%和33.6%,氮肥收获指数分别提高3.2%和3.6%,氮生理效率分别降低5.0%和9.7%,氮肥表观回收率分别提高79.7%和198.1%,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8.2%和33.0%。因此,在晋南旱地冬小麦种植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结合地膜覆盖的种植方式,可在保证冬小麦产量的同时减少氮肥施用量,该种植模式可在晋南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 外源性碳磷输入对宁夏灌淤土磷素变化的影响

      2021(3):70-7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14

      摘要 (194) HTML (126) PDF 3.38 M (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宁夏引黄灌区水旱轮作种植模式为背景,以灌淤土为研究基础,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水旱轮作淹水培养90 d后灌淤土磷素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外源性鸡粪、秸秆生物炭和磷肥添加均显著提高了灌淤土全磷、有效磷含量,增幅在6.4%~165.2%之间,输入外源性鸡粪与对照相比土壤Ca-P提升了88.4%,且随施磷水平增加无机磷(Pi)占土壤总磷比例提高。输入外源性秸秆生物炭显著增加土壤O-P含量,与施磷量的高低差异不显著,添加外源性鸡粪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较秸秆生物炭提升45.9%和45.4%。施用外源性鸡粪和秸秆生物炭前者较后者无机磷总量增加176.1 mg/kg,增幅34.5%,但无机磷占全磷相对比例后者较前者平均提高了8.5%,这可能与外源性鸡粪和秸秆生物炭对土壤全磷增量大小不同有关。

    • 长期施磷对水稻锌吸收、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2021(3):75-8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48

      摘要 (157) HTML (69) PDF 6.24 M (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稻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籽粒锌营养强化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水稻磷与锌的吸收利用存在互作效应。研究长期不同施磷模式对水稻锌的吸收、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为通过合理施肥提高水稻的锌营养提供理论依据。依托22年的黄壤(水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其中7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偏施氮肥(N)、偏施氮钾肥(NK)、平衡施用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1/2有机肥替代1/2NP(0.5MNP)、全量有机肥化肥配施(MNPK)。CK、N、NK处理不施磷,NPK、M、0.5MNP处理施磷量依次为P2O5 82.5、79.4、81.0 kg·hm-2,MNPK施磷量为P2O5 161.9 kg·hm-2。于水稻分蘖期、开花期及成熟期,采集土壤和植株样品,分析比较各处理土壤有效锌含量、植株锌含量及其锌积累和转运特征差异。水稻各生育时期土壤有效锌含量基本表现为MNPK≥M>0.5MNP>NPK≥CK>N,NK,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土壤有效锌含量;与NPK处理成熟期植株相比,CK、N、NK处理茎叶和籽粒锌含量分别提高了-2.0%~44.0%和15.7%~46.7%,MNPK处理茎叶和籽粒锌含量分别降低了22.0%~38.7%和12.0%~19.8%,M和0.5MNP处理籽粒锌含量提高了6.4%~14.4%;各处理成熟期茎叶和籽粒P/Zn分别为6.2~67.2和62.2~225.2,均以CK、N、NK处理最低,MNPK处理最高;不同施肥处理间水稻植株锌积累量无显著差异,锌转运量及其贡献率均以M处理最高,NPK和N处理最低,花后锌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则相反。相关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茎叶和籽粒锌含量与磷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锌含量主要与有机肥施用量有关,而水稻茎叶和籽粒锌含量则主要受磷肥施用量影响。综上,长期不施磷可提高水稻籽粒锌含量,但严重制约水稻产量的提高,长期高量施磷可提高水稻籽粒产量,但却降低了籽粒锌含量。适宜施磷量下,有机无机配施既可实现作物高产又可提高籽粒锌含量,是黄壤稻田上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的有效途径。此外,本研究中土施锌肥对提高水稻籽粒锌含量效果有限,为进一步提高水稻籽粒锌含量,还应重视叶面锌肥的施用。

    • 磷肥-种子相对位置对花生生长发育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2021(3):84-8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35

      摘要 (209) HTML (73) PDF 3.91 M (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通过不施磷,0~10 cm土壤混匀施磷,花生种下5 cm施磷,花生种子一侧5 cm及深5 cm施磷,花生种子两侧5 cm及深5 cm施磷,研究了磷肥-种子相对位置对花生生长发育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花生机械化种肥同播精准施肥提供技术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种下5 cm施磷的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饱果数、饱果重、百果重、出仁率、单株生产力等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最优,不同器官的干物重、磷含量、磷积累量和磷肥利用率最大,其次是花生种子一侧5 cm及深5 cm施磷,再次是花生种子两侧5 cm及深5 cm施磷,0~10 cm土壤混匀施磷的最小。本试验条件下,集中施用磷肥,能促进花生的生长发育、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其中,花生种下5 cm施磷,单株生产力最大,为32.4 g/株,磷肥利用率最高,为27.1%。

    • 不同施钾量对设施栽培番茄生长及钙、镁养分吸收的影响

      2021(3):90-9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28

      摘要 (143) HTML (502) PDF 4.30 M (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以番茄为供试作物,以不施钾肥为对照(CK),设置5个钾肥施用量T1(150

    • 钾肥品种对加工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2021(3):96-10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42

      摘要 (161) HTML (215) PDF 4.04 M (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不同钾肥品种在加工番茄生产中的增产增效作用。在滴灌条件下,研究了不施钾(K-0)、氯化钾(K-KCl)、硫酸钾(K-K2SO4)和硝酸钾(K-KNO3)对加工番茄两个品种HYH-01和屯河8号干物质累积、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能够延长加工番茄干物质积累的时期并增加干物质积累量,K2SO4处理的加工番茄两个品种HYH-01和屯河8号的干物质积累的旺盛时期分别比K-0、K-KCl、K-KNO3处理延长了4、7、6 d 和8、3、2 d。施用钾肥显著增加了加工番茄产量和收益,不同加工番茄品种增产11.72%~33.10%,每投入1元的K2O增收0.94~3.21元,加工番茄HYH-01对钾肥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为KCl>K2SO4>KNO3,屯河8号为KCl>KNO3>K2SO4。钾肥品种对不同加工番茄品种品质的影响除HYH-01某些指标外,没有显著差异。综合干物质累积、产量及经济效益等方面,KCl是该地区加工番茄增产增效的合理钾肥品种。

