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0卷第8期文章目次
>研究报告
-
2024(8):1-1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025
摘要:为了寻求科尔沁沙地风积沙质土壤防风固沙,同时快速建置植被促进固沙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喷施清水(CK)、喷施秸秆颗粒浆(PS)、喷施黏土浆(CM)、喷施秸秆颗粒与黏土混合浆(40%PS+60%CM)处理对沙质土壤结皮的形成与维持、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交换性阳离子和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并研究了狼尾草草籽加进秸秆颗粒与黏土混合浆对狼尾草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颗粒与黏土混合浆能形成良好的地表结皮并可维持一年的沙面稳定。试验第60 d时,与CK处理相比,40%PS +60%CM处理形成的混合结皮的土壤含水率提高了7.26%;结皮厚度较PS和CM处理增幅为44.00%~56.00%,土壤紧实度增幅为146.37%~283.16%。试验第300 d时,40%PS+60%CM处理较C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了824.43%(P<0.05),并提高了腐殖质碳和胡敏酸碳含量;混合结皮和黏土结皮较CK处理显著增加了交换性钙离子含量(P<0.05),增幅为48.20%~120.66%;与CK相比,混合结皮显著提高了<53μm粒级团聚体比例(P<0.05),提高幅度为887.91%。冗余度分析表明,<53μm粉黏粒的比例是影响腐殖质碳和胡敏酸碳含量的重要因素。秸秆颗粒和黏土混合结皮对团聚体和阳离子的调节作用实现沙土中有机碳的积累。秸秆颗粒和黏土混合结皮的形成显著提高了狼尾草的地上部干重(P<0.05),提高幅度为315.38%~484.62%。综上,在科尔沁沙地喷洒秸秆颗粒和黏土矿物混合浆形成的结皮的维持时间较长,同时结皮增加沙质土壤中的有机碳和腐殖质含量,可减少风积沙土中细颗粒的损失,促进植物生长,达到有效固沙固碳的目的。
-
2024(8):11-2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77
摘要:生物结皮广泛分布于干旱与半干旱区,对表层土壤属性具有显著影响。然而,不同类型或发育程度的生物结皮对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土壤属性的影响是否相同,以及生物结皮与土壤质地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等问题仍不清楚。以黄土高原粉壤土、砂壤土和砂土上发育的不同类型生物结皮(藻结皮、混合结皮和藓结皮)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各类型生物结皮对土壤属性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粉壤土和砂壤土上生物结皮对土壤颗粒组成无明显影响,而砂土生物结皮显著提高了黏粒、细粉粒及粗粉粒的含量。其中,生物结皮对砂土粗粉粒含量的作用最大;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中,混合结皮对砂土颗粒组成的总体影响最大,藓结皮影响深度最深,为生物结皮层下5 cm。(2)不同土壤质地的生物结皮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其中砂土藓结皮降低土壤容重程度最大,降低了17%。(3)3种土壤质地的生物结皮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其中砂土生物结皮影响程度最大,且藓结皮影响程度最显著,其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7.6和13.5倍,影响深度为生物结皮层下10 cm。(4)土壤质地和生物结皮类型对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存在显著交互效应,且单一作用均大于二者交互作用。(5)砂土生物结皮对土壤属性影响最大,且藓结皮影响程度更显著。综上所述,黄土高原砂土生物结皮对土壤属性的影响程度最大,且藓结皮对土壤属性具有更明显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深化生物结皮生态功能及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2024(8):21-2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67
摘要:为了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青藏高原东部小麦地不同土层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磷素分布的影响,以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设置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氮磷肥加半量秸秆还田(NPS1)、氮磷肥加全量秸秆还田(NPS2)、氮磷钾肥加半量秸秆还田(NPKS1)、施氮磷钾肥加全量秸秆还田(NPKS2)6个处理。于小麦收获后,取0~10、10~20、20~30 cm土层土壤,采用干湿筛结合的方法测定各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组成,量化全土中的全磷、有效磷含量及各团聚体组分中的有效磷贡献率。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NP和NPK)相比,秸秆还田处理(NPS1、NPS2、NPKS1、NPKS2)显著提高了0~10和10~20 cm土层全土的有效磷含量(P<0.05),分别提高了9.1%~27.4%和5.1%~38.4%,且全量秸秆还田的有效磷含量最高。所以秸秆还田处理均表现为>2 mm大团聚体质量百分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0.25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提高。秸秆还田处理还提高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了不稳定团粒指数,增强了团聚体稳定性,尤其是全量秸秆还田的团聚体。秸秆还田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各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效磷含量(P<0.05),3个土层的增幅分别为0.2%~47.2%、1.5%~63.2%和4.0%~91.1%,且>0.25 mm团聚体是有效磷贡献率的主要载体。全量秸秆还田更有利于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稳定性,调节团聚体中磷素分布,提高磷素活性。
