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适宜缓释肥用量优化油菜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

      2023(7):1-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23

      摘要 (187) HTML (25) PDF 6.60 M (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长三角冬油菜种植区专用缓释肥用量(N-P2O5-K2O:25-7-8)对油菜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提升油菜增产潜力和资源利用率,2020—2021年在江苏省苏州市布置田间试验。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和施用缓释肥处理(施用量分别为750、900、1050和1200 kg/hm2,分别以F750、F900、F1050和F1200表示),并测定油菜产量和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量和氮吸收量变化特征与肥料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缓释肥油菜产量显著增加了1.81~2.67倍,且在施用量900 kg/hm2时产量和肥料贡献率最高(P<0.05),其他施肥水平间表现相当。油菜产量与分枝数、角果数及株高显著相关。F900处理油菜角果数显著高于F1050和F1200处理(P<0.05)。各处理油菜角粒数和千粒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油菜株高随缓释肥用量的增加逐渐增加。缓释肥用量为750 kg/hm2时显著抑制油菜苗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施肥量增加至1200 kg/hm2时苗期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提高了38.8%(P<0.05),施肥量为900和1050 kg/hm2则介于中间。油菜花期时则表现为900 kg/hm2水平下作物生长速率与氮素吸收速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缓释肥750和1200 kg/hm2用量时作物生长速率分别显著降低了17.4%和14.9%(P<0.05),作物氮素吸收速率与生长速率表现趋势基本一致。缓释肥用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油菜苗期肥料贡献率,但是显著降低了肥料农学利用效率。油菜终花期后土壤中无机氮含量随着缓释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综上所述,长三角农区油菜生产缓释肥推荐用量为900 kg/hm2,其中氮、磷和钾养分投入量分别为N 225 kg/hm2、P2O5 63 kg/hm2和K2O 72 kg/hm2,可进一步优化油菜不同阶段干物质积累与氮素吸收,提高油菜分枝数和角果数,从而提高油菜产量和肥料农学利用效率。

    • 不同铵硝配比对蔬菜和烟草产量及品质影响的整合分析

      2023(7):8-1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63

      摘要 (112) HTML (31) PDF 4.39 M (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氮素是作物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其形态的不同显著影响作物的吸收与生理代谢过程,从而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蔬菜和烟草是典型的喜硝作物,但诸多研究发现适当补充一定的铵态氮有助于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而目前缺乏大样本的广泛验证,导致此尚未形成定论。共搜集了2000—2022年间发表的77个不同铵硝配比对蔬菜和烟草作物生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利用整合分析方法,评估了不同铵硝配比对不同作物产量、品质及光合特性等指标的综合影响,以期为该类型作物群体合理的营养调控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蔬菜和烟草更偏好于硝态氮,但与纯硝态氮供应相比,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铵态氮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生物量,并以铵态氮占比小于50%为佳,在此铵硝配比下叶菜和茄果作物生物量可分别增加11.3%和8.4%,当铵态氮比例增大到50%以上或纯铵供应时,蔬菜作物的生物量会下降或无显著提质作用;叶菜类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以铵主导(>50∶50)时显著增加42.2%,而茄果类则在硝主导(<50∶50)时增加22.7%;叶菜中维生素C含量仅当供铵比例≤50%时增加效果显著。烟草在供应均衡的铵硝(50∶50)时,其产量与生理指标均能达到最佳水平,相比纯硝处理,生物量可增加22.1%。此外,发现铵硝均衡配比(50∶50)时,蔬菜和烟草中的叶绿素含量均达到最高值。以上发现有效证实了在蔬菜和烟草生产中,适宜的铵硝配比对作物增产和提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要保证铵态氮的添加比例不宜超过总氮的50%,以免减产和品质下降。本研究为提高蔬菜和烟草作物的氮素营养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 西北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辣椒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研究

      2023(7):15-2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50

      摘要 (107) HTML (15) PDF 11.88 M (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合理的养分供应对基质栽培蔬菜的优质高效生产尤为重要。通过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及配施比例对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明确获得基质栽培高产优质辣椒的适宜氮、磷、钾用量及养分配比。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产量和品质综合得分为目标函数,以氮、磷、钾施用量3个因素为因变量,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基质栽培辣椒产量及品质均有显著影响,对辣椒产量的影响排序为钾肥>氮肥>磷肥;对辣椒品质综合得分的影响排序为氮肥>磷肥>钾肥;当氮、磷、钾肥用量分别达376.22、164.41、595.31 kg/hm2时,边际产量效应值降至0,当氮、磷、钾肥用量分别达245.13、115.65、367.13 kg/hm2时,边际品质综合得分效应值降至0。氮磷、氮钾、磷钾互作对产量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氮而言,钾的交互效应大于磷;对磷而言,钾的交互效应大于氮;对钾而言,氮的交互效应大于磷。利用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本试验条件下辣椒产量超过53000 kg/hm2时的氮肥施用量为233.36~307.76 kg/hm2,磷肥施用量为112.71~149.74 kg/hm2,钾肥施用量为360.01~475.88 kg/hm2。辣椒品质综合评分在84分以上的氮肥施用量为193.12~267.17 kg/hm2,磷肥施用量为90.74~153.19 kg/hm2,钾肥施用量为289.67~437.25 kg/hm2。综合来看,获得高产优质的戈壁日光温室秋冬茬基质栽培辣椒的氮肥施用量为233.36~267.17 kg/hm2,磷肥施用量为112.71~149.74 kg/hm2,钾肥施用量为360.01~437.25 kg/hm2,适宜的N、P2O5、K2O施用比例约为1∶0.48∶1.54。