    • 秸秆还田条件下尿素与腐植酸配施对玉米养分吸收、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2021(3):102-10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23

      摘要 (195) HTML (93) PDF 5.74 M (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出苗至拔节期是东北地区春玉米根系建成与秸秆腐解的旺盛时期,两者的协调关系不仅显著影响土壤养分的积累、转化与吸收,也是保障玉米幼苗质量的重要因素。以调节土壤酶活性、活化土壤养分为切入点,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玉米秸秆配施氮素及腐植酸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从而协调秸秆腐解与玉米生长的养分竞争。结果表明:施入秸秆使玉米拔节期5~10 cm土层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0.8%、16.1%和9.7%,对10~15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植株全氮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分别降低了13.3%和28.6%。秸秆配施尿素或腐植酸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蔗糖酶活性;促进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积累;增加植株全氮和全磷的含量。秸秆同时配施尿素和腐植酸使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进一步提高了36.6%,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11.0%和39.2%;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了15.8%、185.6%和45.8%;植株的全氮和全钾含量分别增加了42.9%和25.7%;玉米拔节期植株干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秸秆配施尿素和腐植酸有效缓解了秸秆直接还田对玉米幼苗干物质积累的不利影响,增加了土壤养分的积累,促进植株氮和钾的吸收。

    • 聚天冬氨酸尿素及生化抑制剂对长江流域典型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2021(3):110-11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70

      摘要 (155) HTML (91) PDF 6.02 M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四川紫色土、湖北黄棕壤性水稻土和浙江青泥田水稻土为对象,通过向不同土壤中添加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DMPP)和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探讨了不同抑制剂单独或联合施用对普通尿素和聚天冬氨酸尿素(PASP尿素)在各地区土壤中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条件下,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土壤N2O排放总量呈现出湖北黄棕壤性水稻土>四川紫色土>浙江青泥田水稻土的趋势,且不添加抑制剂时,PASP尿素相比普通尿素能显著降低湖北黄棕壤性水稻土和浙江青泥田水稻土的N2O排放。与未添加抑制剂处理相比,含DMPP的处理(DMPP和DMPP+NBPT处理)均能降低普通尿素和PASP尿素在各地区土壤中N2O的排放,四川紫色土N2O累积释放量减少了70%~86%,湖北黄棕壤性水稻土减少了7%~53%,浙江青泥田水稻土减少了96%以上;NBPT的添加(NBPT和DMPP+NBPT处理)能降低碱性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其中四川紫色土N2O排放总量与未添加抑制剂处理相比减少了14%~22%,浙江青泥田水稻土减少了26%~60%。因此,DMPP可有效降低供试土壤N2O排放;但NBPT仅在四川和浙江供试土壤中表现出减少N2O排放的效果。综上,推荐四川紫色土和浙江水稻土施用氮肥时辅施DMPP,湖北水稻土施用氮肥时辅施DMPP或DMPP和NBPT联用可减少N2O排放,减少土壤氮损失及其潜在危害,为进一步探讨各地区氮转化调控提供参考。

    • 聚氨酯包膜尿素掺混比例对早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2021(3):119-12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74

      摘要 (162) HTML (175) PDF 5.37 M (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一次性施肥条件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掺混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并评价其经济增长效益。连续两年(2018~2019年)在洞庭湖典型双季稻种植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施N肥(CK)、优化施肥(CU)、40%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60%常规尿素掺混(0.4PuCU+0.6CU)、60%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40%常规尿素掺混(0.6PuCU+0.4CU)、释放期90 d聚氨酯包膜尿素(PuCU)共5个处理,研究包膜尿素与常规尿素不同掺混比例对双季早稻产量、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包膜尿素掺混比例对双季早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经济效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与CU处理相比,0.4PuCU+0.6CU、0.6PuCU+0.4CU和PuCU处理的2018年双季早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4.55%~6.19%和4.69%~6.96%,有效穗数和总实粒数分别提高9.17%~13.17%和16.43%~23.51%;2019年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9.42%~24.00%和21.29%~26.90%,有效穗数和总实粒数分别提高2.28%~14.61%和16.00%~36.58%。其中,不同比例包膜尿素掺混处理作用效果优于单施包膜尿素处理。0.6PuCU+0.4CU处理控释氮所占比例高于0.4PuCU+0.6CU处理,较优化施肥处理增产增效。相关分析表明,株高、有效穗数、总颖花数和总实粒数分别与双季早稻籽粒产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一次性施入聚氨酯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适宜比例掺混可有效改善双季早稻产量构成,利于形成有效穗,扩充籽粒库容,促进生长,实现增产增收。其中,60%聚氨酯包膜尿素+40%尿素处理养分释放适宜,增产增收效果最佳。

    • 控释掺混肥一次性减量施用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和叶片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021(3):127-13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238

      摘要 (192) HTML (181) PDF 4.82 M (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索一次性施用控释掺混肥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为化肥减施增效提供技术支撑。以夏玉米品种‘明科玉77’为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是不施氮(CK)、常规施氮(U100)和3个控释掺混肥处理(CBB100、CBB90和CBB80,较U100分别减氮0、10%和20%),分析调查了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施肥经济效益和土壤无机氮动态。结果表明,控释氮肥在田间的释放主要集中在夏玉米生长前中期,夏玉米拔节和收获时氮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56.2%和86.2%。与U100相比,CBB80、CBB90和CBB100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分别提高-2.64%、4.41%和9.41%,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0.03、2.99和4.45 kg·kg-1,氮肥利用率提高16.6%~29.5%,氮肥偏生产力增加4.45~10.25 kg·kg-1,每公顷净收益(扣除肥料投入)分别增加了-108、816和1442元。施氮显著提高了夏玉米抽雄期叶片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酸脱氢酶活性,CBB90和CBB100处理叶片酶活性高于U100,其中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差异显著,其他差异均不显著。综合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和施肥经济效益等因素,不减氮一次性施用控释掺混肥的效果最好。

