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生物炭对砂壤土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2022(12):1-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608

      摘要 (155) HTML (27) PDF 5.53 M (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研究了添加生物炭对砂壤土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为生物炭的农业利用和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设置生物炭用量4个水平(0、10、20、30 t/hm2)、氮肥用量2个水平(0、150 kg/hm2),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团聚体分布均以>5、2~5 mm粒级团聚体为主,其中单施生物炭20 t/hm2时,>5、2~5 mm粒级团聚体占比最大,总占比为58%,与不添加生物炭相比,增幅为20%;施用生物炭20 t/hm2时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及几何重量直径增幅最为显著(P<0.05),与不施生物炭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17.6%和24.3%;有机碳和全氮变化趋势一致,添加生物炭后,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均增加,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升高,分别较对照显著提升27.9%和28.9%,<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较高。添加生物炭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并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碳、氮含量及各粒级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均显著提升,提高了>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氮的贡献率。在本试验条件下,当生物炭添加量为20 t/hm2时有利于北疆灌区麦田土壤培肥改良。

    •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红壤性稻田残留氮在团聚体内分布的影响

      2022(12):10-1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620

      摘要 (108) HTML (39) PDF 7.56 M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化肥氮的残留及其分布对后季作物氮素供给和氮素损失均有重要影响。通过在田间试验中设置15N标记微区,在相同施氮量(150 kg/hm2)条件下,明确低有机质、中有机质和高有机质红壤性稻田化肥氮的残留量及其在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与低有机质土壤相比,中有机质和高有机质土壤大团聚体(0.25~

    •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河套平原砂壤土的物理特性和春玉米氮效率的影响

      2022(12):17-2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88

      摘要 (118) HTML (14) PDF 7.17 M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内蒙古河套平原灌区过量氮肥投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氮肥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开展以秸秆处理为主区,5个施氮量为副区[常规施氮300 kg/hm2(N300)、减氮15%(N255)、减氮30%(N210)、减氮45% (N165)、不施氮(N0)]的裂区试验,研究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旨在为河套平原春玉米氮效率的提高和土壤肥力的增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紧实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以N255处理最优,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含水量增加了22.77%;土壤容重、三相比偏离值分别降低了4.06%~4.33%、32.68%。秸秆还田两年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产量提高了4.87%~7.25%。还田两年后(2020年)秸秆还田条件下N255处理的产量达到了14.16 kg/hm2,与N300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可提高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其中N255处理的增幅最大,分别提高了12.82%、7.25%,而N300处理的增幅最小。综上所述,在河套平原灌区,秸秆还田配施255 kg/hm2氮最适宜,不但降低了土壤容重、紧实度,提高了土壤含水量,也使土壤三相比逐渐接近理想状态,还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及氮效率,随着还田时间的增加,增产效果也逐渐增加。

    • 不同有机肥料同一施氮水平对设施土壤的改良效应

      2022(12):27-3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89

      摘要 (102) HTML (13) PDF 5.74 M (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设施蔬菜小区试验,以羊粪有机肥、鸡粪有机肥和金针菇渣有机肥为研究对象,比较上述3种有机肥料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对设施番茄菜地次生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氮水平条件下不同有机肥对设施菜地土壤EC的降低率分别为48.7%、28.8%、40.7%;土壤主要盐分离子也发生了变化,有机肥降低了土壤中K+、Na+、Ca2+、Mg2+、Cl-、SO42-的含量,其中羊粪有机肥降低效果最好,分别降低了43.9%、44.6%、14.5%、31.0%、44.4%、64.6%;同时,施用不同有机肥对土壤NO3--N、有效磷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鸡粪处理尤为明显,分别提升了347.2%和11.9%,羊粪处理增加土壤NO3--N的能力最低,增幅为113.8%,反而对于土壤速效钾的释放效果高于鸡粪和金针菇渣,但是处理之间效果差异并不显著。综合考虑3种有机肥料对设施菜地次生盐渍化土壤的盐分及养分指标的影响,羊粪有机肥料在改良土壤方面效果要优于鸡粪有机肥和金针菇渣。

