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2024(10):1-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35

      摘要 (48) HTML (2) PDF 5.10 M (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连续14年定位施肥田间试验为依托,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厩肥(OF)和化肥+生物有机肥(BF)4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施肥(CF、OF、BF)提升了>2、1~2和<0.053 mm粒级的占比,有机无机配施(OF和BF)进一步提高了大粒级团聚体(>0.25 mm)的占比,促进了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的转化;②有机无机配施(OF和BF)改善了土壤团聚体的结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大团聚体含量(>0.25 mm)、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等稳定性指标,生物有机肥(BF)处理最佳。③所有处理中大团聚体(>0.25 mm)的有机碳贡献率超过62.0%,其中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有机碳的贡献率超过65.9%,大团聚体是有机碳主要储存粒级,0.5~1和0.053~0.25 mm为土壤有机碳重要的影响粒径;④长期有机无机配施(OF和BF)可增加土壤总有机碳的含量,生物有机肥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⑤厩肥(OF)和生物有机肥(BF)处理有机碳贡献率变异度与不施肥(CK)相比分别降低了43.6%和45.7%,有机碳在土壤各粒级中分布更协调,增强了团聚体的稳定性。以上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化,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比例,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养分贡献度相对均衡,配施生物有机肥效果更为明显,可为长期施肥管理提供依据。

    • 有机堆肥对辣椒连作土壤化学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

      2024(10):9-1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33

      摘要 (20) HTML (1) PDF 4.52 M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连作3年辣椒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增施有机堆肥,测定辣椒连作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有机碳、全碳、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特点,探讨有机堆肥用量对连作辣椒土壤化学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有机堆肥1.5×104 kg/hm2与复合肥7.5×102 kg/hm2混合施入辣椒连作土壤后,土壤pH较对照提高了0.89(P<0.05),土壤有机质较对照土壤提高了5.25 g/kg(P<0.05),矿质营养元素氮、磷、钾、钙、镁、硅含量均显

    • 水氮协同对河西走廊青贮玉米土壤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2024(10):16-2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73

      摘要 (15) HTML (1) PDF 11.13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水氮协同对河西走廊青贮玉米土壤氮组分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氮组分含量和相关酶活性间的关系。2022与2023年,以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2种滴灌量(5535、6150 m3/hm2),记为W1和W2;3个施氮水平(249、280、311 kg/hm2),记为N1、N2、N3,分析不同水氮协同处理下全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与脲酶(URE)、蛋白酶(PRO)、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氮组分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节水滴灌较传统滴灌显著提高青贮玉米土壤TN、NH4+-N、NO3--N、MBN含量及URE、PRO、ALP和CAT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TN、MBN含量增加,同时URE、PRO活性增强,而NH4+-N、NO3--N含量以及ALP、CAT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3)两年内,除W1N3处理外,W1N2处理下青贮玉米产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5.76%~24.78%与9.26%~37.35%,但W1N2与W1N3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4)TN与URE、PRO和CAT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NH4+-N和NO3--N与URE、PRO和CAT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ALP呈显著正相关(P<0.05);MBN与URE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氮组分、酶活性与产量间均存在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综上,滴灌量和施氮量分别为5535 m3/hm2、280 kg/hm2是理想的水氮协同模式,可显著提高河西走廊青贮玉米土壤氮组分含量及相关酶活性。

    • 有机物料添加对菜地土壤氮素转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2024(10):26-3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87

      摘要 (11) HTML (1) PDF 5.82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菜地土壤氮转化速率及其对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后的响应特征,为菜地土壤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洱海流域典型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25℃,田间持水量的60%,5 d),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氮转化速率计算模型研究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和氮转化速率及其对秸秆、生物炭和牛粪3种有机物料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菜地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随培养时间均呈降低趋势,有机物料添加后降低了土壤无机氮含量。(2)5 d培养期间土壤的平均初级氮矿化速率、初级硝化速率、NO3-消耗速率和NH4+固定速率分别为-28.5、-3.93、1.52和11.9 mg·kg-1·d-1。菜地土壤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为负值,土壤以氮的微生物固定为主。(3)有机物料添加后土壤氮矿化速率增加,虽然速率仍为负值,但秸秆添加效果显著。秸秆添加还显著降低了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但有机物料添加后NH4+固持速率增加,特别在秸秆和生物炭添加后显著增加。(4)秸秆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N2O和CO2排放量,生物炭添加有降低土壤N2O和CO2排放量的趋势但无显著影响,牛粪添加也无显著的影响。对于洱海流域菜地土壤,高碳氮比(C/N)的有机物料添加能增加氮微生物固定作用,但随着时间增加,有机物料有增加矿化作用的趋势,其中生物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CO2和N2O排放量,且增加菜地土壤无机氮含量进而提升其土壤氮供应能力。由此可见,在洱海流域菜地土壤优化施用高C/N的有机物料,科学施肥,能维持土壤的供氮能力,确保菜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还可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 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添加的响应

