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云南干热河谷区设施葡萄与蔬菜间作的土壤培肥效果

      2022(6):1-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14

      摘要 (229) HTML (127) PDF 5.02 M (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设施葡萄间作蔬菜对土壤的培肥效果,在云南省干热河谷地区研究了葡萄单作(CK)、葡萄//

    • 土地利用方式影响黄棕壤有机质周转和分配

      2022(6):9-1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17

      摘要 (155) HTML (113) PDF 4.54 M (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有机质平衡和周转。选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3种利用方式即水稻小麦(稻麦)轮作、大豆小麦(豆麦)轮作和自然植被(休闲)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将土壤筛分团聚体和进行密度分组,测定全土有机质含量和13C丰度、各组分有机质含量,计算全土有机质周转率和半衰期,以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休闲处理相比,稻麦轮作对全土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影响,而豆麦轮作降低了全土有机质含量。稻麦轮作促进了微团聚体黏结形成大团聚体,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密度组分的结果表明,稻麦轮作中土壤游离态轻组和闭蓄态轻组有机质含量均未见明显变化,这是保持全土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增加的主控因素。稻麦轮作处理土壤有机质的高周转率和较短半衰期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更新和养分的释放。豆麦轮作破坏了大团聚体,且有机质源输入较少,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率相对较低,不利于有机质的周转和保持其含量稳定。相关分析的结果证实,粒径大于1 mm团聚体、游离态轻组和闭蓄态轻组中有机质含量都与全土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在黄棕壤区,稻麦轮作不仅可以保持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还会促进土壤有机质的更新周转,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是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有效耕作方式。

    • 有机液肥对赣南脐橙园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2022(6):16-2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39

      摘要 (177) HTML (80) PDF 5.35 M (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有机液肥灌溉施用对脐橙园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赣南脐橙园有机液肥灌溉施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开展有机液肥灌溉施肥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溶液(T1)、单施植物源有机液肥(T2)、50%化肥N+50%植物源有机液肥N(T3)4个处理,每个处理6次重复,每年4~10月期间,每10~15 d灌溉施肥1次,不同处理每次灌溉施肥量相同,连续处理2年后采集0~15 cm土层土样进行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研究了有机液肥灌溉施肥模式对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T2和T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0.25 mm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其中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分别显著增加了13.57%和11.87%,而水稳定性团聚体差异不显著。 T2、T3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T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21.15%、15.38%和33.85%、29.23%,而T1、T2、T3处理水稳定性团聚体MWD和GMD均无显著差异。同时,T2和T3处理优化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分布,较大幅度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大团聚体(>0.25 mm)有机碳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MWD、GMD与>0.25 mm团聚体含量均呈线性正相关,分形维数与>0.25 mm团聚体含量呈线性负相关。团聚体MWD、GMD与>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有机液肥灌溉施用促进了脐橙园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改善了土壤结构稳定性,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和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 稻茬-紫云英联合还田对水稻土表层水可溶性碳氮的影响

      2022(6):25-3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13

      摘要 (131) HTML (89) PDF 5.22 M (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紫云英是南方稻田广泛种植利用的冬季绿肥,但利用不当可能带来养分流失的风险。研究探讨了稻茬-紫云英联合还田对水稻土表层水可溶性碳氮的影响,旨在为紫云英的合理利用、农业面源污染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江西省最典型的红壤性水稻土和冲积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布置精准控制水稻盆栽试验,设4个处理:不施用稻茬和紫云英(CK)、紫云英单独还田(MV)、低量稻茬和紫云英联合还田(LSMV)、高量稻茬和紫云英联合还田(HSMV),各处理施用等量化肥。结果表明:在红壤性水稻土上,MV处理表层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总氮(DT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急剧增加,三者最高时分别达到414.3

    • 长期化肥施用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2022(6):33-3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27

      摘要 (163) HTML (111) PDF 4.03 M (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施用化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但长期施用化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影响的认识不清晰。依托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稻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不施肥、仅施N肥、施NP肥和施NPK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和SOC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可以提高水稻土SOC含量,而且平衡施肥处理(施NPK肥)的SOC含量处于相对最高水平;SOC含量的变化与每年水稻根茬残留量显著相关。因此,长期施用化肥对SOC含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产量效益,合理施肥获得高产的同时也会增加SOC含量。

