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玛纳斯河流域棉田膜下滴灌前后土壤水分-盐分-养分运移分析

      2022(8):1-1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265

      摘要 (160) HTML (47) PDF 9.07 M (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玛纳斯河流域安集海、莫索湾和下野地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滴头处、覆膜边缘处和膜间0~60 cm土壤,分析了3个灌区在2019年5、8、10月棉田土壤水分-盐分-养分在滴灌前后的运移规律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5和8月滴灌后,3个灌区土壤含水量均在增加,且变化显著,表现出规律一致性,5月时,3个灌区土壤剖面盐分由滴头处向膜间均在脱盐,8月时,安集海灌区土壤盐分在滴头处30 cm以下至膜间10 cm以下形成积盐区;莫索湾灌区呈现出在垂直方向上由地表向深层、在水平方向上由滴头处向膜间双向脱盐的分布特征;下野地灌区在膜间40 cm以下形成积盐区。土壤pH值、铵态氮和硝态氮在5和8月滴灌后变化不一致,存在规律的异质性。(2)土壤盐分在5~10月均表现出下野地灌区>莫索湾灌区>安集海灌区,季节性差异不明显,安集海灌区和下野地灌区均表现出积盐现象,积盐率分别为7.4%和45.2%;莫索湾灌区则呈现出脱盐状态,脱盐率为5.7%,安集海和下野地灌区在5~10月的土壤含水量均值表现出降低趋势,分别降低了9.4%和14.5%;莫索湾灌区则呈现出增加趋势,增幅为12.1%。3个灌区土壤pH值、铵态氮和硝态氮在5~10月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3)不同的土壤质地和地下水埋深是影响3个灌区土壤滴灌前后水分运移规律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水分运移是盐分迁移和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地下水矿化度和施肥对于3个灌区盐分变化差异影响有限。

    • 京津冀地区葡萄园土壤肥力水平分析及施肥建议

      2022(8):14-2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288

      摘要 (130) HTML (74) PDF 5.69 M (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中的养分丰缺决定了葡萄果实的产出质量,明确京津冀地区葡萄园的土壤养分状况,可以采取对应的措施,有助于葡萄增产,为葡萄园合理施用肥料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京津冀地区38个典型葡萄园的土壤样品,通过测定不同年限、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pH值、EC值、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等化学指标,分析京津冀地区主要葡萄产区的土壤性质随葡萄种植年限及土层深度不同、种植区域不同的演变规律,并对此区域的葡萄园土壤质量进行分析评价。京津冀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的葡萄土壤中除全钾外在不同的土层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变化,有效磷、速效钾整体而言表现出了富集的趋势。全磷含量平均值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整体而言含量仍较高,而有机质含量平均值较低且天津地区的有机质含量还在逐渐下降,pH值呈略高的碱性。为实现京津冀地区葡萄园的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应当注重碱性土壤修复以改善pH值较高的状况,减少磷肥的施用以减轻磷的富集,同时应加强有机肥的施用。

    • 紫金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与评价

      2022(8):23-3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10

      摘要 (104) HTML (62) PDF 5.04 M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广东省紫金县不同茶园土壤养分状况,为茶园土壤施肥管理及茶叶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对紫金县9个产茶乡镇的不同茶园79 个土壤和67个茶青进行了取样,分别采集茶园0~20 cm土壤和一芽二叶的茶青样品。检测土壤pH、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有效Ca、有效Mg、有效S含量及微量元素Cu、Fe、Zn、Mn和B有效态含量等土壤养分指标,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定量测定茶青中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结果表明:紫金县茶园土壤全部呈酸性,pH值平均为4.84,变异系数为12.94%;有机质含量整体较高,平均为22.23 g/kg,

    • 土壤有效态微量营养元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022(8):31-3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46

      摘要 (95) HTML (83) PDF 16.50 M (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实现天津小站稻种植区土壤微量营养元素肥的合理配施,在节肥增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稻米品质,基于40份稻田土壤样品、6种微量营养元素有效态数据和5个稻米品质指标,采用地统计方法和克里格插值法分析了土壤有效S、Mn、B、Cu、Mo和Ni的空间变异特征,并结合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了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区土壤有效S、Mn、B、Cu、Mo和Ni平均含量分别为210.10、41.73、2.29、5.68、0.20和0.55

