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遵义市植烟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布

      2024(2):1-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109

      摘要 (139) HTML (26) PDF 15.96 M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了解遵义市植烟土壤综合肥力状况,为烟草种植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在遵义市13 个区(县)168 个乡镇采集3772 份植烟土壤样品进行化学性状测定,运用模糊数学法评估植烟土壤肥力状况,采用Kriging 插值法绘制植烟土壤化学性状和综合肥力评价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①遵义市植烟土壤酸碱度、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相互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有机质、碱解氮含量达到高或较高水平,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高,保障了烤烟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②植烟土壤各肥力指标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特征,有机质与碱解氮分布基本一致,呈现极大的关联性,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为斑块状分布态势,土壤pH 值和速效钾呈块状分布。其中钾含量较高的区域与土壤pH 值较低区域基本一致;③遵义市植烟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得分为0.73,变异系数为16.8%,Ⅰ~Ⅲ级合计占比超过93%,遵义市植烟土壤肥力状况较好,空间变异较小。综合来看,遵义市植烟土壤肥力能供给优质烟叶生产的需求,但部分地区仍需加强有机肥、氮肥的使用,针对不同区域的肥力差异进行改良。

    • 土壤改良剂对潮土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酶活性及肥力指数的影响

      2024(2):10-1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70

      摘要 (135) HTML (81) PDF 6.13 M (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虾头蟹壳废弃物为有机土壤改良剂、以凹凸棒为无机土壤改良剂,采用小麦 -玉米轮作方式,在河北砂质潮土进行 4年(2015—2019年)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 4个处理:无改良剂(CK)、无机改良剂(SA)、有机改良剂(SC)、无机改良剂 +有机改良剂(SCA)。采集 2019年玉米收获后的耕层土壤,测定土壤化学性质、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胞外酶活性等,并用因子分析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计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结果表明,(1)改良剂能够显著提升土壤固氮基因( nifH)、氨氧化细菌基因(AOB-amoA)、反硝化基因( nirS和 nosZ)的绝对丰度( P<0.05),且呈现 SCA>SC>SA。有机碳是影响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关键因子。(2)施入有机改良剂后,参与碳转化的 β-葡萄糖苷酶和 β-纤维二糖苷酶、氮转化的 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磷转化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 P<0.05)。有机改良剂的添加缓解了磷对微生物的限制,有效磷成为影响胞外酶活性的关键因子。(3)在涵盖氮循环功能基因和胞外酶活性条件下,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的 IFI与产量的相关性更高;利用相对稳定的土壤化学指标,用内梅罗指标法计算的 IFI也能很好地反映土壤肥力水平与产量间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有机无机改良剂配合施用可以提高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和碳、氮、磷循环相关胞外酶活性,提升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是促进养分循环、增加产量的重要措施。

    • 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特征及间作调控作用

      2024(2):18-2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68

      摘要 (74) HTML (22) PDF 5.92 M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间作和施用磷肥对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促进酸性土壤磷肥高效利用,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采用玉米单作(MM)、玉米// 大豆间作(MI)2 种种植模式,在 4 个施磷水平(P2O5 0、60、90、120kg·hm-2,分别记作 P0、P60、P90、P120)下,研究玉米// 大豆间作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化特征,探讨间作对红壤玉米产量及其可持续性、磷吸收和磷素收支平衡、土壤无机磷组分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及其可持续性指数(SYI)、磷吸收量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P90 水平达到最大值。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以O-P 和Fe-P 为主,二者占无机磷库的71.44% ~ 80.18%,施用磷肥显著提高了红壤Fe-P 和Al-P 的含量与占比。玉米// 大豆间作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磷的吸收利用,减少土壤磷素盈余量,显著降低红壤O-P、Fe-P、Al-P含量。与单作相比,在P60、P90、P120 水平下,间作玉米产量分别显著提高66.70%、52.44%、74.14%,SYI 分别显著提高55.31%、42.18%、78.00%,磷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61.97%、48.67%、74.33%,土壤磷盈余量分别显著降低33.39%、27.27%、17.06%。相较于单作,间作红壤中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而O-P 和Al-P 含量在P0、P60、P90、P120 水平下分别显著降低20.62%、16.79%、16.62%、18.48% 和21.98%、21.08%、20.19%、20.18%,Fe-P 含量在P60、P90、P120 水平下分别显著降低19.37%、15.78%、17.72%。低磷供应(P0 和P60)间作与单作红壤Ca-P 含量无显著差异,在P90 和P120 水平下,间作红壤Ca-P 含量降低23.50% 和26.70%。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间作体系下,红壤Fe-P 和Al-P 是磷吸收的关键无机磷组分,间作总方差解释度较单作提高了7.95%。综上,在低磷红壤上,合理间作通过促进红壤中难溶性无机磷组分的活化增加玉米的磷吸收,具有减少土壤磷素固定、提高玉米产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潜力。