      2024(10):35-4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20

      摘要 (3) HTML (1) PDF 8.94 M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氮添加方式下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对维持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暂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以2019年建植的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Qinghai)+青海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 Qinghai)+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 Qinghai)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不施氮)、U1(酰胺态氮22.5 kg·hm-2)、U2(酰胺态氮45 kg·hm-2)、U3(酰胺态氮67.5 kg·hm-2)、A(铵态氮67.5 kg·hm-2)和N(硝态氮67.5 kg·hm-2)6个处理,对不同处理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氮素形态和施氮水平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容重、pH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逐渐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土壤全量养分、MBC、MBN、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MBP)和微生物生物量氮磷比(MBN/MBP)逐渐增加。相同氮素水平下不同氮素形态相比较,铵态氮肥对MBC/MBN的降低效果最为明显,相比CK降低了15.61%;硝态氮肥对全氮、MBC、MBC/MBP和MBN/MNP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氮、pH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敏感指标。尽管氮沉降促进了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土壤养分周转和循环,但给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设施蔬菜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2024(10):43-5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58

      摘要 (18) HTML (1) PDF 17.01 M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设施蔬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选取进行了13年无机磷肥和无机钾肥施用量一致的设施蔬菜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不施氮肥和有机肥(D0)、单施有机肥(D1)、有机无机配施(D2)和增氮有机无机配施(D3)4个处理,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比较各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增加设施蔬菜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P<0.05),提高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单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显著增加了疣微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可以解释细菌群落结构83.66%的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及全磷、全钾和碱解氮的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拟杆菌门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养分含量呈正相关;绿弯菌门与养分含量呈负相关,尤其是与全磷、全钾、碱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厚壁菌门与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以上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增加设施蔬菜土壤的养分含量,有效提高设施菜地土壤细菌相对丰度,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 地质高背景区耕地土壤污染风险综合评价及安全分区

      2024(10):52-5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90

      摘要 (6) HTML (1) PDF 20.35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如何对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等级划定是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重要举措。以重庆南川区金山镇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综合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开展综合评价及等级划定。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土壤Cd的平均含量为0.60 mg/kg,超过《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给出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比例为57.21%,其余重金属均未超标。研究区土壤污染以轻微和轻度为主,生态风险以轻微和中等为主,影响因子为Cd,污染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和西南部。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和农业活动是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区耕地I级(安全区)、Ⅱ级(基本安全区)、Ⅲ级(低风险区)、Ⅳ级(中风险区)和V级(高风险区)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1.2%、10.46%、31.51%、18.9%和27.93%,中-高风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和西南部。研究区玉米Cd超标率为26.31%,集中分布在耕地高风险区(V级)。建议在中-高风险区开展风险管控,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测,采取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措施,改善受污染耕地土壤的环境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安全。

    • 环塔里木盆地红枣年轮碳、氮、磷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年际变化规律研究

      2024(10):60-6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86

      摘要 (3) HTML (1) PDF 20.82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物体在生态相互作用过程中多种化学元素平衡关系的科学。为了探讨红枣(Ziziphus jujuba Mill.)年轮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年际变化规律。以新疆环塔里木盆地的红枣果园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红枣年轮(2013—2020年)以及土壤中的C、N、P元素含量,分析红枣年轮C、N、P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径向变化情况、年平均积累量、年轮与土壤C、N、P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并进一步对年轮C、N、P元素化学计量特征与新疆地区地红枣种植面积、年产量和价格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红枣树体中C、N、P元素年平均积累量均值分别为487.57、5.50、0.37 g/kg;C∶N、C∶P和N∶P均值分别为94.32、1408.16和15.68。(2)红枣年轮中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各异,其中C元素含量在红枣树干中的分布较为稳定,N和P元素含量呈升高趋势,C∶N、C∶P和N∶P总体呈降低趋势。(3)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和C∶P、N∶P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降低,土壤C∶N则表现为40~60 cm土层显著高于0~20、20~40 cm土层。(4)相关性分析表明,20~40 cm土层的N含量、40~60 cm土层的P元素含量和C∶N以及0~20 cm土层N∶P与红枣年轮中相应的元素含量及计量比的相关性较强,同时红枣年轮C、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新疆地区红枣种植面积、年产量和价格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揭示环塔里木盆地红枣年轮C、N、P元素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规律及旱区果园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耕作方式和生物炭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4(10):69-7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65