    • 生物炭基肥基施对大白菜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土壤性质影响研究

      2023(7):23-3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442

      摘要 (132) HTML (16) PDF 5.15 M (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炭基肥料在培肥土壤和农作物增产提质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以露地大白菜为供试作物,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尿素(U)、尿素+生物炭(BU)、尿素+生物炭+碱木质素(JMZS-BU)和尿素+生物炭+海藻酸(HZS-BU)5个处理,考察不同掺混型生物炭基氮肥基施对大白菜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增加了大白菜产量和氮钾吸收,增加了大白菜硝酸盐含量;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3个炭基尿素处理大白菜产量增加12.2%~27.9%,产量由大到小顺序为HZS-BU>JMZS-BU>BU;大白菜硝酸盐含量减少12.5%~24.9%,维生素C含量增加7.6%~30.9%,碱木质素掺混型炭基尿素处理降低大白菜硝酸盐含量和增加大白菜维生素C含量的幅度更大。与普通尿素相比,炭基尿素处理增加了大白菜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2种掺混型炭基尿素尤其海藻酸掺混型炭基尿素处理的增幅更大。与普通尿素对比,炭基尿素处理增加了土壤EC值、pH、有机质、全氮、矿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的含量,增加了土壤养分持留时间,碱木质素掺混型炭基尿素的增幅更大,这有助于降低后茬种植对无机养分投入的需求。相关分析表明,炭基尿素处理提升大白菜产量与其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EC含量密切相关,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提升的影响效应更大。综合考虑大白菜产量、品质及土壤培肥效应,推荐碱木质素炭基尿素为露地大白菜生产的优选基肥。

    • 磺化炭基复合肥对盐化潮土小麦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2023(7):32-3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62

      摘要 (68) HTML (12) PDF 4.83 M (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有机废硫酸低温炭化技术制备的新型磺化炭基复合肥在滨海盐化潮土区小麦上的施用效果,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磷酸二铵(DP)、15-15-15三元复合肥(CF)及炭添加量分别为6%、8%、12%、16%和20%的磷酸二铵炭基肥和三元炭基复合肥对小麦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养分利用率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基复合肥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且随着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磷酸二铵炭基肥中CDP8%和CDP12%处理增产效果较好,分别较DP处理增产6.42%和5.82%;三元炭基复合肥中CCF12%处理较CF处理籽粒产量显著提高4.92%。生物炭的添加可增加植物体内氮、磷、钾养分的累积量,从而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其中炭添加量6%~12%表现效果最佳。施用生物炭基复合肥对小麦各生育期土壤速效养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在小麦拔节和孕穗期,炭添加量为6%~12%的两种类型炭基复合肥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显著,增幅分别为17.40%~40.34%和5.45%~12.31%;在成熟期,CDP6%、CDP8%和CDP12%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较DP处理显著提高了8.49%~13.95%。另外,施用磺化炭基复合肥较普通复合肥显著降低了小麦返青期耕层土壤pH。综上所述,施用生物炭添加量6%~12%的磺化炭基复合肥对于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

    • 有机肥与氮磷钾配施对玛咖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2023(7):40-4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80

      摘要 (91) HTML (13) PDF 5.52 M (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有机肥与氮磷钾配施对玛咖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为优质玛咖种植及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以玛咖优良品种“乌蒙黑玛咖”为材料,田间试验设置6个处理:CK、M(有机肥)、F1(常规施肥)、F1+M、F2(50%常规施肥)、F2+M。施肥显著提高玛咖地上部和根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在8—9月以促进地上部生长为主,而在10月以加快玛咖根生长为主;玛咖前期生长对磷钾需求较高,而对氮的需求在整个生育期都高;施肥显著提高玛咖酰胺类化合物、玛咖烯、芥子油苷类化合物和灰分的含量,其中F1+M处理在酰胺类化合物、玛咖烯和灰分含量上均表现出最高,分别为192.79、7.93和3.97 mg/100 g,而芥子油苷类化合物含量则在F1处理最高,为2.47 mg/100 g;所有施肥处理中表现为F1+M处理产量最高,为11708 kg/hm2。试验结果表明,F1+M处理下,即每公顷施用化肥N 120 kg、P2O5 90 kg、K2O 120 kg,同时配施精制有机肥7500 kg,可使玛咖产量和品质达到最佳。

    • 水氮协同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023(7):48-5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39

