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设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2023(2):1-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66

      摘要 (134) HTML (13) PDF 6.58 M (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设施栽培条件下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以设施栽培连续7年定位施肥田间试验为依托,选择4个施用化肥处理(N0PK、N1PK、N2PK和N3PK)和4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N0PKM、N1PKM、N2PKM和N3PKM),其中,N0、N1、N2和N3氮用量分别为0、187.5、375.0和562.5 kg·hm-2,磷(P2O5)和钾(K2O)用量分别为225.0和450.0 kg·hm-2,有机肥(M)为75000 kg·hm-2,研究单施化肥及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结果显示,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0.05),提高幅度分别为93.21%~119.13%和106.69%~139.42%,均以N2PKM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但单施化肥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的有机碳、全氮含量受施用化学氮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使土壤大团聚体(>0.25 mm)的比例上升,微团聚体(<0.25 mm)的比例下降,提高了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及其稳定性,其中N1PKM、N2PKM、N3PKM处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显著(P<0.05)。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提高了大和微团聚体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其含量的增幅以>2 mm团聚体为最大(285.30%和470.83%),其次为0.25~2 mm团聚体(235.32%和267.25%)和0.053~0.25 mm团聚体(113.69%和130.54%),<0.053 mm团聚体为最小(35.13%和34.10%);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关系密切(P<0.05),但0.25~2 和0.053~0.25 mm团聚体是赋存有机碳(全氮)的主要粒级,也是土壤有机碳(全氮)提升的关键。设施栽培田间试验条件下,连续7年化肥与有机肥配施促进了土壤大、微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同时也显著增加了大团聚体(>0.25 mm)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氮)库。

    • 不同施氮水平下秸秆还田对农田黑土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2023(2):10-1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41

      摘要 (78) HTML (13) PDF 3.63 M (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不同施氮水平下秸秆深埋还田配施菌剂对农田黑土养分与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以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无秸秆还田、秸秆深埋还田配施菌剂为主因素,4个施氮水平(N):0、135、180、225 kg/hm2为副因素,测定农田黑土有机碳、全氮、全磷及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秸秆深埋还田配施菌剂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全磷、轻组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0.61%~1.55%、2.39%~4.55%、2.85%~45.31%、2.23%~4.08%和46.42%~88.63%,降低了全氮含量,降幅为3.74%~9.55%。在无秸秆还田中,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2.26%~8.77%、1.65%~3.30%、14.09%~25.00%、4.84%~21.88%;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降低幅度为5.26%~8.83%。在秸秆深埋还田配施菌剂条件下,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土壤总碳和全磷含量幅度分别为1.32%~3.79%、11.74%~24.35%;土壤轻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减幅分别为12.74%~21.78%、5.71%~10.46%;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N 180 kg/hm2处理时增加了57.02%。秸秆深埋还田配施菌剂结合适量氮肥能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配施过量氮肥效果反而不显著,其中秸秆深埋还田配施菌剂并施N 180 kg/hm2处理效果最佳,有望成为黑土地区土壤培肥的实际有效方式。

    • 云南葡萄产地土壤酸度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2023(2):16-2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704

      摘要 (60) HTML (27) PDF 6.74 M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云南省葡萄产地的土壤pH值状况,研究葡萄产地不同区域土壤pH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基于调查采样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绘制云南省采样点和不同产地区域土壤pH值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云南省主要葡萄产地区域(建水县、元谋县、宾川县、弥勒市)、不同种植模式(设施栽培、露地栽培)、不同种植年限(0~5、5~10、10~20、20年及以上)土壤pH值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云南葡萄土壤 pH 值变化于 4.29~8.30 之间,强酸性土壤基本分布于弥勒市和元谋县2个地区,微碱性土壤区域主要分布在宾川县,而建水县的葡萄土壤主要呈现在微酸性和中性之间,4个主产区变异系数为元谋县>宾川县>弥勒市>建水县。②不同种植模式能明显影响葡萄产地土壤的pH值,如设施葡萄种植(包括大棚种植和半棚种植)土壤pH值较露地葡萄种植明显偏低。③土壤pH值随设施葡萄种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其中弥勒市葡萄产区土壤酸化情况比较严重,其地理气候条件(气候湿润多雨、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及成土母质为砂页岩、花岗岩)、设施栽培时间较长以及长期大量施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等可能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总之,调查研究结果可为云南葡萄主产区酸化土壤的科学管理及分区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 福建省烟区土壤交换性镁的空间分布与酸化现状研究