      摘要 (9) HTML (1) PDF 14.23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灌淤土对不同耕作方式及不同生物炭添加量的反应,对其养分含量及酶活性进行测定,以期为河西走廊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与培肥制度提供科学依据。采用8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种耕作方式(N:玉米免耕,M:玉米少耕,F:玉米秋翻,S:玉米深松)和3种生物炭用量(B1:2.5 t/hm2,B2:5.0 t/hm2,B3:7.5 t/hm2)的交互处理,以玉米免耕不施生物炭为对照(CK),共计13个处理。结果表明:(1)在0~20 cm土层,与CK相比,不同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灌淤土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和酶活性(P<0.05),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加;(2)在20~40 cm土层;与CK相比,不同处理均能提高灌淤土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和酶活性,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不同处理均能够增加玉米产量,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施生物炭处理较CK处理增产效果在0.07%~21.30%之间,FB3 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深松耕作配合生物炭添加能够有效提升土壤养分及酶活性,有利于作物生长,为该区较适宜的耕作方式,可施入7.5 t/hm2以上的生物炭作为灌淤土改良剂。

    •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2024(10):80-8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36

      摘要 (7) HTML (1) PDF 6.68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有机无机配施比例对新疆地区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探究适宜的有机无机配施比例,为新疆棉田有机无机肥配施提供理论参考。试验于2018和2019年在新疆昌吉市开展,试验设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氮、单施化肥、低量有机肥配施化肥、中量有机肥配施化肥、高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加倍有机肥配施化肥。经2年施肥后,2019年进行取样,分析不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对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率及棉田土壤肥力的影响。低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提高了棉花产量、养分吸收。有机肥配施处理与单施化肥相比,能改善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合理有机无机配施能提高棉花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率及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合理有机无机配施是有利于新疆农田可持续利用的施肥技术。

    • 有机肥施用量对和田设施‘夏黑’葡萄二茬果营养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2024(10):88-9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627

      摘要 (4) HTML (1) PDF 10.80 M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肥料利用率,探讨设施温室内‘夏黑’葡萄的二茬果阶段合理的有机肥施用量。以和田地区设施温室一年两熟中二茬果的‘夏黑’葡萄为研究材料,设置有机肥(牛粪)15 t/hm2(A1)、30 t/hm2(A2)和45 t/hm2(A3)共3个处理,研究有机肥施用量对‘夏黑’葡萄二茬果的营养生长及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3处理新梢长度、节间长度、鲜重、干重和叶面积显著高于A1处理,表现最好;经过一个生长周期,A3处理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等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种施肥水平均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改善土壤pH。综上,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施用量为45 t/hm2处理对‘夏黑’葡萄二茬果营养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显著改善土壤肥力。

    • 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2024(10):95-10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32

      摘要 (5) HTML (1) PDF 11.86 M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华北平原麦玉轮作区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和氮肥管理下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分析秸秆旋耕还田(RT)和深翻还田(DT)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和180 kg/hm2(N1)、240 kg/hm2(N2)和30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双因素下秸秆腐解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秸秆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先快后慢、最后趋于停滞的变化特征,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秸秆腐解特征,其中DT处理秸秆腐解率显著高于RT处理,提高幅度为4.36%~6.25%,在秸秆腐解前期秸秆腐解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生育后期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两因素对秸秆碳累积释放量有交互作用,RT处理下N1更有利于秸秆碳释放,但DT处理下N2更有利于秸秆碳释放;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且具有交互效应,0~20 cm土层RT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小麦生育期均显著高于DT处理,且随施氮量的提高土壤有机碳呈上升趋势,在20~40 cm土层表现相反。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且对小麦产量具有交互效应,DT处理小麦产量较RT处理两年分别提高4.26%和3.41%,在RT处理下N1施氮量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但在DT处理下N2和N3处理更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因此,秸秆深翻还田配施氮 240 kg/hm2的农田管理措施可以促进秸秆腐解转化及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固定,并提高小麦产量,而秸秆旋耕还田配施氮180 kg/hm2时,更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积累,并提高小麦产量。

    • 土壤调理剂对柴胡产量和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2024(10):105-11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64