      摘要 (106) HTML (39) PDF 6.35 M (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求引黄灌区在水肥协同条件下影响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机理,为满足旱区作物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在2019—2020年开展大田试验,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分别为减氮30%(N0)、常规施氮(N1);副区为滴灌量,分别为减少滴灌量30%(W0)、常规滴灌量(W1)和增加滴灌量30%(W2),分析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滴灌量对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Ⅱ(PSⅡ)中P680反应中心吸收光能的大小(ABS/RC)、PSⅡ中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捕获光能与热耗散能量的比值(Fv/F0)、荧光参数(PI)、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2年最高平均产量为N0W2处理。同一施氮量不同滴灌量下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差异显著,且随着滴灌量的增加而增加,但N0W2与N1W2差异不显著。2年不同水氮处理下叶面积指数(LAI)随着生育进程推进呈先增后降趋势,在抽雄期达到最大值。Fv/Fm、Fv/F0、ABS/RC、PI随生育期推进呈先增后降趋势,滴灌量对其影响效应大于施氮量;各荧光参数在同一施氮量下随着滴灌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滴灌量W2下N0处理生育后期Fv/Fm、ABS/RC、PI与N1处理差异不显著,Fv/F0显著低于N1处理,说明适当施氮在保持捕获光能的同时可以增加热耗散,降低高温对叶片的损害。在宁夏引黄灌区采用水肥一体化模式配合水氮处理(全生育期施氮量292 kg/hm2和滴灌量4290 m3/hm2),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为当地玉米高产优质高效栽培以及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 氨基酸水溶肥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3(7):56-6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1513

      摘要 (72) HTML (15) PDF 3.00 M (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低温脱水工艺对氨基酸发酵尾液进行干燥生产固体氨基酸水溶肥料增效物质。将其与普通水溶肥混合,制备氨基酸水溶肥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氨基酸水溶肥料对番茄生长的影响。设置等量NPK普通水溶肥料(CF)、等量NPK氨基酸水溶肥料(AF)、减量20%NPK普通水溶肥料(4/5CF)、减量20%NPK氨基酸水溶肥料(4/5AF)4个处理,研究氨基酸水溶肥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AF、4/5CF、4/5AF处理分别增产11.23%、-3.59%、2.62%;通过平均隶属函数值得出氨基酸水溶肥可以显著提高番茄果实品质,以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的提升最为明显,较CF处理平均分别提高29.4%和8.25%,AF处理和4/5AF处理较CF处理经济效益每公顷分别增加52533.0和12049.5元。氨基酸水溶肥NPK减量20%仍可确保增产,且其果实品质优于普通水溶肥。

    • 施肥和混作对青海省绿肥生长、养分吸收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2023(7):61-6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59

      摘要 (62) HTML (14) PDF 6.04 M (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协调绿肥养分的供应和分配,优化麦后复种绿肥模式。在青海省开展大田试验研究化肥添加(不施肥F0、施肥F1)和种植方式(单作箭筈豌豆MC、单作油菜MR、混作箭筈豌豆和油菜MCR)对绿肥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吸收、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系统表观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施肥与否,绿肥的总生物量、氮磷钾吸收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MC>MCR>MR。施肥显著提高了MCR的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65.01%和83.00%;显著提高了MC的钾素吸收量和MCR的氮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了25.97%、79.73%、74.52%和70.96%。各处理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在0~60 cm层均随土层深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施肥下MC、MR和MCR均主要利用了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MC和MR施肥均会导致硝态氮向下层土壤淋溶。不同种植方式下表观矿化氮表现为MCR>MC>MR,施肥显著提高了MCR生物固氮和作物吸收氮,分别提高了124.6%和79.7%。本研究可为青海省绿肥种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 北方土石山区横坡垄作坡面土壤氮的空间分布特征

      2023(7):69-7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26

      摘要 (54) HTML (14) PDF 12.15 M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横坡垄作是坡耕地广泛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垄沟内雨水的汇聚和泥沙沉积,使得土壤氮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有别于传统耕作坡面。以北方土石山区横坡垄作坡面为研究对象,样带法采集土壤样品,基于经典统计、地统计学、Kriging插值等方法,分析垄面、垄沟等特征点位全氮(T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含量沿坡位变化及其剖面分布,明晰横坡垄作坡面土壤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方土石山区土壤氮含量属于中低水平,变异系数介于17.64%~33.60%,但垄面土壤氮的变异水平高于垄沟。TN含量沿坡位的变异最为显著,表现为坡下>坡脚>坡中>坡上;仅垄沟NO3--N、NH4+-N含量沿坡位存在显著变化,坡脚NO3--N、NH4+-N含量较其他坡位显著增加66.30%~83.85%。垄面与垄沟间氮含量的差异在坡上、坡下和坡脚体现的较为明显;与垄沟相比,垄面坡上TN含量减少21.34%,坡脚NO3--N和NH4+-N含量减少17.42%~37.47%,坡下土壤氮含量增加21.56%~38.16%。TN剖面分布与坡位和特征点位有关,NO3--N、NH4+-N的剖面分布主要受控于特征点位,但氮含量剖面分布符合指数函数关系。综上,横坡垄作坡面土壤氮空间异质性明显,且主要受控于特征点位和坡位。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横坡垄作措施下氮肥利用效率、精准农业的顺利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 黄土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磷素累积及淋溶损失的影响

