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白浆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5(5):1-1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37

      摘要 (43) HTML (2) PDF 18.62 M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黑龙江省白浆土资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白浆土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选取自然草地、水稻田和旱地为研究对象,采集 0 ~ 20 和 20 ~ 40 cm 土层的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白浆土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白浆土理化性状,系统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 0 ~ 20 和 20 ~ 40 cm 土层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结果显示,白浆土两土层间微生物 Alpha 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相较自然草地,水稻田和旱地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降低;上层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下层土壤。OTU 富集情况在两土层中一致,均表现为自然草地 > 水稻田 > 旱地。白浆土细菌群落的主坐标分析以及层次聚类分析显示,自然草地与旱地的群落结构最为接近。冗余分析发现,土壤 pH 是驱动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链霉菌和亚硝化螺菌属主要富集在水稻田中,表明水稻田土壤氮循环能力强。本研究结果为白浆土土壤修复、病害防治及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 不同施肥处理对干热河谷草莓园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

      2025(5):11-2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494

      摘要 (32) HTML (0) PDF 8.40 M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有机肥对草莓园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干热河谷区优化草莓园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蚯蚓肥 (TA)、油枯肥(TB)、蚯蚓肥 + 油枯肥配施(TC)以及不施肥作为对照(CK)为试验处理,采用 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多样性及其群落组成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均能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其中,TA 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 pH 值,TB 处理对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提升作用最明显,TB 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脲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升高。不同施肥处理均显著影响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其中,TA 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 Chao 指数、Shannon 指数,优化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使细菌共生群落变得丰富且更稳定;TB 处理则显著降低了土壤 Chao 指数、Shannon 指数,且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小。冗余分析表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 pH、全钾呈正相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与碱解氮、有机质、全氮呈正相关,Firmicutes 与全磷、容重、速效钾、有效磷呈正相关。细菌群落与 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增施蚯蚓肥可以调节 pH 值,提高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类群丰度,油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两者配施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养分供应水平,优化细菌群落结构,可优先作为干热河谷区草莓园土壤培肥改良的肥料。

    • 有机替代无机肥对北方石灰性褐土肥力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5(5):21-2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498

      摘要 (30) HTML (1) PDF 1.94 M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有机替代无机肥对北方石灰性褐土肥力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设置对照(CK)、单施化肥、70% 化肥 +30% 有机肥、50% 化肥 +50% 有机肥、30% 化肥 +70% 有机肥、单施有机肥 6 个处理,采用 Illumina 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了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与单施化肥处理比较,30% 化肥 +70% 有机肥和 100% 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分别增加了 17.06% 和 22.53%,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 8.75% 和 10.0%,50% 化肥 +50% 有机肥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增加了 7.5%,30% 化肥 +70% 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效磷增加了 21.97%。单施化肥处理油菜产量最高,与 30% 化肥 +70% 有机肥相比差异不显著。(2)与单施化肥处理比较,30% 化肥 +70% 有机肥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 30.25%,单施有机肥处理蔗糖酶活性增加了 21.04%。(3)单施化肥处理土壤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最高(52.3%),30% 化肥 +70% 有机肥处理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最高(21.8%)。(4)冗余分析表明,全氮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最显著的环境因子。因此可以得出,有机替代无机肥改善了理化性状以及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和丰度,其中 30% 化肥 +70% 有机肥处理是较为有效的施肥模式。

    • 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2025(5):29-3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489

      摘要 (27) HTML (0) PDF 1.83 M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 3 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 全氮含量的影响,探索该地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及其效果,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设置 5 个不同施肥处理:(1)100% 化肥氮(CK);(2)25% 有机肥氮 +75% 化肥氮(M25);(3)50% 有机肥氮 +50% 化肥氮(M50);(4)75% 有机肥氮 +25% 化肥氮(M75);(5)100% 有机肥氮(M100)。研究结果表明:与 CK 相比, 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模式有利于降低 0 ~ 20 cm 土层土壤 <0.25 mm 粒级微团聚体占比,提高 >2 mm 粒级大团聚体占比,显著增加了 >0.25 mm 土壤团聚体所占比重(R0.25)、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 (GMD),增加了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 M50 处理效果最明显,较 CK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 7.32% ~ 8.28%、18.2% ~ 20.3%。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黄绵土条件下,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有利于促进土壤微团聚体(<0.25 mm)向大团聚体转化,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促进有机碳(氮)在团聚体中富集,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氮)库,以有机肥等氮量替代 50% 化肥氮的模式效果明显。

    • 模拟施肥对赤水河上游地区土壤氮磷钾养分释放的影响

      2025(5):36-4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20

      摘要 (23) HTML (0) PDF 1.35 M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不同氮磷钾肥配施对土壤氮素、磷素、钾素释放的影响,为赤水河上游地区坡耕地农田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和持续供应提供理论指导依据。以配方施肥为基础,赤水河流域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设置对照(CK)、磷钾(PK)、氮钾(NK)、氮磷(NP)和氮磷钾配施(NPK)5 个处理,研究各处理下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在 90 d 内的释放规律以及对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 个处理下,土壤碱解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的释放量表现为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铵态氮的释放量表现为先降低后稳定的趋势;与 CK 和缺素处理相比,NPK 配施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因此,配施氮磷钾肥不仅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还能维持和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 猪粪炭和沼液施用对茶园土壤腐殖质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2025(5):43-5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04