    • 香蕉减量施肥与氨基酸水溶性肥配施效果研究

      2021(3):134-14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06

      摘要 (153) HTML (339) PDF 4.56 M (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减量施肥对香蕉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肥料利用的影响,以期为广东珠江三角洲新植香蕉产区化肥减量与提质增效提供技术和依据。以常规施肥为对照,采用减施化肥总量26%(减氮25%、减磷33%、减钾25%)和减施化肥总量40%(减氮50%、减磷50%、减钾25%)+氨基酸水溶性肥2种减施方式对香蕉生长势、产量、果品品质及土壤性状、香蕉地上各部位养分吸收累积量、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减施化肥总量26%处理香蕉株高增加了2.47%,产量增加了16.37%,果品质量无明显差异;土壤的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pH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碱解氮、有机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减施化肥总量40%+氨基酸水溶性肥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香蕉株高增加了3.98%;产量增加了14.44%,果品质量提高,Vc、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差异显著;土壤质量得到较大幅度地提升,有机质含量增加9.35%;2种减施方式均提高了香蕉的养分吸收累积量,减施化肥总量26%处理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8.75%、4.00%、23.27%,减施化肥总量40%+氨基酸水溶性肥处理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17.65%、8.53%、33.57%;合理的化肥减量措施不但能减少过量化肥投入带来的危害,还能促使香蕉增产,并对土壤质量起到改良作用。综合分析香蕉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减施化肥总量40%+氨基酸水溶性肥是适宜珠江三角洲新植香蕉的化肥减量增效模式。

    •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京郊夏播青贮玉米生长与饲料品质的影响

      2021(3):141-14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40

      摘要 (153) HTML (75) PDF 4.82 M (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贮玉米是当前玉米生产中的重要形式,有机肥替代化肥是提高青贮玉米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旨在通过田间试验为青贮玉米生产中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提供实验依据。试验设置4个处理:(1)100%化肥N,(2)70%化肥N+30%有机肥N,(3)40%化肥N+60%有机肥N,(4)100%有机肥N。测定指标包括生育期内植株生长状况(株高、叶绿素含量、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期青贮玉米产量与品质指标,得到以下结果:(1)对植株生长而言,有机肥替代化肥不影响株高和叶绿素含量,显著影响叶面积系数、茎叶含N量和干物质产量;(2)对于青贮玉米品质而言,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提高整株粗蛋白含量和叶片粗蛋白回收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提高整体品质。从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上看,本研究条件下以30%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效果最佳。

    •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1(3):148-15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59

      摘要 (198) HTML (257) PDF 5.34 M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培肥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在北京市房山区布置田间小区试验,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化肥(CN)、常规化肥等氮量的有机肥(ON)、有机肥使用量是ON处理的一半(0.5 ON)、一半化肥氮一半有机肥氮(0.5 CN)5个处理。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100%化肥处理第2年玉米产量降低,降幅5.2%~6.7%,第3年减产幅度扩大;有机肥替代50%化肥可提高玉米产量11.8%。施用有机肥处理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微生物生物量碳等指标。有机肥替代50%化肥氮处理下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达到53.2%和38%,且和玉米产量具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有机肥替代50%化肥氮处理可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和脲酶活性,改善土壤性质的同时增加土壤0.01~0.05 mm粒径团聚体的比例,是值得推广的施肥模式。

    • 适用热区芒果园的木霉生物有机肥研制及其应用

      2021(3):155-16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03

      摘要 (188) HTML (155) PDF 12.24 M (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从热区土壤中筛选得到的促生木霉菌株及其研制的生物有机肥对芒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通过稀释涂布法筛选出木霉菌株,观测不同温度下生长情况进行初筛,室内盆栽试验复筛得到具有促生效果的木霉菌株;田间条件下,研究施用木霉生物有机肥对芒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最后,结合菌株ITS及tef1序列分析鉴定其分类信息。结果表明:从海南芒果园土壤中筛选出的适温范围较宽的木霉菌株中,菌株MD30在35℃及40℃下生长速度最快。室内条件下菌株MD30试制的生物有机肥对黄瓜苗期的促生作用优于其他木霉菌株,其地上部鲜重和干重较不施肥对照(CK)于第1季分别增加了29%及64%,于第2季分别增加了116%和53%。室内促生效应最为显著的木霉菌株MD30的ITS和tef1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为长枝木霉菌(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田间条件下,施用MD30木霉生物有机肥(MD30)当季产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对照(CK)、化肥处理(CF)、有机肥处理(OF)和NJAU4742木霉生物有机肥(4742),分别增产13%、7%、6%和3%;同时MD30处理相对于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芒果单果重、商品大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的含量,其中还原糖含量比4742处理分别增加了25%、22%、7%和6%。因此,长枝木霉MD30研制的生物有机肥提高了芒果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对热区植物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生效应。

    • 水溶性有机肥与常规肥料的肥效对比分析

      2021(3):163-16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24

      摘要 (191) HTML (118) PDF 4.17 M (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水溶性有机肥与传统有机肥、化肥等相比在提高常见蔬菜的产量、品质及土壤速效养分、酶活性等方面的效果,采用土培小白菜试验,施用化肥(NPK)、鸡粪有机肥(M)和水溶性有机肥(WS),设置10个处理:CK(不施肥)、NPK、M、WS1(0.4 mL/kg土)、WS2(2 mL/kg土)、WS3(4 mL/kg土)、WS4(6 mL/kg土)、MNPK(1/2NPK+1/2M)、MWS(1/2M+WS2)、NPKWS(1/2NPK+WS2),分析了收获期小白菜和土壤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WS用量越大,小白菜地上部鲜重越大,但处理NPK、MNPK、MWS、NPKWS的地上部鲜重均与WS4(8.62 g/株)无显著差异;高剂量WS处理(WS3、WS4)的粗纤维含量平均比CK、NPK处理分别减少62.6%、38.3%,处理M和MNPK对降低粗纤维含量有同等效果。此外,施用WS的剂量越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越高;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处理WS3、WS4中最高(均值10.1 mg/g),处理M次之(8.81 mg/g),在CK和NPK中最低(均值6.41 mg/g)。从经济效益来看,WS3、WS4处理的净收益为负值,而NPK和MNPK处理的净收益最高。因此,从产量、经济效益、土壤肥力可持续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最佳推荐施肥措施是化肥配施鸡粪有机肥,水溶性有机肥在降低成本后可推广作为速效有机肥料来施用。