-
黄明,彭彦珉,赵雯馨,高翔,吴姗薇,张军,李爽,李文娜,崔小强,吴金芝,李友军
2024(8):30-4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68
摘要:为明确夏闲季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基于2018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作区洛宁县小界乡的夏闲季定位耕作管理大区试验,2020—2022年研究了传统翻耕(CT)、一次深翻(DT)、免耕覆盖(NTM)、深松覆盖(STM)和深松垄沟覆盖(SRFM)5种夏闲季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三相比、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夏闲季耕作措施可改善旱地麦田土壤三相比,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总体以SRFM效果最好。与CT相比,STM和SRFM的三相比R值显著降低4.7%~28.2%和10.9%~33.7%,DT、STM和SRFM在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2.8%~11.2%、11.7%~21.4%和15.6%~30.6%,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6.9%~39.5%、7.4%~68.8%和13.6%~80.3%,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5.2%~19.7%、9.6%~25.8%和13.8%~35.0%;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7.8%~21.5%、17.1%~75.9%和27.9%~99.1%,脲酶活性分别提高7.6%~97.0%、12.8%~165.5%和23.5%~194.9%,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5.5%~15.2%、16.3%~26.7%和20.8%~50.3%,增幅多达到显著水平且表现为SRFM>
-
2024(8):43-5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78
摘要:磷素形态影响土壤生产力,施肥可改变磷素形态。基于我国农田施肥对磷素影响的30篇文献808组数据,利用Meta分析方法,探究施肥对我国农田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的效应及影响因素,选择合理的施肥方式以提高磷素利用率。结果表明:总体上施肥增加所有形态磷素含量[效应值(E)≥0.14],显著提升有效磷含量(E=1.44,95%置信区间:1.13~1.74)。氮磷钾肥有机肥配施(E=2.27,95%置信区间:1.70~2.85)对有效磷含量的提升显著高于单施磷肥和氮磷钾肥配施等施肥方式,施磷量(≥300 kg/hm2)越高、施肥年限(≥20年)越长,有效磷增加幅度越大;与数据所涉及的其他土壤类型相比,初育土(E=2.01)有效磷效应值更高,土壤pH 6~8(E=1.63)、初始有机质含量为≥30 g/kg(E=2.00),有效磷效果提升优于土壤其他条件;高温高湿(气温≥10℃,降水≥800 mm)环境更有利于提高磷素利用率。以上结果为因地制宜制定农田磷素管理方案、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提供科学指导。
-
王炜,王文宇,李雅群,刘凯,张坤,李东伟,李景元,全智,刘恩峰,李杰
2024(8):52-6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99
摘要:旨在明确新型植物源抑制剂环戊酮(CCO)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对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以江西红壤和甘肃漠灌土为研究对象,试验共设3个处理:(1)空白对照(CK);(2)尿素处理(U);
-
2024(8):62-6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90
摘要:针对北京市郊区设施土壤存在次生盐渍化的问题,以房山、延庆、密云、大兴、昌平地区规模化设施园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随机取样的方法,对5个地区主要栽培类型的设施园区土壤盐分累积和组成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设施栽培的科学管理和高效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79%的点位土壤全盐量≥2.0 g/kg,69.3%的点位电导率≥50 mS/m,次生盐渍化趋势明显;监测园区的盐分离子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不同地区盐分离子累积存在一定差异;除HCO3-外,K+、Na+、Ca2+、Mg2+、Cl-、SO42-、NO3-的累积在一定程度上均造成了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其中阳离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SO42-、NO3-为主;京郊设施土壤盐分组成主要以硝酸盐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针对北京郊区存在盐分累积现象,建议开展有机肥料的筛选和品质质量检测,同时加强水肥管理,避免加重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设施生产中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应该关注土壤的健康状况,以实现设施生产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
2024(8):69-7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69
