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研究报告
-
2024(5):1-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68
摘要:采集了花岗岩风化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耕地土壤,比较强酸性(pH<5.0)和酸性(5.0 ≤ pH<6.5)条件下土壤相关理化指标的差异,并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两种红壤酸性特征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pH 低于 5.0 的土壤中,两种红壤 pH 分别为 4.85±0.11 和 4.60±0.43,二者差异不显著,但第四纪红土红壤交换性酸、阳离子交换量、游离氧化铁显著高于花岗岩风化物红壤,有机质、交换性 Mg2+、盐基饱和度则相反; pH 5.0 ~ 6.5 的土壤中,两种红壤的 pH 分别为 5.37±0.33 和 5.48±0.48,第四纪红土红壤的游离氧化铁含量显著高于花岗岩风化物红壤。两种红壤的 pH 与盐基离子总量、交换性 Ca2+、交换性 Mg2+、盐基饱和度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交换性酸总量、交换性 H+ 、交换性 Al3+ 呈显著负相关。
-
2024(5):8-1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42
摘要: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作为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土壤养分供应密切相关,在提升土壤肥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施肥是影响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不同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下施肥对 ROC 变化的影响,为农田合理施肥和培肥地力提供理论依据。收集了 2000—2022 年公开发表的文献 78 篇,建立了 378 组包含不同施肥条件下表层土壤 ROC 含量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和随机森林方法分析全国农田土壤 ROC 的提升幅度在不同施肥措施之间的差异,定量分析不同肥料施用量,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对 ROC 提升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施肥能显著提高 ROC 的含量,且施用有机肥(单施或配施)对 ROC 的提升幅度(70.1%)是施用化肥(17.7%)的 4.1 倍。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ROC 的提升幅度也在逐渐提高。(2)在不同土壤养分含量下,施肥均能显著增加 ROC 含量,但在养分较低的土壤中 ROC 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养分较高的土壤;中性土壤施用化肥后对 ROC 的提升幅度(34.8%)显著高于酸性土壤(16.6%)和碱性土壤(10.4%),但施用有机肥对 ROC 的提升幅度在不同 pH 下的土壤中无显著差异。(3)不同气候条件下,施肥对 ROC 的提升幅度存在显著差异,寒冷干旱地区施用有机肥对 ROC 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温暖湿润地区。(4)不同施肥条件下(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均是土壤性质对 ROC 的提升幅度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议在我国构建以有机肥为核心的肥料施用体系,因地制宜地选择有机肥配施化肥的施用量,从而改善土壤性质,以最大的程度提高 ROC 含量,提升土壤肥力。
-
2024(5):17-2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37
摘要: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红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变化规律,为改善红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小区试验,以玉米 // 萝卜间作(MS)、玉米 // 大豆间作(MR)、单种玉米(MM)、单种大豆(RR)和单种萝卜(SS)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结果显示,间作能够促进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及可溶性有机碳(DOC)、氮(DON)含量的增加,其中 MBC 和 MBN 含量的提升效果较显著。MR 处理的 SOC、MBC 和 DOC 含量较 MM 和 RR 处理分别提高 18.40% ~ 31.60% 和 5.40% ~ 52.10%,TN、MBN 和 DON 含量分别提高 13.40% ~ 84.30% 和 19.20% ~ 64.40%;MS 处理 SOC、MBC 和 DOC 含量较 MM 和 SS 处理分别提高 5.10% ~ 9.60% 和 12.00% ~ 53.80%, TN、MBN 和 DON 含量分别提高 2.70% ~ 31.00% 和 0.80% ~ 23.42%。其中,MBC 和 DON 含量占 SOC 和 TN 的比重较大,分别为 1.00% ~ 1.71% 和 5.10% ~ 14.18%。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碳、氮组分含量与土壤有机碳、氮呈显著正相关, 其中 DOC 与 SOC、MBN 与 TN 之间的相关系数均高于 0.70,说明 DOC 与 MBN 可较好地反映土壤 SOC 和 TN 的动态变化。综上所述,间作种植是有利于研究区内坡耕地水土保持和土壤肥力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
2024(5):24-3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12
摘要:为研究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dif)施用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响应变化,通过模拟生产中的施用剂量,监测 35 d 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变化,通过 db-RDA 分析建立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响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随着 dif 施用浓度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 (SOM)、总氮(TN)、碱解氮(AN)均有所提高,有效磷(AP)呈下降趋势,Alpha 多样性指数中细菌 Chao1、 ACE 和 Shannon 指数均低于未处理土壤,真菌 Shannon 指数高于未处理土壤;所有样本中细菌共检出 31 门、91 纲、206 目、315 科、553 属,真菌共检测出 11 门、34 纲、79 目、174 科、370 属;苯醚甲环唑施用浓度为 50 mg/kg 时,土壤细菌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 14.2% 和 1.81%,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 8.28% 和 3.44%,绝对优势菌属节杆菌属相对丰度下降 7.85%,真菌中赤霉属和被孢霉属逐渐成为优势菌群;细菌的优势菌群中变形菌门与 TN 呈显著正相关,真菌优势菌门中子囊菌门与 AN、TN 和 dif 呈显著正相关,被孢霉门与 SOM 呈显著负相关;TN 和 AN 对细菌的 Shannon 指数影响较大。以上说明,高浓度苯醚甲环唑的施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的丰富度和群落结构均产生了影响。