      2023(7):78-8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68

      摘要 (60) HTML (17) PDF 5.44 M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鉴于日光温室和农田两种土地利用施肥和农艺措施的差异,研究由农田向日光温室转变后深层土壤磷素累积及分布,为评价磷素有效性及淋失状况,指导日光温室磷肥合理施用,降低磷素损失提供理论参考。对黄土高原东北部日光温室及农田磷肥投入和携出状况调查,同时,采集0~400 cm土层土壤剖面样品,测定土壤Olsen-P和CaCl2-P含量,比较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养分平衡及深层土壤剖面磷素的累积及分布状况。结果显示,日光温室磷肥年均投入量为897 kg/hm2,显著高于农田,磷盈余量平均为679 kg/hm2,为农田的10.9倍。日光温室0~20 cm土层土壤Olsen-P含量高达400.5 mg/kg,为农田对应土层的44倍;0~40、40~100、100~200、200~300、300~400和0~400 cm土层土壤剖面Olsen-P累积量分别为1637、443、277、378、258和2993 kg/hm2,显著高于农田对应土层累积量(41、54、122、174、163和554 kg/hm2);40 cm以下土层Olsen-P累积量占整个0~400 cm土层土壤剖面累积量的45.3%,磷素出现了明显的淋溶损失现象。土壤剖面各土层CaCl2 -P含量均随Olsen-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由农田向日光温室转变显著增加了土壤磷素的累积及向深层土壤的淋溶损失。因此,日光温室降低磷肥投入,改善管理措施十分必要。

    • 过磷酸钙对石灰性土壤有效磷及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2023(7):86-9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511

      摘要 (80) HTML (73) PDF 10.18 M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水溶性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中的转化,采用室内土壤培养的方法,在土壤中分别添加过磷酸钙0、6.25、12.5、25、50和100 mg/kg干土(即P0、P6.25、P12.5、P25、P50和P100处理),保持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在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0 d。培养期间在第1、3、7、15、30、60和120 d连续采样,测定土壤Olsen-P、CaCl2-P和各无机磷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在石灰性土壤中施用过磷酸钙能显著增加土壤Olsen-P和CaCl2-P含量,在一定的培养时间内,过磷酸钙转化为土壤Olsen-P和CaCl2-P的比例不随施肥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效磷含量逐渐下降,尤其是培养前期(前7 d)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下降,之后下降速率减缓。施入土壤中的过磷酸钙主要转化为Ca2-P和Ca8-P(两者之和约占90%),其次是Al-P和Fe-P(两者之和约占10%),在短期内O-P和Ca10-P相对较为稳定。随着培养时间延长,Ca2-P逐渐向Ca8-P转化,在培养的前30 d转化速率较快,之后速率减缓。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Ca2-P转化为Ca8-P所需的时间逐渐延长。Olsen-P和CaCl2-P含量均与土壤无机磷组分中的Ca2-P、Ca8-P和Al-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其中Ca2-P是土壤Olsen-P和CaCl2-P的主要来源。

    • 不同母质发育的柑橘园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2023(7):96-10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29

      摘要 (73) HTML (22) PDF 6.54 M (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土壤肥力的组成部分,土壤团聚体对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均具有重要影响。选取湖南省永兴县5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柑橘园土壤,采用湿筛法研究不同成土母质的柑橘园土壤团聚体结构变化和有机碳分配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不同母质发育土壤以>0.25 mm粒径团聚体为主,占85.94%~95.89%,其中板页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泥土中大团聚体含量最高;(2)不同母质柑橘园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大小为板页岩风化物(黄泥土)>第四纪红色粘土(红黄泥)>石灰岩风化物(灰红土)>砂砾岩风化物(红砂土)>河流沉积物(河砂泥);(3)不同母质柑橘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和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均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减少;(4)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和土壤可蚀性(K)与>2 mm团聚体间的相关系数最大,表明>2 mm团聚体含量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子;(5)>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与土壤团聚体MWD和GMD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K值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D值呈显著负相关。总体而言,目前南方柑橘果园施肥管理应注重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从而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 长期施肥与覆膜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023(7):104-11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467

      摘要 (73) HTML (41) PDF 5.46 M (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肥与覆膜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团聚体占比随着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粒径减小呈增加趋势。施肥显著影响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含量。长期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M)和单施有机肥(OM)较单施化肥(NPK)显著增加>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和平均质量直径(MWD),显著提高大团聚体(>1 mm)对有机碳的贡献率。长期施用有机肥(NPK+OM和OM)较单施化肥(NPK)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增幅达63.5%~82.8%。长期覆膜导致>2 mm粒径的大团聚体数量和MWD显著下降,覆膜与单施化肥(NPK)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和黄绵土质地条件下,长期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M)或单用有机肥(OM)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R0.25)及其稳定性,促进新碳向大团聚体富集,增加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地膜覆盖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稳定性,但对团聚体有机碳影响不明显。

    • 秸秆配施膨润土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2023(7):112-12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78

      摘要 (111) HTML (20) PDF 6.98 M (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秸秆配施膨润土对旱作农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分配比例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于2019—2021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一间房试验基地连续3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置不施膨润土和秸秆(CK)、单施秸秆(T1)、单施膨润土(T2)和秸秆配施膨润土(T3)4个处理。结果表明:土壤SOC及活性碳组分在年际间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土层间表现为10~20 cm > 0~10 cm > 20~40 cm;各处理均提高了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秸秆配施膨润土效果优于单施。与CK相比,在0~40 cm土层,T3处理土壤S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LOC)和POC 3年平均提高了7.16%~9.63%、12.35%~18.05%、15.55%~41.97%和100.73%~127.90%,同时提高了不同土层DOC/SOC、LOC/SOC和POC/SOC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土壤SOC及各组分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以LOC相关系数最大,表明LOC可较好地反映出SOC的变化情况。可见,在旱作区采取秸秆配施膨润土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SOC及其活性组分含量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对土壤肥力提升、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 添加腐熟稻壳对鸢尾花生长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