    • 双功能域β- 折叠桶植酸酶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研究

      2024(2):27-3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107

      摘要 (65) HTML (105) PDF 6.39 M (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无机磷肥引发了土壤板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替代的可持续的磷肥来源。土壤有机磷主要以植酸的形式存在,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和利用。植酸水解释放植酸磷可提供一个生态友好型的解决方案。通过向土壤中添加来自Bacillus sp.HJB17 的双功能域β- 折叠桶植酸酶(phyHT),研究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探究phyHT 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在湿润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对phyHT 影响很小,phyHT 可在较宽的温度(20 ~ 40℃)和pH 值(6.0 ~ 9.0)范围内稳定存在12 h 并发挥高效催化功能。外源性添加phyHT 后:(1)土壤植酸含量减少了17.00%,有效磷含量增加了22.52%;(2)土壤pH 下降,电导率上升,CaCO3 含量降低了3.55 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0.54%、18.38% 和27.49%;(3)小麦幼苗生长长度、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芽、根部组织全磷含量均显著增加。因此,外源性添加phyHT 能够促进土壤植酸水解,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植物生长。

    • 化肥减量配施对盐碱稻田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2024(2):33-4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72

      摘要 (71) HTML (27) PDF 27.69 M (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化肥减量及其与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和功能肥配施对盐碱稻田土壤肥力、细菌群落多样性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盐碱稻田化肥减量增效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以水稻‘1747’为供试材料,共设5 个施肥处理,分别为100% 化肥(CF)、化肥减量20%(RF)、化肥减量20% 配施有机肥(OF)、化肥减量20% 配施土壤调理剂(SC)、化肥减量20% 配施功能肥(FF)。结果表明,RF 较CF 处理降低土壤pH 和可溶性盐总量,降幅分别为0.58% 和7.17%,且在减量施肥条件下,OF、SC 和FF 处理显著降低土壤Na+、Ca2+、HCO3-、Cl- 含量,同时提高土壤肥力。化肥减量配施处理(OF、SC、FF)提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同时改变土壤细菌群落门结构,增加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等富营养菌群,减少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等贫营养菌群。RDA 分析表明,影响细菌群落门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有效磷、速效钾和全氮。与CF 处理相比,化肥减量配施处理(OF、SC、FF)增加水稻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增幅分别为3.56% ~ 6.48%、11.20% ~ 24.95%、8.81% ~ 6.28%、6.04% ~ 18.39%。综合分析,化肥减量20% 配施功能肥提高土壤肥力和细菌群落多样性,从而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可实现盐碱土壤改良、水稻生产可持续的目的。

    • 玉米秸秆还田形态对棕壤性土土壤肥力及烤烟产量品质的影响

      2024(2):42-5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89

      摘要 (66) HTML (14) PDF 9.08 M (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形态秸秆还田对棕壤性土植烟土壤肥力的影响效应,以不施秸秆为对照(CK),设置玉米秸秆粉碎1 cm(FS1)、粉碎5 cm(FS5)、粉碎10 cm(FS10)和秸秆粉末1 mm(FM)4 种形态的秸秆还田试验,表征0 ~ 20 cm 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养分状况以及土壤酶活性,并综合评价土壤肥力质量以及烤烟产质量。两年试验结果表明,(1)与CK 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均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可降低土壤容重2.88% ~ 10.99%,提高田间持水量5.96% ~ 34.02%,降低土层平均穿透阻力19.17% ~ 25.87%,以FS5 处理的降低或提升效果最显著(P<0.05);(2)不同形态秸秆还田对土壤碳氮的提升具有差异,FS5 和FM 处理能较CK 显著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74.08% 和44.84%(P<0.05),FS1、FS5 和FS10 处理分别显著增加微生物量碳含量80.79%、125.31%和70.39%(P<0.05),以FS5 处理增加量最高,同时能分别提升土壤全氮、碳氮比和硝态氮含量34.40%、20.22% 和749.06%(P<0.05);(3)与CK 相比,不同形态秸秆还田分别显著提升土壤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52.40% ~ 222.39% 和6.19% ~ 26.88%,以FS5 处理的提升幅度最高(P<0.05);(4)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FS5 处理综合质量得分最高(0.72),可作为提升棕壤性土植烟土壤肥力的有效秸秆形态,其中,土壤硝态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和纤维素酶是影响土壤肥力的关键因子;(5)FS1 和FS5 处理可增加烤后烟产量8.46% ~ 23.34%。综上所述,不同秸秆还田形态在短期内可改善棕壤性土植烟土壤的理化性状和酶活性,其中以秸秆粉碎5 cm 还田效果较好,可实现土壤综合肥力的快速提升。

    • 不同磷肥用量下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

      2024(2):51-5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112

      摘要 (68) HTML (14) PDF 4.71 M (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明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为红壤稻区的水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于2022 年开展不同磷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设置P2O5 用量分别为0、26.6、33.8、41.1、48.3、55.6、62.8、70.1 kg/hm2(分别为P0、P26.6、P33.8、P41.1、P48.3、P55.6、P62.8、P70.1 处理),测定磷素吸收量与早稻产量,监测施肥后0、1、3、5、7 d 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的变化,并分析监测期内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及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磷素吸收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P55.6 处理磷素吸收量最高,其次是P48.3、P62.8、P41.1、P33.8、P26.6 和P70.1 处理,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 处理最低,拟合计算发现,最佳磷肥用量为50.29 kg/hm2;早稻产量呈随磷肥用量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0 处理产量最低,其次是P26.6处理,二者均显著低于其他施磷处理,其他各处理间未达到显著差异,以P55.6 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P48.3 处理,P41.1、P33.8 处理较P48.3 处理略有降低,拟合计算发现,51.88 kg/hm2 时产量最高;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逐渐增加,各磷肥用量田面水总磷浓度、含量均在施肥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肥后1 d 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并在施肥后3 d 趋于稳定;结合线性方程发现,施肥后0 ~ 7 d,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施肥后0、1、3、5、7 d 磷肥用量每增加1 kg/hm2,田面水总磷含量分别增加0.046、0.033、0.011、0.011、0.020 kg/hm2。因此,我国红壤稻田早稻季适宜磷肥(P2O5)施用量为51.09 kg/hm2,施肥后3 d 内是磷流失的高风险期,应减少排水。