      2023(2):25-3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27

      摘要 (50) HTML (8) PDF 15.40 M (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确土壤交换性镁空间分布和土壤酸化现状,对福建省烤烟种植管理、精准施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8年在福建省烟区水稻收割后采集的1199个表层土壤样本,综合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冷热点分析和Kriging插值等多种地统计学方法,从不同角度揭示福建省烟区土壤交换性镁空间分布和土壤酸化现状。结果表明:福建省烟区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为70.10 mg/kg,84.66%土壤处于缺乏或极缺状态,空间分布上呈由南平-龙岩-三明递减的趋势,空间上主要呈现连片和斑块状镶嵌并存分布,南平市烟区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最高,达81.06 mg/kg;福建省烟区土壤pH平均值为5.19,83.24%的土壤pH处于低或极低水平(pH<5.5),连片现象明显,三明烟区土壤酸化现状最为突出,pH为5.08;土壤交换性镁和pH在空间分布上呈聚集分布,空间自相关性显著;福建省烟区土壤酸化与缺镁现象仍较为突出。

    •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的蔗田土壤优先流运动过程研究

      2023(2):33-4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21

      摘要 (27) HTML (7) PDF 21.36 M (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田间土壤优先流会导致水肥的快速运动,影响作物的吸水需肥效率。为定量探究农田土壤优先流的运动过程,以广西典型农地蔗田为研究对象,将野外染色示踪试验与室内土柱入渗模拟实验相结合,利用形态学解析与计算流体力学的分析方法,对不同耕作方式下蔗田的土壤优先流运动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1)免耕蔗田土壤垂直剖面染色形态较垄耕蔗田分化程度高,其湿润锋迹线波动幅度较大,水流入渗能力更强,优先流现象显著,且分布相对更广泛。2)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免耕蔗田土柱的初始出流时间(6 min 1 s)早于垄耕蔗田(8 min 20 s),其质量流率和优先流流速分别是垄耕蔗田的1.09和1.36倍(P<0.05)。3)相同时间内免耕蔗田表层(0~10 cm)的压力值较大,水流运动达到稳态时其均值为垄耕蔗田的1.20倍,免耕蔗田优先流以垂向运动为主并伴随侧向运动,而垄耕蔗田则呈现水流整体均匀向下入渗。

    • 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养分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023(2):43-5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05

      摘要 (54) HTML (9) PDF 10.84 M (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盐渍化耕地土壤的培肥效果及改土效应,以河套灌区典型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施肥(CK)、化肥(CF)、化肥+有机肥(CFM)、化肥+秸秆还田(CFS)对土壤pH、有机碳、全氮含量、速效氮磷钾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等氮条件下浅层(0~20 cm)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微生物数量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不同培肥措施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的驱动因子,明确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这2种主要培肥措施下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FM和CFS处理的土壤pH分别降低了1.36%~1.78%和1.02%~1.44%,土壤盐渍化得到改善;CFM和CFS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显著增加,且施用有机肥的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在土壤微生物方面,CFM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细菌数量(53.44%~59.78%)和放线菌数量(10.08%~16.79%),CFS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真菌数量(29.99%~49.06%)。综上所述,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有效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同时改善了土壤微环境,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的改土培肥提供参考。

    • 菜-菌轮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

      2023(2):54-6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700

      摘要 (57) HTML (7) PDF 8.18 M (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菜-菌轮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4种轮作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样品中真菌和细菌OUT总数分别是2298和15840条,相较于常规轮作模式A,菜-菌轮作模式B、C、D下真菌的OUT总数、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降低显著,Simpson指数增加明显,但细菌的各参数没有显著的差异;其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常规轮作模式A;真菌的优势群落是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在66%以上,枝孢属、镰刀菌属两类致病菌群的丰度在菜-菌轮作模式B、C、D中降低明显;细菌的优势群落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以及酸杆菌门,鞘氨醇单胞菌属、伯克霍尔德氏菌属丰度在菜-菌轮作模式B、C、D中显著提高;聚类分析表明菜-菌轮作模式C、D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度最高,常规轮作模式A可划分为区别于菜-菌轮作模式B、C、D的单独类群。综上所述,菜-菌轮作可降低真菌群落丰度,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同时提高土壤中有益菌群的丰度,降低有害菌群的丰度。

    •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酸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3(2):62-7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723