      摘要 (12) HTML (2) PDF 7.81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善茶园土壤质量,通过两年盆栽试验研究了猪粪炭和沼液施用对茶园土壤腐殖质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以不施加猪粪炭作为对照(CK),设置 350℃和 500℃猪粪炭施用量为 1%、 2%,650℃猪粪炭施用量为 2% 的单施猪粪炭处理和猪粪炭配施沼液处理,分析猪粪炭和沼液施用对茶园土壤腐殖质组分、胡敏酸结构特征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炭施入土壤两年,与 CK 相比,2% 500℃猪粪炭(M2)处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显著增加了 4.48 g/kg,水溶性物质(WSS)含量各处理变化不显著,2% 650℃猪粪炭(H2)处理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含量显著增加了 0.52 g/kg 和 85.0%,M2 处理胡敏素(HM) 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猪粪炭处理,提高了 90.2%,单施猪粪炭各处理 HA 与可提取腐殖质(HA+FA)的比值(PQ) 差异不显著,M2 处理土壤漆酶(SL)活性显著降低了 30.8%,M2 和 H2 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物酶(SPOD) 活性,分别提高了 30.5%、28.4%,土壤多酚氧化酶(SPPO)活性各处理差异不显著;炭沼配施处理下,与 CK 相比,2% 500℃猪粪炭 + 沼液(M2S)处理 SOC 含量显著增加了 4.90 g/kg,WSS 含量各处理变化不显著,2% 650℃ 猪粪炭 + 沼液(H2S)处理 HA 和 FA 含量显著增加了 0.57 g/kg 和 70.0%,M2S 处理 HM 含量显著增加了 100.8%, 腐殖质组分含量以 HM 为主;H2S 处理 PQ 值显著提高了 21.8%,2% 350℃猪粪炭 + 沼液(L2S)处理 SL 活性降低了 30.5%,H2S 处理显著提高了 SPOD 和 SPPO 活性,分别提高了 30.1%、35.0%。

    • 围封与放牧对新疆山地草原土壤特征的影响研究

      2025(5):53-6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07

      摘要 (27) HTML (1) PDF 4.68 M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围封与放牧对新疆温性草原与山地草甸土壤特征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持。以围封与放牧两种利用方式下的新疆温性草原与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2018 年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处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表明:(1)温性草原放牧的土壤水分含量普遍高于围封;山地草甸围封的土壤水分含量普遍高于放牧。放牧增大了温性草原和山地草甸表层土的容重,降低了表层土的土壤 pH。(2)土壤速效养分温性草原围封低于放牧,而山地草甸恰恰相反,表层土的碱解氮除外;除全磷外,其他全量养分及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都是放牧高于围封。(3)放牧使得温性草原全量养分含量与群落生物量和 pH 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并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放牧使得山地草甸全量养分含量与生物多样性指数之间关系更为密切并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同时发现,围封与放牧对不同草地类型有不同的影响,应将二者相结合以促进草地生态可持续发展。

    • 氮肥用量对马铃薯连作体系土壤磷素积累转化的影响

      2025(5):63-6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22

      摘要 (15) HTML (0) PDF 4.83 M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磷转化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为马铃薯生产中养分优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马铃薯连作体系氮肥管理试验于 2017 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武川旱作试验站开展,设置 4 个处理:NE(肥料用量用 NE 推荐确定)、NE-N、NE-1/2N、NE+1/2N。于 2023 年马铃薯收获期采集各处理 0 ~ 20 和 20 ~ 40 cm 土壤样品以及秸秆和块茎样品,分析土壤氮磷含量、磷酸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丰度,植株与块茎磷吸收。与 NE-N 处理相比, NE-1/2N、NE 和 NE+1/2N 处理 0 ~ 20 cm 土壤全磷、有机磷和有效磷分别降低了 10.0% ~ 20.3%、7.5% ~ 18.8% 和 38.9% ~ 52.7%,而在 20 ~ 40 cm 土层仅有有效磷显著降低了 17.4% ~ 25.1%。随氮肥用量的增加,0 ~ 20 cm 土壤氮磷比(N/P)逐步增加、pH 逐步降低,而亚表层土壤 N/P 和 pH 无显著变化。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 phoDphoX 丰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两土层中均以 NE 处理最高,且同处理亚表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表层。所有处理同层土壤 phoD 的基因丰度均高于 phoX。相关分析表明,土壤 phoDphoX 基因丰度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总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马铃薯生产中优化氮肥用量有利于土壤磷素转化利用。

    • 定向调控烟叶糖碱比的植烟土壤评价方法研究

      2025(5):70-7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29

      摘要 (13) HTML (0) PDF 2.41 M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促进烟叶高质量生产,在贵州省采集同田土壤和烤后 C3F 等级烟叶进行土壤养分和烟叶糖碱比测定,使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糖碱比,通过布尔塔(Boruta)算法评估变量重要性并构建最小数据集进行基于烟叶糖碱比的植烟土壤质量评价,同时明确贵州烟区烟叶糖碱比的主要限制因子。结果表明:①根据 Boruta 分析结果,明确了有效铜、有效硼、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铁为烟叶糖碱比的重要影响因子,并组成植烟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②基于全量数据集的植烟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植烟土壤质量指数为 38.30 ~ 78.07,均值为 60.20,整体土壤质量状况较好。基于最小数据集的植烟土壤质量指数与全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TDS)之间的决定系数为 0.66(P<0.001),最小数据集对 SQITDS 等级预测准确率达 88.1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达 0.90 ~ 0.97,表明最小数据集能够有效代替全量数据集对植烟土壤质量状况进行评价;③根据土壤质量指数低分因子分析结果,明确了贵州省烟叶糖碱比的主要土壤限制因子为有效铜、有效锰和有效铁,主要表现为含量偏低,因此,在生产中通过合理提高土壤中的有效铜、有效锰和有效铁含量,有望改善烟叶糖碱比,提升烟叶品质。