    •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樱桃番茄土壤生物学特性 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2024(2):58-6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98

      摘要 (66) HTML (44) PDF 4.36 M (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土壤酶和微生物以及樱桃番茄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明确樱桃番茄在南方黄壤下对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的响应,为樱桃番茄高产优质生产技术及土壤培肥提供参考。以樱桃番茄为研究对象,在施用菌棒有机肥5.0 t/hm2 的基础上共设置6 个处理,分别为CK(常规施肥)、T1(化肥减量10%)、T2(化肥减量20%)、T3(化肥减量30%)、T4(化肥减量40%)和T5(化肥减量50%)。结果表明: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分别平均提高了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8.8%、蔗糖酶活性14.6% 和纤维素酶活性31.9%,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14.9%,而过量减肥(T4、T5)显著降低脲酶活性;化肥减量10% ~ 50% 配施有机肥,单穗果数分别增加20.8%、18.3%、17.3%、12.9% 和12.7%,产量分别提高10.6%、10.5%、8.4%、0.6% 和0.2%;改善樱桃番茄的品质,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0.9% ~ 8.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4.7% ~ 11.3%、维生素C 含量提高了1.3% ~ 3.5%,可滴定性酸含量降低了8.5% ~ 12.8%,糖酸比提高了1.0% ~ 2.5%。因此,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化肥减量20 ~ 30%,同时配施5.0 t/hm2 有机肥为最适宜的养分管理策略。

    • 生物炭对菠萝连作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其心腐病的影响

      2024(2):65-7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71

      摘要 (70) HTML (22) PDF 4.73 M (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设置0%、0.4%、0.8%、1.2% 4 个生物炭用量(分别为B0、B0.4、B0.8、B1.2 处理),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菠萝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其心腐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0处理相比,B0.4、B0.8 和B1.2 处理的菠萝连作土壤pH 分别显著升高0.15、0.33 和0.21;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土壤全磷、全钾含量无明显变化。3 个生物炭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B0 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3.14%、57.28% 和48.49%,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53.71%、153.34% 和144.24%,而土壤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显著降低。此外,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了菠萝连作土壤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增强了土壤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而显著降低真菌数量以及菠萝心腐病发病率。因此,生物炭施用能够有效改善菠萝连作土壤,且以0.8% 生物炭施用量的效果最佳。

    • 复合寡糖施用对促进黄瓜生长与改善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4(2):72-7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93

      摘要 (62) HTML (24) PDF 8.02 M (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刺激素寡糖具有提高作物抗逆作用、促进作物生长的功效。在黄瓜生长早期及生长期施用复合寡糖制剂,通过分析复合寡糖对植株光合作用特性、产量和黄瓜3 个生长阶段植株叶片、根系及根围土微生物群落,阐明复合寡糖施用对黄瓜的增产增效作用。采用大棚小区试验,设置清水对照、化学常规和复合寡糖3 个处理,于盛花期、盛果期和拉秧期分别采集黄瓜叶片、根系和根围土样本,测定各个采样时期黄瓜产量、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样本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复合寡糖的施用与清水对照相比,提高了单株黄瓜产量,使得每公顷的产量增加了4.96%;显著提高了黄瓜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复合寡糖处理对比其他处理能够显著提升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相对值(SPAD)6.14% ~ 11.46%;同时提高了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39.9% ~ 81.5%,提高了过氧化氢酶活性8.4% ~ 40.4%,提高了过氧化物酶活性1.19% ~ 18.5%。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寡糖的施用提高了叶片微生物群落中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和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 sp.)的丰度,它们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协助植物抗病的效果。另外,复合寡糖提高了根围土的微生物群落中生防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的丰度。黄瓜生长早期及生长期施用复合寡糖,可以提高黄瓜产量和植株抗氧化酶活性,延缓植株衰老,同时提高植株生长体系中有益菌的丰度,可以为进一步深层次揭示复合寡糖的作用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 溶磷菌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和磷素形态的影响

      2024(2):80-8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100

      摘要 (60) HTML (25) PDF 11.12 M (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FD11(普瑞斯特氏菌Priestia sp.)和CH07(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两种溶磷菌剂为试验材料,进行菌剂灌根盆栽试验,测定溶磷菌剂施用对玉米生长、根际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溶磷菌剂可改善根际土壤养分特征和微生物学特性,增加根际土壤的活性磷源含量,对玉米幼苗表现出良好的促生作用。与不施菌剂相比,FD11 处理玉米幼苗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分别增加31.88%、36.39%、104.00%;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了21.90%、107.67%、5.77%。施用溶磷菌剂的土壤 H2O-Pi(Pi 为无机磷)、NaHCO3-P 和 NaOH-P 含量增加,但 HCl-Pi 和 Residual-P 含量显著降低。施用溶磷菌剂改变了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在细菌属分类学水平上,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海洋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节杆菌属等功能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综合以上分析,施用溶磷菌剂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改变了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增加了活性磷源的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肥力,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和幼苗生长。此项研究可为新型微生物菌肥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 解淀粉芽孢杆菌W48 对大蒜产量品质 及土壤质量提升效果研究