摘要:为推动地方绿色富Se产业发展和巩固脱贫成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中北部连片农耕区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72件,农作物样品水稻100件、玉米30件和荔枝42件,利用统计学以及正定矩阵因子(PMF)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土壤中Se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博白县表层土壤富Se率为42.08%,As、Cd、Cu、Hg、Pb和Zn超标率低,Cr和Ni不超标,土壤质量满足地方发展富Se农业的要求。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富Se土壤主要分布在径口镇、博白镇、亚山镇、顿谷镇和旺茂镇,土壤Se、As、Cr、Ni、Pb和Zn高值区与泥盆系东岗岭组和志留系连滩组地层分布一致,Cd、Cu、Ni、Pb和Zn在三滩镇明显富集。PMF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Se和重金属来源包括自然源(Se、Cr和Ni)、矿业源(Cd、Cu、Pb和Zn)、大气沉降来源(Hg)和农业源(As),各组来源的综合贡献率分别为29.52%、34.87%、23.15和12.45%。研究区水稻、玉米和荔枝的富Se率分别为90.0%、76.67%和2.38%,但水稻Cd超标率达24%,矿业活动是区域土壤Cd的主要来源,同时土壤整体呈强酸性~酸性,Cd的生物有效性高,导致水稻Cd含量较高。应加强工矿企业废渣、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管,开展土壤酸化治理或喷施富含Se元素的叶面阻隔剂,推动博白县绿色富Se水稻产业发展。
-
2024(8):79-9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88
摘要:为了探索秸秆还田对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构成。采用可培养方法、试剂盒酶活性测定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以15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秸秆还田对小麦收获期0~10、10~20和20~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酶活性以及细菌、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增加了3个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0~10 cm土层的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活性以及细菌、真菌、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及纤维素降解菌的数量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且秸秆还田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效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长期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10~20 cm土层的细菌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 指数等α多样性指数(P<0.05),改变了各土层土壤的细菌和真菌β多样性。另外,长期秸秆还田还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且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0~10 cm土层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Latesci-bacteria均显著增加(P<0.05)。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越来越小。另外,秸秆还田能够使细菌群落间的相互作用连接更加紧密,但会降低真菌群落的稳定性。综上所述,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具有明显正向效应,且对土壤中细菌的积极影响更大。
-
2024(8):92-10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62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特点,依托豫南长期定位施肥茶园,设置茶叶专用肥、有机肥、缓释氮肥和不施肥等4个处理,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豫南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点。结果表明,茶叶专用肥处理土壤中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也相对较高,施肥处理土壤pH均显著低于不施肥处理。茶叶专用肥和有机肥处理茶园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高于缓释肥处理;茶叶专用肥、有机肥和缓释肥处理茶园土壤真菌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显著低于不施肥处理。不同施肥处理茶园土壤优势细菌、真菌门不同,施肥显著降低了被孢霉门细菌的相对丰度;茶叶专用肥和有机肥处理土壤中物种类型及相对丰度相似,不施肥和缓释氮肥处理土壤中物种类型及相对丰度相似;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中青霉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了红菇属的相对丰度;有机肥处理和茶叶专用肥处理土壤微生物新陈代谢强于缓释肥和不施肥处理。4种施肥处理土壤真菌营养类型以外生菌根、木头腐生生物、未定义腐生生物为主,而每个处理主要营养型不同。
-
2024(8):102-11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98
摘要:为探索不同连作年限设施草莓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高通量测序对新茬(S1)、连作5年(S5)和连作8年(S8)的设施草莓土壤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并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土壤酶活性。结果显示,随着设施草莓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的pH和电导率极显著升高,硝态氮含量极显著降低,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先显著减少后显著增加,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呈显著上升后显著降低趋势。随着设施草莓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ACE指数、Chao1指数、Simpson指数及Shannon指数皆显著增加,而土壤真菌的Alpha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不显著。