    • 施肥对割草场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学的影响

      2022(12):36-4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09

      摘要 (153) HTML (19) PDF 8.39 M (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期连年刈割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被打破,养分的输入与输出失去平衡,造成土壤贫瘠。以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天然割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羊草割草地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学的变化规律,探求施肥对退化羊草割草地改良效果的最优方案,为退化草地的恢复和改良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肥年份的增加,土壤全碳、全钾含量逐年递减,土壤速效氮和有效磷逐年递增。高浓度施肥处理有利于增加0~1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20~30 cm土层土壤全钾含量(P<0.05),而低浓度化肥处理下0~10 cm土层土壤全碳和全磷含量、10~20 cm土层土壤全碳、20~3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最高;中浓度施肥和高浓度施肥处理显著增加0~1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而低浓度施肥处理对10~20和20~3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显著增加作用(P<0.05);随着施肥年份的增加,不同土层土壤C∶N逐年显著降低,2017年不同土层土壤C∶N最低,其中高浓度施肥处理下土壤C∶N显著低于对照处理(P<0.05);土壤C∶P逐年显著降低,其中2016年0~10 cm土层土壤C∶P显著低于其他年份(P<0.05);土壤N∶P年份变化相对平稳,施肥后期0~10和20~30 cm土层土壤N∶P显著低于第一年(P<0.05)。施肥以补充土壤中限制性元素含量而影响土壤和植物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并且确定植被的最适化学计量比值和判定其限制元素类型。高浓度施肥处理(N 10.5 g·m-2+P 5.1 g·m-2)有利于降低土壤C∶N,同时氮素仍是限制本地区植物生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 减氮施加生物炭对盐碱胁迫下甜菜根际土壤酶活性、根活力及产量的影响

      2022(12):46-5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612

      摘要 (77) HTML (26) PDF 4.83 M (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模拟盐碱土壤环境,在减施氮肥配合施加生物炭条件下,研究甜菜根际土壤酶活性、根际土壤氮素含量、根系活力、块根产量和含糖率的变化,明确减氮条件下施加生物炭对甜菜产量的影响,为今后盐碱土壤环境下种植甜菜、减少氮肥施用量提供依据。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盐碱胁迫全氮处理(CK)、盐碱胁迫施加占风干土壤质量3%生物炭(BC)全氮处理(BC+N180)和减氮10%(BC+N162)、20%(BC+N144)、30%(BC+N126)、40%(BC+N108)处理。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施加生物炭减氮条件下甜菜根际土壤酶的活性和根系活力相较CK明显提高,其中土壤脲酶活性增加14.9%~33.0%;磷酸酶活性增加18.6%~54.7%;蔗糖转化酶活性增加16.5%~22.7%;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9.9%~12.2%;根系活力提高12.3%~24.1%。各处理中除减氮40%外,其他处理的甜菜块根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均显著高于CK,减氮10%和20%处理产糖量与全氮处理无明显差异。在本试验的条件下,施加占风干土壤质量3%的生物炭,可提高土壤酶活性、甜菜的产糖量,节约氮肥10%~20%的施用量。

    • 有机肥与控释尿素配施对坡耕地土壤氮素淋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2(12):53-6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80

      摘要 (95) HTML (23) PDF 6.44 M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等氮条件下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无机氮肥对坡耕地土壤氮素淋溶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设置控释尿素(PCU)、有机肥替代30%控释尿素(OF1)、替代50%控释尿素(OF2)、替代70%控释尿素(OF3)处理,并以普通尿素(CU)为对照。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玉米总生物量较CU处理增加8.97%~15.70%,籽粒增加2.30%~11.66%,随有机肥替代控释尿素比例的增加,玉米籽粒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除OF2外,其余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有机肥的3个处理氮素农学利用率较PCU和CU处理提高1.51%~7.67%,OF1、OF3与CU、PCU处理差异不显著;OF2处理氮素偏生产力最高,显著高于PCU和CU处理。整个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有机肥处理高于普通尿素处理(苗期除外);有机肥处理的硝态氮主要集中于0~40 cm土层,而其4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低于无机氮肥处理(60~80 cm土层除外);除CU处理外,土壤铵态氮含量由苗期至拔节期先提高后降低,到成熟期除OF2和CU处理外,其他处理表现为下降趋势。有机肥处理铵态氮主要集中于0~60 cm土层,OF1和OF2在60~100 cm土层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但OF3与PCU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采用50%有机肥替代控释尿素,可以显著提升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提高表层土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淋溶,减少坡耕地面源污染。

    • 减量施氮对鲜食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2022(12):61-6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622

      摘要 (78) HTML (24) PDF 4.27 M (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减量施氮对鲜食玉米生长、产量、籽粒营养品质、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为山西省鲜食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于2018~2020年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以晋鲜糯41号为供试品种,设置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不施氮(N0)、N 120 kg/hm2(N1,减氮50%)、N 180 kg/hm2

    • 不同氮用量对新疆棉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022(12):68-7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613

      摘要 (55) HTML (25) PDF 3.77 M (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连续定点不同氮用量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于2018~2020年在阿拉尔连续3年定点设置6个氮处理:0 kg/hm2(N0)、90 kg/hm2(N1)、180 kg/hm2(N2)、270 kg/hm2(N3)、360 kg/hm2(N4)、450 kg/hm2(N5),研究了连续3年定点施氮对0~60 cm土层三大菌群数量及结构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均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连续定点施氮可分别提高0~60 cm土层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基本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均在N3处理达到峰值,其数量变化均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0~40 cm细菌占其总数的71.92%~79.65%,0~40 cm放线菌占其总数的77.21%~92.06%);真菌数量在N4处理达到峰值,其数量变化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0~20 cm真菌占其总数的35.62%~65.84%)。随施氮量的增加,三大菌群总数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至N3处理最高,为9.70×106 CFU/g,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真菌基本呈降低的趋势,真菌占比则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因此,南疆阿拉尔地区推荐施氮量为270 kg/hm2,可平衡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获得较好的土壤生态环境。