    • 干湿交替下氮肥施用对土壤有机氮库转化的影响

      2022(6):39-4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26

      摘要 (164) HTML (148) PDF 11.63 M (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旱轮作条件下频繁的干湿交替显著影响了土壤氮素转化。为了明确干湿交替下氮肥施用对土壤有机氮库转化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模拟淹水、干旱、水改旱、旱改水条件下,氮肥施用对土壤有机氮库动态变化的影响,以期为水旱轮作体系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氮肥施用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酸解态总氮含量,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酸解态总氮含量无明显差异,但对酸解态总氮各组分含量产生显著影响。模拟淹水条件下酸解态氮主要以酸解铵态氮和未知态氮形式存在,分配比例分别为40.2%和33.7%,而模拟旱地条件下主要以氨基酸态氮和未知态氮形式存在,分配比例占到了40.7%和31.5%。经水分条件转换后,各种水分条件下土壤酸解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均出现降低,水改旱条件下土壤氨基糖态氮含量显著提高,而旱改水条件下未知态氮含量显著提高。在整个培养阶段,土壤铵态氮与酸解铵态氮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综上所述,氮肥施用到水田初期有利于提高土壤铵态氮和酸解铵态氮含量,随后这两种氮组分逐渐分解转化,而氨基糖态氮含量逐渐提升,氨基糖态氮是水旱轮作体系中肥料氮素的重要“中

    •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酸碱缓冲性能变化

      2022(6):48-5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35

      摘要 (152) HTML (160) PDF 4.70 M (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酸碱缓冲能力是表征土壤抵抗酸化的重要指标,明确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酸化特征及酸碱缓冲性能的变化,对红壤酸化防治和耕地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红壤旱地30年定位试验的不施肥(CK)、单施化肥(N、NP、NK、PK、NPK)、化肥加秸秆还田(NPKS)以及单施或配施有机肥(M、NPKM)共9个处理,分析了各处理红壤酸度、酸碱缓冲容量等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与不施肥处理(16.89 mmol·kg-1·pH-1)相比,各施肥处理红壤酸碱缓冲容量均显著增加(19.08~28.01 mmol·kg-1·pH-1),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NPKM和M处理,分别增加了6.53和11.12 mmol·kg-1·pH-1。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与有效磷、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和全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长期施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是红壤酸碱缓冲容量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施用有机肥既可有效防治红壤酸化,又能提高红壤对酸的缓冲能力,是红壤酸化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

    • 饲用玉米连作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与肥效菌株监测

      2022(6):55-6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40

      摘要 (109) HTML (82) PDF 10.56 M (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了解饲用玉米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甘肃区采集的连续7年种植玉米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和促生细菌资源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挖掘。分别利用富营养(NA)和选择性(Ashby)培养基进行可培养细菌的分离,对获得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和比对分析,评价其产植物生长素(IAA)、溶磷、固氮等能力。自不同年份土壤中共分离得到各类细菌224株。菌株功能评价结果表明,34株具有产IAA的能力,25株具溶解有机磷的能力,19株具溶解无机磷的能力,27株具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有5株可同时具有产IAA和溶磷的功能。可培养细菌分离信息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玉米土壤的细菌及肥效菌株的丰富度及多样性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优势菌属均为Pseudomonas,广泛分布于各年份的土壤中,且表现出优秀的产IAA、溶磷及固氮的能力。研究表明,玉米7年连作可明显影响土壤菌群结构,土壤中蕴藏着丰富的有益功能细菌资源。分离的功能菌株为研制适用于甘肃玉米绿色生产的微生物肥料提供信息与优良菌种支撑。

    • 麦-豆周年不同施氮组合对复播大豆土壤肥力及周年产量的影响

      2022(6):64-7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33

      摘要 (155) HTML (89) PDF 5.43 M (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周年施氮对复播大豆土壤有机质、养分和酶活性的后效及叠加效应的影响,并从中筛选出提高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体系农田土壤肥力和周年产量的施氮组合。以冬小麦-夏大豆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9年采用裂区试验,前茬麦季设置4个施氮水平:0 kg·hm-2(N0)、104 kg·hm-2(N1)、173 kg·hm-2(N2)、242 kg·hm-2(N3);复播大豆设置3个施氮水平:0 kg·hm-2(S0)、69 kg·hm-2(S1)、138 kg·hm-2(S2),探究周年不同施氮组合对复播大豆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周年产量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不施氮条件下,麦季施氮越多对大豆季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和夏大豆产量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在麦季不施氮条件下,大豆季施氮越多越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以及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和夏大豆产量,而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均随豆茬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基本在豆茬N0S1施氮处理达到最大。在麦季各施氮基础上,与豆季S2施氮各组合处理基本能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而与豆季S1施氮的各组合处理基本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和产量,且与豆季S0各组合处理基本呈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复播大豆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及蔗糖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对于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体系的施氮,要周年统筹安排,前茬麦季施氮量大,后茬相对要小,否则即使具有固氮能力的大豆也需要施一定的氮肥。在本试验条件下,麦季施氮水平为173 kg·hm-2时,大豆季再施69 kg·hm-2的周年氮肥组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夏大豆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而且夏大豆产量和周年产量增产效果

    • 不同施肥模式对结球甘蓝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22(6):73-8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57