      摘要 (85) HTML (8) PDF 35.69 M (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酸化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降低是土壤养分减少、土传病害高发、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的重要原因。施用碱性土壤改良剂是改善酸化土壤理化特性、减少土传病害发生、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手段。为了明确不同碱性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比较施用生石灰(S1)及氨基酸生态肥(S2)和黄腐酸水溶肥(S3)对酸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3种土壤改良剂后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而真菌群落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变化。改良后土壤的主导菌门与改良前相同,而主导菌属存在较大差异。Iamia、Peroneutypa为S1处理特有主导菌属,节核细菌属(Arthrobacter)、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Paraphaeosphaeria为S2处理特有主导菌属。根霉菌属(Rhizopus)、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为S3处理特有主导菌属。各改良土壤中,S1处理对细菌的筛选作用最强,S2处理对真菌群落的影响最大,而S3处理相对丰度增加的菌属最多。3种土壤改良剂均能够抑制有害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定殖,但抑制机制可能存在差异。综上所述,3种土壤改良剂均能改善酸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但是改良效果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改良土壤微生物功能进一步研究及防治土传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 有机物料对北方盐碱地土壤特性及燕麦产量的影响

      2023(2):73-8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703

      摘要 (35) HTML (10) PDF 11.05 M (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有机物料定位改良对盐碱土壤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于2016~2018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海流图试验基地盐碱环境开展试验,对比分析空白对照(CK)、单施菌肥(F)、单施腐熟秸秆(S)及腐熟秸秆配施菌肥(FS)4个处理下土壤pH,电导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土壤酶活性及燕麦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16、2017和2018年F、S及FS处理均可以显著降低盐碱地燕麦生长各时期0~5、5~10、10~20、20~40 cm土层土壤pH,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且以FS处理表现最佳,但会引起较高的土壤电导率,其籽粒、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较CK处理在2016年提高121.48%、65.97%、48.22%,2017年提高146.06%、102.13%、77.23%,2018年提高36.55%、23.53%、43.20%;2016和2017年燕麦经济效益也有所提高。此外,2016、2017和2018年盐碱地连续施入有机物料,燕麦籽粒产量直接和间接受到土壤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道地产区植参土壤质量等级与品质等级的相关性分析

      2023(2):87-9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709

      摘要 (29) HTML (11) PDF 5.60 M (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以人参产量、品质(人参皂苷Rb1、Re、Rg1含量)和参地土壤质量(18项土壤理化性质)为指标,结合产量定级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对50个人参样地进行等级研究,探索栽培人参的土壤等级划分方法,为道地产区宜植参土壤的规划发展奠定基础。结果显示:基于产量、品质指标,研究区内土壤分级结果符合正态分布,高产、优质等级较少,以Ⅲ~Ⅴ、Ⅱ~Ⅳ等地为主。基于土壤质量指标,研究区内土壤质量指数值介于0.20~0.59之间,以Ⅲ~Ⅳ等地为主,土壤中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镁、脲酶、过氧化氢酶5个指标的权重系数较高,是影响植参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相关分析显示,以土壤理化性质划分的土壤等级与以人参产量、品质划分的土壤等级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58、0.44)。综合表明,以土壤质量划分的土壤等级具有一定代表性,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在产地宜植参土壤选择与规划、土壤养护与改良、施肥管理等方面具有生产指导意义。

    • 设施番茄连作对产量、品质和土壤功能的影响

      2023(2):96-10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31

      摘要 (35) HTML (9) PDF 11.33 M (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施内番茄长期连作导致的土壤功能下降是限制我国番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日光温室内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0、5、20年)对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长期连作导致番茄果实产量(22.33%~29.88%)、果实可溶性糖含量(43.44%~55.12%)、维生素C含量(6.88%~32.39%)、硝酸盐含量(19.40%~24.42%)和糖酸比(61.23%~133.92%)均呈升高的趋势,同时也伴随着总酸度(13.51%~35.14%)的降低。连作使土壤pH和碳氮比显著降低,连作5和20年的土壤pH分别比连作0年的土壤下降了0.20、1.23个单位,碳氮比分别下降了6.46%、8.33%,而电导率和养分含量结果相反,其中连作5和20年的土壤电导率比连作0年的土壤分别提高6.53%、26.75%。连作导致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下降,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连作改变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与连作0年相比,连作5年的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无显著变化,但连作20年的土壤中二者均显著降低;连作后真菌丰富度降低,多样性先降低后升高。连作0和5年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更相似,而连作5和20年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更相似。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Gp6是3个处理细菌相对丰度最高的门和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Ascomycota_unidentified_1_1是真菌相对丰度最高的门和属。连作抑制了一些优势菌群的生长,如细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属于该菌门的沉积岩杆菌属(Ilumatobacter),以及真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同时也促进了某些优势菌群的生长,如细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属于该菌门的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以及真菌Cladorrhinum属相对丰度升高。连作显著增加了真菌的数量(49.16%~59.22%)和尖孢镰刀菌的数量(820%~2679%),降低了放线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长期连作导致番茄商品性价值和土壤功能均降低。