    • 双季稻田土壤DNRA菌群落丰度与结构对不同施氮的响应

      2025(5):79-8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30

      摘要 (8) HTML (0) PDF 1.12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DNRA)过程有利于氮素在土壤中的固持。研究长期(2013—2022 年)不同施氮措施对水稻土 DNRA 过程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可为稻田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不施氮肥 (CK)、常规化肥(NPK)、控释氮肥(CRU1)、控释氮肥减氮 30%(CRU2)4 个处理,对稻田土壤 pH、有机质、全氮、无机氮、碱解氮、全硫和二价铁等土壤理化指标进行测定,采用荧光定量 PCR 和高通量测序对水稻土 DNRA 菌丰度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氮肥对 DNRA 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nrfA 基因丰度表现为 CK>CRU2>CRU1>NPK,且 NPK 处理与 CK 差异显著(P<0.05)。水稻土中 DNRA 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等,施氮肥下,浮霉菌门相对丰度提高,变形菌门则降低,CRU1 处理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最低,浮霉菌门则最高。冗余分析分析表明,变形菌门与土壤 pH 和全硫呈正相关,与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呈负相关,浮霉菌门与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呈正相关,与土壤 pH、全硫和亚铁呈负相关。多样性指数 Shannon 和 Simpson 均以 CRU1 处理最高。因此,施用控释氮肥改善了水稻土 DNRA 过程的微生物群落和结构,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氮固持。

    • 太白贝母种植区土壤生物肥力质量指标与评价

      2025(5):87-9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499

      摘要 (15) HTML (0) PDF 1.09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不同产地太白贝母根际土壤生物肥力因子的含量和生态敏感性进行差异分析,了解产区土壤综合肥力的分布情况,以期为太白贝母土壤质量提升提供参考。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等 21 个土壤生物肥力指标,以太白贝母野生样本(WXY)土壤为对照,并计算不同肥力指标的敏感性指数(SI),根据各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函数的临界值计算综合土壤质量指数(BIF),用以表征土壤肥力质量水平。 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人工栽培模式)对不同产地太白贝母土壤微生物生物数量、球囊霉素含量、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P<0.05)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与 WXY 土壤相比,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数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敏感。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微生物总数等都能较好地反映土壤生物肥力特征。在划分的 4 个生物肥力等级中,BIF 处于 0.447 ~ 0.710 范围内,平均值为 0.554,平均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中等。综上所述,在本研究的时间范围内,人工栽培太白贝母基地以三、四级肥力的土壤为主,需加强土壤养分管理,合理施加土壤有益微生物菌肥,提升土壤综合肥力水平,但其最佳恢复期有待室内外栽培进一步研究确定。

    • 不同棚龄设施葡萄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丰缺状况

      2025(5):96-10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24

      摘要 (14) HTML (0) PDF 4.65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不同棚龄设施葡萄园土壤肥力变化特征和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分析了河北省饶阳县 1 ~ 5、6 ~ 10 和 10 年以上棚龄共 375 个土壤样品的 pH、电导率(EC)、有机质、全量氮磷钾、速效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5 年以上棚龄 60 ~ 100 cm 土层较 1 ~ 5 年 pH 值显著降低,EC 值显著增加。0 ~ 20 cm 土层 10 年以上棚龄有机质平均含量较 1 ~ 5 年棚龄显著提高,且各棚龄 0 ~ 20 cm 土层均以中等水平为主。10 年以上棚龄比 1 ~ 5 年棚龄 0 ~ 20 cm 土层全氮显著提高,20 ~ 40 cm 土层碱解氮随棚龄延长显著增加。棚龄的增加显著提高 60 ~ 100 cm 土层硝态氮含量,其中 6 ~ 10 年和 10 年以上 80 ~ 100 cm 土层硝态氮含量较 1 ~ 5 年分别提高 67.2% 和 87.2%;各棚龄 0 ~ 20 cm 土层碱解氮和全氮均分别处于中等和丰富水平,40 ~ 100 cm 土层硝态氮处于中等水平。10 年以上棚龄 0 ~ 100 cm 土层有效磷、速效钾和 0 ~ 40 cm 土层全磷含量较 1 ~ 5 年显著提高;3 种棚龄下全磷、速效钾含量均处于丰富以上水平,全钾和有效磷丰缺水平因棚龄而异。棚龄对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 0 ~ 20 cm 土层交换性镁、有效铁和有效锌含量;各棚龄 0 ~ 20 cm 土层交换性钙镁、 有效铁、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均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可见,棚龄降低了土壤 pH,提高了 EC 值、土壤有机质、 全氮磷、速效氮磷钾及交换性镁、有效铁、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因此,建议依据不同棚龄土壤养分特征设施葡萄开展科学合理的养分精准管理。