      摘要 (140) HTML (144) PDF 5.68 M (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大棚栽培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结球甘蓝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结球甘蓝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施肥(CF)相比,在化肥减量45.3%的条件下,用缓释肥部分替代化肥,并配施6000 kg·hm-2生物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佳,可显著提高产量,增加整株干物质与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叶球某些中微量矿质元素吸收;具体表现为:较CF处理,增产12.9%,叶球Zn、Mg、Cu、Mn、Ca含量分别提高61.2%、7.2%、5.4%、12.5%、10.7%,Na含量降低39.9%,整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15.8%,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分别提高45.3%、17.1%、41.9%,肥料利用率分别提升24.3、8.8、33.3个百分点,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15.9%、80.0%、9.9%和121.3%。综合上述结果,以缓释肥部分替代化肥配施6000 kg·hm-2生物有机肥处理较为合适。

    • 优化施肥对琯溪蜜柚产量、品质和碳排放的影响

      2022(6):82-9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61

      摘要 (143) HTML (181) PDF 6.19 M (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确减量优化施肥和增施钙镁肥对平和琯溪蜜柚产量、品质和碳排放的影响,为琯溪蜜柚绿色提质增效施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在蜜柚主产区平和县坂仔镇布置6个田间试验点,设置农户常规施肥(FFP)、优化施肥(OPT,减量施用氮磷钾肥)和优化施肥+钙镁肥(OPT+Ca Mg)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蜜柚产量、品质、肥料偏生产力、经济效益和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FFP处理相比,OPT和OPT+Ca Mg处理减肥不减产,且OPT+Ca Mg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降幅7.0%)、提高固酸比(增幅8.8%),部分试验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的果实可食率无显著差异;

    • 养分缺乏对紫云英苗期生长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2022(6):91-9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22

      摘要 (104) HTML (76) PDF 12.79 M (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溶液培养条件下研究氮、磷、钾、钙、镁、硫缺乏对苗期紫云英外部形态、生长发育、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养分供应不足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苗期紫云英生长,表现出特定的缺素症状。氮、磷、钙、镁缺乏显著降低紫云英株高16.4%~54.0%,而钾和硫缺乏无显著影响。氮和钙缺乏使根长分别减少31.9%和22.5%,其他养分缺乏对根长无显著影响。大量矿质元素(硫除外)缺乏使紫云英地上部干重显著降低22.0%~60.7%。根部干重受不同养分缺乏影响不同,氮、钙和镁缺乏后显著降低23.4%~51.6%,磷和硫缺乏后分别增加40.6%和18.8%,而缺钾对根干重无显著影响。单株干重随养分缺乏的变化趋势与地上部类似,除镁外其他元素缺乏均显著增加根冠比。紫云英苗期叶绿素含量在氮、钙、镁和硫缺乏时显著降低,缺钾和磷时无显著变化。受养分缺乏胁迫时,紫云英苗期地上部氮、钾含量(除了钾、硫缺乏时的氮含量及磷、镁缺乏时的钾含量)通常显著降低,紫云英磷含量仅在缺磷时显著降低。6种大量矿质养分缺乏一般导致紫云英氮、磷、钾累积量显著降低。聚类分析表明,溶液培养条件下钙和氮缺乏对苗期紫云英伤害程度最大,其次为磷,再次为钾,镁和硫缺乏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综上所述,矿质养分缺乏均不同程度地抑制紫云英生长和养分积累,生产中应结合实际开展养分管理,以提高绿肥生产利用效益。

    • 基于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暗紫贝母优质高产施肥研究

      2022(6):96-10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44

      摘要 (125) HTML (101) PDF 5.46 M (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氮、磷、钾肥配施对暗紫贝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得出暗紫贝母优质高产的氮、磷、钾肥配施方案,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5年生暗紫贝母的田间施肥试验,测定了药材产量和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总生物碱含量等指标。使用DPS解析的数据建立了氮、磷、钾与暗紫贝母产量和质量的函数模型,通过F检验,分析了回归方程和各项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利用模型分析了氮、磷、钾肥对产量、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使用统计频数法、灰色关联度和DTOPSIS法综合各项指标获得最优施肥方案。施用氮、磷、钾肥可影响暗紫贝母产量和质量。本研究施肥水平下各因素对产量和总灰分的影响表现为:K2O>N>P2O5,对醇溶性浸出物和总生物碱的影响表现为:N>P2O5>K2O。随着N用量的增加,总灰分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总生物碱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着P2O5用量的增加,总灰分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K2O用量的增加,总灰分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P2O5低K2O或高P2O5高K2O均有利于暗紫贝母产量的形成,低N低P2O5或高N高P2O5均有利于增加暗紫贝母的醇溶性浸出物含量。K2O对产量和总灰分的影响最大,N对醇溶性浸出物和总生物碱的影响最大。通过试验得到的暗紫贝母优质高产的施肥方案为N 163.82~190.77 kg/hm2、P2O5.541.75~720.25 kg/hm2、K2O.337.49~454.52 kg/hm2