      2024(2):89-9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82

      摘要 (51) HTML (52) PDF 10.38 M (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微生物菌剂改善大蒜产地环境、提升产量品质的效果,利用常规施肥结合解淀粉芽孢杆菌W48 发酵液进行大蒜田土壤处理,测定大蒜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监测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转化相关酶活性变化,定量分析菌剂处理后土壤和大蒜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AEs)含量差异。结果表明,W48 菌株具有分泌吲哚乙酸的能力,同时具备溶磷和产铁载体的潜力。施用W48 微生物菌剂显著增加了植物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改善根际区域营养环境,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等生物转化相关酶活性,提高了土壤氮、磷元素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小区大蒜增产10%,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 含量等品质指标均有提高,其中可溶性糖显著增加了30%;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 乙基)己酯(DEHP)是土壤和大蒜中PAEs 的主要检出类型,土壤中的平均浓度分别达到1874.05 和337.12 μg/kg,大蒜中几种PAEs 残留量普遍较高,DBP 最高为666.57 μg/kg,其次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409.93 μg/kg 和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433.65 μg/kg。菌剂对PAEs 具有显著的体外降解能力,土壤处理后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PAEs 浓度,对DBP、DEHP 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去除率分别为25.5%、76.1% 和48.4%,但对大蒜中的PAEs 含量影响不显著。以上结果为大蒜产地土壤污染物修复及改良提供了技术支撑。

    • 西瓜枯萎病对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024(2):97-10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92

      摘要 (53) HTML (22) PDF 25.13 M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系统分析北京地区西瓜根际微生物组,显示了细菌群落结构分布的显著区域性,磷元素和钾元素是影响西瓜根际菌群组成最主要的因子;扩增子测序分析表明,健康植株比发病植株根际土壤群落结构更为稳定,节点微生物更多;网络分析发现了来自5 个菌门的19 个菌属与镰刀菌属直接相关,其中芽孢菌属与假单胞菌属与镰刀菌属丰度呈正相关。通过对比西瓜健康植株与镰刀菌侵染植株根际细菌组成差异,并构建相关性网络发现了潜在的枯萎病防治菌群,为北京西瓜枯萎病预警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 毛竹入侵杉木林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024(2):105-11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114

      摘要 (69) HTML (49) PDF 5.39 M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凤阳山毛竹入侵杉木林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采用Illumina Miseq 测序技术,分析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及毛竹入侵后的杉木林真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3 种林型的土壤真菌类群为26 门60 纲113 属415 OTU,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绝对优势的两个菌门。两者的丰度占真菌总量80.80% ~ 83.92%,在3 种林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识别出的1% 以上的优势菌纲有8 个,为古根菌纲、伞菌纲、粪壳菌纲、锤舌菌纲、银耳纲、球囊菌纲、散囊菌纲和酵母菌纲。古根菌纲和伞菌纲占真菌总量的50.82% ~ 75.40%。古根菌纲在毛杉混交林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毛竹纯林(P<0.05),与杉木纯林无显著差异。Archaeorhizomyces 为优势菌属(20.07% ~ 51.51%)且在毛杉混交林中最高、在毛竹纯林最低,毛杉混交林中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低于杉木纯林和毛竹纯林。土壤真菌优势菌属水平丰度与土壤环境因子的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表明,全磷与Meliniomyces、毛壳菌属、Hodophilus、瓶霉属、Heterocephalacria 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Wickerhamomyces 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毛竹入侵杉木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显著,全磷、有效磷、pH、速效钾和碳磷比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控制毛竹扩张,维护生态稳定和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2024(2):111-11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53

      摘要 (98) HTML (67) PDF 6.24 M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研究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施用效果,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普通复合肥,氮肥分次施用)(FFP)、等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一次性施肥)(T1)、等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氮肥分次施用)(T2)、90% 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氮肥分次施用)(T3)、80% 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氮肥分次施用)(T4)共6 个处理,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各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62.7% ~ 68.5%)均高于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31.5% ~ 37.3%);各处理的实际产量表现为T2>T1>FFP>T3>T4>CK,与FFP 处理相比,T2 和T1 处理增产6.6% 和2.2%,T3 和FFP 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成熟期各处理水稻植株地上部氮素和磷素吸收积累量在籽粒部分占比达到65% 和70% 以上,与FFP 处理相比,T1 处理氮磷肥吸收利用率、氮磷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磷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8.9% 和12.9%、0.9% 和3.2%、0.9 和3.2 kg·kg-1,T2 处理氮磷肥吸收利用率、氮磷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磷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1.6% 和1.6%、2.6% 和9.6%、2.6 和9.6 kg·kg-1,T3 和T4 处理与FFP 处理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提高氮磷养分吸收利用率,在氮磷钾总养分相同的情况下,一次性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更有利于提高水稻氮磷吸收,在氮肥分次施用情况下,有机无机复混肥增产效果更明显,适当减肥不会降低水稻产量,还可以减少稻田养分残留。