      摘要 (5) HTML (1) PDF 10.22 M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因中草药生长期长、次生代谢旺盛以及多年连续种植使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发生变化引发的中草药连作障碍问题,通过在中药材之乡河北省安国市采用田间试验,设计农民习惯(CK)、施用石灰(Lime)和复合调理剂(Com)(包含石灰、石膏和腐植酸及复合芽孢杆菌)3个不同的处理,探究土壤调理剂对多年连种中草药土壤的化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检验其对土壤的调理作用及柴胡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调理剂使柴胡产量提高33.8%~41.9%,且柴胡中总皂苷含量提高16.0%~38.3%;调理剂对抑制根际土壤pH下降有积极作用;调理剂还使得土壤中养分状况得到改善,促进氮、磷、钾养分在土壤中的保存、利于植物吸收;施用调理剂的处理,土壤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提高、土壤质量及健康指标改善;调理剂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趋于合理,致病性真菌如被孢霉属、篮状菌属、小不整球壳属、炭疽菌属等在群落中的组成占比降低,而有益真菌如盾壳霉属、交链孢霉属的占比增加。因此,复合调理剂能够调理土壤化学及生物学性状,可作为减轻中药材种植土壤连作障碍的部分解决方案,对典型中草药种植区土壤改良及中草药产量和品质提升有积极作用。

    • 基于微生物组学分析揭示土壤调理剂促进水稻增产的机制

      2024(10):116-12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61

      摘要 (4) HTML (1) PDF 26.99 M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析土壤调理剂促进水稻增产的机制,开展施用土壤调理剂(TS)和未施用土壤调理剂(CS)的大田试验,通过分析土壤养分指标探究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施用调理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专用调理剂(碱性)后,(1)水稻单产增加810.15 kg·hm-2(6.83%);(2)土壤养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土壤pH和交换性钙离子含量显著提高;(3)地杆菌科、噬几丁质科、亚硝化单胞菌科、Nitrososphaeraceae、假球壳科和Ustilaginaceae的相对丰度明显提高;(4)相对丰度前30的科中,土壤pH与噬几丁质科、黄色杆菌科、Bacteroidetes_vadinHA17、嘉利翁氏菌科、葫芦腔菌科呈显著负相关,与Nitrososphaeraceae和Ustilaginaceae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交换性钙离子与黄色杆菌科、Bacteroidetes_vadinHA17和地根壶菌科呈显著负相关,与Nitrososphaeraceae和Ustilaginaceae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施用专用土壤调理剂(碱性)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有利于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提升。

    • 菌藻肥与脱硫石膏复配对盐碱土壤质量及高丹草产量的影响

      2024(10):127-13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77

      摘要 (3) HTML (1) PDF 7.59 M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菌藻肥与脱硫石膏复配对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在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开展田间试验,探究空白对照(CK),光合细菌和小球藻7∶3比例、脱硫石膏22.5 t/hm2(FM1),光合细菌和小球藻3∶7比例、脱硫石膏22.5 t/hm2(FM2)和脱硫石膏22.5 t/hm2(F)处理对高丹草生育期土壤水、盐、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的处理较CK显著降低了土壤含盐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与CK相比,FM2处理使0~40 cm土壤含盐量降低20.58%;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9.22%、25.60%、27.29%、19.26%;高丹草产量随菌藻混合液中小球藻比例的增加而增加,FM2较CK处理提高21.05%。土壤质量指数值FM2处理改良效果最佳,说明施加以3∶7比例混合的光合细菌和小球藻微生物肥料与脱硫石膏配施能降低盐碱障碍,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 牡蛎壳粉替代石灰对橘园土壤酸化改良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2024(10):136-14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53

      摘要 (4) HTML (1) PDF 5.62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善当前橘园土壤酸化问题,促进橘园可持续利用,进行牡蛎壳粉替代石灰对土壤养分、柑橘果实品质、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研究。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试验处理:100%石灰、50%高钙牡蛎壳粉+50%石灰、100%高钙牡蛎壳粉、对照组,分别用L、SL、S、CK表示。在柑橘成熟期,取样测定土壤养分、果实品质、土壤细菌群落。与CK相比,L、SL和S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pH与土壤有效钙含量,施用牡蛎粉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效镁与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L、SL和S处理显著增加了柑橘果实的可食用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施用牡蛎壳粉的S处理还显著提升了维生素C含量(P<0.05)。在土壤微生物群落方面,三组施钙处理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P<0.05)。PCoA结果表明,施用石灰的L处理对于柑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影响最大。施用钙素肥料能显著提升土壤pH,进而改善土壤酸化情况。土壤 pH 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子,其升高后能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显著提升抗病菌相对丰度。施用牡蛎壳粉能更好地提升柑橘的品质,对其生长发育起到关键作用。