    •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连作花生养分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2023(2):106-11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696

      摘要 (39) HTML (14) PDF 5.05 M (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和根瘤菌对连作花生作用效果及可能机制,有益于缓解花生连作障碍,促进花生养分高效和持续高产。在花生典型种植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酸性砂姜黑土,设置不接种(CK)、接种AM真菌(AM)、接种根瘤菌(Rb)、双接种(AM+Rb)4个处理,采用微区试验,研究AM真菌与根瘤菌对花生生长、根系形态、养分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处理增加了花生第一侧枝长和分枝数,显著提高了花生根和地上部生物量、荚果重和根瘤数,其中AM+Rb处理提高效果最显著。同时AM+Rb处理的花生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分别显著提高30.1%、20.2%和59.7%,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真菌明显提高,不同部位氮、磷、钾、钙、镁积累量显著增加,效果优于单接种。比较AM真菌和根瘤菌2种接种方式,Rb处理的花生不同部位氮积累量较高,而AM处理的根系形态状况较好,且花生不同部位磷、钾、钙、镁吸收量较高。可见,在酸性砂姜黑土区,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尤其是双接种有益于改善根系形态状况和根际微生物环境,增强花生养分吸收能力,从而促进花生的生长及产量的提高。

    • 不同土壤条件下施用硝化抑制剂DMPG对葡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2023(2):113-12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38

      摘要 (34) HTML (9) PDF 7.69 M (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新型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G)对鲜食葡萄生长的影响,以西昌克伦生和秦皇岛玫瑰香2个葡萄品种为研究对象,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多点试验方法,研究DMPG对土壤养分、葡萄生长性状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0.35%DMPG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有显著影响,较CK处理土壤NH4+-N含量增加17.58%~26.06%,NO3--N含量降低11.72%~27.42%;但对土壤pH、有效磷和速效钾无明显影响。DMPG处理对克伦生和玫瑰香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和叶片厚度均有促进作用,与CK相比,克伦生和玫瑰香叶面积平均分别增加11.32%和9.85%,叶片厚度平均分别增加9.05%和16.22%。同时,DMPG处理可提高葡萄果实纵横径、百粒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西昌克伦生3个试验点果实纵径、横径分别显著增加7.2%~11.04%、7.10%~9.82%,百粒重平均提高29.14%,而秦皇岛玫瑰香效果不显著。因此,在葡萄种植中施用DMPG能够调控土壤氮素养分,改善土壤肥力,促进葡萄植株生长和提升果实品质。

    • 紫云英-赤泥联合修复对中轻度镉污染稻田土壤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2023(2):122-12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39

      摘要 (25) HTML (10) PDF 4.46 M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CMV)-赤泥(RM)联合修复对中轻度镉污染稻田土壤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联合修复法 CMV-RM1和CMV-RM2处理的土壤pH值增幅均低于RM1和RM2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内,CMV-RM1和CMV-RM2处理的pH值高于对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但CMV-RM1与CMV-R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时期CMV-RM1和CMV-RM2处理的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碱解氮含量均较其它处理高,但CMV-RM1与CMV-RM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单纯添加赤泥处理(RM1、RM2)以及翻压紫云英处理CMV相比,CMV-RM2、CMV-RM1处理的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但CMV-RM2、CMV-RM1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因此,与单独添加赤泥或单纯翻压紫云英修复相比,CMV-RM联合修复是修复镉污染酸性水稻土的一种经济、高效、可重复的修复方法。从既达到修复效果,又尽可能减少化学修复剂使用量上考虑,建议采用CMV-RM1处理。

    • 尿素与液态脲甲醛缓释氮肥配施对棉花生长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023(2):129-13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06

      摘要 (45) HTML (10) PDF 5.28 M (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尿素与液态脲甲醛缓释氮肥不同比例配施对棉花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量、棉花各器官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以及产量的影响,为新疆滴灌棉田高产施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棉花品种新陆早64号,设置2种施氮方式,分别为常规全施尿素(T2)和尿素与缓释氮肥不同比例配施(US);配施处理按照施氮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不减氮U0.8S0.2(T3)和U0.6S0.4(T4)、减氮20%U0.6S0.2(T5)和U0.4S0.4(T6)、减氮40%U0.4S0.2(T7)和U0.2S0.4(T8),不施氮肥(T1)为对照,共8个处理。分别在苗期、蕾期、花期、铃期、吐絮期对棉花株高、SPAD值、干物质累积量进行测定,并分析植株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单株产量。结果表明:尿素与缓释氮肥配施可以促进棉花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不减氮水平下T4处理棉花的株高、SPAD值、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单株产量达到最大,T4处理棉花单株产量较T1和T2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54.09%和26.50%(P<0.05);在减氮20%水平下,T5与T6处理的棉花株高和SPAD值差异均不显著,且T5、T6处理的棉花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常规全施尿素T2处理也无显著差异,可实现减氮不减产;减氮40%水平下,T7与T8处理在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间均无显著差异。同时,尿素与缓释氮肥配施有利于提高棉花的氮素吸收利用,不减氮水平下T4处理的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在各处理间达到最大,分别为8.73和24.86 kg/kg;T5、T6处理的氮素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T2处理(P<0.05),分别为62.09%和62.44%;减氮40%水平下,配施缓释氮肥比例较高的T8处理氮素表观利用率较T7处理高8.51%。综上:T4和T5处理均能显著增加棉花氮肥利用率,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及单株产量的提高,是本试验中棉花高产高效的最佳配施比例。