    • 基质拌菌育苗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和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2(12):74-8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73

      摘要 (57) HTML (15) PDF 4.98 M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水果沃特”番茄品种为供试材料,分别在国产和进口基质中添加6种不同微生物菌剂进行育苗,并于定植后观测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番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探寻最优基质拌菌育苗组合。结果表明:(1)国产基质拌菌育苗各处理显著增加了定植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了真菌数量,提高了微生物总数;而进口基质拌菌育苗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2)2种基质拌菌育苗对土壤酶活性虽无显著影响,但以草根8号处理下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强。(3)番茄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以添加草根8号处理表现最佳。(4)国产基质拌菌育苗各处理较对照果实单果重增加,维生素C、番茄红素、可溶性糖、有机酸显著改善;而进口基质拌菌育苗对单果重及果实品质并无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表明,国产基质+草根8号处理最佳。综上所述,国产基质拌菌育苗效果优于进口基质。国产基质+草根8号处理通过改变番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优化土壤微生物区系,增强番茄植株长势,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而达到增产提质的目的。因此,国产基质+草根8号是番茄最优基质拌菌育苗组合。

    • 象山“红美人”柑橘营养诊断研究

      2022(12):82-9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97

      摘要 (106) HTML (41) PDF 6.11 M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 “红美人”优势产区浙江象山柑橘园进行土壤和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及营养状况诊断,为“红美人”柑橘高产优质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红美人”优势产区31个代表性柑橘园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壤有效养分分级标准及叶片诊断综合施肥法(DRIS)、修正诊断综合施肥法(M-DRIS)和标准适宜含量偏差百分数法(DOP),对柑橘园土壤和叶片营养状况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研究的31个果园中90.30%的柑橘园土壤pH处于适宜水平,土壤碱解N、有效B处于缺乏和低量水平的柑橘园分别占35.70%、32.26%,其它指标处于适宜兼丰富水平;(2)除土壤交换性Ca外,高产园和低产园养分指标差异不显著,而且土壤单一养分指标与产量基本无相关性;(3)土壤交换性Ca、交换性Mg、有效Mn和有效B的含量与叶片中相应元素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高产园和低产园除叶片Mn元素外,其它矿质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叶片单一矿质养分与产量基本无相关性;(5)根据DRIS、M-DRIS和DOP法对31个“红美人”柑橘园进行叶片营养诊断。DRIS、M-DRIS和DOP的平均营养不平衡指数值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方法诊断的产量限制元素排序基本一致,DRIS和M-DRIS法建立的排序均为:Mn>K>Fe;DOP法建立的排序为:Mn>Zn>Fe。常年大量施肥导致土壤养分累积,土壤养分已经不是产量限制因素。而树体内各矿质养分间的比例平衡关系对产量影响更为显著,应采用叶片营养平衡诊断为主、土壤营养诊断为辅的诊断方法,从而制定更准确的施肥方案。

    • 重庆垫江柑橘园土壤和叶片养分状况分析

      2022(12):92-10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77

      摘要 (75) HTML (18) PDF 6.49 M (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摸清重庆垫江柑橘园土壤和叶片营养元素状况,2019~2020年采集了重庆垫江柑橘主产区的118份土壤和130份叶片样品进行养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pH适宜的土样占94.45%,但是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宜的土样仅占33.33%;土壤大量元素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多数表现偏低,适宜的土壤分别占5.56%、16.67%和33.33%;中量元素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均表现为高量或过量;微量元素有效硼、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锌和有效锰含量适宜的土壤分别占16.67%、38.89%、5.56%、27.78%和11.11%,有效锌含量缺乏和低量的样品占72.22%。2)在叶片营养中,大量元素氮、磷和钾含量适宜的样品占比分别为44.62%、53.08%和12.31%,钾表现为缺乏或偏低的样品比例达到87.70%;中量元素钙、镁和硫含量适宜的样品占比分别为68.46%、53.85%和94.61%,且缺乏和过量现象较少;微量元素铁、锰、锌、铜和硼含量适宜的样品占比分别为62.31%、46.15%、3.85%、36.92%和69.23%,锌和铜含量缺乏或低量的样品占比较高。3)土壤pH与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土壤pH与土壤有效铁、有效锰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有效铜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各营养元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与土壤营养元素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不同柑橘品种影响叶片除钾和锌以外的营养元素含量,默科特叶片氮、镁、铁、锰和硼共5个元素的含量均为所有品种中最高。因此,重庆垫江柑橘园根据不同品种和养分情况施肥,注意在土壤中增施有机肥,适量补充氮肥、磷肥与钾肥以及微量元素硼、铜、铁、锌和锰,特别是锌,同时注重叶面适量补充大量元素钾和微量元素锌、锰和铜,为垫江乃至重庆柑橘高产优质和化肥减施增效提供依据。