    • 施肥对番红花生长、品质和产量影响效应的研究

      2022(6):104-10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15

      摘要 (120) HTML (75) PDF 2.57 M (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得番红花种球大田规模化生产的最佳施肥方案,以番红花鳞茎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施肥处理,探讨施肥对番红花种球生长动态、仔球品质和仔球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在根系生成前,母球是仔球生长的“营养源”,根系生成后逐渐替代母球为仔球输送营养;返青期氮显著促进仔球增重,增强光合作用和蛋白合成,磷和微量元素促进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羊粪表现出最佳的供肥能力,对磷、钾需求量也较大。建议生产中以羊粪为基肥,返青期追施氮肥,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追施磷肥和钾肥,追肥中适当添加微肥。

    • 减量化肥配施叶面肥对山核桃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22(6):108-11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34

      摘要 (118) HTML (80) PDF 4.16 M (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广西岩溶地区山核桃高质优产提供施肥理论依据,在广西环江县开展山核桃施肥试验。试验设置CK(常规施肥)、T1(80%常规施肥+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叶面肥)、T2(T1+微肥叶面肥)、T3(T2+氨基酸叶面肥)、T4(T2+腐殖酸叶面肥)、T5(T2+氨基酸叶面肥+腐殖酸叶面肥)6种施肥处理,对山核桃产量、品质、矿质元素含量及叶片氮磷钾养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显著影响山核桃单果仁质量、出仁率和果壳厚度(P<0.05),其中,T4处理的单株产量、单果仁质量和出仁率为全组最高,分别较CK高出31.18%、17.29%和13.95%。不同施肥处理显著影响山核桃可溶性糖、单宁和脂肪含量(P<0.05),其中,T5处理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含量均最高,分别较CK处理高出16.24%、6.43%、13.73%。对山核桃矿质元素含量研究的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对山核桃矿质元素含量有较明显的提升作用,除了T3处理的钙含量外,喷施叶面肥处理的矿质元素含量均高于CK。其中,T5处理的镁、锌、铁、硼和钙含量最高,分别较CK高出9.87%、39.34%、35.44%、18.10%和10.93%。综上,T4处理的山核桃产量最高,T5处理则是山核桃品质和矿质元素含量提升的最佳施肥方式,在广西岩溶地区山核桃生产中,可根据需求选择对应的叶面肥喷施方案。

    • 化肥氮减量配施生物炭和菜籽饼对玉米-白菜养分吸收、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2022(6):115-12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36

      摘要 (125) HTML (109) PDF 5.23 M (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化肥氮减量20%配施生物炭和菜籽饼在贵州黄壤区轮作玉米-白菜生产中的增产增效作用,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常规化肥(CF)、化肥氮减量20%配施生物炭(RF+B)、化肥氮减量20%配施菜籽饼(RF+O)及化肥氮减量20%配施生物炭和菜籽饼(RF+BO)对玉米和白菜干物质量、养分吸收量、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配施处理中RF+BO处理的总体效果最佳,RF+BO处理能满足玉米和白菜生育期养分的需求,有效提高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与CF处理相比,其玉米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27.59%、37.21%和30.34%,白菜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26.64%、35.56%和33.44%;RF+BO处理有利于提高玉米和白菜当季氮素利用效率,就氮肥贡献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氮素表观利用率而言,与CF处理相比,玉米季分别提高1.64%、9.88%、8.36%和26.21%,白菜季分别提高2.99%、35.70%、33.71%和31.78%;增产效果显著,玉米和白菜较CF处理分别增产9.72%和39.26%。综上,化肥氮减量20%配施生物炭和菜籽饼可为贵州黄壤区玉米-白菜的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形态氮肥对膜下滴灌棉花15N回收率和产量的影响

      2022(6):123-12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47

      摘要 (170) HTML (124) PDF 3.83 M (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同形态氮肥在棉花上的施用效果尚不明确,研究不同形态氮肥对棉花产量、氮肥利用的影响,为棉花高效施氮提供理论依据。在全生育期施N 27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硫酸铵、尿素、硝酸钙3种不同氮肥处理,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一膜三行种植模式下,3种不同形态氮肥对膜下滴灌棉花单株干物质质量、籽棉产量、15N回收率、土壤15N残留率、氮肥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铵和尿素处理对棉花单株干物质质量无显著影响,2019年尿素处理棉花单株干物质质量显著高于硝酸钙处理5.6%,2020年3种不同形态氮肥处理棉花单株干物质质量无显著差异。硫酸铵和尿素处理棉花单株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硝酸钙处理,2019年分别比硝酸钙处理高13.7%和10.0%,2020年分别比硝酸钙处理高5.7%和5.9%。硫酸铵和尿素处理棉株15N的回收率显著高于硝酸钙处理,2019年分别比硝酸钙处理高1.1和1.6个百分点,2020年分别比硝酸钙处理高6.4和3.5个百分点。硫酸铵和尿素处理土壤15N残留率显著低于硝酸钙处理,2019年分别比硝酸钙处理低10.0和10.7个百分点,2020年分别比硝酸钙处理低8.6和10.9个百分点。2019年硫酸铵和尿素处理氮肥损失率显著高于硝酸钙处理,分别比硝酸钙处理高8.9和9.1个百分点;2020年尿素处理氮肥损失率分别比硫酸铵和硝酸钙处理高5.2和7.4个百分点。2020年硝酸钙处理收获期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硫酸铵和尿素处理,硫酸铵处理显著高于尿素处理。2年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棉花在一膜三行种植和等量施氮条件下,与施用硝酸钙相比,硫酸铵和尿素处理获得了较高的籽棉产量、15N回收率和氮肥损失率,较低的土壤15N残留率和收获期土壤硝态氮含量。