    • 石灰和有机肥对芒果园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对芒果品质的影响

      2021(3):169-17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27

      摘要 (201) HTML (182) PDF 5.92 M (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寻有效的芒果园酸性土壤改良措施,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酸性土壤单施石灰、单施有机肥、混施石灰+有机肥对土壤生物和化学特性及芒果生长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或单施石灰可显著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其中单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但对土壤酸度无显著影响,而单施石灰可显著降低土壤酸度,但对土壤养分无显著影响,石灰和有机肥混施土壤水解性酸和交换性酸含量降低,土壤pH上升0.38个单位,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增加62.01%~78.38%,且可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其盐基饱和度提高13.37个百分点。单施石灰或石灰与有机肥混施可使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7.63%~54.20%,但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12.34%~27.06%,而单施有机肥则可使此4种土壤酶活性提高4.55%~58.75%;单施石灰、单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石灰混施均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叶重、芒果单果重、果实品质和产量,单施有机肥果树叶片质量、果实产量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高于单施石灰,但果实糖酸比低于单施石灰,综合来看,石灰与有机肥混施效果最佳,其微生物量碳含量提高163.85%,微生物熵提高48.73%,单果重、糖酸比和产量分别提高20.88%、64.00%、54.70%。综上,单施石灰或单施有机肥均可一定程度地改良芒果园酸性土壤,但两者混施效果最佳,因此,石灰+有机肥混施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的芒果园酸性土壤改良方法。

    • 专用肥配合种植光叶苕子提高柑橘品质和养分效率

      2021(3):178-18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18

      摘要 (173) HTML (78) PDF 5.75 M (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分析柑橘专用肥减量施用及其配种光叶苕子对柑橘果实产量、品质、养分利用的影响,为柑橘化肥减施、提质增效提供技术和依据。在湖北宜昌秭归、夷陵分别选取伦晚脐橙和温州蜜柑果园,采用田间试验,设置当地习惯施肥(CK)、与习惯施肥氮磷钾养分等量的柑橘专用肥(DL)、按习惯施肥氮磷钾总量减少25%的柑橘专用肥(JL)及其配种光叶苕子(JLL)4个处理,每处理重复4次,每重复选择生长一致的3~4棵树,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柑橘叶片养分含量、果实产量和品质。试验结果表明:1)与习惯施肥相比,养分等量和减量25%的专用肥没有使伦晚脐橙、温州蜜柑果实产量下降;减量25%专用肥+配种光叶苕子使伦晚脐橙、温州蜜柑产量有提高趋势。2)以每千克氮磷钾养分产出果实产量计肥料养分效率,施用等量、减量25%专用肥和专用肥减量25%+配种光叶苕子均有提高每千克氮磷钾果实产量即氮磷钾养分效率的趋势,尤其是减量25%专用肥+配种光叶苕子明显提高了温州蜜柑养分效率。3)施用养分等量、减量25%专用肥和减量25%专用肥+配种光叶苕子均增加了伦晚脐橙、温州蜜柑果实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和固酸比,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果实品质明显改善。4)减量25%专用肥+配种光叶苕子,增加了伦晚脐橙柑橘春梢叶片氮、磷含量,降低了两个果园5月份土壤速效氮、磷含量和下半年20~40 cm土层速效氮、磷、钾含量。柑橘专用肥提高了柑橘养分效率和果实品质,施用减量25%专用肥+配种光叶苕子提高了柑橘果实产量品质、养分效率。

    • 有机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泰兴香荷芋农艺性状、产量结构的影响

      2021(3):187-19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71

      摘要 (176) HTML (72) PDF 4.82 M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泰兴香荷芋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15、30、45 t/hm2(F15、F30、F45)有机肥用量和3.75万、5.25万、6.75万株/hm2(M3.75、M5.25、M6.75)种植密度,研究有机肥和种植密度对芋头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15相比,F30、F45处理株高、叶面积指数、茎和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有显著增加(P<0.05),6叶期分别提高5.56%、5.56%、3.15%、23.41%和12.88%、23.33%、21.44%、30.51%,12叶期分别提高5.95%、6.96%、3.85%、8.78%和10.40%、10.43%、9.41%、13.04%。与M3.75相比,两叶期株高、茎和叶的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则基本一致(6叶期M6.75除外)。有机肥用量、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芋头产量结构均有显著效应,增肥增密可获得高产,F45M6.75子孙芋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最高,分别为24625、22949 kg/hm2。而F45M5.25子孙芋的商品芋产量最高,为15727 kg/hm2。因此,综合子孙芋产量和商品性考虑,建议有机肥施用量45 t/hm2,种植密度5.25万株/hm2作为该地区香荷芋最优栽培措施。

    • 不同施肥措施对勐海大叶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021(3):194-19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31

      摘要 (168) HTML (184) PDF 3.67 M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勐海大叶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减轻茶园由于长期不合理施肥带来的茶叶品质下降、土壤酸化和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选择勐海县代表性的茶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间小区试验,设置4个不同施肥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大叶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施肥处理对茶叶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均表现为第一年各处理差异不显著,但第二年开始出现差异;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茶树专用肥大叶茶3月份春茶每公顷增产31.36 kg,产量提高了16.27%,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次之;品质方面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茶叶中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效果最好,与常规施肥相比分别提高了36.41%、14.34%、28.00%,施用茶树专用肥对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提升效果最好,提高了10.22%。在常规施肥中减少氮素投入的情况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大叶茶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可以在勐海县推广。

    • 根区施用杂卤石对昆明烤烟产质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2021(3):199-20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16

      摘要 (151) HTML (74) PDF 5.31 M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杂卤石[K2MgCa2(SO4)4·2H2O]是近几年推广较快的一种肥料资源,富含钾、钙、镁和硫等元素,其在农业上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根区施用杂卤石部分替代硫酸钾在昆明烤烟上的施用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晋宁、宜良和寻甸3个试验点,与等钾肥用量的农民常规施肥相比,施用杂卤石提高了烤烟产量,幅度为2.32%~9.64%,总产值增加了3.07%~13.6%,经济效益增加了3.22%~10.4%。3个试验点杂卤石根区基施的效果较为稳定,根区追施杂卤石的效果仅在晋宁试验点超过了基施,而在宜良和寻甸均不及基施。合理施用杂卤石较常规施肥提高了烟叶钾、钙和镁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9.53%~26.2%、13.4%~25.2%和25%~104%。总体而言,在昆明土壤有效钙和镁都不高的烟田,杂卤石是一个比较好的可促进烟叶钾钙镁协调供应的肥料,根区适量施用杂卤石可同时提高烟叶钾钙镁的含量,并促进烟叶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 外源硒对‘晋苦荞5号’光合特性、籽粒硒积累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21(3):207-21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54