    • 风沙土不同用量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应用效果综合评价

      2022(8):39-4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294

      摘要 (72) HTML (49) PDF 5.65 M (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西北风沙土保水保肥能力差的问题,通过盆栽试验研究4个不同的有机酸土壤调理剂用量(0、20、40、60 g/kg)对西北障碍性土壤风沙土的水肥状况以及种植箭筈豌豆和玉米出苗率的影响,应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有机酸土壤调理剂改良风沙土理化性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施用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可以显著提高风沙土中有效态及全量氮、磷、钾养分含量以及有效养分占比。60 g/kg有机酸调理剂用量下种植箭筈豌豆和玉米,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未施用处理分别提高167.01%、300.25%、74.32%和70.00%、212.84%、108.28%。作物生长期内水分蒸发散失量随着土壤调理剂用量的提升不断降低。调理剂用量60 g/kg时,种植箭筈豌豆和玉米的水分蒸发散失量较未施用调理剂处理分别显著下降22.43%和32.42%。但两种作物出苗率均随调理剂用量的提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调理剂用量为20 g/kg时达到峰值。土壤盐分测定结果也显示除钾、钙、镁离子等有益元素外,钠离子和氯离子也随着调理剂用量的提升显著提高,但全盐含量差异不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对15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有机酸土壤调理剂用量的提升,综合评分不断提高。因此,风沙土上调理剂的最佳用量为60 g/kg。

    • 添加腐植酸与生化抑制剂的稳定性增效尿素在黑土中的施用效果

      2022(8):47-5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06

      摘要 (91) HTML (59) PDF 5.61 M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同时添加生化抑制剂与生物刺激素腐植酸的稳定性增效尿素在黑土中的施用效果,明确在黑土中生物刺激素腐植酸与生化抑制剂结合对尿素态氮转化的调控作用,为研究适宜黑土的生物刺激素腐植酸与生化抑制剂结合的稳定性增效尿素专用配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不施氮肥(CK)及施用普通尿素(N)为对照,在尿素中分别添加腐植酸(H)、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以及各生化抑制剂与腐植酸组合,共9个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监测不同处理的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玉米生物学指标、产量,计算土壤硝化抑制率、玉米籽粒吸氮量、玉米植株总吸氮量及尿素肥料氮利用率等指标。结果表明,相比单独施用尿素肥料,腐植酸及生化抑制剂NBPT、DMPP、CP的添加均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等,同时对土壤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施用添加腐植酸与NBPT尿素处理相比单独添加NBPT尿素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苗期黑土硝化抑制率、玉米株高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14.03%、6.31%、3.22%,但玉米产量、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玉米茎粗及叶面积均有所下降。施用添加腐植酸与DMPP的尿素处理相比单独添加DMPP尿素处理的玉米株高、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7.97%、20.17%,显著降低玉米苗期黑土硝化抑制率、玉米产量、经济系数、籽粒吸氮量、叶面积,同时植株总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及茎粗有所降低(P<0.05)。施用添加腐植酸与CP的尿素处理相比单独添加CP尿素处理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叶绿素含量、总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P<0.05),玉米株高、玉米籽粒吸氮量也均有提高,但玉米茎粗及叶面积有所下降(P<0.05)。在黑土中,施用添加腐植酸与CP的尿素处理可以提高玉米产量、植株吸氮量、玉米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肥料利用率。施用添加NBPT、DMPP与腐植酸配合的尿素处理降低玉米产量、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不利于玉米产量的增加及肥料利用率的提高。在黑土玉米种植区,氮肥管理建议将腐植酸与CP结合制成新型高效稳定性增效尿素肥料施用,有利于玉米的增产及尿素肥料利用率的提高,避免将腐植酸与NBPT、DMPP配合使用。

    • 尿素氮在不同类型土壤中转化特征及其施用效果对生化抑制剂的响应

      2022(8):56-6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16

      摘要 (91) HTML (64) PDF 6.35 M (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脲酶抑制剂正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PPT)、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及其组合对黑土、棕壤、褐土中尿素氮素形态和玉米产量等因子的影响,为适宜黑土、棕壤、褐土的高效稳定性尿素肥料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不施尿素(U0)、普通尿素(U)、尿素+脲酶抑制剂(UN)、尿素+硝化抑制剂(UD)、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ND)5个处理。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成熟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尿素氮、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计算氮素表观利用率等指标。在玉米灌浆初期,测定玉米棒三叶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收获后考种,采集植物样品测定玉米植株生物量和全氮含量。试验结果表明,黑土中抑制剂处理较U处理玉米能够增产,且UD处理增产幅度最大,为U处理的1.50倍,氮素表观利用率提高2.12倍,黑土中NH4+-N含量显著提高62.11%~121.21%;棕壤中UN、UD处理玉米增产显著,且UD处理增产幅度最大,为U处理的0.36倍,氮素表观利用率提高2.79倍,土壤中NH4+-N含量显著提高43.13%~131.31%;褐土中抑制剂处理明显增产,且UND处理增产最多,为U处理的1.51倍,氮素表观利用率提高4.08倍,土壤中NH4+-N含量提高19.08%~262.25%。黑土和棕壤种植玉米应选择添加DCD制成的高效稳定性尿素肥料,褐土种植玉米应选择添加NPPT和DCD配施制成的高效稳定性尿素。