土壤中细菌和真菌优势菌群组成发生改变,随着设施草莓连作年限增加,土壤细菌变形菌门、酸酐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Latesci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在属水平上,设施草莓土壤硝化螺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增加,RB41和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鞘氨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呈先显著升高后显著降低趋势。设施草莓连作土壤优势真菌在门水平无显著变化,在属水平上,土壤真菌占比最高优势菌由毛葡孢属转变为镰孢菌属,草莓土壤病原菌镰孢菌属、曲霉属、枝孢属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乌氏霉属、链格孢属整体增加。相关性分析显示,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有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较大。
-
刘小培,唐中杰,宋跃,李中贤,董学亮,王俊伟,靳瑞文,余学军
2024(8):111-11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617
摘要:新疆植棉区土壤盐碱化严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土壤肥力进而获得棉花高产,通过盆栽试验,以南疆库尔勒盐碱化土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制天然-合成聚合物土壤改良剂对棉花种子萌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棉花幼苗根茎长、干鲜重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方法对土壤改良剂作用下土壤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自制土壤改良剂1#即矿源黄腐酸钾-聚丙烯酸接枝盐碱土壤改良剂在3个不同浓度条件下均能改善棉花种子萌发、早期生长状况,以A2处理(880 mg土壤致良剂1#+1000 mL蒸馏水)效果最佳,相对于CK处理(1000 mL蒸馏水),发芽势和萌发率分别提高了63.2%和50.0%,幼苗鲜重增加了99.0%,干重增加了76.9%。自制土壤改良剂2#即矿源黄腐酸钾-聚丙烯酸共混盐碱土壤改良剂在低浓度下能提高种子萌发率及幼苗生物量,中高浓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改良后土壤的红外光谱变化不大,有机质吸收峰稍有增强;添加土壤改良剂能改善原始土壤致密紧实的结构,土壤颗粒之间开始团聚、土壤表面变得粗糙,改良剂1#以A2处理土壤团聚颗粒最大,颗粒间孔隙最多,改良剂2#土壤也变得相对疏松,但不同添加浓度之间变化不大。
-
2024(8):119-12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86
摘要:探索有机肥替代氮肥对小麦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有机废弃物、减少化学氮肥施用量、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在河北省黑龙港区武强县3个不同地块分别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设置5个有机肥替代氮肥处理:常规施肥(T1)、优化施化肥(T2)、有机肥替代15%氮肥(T3)、有机肥替代30%氮肥(T4)和有机肥替代50%氮肥(T5),研究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氮肥对冬小麦叶绿素SPAD值、养分吸收、产量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氮肥提高生育期小麦叶片叶绿素SPAD值,其中小麦灌浆期有机肥替代30%氮肥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SPAD值。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各处理植株体内干物质与氮磷钾积累量逐渐增加,成熟期有机肥替代30%氮肥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15.83%~61.77%,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分别增加12.38%~53.95%、7.88%~21.03%、10.31%~30.32%,小麦产量较其他处理提高14.96%~15.73%。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平衡各菌门间的相对丰度。综合分析,有机肥替代30%氮肥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土壤养分吸收、提高小麦养分利用、增加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对减少化肥用量、推动有机肥安全利用、发展绿色可持续农业有重要意义。
-
2024(8):128-13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64
摘要:绿色智能肥料(GIF)是为响应工业绿色制造与农业绿色可持续生产提出的肥料新理念,以GIF的理念为指导生产了水稻GIF,并评价了该肥料在水稻上的农学应用效果。在氮磷养分等量投入的前提下,在大田设置常规氮磷钾肥料(T1)、复合肥1(T2)、复合肥2(T3)、GIF1(T4)和GIF2(T5)5种肥料施用处理,研究不同肥料品种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根系生长发育、叶片光合特性、籽粒品质、土壤pH、氮磷养分积累量及肥料经济效益的影响。与常规肥料(T1、T2、T3)相比,T4主要通过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实现了增产作用,较T1、T2和T3分别增产26.2%、28.4% 和38.1%。T5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数、稻穗二次支梗穗粒数和粒重实现增产,较T1、T2和T3分别增产38.3%,39.0% 和51.4%。相比常规肥料(T1、T2、T3),T4和T5处理显著提高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功能叶SPAD值、土壤pH、氮磷养分含量及积累量,同时促进了水稻根系生长发育且获得较高的产投比。与T1相比,两款常规复合肥(T2、T3)并未对水稻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表现出增效作用。水稻GIF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提高有显著增效作用,相比常规肥料具有更高的经济
-