    • 不同生态蔗区气候土壤差异对甘蔗生产的影响

      2022(12):102-11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93

      摘要 (65) HTML (259) PDF 7.74 M (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主产蔗区甘蔗综合实验站的气候和土壤差异、甘蔗产量和糖分差异,明确影响甘蔗大田生产的关键气候、土壤要素,探讨如何通过土壤改良和水肥优化管理提高甘蔗生产潜力,为促进甘蔗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依据。通过收集云南、广西和广东3个主产蔗区5个代表站点2018~2019年甘蔗产量和糖分数据,测定土壤指标14项: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度、充气孔隙度、初始含水量、饱和含水量、田持含水量、有效含水量,比较耕作层(0~40 cm)、深层(40~80 cm)和底层(80~120 cm)各项土壤指标差异;综合分析不同生态蔗区气候、土壤因子与甘蔗产量和糖分间的相关性,明确影响甘蔗大田生产的关键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对甘蔗产量和糖分进行预测。不同生态蔗区站点的昼夜温差、降水量、蒸发量和日照时数年际变异显著,同一站点不同土层的养分指标差异显著,耕作层的有机质和有效氮、磷、钾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层;蔗区土壤为红壤,偏酸性(4.50.8的6个关键指标,分别为土壤萎蔫含水量、有效含水量、速效钾含量以及种植地海拔、降水量和蒸发量。上述变量构建的回归预测模型对甘蔗产量、糖分的拟合优度为0.79~0.97,相对误差为4.54%~5.61%。基于偏最小二乘法数学模型,采用种植地海拔、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环境关键变量,以及土壤速效钾含量、萎蔫含水量和有效含水量等土壤水肥关键变量,可以对中国主产蔗区甘蔗产量和糖分进行较准确的预测。另外,建议今后除更新甘蔗良种外,还应注重提高蔗区土壤pH,加强中耕培土、合理施肥并提高钾肥比例,有利于实现甘蔗高产高糖。

    • 不同氮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2022(12):114-12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602

      摘要 (83) HTML (15) PDF 7.21 M (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氮或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小麦-蚕豆间作系统的高产稳产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5年(2015~201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4个氮水平(N0-0 kg·hm-2、N1-90 kg·hm-2、N2-180 kg·hm-2和N3-270 kg·hm-2)、3个磷水平(P0-0 kg·hm-2,P1-45 kg·hm-2和P2-90 kg·hm-2)和3种种植模式(小麦单作、蚕豆单作和小麦-蚕豆间作),分析小麦-蚕豆间作系统的产量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4个氮水平下5年间作小麦平均籽粒产量分别增加32.9%、26.1%、21.9%、14.7%,3个磷水平下5年间作小麦平均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6.7%、20.5%、21.9%。不同氮或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具有产量优势,平均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2和1.10。间作提高了小麦产量的稳定性,降低了蚕豆产量的稳定性,且适当施氮或磷肥可以提高小麦-蚕豆间作系统的产量稳定性。间作提高了小麦的土壤地力贡献率,增加了小麦的磷肥贡献率,但降低了其氮肥贡献率。低氮(N1)或低磷(P1)条件下,小麦-蚕豆间作可以维持产量的稳定性。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蚕豆间作具有减施氮磷肥、维持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的潜力。

    • 不同氮钾肥用量对百香果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2022(12):123-13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611

      摘要 (107) HTML (117) PDF 8.48 M (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氮钾水平下百香果的生长、产量及品质差异,为指导百香果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基于‘3414’肥料试验,探究百香果在不同氮钾水平下的生长状况、果实品质、产量效应;结合肥料效应函数,从而明确百香果的最佳氮钾施用量。供试果园土壤肥力处于适宜水平,磷钾肥用量一致的条件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百香果的株高、茎粗、单果重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百香果茎粗、单果重均在N2(249.76

    • 氮肥用量和运筹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022(12):133-14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43

      摘要 (78) HTML (33) PDF 6.26 M (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兼顾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的最适施氮量和运筹方式,为实现再生稻高产优质和氮肥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以丰两优香1号为试验材料,在湖北省江陵县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氮肥(N0)、常规施氮量(280 kg/hm2)和常规氮肥运筹(Nc)、常规施氮量和增加提苗肥比例(Ncc)、常规施氮量和100%提苗肥(Ntz)、减氮20%和增加提苗肥比例(N-cc)、减氮20%和100%提苗肥(N-tz)7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和运筹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品质、氮素吸收与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氮肥运筹方式下,减氮20%处理的再生稻产量与不减氮处理基本持平,总吸氮量略低(N-tz处理降低幅度较大),氮肥利用效率较高,其中偏生产力显著提高;与Nc处理相比,Ntz和N-tz处理再生稻总产量增加9.8%~11.2%,再生季稻谷整精米率提高3.5~4.2个百分点,稻米垩白度降低0.7~1.4个百分点,氮收获指数增加9.8%~14.8%,每生产100 kg籽粒吸氮量降低3.0%~10.8%,氮肥贡献率提高7.6~8.5个百分点,偏生产力提高11.2%~36.7%,农学效率提高74.0%~105.0%,吸收利用率提高4.3~6.6个百分点,生理利用率提高34.3%~70.8%,且大多数氮肥利用率指标再生季优于头季。在目前江汉平原生产条件下,再生稻适宜施氮量在225 kg/hm2左右,其中头季占65%、再生季占35%,在头季施足穗肥的基础上,再生季氮肥可全部作提苗肥施用。