-
2024(5):32-3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66
摘要:碱性物料连续施用对土壤有机碳库活性的影响仍有较大不确定性。选取了湖南省东部双季稻传统产区典型的酸紫泥田,应用大田成对比较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碱性物料(商品有机肥、生石灰、硅钙镁土壤调理剂) 连续单施 5 年后,0 ~ 15 cm 表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胞外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与对照相比,连续单施碱性物料处理,土壤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分别提高 57% ~ 136%、27% ~ 77% 和 51% ~ 60%,也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例(P < 0.05)。连续单施石灰、土壤调理剂,土壤中较稳定的钙键合态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 22% 和 34%,但连续单施有机肥,土壤 β- 葡萄糖苷酶(βG)、N- 乙酰 -β-D- 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均显著降低约 20%。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总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显著相关。碱性物料连年施用提高了酸性水稻土有机碳水平和活性,有利于土壤碳吸存。水稻土 POC 和 LFOC 组分含量对碱性物料投入的响应敏感,可有效地指示水稻土有机碳库的早期变化。
-
廖珠珠,郑梅迎,姚峰,李凌云,张松杰,彭智良,李先锋,任天宝
2024(5):39-4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24
摘要:植烟土壤生物学特性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循环非常重要,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生物学指标。探讨减氮条件下配施生物炭基肥对秦岭烟区植烟土壤养分、酶活和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以期为植烟土壤养分高效利用和根际微生物态菌群结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两个试验处理:常规施肥(CK),750 kg·hm-2 生物炭基肥 + 常规施肥减氮 10%(ST)。在烟苗移栽后 75 d 采集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植烟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及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生物炭基肥能够提高土壤的基础理化性质,增加真菌群落的 α 多样性,改变真菌群落结构;生物炭基肥能够降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毛霉菌门(Mucoromycota) 等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芽枝菌门(Blastocladiomycota)、镰刀菌属(Fusarium)的相对丰度,同时降低植烟土壤根际病理营养型真菌的相对丰度,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植物病害有一定的抵御作用。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变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门水平下真菌大多与土壤理化性质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说明,施用生物炭基肥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固持作用,显著改善烟株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优势微生物相对丰度,降低病理营养型真菌的相对丰度。
-
覃潇敏,潘浩男,环秀菊,周春衡,何铣扬,王文林,郑树芳,丁家东,覃振师
2024(5):48-5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41
摘要:通过水培试验,探讨磷素和外源生长素对澳洲坚果幼苗排根产生量与生理特性及其磷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供磷处理(PN)相比,低磷处理(PL)下澳洲坚果幼苗排根数量显著增加 73.94%,也显著促进排根和非排根有机酸的分泌以及增强酸性磷酸酶活性,并且有机酸分泌量增加主要以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外源生长素萘乙酸(NAA)的施用也显著增加了低磷和正常供磷处理下澳洲坚果幼苗排根数量,显著促进根系(排根和非排根)有机酸的分泌,同样以柠檬酸和苹果酸分泌增加为主;而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萘基邻氨甲酰苯甲酸 (NPA)施用后则抑制了排根的产生及根系有机酸的分泌。此外,低磷处理下,施用 NAA 后澳洲坚果幼苗排根和非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也分别显著增强了 13.70% 和 30.50%,而 NPA 施用后排根和非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分别显著降低 20.67% 和 25.98%。本试验条件下,低磷和施用生长素通过促进澳洲坚果幼苗排根形成及其生理特性改变,增加澳洲坚果幼苗的磷素吸收。
-
2024(5):54-6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29