    • 不同新型包膜尿素对油菜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综合影响

      2022(6):129-13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11

      摘要 (128) HTML (67) PDF 5.73 M (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在当地推荐施氮量的条件下,直播冬油菜生产中一次性基施不同的新型包膜尿素相比分次施用普通尿素的油菜品质、产量、氮肥利用率的综合效益,为长江上游地区直播冬油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一次性基施控氮尿素、多肽尿素、腐殖酸尿素、聚氨酯尿素、控失尿素、树脂尿素、控释尿素以及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共9个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油菜品质进行量化,利用变异系数法对品质、产量、氮肥利用率进行赋权,最后通过TOPSIS法对各处理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一次性基施控失尿素和控释尿素相比分次施用普通尿素能显著增产12.5%、10.0%,氮肥利用效率能提升6.3、10.3个百分点;主成分分析法对品质的综合评价得分:聚氨酯尿素>树脂尿素>控释尿素>控失尿素>普通尿素;TOPSIS法综合评价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为最优处理。在油菜轻简化施肥中,选择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的品质、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综合效益最大。

    • 控释氮肥替代水溶肥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2(6):138-14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60

      摘要 (136) HTML (116) PDF 3.73 M (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基质栽培条件下草莓肥料投入量大、追肥次数多、劳动力成本投入高等问题,研究以控释氮肥代替水溶肥实现草莓的一次性施肥。以“红颜”草莓为试验材料,以常规优化施肥处理为对照,测定基质栽培条件下优化施肥处理和不同氮用量的控释氮肥处理对草莓产量、品质、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计算最优施氮量。结果表明:与常规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处理的草莓产量提高了7.4%~26.5%,单果重提高了9.1%~33.3%,经济效益增加了7.5%~26.7%,糖度提升了7.7%~31.4%,Vc含量提升了8.8%~14.0%;除控释氮肥氮用量97.50 kg/hm2处理外,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较常规优化施肥处理也分别提高了26.5%~144.3%和73.7%~222.7%。这说明,控释氮肥替代水溶肥既减少了肥料用量,保证草莓的产量,而且可以实现高产,提高了草莓的经济效益。通过二次曲线拟合控释氮肥施氮量与草莓产量、单果重的关系,得出控释氮肥的最佳推荐用量约为N 60 kg/hm2,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综上所述,控释氮肥替代水溶肥提高了草莓的产量,保证了草莓的品质,降低了肥料投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综合考虑草莓的产量、单果重、品质、肥料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推荐适宜草莓生产的控释氮肥用量约为N 60 kg/hm2

    • 叶面喷施硒对水稻籽粒中硒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2022(6):144-15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24

      摘要 (132) HTML (85) PDF 5.12 M (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叶面喷施氨基酸螯合硒对水稻籽粒硒含量及形态的影响,以水稻品种百香 139 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在水稻破口期叶面喷施不同用量的氨基酸螯合硒,并在水稻拔节孕穗期、始穗期、扬花授粉期、灌浆期、蜡熟期 5个不同生育期叶面喷施 13.5 g/hm2(以硒计)的氨基酸螯合硒,在水稻成熟期测定、分析各处理组水稻地上部不同组织器官硒含量和籽粒硒形态。结果表明,喷施外源氨基酸螯合硒可提高水稻各器官硒含量,在适量范围内水稻植株各器官硒含量随着喷硒浓度的增加而提高;水稻籽粒中硒主要以硒代蛋氨酸存在,水稻籽粒中硒代蛋氨酸含量与总硒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一致。喷施氨基酸螯合硒用量为 6.75、13.5、27.0 g/hm2 时水稻籽粒中硒含量分别为 0.168、0.431、0.439 mg/kg,均达到《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要求》(DB45/T 1061-2014)的要求。拔节孕穗期至灌浆期喷硒处理水稻籽粒硒含量呈现增高趋势,灌浆期喷硒处理的水稻籽粒总硒含量最高,达到 0.320 mg/kg;水稻籽粒中硒代蛋氨酸含量占总硒含量的比例为 43% ~ 91%,硒代蛋氨酸含量占总硒含量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拔节孕穗期 >始穗期>扬花授粉期=灌浆期>蜡熟期,硒代蛋氨酸比例随着施硒时期越靠近水稻成熟期越低,表明水稻叶片中硒的转化时间对稻米中硒形态有显著影响,提早喷施硒有利于有机态硒的形成,提高稻米中有机态硒的比例。在硒的生物强化生产富硒水稻中,水稻破口期叶面喷施氨基酸螯合硒的最佳用量为 13.5 g/hm2,在 5 个不同生育期喷施 13.5 g/hm2 的氨基酸螯合硒均能生产出富硒大米,且最佳喷施外源硒的时期为灌浆期。