      2023(7):123-12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38

      摘要 (54) HTML (12) PDF 4.08 M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鸢尾花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探究添加腐熟稻壳对鸢尾花生长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腐熟稻壳翻埋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处理(CK:不添加腐熟稻壳);腐熟稻壳处理(T1:0.5 kg·m-2腐熟稻壳翻埋;T2:1.5 kg·m-2腐熟稻壳翻埋;T3:3.5 kg·m-2腐熟稻壳翻埋)。腐熟稻壳覆盖抑制杂草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处理(CK:无腐熟稻壳覆盖);腐熟稻壳覆盖处理(A:0.5 kg·m-2腐熟稻壳覆盖;B:1.5 kg·m-2腐熟稻壳覆盖;C:3.5 kg·m-2腐熟稻壳覆盖)。结果表明,添加腐熟稻壳翻埋能够促进鸢尾花生长发育,其中T1和T2处理效果较好;与CK相比,T2在定植90 d时,其地上部、地下部鲜重分别增加了38.76%和62.47%;而T1在鸢尾花定植120 d时,地上部、地下部鲜重分别增加了39.53%和47.65%。各处理后的鸢尾花种球性状有了一定的改善;在鸢尾花定植120 d时,T1、T2、T3处理的种球直径和种球干重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8.83%、10.74%、13.97%和60.40%、53.13%、34.32%,但侧球数量无差异性。从土壤环境指标看,3种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紧实度,但土壤pH和土壤水分差异并不显著。此外,腐熟稻壳覆盖对杂草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其能够减少禾草类和阔叶草类杂草,与CK相比,A、B、C处理的杂草株数分别减少了11.71%、38.93%和87.02%。从防效结果看,3个处理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达到了11.43%、38.73%、86.99%和44.56%、64.13%、88.78%。综上,添加腐熟稻壳能够促进鸢尾花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环境,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花卉化肥减量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 基于高寒矿区颗粒有机肥和羊板粪配施的无客土重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023(7):129-13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35

      摘要 (59) HTML (64) PDF 6.02 M (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高寒矿区恢复植被退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选用颗粒有机肥与牧区羊圈羊板粪作为试验材料,对青海木里矿区不同坡度改良土进行双因素随机区组控制试验,以期为高寒矿区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羊板粪与矿山渣土配比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0∶10(0 m3/m2,S0)、1.5∶10(0.03 m3/m2,S1)、3∶10(0.06 m3/m2,S2)、4.5∶10(0.09 m3/m2,S3),颗粒有机肥施用量设4个水平,分别为0 kg/m2(M0)、1.2 kg/m2(M1)、2.4 kg/m2(M2)、3.6 kg/m2(M3),羊板粪与颗粒有机肥两两组合共16个处理。分析不同配施处理下试验小区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M3S2处理下平地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分别是M0S0处理(对照)的3.9、4.1和1.8倍,土壤容重相比M0S0处理降低42.8%;M3S2处理下坡地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分别比M0S0处理高70.6%和75.0%,毛管持水量是M0S0处理的2.2倍。(2)单施羊板粪及其与颗粒有机肥的配施处理,能提高平地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pH,M1S3处理下平地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分别是M0S0处理的2.0、1.9和1.9倍,M3S2处理下铵态氮含量是M0S0处理的3.1倍。M1S2处理下坡地土壤全氮含量比M0S0处理显著提高64.3%。(3)平地与坡地土壤脲酶活性分别在M1S3、M3S3处理下显著提高。(4)土壤全氮、毛管孔隙度、铵态氮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驱动因子。总体来看,矿区平地无客土重构土壤以颗粒有机肥与羊板粪配施M1S3处理效果最佳,矿区坡地无客土重构土壤采用M3S2处理效果最好。

    • 长期施肥对旱作区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2023(7):138-14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91

      摘要 (85) HTML (64) PDF 8.98 M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阐明长期有机、无机施肥对旱作区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机制,以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1年)和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了不施肥(对照,T0)、单施化肥(T1)、化肥配施羊粪有机肥(T2)和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T3)对土壤的影响,分析了处理间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探究了驱动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与T0相比,羊粪有机肥、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铵态氮的含量,其中T2处理效果最显著(P<0.05)。各施肥处理下土壤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 细菌为优势菌门;羊粪有机肥、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降低了土壤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了绿弯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T2处理与T0处理间有显著差异(P<0.05)。与T1处理相比,羊粪有机肥、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使土壤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KD4-96和Subgroup_6为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菌属。T2处理较T3处理更显著地降低了土壤类诺卡氏菌属(41.15%)、芽球菌属(41.67%)和红杆菌属(27.45%)的相对丰度。与T0处理相比,T2处理更显著增加了细菌群落物种数、群落辛普森指数、香农指数和Chao1 指数(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P=0.001)、pH(P=0.003)是驱动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pH以及有机质含量高低对驱动旱作区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以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均产生直接效应。因此,化肥与羊粪有机肥相结合的长期施肥管理是优化旱作区区域农田养分管理、提升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