    •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新疆棉花产量 与养分吸收、利用和平衡的影响

      2024(2):120-12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81

      摘要 (62) HTML (66) PDF 7.98 M (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验证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在新疆南北疆区的适用性,研究了养分专家推荐施肥对棉花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2020 年,在新疆沙湾、昌吉和巴楚开展田间试验,每个试验设6 个处理: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推荐施肥(NE);农民习惯施肥(FP);基于测土配方施肥或当地农技推广部门推荐施肥(ST);NE 推荐基础上不施氮肥(NE-N);NE 推荐基础上不施磷肥(NE-P);NE 推荐基础上不施钾肥(NEK)。结果表明,沙湾、昌吉和巴楚试验点,NE 处理产量高于ST 和FP 处理,其中沙湾分别增产4.71% 和6.68%,昌吉分别增产5.53% 和9.58%,巴楚分别增产5.81% 和9.47%。3 个试验点中,NE 较ST 和FP 处理分别增收2682.13 ~ 4027.40 和4278.95 ~ 6895.06 元/hm2。NE 处理在增产的同时也能提高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沙湾NE 处理氮、磷、钾肥利用率显著高于ST 和FP 处理,分别提高14.65% 和9.08%、10.93% 和15.92%、7.26% 和8.53%。昌吉NE 处理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FP 处理,提高21.69%;昌吉NE 处理磷、钾肥利用率显著高于ST 和FP 处理,分别提高29.38% 和34.60%、32.16% 和40.37%。巴楚NE 处理氮、磷肥利用率显著高于ST 和FP 处理,分别提高12.84% 和12.02%、16.76% 和24.21%;巴楚NE 处理钾肥利用率高于FP 处理,提高4.39%。沙湾NE 较ST 和FP 处理,氮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98 和2.00 kg/kg,磷农学效率分别提高2.58 和3.29 kg/kg,钾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82 和3.74 kg/kg。昌吉NE 较FP 处理,氮农学效率提高4.03 kg/kg;NE 较ST 和FP 处理,磷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0.59 和11.81 kg/kg,钾农学效率分别提高6.27 和8.08 kg/kg。巴楚NE 较ST 和FP 处理,氮农学效率分别提高2.43 和2.51 kg/kg,磷农学效率分别提高3.29 和4.61 kg/kg;NE 较FP 处理,钾农学效率提高1.89 kg/kg。NE 氮、磷、钾沙湾试验点盈亏率分别为27.10%、46.82%、59.54%;昌吉试验点盈亏率分别为16.39%、6.25%、18.30%;巴楚试验点盈亏率分别为61.04%、48.53%、27.81%。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了平衡氮、磷、钾肥的施肥配比,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棉花的养分吸收、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 滨海盐碱稻区水稻氮肥适宜用量及运筹模式研究

      2024(2):130-13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45

      摘要 (45) HTML (11) PDF 5.41 M (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辽河三角洲滨海盐碱稻区设置田间小区试验,探明了不同氮肥用量(0 ~ 420 kg/hm2)和运筹模式( 基肥∶ 蘖肥∶ 穗肥分别为6∶3∶1 与4∶3∶3, 以下简称6∶3∶1 模式与4∶3∶3 模式) 对水稻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对水稻分蘖动态调查研究表明,两种氮肥运筹模式下水稻平均茎蘖数均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r2 ≥ 0.90),同时,6∶3∶1 模式下氮肥用量对水稻平均茎蘖数的影响程度高于4∶3∶3 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施氮量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发现了两者符合线性加平台肥料效应模型,拟合得到6∶3∶1 模式与4∶3∶3 模式下的最佳施氮量(EONR) 分别为216 kg/hm2(210 ~ 235 kg/hm2) 与316 kg/hm2(300 ~ 332 kg/hm2),6∶3∶1 模式的EONR 比4∶3∶3 模式高46.3%。通过考查两种氮肥运筹模式下的氮素利用率指标,发现4∶3∶3 模式下各处理氮素利用率(37.2% ~ 40.8%)显著高于6∶3∶1 模式(29.9% ~ 34.2%)。通过分析稻米营养与食味品质,在兼顾产量的前提下,再次明确了6∶3∶1 模式与4∶3∶3 模式下适宜氮肥用量分别为300 ~ 332 与210 ~ 235 kg/hm2。综合考虑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以及稻米品质3 个指标,推荐辽河三角洲滨海盐碱稻区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210 ~ 235 kg/hm2,最宜采用的氮肥运筹模式为4∶3∶3。研究结果可以为辽河三角洲盐碱稻区合理施肥与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切实的技术指导,为该地区水稻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侧深施氮对我国水稻产量和氮利用效率影响的整合分析