      摘要 (130) HTML (124) PDF 4.79 M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叶面喷施的手段研究了不同喷施时期和不同喷施浓度硒对‘晋苦荞5号’光合特性、籽粒硒积累、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硒显著促进植株生长,高浓度硒则抑制其生长。当硒浓度≤1 mg·L-1时,随硒浓度的增加,除籽粒总黄酮外的各项指标均显著提高,并以0.5 mg·L-1的浓度为最佳,同T0相比,T0.5处理SPAD值可提高1.9%~2.2%;净光合速率提高3.2%~5.0%;干物质积累提高1.2%~2.0%;籽粒硒含量可提高1.5~17.7倍;蛋白质含量可提高1.1%~1.6%;脂肪含量可提高2.5%~2.6%;籽粒总黄酮含量则降低2.2%~4.5%;籽粒千粒重可提高3.0%~3.7%;产量可提高9.9%~12.4%。总之,叶面喷施硒可明显提高‘晋苦荞5号’植株光合作用、籽粒硒含量,明显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但不利于籽粒总黄酮的积累,其中以现蕾期喷施0.5 mg·L-1的硒为最佳。

    • 不同富硒酵母对水稻硒吸收分配和品质的影响

      2021(3):214-21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77

      摘要 (141) HTML (96) PDF 4.18 M (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硒是维持动物和植物生物学功能的必需营养元素,富硒肥料被广泛用于提升大米中硒水平的积累。针对硒元素缺乏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降低的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科学配比而成的含有富硒酵母和破壁型富硒酵母对寒地水稻生长性状、产量、硒含量、稻米品质的影响。分别采用4个水平的富硒酵母和破壁型富硒酵母材料在水稻扬花期和灌浆期对叶面喷施,分别为富硒酵母375 g/hm2(S1)、750 g/hm2(S2)、1125 g/hm2(S3)、1500 g/hm2(S4);破壁型富硒酵母375 g/hm2(B1)、750 g/hm2(B2)、1125 g/hm2(B3)、1500 g/hm2(B4)以及一个对照组(CK)。结果表明:不同水平处理的水稻株高和有效穗数较CK组有增加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与CK相比较,B4组水稻千粒重、产量差异显著(P<0.05),产量达到8172.0 kg/hm2;破壁型富硒酵母对增产效果呈现剂量依赖的方式上升。破壁型富硒酵母组叶片硒含量显著增加,硒含量B12时,硒含量达最大,为0.107 mg/kg,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1)。喷施破壁型富硒酵母剂量为1500 g/hm2时可改善水稻垩白率,提升糙米率,对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影响显著。综上所述,叶面上施用富硒酵母和破壁型富硒酵母均可促进水稻对外源硒的吸收和累积,且土壤施用剂量为1500 g/hm2的破壁型富硒酵母对水稻的生长、增产和硒的累积效果更好。

    • 绿肥根茬还田和化肥用量对土壤团聚性及碳氮分布的影响

      2021(3):220-22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223

      摘要 (160) HTML (119) PDF 4.76 M (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3年定位试验探讨绿肥根茬还田和化肥用量对土壤团聚性及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试验依据绿肥根茬还田和化肥用量共设置5个处理:100%化肥即常规施肥(100%CF);绿肥根茬还田(GM);100%化肥+绿肥根茬还田(100%CF+GM);90%化肥+绿肥根茬还田(90%CF+GM);80%化肥+绿肥根茬还田(80%CF+GM)。土壤团聚体采用湿筛法分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用碳氮仪测定。结果表明:(1)0.25~2 mm团聚体在土壤中占绝对优势,但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100%CF相比,绿肥根茬还田4个处理GM、100%CF+GM、90%CF+GM和80%CF+GM使0.05~0.25和<0.05 mm团聚体向>2 mm大团聚体转变,并显著提高团聚体稳定性,但4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增大而提高。>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最高(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分别为60.1%~82.9%和66.6%~83.0%),绿肥根茬还田使这一趋势增强,即随着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变,有机碳和全氮也被大团聚体固持;(3)相关分析表明,团聚体稳定性与>2 mm大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及其有机碳贡献率均极显著相关,团聚体质量百分比与该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极显著正相关。综上,绿肥根茬还田有利于土壤结构稳定和碳氮积累,短期内还能减施化肥,是豫南地区冬闲田综合利用和发展畜牧业的推荐途径。

    • 深松配施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

      2021(3):227-23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352

      摘要 (175) HTML (96) PDF 9.40 M (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5年布置的田间定位试验,结合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类型,设置旋耕+无还田(RT0)、旋耕+秸秆还田(RT1)、旋耕+牛粪还田(RT2)、深松+无还田(SS0)、深松+秸秆还田(SS1)和深松+牛粪还田(SS2)共6个处理,于2017年进行采样测定,研究在不同有机物料配施条件下,深松对黑土区坡耕地农田土壤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含水量、团聚体稳定性和贯入阻力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黑土区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深松配施有机物料技术在维护表层0~10 cm土壤物理性状稳定的情况下,显著改善黑土区坡耕地农田10~30 cm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和饱和导水率。深松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孔隙度的增加幅度为2.76%~4.01%,对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幅度为3.96%~7.39%,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增加幅度为87.6%~125.2%,均大于无物料还田的深松处理。2)深松配施有机物料还田降低土壤贯入阻力,所影响的耕层厚度(35~45 cm)大于深松无物料还田的处理(25 cm),且这一耕层增厚效益持续整个玉米生长季。3)深松配施秸秆还田条件下黑土区坡耕地农田10~30 cm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增加幅度为21.3%~23.1%,显著高于深松配施牛粪还田和无物料还田的深松处理。研究结果认为,深松配施秸秆还田改善表层0~10 cm以下土壤的物理保水和导水能力,增加耕层厚度,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且耕层增厚和土壤结构改善的效益持续整个玉米生育季,是比较理想的黑土区坡耕地耕层构建技术,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坡耕地耕层构建和土壤改良提供技术支撑。

    • 设施辣椒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021(3):237-24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12