2024(8):137-14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60
摘要:研究节水灌溉措施结合氮肥管理对棉花干物质积累、生理响应、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为干旱区棉花增产和水肥高效利用的农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以棉花‘新陆早7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2种灌溉处理下(正常灌溉,W1;亏缺灌溉,W2)不同施氮量(210 kg·hm-2,N1;300 kg·hm-2,N2;390 kg·hm-2,N3)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特性、养分吸收、抗氧化防御、渗透调节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灌溉相比,亏缺灌溉通过降低干物质积累、净光合速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养分吸收降低了籽棉产量。与亏缺灌溉下进行适量施氮相比(W2N2),增加施氮量处理(W2N3)的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12.5%和10.9%,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分别提高13.6%、42.6%,这些过程减轻了亏缺灌溉对棉花生长造成的伤害,促进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最终籽棉产量提高5.6%。此外,与正常水肥管理处理(W1N2)相比,亏缺灌溉后增加施氮量(W2N3)并没有降低籽棉产量,反而通过改善冠层光合能力、抗氧化防御及渗透调节能力延长了干物质持续积累时间,使植株提前3~4 d结束生育进程。综上所述,在干旱区开展棉花节水灌溉措施时,建议在常规施氮量的基础上再增加30%,该施氮量可以在保证棉花不减产的同时节约更多的灌溉水,并且该措施对干旱区滴灌棉花生产中的节水增效和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2024(8):147-15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609
摘要:为探明氮肥减施时期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去向的影响,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稻氮肥减施措施提供理论支持。于2018—2019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1)不施氮肥(N0);(2)常规施肥(N1,N 2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90、67.5、67.5 kg/hm2);(3)基肥减氮(N2,N 20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67.5、67.5、67.5 kg/hm2);(4)分蘖肥减氮(N3,N 20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90、45、67.5 kg/hm2);(5)穗肥减氮(N4,N 20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90、67.5、45 kg/hm2)。2019年在施氮处理小区内设置15N稳定同位素示踪微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N1)相比,减氮10%不会降低水稻产量。然而,不同减氮时期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N2处理的水稻产量较N3处理增产7.8%~9.4%。N2和N3处理较N1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而N1和N4处理间氮肥表观利用率无显著差异。与N4处理相比,N1和N2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植株对15N肥料的吸收量。各处理15N肥料利用率为26.0%~30.1%,其中N2处理显著高于N4处理。15N肥料主要残留在0~20 cm土层中,其约占15N肥料总残留量的90%。基肥减氮(N2)可以提高水稻15N肥料利用率和残留率,降低氮肥损失率。因此,减少施氮量应减少基肥中的氮肥用量,不仅可以保证水稻产量,而且还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
-
2024(8):154-16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76
摘要:为明确微量元素铁锌硒配施对番茄生长、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普罗旺斯”番茄为试验材料,在氮磷钾供应充分的情况下,采用基施(R)与叶面喷施(L)相结合的方式,设置CK、Zn(L)、Fe(L)、Zn(R)、Zn(R)+Fe(L)、Se(R)、Se(R)+Zn(L)、Se(R)+Fe(L)8个不同施肥处理,旨在探究铁锌硒配施对番茄生长、果实抗氧化能力及糖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1)与CK相比,Zn(R)处理的茎粗显著增加11.24%,Zn(R)+Fe(L)处理植株节间长显著增加30.13%;2)Zn(R)+Fe(L)处理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显著增加26.13%和41.03%,Fe(L)、Zn(R)+Fe(L)、Se(R)+Zn(L)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上升了50.28%、70.92%、29.81%;3)铁锌硒单施及配施均能够增加果实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其中Se(R)+Zn(L)处理果实中番茄红素、维生素C分别显著上升了1.04、1.15倍,总酚、类黄酮含量分别显著上升了39.19%、37.84%,Se(R)+Zn(L)、Se(R)+Fe(L)处理均能够显著增加果实中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果实抗氧化能力;4)除Se(R)处理外,铁锌硒单施及配施均能显著提高番茄果实中还原糖和蔗糖含量。铁锌硒单施及配施能够调控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其中Zn(L)处理番茄果实蔗糖合成酶活性显著增加了79.67%,Zn(L)和Zn(R)+Fe(L)处理下番茄果实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1.09和1.17倍。
-
2024(8):163-17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83