    • 不同栽培介质及氮素对菌根化甜玉米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2023(2):138-14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715

      摘要 (30) HTML (8) PDF 5.41 M (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的甜玉米为试验组(AM组),未接种AM真菌的甜玉米为对照组(CK组),设置不同氮源、不同介质培养进行苗期试验,设置不同氮磷肥配比进行田间试验,来探究促进AM真菌侵染甜玉米的培养介质和最佳氮源,以及提高甜玉米生长和品质的最佳氮磷肥配比。试验结果显示:相比土培苗,砂培苗侵染率、株高及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5.46%~31.14%、1.46%~10.87%及11.50%~56.03%(除硫酸铵);硝酸铵钙组的侵染率提高了4.39%~56.3%,显著高于硝酸钾(40.22%),与尿素(55.31%)、硫酸铵(60.22%)及有机肥(56.92%)无显著性差异,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均最高,总叶绿素含量提高了8.14%~89.80%(土培)和76.83%~163.64%(砂培);在田间试验中,14 g硝酸铵钙、1 g磷酸二氢钾、100 g有机肥的配比提高了菌根化甜玉米组总氮磷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氨基酸含量等指标。砂比土更有利于AM真菌侵染甜玉米根系,硝酸铵钙能够提高菌根化甜玉米在苗期的侵染率、生物量、叶绿素含量;14 g硝酸铵钙、1 g磷酸二氢钾、100 g有机肥能够促进和提高菌根化甜玉米的生长和品质。

    • 补氮方式对酿酒葡萄转色期生理调节及品质的影响

      2023(2):146-15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722

      摘要 (23) HTML (8) PDF 3.60 M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氮肥在促进酿酒葡萄营养生长的同时还能有效调节其生殖生长,补氮时期和补氮方式对于协调葡萄营养生理和品质构成的关系尤为重要,尤其在葡萄品质形成最为关键的转色期进行氮素调控对浆果品质组分的影响最为显著。以8年生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研究对象,在葡萄转色期内以清水为对照,设置叶面喷施、滴灌补氮、喷滴结合和减量补氮4种补氮方式,研究补氮方式对葡萄生理、品质和酵母可同化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喷施清水相比,4种补氮方式均能提高葡萄果实的果形指数;滴灌补氮能有效增加叶片叶面积、水分利用率和叶绿素b含量,其中水分利用率显著提高81.53%;葡萄浆果的单宁、花色苷和总酚提升效果在叶面喷施氮素时分别显著提高11.69%、99.19%、21.60%;减量补氮可以显著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与积累,同时可溶性固形物显著增加16.15%;喷滴结合提升叶片净光合速率、类胡萝卜素和酵母可同化氮含量的效果最佳,分别显著增加35.15%、38.46%和53.04%,同时百粒重显著提高44.88%。综合评价发现,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通过叶面喷施和滴灌追施的补氮方式是调节酿酒葡萄生理、改善葡萄浆果品质的有效途径。

    • 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间作体系小麦最适施氮量分析

      2023(2):152-15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25

      摘要 (26) HTML (11) PDF 5.23 M (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下的小麦最适氮肥施用量,建立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间作体系氮肥管理策略。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N 0、90、180、270 kg/hm2 4个小麦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体系的产量效应、氮肥利用效率、兼顾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小麦最适施氮量和推荐阈值,探讨了间作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土壤因子效应。结果表明,在4个施氮水平下,与单作小麦相比,间作小麦产量平均增加22.12%,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平均增加3.68%,土地当量比平均为1.13,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增加18.44%,氮肥农学利用率平均增加9.64%,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加21.1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间作最高产量施氮量较单作平均减少3.28%,增产18.76%。以小麦相对产量的85%~90%作为氮肥施用量的推荐范围,小麦单作氮肥推荐阈值为101~128 kg/hm2,间作小麦氮肥推荐阈值为90~117 kg/hm2,小麦间作较单作施氮量减少9.40%~12.22%,小麦产量增加18.20%。综合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关系,单作小麦最适施氮量为133 kg/hm2,间作小麦最适施氮量为106 kg/hm2时可兼顾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保证小麦增产及氮肥减施增效。结构方程分析表明小麦间作中硝态氮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土壤因子。