      2024(2):138-14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79

      摘要 (64) HTML (8) PDF 5.23 M (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在不同条件下侧深施氮(SDN)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水稻精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搜集已发表的文献,建立了214 组SDN 和农民常规撒施(BN)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研究在水稻种植区、土壤氮素含量、不同施氮量等条件下SDN 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采用随机森林方法明确了影响SDN 效果的主控因素。相对于BN,SDN 能够显著提高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为4.57%、4.57%、23.94% 和21.11%。不同种植区域下SDN 对产量的提升幅度东北稻区最大。不同水稻类型下SDN 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提升幅度不同,产量提升方面,粳稻(6.85%)> 籼稻(5.11%),杂交稻无显著提升;SDN 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方面,籼稻> 粳稻> 杂交稻。不同种植模式下SDN 对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均为单季稻> 双季稻。土壤全氮<2 g/kg、速效氮<150 mg/kg 时SDN 对产量的提升幅度较大。当SDN 的氮肥施用量≤ 150 kg/hm2 和追肥施氮均使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提升幅度较大,然而,随着SDN 施氮量的提升,增产增效幅度下降。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SDN 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幅度主要受土壤全氮、有效磷和施氮量的影响,而其对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主要受速效氮、施氮量和有效磷的影响。SDN 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有显著的提高,南方稻区和长江流域采取SDN 对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增幅不如东北稻区,SDN 有利于含氮量较低的土壤水稻增产增效,且SDN 施氮量不宜超过150 kg/hm2,增效型氮肥、追施氮肥以及磷肥与SDN 配合施用利于增产增效。

    • 氮素不同形态对早熟马铃薯产量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2024(2):146-15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105

      摘要 (69) HTML (42) PDF 4.07 M (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早熟马铃薯品种石薯 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形态氮素(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对早熟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符合 Logistic生长曲线,铵态氮(NF1)、硝态氮(NF2)和酰胺态氮(NF3)处理成熟期干物质量分别为16401.6、15603.6和 16383.0 kg·hm-2。各处理马铃薯氮素累积速率均在现蕾期前显著上升,之后下降,进入成熟期后再次上升,并且 NF3处理成熟期后氮累积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达 5.53 kg·hm -2·d-1。成熟期氮素累积量 NF3显著大于NF2和 CK处理,与 NF1处理差异不显著。NF3处理马铃薯氮素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 NF1和 NF2处理,为 39.69%,且农学效率显著大于 NF2处理,为 52.67 kg·kg-1。NF3处理商品薯产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为 56688 kg·hm -2;总产量为 59460 kg·hm-2,显著大于不施氮对照和 NF2处理。综合来看,在河北省二季作区马铃薯施用酰胺态氮能够显著促进马铃薯氮素吸收和利用,并提高商品薯产量,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 基于叶片SPAD 值的微型盆栽月季氮素营养诊断研究

      2024(2):152-16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47

      摘要 (66) HTML (16) PDF 9.82 M (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氮素是微型盆栽月季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实时监测植株生长过程中氮素的变化,精准估测氮素含量尤为重要。设置4 个施氮水平(包含高氮处理),分析施氮量对微型盆栽月季生长发育的影响,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4 种微型盆栽月季在不同生长时期、不同叶片层位的SPAD 值,利用线性及非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基于叶片SPAD 值的单一品种和混合品种叶片氮含量估测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检验和通用性评价,利用SPAD 氮饱和指数评估临界氮含量。结果显示,4 个不同微型月季品种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的营养生长趋势相似,且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性状指标具有差异。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氮含量和叶片SPAD 值均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叶片SPAD 值与叶片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不同层位的叶片SPAD 值与叶片氮含量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多品种混合构建的综合模型在通用性上优于单一品种模型,S1 和S2 时期的下层叶片、S3 和S4 时期的上层叶片SPAD值与叶片氮含量回归决定系数较高,构建的模型分别为y=0.0009x2+0.6115x+0.8047、 y=0.002x2+0.7118x+2.3382、y=0.1279x1.4938 、y=-0.0015x2+0.5204x+3.7738。氮饱和指数利用多项式模型估测较为可靠。综上所述,施氮水平、生育期、叶片层位均会影响SPAD 值与叶片氮含量的相关性,可利用混合品种建立的叶片氮含量估测综合模型作为通用模型,利用氮饱和指数多项式方程进行氮素诊断较为准确,为微型盆栽月季氮素营养实时诊断提供理论数据。

    • 不同水分条件下喷施锰肥对小麦叶片衰老的影响

      2024(2):164-17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57

      摘要 (54) HTML (11) PDF 6.03 M (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旱是制约小麦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探究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锰对小麦叶片衰老的影响,采取室外盆栽试验的方法,设置3 种土壤水分处理[正常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0% ~ 75%(CK),中度缺水为田间持水量的50% ~ 55%(MS),重度缺水为田间持水量的40% ~ 45%(SS)]在孕穗-扬花期期间分别对小麦叶面喷施质量浓度为0%、0.2%、0.5%、1.0%、2.0% 的MnSO4 溶液,检测小麦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拟合结果表明:两次喷施后小麦叶片MDA 含量最低值在CK 处理下对应的锰浓度分别为3.19 和4.04 g/L,在MS 和SS 处理下仍为较低浓度值且小麦叶片MDA 含量明显降低;POD 活性最大时在MS 处理下对应的锰浓度分别为5.13 和4.30 g/L,在CK 和SS 处理下对应的锰浓度差异较大;两次喷施后SOD 活性最大时在各处理下对应的锰浓度均在10 g/L 以上且SOD 活性均有所提升。喷施锰肥降低了小麦叶片MDA 含量并提高了SOD 和POD 活性,能够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叶片衰老起到一定延缓作用,但最适浓度却不相同。

    • 叶面喷施不同配比微肥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024(2):173-18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76