    • 石灰性土壤施锰对土壤镉有效性及小麦镉吸收转运的影响

      2024(10):142-15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45

      摘要 (6) HTML (1) PDF 8.11 M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锰(Mn)肥对北方石灰性镉(Cd)污染土壤中小麦生长发育及Cd吸收、转运的影响,通过盆栽培养试验,研究了Mn肥添加(100 mg/kg)对土壤Cd、Mn有效性和小麦Cd、Mn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Mn降低了土壤的pH和土壤有效Cd含量,增加了土壤的有效Mn含量。与Cd处理相比,施用Mn增加了小麦秸秆、颖壳和籽粒的生物量,缓解了Cd对小麦的毒害作用。施用Mn显著降低了小麦根部、秸秆、颖壳和籽粒的Cd含量,较Cd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15.25%、10.64%、13.02%和22.60%;小麦各部位的Mn含量较Cd处理增加了15.69%~31.22%。同时,相关性分析和拟合方程结果显示,小麦根部 Mn含量与地上部Cd含量、根部向地上部Cd转运系数均呈负相关,且小麦籽粒Cd含量与根部和籽粒中的Mn、Fe、Zn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表明,施用Mn肥可以通过增加土壤有效Mn含量,促进小麦根部Mn吸收以及Fe、Zn元素的生物可给性,从而抑制小麦根部的Cd吸收,减少小麦根部Cd向地上部的转运。在石灰性Cd污染土壤中,需要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或农艺技术,进一步降低Cd在小麦籽粒中的累积。

    • 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对绿豆产量质量的影响

      2024(10):151-16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80

      摘要 (4) HTML (1) PDF 8.64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对绿豆产量单一指标及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影响,为绿豆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为试验因素,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开展田间试验,测定干籽粒重、纯粮率、蛋白质、脂肪、淀粉5项产量质量指标,采用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权重,确定各单一指标权重,并运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构建绿豆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建立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与产量单一指标及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开展主因素、单因素、交互效应及优化方案分析。干籽粒重、纯粮率、蛋白质、脂肪、淀粉权重分别为0.4070、0.2112、0.1246、0.0949、0.1623。当其他因素为中间水平时,绿豆产量单一指标及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分别随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增加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变化。各因素对绿豆产量单一指标、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主效应表现为密度>施钾量>施磷量>施氮量。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之间存在正交互作用。密度为173004~194590株/hm2,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N 67.33~77.84 kg/hm2、P2O5 107.26~116.75 kg/hm2、K2O 86.90~90.81 kg/hm2,绿豆产量、产量质量综合均较优。

    • 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黄芪减氮增效及养分需求规律研究

      2024(10):161-17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54

      摘要 (3) HTML (1) PDF 27.91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在水肥一体化减量施氮条件下黄芪养分吸收规律、肥料利用效率及增产效果。在科尔沁沙地设置对照(CK)、常规施肥+喷灌撒施(CS)、常规施肥+水肥一体化(CW)、减氮30%+水肥一体化(JW30%)和减氮50%+水肥一体化(JW50%)5个处理。分析黄芪养分吸收规律、肥料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水肥一体化减氮技术显著提高了黄芪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其中JW30%处理效果较为明显,与CS相比,产量增加了5.48%,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甲苷分别提高了18.99%和7.18%。(2)在不同施肥策略下,JW30%处理吸氮量及肥料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JW30%处理吸氮量达227.26 kg·hm-2,其次是JW50%处理,达207.62 kg·hm-2。与常规施肥(CS和CW)处理相比,JW30%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了26%和24%,磷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了9%和1%,钾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8%和7%。(3)减氮30%+水肥一体化条件下,黄芪经济效益最优,与CS相比,纯效益增加了2793~4323元·hm-2。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的同时,实现黄芪产量、品质、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协同提高,最优施氮量是319 kg·hm-2,产量可达9810 kg·hm-2。研究结果对科尔沁沙地黄芪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 有机肥氮替代比例对双季稻氮肥利用率及氨挥发特征的影响

      2024(10):172-18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55

      摘要 (3) HTML (1) PDF 9.73 M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有效防控稻田氨(NH3)挥发损失并提高水稻氮(N)肥利用率,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设置有机肥N替代化肥N的0%(ON0)、10%(ON0.1)、20%(ON0.2)、30%(ON0.3)、50%(ON0.5)、80%(ON0.8)6个不同替代比例处理及对照处理(不施N,CK),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双季稻田NH3挥发速率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损失特征和N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N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N收获指数随有机肥N替代比例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以ON0.2和ON0.3处理最高,其中早稻N肥利用率显著高于ON0处理。早、晚稻田NH3挥发峰值分别发生于施肥后2~5、1~3 d。双季稻生长季NH3挥发损失总量(率)以ON0处理最高,达N 76.18 kg·hm-2(22.38%);而有机肥N替代处理NH3挥发损失总量(率)为N 42.26~68.13 kg·hm-2(12.81%~20.65%),与有机肥N替代比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较ON0处理,有机肥N替代处理双季稻单位产量NH3挥发强度降低0.74~2.10 kg·t-1,早稻季有机肥N替代20%~80%处理、晚稻季替代30%~80%处理减排效果达到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NH3挥发总量与田面水NH4+-N浓度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与NO3--N浓度平均值和pH无显著相关性。可见,有机肥N替代20%~30%能有效减少双季稻田NH3挥发,降低N素损失风险,促进养分吸收,提高水稻N肥利用率。