    • 局部硝态氮供应对不同品种小麦侧根发育的影响

      2023(2):160-17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20

      摘要 (40) HTML (26) PDF 6.94 M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麦为须根系植物,根系发生发育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局部供应硝态氮对小麦侧根发生发育及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可为小麦品种选育,增强小麦吸收硝态氮、提高氮素吸收效率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选择4 个小麦品种,H10、L14、衡观35和石麦15,开展盆栽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N 0、94.5、473.5 kg/hm2,研究硝态氮供应对不同品种小麦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的影响;进行营养液分根培养试验,两侧设置6个施氮处理:0/0、0/2.5、0/50、2.5/2.5、2.5/50和50/50 mmol/L,研究局部供应硝态氮对小麦侧根发生发育及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研究发现,(1)小麦H10和衡观35在473.5 kg/hm2 高氮处理下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最大,L14和石麦15相对较小。(2)分根培养条件下,两侧均施50.0 mmol/L硝态氮小麦地上部干重与氮浓度明显高于两侧不施硝态氮处理。2.50 mmol/L处理一侧衡观35根干重和侧根密度高于不施硝态氮一侧,而L14在50.0 mmol/L硝态氮处理一侧根干重较大、侧根密度较高。施用2.50 mmol/L硝态氮一侧H10、衡观35和石麦15的侧根长度和侧根平均长度明显高于不施硝态氮一侧,并以石麦15侧根伸长倍数最大。与不施硝态氮一侧相比,50.0 mmol/L硝态氮一侧4个小麦品种的侧根长度、侧根平均长度均较长,以H10侧根伸长倍数最大。(3)局部供应硝态氮,明显促进小麦侧根伸长。诱导效应越大,小麦植株地上部氮累积越高。

    • 优化施肥对上海产区温州蜜柑生长的影响

      2023(2):171-17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26

      摘要 (31) HTML (19) PDF 5.22 M (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优化施肥模式对温州蜜柑产量、品质及树体生长的影响,为实现温州蜜柑高产优质提供技术指导。以温州蜜柑田间试验为基础,设置4个处理:FM处理(农户习惯施肥)、OF处理(FM+有机肥)、OPT处理(氮、磷、钾优化+有机肥)、COF处理(OPT+钙、镁)。3种优化施肥模式均可促进温州蜜柑的生长,施用有机肥短期效果不明显,优化氮、磷、钾并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地促进树体后期的生长。优化氮、磷、钾并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再补充钙、镁元素效果最佳,相较于农户习惯施肥,显著提高了春梢各生长指标;叶片SPAD值和矿质养分含量均显著提高;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单果重、挂果数和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9.69%、8.66%、6.68%、4.74%、11.76%;果实还原糖、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可食率分别显著提高了55.67%、21.45%、8.21%、27.12%、2.48%。综合优化养分管理可以平衡树体养分,激发树体产量潜力并提高品质。

    • 基于诊断施肥综合法的烟台红富士苹果叶片营养诊断研究

      2023(2):178-18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48

      摘要 (29) HTML (10) PDF 5.11 M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烟台红富士苹果园施肥方法不合理造成果树营养不平衡及果实产量增长慢、品质不均一的问题,推进果园合理平衡施肥,对苹果叶片进行营养诊断。基于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分析叶片N、P、K三元素的含量,通过DRIS图解法和DRIS指数法得出各元素的需肥顺序和营养不平衡指数(NII)。结果表明,烟台红富士苹果高产园需肥顺序为N>K>P,NII平均值为21.93;低产园需肥顺序为K>P>N,NII平均值为57.28。低产园存在严重的叶片营养不平衡问题。DRIS临界含量分级标准显示,N、P、K三元素平衡范围分别是23.39~26.81、2.13~2.37、8.43~12.26 g·kg-1。果园需肥顺序和DRIS临界含量分级标准可作为烟台红富士苹果平衡施肥的