    • 冬油菜季氮肥减量对后茬夏玉米氮素供应与产量的影响

      2022(12):141-14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464

      摘要 (60) HTML (23) PDF 3.12 M (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油菜-玉米轮作制度下冬油菜季氮肥减量对后茬夏玉米氮素供应与产量的影响,以川油36和仲玉3号为试验材料,前茬冬油菜设置常规施氮量减量40%(108 kg/hm2)、常规施氮量减量20%(144 kg/hm2)和常规施氮量(180 kg/hm2)3个氮肥处理,分别命名为N1、N2和N3处理,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2个生长季节分别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后茬夏玉米季土壤0~20和20~40 cm土层中碱解氮含量均随冬油菜季氮肥减量而下降,尤其在0~20 cm土层中,N1处理的碱解氮含量显著低于N2和N3处理,而N2和N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玉米植株氮素积累量随冬油菜季施氮量的减少而减少,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而氮素向籽粒的转移率呈上升趋势。玉米籽粒氮素积累量和产量以N2和N3处理较高,2018~2019年N2处理籽粒氮素积累量较N1和N3处理分别显著高出6.43%和3.95%,产量显著高出8.28%和4.72%;2019~2020年N2和N3处理籽粒氮素积累量较N1处理分别显著高出5.73%和7.94%,产量显著高出14.27%和15.89%。当冬油菜在常规施氮量减量20%的处理下,可实现油菜-玉米轮作系统周年减氮增效,同时有效提高玉米籽粒对氮肥的利用。

    • 磷添加对高氮条件下入侵植物节节麦竞争能力的影响

      2022(12):146-15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78

      摘要 (57) HTML (17) PDF 5.11 M (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战略性肥料管理是综合杂草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壤中的P也是决定入侵植物生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盆栽控制试验,探讨 P 添加对高 N 条件下入侵植物节节麦生长及竞争能力的影响,旨在为冬小麦田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P 添加对高 N 条件下节节麦和小麦的生长发育及种间竞争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 N 条件下,单种节节麦的株高、叶面积、分蘖数及总生物量均随着 P 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依据上述指标的增幅可知,节节麦对高 N 条件下 P 添加的响应能力大于小麦;此外,随着 P 添加量的增加,节节麦的根冠比不断增加而叶根比则呈持续下降,表明其通过增加对根部的投入以适应高 N 条件下土壤中 P的变化,而这也可能是由于 P 添加引起节节麦对 N 的高需求,而试验中设置的高 N 条件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的结果。(2)单种及混种条件下节节麦株高、叶面积等 7 项指标的可塑性指数均值分别为 0.31、0.48,明显大于小麦的 0.25、0.43,由此表明,节节麦以相对较高的可塑性适应高 N 条件下土壤中 P 的变化。(3)不同 P 添加处理中节节麦的竞争平衡指数值均大于 0,并呈逐渐增大的变化,这表明高 N 条件下 P 添加提高了节节麦对小麦的竞争抑制作用。综上所述,在当下冬小麦田土壤中含 N 量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不科学的 P 肥管理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节节麦对小麦的竞争危害。

    • 钾肥配施对滇重楼生长、菌根生态特征和皂苷含量的影响

      2022(12):154-16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94

      摘要 (70) HTML (12) PDF 6.03 M (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氯化钾和硫酸钾2种不同钾肥及其配施对滇重楼生长发育和入药品质的影响,为栽培滇重楼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施用钾肥为对照(CK),以每1 kg土中施用0.3 g K2O用量下KCl和K2SO4的配施比例分别为100∶0(PF1)、75∶25(PF2)、50∶50(PF3)、25∶75(PF4)和0∶100(PF5)为处理,观察不同钾肥配施对滇重楼根系菌根生态特征、光合参数、生物量以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钾肥施用组菌根真菌侵染强度与CK相比显著增强;PF4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分别为CK组的107.19%、108.75%和174.27%;PF1、PF2和PF3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CK组的128.00%、116.47%和114.51%,蒸腾速率分别为CK组的174.98%、151.62%和129.42%,气孔导度分别为CK组的280.57%、263.75%和118.38%,胞间CO2浓度分别为CK组的114.79%、118.38%和115.83%;PF1、PF2和PF5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为CK组的132.44%、121.50%和119.71%,PF3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为CK组的135.62%,PF4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CK组的111.60%和104.67%,PF5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CK组的106.55%和103.31%;PF1、PF2和PF3的丙二醛含量较CK有显著降低;PF3、PF4组能明显提高滇重楼的生长指标;PF5和PF2组分别能够显著提高滇重楼新根茎的鲜重和折干率;所有钾肥施用组滇重楼新根茎重楼皂苷I、II、VII以及总皂苷的含量较CK组有显著增加。综合来看,氯化钾和硫酸钾配施比例为75∶25(PF2)时效果最佳。

