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10期文章目次
>研究报告
-
冯慧敏,郭小丽,肖远业,温晓彤,李梓珊,曾鸿浩,罗伊莉,李海渤
2023(10):1-1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52
摘要:为探究不同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贡献,筛选出适合推广的生态种养模式。在韶关市仁化县扶溪镇紫岭村水稻田开展了 2 年田间试验,设置水稻单作(CK)、油稻轮作(T1)、鸭稻共作(T2)和油 稻鸭模式(T3)4 个处理,分析水稻种植后不同处理土壤机械组成、容重、pH、有机质、有机碳、全氮、 碳氮比、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差异。结果发现,与 CK 相比,T3 处理土壤容重、pH、碳氮比显著下降(降 幅分别为 24.63%、8.78%、23.98%),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显著提高(增幅 依次为 21.66%、21.66%、57.75%、24.64%、20.81%、26.43%);T2 处理土壤容重、pH、碳氮比显著下降(降幅依 次为 19.34%、8.78%、16.01%),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均显著增加(增幅依次为 15.19%、 15.19%、36.31%、17.02%、18.81%);T1 处理土壤容重显著下降(降幅 11.95%),土壤 pH、有机质、有机碳、 全氮、碳氮比、碱解氮显著增加(增幅依次为 3.03%、11.29%、11.29%、7.01%、4.76%、10.49%)。主成分分析 结果显示土壤肥力综合排名:T3>T2>T1>CK。因此,T3 处理更有利于改善稻田土壤各项理化指标,土壤培肥效果 最好。
-
2023(10):11-1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47
摘要:为综合评价有机肥替代化肥应用效果,指导南方稻田科学施肥,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氮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试验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试验基地,共设置 5 个处 理:单施化肥(NPK);15% 有机肥替代(15M);30% 有机肥替代(30M);45% 有机肥替代(45M);60% 有机肥替代(60M)。2021 年晚稻收获后,测定 0 ~ 20 cm 土层土壤全氮、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有机氮组 分含量。结果表明:相比单施化肥,有机氮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显著提高了稻田耕层土壤的全氮含量,在等量氮磷养分投入条件下,15M、30M、45M 和 60M 处理相比单施化肥处理土壤全氮分别提高了 2.73%、10.93%、11.47%和 20.77%;有机氮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其中可溶性有机氮提高了24.53% ~ 72.89%,微生物生物量氮提高了 0.92% ~ 44.42%;有机氮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增加了土壤酸解氨基酸氮、酸解铵态氮和酸解氨基糖氮含量,降低了土壤非酸解氮含量;土壤全氮与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均与土壤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氮、酸解氨基糖氮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比单施化肥,有机氮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提高了土壤全氮、活性氮(可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以及酸解氮中酸解氨基酸氮、酸解铵态氮和酸解氨基糖氮的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供氮能力。土壤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氮和酸解氨基糖氮是影响土壤活性氮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中以 60M 处理替代化学氮肥培肥效果最优。
-
2023(10):19-2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25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富硒(Se)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土壤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基础物质,富 Se 土地开发利用将是提高 Se 资源合理利用的首要切入点。选取奉节县中部青龙镇和五马镇一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 247 个土壤样品,对研究区 Se 元素含量、来源、分布和影响因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 Se 平均含量为 0.462 mg/kg,变异程度属于高度变异。根据《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DZ/T 0380—2021)中规定的富 Se 土地划分标准,研究区内一般富 Se 点位占比为 17.89%,空间位置上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对 Se 等元素源解析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e 元素与 Cd 等重金属元素具有较强的伴生关系并且来源相对一致。同时,土壤有机质、硫化物、铁氧化物及磷灰石对 Se 含量影响显著,并指示受到外源迁入的影响。据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定量源解析分析,研究区 土壤中 Se 来源影响顺序为外源迁入 > 地质背景 > 人为活动,贡献率分别为 70.1%、15.2% 和 14.7%,主要受河流上游地质背景影响,同时伴随着 Cd 的迁入。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环境有利于 Se 元素富集并降低重金属安全风险,具有划定天然富 Se 土地的条件,建议在后续工作中开展专项农作物调查,进一步评估农产品开发利用潜力。
-
林小兵,成艳红,王斌强,何绍浪,黄尚书,周际海,蔡晓斌,黄欠如
2023(10):28-3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51