    • 土壤施用硒矿粉对萝卜苗硒含量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2022(6):151-15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62

      摘要 (139) HTML (76) PDF 4.35 M (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弄清硒矿粉中硒的生物有效性,设置了土壤施硒矿粉0、3、5、10、20、25、50 g/kg共7个处理,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萝卜苗盆栽试验,测定了萝卜苗硒含量、生物量和维生素C(Vc)、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光合色素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土壤硒矿粉的施用量与萝卜苗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硒矿粉处理下萝卜苗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施用10 g/kg的硒矿粉使萝卜苗的Vc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70%和50%,但最高施用量50 g/kg显著降低了Vc和可溶性糖含量;除对照外,萝卜苗CAT活性与硒矿粉施入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施用硒矿粉10和25 g/kg显著降低了萝卜苗的MDA含量;适量施入硒矿粉能增加萝卜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以10 g/kg处理最高,最高施硒处理50 g/kg显著降低了光合色素含量;除25 g/kg处理外,其余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在土壤施用硒矿粉条件下,萝卜苗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与其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综上,土壤施硒矿粉能增加萝卜苗的硒含量和CAT活性,适量的施用有利于萝卜苗Vc、可溶性糖、光合色素含量的提升和MDA含量的降低,说明硒矿粉能够通过影响萝卜苗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而影响萝卜苗的生长发育,证明硒矿粉中的硒具有生物有效性,但硒矿粉对萝卜苗生物量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为硒矿粉资源的农业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翻压紫云英对早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2022(6):158-16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51

      摘要 (102) HTML (95) PDF 6.54 M (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翻压紫云英对2种不同类型土壤早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连续5年田间微区模拟池试验,各处理为不施肥(CK)、单施紫云英(GM)、纯化肥(F)及紫云英配施化肥(F+GM),2种类型土壤分别为红黄泥与河沙泥。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可使早稻增产,尤其在红黄泥中F+GM的增产效果更好,比F增产10%;2种土壤中,F+GM与F相比稻草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与CK相比,2种土壤的F+GM与GM可促进早稻生长前期各营养器官(根、茎叶)干物质的增加,后期F+GM与GM营养器官的干物质不再增加而有所降低;F+GM和GM的水稻籽粒干物质比CK高,而且持续增加。翻压紫云英可改善早稻的光合特性,2种土壤F+GM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最高,胞间CO2浓度除了河沙泥灌浆期高于GM外,其余均为最低。在2种土壤中表现出类似趋势,紫云英配施化肥可以增强早稻光合能力,增加干物质量,进而实现早稻

    • 不同基质比例和营养液浓度对蒙古黄芪种苗产质量的影响

      2022(6):167-17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55

      摘要 (114) HTML (75) PDF 14.84 M (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蒙古黄芪种子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的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等方法,探究不同基质比例(100%泥炭土、75% 泥炭土和25% 蛭石、50% 泥炭土和50% 蛭石、25% 泥炭土和75% 蛭石、100% 蛭石)和营养液浓度(1、2、3 倍)对蒙古黄芪种苗产质量的影响,并确定最佳的基质比例和营养液浓度,为蒙古黄芪优质种苗的繁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当基质比例为75% 泥炭土和25% 蛭石、霍格兰营养液浓度为2 倍(R2H2 处理)和3倍(R2H3 处理)时,蒙古黄芪种苗有着最高的产质量和总收入,种苗重量分别达324.9 和321.5 g/50 株,优质种苗率均达78.0%,总收入分别达723 和715 元/ 万株。因此,说明R2H2 处理可认为是最佳的蒙古黄芪基质育苗处理。

    • 育秧基质配施腐植酸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2022(6):173-18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65

      摘要 (143) HTML (85) PDF 5.96 M (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秧盘育秧试验,以徽两优882为供试材料,研究水稻育秧基质与腐植酸配施对机插秧幼苗素质、养分吸收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水稻育秧基质以腐熟秸秆、腐熟稻壳、蛭石和干细土按体积3∶2∶2∶3配成。试验共设置不施肥(CK)、单施腐植酸(HA)、缺氮施肥(PK)、配施氮磷钾肥(NPK)和腐植酸优化施肥(HNPK)5个处理。秧苗株高、地上部干物质量、根系形态和植株养分吸收量均随播种时间的延长呈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的趋势。NPK和HNPK处理所育秧苗地上部生长特征、根系形态和植株养分吸收量在育秧10 d后显著优于CK处理(P<0.05)。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HNPK处理所育水稻秧苗在秧龄20 d时秧苗壮苗指数比NPK处理提高8.62%;水稻植株氮、磷和钾净吸收量分别比NPK处理提高3.65%~13.12%、3.76%~16.06%和4.22%~13.12%,以上指标均在秧龄15 d时达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HNPK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比NPK处理分别高2.63%和1.19%,水稻产量增加4.30%,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水稻育秧基质配施氮磷钾肥和腐植酸均能提高秧苗素质和养分吸收累积量,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