    • 硅对猪屎豆、高丹草生长与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2022(12):164-17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607

      摘要 (54) HTML (14) PDF 4.90 M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施硅对猪屎豆和高丹草生长与自然还田条件下的降解规律及养分释放特征,开展了施用硅肥(SiO2)42.4 kg/hm2对猪屎豆和高丹草绿肥生长、养分含量影响的试验,在自然条件下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了施用硅后猪屎豆和高丹草还田3~168 d有机碳降解率以及氮、磷、钾释放规律。结果表明:施用硅肥显著提高了猪屎豆和高丹草的产量、硅含量,提高了猪屎豆中氮和高丹草中钾的含量,与未施用硅相比,施用硅分别提高猪屎豆和高丹草的产量27.87%和24.90%;分别提高硅含量82.75%和29.15%;分别提高养分(N+P+K)累积量30.60%和28.80%;猪屎豆中氮和高丹草中钾分别提高15.79%和7.51%;施用硅后显著降低猪屎豆和高丹草还田3~56 d有机碳降解率、氮释放率以及猪屎豆干物质降解率;与未施用硅相比,还田后56 d分别降低有机碳降解率8.90%和7.46%、氮释放率7.85%和12.11%、猪屎豆干物质降解率12.53%;绿肥施用硅后还田在自然条件下2种绿肥的降解规律差异不显著,高丹草干物质、有机碳表现出比较高的的降解加速度,猪屎豆还田后28 d氮、磷、钾的释放率比高丹草的高出5.80~18.13个百分点。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绿肥土壤培肥效果奠定基础。

    • 尿素配施生物刺激素在棉花苗期叶面应用效果研究

      2022(12):171-17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85

      摘要 (65) HTML (51) PDF 3.13 M (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尿素配施不同生物刺激素对棉花苗期生长的影响,选择氨基酸、海藻酸、γ- 聚谷氨酸和糖蜜发酵液4 种常见的生物刺激素,在棉花苗期进行叶面喷施,分析各处理对棉花苗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茎粗、株高、叶面积、SPAD 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应用叶面肥的处理棉苗总干物质量、茎粗、SPAD 值和叶面积均有所提高;且配施生物刺激素处理较单施尿素对棉花苗期总干物质积累、茎围和叶片扩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增加比例分别在19.94% ~ 43.56%、1.43% ~ 18.05%、13.34% ~ 50.67% 之间。不同生物刺激素促进棉苗各器官发育的能力存在差异,其中尿素配施γ- 聚谷氨酸处理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最高,分别为149.36 cm2/ 株、4.68 g/ 株;尿素配施糖蜜发酵液处理棉苗茎粗、株高最高,分别为4.12 mm、15.75 cm。综上,尿素配施γ- 聚谷氨酸或糖蜜发酵液在棉花苗期叶面应用效果显著。

    • 毛叶苕子替代化学氮肥对幼龄柑橘氮素营养的贡献

      2022(12):176-18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83

      摘要 (43) HTML (16) PDF 4.41 M (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替代化学氮肥对幼龄柑橘不同部位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的影响,定量其对幼龄柑橘氮素营养的贡献率,旨在为柑橘园绿肥利用及其替代化肥方案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以盆栽柑橘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15N 同位素标记的毛叶苕子进行化学氮肥替代,设置5 个绿肥替代比例处理:0%(100%CF)、25%(25%GM+75%CF)、50%(50%GM+50%CF)、75%(75%GM+25%CF)、100%(100%GM), 每个处理4 次重复。在温室中培养6 个月后测定柑橘总生物量,根、茎、叶各器官生物量,氮含量以及15N 丰度。结果表明,绿肥替代化学氮肥能显著提高柑橘各器官生物量和氮吸收量,且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各器官生物量呈先显著上升后稳定的趋势;柑橘总生物量在绿肥替代化学氮肥75% 时最高,较对照提高了107.5%;柑橘总氮吸收量在绿肥替代化学氮肥100% 时最高,较对照提高了45.1%。绿肥对柑橘各器官氮素营养的贡献随着替代化学氮肥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在75%GM+25%CF 和100%GM 处理中,柑橘根、茎和叶的氮素来自绿肥的比率分别为36.56% ~ 50.00%、35.03% ~ 46.81% 和34.52% ~ 50.72%,而在25%GM+75%CF 和50%GM+50%CF 处理中,绿肥对柑橘根、茎和叶的氮素贡献率仅分别有8.96% ~ 20.77%、9.41% ~ 19.77% 和7.82% ~ 20.94%;同时,随着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比例的增加,氮素向柑橘根的分配增加,而向茎与叶的分配减少。在柑橘园管理中,进行绿肥栽培、利用可有效地替代化学氮肥,减少化肥的投入,增加柑橘的氮素营养。