摘要:铜污染是严重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问题之一,为了明确人参对铜元素吸收规律和铜污染基质养分有效性影响,以两年生和三年生人参为试验材料,设置0、100、300、500和1000 mg/kg共5个铜离子浓度。结果表明,随着铜处理浓度增加,两年生人参和三年生人参根系活力均出现下降趋势,最多均在1000 mg/kg铜处理时分别显著下降62.33%和44.18%。两年生和三年生人参各时期铜含量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加且均在绿果期达到基本稳定,红果期略有上升,在1000 mg/kg铜处理时两年生人参根、茎、叶分别显著上升214.03%、93.83%、216.03%,三年生人参根、茎、叶分别显著上升505.65%、337.84%、189.11%。铜处理后基质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和pH均显著下降,最多分别显著下降57.24%、34.78%、32.61%和22.06%。铜处理会显著改变人参对铁、锰和锌的吸收,在绿果期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两年生人参根部锌、铁和锰在1000 mg/kg铜处理时分别显著下降29.43%、20.71%和56.75%,叶片分别显著下降34.32%、31.62%和47.26%,三年生人参根部锌、铁和锰在1000 mg/kg铜处理时分别显著下降28.54%、19.91%和46.64%,叶片分别显著下降30.25%、16.56%和43.23%,两年生人参微量元素变化略高于三年生人参。总体上来看,三年生人参整体各部位铜含量高于两年生人参,人参各部位铜含量随处理浓度增加而上升。两年生和三年生人参在展叶期到绿果期过程铜吸收速率最快,在绿果期基本达到稳定。绿果期到红果期有略微上升但不明显。铜处理会降低基质养分有效性,也会阻碍人参对锌、铁和锰的吸收。
-
2024(8):172-17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009
摘要:秸秆还田在提高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在水稻生长初期,秸秆的掺入可能会导致微生物的氮固定,从而抑制水稻的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具有高效固氮能力的红萍可以作为优质绿肥放养于稻田,能提供氮素来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可以缓解秸秆还田造成的氮缺乏。为明确秸秆还田联合稻田养萍对水稻谷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谷物品质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用化肥(F)、常规施用化肥 + 秸秆还田(FS)、常规施用化肥 +稻田养萍(FA)、常规施用化肥+ 秸秆还田+稻田养萍(FSA)]。结果表明:FS处理水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及镁、铁和锌含量均与F处理差异不显著,钙含量显著低于F处理(P<0.05);FA处理糙米率、精米率、蛋白质含量、镁和铁含量与F处理差异不显著,水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垩白粒率、垩白度显著高于F处理(P<0.05),直链淀粉含量、钙含量和锌含量显著低于F处理(P<0.05);FSA处理蛋白质、钙、镁、铁和锌含量与F处理差异不显著,水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垩白粒率、垩白度显著高于F处理(P<0.05),直链淀粉含量、糙米率和精米率显著低于F处理(P<0.05)。综上所述,秸秆还田联合套养红萍共作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且未降低稻米的营养品质,是一项有潜力的南方稻田耕作措施。
-
2024(8):180-187,266, 26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70
摘要:明晰等碳量配施玉米秸秆源有机物料对玉米生长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农田有机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黄土高原东部石灰性褐土上开展玉米田间试验,设置单施化肥对照(NPK)、化肥配施玉米秸秆(NPKS)、化肥配施生物炭(NPKB)3个处理,有机物料按C 4 t/hm2施用,探讨等碳量配施条件下玉米拔节期农艺性状、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收获期产量构成和养分吸收特征。结果表明,NPKS处理玉米株高和叶面积较NPK处理分别增加14.8%和29.2%;NPKS和NPKB处理玉米干物质重分别增加80.8%和14.1%。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叶片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NPKB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叶片气孔导度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但对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无显著影响;NPKS和NPKB处理的玉米叶片胞间CO2浓度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呈降低趋势。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的玉米穗重、百粒重和产量分别增加36.4%、31.1%和45.5%;NPKB处理的玉米穗重和百粒重较NPK处理分别增加18.5%和15.2%。NPKS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秸秆氮、磷、钾吸收量和籽粒氮、钾吸收量,NPKB处理仅显著提高了玉米籽粒氮吸收量和秸秆钾吸收量。综上所述,等碳量配施玉米秸秆源有机物料对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均具有促进作用;等碳量配施玉米秸秆较生物炭更有利于玉米对磷素吸收,从而促进玉米生长并提高产量。
-
2024(8):188-19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591