摘要:为揭示生物炭对于旱地红壤土壤改良的长期影响,通过连续 8 年的田间小区试验,设置 3 个试验处理:不施生物炭(CK)、750 kg·hm-2 生物炭(C1)和 1500 kg·hm-2 生物炭(C2)。研究了生物炭连续施用对旱地红壤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理化因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6 个门类是所有处理的优势菌群;与 CK 相比,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 pH 0.11 ~ 0.29 个单位、碳氮比 7.85% ~ 8.21% 和有机质 8.70% ~ 11.97%,而显著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 10.57% ~ 38.63%。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组成(R=0.52,P=0.02);在门水平上,与 CK 处理相比,C1 处理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 24.73%,C2 处理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 39.03%,而 C1 处理的绿弯菌门显著低于 CK,降幅为 18.90%。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硝态氮(R2=0.77,P<0.01)和 pH(R2=0.54,P<0.05)是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主导性环境因子;细菌群落与环境因素相关性表明,优势菌群受土壤 pH、有机质、溶解性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和碳氮比的影响。综上,生物炭施用 8 年后对土壤环境因子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某些关键环境因子的改变驱动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生态演替。
-
2023(10):36-4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85
摘要:研究化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菌肥对大田圣女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探讨适宜的施用量,为实现圣女果“化肥减量增效”的绿色产业目标提供依据。设置不施用肥料(CK)、100% 化肥处理(SI)、100% 微生物菌肥(SM)、化肥减量 50%+25% 微生物菌肥(MC1)、化肥减量 50%+50% 微生物菌肥(MC2)和化肥减量 50%+100% 微生物菌肥(MC3)6 个处理,分析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测定圣女果品质相关的甜度和维生素 C(Vc)、硝酸盐、还原糖、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指标,并统计圣女果果实产量。结果表明:与 SI 处理相比,(1)MC1、MC2 和 MC3 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含量,增幅分别为11.9% ~ 23.7%、7.8% ~ 22.5% 、2.7% ~ 27.4% 和 10.2% ~ 51.8%。(2)MC2 和 MC3 处理中细菌、放线菌、固氮菌和酵母菌数量分别增加了 10.6% ~ 18.0%、7.1% ~ 11.8%、28.9% ~ 41.3% 和 13.3% ~ 18.7%,而真菌减少 11.4% ~ 28.1%。(3)MC1、MC2、MC3 和 SM 处理增强了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MC1、MC2 和 MC3 处理的增幅分别为 8.5% ~ 28.7%、17.3% ~ 80.7%、6.1% ~ 45.1% 和 33.3% ~ 110%;SM 处理的增幅分别为 16.1%、59.3%、30% 和 85.3%。(4)MC1、MC2 和 MC3 处理可有效降低圣女果果实中的硝酸盐含量,降幅为 18.2% ~ 36.6%,而提高了 Vc 含量,增幅为 16.5% ~ 21.7%;SM 处理圣女果果实中 Vc、还原糖和粗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 16.9%、34.6% 和 23.5%,而硝酸盐积累量下降了 59.72%。(5)MC1、MC2 和 MC3 处理增收 6900 ~ 17400 元 /hm2,其中 MC2 处理经济效益最高。总之,在圣女果生产中,化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菌肥改善了土壤肥力及圣女果品质,促进了圣女果增产增收,降低了生产成本;化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菌肥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化肥减量 50%+50% 微生物菌肥模式较好。
-
2023(10):48-5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61
摘要:河西走廊玉米制种田连作障碍影响逐年加剧,如何有效缓解连作障碍、提升耕地质量和生产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在连作 18 年的玉米制种田,以 100% 传统施化肥(N 375.0 kg/hm2、 P2O5 150.0 kg/hm2、K2O 120.0 kg/hm2)+ 有机肥 15000.0 kg/hm2 为基础,设置对照 CK(70% 化肥 + 有机肥)、 T1(70% 化肥 + 有机肥 + 土壤调理剂)、T2(70% 化肥 + 有机肥 + 生物菌肥)、T3(70% 化肥 + 有机肥 + 土壤 调理剂 + 生物菌肥)共 4 个处理,研究化肥减量 30% 配施有机肥、生物菌肥和土壤调理剂对玉米制种田连作土 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种群变化和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制种玉米长期连作土壤的生 态修复效应不同。T1、T2、T3 较 CK 处理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影响不明显,T2 和 T3 处理与 CK 比 较,土壤容重和 pH 显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团聚体和饱和持水量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和供碳量 显著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真菌显著减少,而细菌和 放线菌显著增加。T1、T2、T3 与 CK 处理比较,对玉米茎粗、穗粒数和千粒重有一定影响。其中 T2 和 T3 处理 的茎粗显著增加 13.28% 和 17.84%;穗粒数显著增加 13.32% 和 17.22%;千粒重显著增加 3.53% 和 4.07%;产 量显著增加 9.91% 和 11.45%。本试验条件下 T3 处理对玉米制种田连作土壤生态修复和增产效果最佳。
-
赵娜,王希全,赵沛义,王志刚,曹巨峰,李晓红,马俊,刘晓东,张鹏
2023(10):55-6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633