    • 硝化抑制剂类型和剂量对不同类型土壤硝化抑制作用机理的研究

      2022(8):66-7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45

      摘要 (89) HTML (42) PDF 12.34 M (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是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活性氮损失和降低环境代价风险的有效措施。为探讨不同硝化抑制剂类型和剂量对不同类型土壤硝化作用的机理,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对3种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和2-氯-6-(三氯甲基)吡啶(NP)]设置不同剂量,研究其对我国不同区域典型土壤(红壤、水稻土、潮土)硝化过程无机氮含量、土壤pH值及土壤表观硝化率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硫酸铵处理相比,3种硝化抑制剂均能抑制水稻土和潮土中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且对潮土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抑制效果优于水稻土,而对红壤硝化作用的抑制效果均不明显,3种土壤pH值差异是影响硝化抑制剂作用效果的主因。此外,DCD和NP随着用量的增加,对水稻土和潮土的硝化抑制效果越明显,而DMPP对2种土壤硝化抑制作用无明显的剂量效应。在水稻土中,NP的抑制效果强于DMPP和DCD;在潮土中,DCD的抑制效果优于NP和DMPP,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硝化抑制剂类型硝化抑制机理性的差异以及其自身特性的差异导致的。综上,针对特定土壤类型筛选适宜的硝化抑制剂类型和用量对农业优化氮肥管理、提高氮肥利用率尤为重要。

    • 外源氮对滨海围垦稻田土壤N2O还原速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2(8):76-8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280

      摘要 (83) HTML (68) PDF 5.76 M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滨海湿地位于海陆交错带,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近百年来的人类活动深刻改变了湿地土壤的N2O排放通量。为探明外源氮对滨海围垦稻田土壤N2O还原潜力的影响,选取长江口崇明岛东滩芦苇湿地和围垦区不同围垦年限(19、27、51、86年)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形态外源氮后研究湿地土壤N2O还原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无氮添加条件下芦苇湿地土壤N2O还原速率最高,为36.6 μg·g-1·d-1,相比围垦19年稻田土壤提高了103%;添加硝态氮条件下围垦86年稻田土壤N2O还原速率最高,是围垦19年稻田土壤的3.9倍,添加铵态氮和硝态氮条件下稻田土壤N2O还原速率年增长率分别为0.37和0.69 μg·g-1·d-1·年-1,比无氮处理分别高出140%和343%。对于同一样地土壤而言,外源氮输入对其N2O还原速率的影响效应各异。其中,与无氮对照相比,添加铵态氮条件下芦苇湿地土壤的N2O还原速率降低了32%,而添加硝态氮条件下围垦86年稻田土壤的N2O还原速率增加了91%。相关性分析发现,稻田N2O还原速率与土壤有机碳、总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电导率、SO42-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围垦区水稻生产中,不同形态氮肥施用对稻田土壤的N2O还原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效应。

    • 大气CO2 浓度升高对华北夏玉米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2022(8):84-9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63

      摘要 (85) HTML (47) PDF 7.04 M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展大气CO2 浓度升高对华北夏玉米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依据。研究基于已稳定运行10 年的华北典型一年两季自由大气CO2 富集平台进行,于 2017 年设置2 个处理,即常规浓度CO2(aCO2,平均400 μmol·mol-1)和高浓度CO2(eCO2,550 μmol·mol-1),2018 年在不同CO2 浓度下增设低氮(LN)和高氮(HN)水平下的不同CO2 浓度处理(即aCO2-LN、aCO2-HN、eCO2-LN、eCO2-HN)开展试验,监测和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CO2 及N2O 排放通量特征,结合土壤硝化潜势和反硝化潜势测定解析N2O排放量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eCO2 下夏玉米生育期农田N2O 和CO2 累积排放量分别比aCO2 下显著增加45.5% ~ 65.9% 和16.7% ~ 19.2%;N2O 排放增加主要发生在施肥、灌溉和降雨后,而土壤CO2 在玉米营养生长期排放量较高。eCO2 条件下土壤硝化潜势和反硝化潜势分别比aCO2 下提高了36.4% 和59.0%,对土壤N2O 排放有贡献潜力。eCO2 下,N2O 减排需结合排放机理采取合理的田间管理和水肥调控措施。

    • 基于光谱变换的宁夏银北地区可溶性阴离子反演

      2022(8):94-10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12

      摘要 (83) HTML (55) PDF 15.00 M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可溶性阴离子是土壤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为探讨野外实测光谱对土壤可溶性阴离子的反演精度,以宁夏银北平罗县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对野外实测光谱选用6种常规变换[平滑R、平滑倒数1/R、平滑对数lg(R)、平滑倒数的对数lg(1/R)、平滑一阶微分R′、平滑二阶微分R″]预处理,然后分别利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法筛选离子敏感特征波段,最后采用主成分回归(PC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支持向量机(SVM)建立土壤各阴离子反演模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中Cl-和SO42-含量较高,CO32-含量最低,属于氯化物-硫酸盐盐渍土。2)原始反射率经R″变换后与土壤阴离子的相关性最强,与CO32-、HCO3-、Cl-和SO42-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572、0.741、0.802和0.545。3)与相关性分析相比,逐步回归(SR)更好地解决了光谱间共线性的问题,反演精度更高。4)与PCR、PLSR相比,SVM所建可溶性阴离子反演模型效果最佳。土壤CO32-、Cl-、SO42-反演效果最佳的模型均为R″-SR-SVM,其中对CO32-的反演模型建模决定系数(Rc2)为0.984、验证决定系数(Rp2)为0.560、相对分析误差(RPD)为6.76;SO42-的反演模型Rc2为0.970、Rp2为0.841、RPD为5.59;Cl-的反演模型Rc2为0.925、Rp2为0.940、RPD为3.62;HCO3-效果最佳的模型为R′-SR-SVM,Rc2为0.970、Rp2为0.840、RPD为5.59。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及同类地区土壤盐渍化反演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基肥措施对甜瓜产量和土壤性质、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022(8):104-11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54