摘要: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云南省红壤耕地土壤理化性质、青贮玉米生长以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探明最佳施肥方式,为青贮玉米科学施肥提供依据。在云南昭通开展青贮玉米田间试验,分别设置不施肥(CK)、施用复合肥(T1,传统施肥方式)、施用配方肥(T2)、施用控释肥(T3)4个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变化及植株养分利用对青贮玉米的农艺性状、作物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为探讨优质高产的青贮玉米种植施肥方式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等纯养分量条件下,配方肥和控释肥施用对土壤性质的改良有一定作用,T2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较T1处理分别显著提升15.83%、10.47%和1.95%,T3较T1处理显著提高了9.51%和1.38%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和pH;(2)T3处理干物质量和鲜物质量最高,分别为38.06和126.53 t/hm2,较T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7.30%和16.49%,较T2处理分别提高了1.09%和3.71%;(3)T3处理较T1处理的青贮玉米成熟期地上部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的积累分别显著提高了27.67%、8.29%和13.82%;T3处理较其余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肥料偏生产力和肥料农学效率,较常规施肥处理T1处理分别提高了27.65%和138.43%,且T3处理的肥料贡献率最高,较T1处理显著提高了23.23%;地力贡献率表现为T1>T2>T3;(4) T2处理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最高,较T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6.56%和4.28%,粗灰分和中、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最低,与T1处理相比分别显著降低了14.68%、12.08%和1.34%,所以T2处理的相对饲喂价值和粗饲料分级指数达到最大,分别为388.21和290.47 MJ/d,施用控释肥次之。冗余分析得出土壤碱解氮是影响青贮玉米饲用品质的主导因子。综上所述,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方肥的施用通过显著提高土壤固肥能力,促进肥料利用效率,从而提高青贮玉米的营养品质;控释肥的施用使得青贮玉米全生育期的氮素供给得到满足,避免氮素的大量流失,达到青贮玉米高产及肥料高效利用。
-
王孔檀,麦力文,王定美,彭实亮,王熊飞,蒙赜,余小兰,林嘉聪,李勤奋
2024(8):198-21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601
摘要:蚯蚓粪肥理化特性涉及指标多,如何从众多易检测的指标中筛选出能够反映蚯蚓粪肥特点的关键指标,进而用于构建评价模型,高效、快速地评价蚯蚓粪肥的品质等级,是蚯蚓粪肥应用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与难点。研究针对不同原料类型、不同蚯蚓堆肥时间获得的蚯蚓粪肥,采用统计学与化学计量学对蚯蚓粪肥23个主要指标开展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筛选出了13个蚯蚓粪肥特异性指标。以13个关键指标为基础,首先,结合主成分分析(PCA)与分层聚类分析(HCA)对不同蚯蚓粪肥样品开展品质初级划分;其次,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判别分析(DA)对分级结果进行效果判定;最后,整体构建基于PLS模型的蚯蚓粪肥等级评价方法并开展验证分析。结果表明:PCA与HCA分析法可将蚯蚓粪肥划分为3个品质等级,通过PLS-DA判别该划分结果合理有效,形成了基于PLS蚯蚓粪肥等级评价模型:蚯蚓粪肥品质等级(Y)=3.0796+0.0026×TOC-0.1381×HS-0.1446×HA-0.1378×TN-0.1355×TP-0.1494×AK-0.1324×AN-0.1402×AP+0.0004×EOC+0.03985×ROC+0.07685×C/N-0.0049×Kos-0.1481×HI(TOC、HS、HA、TN、TP、AK、AN、AP、EOC、ROC、C/N、Kos、HI分别代表总有机碳、腐殖质碳、胡敏酸、总氮、总磷、速效钾、碱解氮、有效磷、易氧化有机碳、难氧化有机碳、碳氮比、氧化稳定系数、腐殖化指数),分级标准为:若Y在0.45~1.56之间,品质等级为一等品;Y在1.63~2.20之间,为二等品;Y在2.28~3.72之间,为三等品。变量权重值表明影响蚯蚓粪肥品质前5的关键指标顺序为HI>TN>HS>HA>AN。研究成功建立了一套“PCA+HCA+PLS”的蚯蚓粪肥品质评价方法,对蚯蚓粪肥分级应用与规范蚯蚓产业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
2024(8):211-22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610
摘要:红芸豆作为山西省重要的小杂粮作物,普遍存在结瘤率、产量和品质低等问题,接种根瘤菌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途径。以‘英国红’红芸豆为供试材料,利用从红芸豆根系中分离出的10株根瘤菌进行接种试验,共11个处理。结果表明,从山西省忻州市红芸豆主栽区红芸豆根瘤中分离的根瘤菌分属Rhizobium indicum和Rhizobium etli,其中Rhizobium indicum的RH64菌株固氮酶活性和胞外多糖含量最高,分别达到253.22 U·L-1和415.43 mg·L-1;RH130菌株分泌吲哚乙酸(IAA)能力最强,为40.12 mg·L-1,RH102菌株溶解有机磷和无机磷能力最强,分别为166.84和4.12 mg·L-1。盆栽回接试验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后显著促进了红芸豆的生长及结瘤能力,与对照相比,回接根瘤菌红芸豆株高、植株地上部鲜重、结瘤数分别显著增加了2.22%~20.23%、34.92%~138.00%、26~173个(P<0.05),其中RH64表现最好,显著优于其他菌株。相关性分析表明,根瘤菌固氮酶活性和胞外多糖含量与红芸豆结瘤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而根瘤菌IAA和溶磷作用则能够显著促进红芸豆植株生长与根部发育。从山西省忻州市筛选的10株根瘤菌中,RH64具有较强的结瘤和促生能力,且与主栽红芸豆品种高效匹配,适用于山西省忻州地区的红芸豆生产。
-
2024(8):221-23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618