摘要:研究河套灌区春小麦后复种毛叶苕子还田条件下,小麦季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 - 绿肥轮作体系产量、土 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为河套灌区绿肥还田下小麦氮肥减量提供科学依据。2018—2020 年在内蒙古巴彦 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园子渠试验站进行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麦后夏休闲 + 小麦常规施 氮为对照(CK),设置麦后复种毛叶苕子 50% 翻压还田 + 小麦减氮 10%(GN90)、减氮 20%(GN80)和减氮 30% (GN70)。与 CK 相比,2019 年 GN80 处理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 12%,2020 年 GN90、GN80 显著增加了春小麦产量, 增幅分别为 16% 和 13%。春小麦季减氮对复种毛叶苕子鲜草产量没有影响,2020 年毛叶苕子产量仅为 2019 年的 52%。麦后复种毛叶苕子结合氮肥减量 10% ~ 30% 显著增加了春小麦穗粒数及千粒重,实现增产稳产。与 CK 比 较,2019 年不同处理对土壤全量及速效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2020 年 GN90 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 幅为 37%。GN90、GN80、GN70 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 40%、23%、17%,GN90、GN80 处理显著提 高了有效磷含量,增幅分别 21%、23%。2019 年 GN90、GN80、GN70 经济效益较 CK 分别增加 39%、33%、29%; 2020 年由于毛叶苕子牧草收益大幅降低,导致 GN80、GN70 处理的纯增收益较 CK 分别低 3%、5%。河套灌区麦后 复种毛叶苕子 50% 翻压还田,后茬小麦季减氮 10% 可以提高小麦产量、培肥土壤,同时具有较高经济生态效益,是一种适宜河套地区春小麦种植的绿色高效栽培模式。
-
2023(10):65-7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33
摘要:绿肥是促进土壤培肥、增加作物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对绿肥生长季施磷效应的研究有助于 为华北旱地绿肥应用模式中磷肥的管理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对天津农田 3 种典型冬绿肥生育期 施用不同用量磷肥(100%P、80%P、60%P、0P),研究其对绿肥作物生长、土壤性状、土壤健康和施磷效应的影 响。结果表明,毛叶苕子和黑麦草在生育季施用 60%P(P2O5 54 kg/hm2)、二月兰施用 80%P(P2O5 72 kg/hm2)有 利于绿肥生物量的形成和养分积累。二月兰在 80%P 处理的磷肥偏生产力较 60%P 和 100%P 处理分别显著提高 了 25.2% 和 43.1%,表观损失率显著降低了 19.3% 和 17.4%。相较于 80%P 和 100%P 处理,毛叶苕子和黑麦草在 60%P 的磷肥偏生产力均有大幅提高,同时表观损失率显著降低。在 60% 施磷量下,毛叶苕子和黑麦草的土壤有 机碳含量显著提高了 12.9% 和 22.2%,全氮含量提高了 20.2% 和 27.4%。毛叶苕子和黑麦草在 60%P 处理下的绿 肥生长功能指数和土壤功能综合指数均高于其他处理,提高了土壤健康水平。综上,在天津农田常见的冬绿肥种 植模式下,毛叶苕子和黑麦草在生长季施用 60% 磷肥,二月兰施用 80% 磷肥有利于提高绿肥产量和养分积累量, 提高磷肥利用率和土壤健康水平。
-
2023(10):75-8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36
摘要:盐渍化引起土壤环境恶化,导致作物养分利用效率低下。为了研究覆膜和秸秆还田对滨海盐渍土盐碱障 碍消减和作物氮素养分利用及氮平衡的影响。于 2020 年 12 月采集田间土壤,至 2021 年 6 月开展温室大麦盆栽试 验,设 5 个不同处理,即覆膜(FM)、秸秆还田(SR)、覆膜 + 秸秆还田(FM+SR)、无覆膜还田只施肥(CK)、 无覆膜还田不施氮肥(CK0)。在大麦收获后,采集盆栽土样和地上部植株样,测定相关的土壤盐碱及团粒结构指 标,分析大麦的氮素养分吸收状况,计算氮肥利用效率和氮平衡。结果表明:(1)覆膜和秸秆还田单一或组合处 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含盐量,其中两者组合降盐效果最为显著,土壤盐分降低了 37.53%。但各处理对土壤 pH 的 影响不显著。(2)覆膜和秸秆还田单一或组合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不显著,但覆膜和秸秆还田组合处理下土壤 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的含量有所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也显著提高了 10.18%。(3)覆膜和秸秆还田组合 处理产量、秸秆量均为最高,较 CK 分别增加了 17.98% 和 13.10%,就氮素吸收量来看,覆膜和秸秆还田组合处 理也为最高,增幅达到 17.88%。(4)覆膜和秸秆还田组合处理还显著提高了氮肥当季回收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 肥偏生产力,增幅分别为 25.45%、32.45% 和 17.98%,同时降低了氮素表观损失量。综合来看,覆膜和秸秆还田 组合处理主要是通过改善盐渍土水盐运移过程来消减土壤的盐渍障碍,同时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进而提高了作物产量、吸氮量和氮素养分利用效率,减少了氮素的表观损失量。
-
李嘉欣,武雪萍,李晓秀,高慧洲,宋霄君,李生平,韩紫璇,刘晓彤,张硕,刘羿含
2023(10):83-9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32
摘要:探讨纳米碳添加对土壤酶活性、土壤速效养分、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普罗旺斯”品种的番茄为材 料,在河北石家庄温室大棚进行纳米碳培肥试验,设置 4 个施肥处理:化肥(CK)、化肥 + 清水(CKH)、化肥 +0.1% 纳米碳(C1)、化肥 +0.3% 纳米碳(C2),研究添加不同量纳米碳对土壤碳氮转化相关酶活性、硝态氮、 速效钾、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加纳米碳可显著提高土壤 β-1,4- 葡萄糖苷酶、β- 纤维二 糖苷酶、β-1,4-N- 乙酰葡糖氨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的活性。(2)施加纳米碳可提高土壤硝态氮、速效钾含 量。采收旺盛期,C1、C2 处理比 CK 土壤硝态氮含量提高 50.7%、122.8%,比 CKH 土壤硝态氮含量提高 46.1%、 115.9%。收获期,C1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比 CK、CKH 土壤速效钾含量高 32.0%、35.1%,C2 处理下的土壤速 效钾含量比 CK、CKH 的土壤速效钾含量高 52.4%、55.9%,C2 比 C1 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 15.4%。(3)施用 不同量纳米碳均表现出增产的效果,对部分番茄品质指标数值有提升作用。化肥中添加适量纳米碳可提高土壤碳 氮转化相关酶活性,提高土壤对碳和氮的利用、转化,提高土壤硝态氮、速效钾含量,对番茄有增产提质的潜力。
-
赵瑞芬,时佳琦,滑小赞,冯悦晨,王森,李佳月,续彦凤,刘奋娥