    • 氮肥减量氨基酸配施对新疆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024(10):182-19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57

      摘要 (4) HTML (1) PDF 8.26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氮肥减量氨基酸配施对新疆棉田棉花生长、养分吸收、产量构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新疆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不施氮肥对照(0%N)、农户氮肥用量(130%N)、测土配方推荐氮肥用量(100%N)、氮肥减量(70%N)和氮肥减量氨基酸配施(70%N+AA)处理,测定了棉田植株生物量、各器官养分吸收量和籽棉产量,计算了棉田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1)棉花各器官生物量表现为随施氮量减少而降低的趋势;相比于氮肥减量处理,氨基酸添加显著提高了棉花植株生物量。(2)棉花各器官含氮量表现为随施氮量减少而降低,或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比于氮肥减量处理,氨基酸添加显著提高了棉花叶和絮的含氮量。(3)棉花氮素吸收量表现为随施氮量减少而降低的趋势;相比于氮肥减量处理,氨基酸添加显著提高了棉花氮素吸收量。(4)相比于氮肥减量处理(6679.48 kg/hm2),氨基酸添加显著提高了棉花的籽棉产量,在70%N+ AA处理时达到8230.44 kg/hm2。(5)棉田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减少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100%N处理时最高,为39.65%;相比于氮肥减量处理(18.19%),氨基酸添加提高了棉田的氮肥利用率,在70%N+AA处理时达到49.13%。综上,氨基酸配施可在较低化学氮肥用量条件下,提高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可作为新疆棉田氮肥减施增效的有效措施。

    • 一次性基施控混肥对苏北黄河故道直播粳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2024(10):191-19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78

      摘要 (3) HTML (1) PDF 6.87 M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苏北黄河故道地区沙性潮土漏水漏肥、氮肥投入量大等问题,优化该地区直播稻一次性施肥技术,探究氮素高效利用、一次性施肥实现稳产增产的机理特征,以苏秀867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和一年的盆栽试验,分析了农民习惯施肥(N 300 kg/hm2,CK)、控混肥梯度减量一次性基施(N 300、270、240、210 kg/hm2,N1、N2、N3、N4)5个施肥处理对土壤-作物系统中水稻产量形成、氮素积累与利用、稻米品质特征、土壤中氮盈余和无机氮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条件下N1、N2处理较CK增产3.75%~10.14%,盆栽条件下则为22.88%~27.59%,增产原因是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的显著增加,其中以N2处理增产效果更优。田间和盆栽试验中的N3、N4处理均与CK产量相当或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相较于CK,N1和N2处理在各主要生育阶段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增加,增幅分别为4.32%~25.08%和5.65%~32.26%,结合其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的供氮特征,表明这2个处理的氮素供应与水稻生长匹配度更高。氮肥利用效率方面,相较于CK,田间条件下控混肥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86%~48.17%、5.08%~38.91%和8.53%~50.81%,土壤氮盈余减少了16.89%~51.14%;盆栽条件下各指标趋势与田间条件下基本一致。此外,控混肥处理还较CK提高了稻米食用品质,表现为籽粒蛋白质含量减少、直链淀粉含量增加。综上所述,在黄河故道地区,以减少10%氮肥施用量的基础上一次性基施控混肥综合效果最佳,该结果可为该地区直播稻一次性施肥提供理论指导。

    • 直播稻一次性侧深施用无机包裹缓控释肥的可行性研究

      2024(10):200-20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84

      摘要 (3) HTML (1) PDF 6.35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适用于上海市崇明区单季直播稻南粳46的最适施氮量和施肥方式,以期为崇明区水稻轻简化生产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方案。于2022年6—11月在上海市崇明区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施氮、农户常规施肥、一次性施肥、分蘖期追施一次、分蘖期+穗期追施两次,共计5个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和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动态、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稻米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针对上海崇明地区主栽水稻品种(南粳46)采用一次性侧深施肥技术,在施用专用缓释肥并保持纯氮养分投入量为225 kg/hm2的氮肥运筹模式能够获得最佳的产量和稻米品质,相对当地农户常规施肥处理减氮27.2%,同时减少水稻后期2~3次施肥,可降低14.0%的成本,产投比达到1.94。这种施肥方式的氮肥利用率最高,为47.5%,相较于农户常规施肥处理提升了51.0%。一次性侧深施肥技术搭配新型肥料施用可以在纯氮投入量为225 kg/hm2的情况下实现最佳的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