      摘要 (144) HTML (170) PDF 4.04 M (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青海省尖扎县设施辣椒连作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连作年限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均表现出明显的连作效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和电导率呈上升趋势,pH呈下降趋势,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脲酶和碱性蛋白酶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连作导致土壤细菌与真菌数量的比值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比值升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由“细菌型”转变为“真菌型”。

    • 矿物质调理剂用量对酸性土壤养分状况和油菜生长的影响

      2021(3):243-24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32

      摘要 (166) HTML (102) PDF 4.79 M (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铁尾矿和副产品云母、白云石经煅烧制备的矿物质调理剂呈碱性,且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钾钙镁硅等有益元素,具有改良酸性土壤的潜在作用。为探究矿物质调理剂在酸性土壤地区的应用效果,通过一年两地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推荐施肥配施不同用量矿物质调理剂对土壤pH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有效养分含量及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田间试验设有5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T1)、当地推荐施肥(T2)、当地推荐施肥配施750 kg/hm2调理剂(T3)、当地推荐施肥配施1500 kg/hm2调理剂(T4)和当地推荐施肥配施2250 kg/hm2调理剂(T5)。两地试验结果均表明:(1)与推荐施肥相比,配施矿物质调理剂油菜各生育期土壤pH、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化无显著差异。(2)与推荐施肥相比,配施矿物质调理剂能促进油菜生长,有利于产量构成要素一级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的形成,进而提高籽粒产量,且当施用量为1500 kg/hm2时籽粒产量显著增加(P<0.05)。(3)综合考虑改善土壤和作物产量及成本,当矿物质调理剂施用量为1500 kg/hm2时,较750 kg/hm2施用量效果好,较2250 kg/hm2施用量效果也较好且更经济,可作为最佳推荐施用量。由此可见,铁尾矿及副产品云母、白云石制备的矿物质调理剂在酸性土壤地区施用,可以改善土壤酸化状况、补充土壤有效养分、实现作物增产。

    • 酸性土壤改良剂对葡萄与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2021(3):250-25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36

      摘要 (158) HTML (302) PDF 5.26 M (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酸性土壤改良剂对蛇龙珠葡萄园酸性土壤的改良作用及其对葡萄与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钾长石和白云石煅烧粉末为土壤改良剂,于葡萄萌芽前分别以0、4500和9000 kg/hm2的用量对葡萄园土壤进行改良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随着土壤改良剂用量的增加,不同土层土壤pH、电导率呈增加的趋势,高剂量土壤改良剂使0~20、20~40 cm土层土壤交换性K、Ca和Mg等矿质元素的含量增加23.8%~102.7%。土壤改良剂处理对葡萄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两种用量土壤改良剂处理使葡萄果实成熟度(糖酸比)显著增加10.7%、9.4%。此外,高剂量土壤改良剂处理使葡萄酒中总酚、单宁、黄酮等酚类物质含量显著提高16.8%、10.4%、7.1%。酿酒葡萄园施用酸性土壤改良剂可有效改良酸性土壤且提高果实成熟度和葡萄酒的品质。

    • 不同粒径保水剂对锌肥吸附及缓释性能研究

      2021(3):257-26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63

      摘要 (142) HTML (77) PDF 4.79 M (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锌肥直接使用到土壤中利用率低的问题,选取4种粒径保水剂(M、L、L1和L2),通过吸附与缓释实验研究其对锌的吸附特性及其重复缓释性能。结果表明: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对4种粒径保水剂的吸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出4种粒径保水剂适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为多分子层吸附,且其吸附为适中吸附;保水剂对Zn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化学吸附是控制吸附速率的主要因子,其吸附平衡时间为60 min(M)<240 min(L)<1320 min(L2)<1360 min(L1),平衡吸锌量大小顺序为L1>L2>L>M,即L1(4~6 mm)粒径吸附平衡时间较长,最大吸锌量高;保水剂累积释锌量表现为L1、L2>M、L,较大粒径保水剂L1(4~6 mm)、L2(6~10 mm)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释放更多锌离子,具有更好的释肥效果;FT-IR分析表明高分子保水剂内部官能团的离子交换与络合对于Zn2+的吸附固定起重要作用。综合来看,所供试的4种不同粒径保水剂,从不同浓度溶液中吸肥、释肥性能来看,L1(4~6 mm)粒径保水剂的性能最佳,推荐作为锌肥缓释载体的适宜粒径,可避免直接施锌肥造成土壤中锌的生物有效性低而导致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

    • 土壤调理剂及其配施微生物菌肥对设施菜田次生盐渍化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2021(3):264-27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436

      摘要 (182) HTML (71) PDF 6.06 M (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设施菜田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研究分析不同用量土壤调理剂及其配施微生物菌肥对促进土壤脱盐、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和微生物菌肥后,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土壤容重、EC、全盐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Na+、K+、Ca2+、Cl-、HCO3-含量降低,有效抑制土壤返盐;且施用土壤调理剂和微生物菌肥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趋于增加,尤其是固氮菌和分解有机质菌属的数量显著增加,土壤有益菌含量的增加对黄瓜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土壤调理剂及其配施微生物菌肥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表层盐分、提高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多样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可为设施菜田次生盐渍化土壤缓解盐胁迫提供参考。

    • 有机硅产品治理盐碱土壤研究初报

      2021(3):272-28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345

      摘要 (178) HTML (360) PDF 7.16 M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机硅土壤调理剂是一种新型肥料,具有改良盐碱土壤,促进作物生长的作用,研究其对盐碱土壤理化性状、作物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及机制对于新型肥料推广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有机硅产品+灌溉洗盐的大田试验方法,2018~2019年,在全国6个省11个县不同类型的典型盐碱土壤6种主推作物上开展了13个小区试验,研究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对盐碱土壤理化性状、作物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前本底土样相比,施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降低耕层容重3.17%~28.40%,降低耕层水溶性盐分总量4.32%~80.00%,降低耕层pH 0.10~1.32。与普通复合肥相比,施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增加了水稻、玉米的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增加了向日葵的株高、茎粗、盘径、百粒重,增加了甜菜的单块根重、蜜瓜单瓜重;显著提高水稻产量2.97%~30.63%,显著提高玉米产量4.09%~6.77%,显著提高向日葵产量4.60%~14.21%,显著提高蜜瓜产量2.91%~11.11%,显著提高苹果产量8.89%~10.85%,显著提高甜菜产量3.55%~7.75%。上述结果表明,结合灌溉洗盐,施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可改善盐碱土壤理化性状,改善作物生物学性状,提高产量,是一项治理盐碱土壤的新