2023(10):91-9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660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基复合材料(MPC-BC)不同添加量(质量比 1%、3%、5%,记为 T1、T2、 T3 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镉(Cd)形态转化以及小白菜生长、生理特性及 Cd 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 MPC-BC 能显著促进 Cd 胁迫下小白菜的生长,与不添加 MPC-BC(CK)比,小白菜株高、地上和地下部生物 量显著增加,T3 处理增加最多,分别较 CK 提升 78.11%、137.72% 和 60.64%;随着 MPC-BC 施入量增多,超氧 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显著 降低,T2 处理小白菜叶片 SOD、POD 和 CAT 活性最高;小白菜中 Cd 含量随 MPC-BC 施用量增加而减少。添加 MPC-BC 处理土壤 pH 降低 0.13 ~ 0.42 个 pH 单位,土壤电导率增加了 6.92% ~ 137.6%,土壤全氮速效钾、有 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升高,但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添加 MPC-BC 可有效降低土壤中有效态 Cd 含量,同时 促进弱酸提取态 Cd 和可还原态 Cd 向残渣态 Cd 转化。因此,复合材料能有效地固定污染土壤中的 Cd,缓解 Cd 胁迫对作物的伤害,本试验条件下配施 3% 的 MPC-BC 修复效果最佳。
-
2023(10):100-10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86
摘要:依托在遵义市 2004 年建立的烤烟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烤烟种植(烤烟连作和烤烟 // 玉米轮 作)和施肥(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制度下,2017、2019 和 2021 年烟叶产质量、肥料农学效率、土壤氮 素和酶活性的变化,解析长期种植及施肥对植烟黄壤氮素形态的影响及其机制,为植烟土壤氮素营养管理提供科 学依据。结果表明,轮作烤烟的产量、中上等烟比例、产值、肥料农学效率分别比连作处理增加 31.4%、6.2%、 37.2%、35.9%,说明烤烟轮作有益于提高烤烟产量和质量。在烤烟连作模式中,化肥配施有机肥使上述参数依次 比单施化肥增高 24.7%、9.1%、28.9% 和 24.8%;在烤烟轮作的土壤上,化肥配施有机肥使烤烟产量产值在 3 季中 2 季增加,总体上改善了烟叶质量。这些现象与轮作减轻烤烟的自毒作用,有机无机配施增加土壤全量和碱解氮、 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提高土壤酶(蛋白酶、脲酶、硝酸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促进土壤氮素转化,改善土壤 氮素供应,以及烤烟 // 玉米轮作和化肥配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密切相关。因此,在黔北烟区,值得提倡 烤烟 // 玉米轮作和化肥配施有机肥。
-
江席亮,马林,马伟栋,甘子华,张静雯,危常州,李俊华,普正仙,王芳,张新疆
2023(10):109-11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62
摘要:探究聚磷酸盐与常规水溶磷肥在滴灌棉田中最佳的掺混方式,以期达到磷肥施用兼顾经济和高效利用的 目的。在等磷施用量下(P2O5 120 kg/hm2),将聚磷酸铵 1(APP1)、聚磷酸铵 2(APP2)和三聚磷酸钾(KTPP) 按照含 P2O5 占总磷用量的 10%、30% 和 50% 与水溶性磷酸二铵掺混,形成 9 种不同种类的聚磷酸掺混磷肥,依 次表示为 APP1-10、APP2-10、KTPP-10、APP1-30、APP2-30、KTPP-30、APP1-50、APP2-50 和 KTPP-50。同 时设置不掺混聚磷酸盐的常规水溶磷肥(DAP)和不施磷肥(P0)为对照。于滴灌棉花盛花期和盛铃期分别测定 土壤深度 0 ~ 20 和 20 ~ 40 cm 土壤有效磷含量、棉花植株生物量和磷吸收量。同时监测棉花结铃动态,成熟期 测定产量及产量构成。0 ~ 20 cm 土壤有效磷含量、棉花地上部生物量、磷吸收量、棉花单株结铃数、籽棉产量、 伏前桃数、磷肥农学利用率和产投比均随聚磷酸盐掺混比例的增加表现出增加趋势。3 种不同聚磷酸盐在增加土 壤有效磷含量、棉花地上部生物量、磷吸收量、棉花单株结铃数、籽棉产量、伏前桃数、磷肥农学利用率和产投 比上总体表现为 APP2 最优,其次是 KTPP,最后为 APP1。在棉花盛花期和盛铃期,APP2-50 处理 0 ~ 20 cm 土 壤有效磷含量和棉花磷吸收量均显著高于 DAP 和其他施磷处理,20 ~ 40 cm 土壤有效磷在所有施肥处理间无显 著性差异。盛花期 APP2-50 处理棉花生物量与 DAP 无显著差异,但在盛铃期 APP2-50 棉花生物量显著高于 DAP 和其他施磷处理。所有聚磷酸掺混磷肥处理棉花结铃数均显著高于 DAP,但棉花单铃重在各施磷处理间无差异。 APP2-50 处理籽棉产量、磷肥农学利用率和产投比最高。与 DAP 相比,APP2-50 处理籽棉产量、磷肥农学利用率 和产投比分别增加了 10.7%、88.3% 和 7.6%。以上结果表明,将 APP2 按照含 P2O5 占总磷用量的 50% 与水溶性磷 酸二铵掺混施用,可以提高滴灌棉田土壤有效磷含量,且对棉花产量和产投比增加有积极作用,是一种兼顾磷肥 高效和经济施用的施肥选择。
-
路丹,黄太庆,陈锦平,廖青,韦燕燕,邢颖,梁潘霞,潘丽萍,江泽普,刘永贤
2023(10):118-12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30
摘要:研究生物炭调理措施对红壤区富硒土壤硒形态及硒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为富硒土壤硒活化及硒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连续开展三批玉米苗期研究,设置3 个生物炭添加水平:土壤质量0.5%(T1)、1.0%(T2)和1.5%(T3),以不添加生物炭处理为对照(CK),分析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硒形态及玉米硒素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后,T1、T2 和T3 的可溶态硒分别平均提高0.46、0.42 和0.43 个百分点;可交换态硒分别平均提高0.61、1.66 和1.50 个百分点;降低了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的比例;有机结合态硒比例先降低后逐渐提高,残渣态硒比例则先提高后逐渐降低。玉米根系硒含量与土壤可溶态、可交换态及有效硒含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玉米茎叶硒含量与土壤各硒形态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施用生物炭能提高玉米植株体内的硒累积量,T1、T2 和T3 处理玉米植株平均硒累积量分别比CK 提高9.46%、31.00% 和21.22%。可见,在红壤上施用生物炭能有效提高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并促进硒在植物体内的累积,其中以添加土壤质量 1.0% 的生物炭效果最好。
-
万胜,王利娜,赵文,张虎国,孙佳,刘丰鸣,易杭,杨智鹏,王姝婧,李建贵
2023(10):127-13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34