摘要:为探究氮、磷、钾配施对川贝母产量、总生物碱含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揭示川贝母需肥规律,为川贝母的精细化栽培提供理论指导。以 5 年生川贝母为试验对象,设氮、磷、钾 3 个因子和 4 个浓度水平,共 14 个处理,测定不同氮、磷、钾浓度配施下的川贝母产量、总生物碱含量和全株中氮、磷、钾含量;通过回归分析拟合氮、磷、钾用量与川贝母产量及总生物碱含量的肥效模型,结合频率分析法获得 5 年生川贝母生产最适施肥用量。 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显著影响川贝母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随着用量的增加,川贝母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T6(N、P2O5、K2O 分别为 24、18、21 g/m2 )处理和 T3(N、P2O5、K2O 分别为 12、18、 21 g/m2 )处理下的产量与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 899.8 g/m2 、0.1794%和 871.6 g/m2 、0.1745%,显著优于其他处理 (P < 0.05),其中 T3 处理的农学效率在 14 个处理中最高,为 30.96%。不同处理下川贝母全株中的氮、磷、钾吸收分配比例保持在 50.44%~ 54.36%、5.72%~ 7.22%、38.94%~ 42.33%,无显著性变化。较 T6(基准施肥) 处理,T2(缺氮)、T4(缺磷)和 T8(缺钾)处理的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分别降低了 44.42%、32.31%、47.29% 和 21.29%、14.01%、21.66%。不同肥料对川贝母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氮肥≈钾肥>磷肥。由氮、 磷、钾施用量与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拟合的肥料效应模型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基于肥效模型和频率分析法,以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为主要考察指标,5 年生川贝母的最适施肥方案为 N 15.27 ~ 21.72 g/m2 , P2O5 11.85 ~ 16.08 g/m2 ,K2O 13.82 ~ 18.65 g/m2 。
-
曾廷廷,席亚楠,王静,张小琴,代文典,宋绍光,谭璨灿,王家伦
2024(5):63-6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32
摘要:采用“3414”不完全区组正交设计的氮(N)、磷(P2O5)、钾(K2O)3 因子施肥试验(N0P0K0、N0P2K2、 N1P2K2、N2P0K2、N2P1K2、N2P2K2、N2P3K2、N2P2K0、N2P2K1、N2P2K3、N3P2K2、N1P1K2、N1P2K1、N2P1K1), 通过测定白叶一号茶叶产量、品质、茶花生物量,拟合氮、磷、钾与茶叶产量及茶花生物量的肥料效应方程,结合不同氮磷钾配施条件下茶叶的品质性状确定施肥量。结果表明,N2P1K2 施肥处理茶叶产量仅次于 N2P2K0、N2P1K1 和 N2P2K3,茶花生物量仅高于 N0P2K2,茶叶产量占茶花生物量百分比为 13.5%,高于其他施肥处理。N2P1K1 施肥处理茶叶产量占茶花生物量百分比仅次于 N2P1K2 处理,但其春茶茶多酚、酚氨比、儿茶素含量最低,品质最优,其中茶多酚含量为 14.31%、儿茶素含量为 6.64%,均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通过拟合氮、磷、钾肥和茶叶产量的三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解析推荐施肥量为氮(N)349~526 kg/hm2 、磷(P2O5)0~56 kg/hm2 、钾(K2O) 0 ~ 145 kg/hm2 ,推荐最佳施肥量为氮(N)349 kg/hm2 、磷(P2O5)56 kg/hm2 、钾(K2O)0 kg/hm2 。该茶园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较高,综上所述,推荐最佳施肥量为氮(N)349 kg/hm2 、磷(P2O5)56 kg/hm2 、钾(K2O) 0 kg/hm2 。
-
赵俊福,何晗颖,张明泽,米明,赵文双,王连祥,马海林,司东霞
2024(5):70-7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35
摘要:针对切花芍药生长过程中盲目施肥的现状,以二年生芍药‘向天歌’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试验施肥方案,结合隶属函数法,研究氮、磷、钾肥不同用量对切花芍药生长的影响,探讨切花芍药生产适宜的肥料用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芍药株高、茎粗、蕾径、分株数和切花数影响显著(P < 0.05);氮、磷缺素区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小于无肥区,缺钾区大于无肥区,对芍药生长的影响为氮 > 磷 > 钾;N2P2K1 处理的综合隶属函数值最大,为 0.61,芍药植株生长最好;对各处理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和施肥量进行肥料效应函数拟合分析,一元二次、二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拟合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为非典型模型,采用频率分析法计算肥料推荐量。综合分析各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的推荐用量及相应的综合隶属函数值,本试验切花芍药推荐施肥量为 N 212.7 kg/hm2 、P2O5 46.2 kg/hm2 、K2O 49.9 kg/hm2 ,施肥配比为 1∶0.21∶0.23,可用于本试验区切花芍药生产的施肥参考。
-
2024(5):78-8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51
摘要:为降低柑橘化肥氮用量促进橘园可持续发展,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柑橘果实品质、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以及细菌群落的影响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 4 个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0(CK)、25% 替代 (T1)、50% 替代(T2)、75% 替代(T3)。在柑橘成熟期,取样测定土壤养分、果实品质、土壤酶活性、土壤细菌群落以及全年柑橘 CO2 通量。施用有机肥显著提升土壤速效养分进而提升柑橘果重、维生素 C、可溶性固形物等果实品质。有机肥替代化肥提升了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了土壤 CO2 排放通量。施用有机肥显著提升了土壤β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了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有机肥替代化肥显著提升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提高了土壤抗病菌如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与芽胞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RDA 分析结果表明: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细菌群落产生影响,其中土壤有效磷、有机质、pH、有效镁是本试验中影响橘园土壤细菌群落的关键因子。有机肥替代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提升了土壤速效养分,增加了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对柑橘健康生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有机肥替代基肥中 50% 的化肥在提升土壤速效养分与柑橘品质方面效果最佳,与施用化肥的对照相比,显著提升 34.58% 柑橘果重、14.02% 横径、15.21% 纵径、25.4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46% 维生素 C 含量。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开展柑橘园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柑橘品质和促进橘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2024(5):89-9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48