    • 不同叶面肥对‘京沧1号’枣生长和贮藏性的影响

      2023(2):186-19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13

      摘要 (22) HTML (9) PDF 5.80 M (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筛选适用于‘京沧1号’枣的叶面肥种类,提高其采前品质及货架商品性,探究不同叶面肥处理对‘京沧1号’枣生长发育及果实采后货架品质的影响,测定不同叶面肥处理组‘京沧1号’枣叶片、果实生长情况及枣果货架期内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喷施叶面肥处理的‘京沧1号’枣叶片横径和纵径分别提高7%~10%和5%~6%,果实横径和纵径分别提高3%~5%和10%~12%;各叶面肥处理组‘京沧1号’枣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积累增加且以果满田复合叶面肥处理效果最佳,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2.8%和1.4%,并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采前叶面肥处理有效延缓了‘京沧1号’枣货架期内果实品质的下降,但不同叶面肥处理组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果满田复合叶面肥整体效果最优,至货架期末,该处理组‘京沧1号’枣果实硬度、含水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率分别为57.39%、7.14%、9.79%,显著低于对照组,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总酚、类黄酮含量分别为34.11%、0.39%、1.08 mg/g、1.75 mg/g、2.07 mg/g、4.08 mg/g,较对照组和其他叶面肥处理组好。研究结果可为‘京沧1号’枣栽培生长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 水溶性离子硅酸肥对西芹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2023(2):195-20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701

      摘要 (34) HTML (11) PDF 8.52 M (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引进和应用韩国水溶性离子硅酸肥,以西芹为研究对象,开展温室及田间试验探究其对西芹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水溶性离子硅酸肥500、1000、1500倍液均能促进西芹生长、改善西芹品质。其中1000倍液处理在温室和田间效果较为显著,西芹的根长、株高、鲜重、干重和叶绿素较对照平均分别增加32.84%、12.07%、36.68%、79.91%和43.53%;品质指标维生素C、可溶性糖、蛋白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对照平均分别增加48.18%、122.97%、68.78%、37.63%,同时硝态氮含量降低了36.68%。综上所述,水溶性离子硅酸肥能够促进西芹生长、提升西芹品质,为水溶性离子硅酸肥的引进和田间应用提供了参考。

    • 稀土镧和铈元素对西红柿幼苗生长及其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2023(2):202-20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28

      摘要 (21) HTML (42) PDF 9.32 M (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稀土是具有生理活性的元素,能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而植物根系可以对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做出响应,调节植物生长。采用水培试验,以西红柿幼苗为材料,分析了稀土镧、铈对西红柿生长和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结果显示,稀土元素的施加浓度为0.05 mmol/kg时,能够促进西红柿株高和叶面积的增加,浓度达到

    • 不同地下水埋深与灌水量对玉米生长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2023(2):209-21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707

      摘要 (29) HTML (8) PDF 16.66 M (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地下水埋深与灌水量对玉米生长效应调控及产量的影响,在河套灌区开展了2年的田间试验。试验通过设置地下埋深1.4 m(S1)、1.8 m(S2)、2.2 m(S3)和灌水量90 mm(W1)、110 mm(W2)、135 mm(W3)2个因素,共9种处理,对玉米生长指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株高和茎粗在生育期前期增速最快,拔节期株高较苗期平均提高近3倍,茎粗增加31.5%~46.8%;叶面积指数在整个生育期呈快速增长到相对平缓、再到衰减的趋势,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S2W2处理整体效果较好,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9%~34.4%,增产7.8%~26.4%;通径分析表明,百粒质量是玉米产量的主要决策因子,茎粗是限制因子,地下水埋深与灌水量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促进光合作用从而提高百粒质量促使玉米增产,并基于地下水埋深与灌水量对水分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影响的分析,建议河套灌区玉米生育期平均地下水埋深控制在1.75~1.85 m之间,灌水量为107.3~116.5 mm。研究成果可为河套灌区及类似地区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节水灌溉和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 添加美拉德反应底物对黑木耳菌糠腐解期间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2023(2):220-22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02

      摘要 (26) HTML (6) PDF 4.03 M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黑木耳菌糠木质素含量高、独立腐解难的问题,通过添加美拉德(Maillard)反应底物来提高此类菌糠的腐解效果,为其科学堆肥提供技术参考。采用室内培养法,以黑木耳菌糠为基础材料,通过邻苯二酚、葡萄糖和甘氨酸3种Maillard反应底物的添加,以不添加任何反应底物为对照,结合黑木耳菌糠培养过程中腐解物料腐殖质组成的变化,探索各底物在黑木耳菌糠腐殖化作用中的贡献。结果表明:(1)随培养进行,各处理条件下黑木耳菌糠总有机碳(TOC)均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添加葡萄糖更有利于TOC的损失,Maillard反应底物的添加使45 d培养内的矿化作用更为明显。各处理均有利于黑木耳菌糠水溶性物质碳含量(CWSS)的增加,其中邻苯二酚对CWSS的提升幅度最大,其次为葡萄糖;(2)各处理均有利于黑木耳菌糠可提取腐殖酸的积累,在促进黑木耳菌糠胡敏酸分子结构复杂程度方面更有优势;(3)添加Maillard反应底物可促进黑木耳菌糠富里酸向胡敏酸的转化,其中甘氨酸的作用最为明显,此外,甘氨酸还能有效促进惰性腐殖质组分胡敏素的分解。综上所述,添加甘氨酸更有利于黑木耳菌糠的高效腐解,矿化惰性腐殖质组分的同时有利于腐殖质品质的提升。