摘要:为了研究新疆灰枣园土壤养分与枣果矿质养分间的复杂关系,制定土壤养分因子的优 化方案,从而为新疆枣园的科学施肥与精准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对新疆 9 个灰枣 主产县市的 20 个枣园的枣果矿质元素含量和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运用 R 语言和 SIMCA 多 元统计软件分析并筛选出影响枣果矿质养分的重要土壤养分因子,并利用 Lingo 软件建立线性 规划方程,探明枣果矿质养分最优时土壤养分因子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枣园土壤 皆为碱性土壤,各样点间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具有极显著性差异;各样点间土壤 速效钾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各样点间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有效硼、有效锌含 量具有极显著性差异;各样点间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枣果矿质 营养是土壤养分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影响枣果中的 氮、磷、钾、钙、镁、硫、硼、铁、锰、锌、铜含量最大的指标分别为土壤速效钾、有效硼、 碱解氮、有机质、有效硼、有效铁、有效硼、有效锰、有机质、pH 值、有效锌,同一土壤养 分指标影响着不同的果实矿质元素含量,且果实一种矿质元素受不同土壤养分影响皆不同,其 中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硼含量对果实矿质元素影响较大。新疆灰枣园土壤养分的最优方案为:当 灰枣园土壤 pH 值为 7.30 ~ 8.46,有机质为 23.24 ~ 59.73 g/kg,碱解氮大于 63.75 mg/kg,有效磷 为 92.40 ~ 164.67 mg/kg, 速 效 钾 为 223.25 ~ 372.47 mg/kg, 交 换 性 钙 为 437.00 ~ 1392.00 mg/kg, 交换性镁为 124.87 mg/kg,有效硫为 412.66 mg/kg,有效硼为 1.66 ~ 6.05 mg/kg,有效铁为 12.21 ~ 16.15 mg/kg,有效锰为 8.88 mg/kg,有效锌为 0.45 ~ 1.41 mg/kg,有效铜为 2.35 ~ 3.86 mg/kg 时,灰枣 果实的矿质元素含量最优。在对新疆灰枣枣园的施肥管理中,应注重水肥管理的科学性,适时增 施有机肥,调节土壤 pH 值,提高土壤中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锰和有效锌含量,因地制宜, 选择科学的施肥配比。
-
2023(10):136-14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73
摘要:农田杂草防控是保证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举措。利用始于 1979 年的黑土肥力长期定位试验,分析长期不 同施肥措施下麦田禾本科杂草生长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响应,探讨利用合理施肥防控杂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黑土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禾本科优势杂草为马唐和金色狗尾草,狗尾草和稗分布较少。均衡施肥对禾本科杂草抑 制效果最佳,杂草密度较偏施肥处理(氮磷、氮钾、磷钾)分别减少 94.4%、96.6%、98.0%。长期施氮肥(均衡 施肥和偏施氮肥)可显著降低黑土农田禾本科杂草群落密度,降幅在 41.5% ~ 98.0% 之间;也可显著降低黑土农 田禾本科杂草生物量。禾本科杂草干重与小麦产量显著负相关,较低的禾本科杂草生物量能够反映黑土小麦的高 产。优势杂草马唐、金色狗尾草密度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显著负相关,与土壤 pH 显著正相关。总之,长期平衡 施用化肥可增加小麦产量并抑制禾本科杂草生长,对于黑土麦田防控杂草具有积极作用,但应注重调节土壤 pH 及氮素供应之间的平衡关系。
-
2023(10):143-14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56
摘要:探讨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在旱地马铃薯生产中的增产增效作用,为化肥减量、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 据。于 2020—2021 年,以单施化肥(CF)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氮替代 25%(T1)、50%(T2)、75%(T3) 和 100%(T4)的化肥氮,对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 CF 处理相比,T1、 T2 处理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单株薯重、商品薯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增加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 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与 CF 处理相比,T1 和 T2 处理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 5.5% 和 5.4%、 4.1% 和 4.2%,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 5.5% 和 5.4%、12.6% 和 12.5%、12.1% 和 8.3%。综合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率和曲线拟合分析,在西北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播种植条件下,有机 肥等氮替代 36% ~ 46% 的化肥氮是实现马铃薯高效种植的最佳施肥比例。
-
2023(10):150-15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460
摘要:探讨秸秆还田后不同施磷量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科学施用磷肥助力 旱地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小麦品种‘洛旱 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 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磷量处理,分别为 0 kg/hm2(P0)、75 kg/hm2(P1)、 112.5 kg/hm2(P2)、150 kg/hm2(P3)、187.5 kg/hm2(P4),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干物质积累转 运、磷素吸收利用率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1)花后干物质和磷对籽粒的贡献率在秸秆还田下差异显著, 而在不同施磷量下表现不显著。秸秆还田和增施磷量均能提高小麦各器官干物质和磷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和磷同 化量,增加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小麦产量,除千粒重外,以上各指标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 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 P3 处理达到最大值;P3 处理的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在 S1 处理下分别比 P0 提高了 23.14%、9.81% 和 26.87%,在 S0 处理下分别比 P0 提高了 20.82%、14.11% 和 26.48%。S1 处理小麦产量、穗数 在 P3 水平下较 S0 处理分别提高了 3.78%、4.74%;两者互作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在 S1P3 处理达到最大,为 6928.66 kg/hm2。