    • 优化施氮对西南地区露地辣椒氮素利用率及土壤矿质氮残留的影响

      2025(5):106-116.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11

      摘要 (10) HTML (0) PDF 1.98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氮肥投入量对辣椒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矿质氮(Nmin)残留量的影响,进一步确定临界植株氮浓度和根层土壤 Nmin 残留量,最终筛选出西南地区露地辣椒生产的最优施氮量。2023 年在西南地区露地开展田间试验,以辣椒为试验材料,设置 5 个处理,分别为 N 0 kg/hm2 (N0)、优化下调 30%(N 175 kg/hm2 ,N175)、 优化施氮(N 250 kg/hm2 ,N250)、优化上调 30%(N 325 kg/hm2 ,N325)和农民施肥习惯(N 400 kg/hm2 ,N400)。 结果表明:辣椒的产量与施氮量呈现线性-平台关系,与 N400 处理相比,N250 处理的辣椒产量、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增加了辣椒果实中 10.3% 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和 9.6% 的氮素分配比例,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了 45.0%、55.1% 和 56.1%。此外,辣椒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地上部植株氮浓度和根层土壤 Nmin 残留量之间呈现线性-平台关系,辣椒开花坐果期、结果中期、盛期和结果末期达到最大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所需的地上部临界植株氮浓度分别为 30.0、26.3、24.2 和 26.5 g/kg,临界根层土壤 Nmin 残留量分别为 77.7、67.2、56.9 和 48.2 kg/hm2 。研究表明,当施氮量为 250 kg/hm2 时,能够保证适宜的根层土壤 Nmin 和植株氮浓度,同时维持辣椒产量,增加辣椒果实中的氮素和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该结果对指导西南地区露地蔬菜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 生物炭对水分胁迫下玉米产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25(5):117-129.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23

      摘要 (16) HTML (1) PDF 6.83 M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水分胁迫梯度及生物炭施加对甘肃省引大灌区青贮玉米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 3 个生物炭施加水平(0、15、30 t/hm2 ,分别计为 B0、B1 和 B2)和 3 个水分梯度(W1 为田间持水量的 80% ~ 95% 充分灌水,W2 为 65% ~ 80% 的轻度水分胁迫,W3 为 50% ~ 65% 的中度水分胁迫),研究从青贮玉米的生长动态、产量和土壤酶活性等多个角度进行,以期明确水分胁迫与生物炭施加对青贮玉米生长、产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环境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在充分灌溉 W1 条件下,W1B1 处理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 W1B0 和 W1B2(P<0.05);轻度水分胁迫 W2 下,W2B1 处理土壤含水率最高(P<0.05);中度水分胁迫 W3 下,生物炭显著改善土壤含水率,尤其是 W3B1 和 W3B2 处理(P<0.05)。在相同的水分胁迫条件下,生物炭的施加显著提高了青贮玉米的株高和茎粗(P<0.05),其中 W2B1 处理表现最优,且株高和茎粗达到最大值。青贮玉米的鲜草、干草和籽粒产量在 W2B1 处理下均达到最大,与穗粗、穗长等产量构成要素表现一致(P<0.05)。在 W2 中度水分胁迫下,水分生产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P<0.05)。土壤酶活性在 W2B1 处理下达到最高(P<0.05)。综上所述,推荐在全生育期内维持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的 65% ~ 80% 轻度水分胁迫(W2),并施加 15 t/hm2 (B1)水平的生物炭作为最优节水、高效、稳产处理。这一推荐基于该处理组合下青贮玉米的生长、产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显著改善,为引大灌区青贮玉米的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 有机无机肥配施菌剂对葡萄幼苗生长及根际土壤的影响

      2025(5):130-14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38

      摘要 (15) HTML (0) PDF 12.14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实现化肥减量并促进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设置 6 个处理:不施肥(对照 CK)、100% 化肥 (C1)、100% 有机肥(O1)、100% 有机肥 + 菌剂(O1B)、60% 化肥 +40% 有机肥(C0.6O0.4)、60% 化肥 +40% 有机肥 + 菌剂(C0.6O0.4B),分析不同处理对赤霞珠葡萄扦插苗的生长、根际土壤和根系构型的影响,为酿酒葡萄实现化肥减量、科学高效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C0.6O0.4B 处理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和有效锌含量最高,分别较 CK 处理提高了 47.05%、44.54%、9.98%、36.68% 和 10.00%,较 C1 处理提高了 16.90%、 18.62%、10.05%、34.32% 和 0.48%。O1B、C0.6O0.4 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 O1 处理显著提高了 29.82% 和 58.82%。 C0.6O0.4B较C0.6O0.4 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的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钙、有效镁和有效铁含量,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菌剂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处理 120 d 后,与其他处理相比,C0.6O0.4B和O1B 处理均能显著提升新梢生长量、第五节节间长度,且 C0.6O0.4B > O1B;所有处理中,C0.6O0.4B 处理葡萄根系的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平均直径、根尖数和分枝数最大,O1B 次之;有机肥配施菌剂处理(C0.6O0.4B和O1B)葡萄扦插苗的比根长和根比表面积均大于其他处理,而其根组织密度低于其他处理;CK 处理的导管数量最少,C0.6O0.4B 处理数量最多,O1B 处理次之;通过土壤养分含量与根系指标间冗余分析,发现赤霞珠扦插苗根系形态的变化与土壤理化性质(有效元素含量)密切相关,证实了生物菌剂和有机肥共施对促进扦插苗根系生长的潜力。综合比较, 施用有机肥及菌剂能够有效改善土壤性状、提升葡萄生长状况,其中减施化肥配施有机肥和菌剂(C0.6O0.4B)效果最显著。