摘要:为了探明生物炭施用量对土壤和烤烟钾的长期效应,在贵州省毕节市开展了 5 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单因素(生物炭用量 0、5、15、20、40 t/hm2 )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生物炭施用后的首年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增加效果最大,2 种土壤上增幅分别为 664.21% 和 223.09%,随后趋于稳定,5 年平均增幅分别为 82.36% 和 39.80%。当生物炭用量分别为 15、20、40 t/hm2 时,两种土壤上速效钾含量 5 年平均分别显著提高 72.2% 和 127.3%、251.1% 和 22.3%、31.9% 和 47.6%。同时,烟叶钾含量也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 18.2% 和 18.4%。综合来看,生物炭用量为 15 t/hm2 对提高土壤速效钾和初烤烟叶钾含量效果最佳。总之,适量施用生物炭能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和增加初烤烟叶钾含量。
-
2024(5):96-10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23
摘要:为探究不同肥力条件下添加黄腐酸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甘蓝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以甘蓝‘优贝特’品种为研究材料,共设置 4 个处理:施底肥 + 黄腐酸(H-FA)、施底肥(H-CK)、不施底肥 + 黄腐酸(L-FA)、不施底肥(L-CK),1 株甘蓝总计施入黄腐酸 30 mg。结果表明,黄腐酸的施用和肥力对土壤细菌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添加黄腐酸提高了解磷细菌和促生细菌的相对丰度。施底肥条件下,添加黄腐酸能显著提高氮和磷的生理利用效率,H-FA 处理氮和磷生理利用效率分别为(341.00 ± 8.34)和 (2296.98±47.49)kg·kg-1,分别为 H-CK 处理的 1.11 和 1.07 倍。未施底肥条件下,添加黄腐酸后植株地上部氮、 磷、钾积累量均高于对照。添加黄腐酸显著提高了甘蓝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施底肥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 15.8% 和 20.7%,未施底肥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 16.2% 和 7.7%。因此,黄腐酸通过促进甘蓝根系生长,从而促进甘蓝产量的增加,添加黄腐酸是实现减肥不减产的有效措施。
-
2024(5):103-11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22
摘要:研究紫云英-水稻制度下,稻秸还田和硝化抑制剂对水稻生长和镉(Cd)吸收的影响,为湖南双季稻田基于绿肥的稻米安全生产措施提供理论支撑。池栽微区试验设 4 个处理:紫云英(GM)、紫云英 + 化肥(GF)、 紫云英 + 稻秸 + 化肥(GRF)、紫云英 + 稻秸 + 化肥 + 硝化抑制剂(GRFD)。分析了不同措施下的水稻产量与养分积累、稻米 Cd 吸收、土壤肥力及土壤 Cd 有效性和形态。相比 GRF 处理,GRFD 处理早稻籽粒和稻秸产量分别增加 7.0% 和 12.2%。GRFD 处理下,早稻籽粒氮、磷、钾养分累积量较 GRF 处理分别增加 5.5%、10.1%、6.8%。 GF、GRF、GRFD 处理早稻籽粒 Cd 含量较 GM 处理分别降低 64.8%、67.3%、66.8%。GRFD 处理早稻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相比 GRF 处理分别降低 41.2% 和 8.0%。GRFD 处理早稻和晚稻土壤有效态 Cd 含量,相比 GRF 处理分别降低 70.9% 和 66.0%,相比 GF 处理分别降低 80.2% 和 61.4%;GRFD 处理晚稻土壤可氧化态 Cd 含量相比 GRF 处理增加了 52.6%,表明紫云英-稻秸-硝化抑制剂联合利用通过将土壤 Cd 转变为难以被水稻吸收的形态而降低其有效性。随机森林与相关性表明,早、晚稻速效钾与有效磷在限制水稻吸收 Cd 中均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紫云英-稻秸联合还田条件下,配施硝化抑制剂可提高水稻产量、促进水稻养分吸收,同时通过增加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进而减少水稻对 Cd 的吸收。
-
杨肖飞,李望舒,王树峰,王超,赵翎华,于新睿,庄延龙,王玉波,张鹏飞,李彩凤
2024(5):113-11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49
摘要:以甜菜品种 KWS 1176 为试验材料,在黑龙江省肇东市尚家镇五间村盐碱地(Na+ 含量为 203.33 mg·kg-1,pH 值 8.92)进行小区试验。试验设 4 个处理,不施加木醋液(CK)、木醋液 300 kg·hm-2(BW1)、 600 kg·hm-2(BW2)和 900 kg·hm-2(BW3),各个处理均施用生物炭(玉米秸秆),用量为 600 kg·hm-2。研究表明,木醋液配施生物炭显著提高土壤比表面积(提升 1.39% ~ 4.86% )和含水率,降低土壤 pH 和电导率;显著提高当季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播后 58 d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提升效果显著,其中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 14.24% ~ 26.87%、21.17% ~ 32.09% 和 2.51% ~ 41.19%。BW2 处理土壤中 Ca2+、Mg2+、SO4 2- 和 Cl- 含量显著提高,可溶性 Na+ 和 HCO3- 含量显著降低;显著提高甜菜块根产量和品质, 降低块根中钠盐含量、钾盐含量和α- 氨基态氮含量,比 CK 处理块根产量提升 5.32% ~ 15.29%,块根含糖率提升 0.31% ~ 0.84%。综合分析,BW2 对改善当季盐碱土壤理化特性及甜菜块根产量和品质效果最佳。
-
2024(5):120-12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61