(2)通过 logistic 灌浆方程得,小麦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灌浆速率达到 最大时的籽粒生长量、灌浆持续时间、平均灌浆速率、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以及快增期持续时间均是 S1 处理优于 S0 处理,且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 P3 处理达到最大值,秸秆还田与施磷均能提高籽粒最 大灌浆速率、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以及平均灌浆速率,延长籽粒灌浆期,其中 S1P3 处理更有利于冬小麦籽 粒灌浆进程的优化,进而提高千粒重。(3)秸秆还田处理促进了磷的吸收利用,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及 磷肥吸收利用率平均分别提高了 1.26 kg/kg、2.7 kg/kg 及 1.74%;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磷吸收利用效率下降;两者 互作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秸秆还田配施 150 kg/hm2 磷肥(S1P3)可在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和产量的同时,实现 磷素高效利用。
-
朱丹丹,唐记平,刘冬碧,裴佳晨,朱建强,杨良波,揭志辉,郑兴汶,张志毅,程子珍
2023(10):160-16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630
摘要:验证江西省广昌县子莲产量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指导子莲生产中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采 用微区(2.25 m2)试验,研究了低镁低硼的莲田土壤上氮磷钾镁硼肥对子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形成的影响。结果 表明,氮磷钾镁硼配施(BF)显著提高了通芯莲子产量,与 BF 处理相比,BF 处理基础上不施用氮肥、磷肥、钾 肥、镁肥和硼肥处理的子莲产量分别减少了 52.4%、9.5%、21.9%、36.2% 和 15.7%,低镁低硼土壤上不同肥料对 子莲产量的影响为氮肥 > 镁肥 > 钾肥 > 硼肥 > 磷肥。产量动态结果表明,氮磷钾镁硼肥缺乏缩短了子莲快速增产 期,收获中后期产量增幅减小。为保证子莲获得较高的产量,需延长快速增产期并提高增长期的增长速率。子莲 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氮磷钾镁硼任一养分的缺乏都会降低子莲的有效莲蓬数、旬均心皮数、旬均结实率和旬 均单粒重。施用氮肥显著增加通芯莲子的有效莲蓬数、旬均心皮数和旬均单粒重,施用硼肥增加了有效莲蓬数和 旬均单粒重,施用磷肥、钾肥和镁肥增加了通芯莲子的有效莲蓬数。综上所述,低镁低硼莲田氮磷钾镁硼配施可显著提高子莲产量,通过提高子莲有效莲蓬数、旬均心皮数、旬均结实率和旬均单粒重来实现增产,在子莲的收 获过程中,通过延长子莲产量快速增产期、提高增长速率可实现子莲产量的提升。
-
2023(10):169-17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39
摘要:研究氮、磷、钾肥配施对前胡产量和指标成分积累规律的影响,为前胡高效施肥和提产提质提供理论 依据。以白花前胡为材料,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氮(N 用量分别为 0、36.8、 73.6 kg/hm2)、磷(P2O5 用量分别为 0、24、48 kg/hm2)、钾(K2O 用量分别为 0、41.6、83.2 kg/hm2)配施对前胡 产量、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浸出物、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及根部养分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 肥相比,合理配施可提升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增加根部氮、磷、钾积累量,促进产量增加,提高白花前胡甲 素、白花前胡乙素、浸出物含量。配施后,前胡品质在 12 月下旬最佳。此时,前胡在 T5 处理(N 36.8 kg/hm2, P2O5 48 kg/hm2,K2O 0 kg/hm2)下 3 种指标成分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年版)相关要求,且生物量 达到 32.54 g/ 株,与不施肥相比增加了 49.95%。前胡的适宜配施方式为少施氮肥、适量增施磷肥,适宜收获时期 为 12 月下旬,适宜氮磷配施用量为施氮量 36.8 kg/hm2,施磷量 48 kg/hm2。
-
2023(10):177-18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68
摘要:附子是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近年来,施用氮磷钾复合肥已成为提高种植附子产量的常规手段。但不同施肥 模式下产出的附子及加工产品黑顺片的质量是否符合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的规定尚不 清楚,因此筛选科学的氮磷钾配施方案对附子产业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陕西省城固县开展大田试验,通过 对 13 种不同施肥处理下附子产量、加工产品黑顺片的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以及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分析,筛选科学的 氮磷钾配施方案。结果表明,不同比例氮磷钾复合肥可以对附子产量及质量、黑顺片质量等影响不同,处理 13(施用量 N 450 kg/hm2、P2O5 84.375 kg/hm2、K2O 56.25 kg/hm2)的附子双酯型生物碱和总生物碱含量较高,但是加工产品黑顺片的 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浸出物的含量均不符合新《中国药典》要求,处理 5(施用量 N 450 kg/hm2、P2O5 168.750 kg/hm2、 K2O 112.50 kg/hm2)的附子产量和生物碱含量有所增加,但是经济效益一般,相比之下,处理 6(施用量为 N 450 kg/hm2、 P2O5 253.130 kg/hm2、K2O 112.50 kg/hm2)的经济效益高,加工的黑顺片符合新《中国药典》要求,同时不危害当地生态环 境,最值得推广,且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出附子的产量、附子的生物碱和黑顺片灰分是决定附子综合品质的关键因素。
-
2023(10):184-19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60