    • 硅钙钾镁肥对小麦土壤、产量、养分利用的影响

      2025(5):141-153.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35

      摘要 (10) HTML (1) PDF 14.57 M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硅钙钾镁肥的应用步入施肥结构优化和推广集成阶段,分析其对小麦土壤、植株、肥料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效益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施肥决策提供理论基础。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多元统计及分析不施肥(CK)、 复合肥(NPK)、复合肥 + 硅钙钾镁肥(NPKG)对土壤理化性质、产量及构成因素、植株氮磷钾含量及吸收量、 肥料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与 CK 相比,NPK 土壤碱解氮、钾分别显著上升 19.97%、17.50%, 植株全氮、磷、钾养分含量、吸收量分别显著升高 8.85% ~ 18.92%、21.81% ~ 49.43%,分别显著增加粒数及产量 14.41%、14.55%,收入提高 329 元 /hm2 ,但 pH、作物指数、籽粒收获指数降低或显著降低 0.48% ~ 3.06%、 4.21%、2.13% ~ 9.57%。与 NPK 相比,NPKG 耕作层速效钾显著上升 21.32%,显著提升秸秆钾含量及氮、磷、 钾吸收量 7.80%、5.45% ~ 16.13%,产量及构成 7.93% ~ 11.35%,增加产值 1898 元 /hm2 ,收入及产投比提高 6.58%、31.96%,肥料农学利用率及综合肥料利用率显著提升 31.50% ~ 62.13%。可见,复合肥显著提高土壤生产力,对植株养分、产量、经济效益有显著提升作用,但土壤 pH、作物指数和籽粒收获指数降低。复合肥基础上施用硅钙钾镁肥,显著提高与小麦各指标提升相关性最显著的耕作层速效钾,且相比氮、磷,土壤速效钾、植株全钾含量及吸收量增加率最高,进而显著提升植株全养分吸收量,有助于穗数、粒数、肥料利用效率显著增加,进一步显著增加产量及产值,使收入及产投比增加,体现硅钙钾镁肥良好的土壤生产力和经济环境效益。

    • 光叶紫花苕压青还田量对毕节烟区植烟土壤有机碳及烟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025(5):154-165.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21

      摘要 (11) HTML (0) PDF 5.57 M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贵州省毕节地区光叶紫花苕压青还田量对植烟土壤碳组分、烤烟生长以及烟叶品质的影响,为科学合理使用绿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绿肥 100% 还田(全量还田)、50% 还田(半量还田)和 0% 还田(不还田),研究不同有机肥施入水平下绿肥压青还田量对植烟土壤有机碳组分、烤烟农艺性状、不同部位烟叶品质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土壤有机碳及组分方面,添加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 4.71%;绿肥全量还田相较半量还田和不还田,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 5.04% 和 12.03%,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 20.03% 和 10.89%,惰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 6.94% 和 11.70%,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 4.51% 和 15.93%,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 1.41% 和 24.86%。在农艺性状方面,团棵期,有机肥施用相较于不施用,最大叶宽显著提高 8.40%;绿肥全量还田相较半量还田和不还田改善了各时期农艺性状,在团棵期株高显著提高 8.05% 和 10.49%,茎围显著提高 3.99% 和 7.68%,有效叶数显著提高 5.48% 和 4.32%,最大叶长显著提高 2.57% 和 4.99%;在打顶期,茎围分别显著提高 1.13% 和 1.66%,最大叶宽分别显著提高 5.03% 和 8.10%;在圆顶期,顶二叶宽分别增加 4.67% 和 9.32%、顶三叶长分别提高 3.32% 和 7.61%。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综合协调性及感官质量表现出绿肥全量还田>绿肥半量还田>绿肥不还田的趋势,即在绿肥全量还田处理下烟叶化学成分较协调且感官质量较高。在经济性状方面,相较于不施用有机肥,有机肥施用处理烟叶产量显著增加 17.22%,产值显著增加 20.18%,中上等烟比例显著增加 3.44%;绿肥全量还田相较半量还田和不还田产量显著增加 6.08% 和 11.55%,产值显著增加 7.13% 和 19.88%,中上等烟比例显著增加 1.75% 和 2.54%。相较于当地常规施肥方式添加有机肥且绿肥不还田(+O-GF0),添加有机肥且绿肥全量还田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 16.32%,活性有机碳 16.32%,惰性有机碳 11.15%,可溶性有机碳 11.31%,微生物生物量碳 141.15%,显著提高产量 4.57%,产值 23.36%。因此,在现有施肥制度基础上种植绿肥,进行全量压青还田有利于扩充土壤碳库进而改善毕节地区烤烟的生长状况、提高烟叶产量与化学协调性,是实现毕节地区烟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 绿肥对富硒稻田土壤有效硒及富硒稻米生产的影响

      2025(5):166-17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492

      摘要 (10) HTML (0) PDF 1.46 M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轮作体系下水稻自然富硒能力差异,确定较好的冬种绿肥种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富硒稻田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大田开展紫云英-水稻(T1)、油菜-水稻(T2)和肥田萝卜-水稻(T3)3 种轮作试验研究,并以冬闲-水稻为对照(CK),系统分析不同冬种绿肥品种对土壤硒富集、土壤有效硒、水稻生长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绿肥-水稻轮作体系中,绿肥翻压时和水稻成熟期的土壤有效硒含量均与绿肥硒总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并且稻谷硒含量与水稻孕穗期土壤有效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绿肥种植对硒的吸收累积存在明显差异,其硒总累积量表现为紫云英 > 油菜 > 肥田萝卜,与稻田土壤有效硒含量的结果相一致。冬种绿肥有助于提高下一季稻米硒含量,T1、T2 和 T3 处理糙米硒含量分别比 CK 提高 57.7%、51.6% 和 25.9%,但有机硒含量占比与 CK 均无显著差异。可见,冬种绿肥可影响土壤有效硒含量,进而影响水稻对硒的吸收,其中, 冬种紫云英更有利于提高富硒稻田土壤有效硒含量和稻谷硒含量。