    • 硫酸铵增效措施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024(10):209-21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23

      摘要 (4) HTML (1) PDF 5.22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工业副产硫酸铵高效资源化利用途径,设置利用不同增效剂和工业副产硫酸铵制备成的3种增效硫酸铵肥料处理(ASN,硝化抑制剂+硫酸铵;ASG,油脂包膜+硫酸铵;ASH,腐植酸+硫酸铵),分别以单施尿素(U)和单施硫酸铵(AS)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氮素特性、玉米生长发育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与U处理比,AS处理可使玉米产量增加22.63%,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30.92%。3种增效硫酸铵肥料可以增强硫酸铵肥料的肥效,进一步促进玉米植株生长,ASN、ASG、ASH处理分别使玉米产量增加11.07%、25.26%、58.92%,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6.17、18.27、27.57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5.10、9.57、20.16 kg/kg。可见,与普通尿素肥料相比,普通硫酸铵肥料促进玉米生长,增加玉米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3种增效硫酸铵肥料可以进一步提高硫酸铵肥料的增产增效作用。其中,腐植酸+硫酸铵的施用效果最好,这为工业副产硫酸铵在农业上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 沼液营养液对基质栽培蔬菜生长、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2024(10):216-22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48

      摘要 (8) HTML (1) PDF 8.33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沼液营养液在基质栽培蔬菜上的应用效果,试验以芹菜(Apium graveolens L .)和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 .)为试验材料,以浇灌清水为对照(CK)、设置商品水溶肥营养液(WSF)、沼液(BS)、沼液营养液1(BSF1)、沼液营养液2(BSF2)4个处理,分析不同营养液对蔬菜生长、SPAD与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WSF、BSF1、BSF2处理增加了2种蔬菜的生长速率(GV)和生物量(BW)。与CK相比,WSF、BSF1、BSF2处理的芹菜GV分别增加了94.74%、110.53%、102.63%,番茄GV分别提高了18.27%、49.04%、29.81%;芹菜干重(DW)分别增加了55.98%、85.42%、73.46%;番茄DW分别增加了82.58%、137.33%、135.58%。BS处理的蔬菜生长量鲜重(FW)和DW与CK无显著差异。(2)WSF、BSF1、BSF2处理显著提高了基质栽培蔬菜的总氮(TN)含量、提高了养分积累量(NAA)和肥料生理效率(PEF)。与WSF处理相比,BS处理显著降低了2种蔬菜的肥料农学效率(AEF)、肥料利用率(UEF)、肥料贡献率(CRF),而BSF1和BSF2处理提高了番茄的AEF、UEF、CRF,分别提高了78.24%、135.11%、36.60%和85.63%、127.56%、41.83%。(3)采用平均加权法,通过对GV、BW、SPAD、UEF、AEF5个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不同处理在基质蔬菜上的应用效果依次为BSF1>BSF2>WSF>BS。综上分析,沼液均衡型营养液可通过提高基质栽培芹菜、番茄的GV和BW,增加TN含量、NAA和PEF,最终提高AEF、UEF、CRF,以BSF1的效果最佳。

    • 定植沟不同处理方式对苹果幼树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4(10):223-231, 24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67

      摘要 (3) HTML (1) PDF 7.48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确定植沟不同处理方式对果树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为通过合理的定植沟处理方式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果树养分利用率、降低肥料用量提供依据。以新定植苹果幼树为试验材料,设定植沟施有机肥、有机物料、增氧型袋控缓释肥、有机肥+增氧型袋控缓释肥、有机物料+增氧型袋控缓释肥和对照(不添加)6个处理,采用微根管技术结合根系挖掘法研究定植沟不同处理方式对苹果幼树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和有机肥+增氧型袋控缓释肥处理根系密度显著高于有机物料处理和增氧型袋控缓释肥处理,20~40 cm土层根系密度明显高于0~20 cm土层。有机肥+增氧型袋控缓释肥处理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尖数、分支数和交叉数等参数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但一级、二级侧根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小于2 mm细根以有机肥+增氧型袋控缓释肥处理最高。定植沟各处理显著提高了根系下扎能力,有机物料+增氧型袋控缓释肥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定植沟各处理提高了根系中值寿命,显著降低了根系周转率。定植沟各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土壤矿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且保持养分稳定。除11月20日取样时间,其他时间定植沟各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土壤氧气含量,土壤氧气含量有机物料+增氧型袋控缓释肥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定植沟采用有机肥、有机物料、增氧型袋控缓释肥以及组合处理后,均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氧气含量,保持土壤养分浓度稳定,显著提高根系密度、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尖数、分支数和交叉数等参数,降低根系粗度,提高根系下扎能力,延长根系中值寿命,降低根系周转,有机肥+增氧型袋控缓释肥处理效果最好。有机肥处理对土壤氧气含量影响小于有机物料处理,对细根影响更大。有机物料处理和增氧型袋控缓释肥处理对根系生长、发育影响相似,其对粗根影响更大。