摘要:我国稻米镉(Cd)超标问题较为严峻,培育富锰(Mn)秧苗具有降低水稻吸收 Cd 的潜力,但目前缺乏成熟的富 Mn 育秧基质。以泥炭(N)、蛭石(Z)、椰糠(Y)、黄泥(H)、有机肥(F)和稻壳炭(D)为基质原料,按照不同原料配比制备 8 种富 Mn 基质,以常规基质(60% 泥炭 +20% 椰糠 +20% 蛭石,60N20Y20Z)为对照,比较研究各基质理化特征、秧苗生长及 Mn 浓度、移栽后水稻镉吸收转运规律,探讨富 Mn 基质对水稻的降镉潜能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基质富 Mn 后全 Mn 含量比对照(369 mg·kg-1)提升了 1.07 ~ 2.38 倍,为 764 ~ 1247 mg·kg-1,且基质全 Mn 含量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理化参数关系不明显;不含黄泥的富 Mn 基质明显抑制秧苗生长,植株根系和茎叶干重较对照分别下降 23.8% ~ 50.1% 和 15.8% ~ 39.2%,而含黄泥的富 Mn 基质则不影响水稻生长,甚至有促生作用;含黄泥富 Mn 基质的秧苗 Mn 吸收效率比对照高 0.15 ~ 3.74 倍,且黄泥占比越高,秧苗对 Mn 的吸收效率越高;反之,不含黄泥的富 Mn 基质则不利于秧苗对 Mn 的吸收;因此,40% 泥炭 +20% 椰糠 +20% 蛭石 +20% 黄泥(40N20Y20Z20H)富 Mn 基质处理中秧苗根系和茎叶 Mn 浓度最高;秧苗移栽后,富 Mn 基质 40N20Y20Z20H 育秧处理使分蘖期水稻根部和地上部 Cd 浓度分别下降 16.0% 和 39.6%,且根部 Cd 向地上部的转运系数降低 27.5%。富 Mn 基质 40N20Y20Z20H 育秧配合基施石灰可使水稻地上部 Cd 浓度进一步下降 65.8%;结构方程模型(SEM)结果显示,水稻根部 Mn 浓度对根系 Cd 吸收和转运均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了水稻地上部 Cd 浓度。40% 泥炭 +20% 椰糠 +20% 蛭石 +20% 黄泥富 Mn 基质对促进水稻生长和降低 Cd 吸收的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田间应用前景。
-
梁喜欢,李秀秀,黎鑫林,伍亮,曾天宝,陈先茂,谢江,邓国强,关贤交,邹雪兰,旷允慧,戴星照,彭春瑞,陈金
2024(5):129-13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421
摘要:井冈蜜柚是江西省果业三大品牌之一,生产中不合理的肥料施用导致的土壤酸化是柚园土壤退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制约蜜柚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选取江西省吉安市 6 年树龄金沙柚,在 2020—2022 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农民习惯施肥技术和调酸培肥技术(有机肥替代 30% 化肥 + 石灰 + 硅钙钾镁肥 + 绿肥周年间作)2 个处理,研究调酸培肥技术对土壤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技术相比, 采用调酸培肥技术 3 年,土壤 pH 平均提高了 0.93(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 19.17%(P<0.05),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镁、交换性钙含量显著增加,土壤质量指数显著提高了 0.25(P<0.05),蜜柚叶片氮、钾、镁和钙含量均随之显著提高。同时,施用调酸培肥技术蜜柚产量显著提高了 25.99%(P<0.05), 果实维生素 C 含量和糖酸比分别提高了 5.85% 和 23.60%(P<0.05),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此外,采用调酸培肥技术 3 年,产值平均增加了 3.41 万元·hm-2,经济效益平均增加了 2.28 万元·hm-2。综上,调酸培肥技术能够降低红壤区蜜柚果园土壤酸度,提高土壤和叶片养分含量,改善树体营养,提升果实产量和品质,提高果园经济效益,是改善土壤质量、实现井冈蜜柚果园提质增效的有效措施。
-
2024(5):136-14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86
摘要:重庆市黔江烟区为高海拔多雨烟区,烟苗移栽前后气温较低,不利于其生长发育,为改善这一现状,于 2022 年施加含腐植酸水溶肥料的生根剂。在烟苗移栽后分为 4 个浓度处理:CK(0 mg/L)、T1(60 mg/L)、T2(90 mg/L)、T3(120 mg/L),灌根喷施,每个小区按照 T1、T2、T3 处理的浓度施加 50 L;并从农艺性状、初烤烟叶的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经济性状等指标探究腐植酸对烤烟品种云烟 87 产量和质量的影响。T2 和 T3 处理的各方面皆优于 T1 处理和对照,在农艺性状及田间生长势方面 T2 与 T3 处理基本相同,T3 处理株高及叶面积稍高于 T2 处理;各部位烟叶干鲜比 T2 处理较好;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中,C3F 等级烟叶 T2 处理最佳,B2F 等级烟叶 T3 处理烟碱及氮含量稍高于 T2 处理;T2 与 T3 处理烟叶评吸质量相差不大,T2 处理香气质及香气量稍多;经济价值方面,T2 处理产量、产值均为最佳。经对比分析得出,T2 处理为最佳浓度处理。
-
2024(5):143-15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92
摘要:油菜产量潜力受草害、肥料等影响,优化杂草管理和磷肥用量在直播油菜种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展田间试验,设置 2 种杂草管理措施(不除草、除草)和 4 个施磷水平(P2O5 0、45、90、135 kg·hm-2,分别用 P0、P45、P90、P135 表示),测定油菜籽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油菜和杂草的生物量及磷积累量,并分析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不论除草与否,P90 处理油菜籽产量最高,且与不除草相比,除草后 P90 油菜籽产量提高了 66.3%,施磷和除草均主要通过增加收获密度和单株角果数来促进增产。不论除草与否,在施磷 90 kg·hm-2 范围内,油菜和杂草的生物量及磷积累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除草后更有利于提高油菜相对于杂草的生物量和磷素竞争力;与不除草相比,除草后 3 个时期的杂草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的占比分别平均降低了 58.8%、67.1% 和 60.4%;此外,不除草时杂草磷积累量占总磷积累量的 42.0% ~ 62.0%,而除草后这种比值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不断缩小。除草和施磷对油菜磷肥利用率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与不除草相比,除草后油菜的磷肥利用率平均增加了 18.2%。在油菜-杂草农田体系中,直播油菜田中杂草养分吸收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 除草和施磷可以显著提高油菜的生物量和磷积累量,增加油菜在总体系中的磷肥利用率占比,从空间和养分上削弱杂草的竞争优势,有效地提高油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
-
韩冬雨,李立军,廉玮歆,张艳丽,赵鑫瑶,杨金虎,焦伟红,王千军,韩雪,张宏杰
2024(5):151-16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3