    • 微生物菌剂与钾长石配施对烤烟根系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5(5):173-18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33

      摘要 (9) HTML (0) PDF 13.97 M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钾长石土壤调理剂与不同用量的胶质芽孢杆菌配施对翠碧一号烤烟根系生长及烤烟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福建省龙岩市长汀烟区土壤改良及提高土壤微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大田试验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施加不同用量的胶质芽孢杆菌菌剂(T1、T2、T3 处理)、钾长石土壤调理剂(T4 处理)、钾长石土壤调理剂 + 不同用量的胶质芽孢杆菌菌剂(T5、T6、T7 处理)的烤烟根系发育、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相较于常规施肥(CK),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钾长石土壤调理剂与菌剂单施或混施均有提高烤烟根系活力、改善根系形态的作用,且以 T6 和 T7 处理作用效果显著;各处理土壤 pH 逐渐上升,有机质、碱解氮及有效磷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旺长期达到最大,速效钾含量逐渐下降至打顶期后缓慢上升,不同生育期均以 T6 和 T7 处理的速效钾含量较高;不同处理硝酸还原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含量均在旺长期达到最大,以 T6 处理酶活性最高;施用菌剂可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多样性指数,T2 和 T6 处理以铁氧化属(Sideroxydans)、硝化刺菌属 (MBNT15)和 BSV26 为优势菌属,丰度分别为 3.70%、3.51%、3.25% 和 3.89%、3.26%、3.21%;在细菌群落 Alpha 多样性分析中,各处理的 Shannon 指数、Simpson 指数、Chao1 指数、Ace 指数和 PD 指数排序均表现为 T6>T2>T4>CK,改变了根际土壤的物种丰度。钾长石土壤调理剂与菌剂单施或混施均能够促进烤烟根系的发育,提高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增加土壤细菌多样性及改良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以 T6 处理作用效果最佳。

    • 炭基双孢菇菌渣基质制备及其对水稻育秧效果研究

      2025(5):183-19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485

      摘要 (10) HTML (0) PDF 2.97 M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明双孢菇菌渣配制水稻育秧基质的合理配比,为菌菇渣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双孢菇菌渣、生物炭、蛭石、珍珠岩等为原材料,按照不同比例配制成 6 种水稻育苗基质,进而探究不同原料配比对基质的理化性质、水稻秧苗素质及其微生物群落数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含量增加,配制基质的退水速率呈递增趋势,T2 处理(生物炭∶双孢菇菌渣∶蛭石∶珍珠岩 =2.5∶8∶1∶1)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比和气水比分别比 CK 处理(含草炭市售基质)提高 14.25%、5.34% 和 6.45%;随着原料配比中生物炭含量增加,基质中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呈现增加趋势,T2 处理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分别比 CK 处理提高了 1.71% 和 1.76%,有效磷则呈现递减趋势;对于秧苗素质而言,T2 处理茎粗、株高和根长分别比 T6 处理(生物炭∶双孢菇菌渣∶蛭石∶珍珠岩 =0.5∶8∶1∶1)提高了 13.65%、13.53% 和 10.74%,但与 CK 处理差异不显著,T2 处理的根系活力和根系盘结力分别比 T6 处理提高了 36.30% 和 96.89%;除此之外,随着生物炭含量的增加,基质中细菌、真菌含量呈现递减趋势,放线菌含量呈现递增趋势,与 CK 处理相比,T2 处理放线菌含量提升了 7.12%,细菌和真菌含量则分别降低 9.69% 和 9.46%;综合来看,当生物炭∶双孢菇菌渣∶蛭石∶珍珠岩的体积比为 2.5∶8∶1∶1 时配制的水稻育秧基质效果最佳。

    • 微生物菌剂和海藻酸对蒙古黄芪光合作用及根系生长的影响

      2025(5):193-20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25

      摘要 (14) HTML (0) PDF 913.63 K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微生物菌剂的施用量和海藻酸的施用浓度对蒙古黄芪光合作用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为蒙古黄芪合理施肥的生态种植提供理论参考。采用两因素裂区的盆栽试验,以蒙古黄芪种苗为材料,微生物菌剂的施用量[对照不施肥(M0)、施用量(M1:3 g/m2 )和(M2:6 g/m2 )]为主因素,海藻酸的施用浓度[对照清水(A0)、施用浓度(A1:4 g/L)和(A2:8 g/L)]为副因素,并测定蒙古黄芪叶片、根际土壤和根系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微生物菌剂施用量的增加,蒙古黄芪叶片光合作用、根际土壤微生物含量和酶活性、根系内源激素含量、 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和农艺性状、根系药效成分含量等部分相关指标分别提高了 4.6% ~ 41.2%、10.1% ~ 27.7%、 10.7% ~ 18.7%、6.9% ~ 16.9%、23.1% ~ 29.9%;而随着海藻酸施用浓度的增加,蒙古黄芪的上述指标基本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光合作用、根际土壤微生物含量和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以及农艺性状的提高有利于蒙古黄芪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微生物菌剂和适宜浓度的海藻酸可增强蒙古黄芪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含量和酶活性,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进而提升蒙古黄芪的产量和质量,且以 M2A1 处理(微生物菌剂施用量为 6 g/m2 、海藻酸施用浓度为 4 g/L)效果最佳,此时,根系干物质积累量为 10.55 g/ 株、黄芪甲苷含量为 0.159%、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为 0.055%,可为蒙古黄芪大田合理施肥的生态种植提供理论参考。