    • 福建农田常用商品肥重金属含量分析及评价

      2023(7):149-15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56

      摘要 (83) HTML (16) PDF 4.91 M (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福建省农田常用商品肥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其风险,采集福建省农田常用商品肥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了11种重金属(Cd、Hg、As、Pb、Cr、Tl、Ni、Co、V、Cu和Zn)含量,对比分析不同商品肥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并依据国家标准限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氮肥中Tl和Co未检出,而氮肥中其他9种重金属以及其他商品肥中11种重金属均有检出。不同商品肥中重金属含量的差异性较大,Tl和Cr表现为中等变异,其他重金属均表现为强变异。磷肥、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各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有机-无机复混肥中40%样品的As含量超出《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GB 38400—2019)规定的限值,而有机-无机复混肥中其他重金属以及其他商品肥中各重金属含量均在限值之内。不同种类商品肥受生产原料的影响使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应从源头上进行严格控制。所研究的商品肥中重金属含量整体上处于安全水平,但商品肥中重金属可能对农田系统产生的风险不可忽视。考虑到重金属的蓄积性,应从重金属含量、施肥方式及施肥时长等方面重点关注Cd、Hg、As和Pb的潜在污染。

    • 基于机器学习的畜禽粪便资源化预测研究

      2023(7):156-16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83

      摘要 (124) HTML (63) PDF 17.59 M (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比较不同来源的畜禽粪便理化性质差异,考察堆肥过程中与腐熟度有关的理化指标变化情况,采集5种畜禽粪便的原料(堆肥原样)和堆肥腐熟后的样品,对其进行性质测定分析;同时,为探索预测堆肥腐熟度的最优模型,选用XGBoost、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SVM)、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对训练集样本堆肥腐熟度进行预测,并利用测试集样本对比分析4种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羊粪、牛粪、猪粪、兔粪、鸡粪原样均为弱碱性,其浸提液中可溶性盐浓度(EC)较高,鸡粪原样总养分(N、P、K)含量最高,猪粪原样中金属元素铜、锌、铁、锰总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最高;5种粪便原样经过升温腐熟过程后,铜、锌、铁、锰元素含量和发芽率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pH值、EC值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堆肥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对堆肥腐熟度影响最大,%IncMSE值分别为14.92%和13.61%;通过构建XGBoost、随机森林、SVM机器学习模型和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经特征选择模型优化后,仅选取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作为特征变量,即可准确地预测堆肥腐熟度,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994、0.871、0.908、0.800。其中,XGBoost模型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性能,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4.690%和4.042%。相比于模型优化前,XGBoost、随机森林、SVM的R2分别升高41.39%、5.83%和36.30%。由于堆肥腐熟前后pH值、含水率、有机质及发芽率变化显著,且与其他性质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据此选取其作为堆肥腐熟度的评价指标。综合分析结果认为,XGBoost模型对堆肥腐熟度的预测精度最高,特征选择是提高模型预测精度的有效方法。

    • 基于多元素配方施肥的杉木3代种子园叶片营养诊断研究

      2023(7):167-17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225

      摘要 (60) HTML (63) PDF 4.26 M (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3代杉木种子园开展“3414”配方施肥试验,探讨杉木3代种子园母树种子产量与对应针叶养分含量的数量关系,研究各养分间的作用规律,确定种子高产时对应的叶片最适养分含量,即营养诊断标准,为种子园的科学合理施肥、缺素矫正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结果表明:P、Mo及N-Mo、P-K、K-Mg、Mg-Mo的交互作用是影响3代种子园母树种子产量的主导因子。其中Mo与种子产量成极显著(P<0.01)负相关,而N-Mo、P-K、K-Mg、Mg -Mo交互效应对种子产量有极显著(P<0.01)促进作用。通过最适浓度法,计算出种子园母树针叶各营养元素的适宜浓度范围,分别为:N(12.33~14.97 g·kg-1),P(3.26~9.04 g·kg-1),K(23.92~31.06 g·kg-1),Ca(9.10~12.34 g·kg-1),Mg(2.09~2.73 g·kg-1),B(28.42~46.50 mg·kg-1),Mo(0.12~0.38 mg·kg-1)。根据调查和测定结果,施肥试验中种子园产量高的母树,其针叶中各养分含量均落在适宜浓度范围之内,说明诊断标准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杉木3代种子园的经营管理中可提供配方施肥、缺素矫正的有效指导。

    • 云南省菠萝蜜主要种植园土壤与叶片养分现状分析

      2023(7):174-18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20

      摘要 (68) HTML (81) PDF 4.78 M (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云南省菠萝蜜主要种植园土壤和叶片养分状况,以期为菠萝蜜园合理施肥提供依据。调查分析了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15个种植园不同土层(0~20、20~40、40~60 cm)的土壤养分状况和叶片养分含量,结合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含量在0~20 cm土层含量最为丰富;不同土层间除土壤pH、有效硼之外,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元素均有含量变幅范围、变异系数较大的表现。(2)86.67%土壤pH值小于6.5,土壤呈酸性,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及各种中、微量元素含量中上水平,磷素含量各种植园表现不一,差异明显。(3)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速效钾、有效锌、交换性钙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效磷、有效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H与土壤交换性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片氮、锰、锌、铜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叶片钙与土壤交换性钙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建议云南省菠萝蜜种植园施用石灰或者土壤调理剂提高土壤pH,增施有机肥、磷肥、硼肥,适当控制氮肥、钾肥、钙镁中量元素肥及铁锰铜锌微量元素肥的施入量,以达到平衡施肥的目的。