      摘要 (63) HTML (25) PDF 15.18 M (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土壤微量元素养分是限制小麦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叶面喷施适宜比例的微肥对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比例的微肥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叶面喷施四硼酸钠、硫酸锌、硫酸锰、硫酸亚铁、硫酸铜和钼酸铵均对小麦生长和产量有显著影响。高硼、高锌和适当铁配比的微肥更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硼促进植物水分和养分吸收,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发育,为小麦穗部生长提供了营养条件;高浓度锌有利于小麦叶绿素和生长激素的合成,增加小麦株高、穗长、穗数和穗粒数;适宜比例的锌和铁叶面喷施能提高小麦穗粒数和籽粒产量。根据极差分析得出6 种微肥的最佳施用水平分别为四硼酸钠4.5 kg/hm2、硫酸锌4.5 kg/hm2、硫酸锰0.75 kg/hm2、硫酸亚铁2.25kg/hm2、硫酸铜0.75 kg/hm2、钼酸铵0.75 kg/hm2。综合6 种微肥的施用水平,18 个处理中叶面喷施四硼酸钠4.5kg/hm2、硫酸锌1.5 kg/hm2、硫酸锰0.75 kg/hm2、硫酸亚铁2.25 kg/hm2、硫酸铜1.125 kg/hm2 和钼酸铵1.125 kg/hm2配比的微肥下小麦产量最高,为10259.09 kg/hm2,高于其他处理0.07% ~ 16.54%,此研究可为丰富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植物促生菌暹罗芽孢杆菌 37402-1 的 功能特性及对大蒜的促生效果

      2024(2):185-19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80

      摘要 (80) HTML (29) PDF 12.84 M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蒜(Allium sativum L.)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主产地连作障碍严重,其种植生产的持续性受到制约。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能够促进植物生长、防治病害且对环境友好。研制高效防控大蒜土传病害的微生物肥料对我国大蒜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生态学和现实意义。以实验室前期从山东省金乡县连作大蒜根部分离的细菌为供试菌株,筛选获得对大蒜根腐病病原真菌尖刀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ACCC37402 和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ACCC36464 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37402-1。菌株37402-1 的PGPR 功能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对大蒜根腐病病原真菌ACCC37402 和ACCC36464 的抑菌率分别为52.70% 和37.98%;经 16SrDNA 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具有水解蛋白能力、产铁载体能力、溶解有机磷和无机磷的能力。温室盆栽试验显示,接种暹罗芽孢杆菌 37402-1 菌悬液能够促进大蒜幼苗的生长。田间试验表明,接种暹罗芽孢杆菌37402-1 菌剂使大蒜增产12.78%,并改变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蔗糖酶和土壤脲酶活性,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菌株暹罗芽孢杆菌37402-1 兼具多种功能特性,对大蒜根腐病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同时可以显著促进大蒜幼苗生长,并可在大田条件下促进大蒜的单产,有望开发成为高效的微生物肥料生产菌种。

    • 一株热带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促生作用研究

      2024(2):193-20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111

      摘要 (121) HTML (138) PDF 10.22 M (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筛选高效植物根际促生菌株,分析菌株促生应用潜力,为微生物肥料的研发提供宝贵的菌种资源。采集了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根际土壤,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筛选促生菌株,研究其产吲哚乙酸(IAA)、铁载体、蛋白酶、溶磷的能力,通过16S rRNA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和全基因组特征对新分离菌株进行物种鉴定。分离得到一株产多种促生活性物质的菌株S03,基于16S rRNA 基因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新分离菌株S03 与NR157736 热带芽孢杆菌(Bacillus tropicus)1A01406 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全基因测序结果,确定菌株S03 为 Bacillustropicus。Bacillus tropicus S03 基因组全长5.42 Mb,碱基对G+C 含量为36.02%,共编码5666 个基因。通过GO 数据库对比分析,S03 具备促生物质(IAA、铁载体等)合成相关的基因。Bacillus tropicus S03 的促生潜力良好,IAA产量为45.73 mg·L-1,溶解无机磷能力为82.30 mg·L-1,同时还具备产蛋白酶和铁载体的能力,Bacillus tropicusS03 菌液可以显著促进小油菜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Bacillus tropicus S03 可以溶解无机磷,并产生IAA、铁载体、蛋白酶等促生物质,具有良好的促生应用潜力。

    • 改性聚丙烯酸酯制备包膜缓释肥性能研究

      2024(2):201-20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84

      摘要 (42) HTML (14) PDF 10.72 M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制备一种可以用于水稻种肥同播的缓控释肥料,试验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为主要材料,并使用少量的羧甲基纤维素(CMC)和纳米SiO2 改性材料,制备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包裹肥料以达到缓释效果。选用25 ℃静水溶出率法,结合红外、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技术,探索了不同的原料配比和3 种包膜量(10%、15%、20%)制备的改性聚丙烯酸酯缓释肥在水中的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CMC 质量占固含量(BA+MMA)的5% 且包膜量为20% 时缓释效果最好,其在第1 和28 d 的累积养分释放率分别为0.5% 和63.8%,低于15% 和80% 的限值。使用此规格的自制缓释肥进行了盆栽试验,比较了在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方式下盆面水中全氮、全磷的含量以及水稻生长状况的差异。研究表明,缓释肥施用量为传统施肥量的70% 时,相较于传统施肥方式,分别降低56.4% 和88.9% 的全氮和全磷流失的同时也保证了水稻的产量。