      摘要 (100) HTML (47) PDF 9.60 M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施甜瓜种植作为河北省特色农业,广泛存在连续种植、化肥农药过量施用,造成土壤性质恶化、微生态菌群失衡等问题,设置了施用腐熟羊粪、土壤调理剂和生物有机肥的措施,研究不同基肥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细菌多样性及甜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羊粪、土壤调理剂和生物有机肥平均提高0~20 cm土层土壤pH和可培养微生物总数1.94%和9.10%,降低土壤容重、水溶性盐总量和真菌数量6.25%、24.68%和6.80%。与生物有机肥(T1)相比,腐熟羊粪(T2)、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T3)、腐熟羊粪+土壤调理剂(T4)处理增加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等的丰度,降低了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的丰度,T3、T4明显增加了土壤细菌丰度;T4显著提高耕层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数、细菌数和细菌/真菌29.07%、57.65%、20.82%、21.07%和11.93%,降低了土壤容重6.68%,增产2.87%。综合比较,腐熟羊粪+调理剂既能显著改良土壤微生态环境,又能增产提质,可以在河北省设施甜瓜栽培中推荐应用。

    • 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2022(8):112-12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15

      摘要 (106) HTML (80) PDF 11.81 M (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宁夏引黄灌区秸秆还田与籽粒直收玉米配套模式下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功能的影响,探究土壤真菌群落对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响应差异的生物学机制,为优化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和提高农田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以宁夏引黄灌区秸秆还田与籽粒直收玉米连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种耕作方式(免耕与深翻)与3种秸秆还田方式(不还田、秸秆半量还田与秸秆全量还田)定位试验条件下,玉米成熟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差异,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一步探究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环境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免耕结合秸秆半量覆盖还田处理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表现最优,免耕条件下秸秆不还田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土壤真菌OTU数均多于深翻,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则相反。各处理优势真菌种群存在明显差异,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菌门、粪壳菌纲、Symmetrospora属、被孢霉属和子囊菌属在各处理中相对丰度普遍较高;免耕处理对不同真菌物种存在不同的影响,可以促进参与木质素腐解的真菌生长发育,降低致病真菌的相对丰度。耕作方式对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显著,免耕结合秸秆不还田、秸秆半量覆盖还田处理下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稳定性较强,其余处理的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稳定性则较差。各处理对真菌群落组成贡献较大的真菌物种存在差异。土壤理化性质与不同菌属的生长繁殖关系密切,主要优势菌属主要受土壤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容重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改变了农田土壤真菌群落OTU数量、多样性参数以及群落组成,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也是影响各真菌菌属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免耕结合适宜的秸秆覆盖还田量能够促进土壤中易腐解秸秆的菌属生长繁殖,利于形成秸秆还田生态圈的良性循环,促进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稳定。

    • 同步营养肥对烟草产量和氮钾营养状况的效应

      2022(8):123-13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255

      摘要 (85) HTML (43) PDF 6.90 M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在我国南方多雨气候条件下,施用同步营养肥在烟草栽培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烟草同步营养肥替代常规化肥提供理论依据。在湖南郴州2个自然村开展了2种主栽烤烟品种(云烟87和K326)的同步营养肥与常规肥大田肥效对比示范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同步营养肥减量25%(SNF25)和传统施肥(即常规肥不减量施用,CF)。通过观察烟草长势以及测定烟草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和烟叶氮钾养分含量,以评估烟草同步营养肥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CF比较,SNF25不影响烟草长势和中下部叶片叶色,但SPAD值明显增加,其中云烟87上部、中部和下部叶SPAD值分别增加了6.14%、10.14%和18.86%,而K326 3个部位的SPAD值则分别增加了6.88%、11.63%和15.93%。此外,SNF25不影响云烟87和K326的农艺性状,其中株高、叶片数、茎径和叶面积与CF均无显著差异。相对于CF,SNF25云烟87和K326单位面积烟叶鲜叶产量及干叶产量均无显著差异。SNF25和CF在单株叶鲜重和干重呈现相同的规律,其中中部叶鲜重和干重均为最大值,上部叶和下部叶次之,且2个处理上部、中部和下部叶鲜重和干重无统计学上的差异。SNF25云烟87和K326上部、中部和下部叶氮含量与钾含量均与CF无显著差异,即SNF25可维持上部、中部和下部烤烟氮和钾的含量水平。同步营养肥减量25%不影响烤烟生长及其农艺性状,且能维持产量和烤烟的营养水平,保证烤烟的品质。