    • 丛枝菌根真菌对番茄根系细菌群落组装的影响

      2025(5):201-21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484

      摘要 (9) HTML (0) PDF 21.21 M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依然面临化肥过量施用的问题,研发绿色生态型肥料势在必行。 丛枝菌根(AM)真菌是一类地球上普遍存在的共生真菌,能提高植物耐逆性、促进生长,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鲜有研究 AM 真菌对设施番茄根系细菌组装的影响。选用番茄为供试植物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分别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M)和根内根孢囊霉(RI)对番茄根际和根内细菌组装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不接种 AM 真菌(对照)相比,FM 和 RI 均增加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 Sobs 和 Ace 指数;FM 降低了根内生细菌群落的 Ace 指数,RI 降低了 Sobs 指数。RI 增加了根际和根内细菌群落的 Simpson 指数,降低了其多样性。FM 和 RI 比对照均显著增加了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RI 处理显著增加了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的相对丰度。网络结构分析显示,两种 AM 真菌均增加了细菌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 FM 处理中根内生细菌的关键物种,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 RI 处理中根内生细菌的关键物种。结果表明,两种 AM 真菌均能影响设施番茄根系对细菌群落的组装,并且倾向于富集参与硝化作用或协同作用的细菌,为 AM 真菌应用于设施番茄栽培中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叶色油菜对高温和干旱胁迫的响应

      2025(5):211-221.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08

      摘要 (10) HTML (0) PDF 14.98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紫叶油菜对高温干旱胁迫的耐受能力,以及利用紫叶性状进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和干旱区油菜品种筛选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以油菜紫叶-绿叶近等基因系紫叶、浅紫叶、绿叶等 3 种油菜为对象,分析了其在高温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时期(胁迫前对照、胁迫 3 d、胁迫 5 d、复水)土壤含水量(Swc)及 3 种油菜的气孔导度 (Gs)、胞间 CO2 浓度(Ci)、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n)、鲜重(Fw)、叶片叶绿素(Chl)、相对含水量 (Rwc)、花青素(Ant)、丙二醛(MDA)、相对电导率(Rec)、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Sagr)、脯氨酸(Pro)、 可溶性糖(Ss)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差异,结果发现:(1)3 种叶色油菜叶片的 Ci、Gs、Pn、Chlb 及 Chla+b 呈下降趋势,复水后上升;Tr 和 Rwc 在胁迫 3 d 后变化不大,胁迫 5 d 后迅速下降,复水后上升;Rec、Pro 含量则在高温干旱胁迫后(3、5 d)显著上升,复水后降低;MDA、Sagr、Ss 含量在胁迫 3 d 后变化不大、胁迫 5 d 后上升,复水后降低。紫叶、浅紫叶油菜的 Ant 含量均在胁迫 3 d 后下降,胁迫 5 d 后上升,复水后降低,绿叶油菜 Ant 含量无明显变化。(2)紫叶油菜的 Gs、Ci、Tr、Pn、Chla、Chlb、Chla+b、Fw、Rwc 和 Sagr 与浅紫叶、绿叶差异不显著,但其 Ant、MDA、Pro(仅胁迫 3、5 d 时)、Ss 含量显著高于浅紫叶、绿叶油菜(紫叶>浅紫叶>绿叶)。 (3)经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各油菜抗旱性表现为紫叶>浅紫叶>绿叶(得分依次为 0.49、0.38、0.37)。因此,紫叶油菜的抗旱性高于浅紫叶、绿叶油菜,紫叶性状可以进行油菜杂种的优势利用。

    • 四株高产吲哚乙酸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促生应用研究

      2025(5):222-230.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478

      摘要 (6) HTML (0) PDF 7.48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代农业中化肥长期不合理施用直接导致了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下降的问题,微生物肥料替代是解决这些难题的重要途径。试验从前期实验室保存的芽孢杆菌库中筛选出 9 株高产吲哚乙酸(IAA)的菌株,IAA 分泌量均在 83.27 mg/L 以上,其中 T26 分泌能力最强,为 189.14 mg/L。综合产 IAA 能力、产铁载体能力、抑菌特性等生物学特性,确定 4 株菌(T26、PA8、DY15 和 Ya6)开展进一步研究。菌株鉴定结果表明,T26、PA8、 DY15 初步归属于 Bacillus subtilis,Ya6 初步归属于 Bacillus velezensis。4 株菌均具有产铁载体能力,Ya6 具有较强的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拮抗能力。促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高产 IAA 菌株的育苗基质显著促进了番茄、辣椒和糯玉米的苗期生长。番茄育苗试验中 T26、PA8 和 DY15 促生效果佳,番茄株高、茎粗、地上部鲜重、 地下部鲜重分别较对照(添加等量蒸馏水)提高了 24.75% ~ 51.34%、36.08% ~ 43.67%、21.67% ~ 91.67%、 11.63% ~ 27.91%。4 株菌在低肥力土壤中应用促生效果优于在育苗基质中的应用,添加菌株处理的小白菜株高、 茎粗、叶片数、叶面积、根长、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与对照处理呈显著性差异,分别为对照的 1.80 ~ 2.08、 1.38 ~ 1.70、1.50、2.80 ~ 3.69、1.12 ~ 1.72、4.18 ~ 5.85 和 4.45 ~ 6.41 倍。4 株菌均具有良好的促生应用潜力, 将为开发微生物肥料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