摘要:为探明赤红壤区粉葛生长发育中氮、磷、钾及干物质吸收积累的规律,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研 究不同施肥水平下粉葛关键生育期各器官的养分吸收积累特征。结果表明,粉葛氮、磷、钾积累量均在块根形成 至膨大阶段增幅最大,积累曲线呈近似“S 型”,其吸收能力为钾 > 氮 > 磷。不同施氮水平下,块根含氮量在苗 期和块根膨大期的氮肥调控效应较为明显,茎氮含量虽比对照显著提高,但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各生育期氮 含量表现为叶 > 块根、茎,成熟期减量施氮(N1)处理的氮素积累量最大,为 19.91 g/ 株。不同施磷水平下,块 根形成及膨大期的块根磷含量、块根形成期的茎磷含量、成熟期的叶磷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而其他生育期的磷 肥调控效应不明显,块根膨大期正常施磷(P2)处理的磷素积累达到了最高峰,为 2.04 g/ 株。不同施钾水平下, 块根形成以后 K2、K1 处理提高各器官含钾量的幅度要大于 K3、K0 处理,K3 处理甚至降低了成熟期块根含钾 量,钾积累量表现为 K2>K1>K0>K3>CK 处理,成熟期各处理钾积累存在较大差异。从苗期到成熟期,块根干物 质的量不断上升,而地上部分干物质的量表现先上后下的积累特征,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各处理均显示块根干物 质量的占比逐渐加大,成熟期块根占 68.54% ~ 78.56%,地上部分占 21.44% ~ 31.46%。不同施肥水平中,以减 量施氮(N1P2K2)处理的块根干物质分配最高,占 80.12%。
-
2023(10):193-20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63
摘要:作物对氮素形态有不同程度的偏好,一直以来研究者认为水稻是典型的喜铵作物,也有研究指出增加硝 态氮能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和产量的提升,但尚未明确协同多指标增效的最适铵硝配比。有机无机配合施用也是 有效增加稻米品质的重要营养调控手段,但有机养分占比过高会降低水稻产量。整合现有的研究结果,定量分析 铵硝态氮的配合和有机无机氮的配合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明确水稻最佳铵硝配比和有机替代 方案。采用 Meta 分析方法,收集了 2000—2021 年间发表的 48 篇文章,将养分形态配比分类,研究不同分类条 件下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差异。与纯铵态氮供应相比,适宜配比的铵硝混合营养显著改善水稻干物质 累积、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其中最佳配比为 75∶25,可分别增加水稻地上部、地下部干物质量和总干物质量 36.2%、19.5% 和 26.0%,分别增加生长发育指标叶面积、分蘖数、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氮素积累量 17.9%、 28.8%、209.5%、60.5%、139.5%、30.6%,分别显著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净光合速率、叶绿素 56.5%、16.3%、 21.9%。但当硝态氮比例增加到 50% 时,上述指标无法得到显著提升甚至下降。与纯无机氮供应相比,<40% 的有 机氮替代下水稻产量、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分别提升 8.9%、4.5%、1.4%,稻米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下降 19.7%、0.7%,但有机替代比例超过 40% 则无显著改善效果。合理铵硝配比和有机肥替代比例可进一步实现水稻 增产、提质、增效。
-
薛晓蓉,刘智斌,吴晨瑞,刘晓林,王永亮,白炬,蒙秋霞,杨治平,张强
2023(10):201-20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84
摘要:随着生活污泥产量逐年增高,其无害化利用得到广泛关注。通过碱性热水解可以有效提取污泥中蛋白质、 多肽、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得到污泥碱性热解液(简称热碱液),但还需进一步探索热碱液在农业中的应用。以番茄 为供试作物,设热碱液氮量分别为 0%(M0)、10%(M1)、20%(M2)、30%(M3)、40%(M4)、60%(M6)及 不施氮(N0)7 个处理,研究不同热碱液与尿素的配施比例对番茄产量、品质及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M3 处 理的产量和单果重均达到各处理最高,且分别比 M0 增加了 17.88% 和 15.19%。番茄的还原糖、可溶性糖、有机酸、 维生素 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糖酸比在施入 20% ~ 30% 热碱液后均得到显著提升,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 法)分析结果显示热碱液替代 20% ~ 30% 尿素的产量、品质综合水平最优。从养分吸收角度来说,20% ~ 30% 热 碱液的施入最有利于番茄对氮、磷、钾的吸收。M0 处理番茄叶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19.67 μmol/(g·h)], 其次为 M2 处理[13.61 μmol/(g·h)]。M2 处理番茄叶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最高[14.40 μmol/(g·h)],其次 为 M3 处理[14.38 μmol/(g·h)],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污泥热碱液的合理施用有利于提高作物的氮转化酶活 性,提升番茄的产量及品质,降低果实的硝酸盐含量。
-
2023(10):209-21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42
摘要:探究不同供磷条件下蔬菜作物根系形态、根际生理属性和解磷微生物丰度的变化,有助于揭示蔬菜作物 高效利用磷的机制,为高投入蔬菜种植体系实现减磷增效提供理论基础。以番茄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试验,设 置 T0(不施化学磷肥)、T0.5P(施磷量 100 kg/hm2;减施化学磷肥 50%)、T0.8P(施磷量 160 kg/hm2;减施化学磷肥 20%)、TP(施磷量 200 kg/hm2;常规施磷)4 个处理,测定移栽后第 15、30 及 45 d 番茄地上部生物量和磷吸收 以及根系形态(根长密度、比根长)、根际生理属性(有机酸含量)和土壤解磷微生物(phoD、phoC 和 pqqC)基 因丰度,阐明降低磷肥施用量影响作物根系、微生物以及驱动番茄磷吸收的动态过程。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施磷 肥 50%(施磷 100 kg/hm2)促进了移栽后 45 d 番茄根系比根长的增加,提高了移栽后 45 d 番茄根际有机酸的分泌, 同时刺激了移栽后 30 和 45 d 土壤编码 phoC 和 pqqC 基因解磷微生物的增生。解磷微生物 phoC 和 pqqC 基因丰度 与番茄根系比根长和根际有机酸的分泌呈显著正相关。减施磷肥 20%(施磷 160 kg/hm2)与常规施肥相比,对番 茄根系根长密度、比根长以及根际有机酸的分泌无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成熟期番茄地上部磷吸收。集约化蔬 菜种植体系具有较大的减施磷肥的空间,最大化发挥植物根系形态、生理可塑性以及协同解磷微生物活化磷的能 力是实现减磷增效的关键。
-
范奕,李亚杰,罗磊,姚彦红,李丰先,董爱云,刘慧霞,牛彩萍,李德明
2023(10):217-22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70