    • 不同肥源及其施肥运筹对中稻-再生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022(8):133-13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297

      摘要 (78) HTML (56) PDF 4.45 M (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江汉平原早稻-再生稻模式不利种植越冬作物的突出问题,研究中稻-再生稻模式培肥增效可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以水稻品种两优1208为试验材料,针对头季稻进行施肥处理,以施磷钾肥不施氮肥为对照(CK),设置3种基肥与追肥组合处理,各处理的总有效养分相同(N-P2O5-K2O=120-63-135 kg/hm2),钾肥作基施和穗肥分2次等量施用,氮肥作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分3次施用,其施用比例对于处理CRF(基施缓控释复合肥)为8∶0∶2,对于处理CF(基施复合肥)和OCF(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为5∶3∶2。结果表明,两优1208作为再生稻用种,全生育期为156~157 d;通过观测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干物质积累发现,基施复合肥可促进头季稻前期至中期生长,基施缓控释复合肥可促进头季稻后期和再生稻的生长,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可促进再生季水稻生长。

    • 氮、磷、钾配施对胡麻产量的影响及推荐施肥量研究

      2022(8):140-14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55

      摘要 (81) HTML (43) PDF 11.93 M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氮、磷、钾肥配施对胡麻生长的影响,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研究了3种施肥梯度下胡麻经济性状、产量、增产率、肥料贡献率和产投比等的变化,并进行胡麻产量肥效模型函数拟合。结果表明:低氮、磷、钾和中氮、磷、钾施肥水平有利于提高胡麻经济性状指标;施氮、磷、钾处理下胡麻产量较不施氮、磷、钾肥处理提高了4.95%~24.07%,胡麻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长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氮(N)、磷(P2O5)、钾(K2O)分别为75、67.5、72 kg/hm2时胡麻产量最高;钾肥对胡麻产量的贡献大于氮肥和磷肥,高磷具有明显的减产效应;通过肥料效应函数拟合分析,本试验条件下推荐最高施肥量为:N 69.1 kg/hm2,P2O5 51.5 kg/hm2,K2O 63.4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39.6 kg/hm2,P2O5 26.5 kg/hm2,K2O 25.7 kg/hm2

    • 硫包膜缓释肥运筹方式对强筋小麦氮素积累转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2(8):148-15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259

      摘要 (68) HTML (54) PDF 6.81 M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缓释肥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及机制,明确缓释肥在强筋小麦上的科学合理施用技术,以强筋小麦品种农麦88为试验材料,以硫包膜缓释肥(SCU,N-P2O5-K2O=26-12-12)和尿素(U,N 46.3%)为供试氮肥,设计6个施肥模式:尿素4次分施对照(CK);100%N-SCU基施(M1);60%N-SCU基施+40%N-U拔节期追施(M2);60%N-SCU基施+40%N-SCU返青期追施(M3);M2模式减氮15%(M4);M3模式减氮15%(M5)。分析不同施肥模式下强筋小麦氮素积累转运、氮效率、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和CK相比,M3模式花后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花后氮素积累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促使成熟期地上部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升8.56%和10.72%;氮素的合理供应协调穗数和千粒重共同提升,产量增幅达7.01%。CK和M3模式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最大拉伸阻力等品质指标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较M1模式均显著提升。和M3模式相比,M1模式显著降低了籽粒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籽粒产量,且不利于强筋小麦的品质形成。M5模式在减氮15%条件下氮肥表观利用率较CK显著提高,同时增产2.44%;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品质指标较CK显著下降,但与M1模式相比表现出一定优势。本试验条件下,硫包膜缓释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和品质有显著的调控效应,其中硫包膜缓释肥60%N基

    • 不同播期下春季追肥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群体性状的影响

      2022(8):158-16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44

      摘要 (74) HTML (61) PDF 4.84 M (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江麦869、徐麦178为供试品种,通过设置不同播期与春季追肥方式的互作处理,探究不同播期条件下缓释肥替代尿素的增产效果,以期为江苏淮北地区实现小麦高产高效轻简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江麦869和徐麦178的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10~25日和10月10日前后。推迟播期,2个品种孕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高峰苗均呈下降趋势,而收获指数有所增加,茎蘖成穗率在播期10月25日条件下最高。各春季追肥方式中,返青期施用缓释肥可有效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因而增产效果显著优于其他3种处理,且不必等雨或灌水施肥,简化了春季追肥程序。