    •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毛叶苕子不同还田方式下 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2022(12):183-19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98

      摘要 (57) HTML (45) PDF 5.74 M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绿肥在盐碱地土壤结构改良和地力提升上具有独特优势,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较缺乏。通过种植试验和尼龙网袋模拟腐解试验,探究毛叶苕子作绿肥的养分供应能力以及在免耕覆盖和翻压2 种还田方式下的腐解、养分释放特征,以期为其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种植毛叶苕子还田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供后茬玉米所需的氮、钾,但磷供应较少。2 种还田方式均表现为前期腐解和养分释放速率快,后期腐解和养分释放速率明显降低的趋势,养分累积释放率为钾> 氮> 碳> 磷。至还田81 d,覆盖还田和翻压还田的腐解率分别为53.7% 和74.8%,碳、氮、磷、钾释放率分别为75.6% ~ 81.0%、77.1% ~ 81.2%、59.8% ~ 63.2%、80.1% ~ 93.8%。与免耕覆盖还田相比,翻压还田的累积腐解率和前期的腐解速率显著较高。2 种还田方式的养分释放水平相当,但覆盖还田下各养分的快速释放期均短于翻压还田,持续供应养分能力更好。从保护土壤墒情和减少能源消耗的角度,毛叶苕子免耕覆盖还田具有一定优势,但可能受后期降雨、风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大,需要综合考虑和进一步的验证。

    • 还田时期对绿肥用油菜腐解与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2022(12):192-19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614

      摘要 (89) HTML (13) PDF 4.99 M (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绿肥用油菜还田时期对干物质腐解与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地区油菜用作绿肥及后茬作物减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尼龙网袋埋田法研究了绿肥油菜初花期(G1)、盛花期(G2)和角果成熟期(G3)还田的干物质腐解与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G1 处理油菜还田干物质量比G2 和G3 处理显著减少45.43% 和46.87%;G1 和G2 处理还田时碳含量低于G3 处理,G1 处理氮和磷含量最高,分别为28.17 和5.21 g/kg,钾含量表现为G1>G2>G3,G1 与G3 处理差异显著。绿肥油菜还田后分快速、中速和慢速腐解3 个阶段,持续期分别为还田后0 ~ 17、18 ~ 45 和46 ~ 123 d,阶段内累积腐解率分别达44.27% ~ 66.87%、12.56% ~ 29.18% 和4.49% ~ 13.81%,最终累积腐解率达60.53% ~ 91.87%;G1 和G2 处理间腐解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G3 处理。绿肥油菜还田后碳、氮、磷和钾释放率与腐解率对应亦表现为前期快速释放、中期缓慢释放、后期趋于平稳的规律,且养分累积释放率均表现为钾> 碳> 氮> 磷。经腐解,G1 处理碳、氮、磷和钾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4.70%、92.97%、88.76% 和93.26%,G2 处理分别为84.25%、86.32%、86.51% 和92.52%,G3 处理分别为72.52%、59.97%、68.54%和87.67%;G2 处理氮、磷和钾释放量最高,分别为125.15、22.88 和50.42 kg/hm2,且G2 处理氮、磷释放量显著高于G1 和G3 处理,G2 处理的钾释放量与G3 处理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华北地区绿肥油菜在盛花期还田干物质量大且氮、磷、钾释放量最高,是最适宜的还田时期,可为下茬作物减施化肥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依据。

    • 碳氮比对叶菜废弃物好氧堆肥效果的影响

      2022(12):200-20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631

      摘要 (108) HTML (190) PDF 3.83 M (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叶菜废弃物好氧发酵效率和堆肥质量,研究不同物料配比对叶菜废弃物好氧堆肥效果的影响,确定叶菜废弃物好氧堆肥的最佳碳氮比(C/N),以叶菜废弃物为主料,玉米秸秆、玉米秸秆+ 牛粪为辅料进行好氧发酵,调节初始C/N 为15、20、25,以pH、电导率、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以及种子发芽指数来评价好氧堆肥腐熟度及堆肥质量,筛选出叶菜废弃物好氧堆肥的最佳C/N。结果表明:B1 处理(C/N 为20,底料为叶菜废弃物+ 玉米秸秆)种子发芽指数为115.30%,B2 处理(C/N 为20,底料为叶菜废弃物+ 玉米秸秆+ 牛粪)种子发芽指数为126.77%,其堆肥物料腐熟程度最高,腐熟效果最好,B1 处理有机质分解率最高(22.71%),全效养分含量最高(6.4%),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6.61%、62.17%、57.23%。综合来看,叶菜废弃物和玉米秸秆联合好氧发酵的C/N 为20 时堆肥效果最好,堆肥底料中添加适量牛粪可以提高堆体物料腐熟程度。