摘要:在缺锌土壤中施用锌肥不仅可提高马铃薯产量,而且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锌含量,研究旨在揭示不同 熟性马铃薯叶面施用锌肥的不同施肥量、施肥时期及施肥种类在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块茎锌含量方面的差异。以马 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大西洋、定薯 4 号为供试材料,于 2020 年 4 月至 2021 年 10 月在大田条件下设置 3 组试验: 试验 1 为不同类型锌肥喷施试验,设不施锌肥为对照(G0)、喷施硫酸锌水溶液(G1)、喷施硫酸锌 + 尿素水溶 液(G2)和喷施安米达·糖醇锌水溶液(G3)4 个处理;试验 2 为不同锌肥喷施量试验,设喷施浓度为 0.00% (F0)、0.02%(F1)、0.03%(F2)、0.04%(F3)、0.05%(F4)和 0.06%(F5)6 个处理;试验 3 为不同时期喷 施锌肥试验,设全生育期不喷施锌肥为对照(L0)、苗期喷施(L1)、现蕾期喷施(L2)、块茎形成期喷施(L3) 和块茎膨大期喷施(L4)5 个处理。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适量硫酸锌,马铃薯产量、块茎锌含量和叶片 SPAD 值 均有所提高。早熟品种费乌瑞它与中熟品种大西洋,喷施锌肥浓度为 0.30% 时,块茎锌含量较未喷施分别显著增 加 37.25% 和 32.26%;晚熟品种定薯 4 号锌肥浓度为 0.50% 时块茎锌含显著增加 31.75%。不同品种马铃薯喷施关 键时期均在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块茎锌含量较未喷施平均显著增加 46.26%。叶面喷施硫酸锌和尿素水溶液增产 增效显著,块茎锌含量显著增加 42.11%,产量显著增加 12.86%。综上所述,结合叶面施锌增加马铃薯产量和块 茎锌含量的田间应用效果分析,在早、中熟品种马铃薯上采用 0.30% 硫酸锌水溶液,晚熟品种上采用 0.50% 硫酸 锌水溶液,因地制宜采用叶面喷施硫酸锌水溶液配施 0.05% 尿素,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两个关键时 期进行喷施,可协同实现最佳肥料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的稳产增产和提高马铃薯的锌营养含量。
-
张虎国,赵文,万胜,王磊,刘丰鸣,王利娜,孙佳,易杭,李建贵
2023(10):227-23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95
摘要:以喀什灰枣为对象,于枣树开花期、坐果期叶面喷施硒肥,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硒肥及不同浓度处理下, 叶面喷施硒肥对枣果中硒含量的影响,分析硒含量在枣果发育期的变化过程,筛选出硒肥喷施的适宜浓度和时期, 明确富硒灰枣生产的适宜施肥管理措施。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硒肥可显著提高灰枣果实硒含量,达到富硒效果, 且随着施硒量的增加呈一直增加的趋势;果实硒含量在果实膨大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在完熟期有所降低;在枣果 完熟后期,坐果期施用无机硒肥处理果实硒含量均高于开花期,从果实对硒的吸收来看,说明灰枣无论喷施无机 硒肥还是有机硒肥,施用硒肥的关键时期均为坐果期。在枣果完熟后期,坐果期喷施无机硒肥 40 mg/L 处理下对 果实硒含量增加效果显著,硒含量达到 0.2698 mg/kg;坐果期喷施有机硒肥 32 mg/L 处理下对果实硒含量增加效果 显著,硒含量达到 0.2226 mg/L,两种硒肥处理下果实硒含量均达到了富硒农产品国家标准。综上所述,坐果期喷 施 40 mg/L 无机硒肥或 32 mg/L 有机硒肥最符合当地生产需求。
>专题综述
-
2023(10):234-24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44
摘要:近年来,微塑料的生态环境风险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地膜覆盖、有机肥施用、灌溉和包膜控释肥料使 用等农田管理措施导致微塑料在农田土壤中持续累积。微塑料在土壤中经过物理破碎、化学分解和生物降解等作 用发生迁移和转化,可能影响土壤碳周转,进而影响土壤碳储存和含碳气体排放。因此,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 进行总结和整理,系统地梳理了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种类和来源,分析了微塑料通过提供碳源影响土壤植物呼吸, 改变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碳排放和碳转化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塑料 是长碳链分子结构,进入农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转化及土壤团聚体、孔隙度和含水量等理化属性造成影响; (2)土壤中真菌和细菌对不同类型微塑料的分解和碳周转作用不同;(3)微塑料通过影响植物生长、改变相关功 能基因丰度、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而影响土壤碳转换过程。基于分析微塑料在土壤中的碳转化过程,为评 估微塑料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提供参考。
>分析测试
-
2023(10):245-25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615
摘要: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已经启动,为确保土壤有机质测定准确度的同时,提高其测定的效率、降低其测定 的技术难度也十分必要。采用不同学者确定的相同试验时间、不同试验温度条件下的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 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与油浴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 130、150、180 ℃ 3 个恒温加热条件下,150 ℃恒温条件表现出更好的精密度、准确度和重现性;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加热温度为 150 ℃的测定值与油 浴法测得的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值差异不显著;油浴加热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x)与烘箱加热法(150 ℃,30 min)测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y)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为 y = 1.0106x + 0.3418(r2 = 0.999>r0.01=0.661);油 浴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标准差为 0.14 ~ 0.68 g/kg,相对标准偏差为 0.45% ~ 6.43%,而烘箱加热法测定的土壤有 机质标准差为 0.06 ~ 0.25 g/kg,相对标准偏差为 0.17% ~ 2.25%,表明烘箱加热法(150 ℃,30 min)测定土壤有 机质比油浴法的精确度更高,重现性更好。在 30 min 恒温保温条件下,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最优保温温度为 150 ℃,可以替代油浴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并且更加准确、快捷、绿色、高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