    • 基于15N 示踪的酿酒葡萄氮素营养需求分析

      2022(8):165-17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282

      摘要 (69) HTML (43) PDF 4.29 M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在不同时间对氮素营养的需求迥异,为掌握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氮素分布特征和营养需求规律,以7 年生“赤霞珠”为研究对象,每株施氮255.10 g(15N- 硫酸铵10 g+ 普通硫酸铵245.10 g)。利用15N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施氮后35、70、105、140 和160 d 采集土壤和酿酒葡萄根、茎(茎分为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果,对其15N 丰度和全氮量进行测定分析。计算不同时间各器官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分配率、氮肥利用率、残留率以及损失率。结果表明:根、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和果的干物质量均在施氮后70 ~ 105 d 明显增加,施氮后105 d 的干物质量较施氮后70d 分别增加了95.19%、4.23%、6.51%、58.58%、30.00% 和219.84%。在施氮后70 ~ 105 d,根、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和果的Ndff 值明显上升,施氮后105 d 的Ndff 值较施氮后70 d 分别增加了6.38、5.89、5.87、7.25、4.34 和7.01 个百分点。根的15N 分配率在施氮后35 d 高于其他施氮时期,为1.46%。主干、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的15N 分配率均在施氮后160 d 高于其他施氮时期。根、主干、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叶和果的15N 分配率在施氮后70 ~ 105 d 均明显增加,施氮后105 d 的15N 分配率较施氮后70 d 分别增加了5.26、0.52、0.24、2.55、3.70 和3.21 个百分点。综上所述,酿酒葡萄在施氮后70 ~ 105 d 为氮素吸收峰值期,在此期间应注重氮肥的施入。整个施氮时期酿酒葡萄的氮肥利用率为38.97%,氮肥残留率为17.77%,氮肥损失率为43.25%。

    • 不同有机(类)肥料替代化肥对椪柑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影响

      2022(8):172-18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25

      摘要 (96) HTML (44) PDF 9.34 M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综合得分评判不同种类有机(类)肥料替代化肥的肥效,来明确不同有机(类)肥料替代化肥对椪柑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情况,为柑橘科学减施化肥、合理增施有机(类)肥料及其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以15年生枳砧台湾椪柑为试验材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单施化肥(CK)、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T1)、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T2)、烟茎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T3)、复合微生物肥料替代化肥(T4)和菜粕饼肥替代化肥(T5)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椪柑的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和产量、品质等的影响与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各有机(类)肥料处理的枝梢、根系生长总体上优于CK,以T3和T4处理的效果最佳,其中T3处理的总根长和根数分别比CK增加了24.8%和35.8%;且T2和T3处理改善根系分布比例的效果较好;各有机(类)肥料处理的果实干物质量比CK增加了20.2%~25.9%,以T2处理最大;5月椪柑根系活力最高,9月较小,以T2和T3处理的根系活力较强;椪柑叶片和果实的氮、磷、钾含量以T3和T4处理相对较高;2019、2020年均以T3处理的单果重最高,且各有机(类)肥料处理的产量分别比CK增加了19.4%~26.9%和23.1%~34.0%,且分别以T3和T2处理相对较高;各有机(类)肥料处理的椪柑果实外观品质比CK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且以T2和T3处理相对较好;有机(类)肥料处理的果实内在品质均比CK有所提升,总体上以T2和T3处理的果实品质较好。各处理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大小顺序为T3>T2>T5>T1>T4>CK,即各有机(类)肥料处理的肥料效应比CK效果好,尤其以T3处理相对最优。

    • 皖南单季稻区种植利用紫云英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2022(8):184-19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33

      摘要 (70) HTML (53) PDF 4.58 M (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种植利用紫云英在稻田系统的化学氮肥替代潜力,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冬闲+不施氮(-N)、冬闲+100% N(100% N)、紫云英+不施氮(GM)、紫云英+40%氮肥(GM+40% N)、紫云英+60%氮肥(GM+60% N)和紫云英+80%氮肥(GM+80% N)共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GM+80% N处理水稻产量、氮素积累量、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蛋白质和锌含量与100% N处理差异不显著,氮肥利用率、精米率、钙、镁和铁含量显著高于100% N处理(P<0.05),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100% N处理(P<0.05);GM+60% N处理水稻产量、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锌含量与100% N处理差异不显著,氮肥利用率、精米率、钙、镁和铁含量显著高于100% N处理(P<0.05),氮素积累量、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100% N处理(P<0.05)。GM+60% N处理水稻产量、氮素积累量、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直链淀粉、蛋白质、钙、镁、铁和锌含量与GM+80% N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氮肥利用率低于GM+80% N处理。综上所述,在紫云英翻压还田的基础上,水稻季氮肥减施40%比较适宜,且有利于水稻节肥增效并获得优质稻米。

    • 蚯蚓粪有机肥袋料栽培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2(8):191-19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35