    • 陕北旱地毛叶苕子不同翻压量下腐解速率及养分变化特征

      2022(6):182-18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46

      摘要 (156) HTML (86) PDF 3.45 M (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尼龙网袋法在陕北旱地进行田间腐解试验,研究了低(30000 kg/hm2)、中(45000 kg/hm2)、高(52500 kg/hm2)3个翻压量下毛叶苕子的干物质腐解规律和养分释放率,为合理确定绿肥翻压量和化肥配施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翻压时间的推移毛叶苕子腐解率呈前期迅速增加、后期缓慢的变化趋势,至试验结束时(75 d)各处理干物质的最终腐解率为61.98%~65.32%。氮、磷、钾均在翻压后的前10 d大量释放,至试验结束时氮累积释放率为69.10%~75.23%,磷累积释放率为72.25%~78.24%,钾累积释放率达81.62%~90.02%。不同翻压量下毛叶苕子氮、磷、钾的释放率和释放速率分别可用幂函数y=axb和指数衰减模型v=v0e-kx进行拟合,回归分析表明,不同翻压量下各养分最易达到的释放率均随翻压量的增大而降低,随着翻压量的增加,氮养分最大释放速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磷的最大释放速率逐渐提升,钾的最大释放速率逐渐减少。增加翻压量对毛叶苕子磷完全释放的延缓效应最大(延缓145~167 d)、氮次之(延缓31~49 d)、钾最小(延缓26~38 d)。增加翻压量不会改变毛叶苕子整体的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但会对养分的释放率和释放速率产生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应充分结合作物需肥特性,确定毛叶苕子合理的翻压量。

    • 根瘤菌剂和种衣剂拌种对不同品种大豆结瘤能力和产量的影响

      2022(6):187-19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37

      摘要 (118) HTML (117) PDF 6.47 M (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拌种材料对不同品种大豆根系结瘤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以郑1307和齐黄34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不拌种)、根瘤菌剂拌种(1010 CFU·mL-1大豆慢生根瘤菌)和悬浮种衣剂拌种(6.25%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个处理,研究其对2个大豆品种根际土壤养分、结瘤能力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根瘤菌剂拌种后齐黄34结瘤优于郑1307,根瘤数、根瘤干重和鲜重分别增加22.73%、23.47%和8.33%。郑1307根瘤数、根瘤鲜重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6.67%、2.27%。与对照相比,悬浮种衣剂拌种后根际土壤无机氮含量降低,根系生物量增加。(2)与对照相比,郑1307根瘤菌剂和种悬浮衣剂拌种后产量相对稳定;但根瘤菌剂拌种后齐黄34产量显著增加15.22%,而悬浮种衣剂拌种后产量无增加。(3)根瘤数、根瘤鲜重和干重均与底荚高度呈显著负相关,但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瘤数及根瘤鲜、干重与根系生物量、秸秆生物量和产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正相关。综上,2种拌种剂均通过改变根际土壤环境、调控根瘤和根系的生长,影响地上部的农艺性状,但根瘤菌剂对产量的提高效果优于悬浮种衣剂,其具体调控途径和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结果为黄淮海地区大豆种子处理方式的优化和合理配置田间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 一株根际解磷菌的筛选鉴定及溶磷促生作用

      2022(6):195-20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31

      摘要 (173) HTML (228) PDF 10.14 M (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化耕地的5种农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解磷菌,为开发盐碱地生物肥料提供菌种资源。结合解磷圈筛选法和钼锑抗比色法评价菌株的解磷能力;采用含不同NaCl浓度的LB培养基测定菌株的耐盐性。利用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进行鉴定;采用液体摇床培养试验测定菌株对多种难溶性磷源的溶解能力。以盐碱化土壤为供试土壤,检验菌株在盐碱土壤中的应用潜力。共分离出27株解磷细菌,其中菌株B19被鉴定为杓兰泛菌(Pantoea cypripedii),该菌在0%~4%的NaCl浓度下生长良好,最高可耐受6%的盐浓度。B19具有较强的解磷能力,在Ca3(PO4)2为磷源的无机磷固体培养基上30 ℃培养3 d解磷圈的直径(D)为18 mm,与菌落直径(d)比达3.17;PVK液体培养试验表明,菌株B19对多种难溶性磷源都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对Ca3(PO4)2、AlPO4、FePO4和磷矿粉溶磷量分别达230.2、72.1、153.2和28.5 mg/L。土壤培养试验结果表明,B19菌可以显著提高盐碱化土壤的有效磷含量,10 d后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了36.2%。盆栽试验结果还表明,B19菌对小麦植株促生效果显著,说明解磷菌B19在改善盐碱化土壤肥力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 丛枝菌根真菌对镉胁迫下黑麦草光合生理的响应