摘要:比较有机肥配施微生物菌剂、赤霉素对柑橘黄龙病菌的含量、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微生物群的影响,为柑橘黄龙病的治疗和柑橘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从柑橘叶片内生菌中分离得到枯草芽孢杆菌,设置有机肥配施复合芽孢杆菌剂、25 mg/L赤霉素的病株为处理组,另一组为对照,对柑橘黄龙病菌含量、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微生物进行比较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有机肥配施复合芽孢杆菌、赤霉素处理柑橘的带菌量显著下降,黄龙病在荧光定量PCR扩增中从基线到指数增长的拐点所对应的循环次数(Ct值)从初始的25.10增加到了31.46,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分别提高了22.0%和102.0%。复合芽孢杆菌分泌出的代谢产物既能抑制病菌的生长,还能通过建立优势益生菌群优化土壤结构,促进根系生长,有效解决营养输送的问题,恢复病树状态。有机肥配施复合芽孢杆菌和赤霉素对改善柑橘黄龙病,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等有显著促进作用。
>专题综述
-
2024(8):233-24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613
摘要:随着食用菌菌糠产量的增加,菌糠处理方式也将趋于多样化。食用菌菌糠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然而传统的处置方式不仅会对菌糠资源造成浪费,更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近年来,关于食用菌菌糠的资源化利用方式研究逐渐兴起,通过简述菌糠在修复污染土壤和改良退化土壤方面的研究,提出未来关于菌糠修复和改良土壤方面研究的建议,以期为菌糠在环境治理和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为其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2024(8):242-25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703
摘要:稻田减排降碳是实现农业碳中和的重要研究领域,全面梳理水稻碳足迹研究脉络和领域发展前沿,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在综合分析近30多年来(1990—2023年)水稻碳足迹研究相关文献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历程、聚焦主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探讨。结果表明:稻田碳足迹研究受到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2009年后文献数量快速增长,近10年来发文量贡献率达89.2%。领域形成明显的核心研究力量,中国、美国和印度是主要的文献发表国家,发文量占全球总量的75.9%;该研究领域发文量排名前10研究机构中有6个机构来中国,中国科学院发文量位居首位。
-
2024(8):251-25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611
摘要:分析我国商品有机肥料质量状况,探讨有机肥料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为加强行业质量监管、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汇总统计2019—2022年全国595个商品有机肥料主要技术指标、限量指标抽样检测结果,参照《有机肥料》(NY/T 525)标准,分析评价我国商品有机肥料质量状况;结合有机肥料产业现状,对比国内外标准差异,对有机质、总养分、水分、酸碱度(pH)等技术指标,总砷(As)、总汞(Hg)、总铅(Pb)、总镉(Cd)、总铬(Cr)以及粪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死亡率等限量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商品有机肥料合格率为84.5%,2019—2022年合格率分别为79.8%、87.8%、83.3%和85.4%,不合格指标主要是有机质的质量分数、重金属含量、pH、总养分的质量分数和水分的质量分数,不合格率分别为7.9%、5.0%、2.9%、2.5%和2.4%,多个指标同时不合格现象较为常见。(2)分年度看2,2019年水分的质量分数不合格率为6.5%,其次是有机质的质量分数、总养分的质量分数和pH,2020—2022年有机质的质量分数不合格率均高于其他指标,其次是重金属含量超标。(3)有机质和总养分的质量分数检测结果变异范围均较大,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平均值为39.1%,合格率为92.1%,年度合格率在91.8%~94.4%之间;总养分的质量分数平均值为8.0%,合格率为97.5%,年度合格率在94.4%~99.3%之间;水分、pH和粪大肠菌群数指标合格率均在97%以上,蛔虫卵死亡率指标没有发现不合格现象。(4)As、Hg、Pb、Cd、Cr超标率分别为1.2%、0.8%、2.4%、1.3%、0.3%,Pb、Cd是主要的安全风险因素,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和中位值均远低于《有机肥料》(NY/T 525)对重金属限量要求。我国商品有机肥料合格率呈稳步提高趋势,有机质、重金属含量等指标需要重点关注和持续监测;有机肥料标准体系不尽完善,产品标准需要进一步优化;我国有机肥料产业发展需要明确定位和发展方向,构建完善标准体系,优化调整产品标准指标设置,强化风险管控和产品质量监管。
>分析测试
-
2024(8):260-26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3614
摘要:研究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法)以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法)测定化肥中镁元素含量的检测方法。分别使用新方法和国家标准GB/T 19203—2003中的传统方法,对2种复合肥料标准物质以及15种不同产地、不同镁源、不同镁含量的化肥样品进行测定。t检验结果表明微波消解法与GB/T 19203—2003中硝酸-高氯酸电热板消解法的提取结果无显著性差异;ICP-OES法、AAS法和GB/T 19203—2003中容量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ICP-OES法与AAS法的回收率、精密度均优于容量法。微波消解-ICP-OES法的标准物质回收率分别为110%、108%,6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80%。微波消解-AAS法的标准物质回收率分别为109%、108%,6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9%。与AAS法相比,ICP-OES法的精密度和标准曲线决定系数均更优,标准曲线线性范围更宽,且在实验过程中更加简便、环保,更适用于化肥样品的分析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