    • 添加不同辅料对猪粪堆肥重金属钝化效果的影响

      2024(10):232-24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93

      摘要 (5) HTML (1) PDF 10.85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规模化猪场脱水猪粪为堆肥主料,采用自制好氧堆肥装置,探讨添加3%过磷酸钙、3%腐殖质和5%膨润土等辅料对堆肥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变化与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前猪粪原料中重金属含量依次为Zn>Cu>Cr>Pb>Cd,其中Pb、Zn的有效态含量较高,分别占总量的15.48%~40.30%、19.17%~34.58%。堆肥结束后,各处理有机质含量在50%~60%范围内,总P含量在0.64%~0.98%之间,pH稳定在6.80~7.40之间,EC值均低于4 mS/cm,满足腐熟堆肥的标准;各处理的重金属含量较堆肥前增加了7.91%~157.90%,表现出明显的“浓缩效应”,其中CK处理的Zn总量超标23.10%。添加不同辅料整体上促使各重金属向有效性较低的方向转化,但对各重金属的钝化表现并不一致。其中,3%腐殖质对Cu、Zn的钝化率分别为52.11%、32.11%;复合配料(3%过磷酸钙+3%腐殖质+5%膨润土)对Cr、Cd、Pb的钝化率分别为46.43%、47.05%、51.76%。堆肥主要参数与各有效态重金属的关系表明,堆肥主要理化参数与各重金属有效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堆肥结束后,各处理堆肥产物的内梅罗污染指数表现为低,等级处于安全水平。

    • 城市绿地土壤解磷菌的筛选及促生效果分析

      2024(10):242-24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49

      摘要 (3) HTML (1) PDF 9.85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从城市绿地土壤环境中筛选解磷菌,明确其菌属,并从中获得具有促生效果的优势解磷菌株。以园林绿地土壤为对象,通过解磷圈观察从筛选平板上获取解磷菌株,分析16S rDNA片段序列同源性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钼锑抗显色法检测菌株的解磷能力,同时测定其培养基pH。挑选3个解磷能力强的菌株,对应T1、T2和T3处理组,设置未接菌对照(CK),通过矮牵牛栽培试验检验其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从绿地土壤中筛选出的29株解磷菌分属Kluyvera、Pantoea、Enterobacter、Burkholderia、Paraburkholderia和Ochrobactrum属。菌株的解磷能力分布在8.67~632.62 mg/L之间,对应培养基的pH分布在6.38~4.42之间,二者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2=0.8775)。3株优势解磷菌能显著提升矮牵牛的冠幅、叶片数、花芽数和干重,对株高和SPAD无明显作用。另外,T3菌株能显著提升根体积,T2和T3菌株均能提升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磷含量,T1菌株则对上述生长指标无明显促进作用。综合来看,绿地土壤中获得的29株解磷菌酸化培养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解磷能力。挑选的3株优势菌均对矮牵牛有促生效果,解磷能力最强的T3菌株表现最佳,具备进一步开发为菌剂的潜力。

    • >专题综述
    • 生物炭协同生物措施防治土传病害的研究进展

      2024(10):249-25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76

      摘要 (5) HTML (1) PDF 9.36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传病害造成的作物减产、低质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传病原菌种类多、致病机理复杂使得其防治难度较高,仅采取一种措施难以达到稳定且高效的防治效果。生物炭的孔隙结构及吸附特性在土壤改良和修复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其防治效果与不同原料类型有关,且不能直接去除病原菌。生物措施具有绿色、可持续等优点,但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可能会导致防治效果不稳定。将生物炭与生物措施协同施用对环境无害且效果稳定,比单一处理更能降低病原菌致病水平,因而逐渐成为植物病害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土传病害的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详述了生物措施、生物炭单独防治及其协同防治土传病害的效应及机制,为生物炭协同生物措施在防治土传病害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分析测试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肥料中总镍、总钴、总锑含量

      2024(10):260-26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95

      摘要 (8) HTML (1) PDF 2.17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总镍、总钴、总锑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此方法准确可靠,校准曲线线性均良好,方法检出限较低,准确度试验中所有元素含量结果均在肥料中镍、钴、硒、钒、锑和铊标准物质给定值范围内,被测元素不受肥料中共存离子干扰,加标回收率为102.3%~103.5%,精密度试验相对标准偏差为0%~6.20%,符合标准要求。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