      2022(6):204-212,22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0634

      摘要 (129) HTML (67) PDF 24.90 M (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镉(Cd)胁迫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光合生理的影响,盆栽条件下以Cd浓度为0、5、15和30 mg·kg-1分别对黑麦草接种AM真菌摩西斗管囊霉(FM)、变形球囊霉(GV)、混合处理(FM+GV)以及不接种对照(NM)共16个处理。结果表明,Cd降低了AM真菌侵染;接种AM真菌则提高了黑麦草株高、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地上部和根系氮(N)、Cd含量,增强光合作用,显著提高植物体内生理活性。在Cd浓度为30 mg·kg-1水平下,FM+GV处理的菌根侵染率最大,为42.7%,与NM相比,FM+GV处理的黑麦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和根系N含量分别提高26.2%、70.6%和85.3%;株高和地上干重分别提高34.1%和18.8%;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PSⅡ潜在活性分别提高4.9%和19.7%;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增加19.8%、28.3%和14.7%;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是NM的1.3、1.5和1.8倍,丙二醛含量相较NM下降50.0%。土壤中Cd浓度与植株地上部和根内的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FM+GV处理的黑麦草地上部和根系Cd含量分别达到88.1和606.7 mg·kg-1。总体来看,FM+GV处理增加黑麦草光合生理抗性、吸收固持Cd能力的效果最为显著。

    • >调查研究
    • 豫东黄河故道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生态风险评估

      2022(6):213-22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38

      摘要 (138) HTML (116) PDF 5.47 M (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豫东黄河故道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商丘黄河故道区内湿地(WL)及附近林地(FL)和耕地(CL)3种类型土壤中重金属Zn、Pb、Cr、Cd、Cu的含量,运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故道WL、FL和CL土壤中Cr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9.46、308.17、378.58和2.03、2.47、2.62 mg·kg-1,是黄河故道区土壤环境背景值的10.51和37.69倍,均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而重金属Zn、Pb和Cu含量相当于甚至低于土壤环境背景值。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表现为:WL < FL < CL。污染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这3种类型的样地中,重金属Cd达到弱极度污染水平,属于高度潜在生态风险;重金属Cr达到弱重度或重度污染水平,但属于轻度潜在生态风险;重金属Zn、Pb和Cu则处于无污染或轻度污染水平,属于轻度潜在生态风险。豫东黄河故道区WL、FL和CL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超过480,存在高度潜在生态风险。工业“三废”、成土母质和农业活动等来源的重金属Cd是该区域最重要的污染因子,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的贡献率达97.23%,需要及时进行综合整治;而土壤成土母质或人类农业活动来源的重金属Cr、Pb、Cu和Zn 是黄河故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也应及时加以防控。

    • 种植模式对鲁南地区潮土养分变化趋势的影响

      2022(6):221-22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45

      摘要 (150) HTML (80) PDF 4.58 M (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摸清种植模式对鲁南地区潮土养分变化趋势的影响,2006~2020年在临沂市河东区开展土壤养分调查,统计分析了粮粮轮作、粮经轮作、粮菜轮作、蔬菜连作、果树连作5种种植模式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2006年蔬菜连作模式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粮粮轮作、粮经轮作模式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低;2006~2020年5种种植模式土壤pH值均呈直线下降的趋势,2020年粮经轮作模式土壤pH值为5.29,达到强酸水平;2006~2020年5种种植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其中粮粮轮作模式土壤有机质增量和增幅较大,与2006年相比较,2020年粮粮轮作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累计增加了5.9 g/kg,增幅为32.96%;与2006年相比较,2020年粮食轮作、粮经轮作、粮菜轮作、果树连作模式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其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2006~2020年蔬菜连作模式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先下降后又小幅回升的趋势。2020年蔬菜连作模式土壤碱解氮为302.6 mg/kg,较2006年上升了43.3 mg/kg。2020年蔬菜连作模式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75.6和411.2 mg/kg,分别较2006年下降了36.7和113.7 mg/kg。

    • >技术应用
    • 施肥对我国桃树产量与品质影响的整合分析

      2022(6):228-23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21

      摘要 (131) HTML (145) PDF 5.70 M (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施肥是提高桃树产量、改善果实品质的重要措施。以“桃”和“产量”为主要

    • >专题综述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外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2022(6):236-24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129

      摘要 (170) HTML (193) PDF 9.68 M (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际微生物是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中连接土壤-植物的重要枢纽,不仅影响着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而且对植物地下部分的代谢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全面了解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现状,客观反映研究趋势,采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合和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以“Rhizosphere microbes”、“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和 “根际微生物”为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