    • 褚橙果实品质指标与土壤养分状况关联分析

      2023(7):182-19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22

      摘要 (83) HTML (25) PDF 8.10 M (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褚橙作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为全面了解褚橙庄园土壤养分状况和果实品质指标现状,在玉溪市新平褚橙庄园内16 hm2种植示范区中采集果实及0~30和30~60 cm土层的土壤,对果实品质指标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检测分析,探究褚橙种植示范区果实营养元素与土壤养分的关联。结果表明:(1)庄园种植示范区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铁含量适宜褚橙生长,土壤处于足硒水平;褚橙果实品质和含硒量稳定,但仍有提升空间。(2)相对30~60 cm土层而言,0~30 cm土层的营养元素含量对果实品质指标的影响更大。(3)利于提高褚橙品质的土壤锌、铁、钙含量最适范围分别是1.46~2.61,15.58~21.02、1410.94~1998.44 mg·kg-1。

    • 基于叶片生物量的南疆盐碱地棉花临界氮稀释曲线构建

      2023(7):191-19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86

      摘要 (48) HTML (37) PDF 6.05 M (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验证基于叶片生物量的西北内陆区(新疆南疆中熟棉区)盐碱地滴灌棉花临界氮稀释曲线年际间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明确叶氮营养指数(LNNI)模型、叶片氮浓度(LNC)、氮水平(Nlevel)和籽棉产量(Y)间的关系模型对西北内陆区(新疆南疆中熟棉区)盐碱地滴灌棉花氮状况和适宜施氮量诊断、评价结果的一致性,通过2年定位5个氮水平(0、75、150、300、450 kg/hm2)的田间试验,建立了基于叶片生物量(LBM)不同棉花品种的临界氮(LNCc)稀释曲线、LNNI及LNC与Nlevel和Y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1) LNC与LBM符合幂指数关系,模型可分为两部分描述:新陆中55号(当LBM≥1.02 t/hm2时,LNCc=3.41×LBM-0.38;LBM<1.02 t/hm2时,LNCc=2.18%),新陆中78号(当LBM≥1.07 t/hm2时,LNCc=4.08×LBM-0.43;当LBM<1.07 t/hm2时,LNCc=2.61%);(2) 新陆中55号和78号LNCc基于1∶1直线的R2、RMSE、ME分别为0.941、0.116 g/100 g、0.944和0.975、0.088 g/100 g、0.975,年际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3) 不同年际间,氮水平下新陆中55号和78号LNNI分别在0.76~1.12、0.70~1.09间波动,LNNI模型对新陆中55号和78号适宜氮水平诊断结果均以300 kg/hm2处理最优;(4) LNC与Nlevel和Y关系模型得到新陆中55号和78号结铃期(BS)、吐絮期(OS)的LNC和Y分别为2.32%、1.95%和5850、5860 kg/hm2及2.30%、1.99%和6070、5970 kg/hm2,适宜施氮量范围在313.3~380.0、335.0~385.0 kg/hm2之间,这与氮水平和籽棉产量关系模型对新陆中55号和78号的适宜施氮量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内陆区(新疆南疆中熟棉区)盐碱地滴灌棉花氮状况精确诊断和适宜施氮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 钩状木霉和哈茨木霉菌对人参土壤理化性质及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3(7):200-20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70

      摘要 (57) HTML (17) PDF 13.18 M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木霉菌对栽培人参土壤的改良作用,分析木霉菌对土壤养分和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影响。采用人参盆栽试验,添加外源木霉菌(钩状木霉DH3、MM3、MM4、Q7 4种菌株和哈茨木霉MM6菌种)后,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添加不同外源木霉菌处理后人参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土壤pH值无显著变化,土壤全氮、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碳氮比(C/N)在添加木霉菌处理中降低,其中钩状木霉MM3和哈茨木霉MM6两株菌的理化性质表现最好。ITS测序分析获得703个OTUs,涵盖了8门、26纲、46目、86科、141属。木霉菌处理后土壤真菌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ACE、Chao1)增加,尤其是钩状木霉MM3;钩状木霉MM3中的主要特征种群是肉座菌科(Hypocreaceae)和木霉菌属(Trichoderma),哈茨木霉MM6的主要特征种群是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冗余分析(RDA)发现,土壤 C/N 和硝态氮是影响土壤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刺球菌属(Chaetosphaeria)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C/N呈显著负相关。本结果为栽培人参土壤微生物改良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活化钾长石中解钾菌的抗光亏缺效果研究初报

      2023(7):208-21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43

      摘要 (40) HTML (18) PDF 12.91 M (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解钾菌肥是否具有抗光亏缺的作用,模拟自然条件,在培养箱的弱光照(66%)条件下,用解钾菌参与活化的钾长石肥料与其他肥料在相同养分水平下进行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弱光条件下,两种解钾菌处理都能够促进玉米生长。其中,以T1(菌Q22)的效果最明显,且差异显著。显示了微生物肥料具有抗光亏缺的独特优势,值得深入研究。这不仅可为高产栽培提供新的技术支撑,还可为微生物肥料开拓广阔的应用场景。