    • 板栗叶片及土壤养分含量对产量影响

      2021(3):283-29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39

      摘要 (133) HTML (71) PDF 5.50 M (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迁西板栗“燕山早丰”叶片及土壤养分含量对产量的影响,通过路径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迁西县17个代表性“燕山早丰”板栗园土壤和叶片养分状况与产量进行分析,得出叶片不同养分元素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对板栗产量影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结果显示,路径分析中残差值均小于0.4,即板栗叶片或土壤的养分元素含量对产量的影响权重均超过60%;高产果园中,提高板栗叶片N、P、Ca、Mn、Fe、Mg含量,提高土壤N、Fe、Mn含量均有利于提高板栗产量;低产果园中,提高板栗叶片N、Ca、Mg含量,提高土壤N含量均有利于提高板栗产量。因此,在高产果园中,向土壤中增施N、P、Fe、Mn等肥料,向叶面喷施Ca、Mg等叶面肥料均有利于提高板栗产量;低产果园中,向土壤中增施N肥和向叶面喷施Ca、Mg、Fe、Cu等元素叶面肥料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 高原夏季露地紫甘蓝叶片氮代谢相关酶、产量对不同水肥组合的响应

      2021(3):291-29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46

      摘要 (130) HTML (67) PDF 7.05 M (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欧美罗”紫甘蓝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紫甘蓝功能叶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产量差异。对照组(CK)为当地传统水肥管理(N 466.5 kg/hm2,P2O5 756 kg/hm2,K2O 269.91 kg/hm2,大水漫灌和撒施);处理组采用双因素交互设计,因素一为不同灌水下限,设3个梯度:W1(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W2(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W3(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因素二为施肥量,设3个施肥梯度:F1(当地传统施肥量)、F2(80%当地传统施肥量)、F3(60%当地传统施肥量)。与CK相比,处理组W2F2紫甘蓝叶片叶绿素含量、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显著增大且达到最高值。在相同灌水量条件下,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积累量和产量均随着施肥量的减少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紫甘蓝叶片NR、GDH、GOGAT、GS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和产量均在灌水下限为60%时达到峰值。W2F2(田间持水量60%,N、P、K分别为373.2、604.8、215.93 kg/hm2)

    • 不同配方肥对冬小麦群体动态、抗逆性及产量的影响

      2021(3):300-30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56

      摘要 (140) HTML (195) PDF 7.75 M (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验证“大配方、小调整”配方技术在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在河南省临颍县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农户习惯配方(15-15-15、25-12-8)、华北区大配方(15-20-10、18-15-12)、调整小配方(20-15-10、22-16-7)6个处理,分析不同配方肥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抗逆性、产量、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习惯配方中的高氮配方25-12-8群体数量较高,且前期SPAD值高于其他配方,而到生育后期低于其他配方。调整小配方20-15-10在小麦成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最高,而农户习惯配方25-12-8和15-15-15较小;且20-15-10花后同化物对籽粒贡献率最高。调整小配方20-15-10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相对较高,仅次于华北区大配方18-15-12。从赤霉病和冻害发病情况来看,调整小配方20-15-10的赤霉病发病率和冻害发生率最小,分别为9.3%和2.0%。相对于其他配方,调整小配方20-15-10的收获指数显著提高,其籽粒产量最高,比农民习惯配方15-15-15增加18.4%,其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长均高于其他处理。氮肥和磷肥偏生产力最大的处理均为调整小配方20-15-10,钾肥偏生产力仅次于最大的调整小配方22-16-7;从经济效益来看,各配方之间净收益大小为20-15-10>18-15-12>22-16-7>25-12-8>15-20-10>15-15-15。综合来看,根据作物养分需求和土壤状况调整的调整小配方20-15-10,可提高冬小麦的干物质和养分累积、抗逆性、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通过“大配方、小调整”可以实现增产增收增效。

    • 添加剂对好氧堆肥过程氮素固持和重金属钝化过程的影响

      2021(3):308-31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50

      摘要 (233) HTML (198) PDF 7.19 M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升堆肥品质及安全性,采用不同添加剂以促进氮素固持及重金属钝化效果。选择以鸡粪为主原料,采用发酵桶好氧堆肥的形式,探究4种添加剂[生物炭(BC)、聚天冬氨酸(PA)、土壤改良液(TG)、水果垃圾发酵液(FW)]对堆肥过程中氮素、重金属含量和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氧堆肥方式不同程度促进了堆体氮素和Cu、Zn、Cr的“浓缩效应”,但对不同重金属的钝化效果存在差异性。好氧堆肥方式显著促使Cu的其他形态向可还原态转化11.42%(P<0.05)的同时,促使Zn由残渣态、可氧化态向可还原态转化10.21%(P<0.05),Cd由残渣态向酸可溶态转化2.52%(P<0.05);添加剂的使用则有效促进了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固持和重金属钝化效果,其中PA处理通过官能团螯合作用和促腐功能,促使腐熟堆体中全氮含量增幅为CK处理的3.91倍(P<0.05),BC和TG处理亦具有一定氮素固持效果,但与CK处理间的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FW处理氮素固持效果弱于其他添加剂处理组,可能源自其添加量不足,未能实现堆体pH的有效控制所致;PA、BC处理对重金属钝化过程的促进作用优于其他处理,且PA处理可显著促进Cu、Cd分别向残渣态转化0.98%、4.87%(P<0.05);此外,堆肥前后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4种添加剂对堆体重金属的钝化效果可能均与促腐作用相关。PA处理对堆肥过程氮素固持和重金属钝化的综合作用效果最佳,且其可完全分解,是一种绿色安全的堆肥添加剂。