    • 解磷菌株YR-P31 的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及其促生作用

      2022(12):206-21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79

      摘要 (55) HTML (226) PDF 6.04 M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水稻等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 株解磷菌。该菌株能够以Ca3(PO4)2 为唯一的磷源良好地生长。经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分析,初步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属细菌。该菌株利用无机磷培养基生长的最适温度和pH 值分别为35℃和7.0,其解磷作用是通过溶磷圈及在液体培养基内可溶性磷的增加来证实的。此外该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还能促进大肠杆菌的生长。该菌株具有解磷能力和促生作用,在微生物肥料的进一步开发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 >调查研究
    • 农业农村部负责的肥料产品登记管理现状分析

      2022(12):213-21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601

      摘要 (54) HTML (87) PDF 3.16 M (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实行肥料登记管理制度,并已进行了多轮改革完善。为了便于广大肥料申请者更好地把握肥料产品登记情况和有关要求,提高肥料登记效率,利用农业农村部政务服务平台和种植业管理司“肥料登记与备案”的数据资料,对农业农村部负责的肥料产品登记产品范围、申请条件、禁止性要求进行了梳理归纳,对登记产品数量、受理量趋势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类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化学肥料中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和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登记数量最高,分别占登记化学肥料产品总数的45.37% 和41.43%;微生物肥料中,微生物菌剂和生物有机肥登记数量最高,分别占登记微生物肥料产品总数的47.83% 和29.30%。肥料的首次登记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年受理量接近5000 件;肥料续展登记受理量呈现一个先升后降的趋势,2018 年达到最高值9309 件,由于政策的调整,2019 年明显下降,受理量为1366 件;肥料变更登记呈现一个稳定增长的趋势,2016 年受理量为643 件,2020 年受理量为906 件。当前肥料登记存在问题主要有部分企业对肥料登记政策变化了解不及时、部分企业送检样品和田间试验报告不合格、部分肥料产品涉嫌夸大功效、部分新型肥料登记困难。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优化审核登记制度,强化登记后的监管。

    • >分析测试
    • 聚-γ- 谷氨酸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展望

      2022(12):218-22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618

      摘要 (61) HTML (59) PDF 4.02 M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聚-γ- 谷氨酸(γ-PGA)是一种主要由微生物生产的胞外高分子聚酰胺,仅由谷氨酸单体组成,具有阴离子特性、离子吸附性、螯合性、吸水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兼容性。在农业生产中用作肥料增效剂,能显著地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显著的增产节肥效应。γ-PGA 具备完全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兼容性,相较于其它肥料增效剂具有突出的生态和环保优势,未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理解其增产节肥作用机制是应用和推广γ-PGA 新型肥料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扩大和加深γ-PGA 在肥料产业和农业中的效果和贡献,未来应着重从土壤养分转化、植物营养和植物生理角度开展其增产节肥作用机制。同时,开展其对不同化肥的增效效果研究是靶向开发与应用新型聚氨酸肥料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撑。

    • 芽孢杆菌属Bacillus 分类学研究进展

      2022(12):225-23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79

      摘要 (56) HTML (1042) PDF 17.60 M (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芽孢杆菌属(Bacillus)是一类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好氧或兼性厌氧生活,可产生球形或椭圆形芽孢。芽孢杆菌抗逆性强,对高温、紫外线、干燥、电离辐射和多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性;适应性强,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生存环境包括各种水生和陆地环境;代谢旺盛,可以产生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发酵密度高,功能多样、应用广泛。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该属的研究较多,属内划分变化较大。论文系统总结了芽孢杆菌属模式菌种种类、数量、发表时间、更名情况、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征等,以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芽孢杆菌属的最新分类进展。

    • >专题综述
    • 能量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法快速检测含海藻酸 水溶肥中5 种重金属

      2022(12):238-24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636

      摘要 (46) HTML (10) PDF 3.28 M (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含海藻酸水溶肥中重金属砷(As)、铅(Pb)、镉(Cd)、铬(Cr)和汞(Hg)的能量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EDXRF)快速检测方法。样品经称重、加酸涡旋,装入样品杯,直接进行EDXRF 扫描,通过识别待测元素特征能量谱峰进行定性,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结果显示:方法选择性好,含海藻酸水溶肥基质元素对5 种重金属能量光谱无干扰;标准加入法能有效克服含海藻酸水溶肥的基质效应,实现对5 种待测重金属的准确定量;方法线性良好,R2>0.9950;检出限为0.21 ~ 6.70 mg/kg,定量限为0.70 ~ 22.40 mg/kg;加标回收率为96.83% ~ 110.63%,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0.58% ~ 6.36%,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64% ~ 6.61%。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满足含海藻酸水溶肥产品中As、Pb、Cd、Cr 和Hg 元素快速质量监测的需要,为推动EDXRF 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效借鉴。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