    • 不同载体在枯草芽孢杆菌菌剂中的作用研究

      2023(7):213-22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65

      摘要 (65) HTML (85) PDF 14.45 M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载体的选择对微生物菌剂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考察了不同载体对枯草芽孢杆菌GY801的稳定性、土壤增殖能力、植物促生能力和抑菌抗病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氨基酸微量元素型(AA-TE)液体肥料中,额外添加乳酸钠载体,可极显著提升枯草芽孢杆菌GY801的6个月留存率至87.07%,相比于只含菌对照组46.39%的留存率提升了87.7%(P<0.01);本研究还在合适的土壤增殖条件下,比较了不同载体对该菌土壤增殖能力的影响,确定海藻精载体可显著提高GY801在土中的增殖能力,对照组7、15和30 d的土壤增殖倍数分别为110、57和51倍,额外添加海藻精组可分别提升至154、94和79倍,增幅分别为40.0%、64.9%和54.9%;尖椒苗促生试验表明,海藻精载体显著增强了GY801的促生作用,与不加载体只含菌的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了壮苗指数、根冠比、全株干重、根干重等指标,增幅分别为7.7%、8.3%、10.1%、16.7%(P<0.05);抑菌防病试验还表明,相比于仅接种GY801组13.2%的防治效果,额外添加豆粕粉载体的处理组,30 d后针对根腐病防治效果为66.8%,相比于对照组提升了4.06倍。研究表明,在枯草芽孢杆菌GY801系列菌剂中,乳酸钠是比较合适的液体菌剂稳定载体,海藻精是比较合适的土壤增殖和促生载体,而豆粕粉是相对比较合适的抑菌防病载体。

    • 烟草黑胫病不同发病程度与根际微生物间的响应关系

      2023(7):223-23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52

      摘要 (58) HTML (45) PDF 10.63 M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烟草黑胫病不同发病程度与土壤生态环境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明确与黑胫病发病程度相关的因素,为今后黑胫病的生物防疫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田间调查,收集烟草黑胫病不同发病程度的根际土壤(病级:0、5、7、9级),测定了土壤理化指标和酶活性,并采用 16S DNA和ITS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了烟株发病与未发病根际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1)黑胫病发病土壤的碱解氮(A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有效磷(AP)、速效钾(AK)、蔗糖酶(SUC)、过氧化氢酶(CAT)及酸性磷酸酶(ACP)与正常土壤相比最高分别增加了197.53 mg/kg、82.67 mg/kg、33.17 mg/kg、65.7 mg/kg、358.07 mg/kg、8.84 mg/(d·g)、56.80 μmol/(h·g)、3938.69 nmol/(h·g),且各处理间达到显著差异(P<0.05);(2)与未发病土壤相比,发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较低,且随着发病程度增加,多样性逐步降低;(3)发病土壤厚壁菌门、镰刀菌属、棘壳孢属相对丰度高于正常土壤,而变形杆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浮霉菌门、被孢霉属、孢球托霉属和沙蜥属群落丰度则低于正常土壤;(4)指示物种分析表明,与正常土壤相比,发病土壤中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厚壁菌门、孢球托霉属和棘壳孢属存在显著正响应,为病害发生的指示物种;(5)冗余分析(RDA)表明,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孢球托霉属与病害发生呈负相关,而厚壁菌门、棘壳孢属则相反。综上所述,根际土壤中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孢球托霉属相对丰度增加和厚壁菌门、棘壳孢属相对丰度降低是烟草黑胫病发病的重要微生物因素。

    • >分析测试
    • 基于常规Olsen法的全自动化学分析仪(SmartChem 200)测定土壤有效磷的研究

      2023(7):232-23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27

      摘要 (113) HTML (97) PDF 3.84 M (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有效磷含量在评价土壤肥力、指导作物磷肥施用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常规测定方法(碳酸氢钠浸提-人工钼锑抗比色法)步骤复杂、费时费力,提高常规方法测试效率和准确性是测土配方施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选取4组不同有效磷含量的土壤为样品,探究基于碳酸氢钠浸提-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此方法有效磷含量在0.00~2.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为1;用于测定土壤样品中有效磷含量,测定结果与常规方法接近,相对误差在0.00%~2.07%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用于测定土壤标准物质(NSA-2)中有效磷,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37%,加标回收率为99.00%~101.00%。采用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效磷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测定结果达到土壤有效磷的检测要求;同时该仪器操作简单、测试效率高,可用于大批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分析测试。

    •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铬时金属离子干扰的研究

      2023(7):238-24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2336

      摘要 (59) HTML (21) PDF 3.05 M (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铬时共存金属离子对测定结果的干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单纯基体的溶液中,钙、镁、铁、铝、钛、锰、钒、镍、钴对铬的测定有显著影响,但由于不同元素共存及浓度不同,干扰效应也不同,可通过加入氯化铵基体改进剂消除此干扰;在实际土壤样品和有证标准物质样品消解试样中添加干扰元素后,由于自身基体复杂,各元素干扰作用相互抵消,无论添加基体改进剂与否,有证标准物质均能够满足保证值要求,实际样品铬的测定无显著差异,基体改进剂的作用弱化。在实际分析工作中,土壤铬试样可以与其它金属元素(铜、锌、镍、铅、镉等)的试样一同制备,不需额外添加基体改进剂,简化了样品预处理的过程,提高了分析测试速度。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