摘要:为探究内蒙古阴山南麓地区饲草间作和施氮对土壤特性和饲草产量的影响,以饲用燕麦和普通箭筈豌豆为材料,于 2020—2021 年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 3 种种植模式(OV:燕麦箭筈豌豆间作;MO:燕麦单作;MV:箭筈豌豆单作)和 3 个施氮水平(N0:0 kg/hm2 ;N75:75 kg/hm2 ;N150:150 kg/hm2 )。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和不同施氮量下土壤氮素含量、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饲草干草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呈增加趋势,间作较单作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所有处理以 OV-N75 土壤全氮含量最高,2 年较 N0 分别提高 50.89% 和 4.76%;随施氮量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呈增加趋势,在 N150 水平达最高,所有处理以 OV-N150 处理最高,2 年较 N0 分别提高 9.54% 和 29.15%,但与 N75 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间作结合施氮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含量,所有处理以 OV-N150 处理最高,2 年较 N0 分别提高 113.60% 和 119.64%;土壤铵态氮含量以 MV 模式最高,且在 N150 施氮水平达最大值,2 年较 N0 分别提高 18.13% 和 69.37%。不同施氮水平下 3 种种植模式土壤 pH 均表现为 MO> MV>OV,所有处理以 2020 年 OV-N75 处理土壤 pH 最低,较其他处理降低 0.38% ~ 3.40%;施氮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所有处理以 MV-N150 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2020 年较 N0 和 N75 分别提高 14.45% 和 9.70%,2021 年较 N0 和 N75 分别提高 32.54% 和 6.23%;随施氮量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3 种种植模式均在 N150 处理达最高,但与 N75 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 OV 模式 N75 处理 2 年较 N0 分别提高 11.31% 和 29.73%;施氮较不施氮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但 N75 与 N150 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 OV 模式 N75 处理 2 年较 N0 分别提高 7.57% 和 24.12%。施氮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间作结合施氮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 OV 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2 年 N75 处理较 N0 分别提高 76.16% 和 71.72%;以 MV 模式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2 年 N75 处理较 N0 分别提高 217.56% 和 184.28%。不同种植模式燕麦和箭筈豌豆随施氮量增加干草产量呈增加趋势,间作模式以 N150 处理干草产量最高,2 年干草产量 N75 较 N0 分别提高了 29.41% 和 27.54%,N150 较 N0 分别提高了 36.60% 和 51.21%。综上,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模式能够提高该地区饲草种植多样性,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且在 75 kg/hm2 施氮条件下与 150 kg/hm2 无差异性显著(P>0.05), 较不施氮相比显著提高饲草干草产量,更适于阴山南麓地区推广种植。
-
2024(5):162-16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73
摘要:生物有机肥中的功能性微生物是生物有机肥肥效的核心,生物有机肥的制造工艺决定了功能性微生物的数量和应用效果,绿色木霉兼具的促生和生防功能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有机肥的制备中。分别采用稀释接种法和二次发酵法在不同腐熟度(种子发芽指数 GI 值为 50%、80%、100%)的堆肥物料接种绿色木霉制备生物有机肥,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两种工艺类型的生物有机肥在辣椒根系定殖能力及其对辣椒疫病的防控作用。结果发现, 施用生物有机肥 24 d 后,经过二次发酵法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分别在堆肥物料 GI 值为 50%、80% 和 100% 时接种绿色木霉进行二次发酵生产的生物有机肥)的绿色木霉在辣椒植株根系定殖量分别为 1.5×105 、2.3×105 和 1.02×105 CFU/g,按照稀释接种法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分别在堆肥物料 GI 值为 50%、80% 和 100% 时,按照稀释倍数接种绿色木霉生产的生物有机肥)的绿色木霉定殖量分别为 0.29×105 、0.72×105 和 0.24×105 CFU/g;在 GI 值为 80% 的堆肥物料条件接种绿色木霉,经过二次发酵生产的生物有机肥,绿色木霉在辣椒根际定殖能力最强; 经过二次发酵的生物有机肥处理的辣椒疫病防治效果显著高于按照稀释倍数接种绿色木霉制成的生物有机肥处理, 且以 GI 值为 80% 的堆肥物料条件生产的生物有机肥的辣椒疫病防治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发现,以 GI 值为 80% 的堆肥物料接种绿色木霉后,采用二次发酵方式生产的生物有机肥,7 d 后的绿色木霉菌增殖量为 3.91 倍,表现出功能性微生物最好的增殖和定殖效果。综上所述,在制备绿色木霉生物有机肥时的最佳方法是在腐熟度为 80% 的堆肥物料中接种绿色木霉进行二次发酵,可以提高绿色木霉的定殖效果,也可以提升绿色木霉生物有机肥的抗病效果。
-
2024(5):169-17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77
摘要:掌握不同装袋量下麦秆、毛叶苕子混合的腐解过程,对青海东部农业区秸秆还田和培肥土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尼龙袋填埋试验,设置物料类型和装袋量两个因素,完全随机组合共 9 个处理。物料类型设麦秆(W)、 毛叶苕子(H)、混合物料(WH)3 个水平,装袋量设 16、28、44 g 3 个水平,研究 3 种物料类型在不同装袋量下的腐解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下有机物料腐解呈现前期快-中期慢-后期加快的变化规律,至腐解结束,物料类型对累计腐解率有显著影响(P<0.05),麦秆、毛叶苕子、混合物料的累计腐解率平均为 45.27%、 76.75%、62.25%,表现为毛叶苕子 > 混合物料 > 麦秆。装袋量对累计腐解率有显著影响(P<0.05),装袋量分别为 16、28、44 g 时,平均累计腐解率分别为 62.84%、63.32%、58.11%,装袋量 28 g 下腐解最快。双库指数衰减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物料腐解过程中腐解残留率与积温的关系,方程的决定系数均 >0.88,预测腐解残留率与实测腐解残留率的 MPE、RMSE、nRMSE 分别为 8%、2.47、7.85%。麦秆、毛叶苕子和混合物料的腐殖化系数平均分别为 54.05%、31.32%、41.90%。物料混合显著提高了干物质量的易分解比例(P<0.01),装袋量为 16、28、44 g 时,混合效应值分别提高了 13.27%、15.06%、8.61%,装袋量为 28 g 时混合效应最高。物料混合显著提高了干物质易分解比例,腐解速率加快。麦秆和毛叶苕子混合能加快物料的腐解,当装袋量为 28 g 时(相当于麦秆、毛叶苕子还田量分别为 5490、3393 kg·hm-2)效果最好,该研究结果可为青海东部农业区秸秆还田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