    • 养殖污水灌溉对不同土层磷素形态含量的影响

      2021(3):318-32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288

      摘要 (157) HTML (103) PDF 3.88 M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采集养殖污水灌溉和常规清水灌溉农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采用连续提取法进行土壤磷素的形态分级,分析比较了污水灌溉和清水灌溉条件下不同土层中各磷素形态含量及其分布差异,探明养殖污水灌溉后土壤磷素形态转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清水灌溉处理相比,养殖污水灌溉后各土层水溶性-Pi和NaHCO3-Pi的含量显著增加,0~20 cm土层两者之和(为活性磷)占该土层总磷比例提高了15.03个百分点。污水灌溉还能显著增加0~20和20~40 cm土层中NaOH-Pi含量,但各土层活性磷含量的增幅显著高于NaOH-Pi含量,表明污水灌溉对活性磷形态的影响最大。同时,各土层中HCl-Pi、有机磷、残渣态-P占总磷比例均相应减少,从而降低了磷的固定,结果均表明污水灌溉后土壤有效形态磷含量增加,这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 施用城镇生活污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安全性的影响

      2021(3):324-33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55

      摘要 (153) HTML (72) PDF 4.74 M (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城镇生活污泥施入农田的潜在污染风险问题,通过田间试验,开展了城镇生活污泥在小麦上的施用效果研究,探讨了施用城镇生活污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安全性的影响,以期为城镇生活污泥农业上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城镇生活污泥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单施生活污泥(T2、T3)较空白不施肥(CK)处理小麦增产83.85%~139.04%,一定范围内,小麦产量随着生活污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生活污泥2250 kg/hm2配合复合肥450 kg/hm2(T6)处理更有助于小麦产量增加,合理配施城镇生活污泥有助于有机养分替代及化肥减量。施用城镇生活污泥有利于提升小麦籽粒品质。与空白不施肥(CK)处理相比,施用生活污泥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干面筋、湿面筋及淀粉含量,单施生活污泥6000 kg/hm2(T3)处理的小麦籽粒干面筋、湿面筋和淀粉含量分别提高了19.7%、15.2%和7.83%。部分化肥配施生活污泥(T4、T9)处理小麦籽粒中Cr含量超过国家限量标准(1 mg/kg)。随着生活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籽粒重金属富集的风险增高,但不同元素增幅存在差异。施用城镇生活污泥,小麦籽粒中多环芳烃类、酞酸酯类有机污染物含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城镇生活污泥农用时,建议单独施用生活污泥用量6000 kg/hm2;生活污泥与化肥进行配施的情况下,用量为生活污泥2250

    • 不同蛋白源有机肥分解过程中组成性质变化特征

      2021(3):331-33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296

      摘要 (192) HTML (226) PDF 5.95 M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同商品有机肥在组成和性质上存在极大差异,决定着其在土壤环境中分解规律的不同。采用元素分析、热重分析(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光谱技术,分析了3种蛋白源的商品(豆粕、骨粉、虾肽)有机肥分解过程中物质组成、官能团组成、元素组成以及理化性质的变化。经过12个月的矿化分解,

    • 太行山前平原农田基础地力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培肥目标

      2021(3):340-34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17

      摘要 (145) HTML (112) PDF 4.68 M (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太行山前平原是河北省重要的夏玉米产区,对2005~2013年在河北省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3414”试验数据以及山区平原农田基础地力对玉米产量、基础地力贡献率和产量反应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边界线分析方法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对基础产量的响应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太行山前平原农田土壤培肥目标。研究结果发现,太行山前平原夏玉米基础地力产量分布在3222~9672 kg/hm2之间,平均值为6210 kg/hm2,基础地力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分布范围在32.2%~99.7%之间,平均值为71.7%,在太行山前平原夏玉米基础地力产量范围内,基础地力产量与施肥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基础地力产量每增加1000 kg/hm2,配方施肥产量则增加585 kg/hm2,基础地力贡献率也提高6.5%。氮磷钾肥的施肥产量反应分别为1614、909和802 kg/hm2,边界线分析方法确定山区平原土壤培肥目标下限是土壤有机质14.3 g/kg,土壤全氮1.20 g/kg,有效磷20.2 mg/kg,速效钾121.9 mg/kg,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缩减由土壤肥力差异引起的产量差最为明显,是河北省太行山前平原的重点培肥方向。

    • 甘肃省武山县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肥力评价

      2021(3):347-35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147

      摘要 (153) HTML (225) PDF 4.68 M (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甘肃省武山县施肥管理粗放、土壤养分不均、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不稳等问题,研究评价其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状况,为科学施肥及土壤养分诊断提供依据。通过采集和检验分析典型土壤样品,对武山县62个耕层(0~20 cm)土样进行取样监测,用频数分布分析了土壤养分特征,从土壤养分盈缺入手,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了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结果表明:武山县土壤pH在7.81~8.67之间,平均值为8.35,属弱碱性。有机质含量在10.55~23.38 g·kg-1之间,平均值为14.82 g·kg-1,处于缺乏范围。全氮含量在0.67~1.69 g·kg-1之间,平均值为 1.04 g·kg-1,处于中等范围。碱解氮在44.4~166.3 mg·kg-1之间,平均值为 85.41 mg·kg-1,处于缺乏范围。全磷含量在0.69~3.17 g·kg-1之间,平均值为1.01 g·kg-1,处于丰富范围。有效磷含量在13.1~248.2 mg·kg-1之间,平均值为45.07 mg·kg-1,处于丰富范围。全钾含量在23.0~28.0 g·kg-1之间,平均值为25.04 g·kg-1,处于丰富范围。速效钾含量在111.0~510 mg·kg-1之间,平均值为248.77 mg·kg-1,处于丰富范围。综合肥力评价的结果是大量元素综合肥力指数为2.28,肥力评价状况处于一般等级。可见,该地区土壤综合肥力处于中等偏上,具体表现为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缺乏、磷素和钾素丰富。建议采取增加有机肥投入,适当增氮降磷限钾的化肥施用原则,这一研究结果可为武山县农业生产中科学平衡施肥提供依据。

    • >分析测试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肥料中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的方法研究

      2021(3):354-38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098

      摘要 (184) HTML (188) PDF 3.45 M (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是一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新型硝化抑制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外标法,对DMPP及其与多种氮肥原料混配制剂进行含量测定研究。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常温振荡30 min为最佳提取方式。方法在0.1~1000 mg/L范围内表现出很好的线性关系,即y=7.21×103 x+8.08×103(R2=0.9999),且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加标回收率均在97.9%~101.4%之间,随机测定某样品相对标准偏差为0.28%。该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分析速度快、干扰因素少、方法稳定且结果准确等特点,适合DMPP及不同肥料中DMPP含量的测定。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