      摘要 (88) HTML (63) PDF 4.49 M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陕北设施大棚普遍存在土壤肥力差、有机质含量低、过量施用化肥等问题。为加快该区设施大棚农业发展、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利用蚯蚓粪有机肥袋料栽培和传统土壤栽培2种模式,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金棚秋盛”番茄品种,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灌溉方式,研究了蚯蚓粪有机肥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土壤栽培相比,蚯蚓粪有机肥袋料栽培显著促进了番茄植株的生长,提高株高5.2%,增加茎粗29.1%,提高坐果率15.4%,且能增加产量22.0%,并提高产值113.4%。番茄氨基酸、总糖、维生素C含量和糖酸比以及果型和果色等外观品质均高于传统土壤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蚯蚓粪有机肥袋料栽培能有效提高番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和提高农户收入,是适宜在陕北大棚推广的有效栽培模式。

    • 蚯蚓堆肥模式的环境效益评价

      2022(8):198-20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278

      摘要 (68) HTML (60) PDF 4.59 M (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蚯蚓堆肥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为明确规模化蚯蚓处理废弃物过程中碳(C)、氮(N)、磷(P)元素的物质变化规律与环境效益,以工厂化蚯蚓处理牛粪模式为对象,分析各环节物料的属性变化、气体排放规律和养分向堆体下方土壤迁移情况,并量化环境影响值。研究结果显示,蚯蚓处理过程中,固体物料全C、C/N和C/P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全N含量有所提高,pH和全P无明显变化;蚯蚓粪成品C/N、NH4+和NH4+/NO3-的范围均达到堆肥腐熟的标准。随着蚯蚓堆肥过程的进行,CH4和N2O的排放速率呈降低的趋势,CO2和NH3分别在蚯蚓处理中期和初期排放达到最高;C、N通过气体形式损失率分别为25.2%和10.9%。堆放牛粪后,土壤全N和全P含量主要在0~20 cm深度有所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23.8%和12.0%;NH4+和NO3-含量在不同土层均有所提高;有效P含量在0~10 cm深度增幅达到3倍以上。蚯蚓处理牛粪的全球变暖潜势、富营养化潜势、酸化潜势分别为181.1 kg CO2 eq/t、0.24 kg PO4 eq/t和1.29 kg SO2 eq/t,整体优于传统的好氧堆肥和厌氧发酵模式。研究结果可为蚯蚓处理过程中的品质控制、气体减排和污染防控提供理论参考,并为蚯蚓堆肥处理废弃物模式的工厂化应用推广提供

    • 不同碳氮比猪粪沼渣堆肥及其产品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2022(8):205-21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264

      摘要 (76) HTML (49) PDF 4.70 M (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猪粪沼渣为原料,木屑为辅料,进行工厂化堆肥试验。试验设置初始碳氮比(C/N)分别为13、17、21和25的4个处理(B1、B2、B3和B4),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水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C/N的动态变化,比较不同处理堆肥产品性质差异及对水稻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B1处理最晚进入高温期,B4处理最早开始降温,4个处理的高温期分别持续24、36、27和24 d。堆肥过程中,B1和B2处理含水量总体较高。不同处理有机碳含量和C/N总体呈下降趋势,全氮含量则在堆肥前期总体上升而在中后期有一定程度下降。堆肥产品的有机质含量、EC值和铵态氮含量随着初始C/N的增大呈增加趋势,而氮、磷、钾含量及pH则随C/N增大而降低。除B1处理外,其余处理堆肥产品在有机质和总养分含量及酸碱度上均符合国家标准。堆肥产品的水稻种子萌发试验结果显示,B3处理种子活力指数、幼苗芽长、芽鲜重、总鲜重、芽干重和总干重最高,较去离子水对照分别高77.3%、70.7%、125.1%、44.9%、115.3%和15.3%。综合考虑堆肥过程、堆肥产品品质及产品的促生效果,以猪粪沼渣和木屑进行堆肥生产有机肥,初始C/N设定为21最为适宜。

    • 不同浓度砻糠灰浸提液对番茄和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2022(8):212-22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08

      摘要 (68) HTML (47) PDF 5.64 M (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番茄品种“豫艺金粉二号”、黄瓜品种“豫艺201”为试验材料,采用穴盘育苗的方式,以草炭∶蛭石∶珍珠岩=1∶1∶1 (体积比)为栽培基质。通过根施用不同浓度(0、25%、50%、75%、100%)的砻糠灰浸提液,研究其对基质的理化性质、番茄和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根施75%浓度的砻糠灰浸提液显著提高了育苗基质的持水孔隙、通气孔隙,改善了基质的理化特性;随着砻糠灰浸提液浓度的增加,2种育苗基质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根施砻糠灰浸提液可显著提高番茄和黄瓜幼苗株高、茎粗、根冠比和壮苗指数,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也显著提高,以75%砻糠灰浸提液浓度为最佳;此外,根施75%砻糠灰浸提液还可以显著提高幼苗叶片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提高碳水化合物代谢关键酶活性。由此可见,砻糠灰浸提液可以有效改善基质理化性质,促进植株生长和光合作用能力的提高,以提升幼苗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并以75%砻糠灰浸提液浓度的效果最好。