2024(5):177-18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75
摘要: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作业区周围选择石油污染及盐渍化的 3 个区域采集梭梭根际土壤,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分别以原油与 1- 氨基环丙烷 -1- 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ACC)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从土样中分离出两株耐盐碱能力强、ACC 脱氨酶活力较高、原油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菌株 S8-1 和 W8-4 的 ACC 脱氨酶比活力分别为(0.17±0.06)和(0.77±0.08)U/mg,W8-4 的酶比活力显著高于 S8-1。通过乳化性能的测定,得出菌株 W8-4 和 S8-1 的乳化率分别为(54.92±5.04)% 和(49.59±3.69)%,表明其具有增溶作用,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7 d 的降解试验结果显示,两株菌对原油的降解率分别为 52.82% 和 41.38%。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 16S rDNA 序列分析鉴定 S8-1 为格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essardii)菌株,W8-4 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monas sp.)菌株。通过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菌株原油降解效果的影响发现,当降解时间为 7 d, 摇床转速为 180 r/min 时,菌株 S8-1 的最佳降解条件是接种量为 4%,初始 pH 为 7,培养温度为 30℃,原油浓度为 0.5 g/L;菌株 W8-4 的最佳降解条件是接种量为 5%,初始 pH 为 8,培养温度为 30℃,原油浓度为 2.5 g/L;此时,两菌株对原油的降解率分别为 55.16% 和 57.89%。促生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两株菌均具有生物固氮和溶磷能力。因此,这两株菌可为将来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有价值的菌种资源。
>专题综述
-
2024(5):190-20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27
摘要:深耕作为农业耕作措施的同时,也是重要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法,然而,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总结了深耕条件下土壤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规律的相关研究。深耕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如容重、团聚体稳定性)进而影响其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从而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发生变化。深耕可显著增加土壤 CO2 的排放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容重是影响 CO2 排放的重要因子。旱地土壤是 CH4 的“汇”,水田是 CH4 的“源”。深耕可降低旱地土壤对 CH4 的吸收,增加水田土壤 CH4 的排放。土壤通气性能以及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大小和活性是影响 CH4 排放的重要因素。深耕对 N2O 的影响主要与土壤通气性能有关,在通气性较好的土壤中,深耕可显著增加 N2O 的排放,但在通气性不良的土壤中则表现为降低趋势,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影响 N2O 排放的重要过程。此外,土壤改良方式、水分管理、气候因素和其他土壤性质等可进一步对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影响。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壤绿色低碳修复的角度出发,采用深耕方法进行农业耕作和土壤修复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值得进一步审慎商榷。
-
2024(5):206-21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79
摘要:通过综述影响硫磺氧化的土壤性质、肥料性质两部分内容,为进一步解决硫磺在土壤中氧化率低的问题, 同时也为高效硫肥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植物对于硫的需求日益增高,硫是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被用来合成许多蛋白质和氨基酸,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在防治害虫、改良土壤性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大气沉降、径流损失以及大量元素肥的过量施用导致硫元素附带输入减少和作物移除量的增加,土壤中硫含量供需不平衡,因此,硫肥添加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现有硫肥里的硫主要由两种形态组成,分别为单质态的硫磺和化合态的硫酸盐。硫磺廉价易得,在氧化过程中可以产生酸,改良碱性土壤 pH,为更加科学地进行硫肥的研发设计,现需对硫磺在土壤里的主要氧化因素(微生物、pH、温度、湿度、粒径)进行系统的梳理。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微生物活性对硫磺的氧化作用要远大于数量,因此,影响微生物活性的土壤 pH、温度、湿度等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微生物的种类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比重尚无绝对的定论。大多数研究表明,硫磺的氧化速率随土壤 pH 的降低而降低,在 30 ~ 40℃且土壤含水量接近田间持水量时硫磺氧化速率最快。而硫磺粒径与氧化速率呈反比是确定的,其本质是微生物定殖于肥料颗粒的表面积起主导作用,并且受在土壤里的扩散影响,粉状硫磺相对于颗粒状硫磺更易于氧化。
>调查研究
-
赵英杰,孟远夺,樊子风,李凡,刘少君,吴优,薛彦东,曲明山,田有国
2024(5):212-22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93