    •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大豆根瘤菌分离、鉴定与评价

      2025(5):231-238.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09

      摘要 (9) HTML (0) PDF 1.07 M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离筛选盐碱地适生的大豆根瘤菌,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中、重度盐碱地野大豆及主要栽培大豆品种的根瘤中分离共生根瘤菌,鉴定其分类地位,并评价其结瘤能力及促生功能。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不同大豆及野大豆根瘤样品中共分离获得 84 株纯培养物,分属 3 个属 6 个种,其中 96% 为剑菌属(Ensifer)。功能评价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能够产吲哚 -3- 乙酸(IAA),32 株可耐受 2% NaCl,14 株具有产铁载体能力,7 株能矿化有机磷,14 株能溶解无机磷,6 株产胞外多糖达 200 mg/L 以上。水培试验结果表明, 菌株 63-2-1-1、306-2-1-1 和 63-2-19-1 明显缓解了高盐对大豆幼苗胁迫作用。以上研究结果为开发大豆耐盐根瘤菌菌剂提供菌种资源,对盐碱地大豆适生增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 >分析测试
    • 三种FeSO4还原碱解体系在扩散法测定土壤有效氮中的应用

      2025(5):239-247.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486

      摘要 (8) HTML (0) PDF 978.23 K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还原碱解扩散法是测定旱地土壤有效氮的常规方法,建立和选择合适的还原碱解体系可提高测定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土样实际测定和加标回收实验,比较了当前普遍应用的 3 种 FeSO4 还原碱解体系对土壤 NO3 - -N 的还原能力,并探讨了其在土壤有效氮测定中的适用性,旨在为土壤农化分析工作中有效氮测定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供试土样的还原碱解氮测定值均以 0.2 g-Fe 体系(0.20 g FeSO4·7H2O + 1.14 mol/L NaOH)最低,1 g-Fe 体系(1.00 g FeSO4·7H2O + 1.68 mol/L NaOH)居中,1 g-ZnFe 体系(0.17 g Zn + 0.83 g FeSO4·7H2O + 1.55 mol/L NaOH)最高。与对照(CK,无还原剂 +1.00 mol/L NaOH)相比,0.2 g-Fe、1 g-Fe 和 1 g-ZnFe 分别使测定值增加了 6.9 ~ 14.0、8.9 ~ 77.6 和 10.2 ~ 169.5 mg/kg。3 种还原碱解体系的 NO3 - -N 还原率随加标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以回收率 90% 计,0.2 g-Fe、1 g-Fe 和 1 g-ZnFe 在空白加标实验中可分别还原 26.6、57.8 和 203.5 μg NO3 - -N,在样品加标实验中则分别为 29.0、50.3 和 153.2?μg。由于有土样时的 NO3 - -N 还原率低于无土样时,在进行土样实际测定时很可能会低于此估算值。相较于其他两种还原碱解体系,1 g-ZnFe 具有更强的 NO3 - -N 还原能力,更适用于当前的一般旱地农田土壤。在土壤 NO3 - -N 丰富时,不建议采用还原碱解法测定土壤有效氮。鉴于碱解氮和 NO3 - -N 具有不同的土壤肥料学意义,建议分别测定两者以从不同角度综合反映土壤供氮能力。

    • 土壤有机质和pH对Olsen法测定有效磷的影响

      2025(5):248-254.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00

      摘要 (10) HTML (0) PDF 1.28 M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Olsen 法是测定中性、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最常用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需用无磷活性炭脱去有机质颜色和用 2,4- 硝基酚或对硝基酚酸碱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这使得操作步骤繁琐而耗时,危险试剂使用易污染环境。以 Olsen 法为基础,采用钼蓝-抗坏血酸分光光度法测定两种国家认证标准土壤样品和采自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 15 种不同土壤类型的农业表层土壤样品的有效磷(Olsen-P)含量,其中钼锑抗显色剂中含有 5.5 mol/L(H+ )H2SO4、 10 g/L 钼酸铵、0.5 g/L 酒石酸锑钾和 15 g/L 抗坏血酸。采用标准曲线中添加有机质(腐植酸)和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对磷(P)标准曲线的影响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活性碳和指示剂对土壤样品 Olsen-P 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 45.6 g/kg 和 pH 在 6.69 ~ 9.07 范围内,不使用无磷活性炭脱去有机质颜色和不用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对 Olsen-P 的测量结果没有显著影响,相对误差在 -10.9% ~ 8.3%,并且与常规方法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y=1.0006x,R2 =0.9994)。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和 pH 在一定范围对 Olsen-P 的测量结果没有显著影响,并且作为干扰因素被消除,同时优化了 Olsen 法使其测定有效磷更加准确、高效和环保,从而更好地满足农业和其他行业对土壤有效磷测定的要求。

    •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土壤中24种全氟烷基化合物的不确定度评定

      2025(5):255-262. DOI: 10.11838/sfsc.1673-6257.24517

      摘要 (8) HTML (0) PDF 3.65 M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LC-TQMS)测定土壤中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的测量结果质量,依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的相关规定,对该方法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和量化。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0.0701 ~ 0.4081,扩展不确定度为 16 ~ 268 ng·kg-1(扩展因子 k=2)。其中标准曲线拟合引入的贡献最大,占比为 38.3% ~ 82.6%,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贡献次之,占比为 8.35% ~ 36.9%,土样称量引入的贡献最低,可忽略。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