    • 粉碎粒径对番茄和辣椒秸秆堆肥木质纤维素降解特征的影响

      2024(2):210-21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99

      摘要 (90) HTML (58) PDF 9.32 M (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茄果类蔬菜秸秆在菜田就近进行好氧堆肥粉碎条件,研究了2 种粉碎粒径(碾压粉碎2 ~ 5 cm、切割粉碎1 ~ 2 cm)对3 种蔬菜秸秆(番茄、辣椒及二者混合秸秆)堆肥的木质纤维素降解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辣椒和混合秸秆在堆肥过程中木质纤维素组分降解率由高到底依次为半纤维素> 纤维素> 木质素,大粒径处理能够降低堆肥初始木质纤维素的含量,同时加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堆肥后期的降解;小粒径处理则能够提高堆肥积温,促进木质素的降解。冗余分析表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是促进全碳降解的关键因素。大粒径处理的3 种秸秆初始全氮、全磷、全钾和腐植酸含量显著高于小粒径处理,且在堆肥结束时大粒径处理的氮、磷、钾总养分含量(8.03%)和腐植酸含量(12.15%)仍显著高于小粒径处理(6.88%、9.44%)。在生产中,蔬菜产地可选择秸秆还田机碾压粉碎至2 ~ 5 cm 粒径或容重0.3 g/cm3 下的粉碎粒径对茄果类蔬菜秸秆进行堆肥,有助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和堆肥质量的提高。

    • >专题综述
    • 土壤培肥技术对土壤健康的影响途径与作用机制

      2024(2):220-22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85

      摘要 (160) HTML (81) PDF 5.13 M (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健康与农产品优质安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不同培肥技术对土壤物理功能、化学功能与生物学功能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土壤健康水平。论文明确了土壤健康的内涵与发展历程,阐述了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和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健康的影响途径,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3 个方面总结了有机培肥技术对提高土壤健康的作用机制,并对我国未来土壤健康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培育健康土壤和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

    • >分析测试
    • 蒸汽浴- 流动分析仪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方法

      2024(2):228-23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106

      摘要 (41) HTML (38) PDF 4.66 M (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准确高效批量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采用比色管代替消煮管,蒸汽加热消煮土壤,利用流动分析仪法测定有机碳。并将此方法与重铬酸钾氧化- 外加热法(常规通用)进行了比较,探讨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蒸汽浴- 流动分析仪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重复性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19% ~ 9.41%,回收率为92.21% ~ 97.63%。方法精密度及准确性良好。所测结果与重铬酸钾氧化- 外加热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方法拟合的回归方程:y(蒸汽浴- 流动分析仪法)=0.947x(重铬酸钾氧化- 外加热法)+1.621(r2 = 0.933),两者呈良好的相关性。用两种方法测定200 个土壤有机碳,蒸汽浴- 流动分析仪法的检测用时是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用时的68%,人工操作用时是重铬酸钾氧化- 外加热法用时的44%,蒸汽浴- 流动分析仪法无需使用硫酸亚铁,重铬酸钾、硫酸和水用量为重铬酸钾氧化- 外加热法的40%。蒸汽浴- 流动分析仪法省工省时,人员工作强度低,试剂用量少,环境危害降低,检测准确高效,经济安全,可推荐为大批量土壤有机碳含量测定的方法。

    •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肥料重金属砷、镉、铅、铬含量

      2024(2):235-24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88

      摘要 (56) HTML (16) PDF 7.73 M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7 个不同的肥料样品,采用硝酸- 盐酸(王水)消解,消解液中砷(As)、镉(Cd)、铅(Pb)、铬(Cr)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氦碰撞模式测定。 结果显示,根据固体称重量为0.2 g,定容体积50 mL,Cr、As、Cd、Pb 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18、0.008、0.005、0.021 mg/kg,定量限分别为0.061、0.025、0.016、0.069 mg/kg,根据液体称重量1.0 g,定容体积50 mL,Cr、As、Cd、Pb 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04、0.002、0.001、0.004 mg/kg,定量限分别为0.012、0.005、0.003、0.014 mg/kg,待测样品分别进行6 组重复测定,结果显示Cr 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8% ~ 16.8% 之间,As 的RSD 为3.9% ~ 56.5%,Cd 的RSD 为0.0% ~ 25.7%,Pb 的RSD 为4.2% ~ 24.5%,样品加标回收率为67.4% ~ 122.0%。4 家实验室对不同肥料种类抽取样品进行实验室比对测定,分析显示所有参与实验室测试值之间存在一致性,经柯克伦检验剔除离群值,保留歧离值后,将格拉布斯检验应用于通过柯克伦检验后的单元平均值,各元素均未发现有单个或成对歧离值或离群值存在。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满足要求,结论认为ICP-MS 可用于肥料中As、Cd、Pb、Gr 含量的测定分析。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有机肥料中磺胺甲噻二唑 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2024(2):244-25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036

      摘要 (46) HTML (15) PDF 4.70 M (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有机肥料中19 种兽药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40462—2021)对有机肥料中磺胺甲噻二唑(SMT)的残留量进行测定,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不确定度来源包括标准溶液配制、样品制备、测量重复性、回收率及仪器等分量。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计算结果表明标准曲线拟合、标准物质纯度和标准曲线配制是影响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应在实际试验过程中加以重点关注与控制。在95% 置信水平下,取扩展因子k=2,待测肥料样品中最终结果表示为:X(SMT)=(189.82±20.12) mg/kg。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土壤与肥料》招聘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