摘要:为摸清我国肥料标准现状,加快肥料标准体系建设,收集了我国现行有效的肥料相关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 4 个层次的标准,并分别对每个层次所包含标准的技术归口单位、内容和实施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当前我国肥料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的重点方向。结果表明,我国肥料标准涵盖基础通用、产品、检测、施用、生产流通、安全评价等全产业链相关标准类型,基本满足国内行业生产、流通和使用的需要。肥料检测方法和产品标准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主体,分别占国家标准的 54.1% 和 24.1%,占行业标准的 35.1% 和 34.8%;肥料施用技术类标准在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中最多,分别占 81.2% 和 57.1%,我国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肥料标准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类标准内容存在一定交叉重复,检测技术标准标龄过长,施用技术标准缺乏统一命名,安全评价类标准相对短缺,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未来需要从加强归口单位交流联系、加强标准复审、加快短缺标准立项与研制、加强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和加强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管理等方面努力。
>分析测试
-
谭昌玲,杨宝红,齐书洲,熊福平,冉福林,鄢中妮,万传杰,邓端富
2024(5):222-22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26
摘要:探究用微波消解进行前处理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检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验对消解时间、消解温度、升温时间及测定过程中铁共存干扰元素、土壤的 pH 进行了研究。在 ICP-OES 光谱仪的最优工作条件下,谱线 249.773 nm 的硼灵敏度高、峰形好,测定结果表明,当样重为 10.00 g,浸提液体积为 20 mL 时,方法检出限为 0.005 mg/kg,测定下限为 0.020 mg/kg,精密度和准确度满足检测要求,此法适用于批量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
2024(5):227-23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47
摘要:硫元素在植物中属于重要的中量元素,是继氮、磷、钾后第 4 位主要营养成分,是所有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硫在植物生长发育及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土壤中全硫能够反映出土壤硫的生态和环境效应,因此,对土壤中全硫的测定显得至关重要。以硝酸-双氧水为消解体系,对土壤样品进行消解,将土壤中不同形态的硫转化为可溶性无机硫,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土壤中全硫含量。称取 0.25 g 土壤样品, 加入 10 mL 硝酸、5 mL 双氧水,在 150℃电热板上消解样品,剩余体积为 2 mL 左右时取下,样品冷却至室温后定容至 25 mL,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硫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分析谱线为 182.037 nm 时具有灵敏度好、干扰少的优点,以硫含量为横坐标,强度为纵坐标建立线性回归曲线,其线性回归曲线为 Y=0.001195C+0.037420,线性相关系数 R2 为 0.9999。在优化的条件下,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 7 和 23 mg/kg。为了验证方法精密度,选择不同含量级别的国家标准物质平行测定 6 次,结果显示,相对标准偏差为 2.2% ~ 6.8%;绝对偏差为 2 ~ 171 mg/kg, 所有测定结果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物质推荐值。
-
2024(5):232-23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72
摘要:为了提高土壤有效磷的检测灵敏度和检测效率,对《土壤有效磷的测定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分光光度法》(HJ 704—2014)及《森林土壤的测定》(LY/T 1232—2015)中碳酸氢钠提取有效磷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优化。 设计了连续流动分析仪试剂配制方案及试剂流路,探讨了浸提方式、振荡速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及检测波长等实验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考察了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及准确度等参数,并比较了分光光度法与连续流动分析仪法检测结果。结果表明,在 880 nm 波长下,优化后的连续流动分析仪法检测碳酸氢钠浸提的有效磷的线性范围为 0 ~ 3.00 mg/L,相关系数 R2 >0.999,检出限为 0.004 mg/L,变异系数 <5.0%,测定参比物质 NSA 2[有效磷认定值(36±6)mg/kg]、NSA 4[有效磷认定值(14.5±2.6)mg/kg]、标准物质 ASA-3a[有效磷认定值(29±3)mg/kg]分别为 35.9、12.5 和 28.1 mg/kg,均在认定值范围内,可以准确测量有效磷低的土壤。优化后的连续流动分析仪法检测碳酸氢钠浸提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具有自动进样、在线除气泡、在线恒温显色检测、 试剂用量少及环境友好等优点,且实验周期短,测得数据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优势突出,可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高效准确测量碳酸氢钠浸提有效磷含量提供技术依据。
-
2024(5):240-24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355
摘要:为解决氮肥增效助剂测定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实现对新型肥料的有效管控,建立了对肥料中 N- 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和双氰胺同时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线性范围内 2 种抑制剂的浓度与对应色谱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 >0.9999,回收率分别为 91.1% ~ 104.8% 和 90.9% ~ 107.6%,6 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 1.94% 和 0.84%。与此同时,通过对全球 18 家国际实验室间比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该方法在兼顾前处理简单、分离效果好、检测准确的同时,又具有适用性广、 精密度高的优势,ISO/DIS 6650 可作为新的国际标准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