    • 稻麦轮作制还田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

      2022(8):221-23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43

      摘要 (129) HTML (56) PDF 6.62 M (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秸秆还田是耕地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还田秸秆腐解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氮、磷、钾等养分。明确稻麦轮作制水稻和小麦秸秆还田后的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是制定秸秆还田下合理养分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通过田间尼龙网袋法,研究了小麦秸秆在水稻季、水稻秸秆在小麦季的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以及秸秆腐解剂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和水稻秸秆快速腐解期、中速腐解期、缓慢腐解期分别为0~10、10~20、20~110和0~10、10~50、50~200 d。在秸秆腐解剂的作用下,秸秆腐解率达50%和95%的时间缩短约8和38 d。水稻生育期内小麦秸秆累积腐解率达57%,秸秆氮和磷表现为淋溶-富集-释放,释放量分别为29%~37%和36%~44%,碳和钾表现为直接释放,释放量分别为55%和92%。小麦生育期内水稻秸秆累积腐解率达到73%,秸秆碳、氮、磷、钾均表现为直接释放,释放量依次为75%、41%~51%、59%、98%。水稻季,小麦秸秆在缓慢腐解期会吸附-富集土壤溶液中的氮和磷,伴随着秸秆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逐渐腐解,富集的氮、磷会部分释放到土壤中;小麦季,秸秆腐解剂提高快速和缓慢腐解期氮和磷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氮素和磷素释放量分别提高10.0%和4.7%。热重分析表明,秸秆腐解剂主要加速了小麦和水稻秸秆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腐解。综上所述,秸秆腐解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速率,同时也应注意还田秸秆在水稻孕穗期对土壤溶液中氮、磷的吸附-富集过程,在实际生产中宜在该时期适当补充氮、磷肥,以避免秸秆与作物争养分而导致减产。

    • 添加硫酸对羊粪堆肥进程及氮素损失的影响

      2022(8):231-23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60

      摘要 (69) HTML (45) PDF 5.65 M (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浓度硫酸对羊粪堆肥进程及氮素损失的影响,以羊粪和小麦秸秆为堆肥材料,分别配置浓度为1、2、3 mol/L的硫酸作为添加剂,采用条垛式堆肥进行50 d的试验,监测堆肥过程中的温度、pH值、EC值、种子发芽指数、C/N及氮损失率。结果表明:添加硫酸处理的堆体温度升到50℃以上需要的时间比未添加硫酸的CK处理缩短4~6 d,堆体的高温保持时间随加入硫酸浓度的升高而延长,EC值、种子发芽指数随硫酸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硫酸浓度为2和3 mol/L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83.0%和84.2%,堆肥产品的全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16.32%和13.16%。硫酸浓度为2 mol/L时,总氮损失率最低为24.03%,保氮效果最好。羊粪条垛堆肥过程中,分别在第0、10、20 d添加浓度为2 mol/L的硫酸2 L/m3,不仅可以加快堆肥腐熟进程,而且可以提高堆肥产品的全氮含量,保氮效果显著。本研究为硫酸添加剂应用于畜禽粪污堆肥生产优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

    • >专题综述
    • 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2022(8):239-24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21

      摘要 (64) HTML (38) PDF 4.47 M (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塑料在全球范围内大量使用,产生的微塑料对环境系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和不可预测的风险。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由于受到土壤基质复杂和微塑料来源多样的制约,面临很多困难。通过回顾有关微塑料污染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解析了现在所面临的土壤微塑料污染问题,并针对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分析检测方法,以及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汇总。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进行了展望,并探讨分析了未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防控措施。

    • 有机废物堆肥中的微塑料污染:来源、相互作用及展望

      2022(8):247-25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303

      摘要 (73) HTML (70) PDF 4.78 M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塑料作为新型污染物,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堆肥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有机废物处理技术,对微塑料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目前,关于堆肥中微塑料污染的研究少之又少,但微塑料隐藏在堆肥中并随堆肥进入土壤环境的危害已初见端倪。一方面,微塑料改变堆肥微环境,影响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堆肥品质;另一方面,在堆肥过程中,微塑料降解释放内源性有毒物质,且其表面可吸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可能导致复合污染效应。从堆肥产品中微塑料的污染情况、对堆肥的影响、堆肥对微塑料的降解作用与改良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结合不同种类微塑料在堆肥中的降解情况,提出目前可生物降解塑料存在的问题,展望堆肥中微塑料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 >分析测试
    • 复合肥料磷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2022(8):255-26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284

      摘要 (71) HTML (83) PDF 3.65 M (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磷含量是衡量复合肥料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GB/T 8573-2017及GB/T 15063-2020都被作为复合肥料磷含量测定的常用方法,通过比较测定磷含量方法之间的差异性,表明测试结果均在允许差要求的范围之内,且准确度较好,不同方法对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针对水溶性磷含量测定,超声提取-重量法精密度要优于加水研磨-重量法,且耗时短。针对有效磷含量测定,以EDTA加热微沸-重量法更为简单、快速、效率较高,适合大批量检测。同时为了使数据结果得到更高的准确度,讨论了实验中的关键点。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