    • 一株环丙沙星降解菌及其在堆肥中的安全利用

      2023(2):226-23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711

      摘要 (22) HTML (16) PDF 8.04 M (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抗生素降解菌在堆肥中的降解效率及降低菌株可能引起的抗性基因(ARGs)传播风险,从畜禽粪便好氧堆肥条跺筛选出一株嗜温环丙沙星降解菌株WXX-3,通过模拟堆肥试验探究菌株对环丙沙星的降解效果及ARGs丰度的影响。将菌株以0.05%的接种量加入猪粪,在20~30 ℃下扩繁8 d,之后加入木屑等调理剂堆肥30 d,环丙沙星的总去除率可达82.9%,比不加菌处理高27.6个百分点。堆肥高温同时抑制了菌体WXX-3的生长,堆肥结束后,未检测出菌体的存在。氟喹诺酮类ARGs及intI1的丰度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减,其中mexA和qnrA的消减率均达100%,qepA、acrB-01和intI1的消减率分别达17.9%、43.8%和71.7%,明显高于不加菌处理。以上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以有效去除环丙沙星,配套的堆肥措施可以发挥该菌株的降解潜力及降低ARGs污染的风险。

    • 三株产ACC脱氨酶的植物根际促生菌产酶条件优化及促生作用研究

      2023(2):234-24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04

      摘要 (32) HTML (12) PDF 6.97 M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菌株产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的能力,对3株PGPR菌株进行了最佳产酶条件优化及玉米促生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pH、温度、ACC底物浓度、NaCl浓度、摇床转速对ACC脱氨酶酶比活力的影响,以pH、温度、ACC底物浓度为主要因素,进行响应面最佳产酶工艺优化。最终得到W5菌株的产酶条件为pH 8、温度32 ℃、ACC脱氨酶底物浓度6.0 mmol/L;BS2-2菌株的产酶条件为pH 10、温度30 ℃、ACC脱氨酶底物浓度6.0 mmol/L;5#菌株产酶条件为pH 9、温度30 ℃、ACC脱氨酶底物浓度6.0 mmol/L;较未优化前酶比活力分别提高了6.6、2、4倍。在盆栽试验中,W5菌株促生效果最为显著。利用高产ACC脱氨酶的PGPR能够促进玉米生长,可为制作为微生物复合菌剂奠定基础。

    • >分析测试
    • 一种土壤中缓效钾测定的改进方法

      2023(2):242-24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33

      摘要 (56) HTML (24) PDF 13.41 M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缓效钾是土壤有效钾的一部分,通过对NY/T 889-2004《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测定缓效钾含量的前处理方法进行改进,用标准COD消解器消解替代了油浴(或磷酸浴),改进后的方法在精密度方面平行测定最大相对相差均≤8%,在准确度方面标准物质测定的单次结果均在标准值范围之内。实际样品测定方面,改进前和改进后的方法相对相差均≤8%。改进后的方法有较好的精密度和正确度,操作更加安全,消解效率高。

    • 应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直接测汞仪测定肥料中汞含量的方法比对研究

      2023(2):245-25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035

      摘要 (37) HTML (8) PDF 3.70 M (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肥料中的汞元素是重要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研究肥料中汞元素的快速测定方法对于肥料的安全生产意义重大。研究通过正交设计试验,方法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性试验,优化了仪器条件,确定了直接测汞仪测定肥料样品中汞含量的最佳仪器条件,并与GB/T 23349-2020《肥料中砷、镉、铬、铅、汞含量的测定》中规定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表明,正交试验确定的直接测汞仪法的最佳分析条件组合为 “干燥温度250℃,催化分解温度700℃,开始测定温度300℃”。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二次曲线关系,方法检出限为0.0023 ng,加标回收率在93.8%~103.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2%~6.3%之间。通过与国家标准对比表明,直接测汞仪法与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无显著性差异,该法具备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特点,适合不同肥料品种中汞元素的测定。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